⑴ 求职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侵权行为
1、欺骗宣传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夸大单位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待遇等情况,或者隐瞒单位实情;有的用人单位千方百计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却设法回避毕业生提出的了解单位的问题。这些都将导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侵犯了毕业生的知情权。更有甚者,恶意欺骗宣传,宣称“高薪”“高福利”“高岗位”诱惑毕业生从事名不副实的工作,严重损害毕业生利益。如某企业抛出低工资高奖金的制度吸引应聘者,扬言做得好月薪可达万元,其实是在几乎没有底薪的情况下领取苛刻的销售提成。要知道,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通常会淡化奖金、提成这些易于孳生副作用的做法,只有那些急功近利员工流动性大的企业才会反其道而行之。广大毕业生应脚踏实地,不要投机取巧,不要相信天上能掉馅饼,增强抗拒诱惑的能力,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2、招聘歧视
平等就业都是法律权利,但近些年出现了不少招聘中的歧视行为:(1)性别歧视。这是女生们经常遇到的无奈。有的用人单位不顾社会责任,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逃避劳动法赋予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特殊义务,在招聘员工时或私下或公开规定“只招男生”或“男生优先”。(2)身体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在缺少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将身体有残疾或疾病的人拒之门外,剥夺了这群人的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单位在并无必要的情况下对应聘者的身高、相貌甚至三围提出要求。(3)户籍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只招收本地户口的毕业生,或者没有本地户口就必须有本地户口居民的担保,抬高了外地户口毕业生就业的门槛。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人口就业,制定不合理的人才准入制度,使本地单位无法招收外地户口的毕业生,或者无法使外地户口的劳动者成为正是职工,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以上歧视行为侵犯了广大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需要理直气壮地予以谴责。
3、违规收费
国家有关部门早就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对员工地培训费用应当从成本中支出。可有些用人单位却对此置若罔闻,巧立名目向应聘者收费。毕业生们迫于对工作的需要往往只得就范。可是不少企业在收取了费用后便为所欲为,或者怠于履行义务,或者向求职者得寸进尺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因此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区分用人单位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做法是不合理的,对于各种名目的收费要坚决抵制。
4、侵犯隐私
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在相关领域如网络和求职材料上留下自己的信息资料,比如姓名、年龄、身高、学历、电话、身份证号等,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泄漏、出售。但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工作人员的疏漏、网络软件的缺陷、不法分子的圈套等,这些信息被用来侵害当事人或谋求商业利益。因此,毕业生求职时不要随便将个人资料留给不可靠的单位和个人,投放网络时要选择安全防范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的网站,同时注意保密设置内容的选项。在面试时,一些用人单位的提问会涉及个人隐私,如果与工作无关或者出于恶意,毕业生有权拒绝回答;如果是出于安排合适岗位的考虑或者考察应变能力,毕业生可以视情况回答。用人单位因此获得毕业生的个人隐私后,负有保密的义务,否则构成侵权。
5、长时间实习期
长时间低工资实习期或无工资实习期,属于侵权行为。毕竟我们求职者或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付出了劳动,而这些劳动不一定一下子得到认可,但是不可以长期得不到认可,如果用人单位一直都看你不顺眼,那干嘛还留着你干那么久的活不发工资少发工资?不如早点辞退算了,求职者还可以去找更适合的工作栖息地。
⑵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侵权行为
企业在招聘、面试中对学生权益的典型侵害主要有: 一、歧视行为。其中常见的是性别歧视。一些企业在招聘中不招收女生或提高同一岗位女生的学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变相对女同学设置就业障碍。劳动法规定,女性劳动者和男性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此外,还有形象歧视、身高歧视等。
二、虚假广告。一些企业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情况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如果在这种企业上浪费了时间,可能会错失良机,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好的公司或岗位。如果你看中一家企业,事先对其进行调查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尽量避免上当受骗。
三、侵害应聘学生的知情权。面试时企业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而当学生提出问题询问企业情况的时候,企业就会回避问题甚至迁怒于学生,这些都是违反《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中“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前,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说明”的条款的。
四、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隐私权。少数企业会在面试时向女学生提出“有没有男朋友?”、“是否有未婚同居行为?”等过分、无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权拒绝回答,甚至向司法部门举报。 签
⑶ 论述大学生人生侵害与预防的措施
人生侵害有:1.与别人打架斗殴 2.不良分子对大学生的性侵害
3.学校或外面的食物中毒 3.欺骗 辱骂 同学伤害
5.勒索 盗窃伤害 6.吸毒 传播非法物品等伤害
预防措施:1.树立热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 2.提高个人素质,团结同学,和睦相处
3.关注课间安全,避免危险活动 4.遇事要冷静,不要轻易用武力解决事情
5.讲究饮食卫生,养成好的习惯。 6.遵守法纪法规,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7.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8.在遭受侵害时,要及时报警,寻求国家安全保护。
⑷ 大学生如何对就业侵权行为进行自我保护
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受损。
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
1、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2、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3、 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
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
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
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4、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
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总之,权益是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和相应可获性现存利益和将来利益的形而上的概括。权利和利益处于深刻的统一之中,权利是利益的有效调整机制,是权益的法律表现形式,利益是隐藏在权利背后的根本物质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权益很少关注。大学生权益,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
⑸ 如何有效避免就业求职过程中的侵权问题
1、个人信息注意保密
求职者不要轻信陌生人,在填写个人简历时,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自己的联系方式,尤其建议求职者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
更不要将身份证、毕业证等原件交与用人单位,不能随意将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告知别人,谨防电信、网络等新型诈骗形式。
2、强制性体检要当心
食品加工等行业需要求职者参加体检或者提供体检证明的,一般都通过正规渠道,不会强制性指定医院或者诊所。
3、不要交押金等非法费用
很多骗子公司都会以押金、保证金等借口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得手后便用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
4、求职看清“黑心职介”
向求职者推荐介绍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如果其《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没有悬挂在显著位置,求职者基本上就可以走人了。
5、网络求职要识别真伪
一些不法单位或个人抄袭其他大型或知名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在自己网站上发布,要求应聘人员交纳报名费、资料费等。
通过网络找工作,一定要找到可靠稳妥的网站,确定用人单位后,最好前往实地考察,才能了解单位是否正规合法,再与单位签订协议。网上求职最好参加由学校、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组织的正规网上招聘活动,防止受骗上当。
6、防止陷入“传销”骗局
毕业生和刚工作的求职者缺乏经验,往往是“传销”组织的首要欺骗对象,不法分子常常利用大家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以高薪为诱饵,进行诈骗。
⑹ 大学生应当如何防范和避 免求职中的侵权违法行为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到不亢不卑,对于无理要求要学会拒绝。
⑺ 如何规避教师职场中常见的侵权行为,防范教师工作中的法律风险
首先要懂得什么是侵权行为,包括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利,人格权利。其次,在了解之后,就可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避免该类行为。这样就能有效降低侵权风险。
⑻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权益收到侵害,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简述800字以上,急求!)
记叙文写作方法: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咏物等几种。
1、记人: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2、叙事:要写出事件所蕴涵的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是政治思想方面的,也可以表达某种哲理,或某种情趣,
3、写景:要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个人某种感情或深刻的感悟,
4、咏物:或透露出世间人生的某种乐趣,或托物言志,表现对社会上某种人某种现象的情感。
例文如下:
每年的七月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毕业生在首次就业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和掌握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政策,并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不致轻易受到侵害。
一、实习试用签订协议由于目前法律没有规范实习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因此毕业前参加实习时一定要和用人单位之间签署书面的实习协议,自行约定相关权利义务以保障自身利益,如应在实习协议中约定工作期间发生意外如何处理。
实习报酬怎样支付、工作时间如何确定等等。如果是已经毕业、进入单位实习,则应知晓自己在试用期间有要求用人单位为自己缴纳社保并且支付不低于正式工资80%的工资报酬等权利。试用期期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亦应受到法律约束。
二、求职成本合理控制打印个人简历、置办正装等必要的支出无可非议,但在面对用人单位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受骗。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如遇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名收取面试、笔试费用的时候,要多加思考,因为除了国家规定的可以收取费用的考试(如国家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外,用人单位无权收取所谓的考试费用。
三、入职体检免受歧视入职之前,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进行入职体检,来确定求职者基本的身体素质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在实践中,除了用工职位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提前在招聘时公示外,一般而言,法律禁止用人单位以性别为女、已经结婚、携带乙肝病毒、身高不足、体重超标等原因拒绝录用求职者,如因上述原因遭拒,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劳动合同书面形成一份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最有力的证据,也是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的最好规范。首先,应要求用人单位及时与自己签署书面的劳动合同,约定工资报酬、岗位、期限、工时制等主要条款。
其次,要审查劳动合同中是否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条款,比如说约定了户口落下之后劳动者提前离职缴纳巨额违约金等条款;最后就是避免在空白的劳动合同上签字,否则一旦用人单位改变约定的条件并且将不利条件写入劳动合同中以后,劳动者维权便处于不利的地位。
五、社保费用及时缴纳劳动关系存在人身性和财产性的双重属性,正式入职用人单位后,一定要要求用人单位及时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对于女生而言,在《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生效施行后,即使没有所在城市户口也可以交纳生育险。
另一方面,即使自身没有生育险,只要自己的配偶所在用人单位缴纳了生育保险,则在政策范围内生育子女后,女性职工也有权利要求其配偶所在用人单位按照相关规定报销相关医疗费用。如果在首次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疑惑和困难,要及时咨询有关专家、老师和家长。
⑼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大学生应当如何防范和避免求职中的侵权违法行为当这些侵
还真喜欢不喜欢
⑽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首先要选择正规公司,入职没几天就可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觉得没有问题的时候再签名。合同期限一般为一年、三年、五年、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三年、五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半年。第二,公司有健全的行政制度,各部门密切合作,职责明确,一言不发。新员工进入专业系统的教育(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三,面试时面试官对你的态度。这样一来,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入职,一家好公司,面试官的工作素质也可能很高,他会尊重所有求职者。第四,努力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要和别人发生纠纷。接受职场PUA的时候也要表明自己的立场,需要改善的话要改善。
善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毕业生应向劳动监察大队、单位的上级部门、学校投诉,听取意见解决。防范就业陷阱多了解国家的就业相关政策,学习法律常识,细心签署协议,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市长/市场规则毕业生在报名、面试、笔试中都要遵循“诚实、守信、平等”的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