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如何处理输血医疗纠纷
你好,无论什么原因引发了医疗纠纷,也无论是否有违约或侵权的法律事实,只要有纠纷产生,就要有处理机制加以应对。那么如何处理输血医疗纠纷呢?下面为你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如何处理输血医疗纠纷
近几年,因输血感染丙肝、乙肝、艾滋等病毒的医疗纠纷日渐增多。这类案件类型新、处理难度大、影响面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1998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医疗献血、用血,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法律。
关于过错责任的承担。根据《献血法》,血站和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应当看其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如果履行了法定义务,就可以认定其没有过错,如果没有履行或者没有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就可认定其有过错,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第22条中规定,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血液用于患者,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献血法》对血站和医疗机构规定了明确的法定义务。对医疗机构而言,主要是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对血站而言,法定义务相对较多,如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血站和医疗机构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也即是否有过错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不是要求患者而是由血站和医疗机构举证证明,如果不能举证,就应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公平原则的适用。在输血感染案件里,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当血站和医疗机构均严格履行了法定义务时,仍然不能避免感染病毒的后果,如何处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因受科学技术水平和检测手段的限制,部分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尚未被全面认识,只能对献血者和血液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并不能完全排除丙肝、艾滋病的早期感染。经输血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是不能完全避免的。这也就是平常人们所称的“漏检率”问题。对此,《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当血站和医疗机构对于患者健康受损的后果均没有过错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公平原则加以处理,由血站、医疗机构和患者分担民事责任。但是,这里的分担并不是三方平均分担,而根据实际情况,如损害后果,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三方应承担的数额。
二、如何确定输血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
输血医疗纠纷案件作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种类之一,其诉讼时效应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即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但在输血医疗纠纷中,由于错综复杂的病发现象和当事人主张权利的实际能力所受的影响,当事人往往在许多年后才提起诉讼。如某人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数年后才得知患病,但并未提起诉讼。家属在其死亡后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从原告确认感染艾滋病时计算诉讼时效,则患者家属已丧失了胜诉权;如果从患者死亡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则其家属尚有权获得民事赔偿。
从充分保护受害人权益的角度出发,对原告的诉讼时效期间标准不宜掌握过死。因为原告虽知患病,但其可能无法得知致病原因和侵权人是谁,这可能妨碍其正常行使诉讼权利,而且患者患病时,侵权人损害的是其健康权,患者死亡后,侵害的是其生命权,二种权利并不完全一致。故患者家属在其死亡后才提出赔偿请求,应从生命权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网页链接
㈡ 医疗纠纷起诉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回身体健康受答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据此,医疗事故鉴定的时效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损害结果发生后一年。如果患者死亡的,为死亡后一年内应当提出鉴定申请;如损害结果在多年后发现,自发现后起算一年,但超过20年的法院将不保护,鉴定亦没有实质意义。
㈢ 最新医疗纠纷处理程序都有哪些规定
1、和解所谓和复解是没制有第三方介入,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谈判,对各自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可分是诉讼前或诉讼中和解。如果是诉讼中和解的,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撤诉后结束诉讼,双方当事人再达成和解协议。2、调解调解是指在卫生行政机关、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着在法院的主持下,对当事人之间的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3、诉讼民事诉讼是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经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
㈣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和解所谓复和解是没有制第三方介入,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谈判,对各自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可分是诉讼前或诉讼中和解。如果是诉讼中和解的,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撤诉后结束诉讼,双方当事人再达成和解协议。2、调解调解是指在卫生行政机关、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着在法院的主持下,对当事人之间的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3、诉讼民事诉讼是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经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
㈤ 医疗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㈥ 医疗纠纷调解一般赔偿标准是多少
1、医疗费赔偿;2、误工费赔偿;3、住院伙食补助费;4、陪护费 ;5、伤残生活补助费赔偿;6、残疾用具费赔偿金额;7、丧葬费赔偿金额;8、被抚养人生活费;9、交通费;10、住宿费;11、精神抚慰金。
㈦ 如何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
一、防范方法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2、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
4、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5、实施知情同意,医院在医疗活动的不同阶段都要防范医疗争议,自始至终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告知明确医疗服务合同的目的、疾病发展转归过程和医疗服务的损害特性,明确医疗服务合同履行的风险。
二、解决途径
医疗民事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民法的调整范畴。根据 “私法自治”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国家不予干预,因此,双方当事人可以就医疗纠纷进行协商,也可以进行民间调解和行政调解。
从理论上讲,医疗合同纠纷也可进行仲裁解决,但仲裁解决医疗纠纷还不受重视。国家对医疗民事纠纷的干预表现为民事诉讼,需要当事人起诉才能发生。也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解决。
(7)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及流程扩展阅读
医疗纠纷法律法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为了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国务院制定本条例,从制度层面推进医疗纠纷的依法预防和妥善处理,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条例》明确提出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恪守职业道德。通过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强化医疗服务关键环节和领域的风险防控,突出医疗服务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从源头预防医疗纠纷。
《条例》明确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途径和程序,重点强调发挥人民调解途径在化解医疗纠纷上的作用,并从鉴定标准、程序和专家库等方面统一规范了诉讼前的医疗损害鉴定活动。
《条例》对不遵守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虚假鉴定结论和尸检报告、编造散布虚假医疗纠纷信息等违法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