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化解土地纠纷

化解土地纠纷

发布时间:2020-12-11 15:47:28

㈠ 如何化解土地承包矛盾纠纷

土地承包矛盾纠纷的,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和第五十二条内规定,因土地承包容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㈡ 农村土地承包常见的矛盾纠纷如何化解

土地承抄包矛盾纠纷的,根据袭《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和第五十二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15081230

㈢ 加强权属争议调处有效化解土地纠纷

土地权属争议是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的争议。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处理结果涉及公民和法人的重大权益,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了依法、公正、及时地做好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保护当事人的土地财产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开展了大量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我国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制度的建立,是根据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于1995年出台了《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国家统一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制度。随着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和多年来各地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案件的实践,2003年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对《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进行了补充完善,2003年1月3日公布实施《土地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7号令)。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土资源部门配合各级政府调处了大量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保护了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6年10月底,全国历年累计受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358401件,其中2006年受理案件中,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之间权属争议占32%,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权属争议占31%,国有土地使用权之间权属争议占19%,集体土地使用权之间权属争议占18%。累计处理327707件,累计处理率达91.4%。土地调处工作取得了成效,起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保护了权利人的权益。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土地的资产价值日益显现,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与土地权属有关的争议也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每年高达几万起。如河北省2005年受理土地权属纠纷23651起;海南省截至2005年底,受理土地权属争议6145起;广州市2004年上半年受理案件71宗,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40%。土地权属争议呈上升趋势。

我国土地权属争议的形成由来已久,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由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属、界限划分不清而引起的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由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到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直至1982年《宪法》确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两种所有制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度的变化过程中导致了一些土地权属不清,这是土地权属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各级政府根据实际需要依据行政命令对土地进行频繁调拨、土地权属紊乱、证据不齐等,导致土地权属争议认定难。三是地籍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技术手段落后,登记、发证不规范,客观上造成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难。土地权属争议的表现形式为:①土地所有权之间的争议,即国家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集体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的争议。如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时期,留下来的土地权属未定、体制调整、新划地界不清等争议;②使用权之间的争议,即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集体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争议,如集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土地权属不清引起的争议,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引起的争议,水面、滩涂权属争议,山林权属争议等。

当前土地权属争议出现的新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中特别提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明确指出,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国土资源部先后于2003年发布实施《土地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17号),以下简称《办法》;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94号),以下简称《通知》。《办法》和《通知》的出台,为规范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建立健全调处工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办法》和《通知》的主要内容

(一)《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由《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的40条修订为36条,对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职能部门、范围、程序、期限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1.确定了调处的职责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拟定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2.调整了调处的范围

《办法》规定:“争议一方为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其直属单位,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以及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办法》明确了不受理的范围。规定五种案件不受理,即土地侵权案件;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案件;土地违法案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其他不作为土地权属争议的案件。

3.明确了调处的程序

《办法》规定调处的程序由申请→受理→调查→调节→处理五部分组成。

申请:申请人具备申请条件;载明申请人、被申请人、请求事项、事实和理由;证人。

受理:提出是否受理意见。决定受理的,申请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提交答辩书和证据;不受理的,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政府做出不予受理决定,当事人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调查:指定承办人,进行查证。

调解:查证后,双方合法自愿调解,制作调解书,双方签字,国土部门和承办人签字盖章,送达当事人,上报上级部门。对于不能达成调解或送达前一方或双方反悔的,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政府决定。

处理:提出处理意见。

4.缩短了案件受理时限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办法》缩短了案件受理时限。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申请,由《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收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缩短为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由决定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缩短为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对不受理的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规定的10日内通知申请人改为:“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当及时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为避免一些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久拖不决,《办法》对调查处理工作的期限作了原则性规定。规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因情况复杂,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出调查处理意见的,经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5.规定了调查处理意见的内容

针对各地调查处理意见格式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办法》对调查处理意见的内容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②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③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依据;④拟定的处理结论。

6.确定了调解书的法律地位

《办法》规定:“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二)《通知》的主要内容

《通知》就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建立健全调处工作机制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建立应急机制建设

《通知》要求,第一,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争议的应急机制建设,成立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第二,抓好应急基础建设,建立信息库。第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应对和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通知》强调,遇有紧急情况要快速上报,对于发生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特别严重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必须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须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国土资源部,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3.建立保障机制

《通知》要求,加强队伍建设。要使调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提高调处业务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调处工作机构,集中力量解决纠纷。保障办案经费。 积极研究探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收费问题。 规范程序。案件处理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发挥调解作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案件先行依法调解,注意从源头上减少土地权属争议升级。

4.建立检查制度

《通知》指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定期对调处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特别要对办案质量和效率进行定期考核,要求确保调处工作有效进行,实现“案结事了”。

三、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中注意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法调处土地争议,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处理结果涉及群众重大民事权益,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办法,推动与实现和谐稳定格局。

(二)调处工作中要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由于土地权属争议成因复杂,所以在土地权属争议处理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合情、合理、合法地加以解决;其次,由于处理土地纠纷涉及各有关部门,应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正确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做好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

(三)调处工作要程序合法

因为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不同于其他案件,对于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此可见,土地争议调处具有调解在先、处理在后,行政处理在先、司法诉讼在后的特征。因此在土地争议调处的程序上要做到①调解在先、处理在后。行政调解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在第三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持下,在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就土地权属问题达成双方一致意见。行政调解是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一种形式,行政调解的达成,能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迅速、及时结案,又可以减少诉讼,不留后遗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行政处理在先、司法诉讼在后。对一些案件当事人自行解决有一定的难度,由政府处理是最好的选择。这样通过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政府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地政策,解决登记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但并非土地权属争议不能进入司法程序。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时行政程序优先,在我国被设置成土地权属争议须经行政处理,行政处理结果要接受司法审查。也就是说,土地权属争议当事人对政府的处理结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时间内提起诉讼。

(四)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是有效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的重要保证。①完善争议调处工作机制,整合调处力量,成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构,及时、妥善地做好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②加强地籍管理基础工作,建立争议信息库,实行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动态监测,增强管理科技含量,避免新的争议产生;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使调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④保障办案经费,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处理,积极研究探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收费问题。

㈣ 如何化解村级土地矛盾纠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中央很明确三权分立

㈤ 如何化解因土地权属纠纷引发的群体性冲突

一、当前矛盾纠纷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式总体良好,但是,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纠纷还大量存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加。较之以往,目前的矛盾纠纷除数量有所上升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为公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企业职工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等纠纷(当然,目前的婚姻家庭纠纷尤其是婚姻纠纷呈大幅上升趋势),也就是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纠纷。这些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广泛性,矛盾纠纷普通存在,非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所独有,纠纷涉及面宽;二是群体性,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群体械斗情况也有发生,矛盾主体一方往往人数较多;三是复杂性,引发纠纷的原因有体制、观念、作风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则是多种因素交结在一起,调处难度增大。当前形势下我乡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在农村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的土地权属不清,群众争执激烈,甚至发生械斗。2、在劳动就业方面,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困难,自主择业性不强,就业压力增大;二是下岗职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增多,就业渠道狭窄,社会闲置人员增加,易诱发治安问题。3、有部分上访老户对信访答复不满意或有关部门未予答复持续上访或越级上访不断。二、社会矛盾的现实解决机制及存在的问题1、我乡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乡人大主席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两次排查会议,一把手亲自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抽调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土地、管理区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三夏”、“三秋”、及元旦和春节期间,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确保农忙、节日期间的社会稳定。我乡xx村由于近年来高速公路和xx大道占地,导致村里的土地被占了相当一部分,很多群众没有了土地,经过村委会多方面考虑,准备统一再分一次地,但是没被占地的村民不愿意,扬言要捍卫自己的土地,眼看“三秋”大忙来临,没有土地的村民马上要错过今年的小麦种植期,双方矛盾一触即发。我乡“三秋”矛盾纠纷排查小组在进驻xx村得知了这些情况以后,立即分成三组,对持反对分地意见的三个居民小组疏导,终于在经过两天的耐心细致的劝说下,在“三秋”大忙期间,使得全村土地顺利重新分配,把矛盾化解在基层。2、我乡还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形成了一套制度:一是机关每天安排1xxxx值班,两名班子成员带班,每村要有一名主要领导值班;二是机关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机关和各村进行检查;三是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3、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一是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基于司法行政系统指导,自治性解决机制发育不足,村民调委会是在法院指导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与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自治性民间组织,这种调解受行政权力的支配和影响较大,有许多不利因素:(1)、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负担;(2)、强化了群众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3)、增加了基层信访压力;二是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农村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村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同时,在行政协调过程中,由于受“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影响,个别基层干部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会采取有悖于政策和原则的协调,给群众传递“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信号,使群众大量纠纷涌向信访部门,有的还以各种激化方式引起领导重视,造成社会不稳定。三、如何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1、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深化农村改革,集中精力发展农村经济,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于改革有不解之缘。这些矛盾有的是由于新旧体制的碰撞而引起的,有的是改革没有配套而产生的,有的是由于旧思想看不惯新事物而出现的。解决好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招商引资蛋糕做大。社会财富增加了,人民×××了,许多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二是要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公民在生产、生活中能够依法事、依法做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一是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梳理,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排查和梳理出的情况及时上报乡主要领导;二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工作中要对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达到“五个底数清”,即矛盾纠纷总数、已调、未调底数清;重大疑难纠纷底数清;婚姻、家庭、邻里、土地纠纷底数清;群体(xxxx以上)上访事件底数清;纠纷重点户、重点人员情况底数清。并要做到矛盾纠纷主要情况及产生原因明确、涉及人数明确、调处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明确、处理法及具体措施明确;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各村委

㈥ 房子靠近哪几个地方,再便宜也不要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房屋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楼盘开设的地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价格也高低不一。有些地方的楼盘价格特别让人心动,但是你要记得,买房前先观察一下周围的地形。有些地方虽然便宜,但是未必适合你居住。


而且这种噪音是常年存在的,如果有两条铁路,那这个噪音就是双倍困扰。对于那些睡眠质量比较差的人而言,这种地方就很不适合他们居住。

㈦ 如何化解土地确权矛盾纠纷

土地确权纠纷一般分为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纠纷,解决途径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回条规定,土地答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㈧ 如何处理和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 根据该法律的规定,解决农村土地经营纠纷的途径有:
(一)、协商解决。协商是解决纠纷的首要途径。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纠纷既省时、省力、省钱,也不会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继续和巩固过去形成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化解矛盾。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由于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疏导、斡旋,当事人往往固执己见,很难听进对方当事人的不同意见。因此,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的成功率较低。
(二)、调解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的当事人发生纠纷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也可以请求他人或者其他组织调解解决。农村相对城市而言,社会结构较为稳定,同村农民之间大多沾亲带故或为几代邻居,因此做好调解工作,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同时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可省去参加仲裁和诉讼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调解方式程序便捷灵活,不至于伤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纠纷及时处理。但是若对土地经营纠纷案件简单处理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不利于生产的稳定、农村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调解应以合法自愿为原则,在不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社会效果还是显著的,其中自愿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任何情况下不能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三)、仲裁解决。与诉讼相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仅省时、省钱,而且程序简便,处理争议较快。同时,它能够充分地体现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争议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但也要注意,由于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仲裁,不是“一裁终局” 的,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有再进入诉讼程序的可能,这会让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另外,仲裁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的仲裁裁决的,仲裁机构不可以强制执行,双方当事人只能另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最后,从我国农户目前收入现状而言,仲裁费用往往是个很大的负担,解决纠纷必须考虑有利于减轻农户成本的方式,尽可能为农户提供免费的仲裁服务,才能逐步使仲裁制度深入实践,得到民众的认可。
(四)、诉讼解决。针对采用诉讼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案件,在处
理时应简化审理程序,强化诉讼调解。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具有季节性特点,如不及时处理,势必错过季节,影响生产,甚至导致土地无法耕种的后果,因此,此类案件的审理不能局限于普通民事案件的诉讼规则,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依法尽可能简化审理程序,争取快立、快审、快执,尽量不影响农业生产。对于案情复杂不能及时审结的案件,可依当事人的申请,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尽量减少农户的损失。同时,由于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每件案件的审理都影响重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群体事件。法院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应将诉讼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多做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争取当事人在友好协商、平等谈判中共同寻求解决纠纷的办法,彻底化解矛盾和纠纷。要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对于无法调解的案件,应当及时作出判决。

阅读全文

与化解土地纠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