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古代历史上的状元
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国(张献忠)2人。
四川第一个状元,是内江人范崇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科状地及第,大魁天下。范崇凯“善属文,下笔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其弟范元凯与之齐名,时称“梧酮双凤”。
四川最后一科状元—骆成骧,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字公骕。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1895年中进士,殿试置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
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川东北的阆中。阆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冲”之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史上,这里不仅孕育出《太初历》、浑天仪的创造者 落下闳,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祖孙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和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周谯,以及南宋骁将、岳飞爱婿张宪法等历史名人,而且延生了5个状元。他们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唐宪法宗元初八年(813年)癸已科状元尹极,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已丑科状元陈尧叟,宋真宗咸丰三年(1000年)庚子科状元陈尧咨,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辛未科状元冯涓。“二尹”既是市内的状元街即为他们的故里。有趣的是,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年岁。尹枢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二陈”也是兄弟状元,更是“文武兼备”的状元宰相。陈尧叟,相貌俊伟,博闻强记,“出典方州,入为侍中,课布帛,修马政,减冗官,有足称者。”他才智过人,久典枢密(军政),能悉记军马之籍。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人称“小由基”,有政声。尧叟之弟兄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三陈”皆一代名臣,有“贤相”之誉相传阆中市内的三陈街即因他们而得名。
四川先后出了4个状元宰相,除“二陈”外,还有仁寿人何桌和中江人苏易简。何桌,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状元,历任中书舍人、侍讲、御史中丞,他一身正气,历刚直不阿,论王黻、蔡京、宋面、童贯等“六贼”奸邪专横十五罪,被贬出知寿州。钦宗继位,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力阻割地,反对与金人议和。他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开封府(首都市长),旋拜尚书右仆射(右丞相)兼中书侍郎,请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京城失守。何桌被金兵俘获,绝食而死,终年仅39岁,后人称其为“忠烈状元”。苏易简,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时年22岁。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殿试时,他所试三千余言,援笔立就,太宗赞赏不已,擢冠甲科第一。易简嗜酒,善谈笑,旁通释典,以文章著名,著有《文盲四谱》、《续斡林志》及文集20卷。惜于英年早逝,终年仅39岁。
在四川状元中,还有一些诗人、学者、作家,其中”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小东坡”赵逵和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张孝祥等最为著名。杨慎(升庵),新都人,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时升经筵讲书官。世宗为武宗堂弟,世宗欲推举生文兴献王,加封兴献帝称号,杨慎等力谏,逍贬,被遣戍云南高昌卫,流放37年,72岁客死异乡。杨慎自幼警敏,日诵万言,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有“神童”之称。杨慎流放之余,博揽群书,著述甚丰,有《升庵集》81卷,诗词2300余首,杂著100余种,并行于世。“明代记诵之传,涉猎之广,推杨慎为第一”,史称“文坛巨宗”。
赵逵,资阳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赵逵少时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登第后官至中书舍人,刚正不阿,不附权贵秦桧。他善诗文,高宗尝谓之“文似苏拭”,被誉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等。张孝祥,简阳人,少有奇才,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倾刻数千言。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中状元后,即上书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在任建康留守时,又极力赞助张俊北伐,被弹劾落职。后任荆南知府,兴办水利,筑寸金堤,置万盈仓,以储漕粮,颇有政声。后因病退居芜湖,死于中暑,终年只有38岁。张孝祥为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他的词意豪迈,不忘恢复,景象壮阔,情辞慷慨,有《于湖集》、《于湖词》等著作传世。另外,还有宋徽宗时状元、《易论》作者冯时行,宋宁宗时状元、《绪云文集》作者浦国宝,均为重庆人,也都是当时四川著名才干。
有趣的是,四川还有个“好运气”状元——即四川的最后一个状元骆成骧。当时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新挫,此二句八字尤使光绪皇帝深受感动,便以朱笔圈“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八字,将骆成骧从二甲撰为一甲第一名状元。
与此恰恰相反,四川大文豪苏轼却因“一语失状元”。原来,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试后,25岁的苏轼写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其他考官的赞赏。文章提出,刑律与奖赏应从仁爱的观点出发,本着关心爱护百姓的基本思想,采用制法从严,执法从宽的办法,多奖励,少动刑,就可以取得民众的拥护和自觉执行。他还举例说:“尧之时,将杀人,皋陶(司法大臣)曰:‘杀之三(该杀,该杀,早就该杀)。’尧曰:“宥之三(要宽恕,要宽恕,还是赦免了吧)。”文章主张以教育为主,可杀可不杀者不杀,能少杀就少杀;至于奖赏,则可赏可不赏者,则赏之,这样就会取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经欧阳修和考官们商议,决定取苏拭为状元。但考虑到在琼林宴(皇帝赐新科迸士的宴会)上,皇帝可能问到唐尧和皋陶的对话,出自何经典著作,怎样回答呢?答不出,则显露试官学说浅薄;答错了,涉嫌欺君之罪。于是便派参评官梅尧臣去找苏轼落实出处。东坡回答说,尧是个慈祥宽厚的人,皋陶是个严肃正真的人,根据他们两个人的性格,想象他们会那样讲的。梅尧臣听了,气愤他说:“你年岁不大,却胆量不小,太不严肃了。你怎么能随便地杜撰呢!”结果,苏轼便由一甲第一名状元降为一甲第二名榜眼。
Ⅱ 我国有哪些有趣的姓氏
早在母系社会就有了跟母亲的『姓』,所以『姓』字是『女』『生』,而男生的就叫『氏』,比较省事。
Ⅲ 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什么意思
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意思是:读书人不将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词语解释:
士:读书人,知识分子。
以:将。不以:不将。
天下之重:天下重要的事情,国家大事。
自任:自觉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
Ⅳ 三国时期的城市
1、邺城,东汉末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以临漳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2、许昌,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建安区、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3、建业,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
4、汉中,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5、巴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
Ⅳ 安徽南部盛产文人,北部少有,为何安徽南北差异那么巨大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主要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安徽被皖山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地区其实主要是受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像亳州和阜阳整个就是受大河南圈的影响,那个地方也属于是黄泛区。在这个片区上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人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追求个人利益和生存发展,会变得现实,所以造就了非常强烈的性格,可以说是尚武、彪悍、粗犷、豪爽。
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