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人事纠纷案例

人事纠纷案例

发布时间:2020-12-09 00:38:12

1. 有关人事考评的案例

案例一:贾厂长的管理模式
贾炳灿同志是1984年调任上海液压件三厂厂长的。他原是上海高压油泵厂厂长,治厂有方,使该厂连获“行业排头兵”与“优秀企业”称号,已是颇有名望的管理干部了。这次是他主动向局里请求,调到这问题较多的液压件三厂来的。局里对他能迅速改变这厂的落后面貌寄予厚望。
贾厂长到任不久,就发现原有厂纪厂规中确有不少不尽合理之处,需要改革。但他觉得先要找到一个能引起震动的突破口,并能改得公平合理,令人信服。
他终于选中了一条。原来厂里规定,本厂干部和职工,凡上班迟到者一律扣当月奖金1元。他觉得这规定貌似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干部们发现自己可能来不及了,便先去局里或公司兜一圈再来厂,有个堂而皇之的因公晚来借口免于受罚,工人则无借口可依。厂里400来人,近半数是女工,孩子妈妈,家务事多,早上还要送孩子上学或入园,有的甚至得抱孩子来厂入托。本厂未建家属宿舍,职工散住全市各地,远的途中要换乘一两趟车;还有人住在浦东,要摆渡上班。碰上塞车`停渡,尤其雨、雪、大雾,尽管提前很早出门,仍难免迟到。他们想迁来工厂附近,无处可迁;要调往住处附近工厂,很难成功,女工更难办。所有这些,使迟到不能责怪工人自己。贾厂长认为应当从取消这条厂规下手改革。有的干部提醒他,莫轻举忘动,此禁一开,纪律松弛,不可收拾;又说别的厂还设有考勤钟,迟到一次扣10元,而且是累进式罚款,第二次罚20元,三次罚30元。我厂才扣1元,算个啥?但贾厂长斟酌再三,这条一定得改,因为一元钱虽少,工人觉得不公、不服,气不顺,就影响到工作积极性。于是在3月末召开的全厂职工会上,他正式宣布,从4月1日起,工人迟到不再扣奖金,并说明了理由。这项政策的确引起了全厂的轰动,职工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不过贾厂长又补充道:“迟到不扣奖金,是因为常有客观原因。但早退则不可原谅,因为责在自己,理应重罚;所以凡未到点而提前洗手、洗澡、吃饭者,要扣半年奖金!”这有时等于几个月的工资啊。贾厂长觉得这条补充规定跟前面取消原规定同样公平合理,但工人们却反应冷淡。
新厂规颁布不久,发现有7名女工提前2分钟至3分钟不等去洗澡。人事科请示怎么办,贾厂长断然说到:“照厂规扣她们半年奖金,这才能令行禁止嘛。”于是处分的告示贴了出来。次日中午,贾厂长偶过厂门,遇上了受罚女工之一的小郭,问她道:“罚了你,服气不?”小郭不理而疾走,老贾追上几步,又问。小郭悻悻然扭头道:“有什么服不服?还不是你厂长说了算!”她一边离去一边喃喃地说:“你厂长大人可曾上女澡堂去看过那像啥样子?”贾厂长默然。他想:“我是男的,怎么会去过女澡堂?”但当天下午趁澡堂还没开放,跟总务科长老陈和工会主席老梁一块去看了一躺女澡堂。原来这澡堂低矮狭小,破旧阴暗,一共才设有12个淋浴喷头,其中还有3个不太好使。贾厂长想,全厂194名女工,分两班也每班有近百人,淋一次浴要排多久队?下了小夜班洗完澡,到家该几点了?明早还有家务活要干呢。她们对早退受重罚不服,是有道理的。看来这条厂规制定时,对这些有关情况欠调查了解了……
下一步怎么办?处分布告已经公布了,难道又收回不成?厂长新到任订的厂规,马上又取消或更改,不就等于厂长公开认错,以后还有啥威信?私下悄悄撤消对她们的处分,以后这一条厂规就此不了了之,行不?……贾厂长皱起了眉头。
问题: ⑴贾厂长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性观来对待员工的?
⑵如果你是贾厂长,你准备怎样来对待员工?你想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和管理方式?
--------------------------------------------------------------------------------------------------------------------
( 1)关于人性的问题。西方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完善人和复杂人。在这个案例中,贾厂长运用了社会人的观点,使企业过去的以适应物转向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管理中减少层层控制,管理注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效益的提高。这一决定说明贾厂长只想用经济杠杆来管理,又有一种用理性人假设来实施管理的倾向。因此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说,贾厂长的这种管理方式比较符合薛恩的复杂人性观。

(2)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在在规定早退处罚时,经过民主程序,利用集体决策和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对女职工洗浴的实际困难,调查了解,再做出决定,才会到工人的支持。就上述错误,面对工人对“早退罚款”的反对,第一,应大胆的否定自己,不要怕失去面子,失去“权威”。领导的权威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二种,正式的权威是上级任命的权威,非正式的权威是指不靠上级任命,而是靠领导人自身的声望而产生的权威,一个厂长的权威就是要靠自己的专长和技能,靠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与被领导者处理好关系。只有这样大家才愿意服从你的领导,你才有威信,因此,我们应主动取消罚款措施,这样做,不但不会推动权威,反而会赢得广大职工的信赖和支持。

应吸取教训,今后,真正从关心人出发,遇到问题出发,听取群众的意见,组织集体共同决策,让各成员自觉遵守集体做出的决策,凡是关系列群众利益的决策,必须从群众中来对群众中去,对职工而要严格要求,又要热心关怀,运用感情投资这种管理模式,以便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修定厂规厂纪,一旦职代会通过,就要坚决执行,只有发扬民主,才能保证决策的质量

2. 劳动人事人事争议处理案例分析一般会涉及几个知识点

一、企业性质;
二、岗位特征;
三、与争议时段及最新仲裁有关条款;
四、与争议时段及最新高法有关解释。

3. 求行政决策或人事行政的案例加分析

1、举例说明你遇到或解决的行政法律问题。
答:我市市区北部有一处新建住宅小区紫溪花园,前期销售的多层住宅由新都置业房地产公司开发,其最南面一排多层售楼时宣传,前方是有大面积绿化、景观的别墅区,因此每平方售价比后排的同层次同户型住宅贵180元。后来这些业主发现,由于市政府控制别墅建设等原因,前方规划改变,由城投集团开发了高层建筑。业主开始不断上访,要求至少赔偿景观费的双倍,因为没有景观的话他们根本不会买这个房子;城投集团由于间距、光照等参数均符合国家规定,审批手续完备,不同意赔偿;而新都置业认为是政策不可抗力,规划变更他们也没办法。几番交涉之后,开发商同意赔付140元每平方,这与业主的要求相去甚远,目前上访仍在继续。同时我找了相关的案例予以参考:
案由:新建商务楼与李家住宅相距仅两米,不符合规范,要求撤消该商务楼的规划许可证
判决:该规划许可行为违法,奉贤县(现为区)规划局应对居民采取补救措施
上海市奉贤县李荣海一家购买了“浦江花园”两套商品房,1999年5月,房产商交房。但待他们2000年入住时,旁边建起一栋两层的商务楼。 商务楼与住宅楼垂直,两栋楼的间距最近处只有两米,李荣海购买的住房又分别是底层和二层,从他们家西侧窗望出去,就是对面的卫生间和厨房,有脱排油烟机、煤气罐,还有高压线,既不雅观、也不安全,日照、通风也受到影响,一家人感到十分不便。他们了解到,是奉贤县规划局在1999年7月给了房产商建造这栋商务楼的规划许可证。“这样的间距本身就违反了有关规定,肯定是不对的”,于是,李荣海家将奉贤县规划局告上了法庭。
在一审中,奉贤县规划局以这样的理由辩解:两栋楼原来设计为“T 形垂直相连或相嵌结构,后来出于对房屋结构的考虑,才同意他们将两栋楼分离,留出2米空隙作为施工便道,因此给房产商颁发了《建设规划许可证》。法院采纳了规划局的意见,驳回了李荣海一家的诉请。李家不服,上诉到上海市一中院。
在二审中,法院认为,规划局提出“施工便道”这一辩解理由,未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因此不能采纳。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有关规定,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东西向的间距,郊县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0.8倍。李荣海所在的住宅楼有6层,高度的0.8倍显然远大于2米。规划局规划许可这两栋楼间距仅为2米,明显违法。2001年10月,上海市一中院作出终审判决:撤消原判,确认规划局颁发规划许可证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规划局应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这起“民告官”的官司,以规划局败诉告终。
分析: 近年来,由于居民住宅通风、采光问题引起的居民与房产商甚至规划局的纠纷时有耳闻。这类官司,一头连着周围居民的基本民事权益,一头连着房产开发单位的重大经济利益,审理中往往陷入两难。如上述案例,商务楼既已建成,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规划许可行为违法,应该重做或者撤消,那么,这一整栋商务楼都得拆除,损失可想而知。而假如真正做出这样的判决,实际执行的可能性也很小。 最高人民法院曾对执行《行政诉讼法》作出若干司法解释,其中第58条规定,撤消违法行政行为将给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可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此案的判决,根据的就是这条司法解释。这样,既能保证原告的权益,又能把被告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这样的判决,也确立了在处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违法案件中,可以采取“确认违法、责令补救”这一变通的判决形式,为今后这类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借鉴。但是该司法解释规定的“确认违法,责令补救”这种判决方式对权利的确认比较抽象,因此,胜诉方要获得实际“补救”还有难度。
再思考:奉贤的案例曲直较为明显,但像我所述的争议,集约土地利用、控制别墅类高档房产建设、增加普通住宅供应,是市政府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目标,在间距、光照等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很难说有何不妥;而业主甚至拿不出证据来证明每平方增加的这180元,是用来保证前方应当建造没有视线遮挡的别墅,因为这不过是楼市火爆时期房产商的口头宣传,楼书、广告上都没有明显标注;正是因为于情有理、于法无据,业主只能通过拉标语抗议、阻碍施工、不断上访等方法寻求解决,可能会酿成聚众闹事等恶性事件。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这类问题,应有法律进一步规范。

2/请结合实际,谈谈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 行政管理就是通过行政机关对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的各方面社会事物的管理。行政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作用。根据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的任务来看,我国行政管理的的作用主要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保卫国家和保护人民、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
建国以来,我国在改革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确实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也确有一些长处。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很不完善的,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弊端:从权力配置关系方面看,权力过分集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基层企业的关系没有理顺,束缚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行政组织方面看,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缺乏科学依据,缺乏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和划分,纵向管理层次多,横向管理职能交叉,造成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从行政立法方面看,法律制度极不完备,更缺乏依法行政的强有力的机制,重人治而轻法治。从干部人事制度看,人事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低,也缺乏有力的法制监督,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成为终身制。现行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严重障碍,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严重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如何朝着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各地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大胆尝试,如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开展领导干部正常退出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干部受“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一旦降免职,就断了前程,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现实生活中,“不犯错误不让位”的现象,使得原本正常的“下”的干部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被调整后感到面子上过不去。特别是我们过多地宣传“优胜劣汰”,无形中使人产生上的是能人,下的是庸才的想法,对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的建立造成舆论上的负面效应。还有,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干部一旦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相关待遇取消,物质收入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领导干部正常退出的难度。
2、标准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够强。现职机关干部大多数认为,影响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的主要因素是标准不够科学、准确。目前,对于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认定,有了一些原则性的标准,但还不很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对一些具体工作中的问题难以把握。
3、配套制度和政策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备。长期以来,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没有分层次、分类别提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要求,干部考察中不能按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准确评价干部的胜任度比较困难。特别是如何明确界定干部的潜在实绩和明显实绩、个人成绩与集体成绩、历史成绩和现实成绩方面还存在难度。评价不准确,就难使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调整得心服口服。另外,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妥善安置的相关政策滞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正常退出。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是将领导干部正常退出的一些规定,特别是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办法等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使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干部能上能下的认识,尤其是加深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识,正确看待干部的升降调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坚持从正面教育入手,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荣辱观,使能上能下成为干部职务正常调整和变动的一个动态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升降进出。三是加强对降免干部的教育,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从多方面加以关心和爱护,鼓励他们振奋精神,提高素质,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2、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完善岗位责任制,研究和制定科学的、统一的、有实践基础的岗位目标职责,为干部能上能下明确考核的依据。二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定期考核,在考核中不能游离于岗位职责目标和实践之外,以保证能全面考核干部,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三是要改进干部实绩考核的方法。考核干部的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考核的质量,而考核的质量又是决定干部称职与不称职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考察的基础上,干部考评工作应努力扩大民主程度,充分走群众路线,增加考核工作的群众参与程度,切实增加透明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领导干部力度,疏通干部“上”和“下”的渠道。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干部能“上“和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把好领导干部队伍“入口关”。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让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让不胜任现职者在竞争中让岗。
3、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推进领导干部正常退出。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职务任期制。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辞职制。三是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四是进一步完善任职试用期、任前公示、经济责任审计、考核反馈、待岗培训、谈心谈话戒勉等制度,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配套。

4. 我是做人事的,上次去面试的时候,人家问我有没有处理过纠纷,并且讲一个印像最深的案例。

今天刚处理抄完一个劳动仲裁袭,离职员工仲裁要求索赔项目有:1.经济补偿金差额;2.2011年年终奖;3.2011年中秋过节费;4.2011年员工活动费用。(具体数额不透露了,请谅解),背景是因为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人员优化(说白了就是裁员),但是我们谈的过程是叫做“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的补偿金按照基本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步骤如下:首先接到仲裁通知领取领取应诉通知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公司填写)、授权委托书(公司填写)、举证通知书和申述书(申述人填写),电话通知的时候不会详细告知具体内容,到了仲裁委员会,负责人会将相应的事项交代一下,然后让公司回来准备相应的举证资料(资料按照举证须知标准准备),然后会选择送过去或者当庭提交,当庭就是双方进行申辩过程(不详述),然后当庭不能出结果(因为员工不同意调解),到法庭,准备资料,进行一部分的时候有遇到资料不齐全,有休庭,各自回去补充资料再回来开庭,我们律师建议我们找原来的仲裁沟通员工进行庭下和解(这时候员工也被折腾的精疲力尽了,也不想再闹了),然后停下和解了,补偿金按照12个月全额补齐,2,3,4项因依据不足不予支持。

5. 人事心里学案例

一、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 其原因如下: 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 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四、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如: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
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
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
答案: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也就是相对公司的正式群体来说的一种群体和团体.
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应该是: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二、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4、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 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

五、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六. 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七.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八. 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
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九.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 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十一.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十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十三. 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
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
(2)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即“集体主义自决”。“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之后所作出的行为,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予以支持,并非由群体的压力改变了他的意见;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是一种原则性错误时,则抗拒群体的压力,坚持不从众。

6. 有个案例请资深法律人事帮忙解答

首先申明没有警察属于特殊身份,虽然其已经下班但是因其依法负有保护公民合法权版益的法权定义务的法律规定.非紧急情况可以不予管理.按张勇 - 公司法的说法,警察都要24小时工作不休息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十九条 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
有人持凶器欲斗殴属于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这种情况下民警掏出手枪准备上前制止属于职务行为.
地滑摔倒,手枪走火,子弹击中天花板反弹,正巧弹中路人甲,导致路人甲受伤。这属于意外事故,不是民警违法使用枪支造成路人甲的伤害.不能要求公安机关赔偿,但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补偿.
两位大律师都没搞清楚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为你们汗颜...存在违法行为的才能要求国家赔偿,没有违法行为产生的损害是要求国家补偿.

7. 谁能给我提供有关人事行政的案例加分析,感激不尽啊~~~

《西游记》引发的人事管理案例

小时候看《西游记》,感觉妖怪是最笨的,根本不需要孙猴子去打,自己就笨死了,唐僧明明落到手中,却总是不趁快吃,结果总是被猴子和神仙们连窝端,连山贼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都做不成。
要我是妖怪,先把唐僧吃了,吃一口就长生不老,全吃了还不功力暴增,金刚不坏呀,那时候再去跟孙猴子和各路神仙PK,其奈我何?
经历的事情多了,才知道问题不那么简单。《西游记》虽然讲的是神妖世界,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人事管理故事。既然是人事管理,决定能否吃掉对方的,自然不是嘴,而是人事管理权。从人事管理角度来说,唐僧根本就不是一种适于食用的生物,为什么呢?因为在人事管理生态圈中,妖怪们看似强大,却处于食物链的低端,而唐僧反之,看似文弱,却处于食物链的高端。“吃唐僧一口肉可长生不老”,原本就是一句人事谣言。这样说,大家会越看越乱,还是让我们从孙猴子大闹天宫说起。
孙猴子造反,根本上说是源于天庭人才选拔、晋升与使用制度的缺位,并非象某些站在老板角度写的书所言,什么猴子心火太旺,自视太高,不懂适应社会等等。如果说猴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是他不懂人事管理,没有学习过几个代表,不懂得体现自身的先进性,故而在生存斗争中无战不胜,而在人事管理斗争中则始终无法证明自己执政的合法性。
孙猴子出国求学归来,虽然作为一方黑社会老大,以强索金箍棒,强销死籍等等行动,树立了经典恐怖主义权威形象,但毕竟是在人事管理生态链低端竞争而已。在强销死籍,彻底解决生存等问题之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他需要自我成就,但他这种仙,只配叫“妖仙“,天庭当局是不承认的,他的自我成就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象孙猴子这样的妖仙或妖怪,《西游记》中比比皆是,散落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他们都面临着孙猴子一样的自我实现困境。天庭既然拒不提拔这种草根阶层人才,可以想象,只要妖仙们想自我实现,就只能造反,或者招安,没有第三路可走,因此,没有孙猴子造反,也会有别的妖仙起事,这跟《水浒》中好汉的下场没有区别。值得一提的是六耳弥猴,它看到了孙猴子当年激进手段的失败,于是启用最高级的克隆程序,成功地把自己COPY为孙猴子,要死要活地混入西天取经的队伍,企图采用和平演变手法,达到晋升的目的。孙猴子或许会奇怪,取经有什么好,干嘛那么辛苦来伪装自己。说白了,草根阶层只要有能力有愿望,谁不想出人头地,由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呢?
对于猴子这样的草根豪杰,玉帝第一反应是“那路神将下界收伏?”,也就是说,在玉帝的脑海里,根本没有危机感,他并不认为需要扩大统治基础,当然更谈不上对人才进行什么识别和选拔。反之,太白金星是个人物,他建议道:“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届,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你看,这个建议极具深远的人事管理意义:一是革新人才体制,化解民间积怨,二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问题在于玉帝是个见子打子的主儿,根本不懂得改革要配套进行,其后对孙猴子的使用不当,导致了大闹天宫。更导致了如来不得不另起炉灶,通过“唐僧取经”重建人事管理生态圈的大谋略。
《西游记》第四回猴王急整衣冠,门外迎接金星。由此可见,孙猴子哪里想造反,只不过是想出人头地自我实现耳。如果玉帝能多动动脑袋,对猴子使用得当,就不会有那么多破事发生了。但玉帝没念过MBA,实在不懂管理,对猴子的使用和管理上步步失当。猴子也没地方跳槽,自然要造反了。
第一次人事任命,由于天庭人浮于事,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随口就让猴子做个“弼马温”,在人事安排上何等随意,完全不考虑适才适用原则,也谈不上什么对人才的重视与重用,难怪猴子知道真相后大为不满。孙猴子在这活计上干得不懒,宇宙一流水准,从这点说,他是个好员工,却活在一个不好的体制中。
第二次人事任命,猴子反下天庭,自立为“齐天大圣”,只是要求自我成就感而已。太白金星的馊主意,要给猴子加个空衔。如果每个妖仙或妖怪都学孙猴子这样要官,而且都能如愿以偿,那爵位还有什么尊荣可言?天庭整个体制又何以正常运转?玉帝大概是苦修几亿年把脑子锈掉了,居然“依卿所奏。”到底玉帝是凭什么在进行管理,真是天才知道。正因为玉帝在孙猴子的挑战面前轻易让步,让猴子觉得一闹就有甜果果吃,才会有后来大闹天宫,直接要求做皇帝。
第三次人事任命就更奇怪了。偏偏让孙猴子去管蟠桃园,猴子爱吃桃,三岁小孩都知道,玉帝居然不知道。难道玉帝是有意锻炼猴子的职业操守,以备大用?看不出来,反而有种陷人以罪,免得诛之无名的味道。有些人说孙猴子不是好员工,理由就有他监守自盗偷吃蟠桃,我不这样认为,玉帝的这个任命,是违反“猴性”的,就象一些企业的规度违反人性一样,不能怪员工不遵守,只能说老板脑子坏掉了。
其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起因皆在王母蟠桃嘉会没有请齐天大圣,严重损伤猴子自尊心。所以说,孙猴子的大闹天宫夺权行动,纯粹是由于生存受到威胁,一不做二不休,把生存斗争提高到人事管理斗争,可惜猴子道行不够,鬼王将军也不是梁山军师,无法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因而既无法建立广泛群众基础,也无法得到如来的认同,造反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玉帝能当上天庭最高行政长官,用如来的话讲:“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似乎是说,玉帝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挂机在线修炼时间足够长。不懂人事管理的猴子眼里,玉帝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自然不服气,但从《西游记》中潜伏的小线索来看,玉帝应该是在无限长期的人事管理修炼中,逐渐成为一个各方各派都可以接受的荣誉长官。
天庭人事管理结构,貌似二元对等,行政事务管理由玉帝负责,另有一个平行的宗教事务管理层,由如来总负责,表面上互不相关,其实不然,如来时刻在关注和指导行政事务,当然都是大方向大原则的问题,比如平息孙猴子“起义”这样的大事,危急时刻还得如来这样的老同志亲自出手。因此,可以认为,如来的人事管理地位比玉帝高一个等级,天上地下他最大。也就是说,生物链的顶端,是如来,他可以决定一切。
对于玉帝治理下的种种弊端,如来并非不知,只要不威胁到政权,只是不管罢了,但事情竟然发展到孙猴子造反,直接危及政权稳定,如来不能不对整个治理结构重新思考。经过深思,他下定决心,必须选拔新一代领导人,并重新梳理各方力量,该灭的灭,该升的升,扩大统治基础,使之能代表更多的阶层,把政权危机消弥于无形。
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如来当然懂这个道理。因此,经过考查,他选定了座下弟子金蝉子作为新的接班人培养,借口他不听讲座,贬下凡去,让他投胎成为未来的唐僧。
唐僧,即金蝉子,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有什么条件呢?换句话说,孙猴子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接班人呢?说白了就是出身问题,孙猴子不过一个猴子,无根无基,修行不过三百来年,而唐僧乃金蝉子投胎,此前已经十世修行,转世之后,自幼即在寺庙修行,此所谓根正苗红,信念坚定,年资充足,合法性强也。据称唐僧是什么完美型领导者,悟空是力量型员工,什么团队组合等等,那是接近胡说的戏说,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唐僧就是这样,在猴子的起义平息后,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而被扶上位的。
唐僧作为天定的取经团队头儿,从第一次被妖怪捉去“几乎唬死“,到最后一次被捉去仍然只会战战兢兢大喊“大王饶命“,不知是该佩服他,还是该BS他。按常理,一个人历经多少年的磨难,意志应该磨炼得坚强无比,就算天生是个软蛋,但只要没有得失忆症,他总该记得自己一路上反反复复地被妖怪捉去,又反反复复地被神仙解救,每次都有惊无险,也早该有种无所谓的态度了吧。每次看到唐僧被妖怪捉去,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吴孟达先生的名句: “又升天了!咦?为什么要说又呢?”唐僧先生一次又一次又一次被妖怪拿住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得救之后,面对下一个妖怪伸过来的魔爪,他应该是一把抓住紧紧地握手,好象地下党员见到组织,应该很热烈地说:“又来了!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麻烦你烧点水,我洗个澡先!”,他蛮可以谈笑风生地与妖怪们商量唐僧有几种吃法,反正性命铁定无忧,何必每次都要装出窝囊废的模样呢?我们只能说,唐僧明明知道在人事管理生物链上,妖怪们跟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地扮演弱者,只是为了把戏演得真一点,避免玉帝这样的人事管理对手的警觉,也博取更大的同情。
唐僧是领导者么,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么?我没看出来。整部书里只有一个领导者,总设计师,总导演,就是如来,在他设定的旅游线路上,设定的情节里,傻子坐在唐僧那个位子,也能把真经取到手。至于唐僧那三个徒弟,如来的使用手法,让人不禁想起唐太宗临死前对徐世碛的运用。据说太宗皇帝为了让儿子高宗有可用之臣,特地找个岔子把徐世碛关进死牢,观察他的表现,考验合格后等高宗继位再放出来重用,这样一来,徐世碛不但不敢对新皇帝摆老臣的谱儿,反而会无尽感激新皇帝的救命之恩,岂敢不竭忠尽智死而后已。八戒沙僧都是玉帝下旨干掉的,悟空则是如来亲自下手,再由唐僧把他们救出来,手法如出一辙,所谓帝王心术,此其一耳。
唐僧作为未来领导者,不足之处,一是没有神际关系网,二是没有政绩,三是没有班底,四是没有威望。要解决这些问题,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足矣。唐僧的嫡系班底就是三个徒弟,全部是体制外动物,而且全部是人事管理链低端动物,这是如来有意安排的,说穿了,三个徒弟代表的是广大中下级神仙妖怪,简称三个代表,这就给了广大体制外人物一个晋升的希望,一个晋升的路子。
取经路上,为什么那些妖怪许多是天上的座骑、童子下凡变的,而孙猴子为什么动不动就上天去搬救兵,说白了,联络各部关系,让各位大仙认识一下唐僧,在战火中培养出的感情,以使唐僧接触各方神圣,建立神际关系网,以便将来登基顺利。事实也表明,取经的一路上,所有的重量级人事管理人物都出面了,象什么四圣试禅心,黎山老母、南海菩、普贤、文殊全部出场,用意还不明显么?
至于政绩,是历经苦难取得真经么?非也非也,取经这种事,在神仙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噱头而已,真正的政绩是唐僧们一路灭了无数妖魔,又收伏了无数妖魔,彻底解决了政权不稳定因素,又为天庭提拔了一批在野力量,还为唐僧建立了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想想一个孙猴子当年就闹得天上鸡犬不宁,只有请出如来才彻底解决,而唐僧们一路杀妖伏魔,这个水平,这个政绩,这个威望,啧啧,不言自明。
为什么说“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是一句谣言呢?第一个说这话的妖怪是谁,白骨精。观音不是在长安嘱咐众神“汝等不可走漏消息”么?怎么现在变成地球人都知道了?是谁传出这个信息呢?还不是观音自己。她故意传出这个消息,引诱各方妖魔聚集到西天取经路上,这叫引蛇出洞一网打尽,省得满世界去剿去抚搞得麻烦。
为什么唐僧取经,不过是为了政权稳定,为了接班人的培养计划呢?所有的谜底都在《西游记》的结尾揭开。依如来的说法,西天取经的原意,是为了普渡众生,而唐僧历经艰苦取得真经,就应该留在大唐,象历史上的玄奘大师那样,翻译著述传播,为普度众生奉献自己的一生才对。但小说告诉世人,唐僧传了经给唐王就回西天就职去,一刻都不能耽误,哪来普度众生的样子?普度最终不过是丢下经就走,取经人各归神位,形成新的人事管理派别,为将来的新老交接定下基调。
唐僧师徒回到灵山之后,如来分封四人,对四人的考评、授职和使用,有根有据,合情合理,量才适用,较之玉帝一会儿弼马温,一会儿齐天大圣,一会儿管蟠桃园,水平高下不言自明。纵观整个西游故事,如来作为最高领导,计算之精,安排之密,成果之丰硕,足令人高山仰止,回味无穷。

8. 我的案件是行政案件还是人事争议

按你满是条文的指控,应该是民事侵权诉讼。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了正确审理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人事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现对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条当事人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所作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9)人事纠纷案例扩展阅读

人事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的范围。与其他民事诉讼活动相比,人事争议诉讼有如下特点:

1、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人事争议诉讼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必须是不服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才受理,没有经过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裁决的人事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2、人事争议诉讼的当事人是事业单位的职工。

3、人事争议诉讼的标的主要是人事权益。

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案由为“人事争议”。受案范围为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人事争议案件。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阅读全文

与人事纠纷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