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人身损害民事侵权案列

人身损害民事侵权案列

发布时间:2022-07-05 06:31:05

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文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3年1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二条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条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四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条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
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
第六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
第七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第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属于《国家赔偿法》赔偿事由的,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处理。
第九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第十条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本条规定。

第十二条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的,可以由被帮工人予以适当补偿。
第十五条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下列情形,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一)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的;
(二)堆放物品滚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损害的;
(三)树木倾倒、折断或者果实坠落致人损害的。
前款第(一)项情形,因设计、施工缺陷造成损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与设计、施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十八条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第十九条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二十一条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第二十二条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第二十三条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第二十四条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二十五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六条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二十七条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第二十八条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第三十条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第三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以及本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确定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各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金额。
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按照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确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
第三十二条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者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继续给付护理费、辅助器具费或者残疾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护理、配制辅助器具,或者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至十年。
第三十三条赔偿义务人请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费用。但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已经发生的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当一次性给付。
第三十四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律文书中明确定期金的给付时间、方式以及每期给付标准。执行期间有关统计数据发生变化的,给付金额应当适时进行相应调整。
定期金按照赔偿权利人的实际生存年限给付,不受本解释有关赔偿期限的限制。
第三十五条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第三十六条本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之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其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⑵ 案例 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赔偿可以兼得吗

因为第三人侵权认定为工伤的可以双赔。

劳动者因为本单位执行工作任务之外的第三人侵权受到伤害,认定为工伤的,应当向第三方主张人身损害赔偿,在获得肇事方人身损害赔偿之后,可以享有工伤医疗之外的工伤保险待遇。本单位履行职务的工作人员走造成工伤的,只是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社会保险法》
第四十二条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4〕9号
第八条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2012.12)》
十五、因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采用何种赔偿模式?

《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因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仍继续适用浙政发(2009)50号通知的规定。职工因劳动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人身损害,同时构成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职工获得侵权赔偿,用人单位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相对应项目中应扣除第三人支付的下列五项费用:医疗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发生的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

⑶ 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案例 关于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赔偿 在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中如何计算

并未取消,最复高人民法院关于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抚养人的,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根据这一司法解释,只是将被扶养人生活费归入死亡或伤残赔偿金项目中,但并未取消该赔偿项目。
如有帮助请采纳。

⑷ 侵权纠纷案件

法律分析:人身侵权纠纷有这些:1、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2、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3、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4、水上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条 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⑸ 求志愿者志愿活动中人身,财产被侵害的实际案例

记得采纳昂!!!

受损志愿者的社会补偿:问题、正当性及法治方案
董文勇
【学科分类】社会法

【作者简介】董文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关 键 词】志愿者;志愿服务;补偿;社会立法

【收稿日期】2013年10月18日

版权声明】作者授权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中国法学网首发"

【责任编辑】

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之一,这种服务形式有效地在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之间起到了承启和衔接的作用,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从事社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日益庞大,他们在公益服务、抢险救援、大型活动、维护治安、扶贫助教、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经常化、普遍化的社会活动形式,然而,我国有关志愿服务的立法一直缺失,志愿者的权益常因此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投身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活动日益频繁,志愿者遭遇伤、病、残甚至罹难的情况多有发生,其本人或其家人得不到补偿的情况较为普遍。为了保障志愿者的应有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我国有必要尽快完善有关社会补偿的法律制度,由有关单位对受损志愿者或其家属给予应有的补偿。
一、志愿者受损及补偿问题
近年来,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遭受人身损害、献出宝贵生命的现象常被披露出来。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有多名志愿者遇难,而在志愿服务中受伤和遭受财产损失的志愿者更是不计其数。一部分受损志愿者本人或其所注册的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出险后获得了保险理赔;而没有人身意外保险保障的志愿者中的大多数人则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赔偿或补偿,为社会无偿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结果是“流汗、流泪甚至流血”;不少志愿者家庭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一些家庭遭受到丧子、丧女之痛,志愿者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受到的打击则更为沉重。
相比较而言,同样参加某些社会服务活动的其他人员可能获得补偿或相应的待遇。例如在抢险救援活动中,国家公职人员、受政府组织的专业应急救援人员伤亡的,其本人或其遗属可能获得工伤保险或伤残抚恤、死亡抚恤、困难补助、评定为烈士等待遇,而在同一活动中伤亡的志愿者能否获得同样的待遇,则相当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横向不公平问题。除此以外,受志愿者组织指派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志愿者在发生伤亡时,其所属组织常因缺乏足够的经费而难以承担补偿责任;如果所属组织没有为志愿者投保人身保险,那么志愿者的伤亡后果则由个人承担。因此,伤亡志愿者或其遗属能否得到应有补偿,主要取决于所属志愿者组织的资金能力和管理水平,这同样会产生横向不公平问题。至于个人自发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非注册志愿者,他们的伤亡后果则更无法得到有效、合理解决,这在为社会作额外贡献、冒风险的志愿者和未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且无风险之虞的其他公民之间,也会产生横向不公。
二、阻却受损志愿者获得应有补偿的法律因素
目前,国家还没有就志愿服务进行立法,全国地方性法律文件有30余部。在法治社会,法律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若保障受损志愿者志的应有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则必须检视相关法律因素,以达亡羊补牢、未雨绸缪之效。
当前阻却受损志愿者获得应有补偿的法律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法缺失、不足。其一,对于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人身受到损害的,我国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无因管理、侵权责任的规定可为其寻求偿付或赔偿提供法律依据,有关帮工、紧急避险和不可抗力的规定可为其寻求补偿提供法律依据。然而,对于对方当事人、侵权人、受益人不存在或不确定、以及缺乏经济能力的情况,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没有作出充分的规定,而这种情况在抢险救灾、扶贫助教、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却非常大。其二,目前我国多数有关志愿服务的地方性专门立法对于人身受损志愿者的补偿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少数地方立法虽然规定了志愿者组织可以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是属于非强制性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规避;一些地方性立法如《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规定了志愿者组织对受损且生活困难的志愿者提供资助的义务,但是资助标准、资助期限等关键问题均不明确。其三,目前我国有关伤残死亡抚恤的专门法律文件主要是《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其中前者虽然适用于所有公民,但是受补偿的事因仅限于“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不包括提供一般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情况;且结果要件为残疾,不包括一般受伤和死亡的情况。其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及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处置工作人员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但是志愿者是否属于“工作人员”,存在概念外延上的不确定性。其五,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将政府组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政府组建的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作出区分,仅规定了政府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强制性义务,至于是否应当为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则没有作出规定。该法第六十一条第四款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九条规定了“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但依据哪部法律、哪些规定给予抚恤或补助,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六,对于在志愿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社会公共服务中致伤残、死亡的公民如何给予补偿,我国总体上还缺乏相应的立法回应。
第二,法律理念滞后。我国目前有关抚恤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采取了私法理念,另一方面秉持了身份理念。就私法理念而言,一些地方性立法赋予了志愿者以重大责任风险回避权利,并要求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在承担重大责任或具有较大人身伤害风险的情况下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此种规定的理念乃出于“意思自治、个人责任”等私法原则,其结果是会把风险损害责任转移给志愿者个人或转移给志愿者组织,国家和社会责任则无从体现。就身份视角理念,我国制定的绝大多数有关抚恤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主要保障军事、公安、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甚至从这些单位退役、离退休、且已归为普通公民的人员也保障无余。相比之下,与上述人员参与同一社会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却没有得到这些规范性文件的足够保障。
三、受损志愿者获得补偿的法理依据
人身受损的志愿者有权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补偿。在提倡权利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法治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转移必然不应简单强制,而应在尊重利益相对人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利益交换、实现利益平衡,因此,获得利益的一方或者利益得到保全的一方应当向利益受损的一方提供补偿,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无因管理、紧急避险、帮工补偿等规定以及程序法上的公平责任归责原则均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在志愿服务关系中,志愿者、服务对象虽然是不确定数量的个人,但是志愿服务在本质上不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私人事务,而主要体现了社会公共意义,传递、维护和促进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志愿服务的受益人是数量不确定的公众乃至全社会,志愿者在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过程中遭受伤残、不幸遇难的,理应由受益人即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以受益的公共利益主体的名义对志愿者给予补偿。有鉴于此,在目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业已分化的社会和时代条件下,以私法理念指导志愿者补偿立法、将风险损害责任划归个人的做法已与当今客观的时代潮流和社会公正观念不相符合,这种理念会影响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奉献精神,理应通过补偿立法加以修正。
人身受损的志愿者有权获得平等补偿。我国素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民族精神,这是一种正的精神能量。主权在民,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人皆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责任的担当者,古往今来,无数普通人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可贵精神,勇于献身甚至慷慨赴死,屡屡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国家公职人员遭受伤残、遭遇不幸尚有应然履行职务的考量,那么普通公民的奉献精神则更为可贵、更值得保护。目前我国有关抚恤法律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体现的是一种“因人”立法而非“因事”立法的落后理念,不利于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品质,也有损社会公平观念,更无助于尊重和保护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有关抚恤的法律制度应坚守平等、公平品质,在立法上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睁一只眼”是指法律应只看公民是否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特殊牺牲和贡献,所谓“闭一只眼”是指法律无需特意洞察牺牲者、贡献者的身份、职业或职位。在立法上,应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为标准,按照“作出贡献给予表彰、特别牺牲特别补偿、同等贡献同等待遇”的原则,凡因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而受损者,均应予以平等保护、平等补偿。
人身受损的志愿者有权获得充分的补偿。公民在个人本职以外特别从事的公益行为具有道德和功利双重价值,这决定了,对于因此而创造特别贡献、导致特别牺牲的公民,应相对应地获得精神和物质双重补偿。我国有关抚恤的法律制度均是立足于此。志愿服务社会、帮扶他人、促进公益的行为蕴含着积极的道德和精神意义,相对于社会一般道德水平而言,志愿服务有着特别的精神和道德付出;从社会政策角度而言,志愿行为更是国家所鼓励的行为。因此,即便志愿者无人身之损害,其行为也值得奖励;其因从事志愿活动而遭受人身损害、财物损失甚或罹难者,更值得给予特别精神补偿和道德褒扬。按照作出贡献给予表彰、特别牺牲特别补偿、同等贡献同等待遇的原则,作出特别贡献或特别牺牲的志愿者也有权利获得精神奖励、物质补偿,作出重大贡献、牺牲情节特别突出、堪为楷模的志愿者,有与国家工作人员同等的机会被评定为烈士。
四、完善受损志愿者社会补偿法制
《中国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要求,将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一部分,并依靠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来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充分动员和发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则。可见,志愿服务、志愿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在元素和重要标志性符号,国家立法有必要规范、引导、保护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志愿社会服务提供者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应有权益应当得到国家的关注、尊重和切实保障;从大处着眼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从小处着手完善社会法制、依法保障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国家的法治建设特别是立法体系有必要正视和习惯于现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崛起,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治视野并加以规范、引导、保护和促进。如果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缺乏社会参与的社会建设,也会走上名不副实的“邪路”。鉴于目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日益广泛、特别是灾害救助中志愿服务活动空前迸发的现实,国家有必要完善补偿受损志愿者的法律制度。
我国已然就抚恤问题进行了立法,其中既有相关法律中的抚恤条款,也有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如前所述,从总整体上看,我国的抚恤法律制度存在缺失和不足,在国家立法层面上也没有制定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对于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的志愿社会服务活动,国家有必要在地方相应立法和法律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尽快制定专门的“《志愿社会服务法》”,借此弥补其他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在受损志愿者保护方面的存在的模糊、不足等缺陷。同时可实行专门立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修订并行的立法体制,主要检审《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和《烈士褒扬条例》中有关非国家公职人员抚恤的规定,扩大对人适用、对事适用的范围,将以突发事件和特别活动为主的事因扩及至一般社会服务事因。鉴于抚恤制度侧重物质补偿、失之片面,志愿服务专门立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修订立法宜将精神补偿包括在内,精神补偿应当包括但不限于烈士称号。受损志愿者补偿制度中的补偿主体、补偿管理、补偿程序等具体制度宜不完全等同于针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抚恤和褒扬制度。设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多渠道筹资的补偿基金,志愿者补偿主体可以是政府和志愿者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对于提供志愿服务的未参加任何志愿者组织的个人,其损害应由志愿服务地的民政机关给予补偿。

⑹ 侵权责任法 案例分析

1、张某家在一小区的一楼,家门前有一100多平方米的私家花园。一天,邻居4岁的小华在没有监护人照看的情况下,到张某家玩耍。期间张某家养的狗将正在玩耍的小华咬伤。究竟谁应承担小华因被狗咬伤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呢?
分析:
《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动物侵权属于特殊的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都可以成为责任主体。对于一般的饲养动物致人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在特别规定的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中,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以及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以及遗弃动物或者逃逸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更为严格的责任,不得免除或减轻责任。
本案中,张某作为狗的饲养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对小华应负全部的赔偿责任。因小华并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狗咬,所以小华在本案中没有责任,小华的父母也因此不承担责任。


2、某日,陈某经过一幢七层高的住宅楼,突然被不知从哪一层楼扔出的酒瓶击中头部,造成头部流血受伤。但陈某始终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住户扔出的酒瓶砸伤了自己,于是将整幢楼的住户都告上法庭,要求6个住户(除一楼以外)共同赔偿自己由此支付的医疗费等。陈某有依据吗?
分析:陈某的诉讼请求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
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是基于公平考虑,而不是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确定,适用的是补偿责任。
这样的案例采用举证责任倒置。无法确定具体加害人的,由被侵权人证明自己是被建筑物上的抛掷物、坠落物伤害的,由建筑物使用人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建筑物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的,要对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害进行补偿。如果有证据能够确定具体的加害人,则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无需再举证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
各个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之间不承担连带责任,而是按份分别对被侵权人进行补
偿。被侵权人不能要求某一个或一部分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其全部的损害,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按照自己应承担的份额对被侵权人进行补偿后,也不能向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追偿。但是,建筑使用人支付补偿款后,如果发现了真正加害人的,
可以向真正的加害人进行追偿。《侵权责任法》的上述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损害,制止人们高空抛物。

3、吴某携带现金到银行办理汇款手续,当他在营业厅的写字台填写汇款单时,一男子在其身后窥视。吴某填单完毕,即到三号柜台办理汇款手续。由于银行营业厅的柜台前设置了“一米线”,但窥视吴某的人却进入“一米线”内并站在吴某身侧,此行为并没有引起银行
值班保安人员的注意和制止。就在吴某将钱交给柜台内的工作人员时,此人从吴某左侧手
抢夺钱袋,吴某紧抓钱袋反抗,抢钱人向吴某腹部连刺几刀后逃离现场。吴某因此受伤,
携带的现金也没有了,他可以向银行要求赔偿吗?
分析:
吴某可以向银行要求赔偿。商业银行的营业厅,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场所,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从事经营活动的规模,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规章的规定,在营业厅内预先安装必需的安全防范设施,安排保安人员,预防和尽可能避免不法侵害的发生,为客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但在本案中,当抢
钱人越过“一米线”时,值班保安人员并没有注意,更没有予以制止,因此对于吴某的损失
具有一定的过错,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商业银行属于封闭性的经营场所,商业银行对于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负有安全保障义
务,在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客户损害的情形下,如果银行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该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有哪些

您好,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是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相较于旧的司法解释36条的条文数量,《解释》共有24条,其中直接删除了14条,又新增加了两条规定。
《解释》第一条至第五条明确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诉讼内容为因生命、身体、健康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案件。诉讼主体包括赔偿权利人、赔偿义务人;共同侵权;第三人侵权情况的处理。
《解释》第六条至第二十三条明确了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及人身损害的赔偿数额确定: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补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⑻ 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例

人身权利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是指与人身直接相关而没有经济内容的权益。属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部分。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
人身权利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又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
当人身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请求司法保护。
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 但主要上指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名誉和人身自由等权利,以及与人身直接有关的权利.。例如: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等。
我国《刑法》为了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专章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民主权利"。《刑法》第131条明确规定: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违法侵犯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刑事处分."
案例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05)纳溪民初字第410号
原告陈建民,男,生于1953年12月12日,汉族,中医大专文化,个体中医职业,住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较场坝皮化厂小区。
委托代理人刘先赋,四川五月花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宣明,四川五月花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北京科技报社。住所地,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北里1号慈云寺102号信箱。
法定代表人赵颖华,该报社总编辑。
原告陈建民与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于2005年3月7日受理后,被告北京科技报社于3月18日提出管辖权异议,本院于3月21日裁定驳回其管辖权异议,被告北京科技报社于3月29日提出上诉,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4月29日裁定驳回上诉。原、被告双方的举证期限三十日届满后,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2005年7月13日,本院传票传唤原、被告双方于7月21日上午8:30分到庭参加诉讼,被告于7月15日回复本院,因工作忙不到庭参加诉讼。本院于2005年7月21日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陈建民及其诉讼代理人宣明、刘先赋到庭参加了诉讼。被告北京科技报社的法定代表人赵颖华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法定的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院依法缺席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陈建民诉称:自己从宣传中医养生学和探索生命极限的角度出发,于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由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全程监督、公证,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碧蜂峡开展了禁食49天的“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2004年5月7日,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出具了(2004)雅市证字第506号公证书,证明:“陈建民于2004年3月20日起至2004年5月7日止,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景区接待中心外草坪上搭建的离地10米高的玻璃房内进行的‘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符合《“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细则》的规定;陈建民在上述期间开展的‘挑战人类饥饿极限’的结果真实。“ 2005年1月4日和5日,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在其《北京科技报》周刊以及网络版上公开发表《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将原告禁食49天的活动评定为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首,使用了“有违公序良俗”“挑战人们道德底线”“商业闹剧”等侮辱性词语,还配以漫画丑化其形象。自己行医32年,为人诚实守信,做事敬业守法,没有不良记录,社会评价良好。被告公开发表的“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的报导,误导社会公众,贬损了原告的人格,诋毁了原告的信用,导致原告社会评价降低,信用程度下降,使原告精神受到损害,行医执业受到影响。起诉要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在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0元。
被告北京科技报社未提交答辩意见。
原告为证明其主张,向本院提交了下列证据材料:
1、陈建民身份证,证明原告的自然人身份;
2、陈建民中医大专毕业文凭、执业医师证书、个体行医执照、“建民诊所”执业许可证,证明原告合法从事中医专业、行医执业的社会身份;
3、陈建民荣誉证书、奖状,证明原告在2005年1月5日以前社会评价较好的事实;
4、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出具的(2004)雅证字第506号公证书及附件,证明原告陈建民于2004年3月20日起至5月7日止,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碧蜂峡景区接待中心外草坪上搭建离地10米高的玻璃房内进行的“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符合活动的细则规定,活动结果真实的事实;
5、四川省泸州市公证处出具的(2005)泸证字第297号公证书,证明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公开刊登《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并插配“骗局之(1)?中医绝食四十九天”漫画的事实;
6、证人龙腾丽、蒲利华、王祖明的证词,证明被告的文章发表以后,原告陈建民的社会评价有所降低的事实;
7、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实用法医学》第180页至181页,证明成年人只饮水,不摄入其他营养,可存活40?90天的事实。
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向本院提交了1份证据,即2005年1月5日?2005年1月11日《北京科技报》周刊,证明被告公开刊登《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并插配“骗局之(1)?中医绝食四十九天”漫画的事实。
原告对被告提交的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没有异议。原告提交的第1?6组证据,以及被告提交的1份证据,经庭审质证、认证,符合本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本院予以确认,作为本案案件事实的定案证据。原告提交的《实用法医学》第180页至181页,与本案侵权纠纷没有法律意义的关联性,不作为本案事实的定案证据。
本院依据上述定案证据确认以下案件事实:
原告陈建民早年从事中医业务,1987年10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自己开办个体诊所,长期从事中医执业活动,并获得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照。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评为同行业先进,享有较好的社会评价。被告北京科技报社是面向全国发行报刊的事业法人单位。
2004年3月19日,原告陈建民向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申请,要求对其从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在雅安市雨城区碧蜂峡开展“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公证。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受理原告陈建民的公证申请以后,指派宋绍华、张勋莲、刘波、鲁健、杨卉、虞尚堂、黄婷利七名公证员全程监督、公证。3月20日12时48分,公证员刘波、鲁健对陈建民使用的玻璃房设施及其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检查确认;3月20日15时,原告陈建民在公证员宋绍华、虞尚堂的检查确认和监督下,用升降机将原告陈建民送入玻璃房内,并加锁贴上封条;至5月7日15时止,原告陈建民禁食49天“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的整个过程,先后由前述七名公证员现场监督,并有证人宋明全等47人先后参与见证。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于5月7日出具(2004)雅市证字第506号公证书,公证证明:“陈建民于2004年3月20日起至5月7日止,在雅安市雨城区碧蜂峡景区接待中心外草坪上搭建的离地10米高的玻璃房内进行的‘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符合活动的细则规定,活动结果真实。”
2005年1月4日,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在其所属的“北京科技报网络版”第52期和2005年1月5日?2005年1月11日《北京科技报》周刊A4版上发表《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将原告陈建民禁食49天的活动评定为科技骗局。该文评论:原告陈建民禁食49天的活动是“绝食秀”;原告陈建民禁食49天的活动不光在挑战人类“生理极限”,也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是明显违反科学常识、混淆百姓理智的商业闹剧,有违公序良俗。并在该
文中插配“骗局之(1)?中医绝食四十九天”的漫画。
原告陈建民的邻居龙腾丽、同事蒲利华和王祖明看到被告北京科技报社的前述文章后,对
原告陈建民禁食49天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并对陈建民的人品降低信誉,也对
陈建民的中医执业医疗服务不放心。原告陈建民看到被告北京科技报社的前述文章后,认
为被告评定其禁食49天的活动是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首,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诉至本院提出上述诉讼请求。
本院认为:按照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文意解释,骗是指使用欺诈的语言或虚构事实的手段,诱使他人上当的行为;骗局就是指使用欺诈的语言或虚构事实的手段诱使他人上当而设计的圈套。科技骗局,应是指以科技之名,行骗人之实的圈套。骗局是诚信的反义词,是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的否定评判,也是对其社会公信度的否定评判。设置骗局的人是社会评价低下、缺乏社会公德、有害于社会的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损害他人情感为目的而设置骗局的行为,是应受道德谴责、法律制裁的行为。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的行为是骗局,应当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有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原告陈建民于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开展禁食49天的“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的全过程,有四川省雅安市公证处公证员的全程监督、公证,有生效公证文书证明,没有相反证据证明该活动过程和结果虚假、不真实,其客观真实性应当成立。至于原告陈建民开展的禁食活动,是否符合中医养生学,是否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应当是科学研究的范畴,不是人民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自由评价禁食49天“挑战人类饥饿极限”活动,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不得以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更不得以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毁损他人人格。尊重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是诚信善意的媒体经营者应当尽到的注意义务。媒体报道应当客观真实,不得传播侵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名誉的事实。这既是媒体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民事法律认定是否侵权的基本标准。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在没有证据证明原告禁食活动虚假的前提下,对其活动的客观性予以否认,认定其禁食49天活动的程序和结果虚假,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并公开在报刊、网络媒体上评定原告禁食49天的活动是“2004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首。所发表的《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文章标题直接使用“科技骗局”一词,所指责的对象是明确具体的本案原告。该“骗局”一词是对原告名声和信誉的诋毁;文中使用“有违公序良俗”“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等词语,贬损原告的人格信誉;文中插配“骗局之(1)?中医绝食四十九天”的漫画,丑化原告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依照我国宪法、民法对公民人身权保护的规定,应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公开发表《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的行为,主观有过错;行为具有违法性,其违法行为与原告的名声、信誉受到损害的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符合我国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被告北京科技报社的行为构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
名誉是指社会或他人对特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品德、才干、名声、信誉、形象等的综合评价。良好的名誉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条件。名誉权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赖自己的名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法律规定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保护自己的名誉,享有名誉所体现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受非法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应当得到法律的救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主张,符合法律的规定,本院予以支持。对于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万元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自然人因名誉权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该《解释》第十条规定,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考虑下列六种因素:(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4)侵权人获利的情况;(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能力;(6)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原告陈建民主张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对于具体的赔偿数额,结合本案具体案情,综合上述六种因素,确定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金为1万元比较适宜。据此,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七)、(九)、(十)项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停止对原告陈建民的名誉侵害,将存留于网络版上的《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一文及插图,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删除,以消除影响;
二、被告北京科技报社公开向原告陈建民赔礼道歉,其内容经本院审查以后,在其《北京科技报》周刊以及原网络版发表的位置,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刊载;逾期不履行,本院将本案生效判决书在同等级别的报刊、网络媒体予以刊登,所产生的费用由被告承担;
三、被告北京科技报社赔偿原告陈建民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限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本案案件受理费3000元,其他诉讼费500元,共计3500元,由被告北京科技报社承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林 万 泉
审 判 员 邱 彪
审 判 员 雷 跃 贵
二00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书 记 员 卓 波

⑼ 民事侵权法律关系案例

1、该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李某和刘某两人均是主体,刘某享有版索赔权,李某负有权赔偿义务;客体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即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的说是刘某的身体权、健康权以及刘某因伤就医的财产损失;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权利义务关系,即刘某享有向李某索赔的权利和李某负有向刘某赔偿的义务,此为法律关系的内容。
2、根据新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饲养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饲养人免责,如果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饲养人可减轻责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过失的,饲养人不免除责任,即刘某需要对该案中的侵权行为发生事实、侵权损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三点承担举证责任即可,无须证明饲养人是否存在过错;如果饲养人想免责,必须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阅读全文

与人身损害民事侵权案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