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油气贸易
表6.1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贸易(单位:万吨)
表6.2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和油品进出口量(单位:万吨)
『贰』 俄罗斯与美国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20世纪20~40年代,北美墨西哥湾的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石油出口的主要基地。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国,石油总蕴藏量占世界的2.9%,天然气总蕴藏量占世界的3.3%。美国又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一次能源的消费量超过了20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4%。如今委内瑞拉、墨西哥的大量原油流向美国,从而开始改变了世界石油贸易的地理分布。
迄今,每年除自产外,美国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靠进口,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北非和几内亚湾地区,约占石油进口量的2/3,另外,也从拉美和加拿大进口一部分。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天然气以其独具的优势,正在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能源。美国《油气杂志》曾报道,市场分析家们预测,2010年美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5800亿立方米,增加到8000亿立方米以上。
从波斯湾、拉丁美洲国家进口能源是美国对外能源政策优先发展的方向,在其单边世界指导下,为了石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海湾,风云变幻的拉美,促使美国能源外交呈多元化趋势。美国能源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的同时,提高美国的能源安全;其次是保存美国的能源。”美国将“保障相应的能源生产基地”仅排在防止核武器扩散下,可见美国对能源的重视。美国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口能源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协调能源政策的领袖人物。2002年俄美峰会发表了《关于新一轮能源对话的声明》,标志着俄美能源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一、美国在中东环里海大中亚地区的政策及与俄罗斯的较量
美国将环里海地区视为与波斯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环里海与波斯湾一起划入其战略利益范围。里海石油储量超过200亿吨,天然气储量18万亿立方米,成为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油气产区,美国将环里海地区油气视为能够保持21世纪上半叶世界石油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都是该地区重要国家。美国认为阿塞拜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美国拟引阿塞拜疆天然气入欧,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打破俄罗斯的垄断地位。此外,美国还欲打破俄罗斯在供欧天然气的垄断地位,计划修建穿越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将阿塞拜疆的天然气引入南欧和中欧。美国利用当地的新老盟友: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波斯湾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将两大油气区连成一片,与俄罗斯既合作又较量。
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表示,伊朗和俄罗斯两个天然气大国可以建立一个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天然气输出国组织。伊朗提出创建“天然气欧佩克”的倡议,得到普京的回应。2007年普京访问卡塔尔时表示,目前天然气出口国必须协调彼此的行动,不反对建立一个类似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天然气欧佩克”。“天然气欧佩克”目前暂时没成立,但决定成立高级委员会,协调论坛成员国今后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针对俄罗斯近来欲垄断能源,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授权政府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及类似组织的价格操纵行为提起诉讼的新议案。俄罗斯外交部立即对该议案予以抨击,称其违反了国际法准则。
美国在中东环里海大中亚地区有自己的能源利益、地缘战略利益,更有支持协助该地区独联体国家摆脱俄罗斯控制,阻止由俄罗斯垄断世界油气的价格及油气管道的走向。该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第一大和第二大产油气区,所以中东环里海大中亚地区是俄美能源争霸最重要的地区,该地区的争霸将一直持续下去。“9·11”事件后美国在该地区处于优势,在协助独联体国家反对派发动的“颜色革命”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优势,但目前俄罗斯充分利用手中的油气展开能源外交攻势,不但暂时没有挑战欧佩克的地位,反而利用与这些国家拥有油气资源的共同利益与这些国家结盟,加上该地区独联体国家经济困难,急欲出口能源缓解经济困境。苏联时期建成的油气管道成就了今日俄罗斯能源霸国的地位,也使该地区独联体国家暂时很难摆脱俄罗斯的控制。
俄罗斯经济虽然继续增长,但资金短缺是俄罗斯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在中东环里海大中亚地区,俄罗斯也需要美国的资金投资油气开发及管道建设。总之,俄美在中东环里海大中亚地区既体现能源争霸的一面,又体现合作的一面。世界能源政治格局的走向也由该地区能源争霸的结果决定,既决定着世界能源政治格局的走向,也决定着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向。
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及与俄罗斯的合作
美国的能源政策自始至终强调对象国的内部稳定和民主发展,天然气产量前三位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其中,俄罗斯天然气产量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1.4%;美国天然气产量524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加拿大天然气产量187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6.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消费量占世界的1/4强,达7亿多吨。迄今,每年除自产外,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靠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5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达27496亿立方米,俄罗斯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国,消费量达405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7%。保存能源是美国主要能源政策之一。俄罗斯特别重视发展与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又是新兴的资本市场,世界地缘战略中心向此转移,该地区聚集了中、美、日等重要国家。
与欧洲市场相比,俄罗斯出口到亚太市场的石油数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2004年,俄罗斯出口到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石油消费国的原油分别为:美国443.26万吨、日本709.73万吨、中国772.23万吨。其中向日本输出的石油比2003年还略有减少;向中、美输出的石油比2003年虽稍有增加,但显然增幅与需求远不相称。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说,俄罗斯将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预计到2020年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油气出口在俄罗斯油气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3%和5%提高至30%和25%。在未来的15年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将在占领传统欧洲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向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亚太地区的出口。到2020年前,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的对外出口前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亚太国家将成为主要供应国家。但这一切将取决于俄罗斯的管道进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
成立于1989年的亚太经合组织,是与俄罗斯能源对话的组织之一,集中了亚太地区近20个国家,中、俄、美、日、加、澳、墨、智等国家都是其成员。此外,日本与俄罗斯都提出了构建能源共同体的设想。
『叁』 俄罗斯与日本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按能源消费量,日本排在美国、俄罗斯、中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81%以上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居第一位,占55%;其次是煤炭,占据65%;第三位是液化天然气,占10%~11%。日本石油99.7%靠进口,原料进口严重依赖阿联酋(占日本进口量的25%)、沙特阿拉伯(21.6%)、伊朗(11.5%)和卡塔尔(9%以上)。
日本能源政策是:保障资源国对其能源的长期供应,保障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日本非常注重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安全问题并签署了《欧洲能源宪章》。
日本的能源过分依赖中东的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在其能源进口多样化驱使下,日本对俄罗斯及环里海中亚地区的油气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对中东而言,俄罗斯政局稳定,距离日本也近,因此获得西伯利亚石油对日本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是日本政府强调重点攻关的国家,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企业获准开采萨哈林岛,乌拉尔-伏尔加河,蒂曼-伯朝拉等地区的油气田。
一、东北亚、亚太格局中的俄日石油天然气贸易
俄罗斯与日本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主要体现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能源政治格局上。日本自从明治维新,摆脱了中国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后,就力争与中国争夺地区主导权,抑制中国的复兴,在今天的东北亚,亚太地区能源政治格局上,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与中国争夺俄罗斯的油气,力求主导该地区能源政治格局。日本的“安纳线”方案搅黄了中国已经和俄罗斯达成的修建“安大线”的方案。俄罗斯最终否决了“安大线”的方案,决定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这条“泰纳线”实际上是“安纳线”的翻版。中日两国有关能源的争夺日益扩大,萨哈林天然气现已成为中日新一回合的能源争夺战场。中日政府和企业现在都已认识到了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这种过度竞争或者冲突的局面,将会两败俱伤。
二、俄罗斯与日本的石油天然气贸易前景
俄罗斯推行强烈的民族保护主义政策,并且近来一直努力将能源产业收归国有。俄罗斯强烈的民族保护主义政策,促使日本改变了原来的某些对外能源政策。日本政府建议,加强与其他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向能源生产国联合施压,保障对日能源供应稳定的同时发展与该国的技术合作,把资金投向社会领域。这意味着日本今后可能要与视为竞争对手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起与俄罗斯讨价还价,向俄施压。在此政策下,中日能源合作要多于竞争,俄罗斯能源部门排挤外国资本的趋势正在加强,日本无法把大量资金投向某些能源领域,只好注重投入技术。
俄罗斯至今仍占据着日本的北方四岛,并且把能源作为外交的工具,力争取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最大化,因而绝不会让日本这样的强国掌控能源经济命脉。日本政府又力争将能源问题同领土挂钩。因此,俄日能源贸易不会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买卖双方各取所需。
『肆』 俄罗斯与欧盟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欧盟是能源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能源消费量超过14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17%。1999~2000年欧盟国家能源供应中的进口比重大约为40%,其中进口石油的比例达到85%,进口天然气达到40%,进口煤炭达到35%。可见,欧盟依赖进口程度非常高,且还有增高的趋势。
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欧洲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传统市场,目前俄罗斯力争保有欧洲天然气27%的份额,占欧盟石油进口的17%,在中东欧则占60%市场份额。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的油气产品主要是向西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等28个国家。
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2005年出口量为1561亿立方米,出口收入为6191亿卢布,主要出口到德国(360亿立方米)、意大利(220亿立方米)、土耳其(180亿立方米)、法国(132亿立方米)、匈牙利(90亿立方米)、斯洛伐克(75亿立方米)、捷克(74亿立方米)、波兰(70亿立方米)、奥地利(68亿立方米)和罗马尼亚(50亿立方米),出口到其他欧洲国家为242亿立方米。奥地利、斯洛伐克和波罗的海各国更是几乎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2006年,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公司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达1615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3.5%,据初步估算,2007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共出口了1480亿~149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8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天然气出口量将增长4%~5%,对非独联体国家的供应计划为15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
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商,欧洲1/3的石油来自俄罗斯,石油出口的84%通过管道运输,13%~16%通过铁路运输。俄罗斯原油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确立了石油出口大国的地位。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在俄罗斯原油出口中排前五位的是荷兰(16.11%)、德国(10.99%)、乌克兰(8.16%)、波兰(7.80%)、意大利(5.73%)。2004年俄罗斯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原油为2943.39万吨,占全部石油出口量的12.78%;出口到独联体以外国家的原油为2亿吨,占全俄原油出口的87.22%,其中西北欧方向占45.31%,东欧方向占20.49%。
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石油天然气输出系统也较完善,俄罗斯天然气80%以上供应欧洲市场,天然气管线主要从西西伯利亚出发,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到达欧洲,年运输能力约1358.4亿立方米。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天然气有90%要经过乌克兰,存在一定的供气安全风险。俄罗斯每年通过乌克兰管道向欧洲出口1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乌克兰收取过境费。乌克兰每年还以优惠价格从俄罗斯购买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但随着“颜色革命”尤先科上台,乌克兰抛弃了俄罗斯投向西方世界,这让把独联体看作其后院的俄罗斯难以忍受,俄罗斯出口到独联体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天然气价格较欧洲低,出口欧洲的天然气与国际石油市场挂钩,价格较高。近年,俄罗斯提高了出口到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天然气价格,遂爆发了俄乌天然气之争。格鲁吉亚总统称俄罗斯天然气提价实为对格乌施加影响。俄乌天然气之争实为一场地缘政治之争,虽然尤先科表示绝不挑起与俄罗斯的“天然气战争”,最终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天然气领域达成协议为结局。
俄乌斗气让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盟表示担忧,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能源战”更让欧洲担心不已,欧盟积极采取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策略。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里海及其沿岸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里海石油蕴藏量约为2000亿桶,仅次于沙特,天然气储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该地区没有直接出海口,油气主要经由俄罗斯出口到欧美国家。该地区一直是欧美能源争霸较量的前沿,先是美国近年来策动的“颜色革命”,使独联体欧洲地区和中亚地区绝大部分倒向欧美。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近年来,俄罗斯修建了几条绕过乌克兰的管道。俄罗斯更是利用土耳其开辟能源新通道。土耳其是俄罗斯主要能源贸易伙伴,更是俄罗斯能源通向欧洲、中东的桥梁。因此,俄罗斯将考虑修建经土耳其通往欧洲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以便向土耳其和欧洲南部提供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更有与土耳其加强电力合作输电到中东伊拉克的想法。土耳其总理认为,经黑海海底、终点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全长1213千米,总造价32亿美元,年输气设计能力为160亿立方米的“蓝流”天然气输送管道还有很大潜力,它是对俄土之间经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天然气运输走廊的补充。俄罗斯是土耳其主要天然气供应国,2003年俄罗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总量达145亿立方米。1987~2003年,俄罗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达1058亿立方米。
欧盟能源外交的主要目标就是确保外部能源供应安全,在此目标下,欧盟发起了与俄罗斯能源对话的倡议。2000年巴黎第六次俄欧首脑峰会上,普京与普罗迪签署了俄欧战略能源伙伴关系协议,定期开展能源对话。欧盟与俄罗斯能源对话的“普罗迪计划”引起世人的关注,俄罗斯-欧盟峰会上能源对话得到肯定。欧盟国家已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俄欧能源合作是在俄欧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框架内进行的。2002年俄欧峰会后,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罗斯欧盟能源技术中心,依靠欧洲技术援助计划,欧盟正在制定跨高加索运输走廊和新独立国家油气管道计划,在黑海-里海地区发展运输和管道交通线。可以说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合作关系是双方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对话已取得显著效果,欧盟已参与萨哈林2号石油天然气工程,哈里亚卡油田的开发,修建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北欧天然气管道、“蓝流”天然气管道,这三条天然气管线将俄罗斯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地与欧洲联成一体,届时俄罗斯对欧洲地区的天然气年输送量将达到近927亿立方米,较目前增长23.6%。俄欧双方还通过能源对话解决了穿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友谊”管道与亚得里亚石油管网实现一体化的问题,完善了与《产品分割协议》相关的法律法规。2010年北欧天然气输气管道(从俄罗斯沿波罗的海海底,通过德国和荷兰,然后沿北海海底抵英国)建成运行后,欧洲80%的天然气供应将来自俄罗斯。一些人士认为,届时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公共安全将取决于能源供应者———俄罗斯。由此可见,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程度太高,管道走向太单一,存在进口天然气的政治风险。欧洲人士认为,俄罗斯对欧供气合同的价格与石油价格挂钩,是因为欧洲的天然气市场缺乏竞争,供应方因此在价格决定方面占据优势。
普京上台后,依靠能源出口使经济迅速恢复,依靠能源外交提升了俄罗斯大国地位,不仅如此,还欲利用手中的能源获得垄断霸主地位。为此,俄罗斯积极筹建核工业巨头确保能源垄断。与中东、中亚等油气国家酝酿筹建天然气欧佩克。据初步预计,到2030年,欧盟25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需求将分别达到6.85亿吨和6.3亿吨,其中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接近90%,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达80%。目前,俄罗斯能源出口一直稳占其GDP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50%~60%,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创汇中,欧盟又是最重要的来源地。
俄罗斯是全部独联体国家及波罗的海国家天然气的供给者。2005年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出口为766亿立方米,出口收入为1084亿卢布(不包括消费税和进口关税)。主要出口到乌克兰(376亿立方米)、白俄罗斯(198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40亿立方米)、阿塞拜疆(38亿立方米)、摩尔多瓦(28亿立方米)、拉托维亚(28亿立方米)、亚美尼亚(17亿立方米)、立陶宛(14亿立方米)、格鲁吉亚(14亿立方米)、爱沙尼亚(13亿立方米)和乌兹别克斯坦(3亿立方米)。2007年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3625.5万吨,比上年减少了1.3%。最近俄罗斯宣布将退出与独联体国家签订的石油过境协议,俄罗斯与独联体,一方欲垄断控制;一方欲极力摆脱争取独立,因独联体国家均无出海口,历史上总是依附于某一帝国,历来是大国争斗角逐的场所。目前,俄罗斯又将其牢牢控制在手里。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资源国的关系直接关乎欧洲的能源供给,乃至欧洲的经济命脉。因此,双方争夺独联体的争斗还将继续下去,俄罗斯与欧盟这两个资源国与进口国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它们之间各以自身利益为重,俄罗斯欲利用手中的能源取得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欲垄断控制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欧盟作为世界上政治经济重要一极,肯定会与俄罗斯周旋,积极发展与其他独联体资源国的关系,争取能源进口多元化。
『伍』 中石油公司财务封帐期间可以合同付款吗
肯定不可以的。封账期间,财务上付款凭证都做不了,没办法进行付款的。封账就是为了保证这期间不会在发生影响上月利润的费用等等产生,保证上个期间利润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装置构成:中国石化炼油生产装置主要包括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芳烃分离、加氢精制、烷基化、气体分馏、沥青、制氢、脱硫、制硫等,部分炼厂还有溶剂脱沥青、溶剂脱蜡、石蜡成型、溶剂精制、白土精制和润滑油加氢等装置。
(5)油气贸易计量纠纷扩展阅读:
油气勘探与生产:
中国石化是中国国内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本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区块位于中国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拥有297个区块勘探许可证,探矿权总面积96.68万平方千米,持有192个区块开采许可证,采矿权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
本公司下属有12家油气生产企业,主要是胜利油田分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华北分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华东分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陆』 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世界石油综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汇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击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根据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
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849.3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4%。北面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97.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1%,其石油产量为4.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5%。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5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7%。(参见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说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和不断加剧,资源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点的石油消费。中国正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
石油与国际政治
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和水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过去半个世纪中,仅仅由水引发的冲突就达到500多起,其中20余起演变为武装冲突。随着石油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国际石油市场新动态
(摘自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今年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
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 尤科斯公司解体
2004年7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税款按进入司法程序。迄今为止,俄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偿还的税款已超过了275亿美元,该公司目前只偿还了39亿美元。
由于事关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决尤科斯的巨额债务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是2月19日喜,鲜为人知的神秘买家贝加尔金融集团以2,607.5亿卢布(约合93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后仅3天,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就被证实为尤甘斯克的真正买家。俄专家认为,由于尤科斯公司解体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化,俄罗斯政府重新恢复了因苏联解体和国有企业民营化而丧失的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场现状综合分析
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
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
由地区纷争与战争引起油价波动的幅度不断变大。历史上曾于2004年10月22日达到油价(轻质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
『柒』 油气资源供应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合理的海外油气供应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外油气供应风险进行评估,就必须全面考虑海外油气供应风险的构成要素,结合资源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由于海外油气供应风险所涉及的指标很多,合理控制指标体系的规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指标太少,处理和建模相对简单,但难以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性;指标太多,有利于判断评估,但也存在掩盖对象间的差异性问题。因此,对于海外油气资源供应风险评价指标选取标准如下(表2.3)。
表2.3 影响海外油气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第一类指标:中国油气供给状况的描述。包括中国油气资源保障度、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等。
第二类指标:描述海外资源储量不确定的指标。其中包括资源储量的现状、增值潜力,即资源的远景储量,以及资源集中程度。
第三类指标:勘探开发风险指标。具体包括政治风险、地质风险和技术风险。
第四类指标:生产和库存变化不确定性指标。包括生产供应、油气消费、油气进出口,以及储备和库存变化。
第五类指标:影响海外供应的其他不确定因素,如油气供应中断事件及频率等。
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3所示。
其中一些指标含义如下:
1)中国油气资源保障度。油气资源保障度是指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油气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其计算公式为:资源保障度=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年消费量。这个指标主要是测定油气资源安全的国内基础,即目前剩余的资源可供消费的时间长短。表明在外界资源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国内资源的可支撑程度。
2)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资源总需求中有多少资源是通过贸易方式从国外获取的。用公式可表示为:对外依存度=(资源进口量-资源出口量)/资源消费量。资源对外依存度的计算有的用资源进口量占资源消费量的比例,有的用资源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来表示。对油气资源供应风险评价来说,用净进口量可能更能反映问题。一般来说,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提高,意味着风险因素的增多和不安全程度的提高。但仅仅考虑资源进口量占资源消费量的比重来反映资源安全程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情况下,某项资源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只有综合考虑进出口才能反映实际情况。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减少甚至停止出口,而增加本国资源的供应安全性。
3)油气储采比。油气储采比的经济含义是指以现有规模生产,剩余油气储量可以支撑的年限,用公式表示为:储采比=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当年开采量。它是油气工业发展潜力的指标,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资源的保障程度。
4)进口集中度。主要用来分析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问题,以降低整体风险、增加整体供应的可靠性为目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资源进口集中度=前3位或前5 位国家的资源进口量之和/总进口量。资源进口集中度主要是反映资源进口来源地的集中程度,如果从前3位或5位国家资源进口量占总进口量或总消费量的比例越高,表明资源进口来源太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如果集中程度较低,则表明油气进口来源呈多元化和分散化,有利于油气供应安全。
『捌』 油气资源战略地位
油气资源作为能源,其在运输、热值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均优于煤炭,故自20世纪以来,油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现已取代煤炭而成为能源之王。如70年代初,整个欧洲全部能源消耗中,煤炭只占22%,而石油已升至61%,同期日本能源消耗中石油则高达70%。到80年代,全世界能源消耗中,石油天然气占55%以上。油气在运载工具中是占统治地位的能源,这不言而喻。近几十年来,为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人类生活所用燃料已逐渐更替为油气,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也转而用油气作燃料。油气作为能源,在战争中的作用更是显著。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战役的胜败都取决于石油供应能否跟上,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将领隆美尔实质上就是被美军将领巴顿用石油击败的。
油气资源还是化工、机械、医药(包括农药)、化肥等工业的主要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等化学工业应用的主要原料即为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工产品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各种染料、农药、医药,又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还有合成氨、硫酸等无机化工产品。化工产品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化工产品。另外,石油又能提取重要的润滑油料,在各种机械中起到重要的润滑作用。
综上所述,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在各国均受到高度重视,通常将其作为战略物资来评价、规划和管理,并针对其开发、利用制定特殊的政策和策略,大量投资国内外油气资源的勘探、评价与开发、生产活动。
就世界而言,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其勘探、生产形势良好。
截至1999年底,世界剩余石油与天然气探明储量(指可采储量)分别为1386×108t和146×1012m3,1999年世界油气产量分别为32.3×108t和2.3×1012m3,油气储产比分别高达42.9∶1和62.02∶1。因此,可在较长时期内保证油气持续高产。
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1994年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估计,全球油气最终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113×108t和327×1012m3,到1999年底,世界已累计探明油气可采储量2576×108t和210×1012m3,故尚有536×108t石油可采资源量和117×1012m3天然气可采资源量未探明,勘探前景良好。
然而,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现已发现的富集区域有中东、西亚-俄罗斯、北美。未来世界有4个重要油气发展区域。
(1)欧佩克国家。在21世纪,这些国家仍将是世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战场。1999年,在探井数下降的情况下,伊朗、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及沙特阿拉伯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均超过1亿吨,展现了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2)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拥有大量的油气资源,但油气勘探程度很低,这无疑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预计在21世纪,该地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将充满生机,迅猛发展。
(3)加拿大。在其北部及海域勘探程度很低,潜力较大,1999年在纽芬兰海上发现两个大型油气田,展现了近期勘探前景。
(4)俄罗斯。1999年石油产量2.95×108t,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48.11×1012m3,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该国北部和海域勘探领域还十分广阔。因此,该国在21世纪,油气勘探开发仍将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
另外,世界油气资源的需求分布也极不平衡。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油气需求量巨大,但其自身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大部分油气均依靠从中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
上述资源分布不均衡和资源富集区与需求区的严重错位,导致了供需矛盾,经常引起油气价格战、贸易战甚至战争和武装冲突。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竞相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措施争夺石油竞争的主动权。分析近十余年发生的众多战争和武装冲突,大多与油气有关。
由于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油气资源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消费油气最多的国家。控制和争夺全球油气资源是美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控制欧亚大陆,因该区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里海石油资源的争夺都是美国与俄罗斯战略争夺的表现。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之一,是欧佩克组织以外最大的石油输出国。21世纪俄罗斯的石油战略目标是持续增加石油产量,扩大出口,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和复兴。但俄罗斯在跨世纪的石油战略中处于被动地位,美国已加紧抢占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部分油气资源,俄罗斯不仅经济受到打击,而且其地缘战略地位进一步恶化。
中东地区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66.42%,天然气储量的31%,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产地。世界石油消费量的一半来自中东。因此世界上的大国为了自身利益,都在争夺中东油气资源。美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其拥有中东充分的石油供应。同时,中东地区与欧洲有广泛联系,西欧国家的油气一半来自中东;日本也在中东地区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并获得了较多利益,其油气之80%以上来自中东。
亚洲是世界上能源需求上升最快的地区。日本、韩国90%以上的油气依赖进口,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近期也将成为石油进口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印度也在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其所需要油气大多从西亚进口,为确保石油安全,印度正在采取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石油开发,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等战略措施。
我国是油气资源大国。根据1994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石油资源量为940×108t,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38×1012m3。以上资源量为地质资源量,为与国际接轨和对比,需转化为可采资源量。据近年来一些专家测算,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大致分别为(93~174)×108t和(6~13)×1012m3,与C.D.Marsters(1994)发表的世界各国油气资源量数据对比,我国石油资源量排第9位,天然气排第6位。截至1999年,我国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05.6×108t,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21.5%,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3.1×1012m3,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为6.6%,说明下一步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从油气产量看,2000年我国石油产量1.62×108t,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277.26×108m3,约排在世界第15位。然而,全面研究我国油气资源状况、生产状况和供需状况,就发现我国油气资源及产供前景不容乐观:①我国油气资源丰度和人均占有油气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均值。单位国土面积油气资源丰度仅为世界平均丰度的57%和45%,人均占有油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均值的17.1%和13.2%,可见我国油气资源相对于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是贫乏的;②油气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富集于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吐-哈、柴达木、莺歌海、琼东南、东海等少数大盆地中,而其他广大地区油气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0%左右;③油气勘探进入稳定期,探明储量近几年持续高水平增长,但勘探难度却越来越大;④油气产量增长缓慢,1990~1998年,年石油产量增长率平均为1.57%,其中1995~1998年增长率仅0.83%,1999年石油产量还减产0.43%,预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石油产量也只在1.6×108t稳中有升,增幅不大。但天然气产量近期增长速度加快。总体而言,油气产量增长越来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油气需求缺口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净进口石油0.5×108t,而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已超过1×108t,一举成为第二大油气消费国。专家预测近10~20年我国石油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补充。因此,为确保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必须逐渐摸清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状况和其开发技术经济可行性,制定强有力的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有效开发国内油气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开发,夺取世界油气竞争主动权。
『玖』 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一、近几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明显加强
1992年至今中俄贸易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1996年双边贸易额为68.3亿美元;1997~1998年为第三阶段,1998年双边贸易额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200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贸易史上最高水平,总额为212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7.1%,并达到291亿美元。中国与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额达到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达到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达到了1840亿美元。对照中美双边贸易额,俄中贸易额并不引人注目。俄罗斯媒体认为:中俄贸易虽创新高,深层问题仍未解决。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石油与天然气是最主要的。俄罗斯和中国的油气合作已进行多年,最主要的合作项目是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但进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产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但由于铁路运输效率不高,出口量难有较大突破。2005年,中石油通过东部铁路进口俄罗斯原油518万吨,比原先预计的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2005年达到1000万吨几乎少了一半。俄罗斯铁路运输部门表示将增加中俄石油运力,以后将运力提高到每年3000万吨。但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提高运力需要全面的电气化改造。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见表5-1。
表5-1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一览表
资料来源:IEA,Oilinformation,coal information
从表5-3中可看出,中国进口石油70%来自中东和非洲(40%),主要靠海运。中国对这一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警戒线。
从表5-4中可看出,200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7.27%,而目前其石油出口量在沙特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6%左右。近年来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天然气出口总额的1/4以上,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俄罗斯能源矿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200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年均增长14.8%,天然气出口年均增长2.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量分别占到了当年石油产量的50%,天然气产量的30%。1999年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煤和焦炭出口合计占俄罗斯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43.3%,2000年为52.5%,2002年和2003年则达到了55%和57%。俄方称为实现5年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向中国供应600亿~80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企业将建设东西两条输气管道。第一条管道长3000千米,年输气量将达300亿~400亿立方米,连接西伯利亚西部和中国靠近俄罗斯的西部边境。预计这条线路将从2011年起向中国供气。第二条管道将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输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天然气方面主要根据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的备忘录表明,俄方开始着手加大与中国天然气合作的力度,但不确定因素同样很多。俄罗斯希望多销售石油产品,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巴格丹奇科夫表示,2006年年底前双方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将各建成一家石油合资企业,分别从事俄罗斯境内资源勘探与开发,石油产品加工及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零售工作。据报道,俄方此前一直想进入中国的石油零售行业,但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签订,才提供了可能。这也说明,中方看中能源,而俄方则希望多销售产品。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与中国东北振兴
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级。俄罗斯东部开发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已被两国政府提上日程,俄中两国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两个地区的发展有望再上一个新的阶梯。中国东北地区面积79万平方千米,人口10655万,而远东地区面积700万平方千米,人口则仅有800万。西伯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俄罗斯总探明储量的77%,天然气的85%,煤炭的80%。中国东北地区背靠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两大油气区,且距西伯利亚大油气区也并非很远,即中国东北地区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可见,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其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诸多因素,中国东北地区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国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吉林省提出了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等六大基地。辽宁省提出了建成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提出了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
中俄两国国贸在很多领域具有互补性,边贸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中俄双方的统计数字看,无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对俄贸易,还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对华贸易,近年来都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2002年,俄罗斯和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的边贸额达46.2亿美元,占俄中贸易总额的38.7%,占中国同所有邻国边境贸易额的81.2%。可见,东北三省的对俄贸易前景广阔。2002年,在中国木材进口总量中,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占61%,纸和纸浆占17%,黑色金属占19%,化肥占42%,鱼和海产品占57%,原油占4.4%。
三、东北亚框架中的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其中,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尤为突出。东北亚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中、日、韩三国的能源需求则占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至2003年中国石油产品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达到11.4%,从而使中国的石油贸易量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退居世界第三位。韩国也排在前列。东北亚地区油气需求国呈现竞争的局面。
自1993年起,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石油产量从1999年的320万桶/日降至2005年的280万桶/日,而石油消费,则从1999年的442.8万桶/日增至2005年的534万桶/日,2010年的643万桶/日,石油和消费之间的缺口近400万桶/日。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73亿立方米,据测算,2005年需645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面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需求缺口,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近10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进口的62%来自中东和北非,主要靠海运。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是对某一地区石油的依赖度不能超过进口的30%。
目前,东北亚地区能源分布状况极不平衡,既有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也有能源贫乏的日本、韩国、中国。为改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采取了相似的能源战略。中、日、韩能源战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外能源战略上。三国都积极与油气丰富的俄罗斯合作。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也包括了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合作等。其中最具激烈的是中俄与日俄在远东输迪管道问题上发生的激烈的竞争。自从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来,中俄双方签署了数项协议,准备修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安大线”长达2260千米,此后,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的曲折过程。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见表5-5。
表5-5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经贸合作水平相对滞后于两国间的政治合作水平。1993年两国贸易额为76.8亿美元,此后一直在60亿美元上下徘徊,2001年为100亿美元,2002年120亿美元。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中日、中美经贸合作额度的1/10左右。中俄两国在资源、能源和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俄罗斯拥有资源与技术,但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安大线”在俄罗斯摇摆不定的政策中“难产”了,除了与俄罗斯国内政治因素有关外,与日本的介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2003年1月10日与普京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小泉向俄罗斯提交了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放弃“安大线”,将原油输往日本的建议。“安大线”的“难产”意味着日本为了获得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修建符合本国利益的石油输油管道而与中国展开激烈的能源战略竞争。中日都是能源进口大国,两国都力主实施进口能源多元化,此外,日本促使“安大线”“难产”,暗藏着政治战略意图: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延缓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主导亚洲的目的。日本实行对中国的牵制政策,利用与中国争夺俄罗斯能源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削弱中国在东北亚政治经济影响。21世纪中日两国的战略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能源方面,还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倾向日本并向俄联邦政府施压。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合信》,要求铺“安纳线”,其会见日本外相川口时说自己是“日本院外集团成员”。
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双边合作必须建立在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基础上,东北亚区域能源的有效合作能够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能够为中俄能源安全提供保证。
四、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俄专家普遍认为:中俄贸易近年虽创历史新高,但深层问题仍未解决,2005年中俄贸易额虽创下290亿美元的纪录,但与两国政治关系完全不相称。2005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1840亿美元。对比上述国家贸易额,俄中贸易并不引人注意。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与中俄贸易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有关。中俄双边贸易虽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仍保持传统格局。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657个,主要分布在能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迅、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传统领域。另外,家电、汽车组装、木材深加工、矿产开发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投资新的热点领域。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2005年,中俄贸易虽大幅增长,但主要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增长。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虽然从互补的角度讲有很大的贸易空间,但下列一些因素制约了石油天然气贸易:俄罗斯将石油天然气政治化;俄罗斯担心强大的中国对其不利;俄罗斯担心能源管道经中国后,中国垄断其石油价格;俄罗斯不想变成单纯的能源出口国,因此在出售石油天然气的同时欲搭配石油天然气产品。此外,中俄两国政府虽都特别关心各自的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但因远东地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地方落实政府的决议有很大差距。
五、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前景
俄罗斯专家认为,未来5~10年,俄罗斯将是中国能源市场的重要伙伴,未来15年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者。这预示了今后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表示,2006年已成为俄中能源合作的关键性一年。普京“俄罗斯年”访华,与中国签署的有关一揽子能源合作的文件,“标志着两国企业间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原油贸易过渡到在中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境内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层面”。
虽然截至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但俄罗斯能源对外战略有意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转化为经济和政治优势。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俄罗斯决不会放弃亚太这个大市场,更不会放弃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第一、世界范围内石油消费占第二位的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正是基于此,普京2000年以来,能源外交的总体布局具有“博弈全球、吸引美国、稳定欧盟、争夺里海、开拓亚太”的特点。俄罗斯能源战略不愿意失去中、日、韩任何一个潜在的油气出口市场,只不过俄罗斯将利用石油天然气取得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拟建涵盖东北亚的“泰纳线”石油运输管道和拟议中的北西伯利亚铁路,该输油管道的建设则能够使俄罗斯石油直接进入经济迅猛发展、油气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的亚太市场,这里有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国、日本以及南亚国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为俄罗斯能源出口找到最近的地方,而且能大大提升俄罗斯在东北亚、亚太事务上的发言权。因此,从亚太市场来看,俄罗斯会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修建石油管道,鉴此,中俄石油贸易前景待管道修成后,会有大的突破。
中俄油气供需具有互补性,巩固和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政府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巩固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燃料动力综合体出口的可能性,增强其产品及服务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以合理的规模及对双方有利的条件吸引外资;使俄罗斯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
普京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视为首要任务,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因为它既解俄罗斯之围,又解中国能源之乏。俄罗斯要摆脱经济困境、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加大对油气工业的投入,扩大油气生产和销售。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不仅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将是其直接受益者。因为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前景光明,它关系到中俄两国切身的利益。
俄罗斯在俄美关系改善,俄日加强了能源对话后,其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环境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此时俄罗斯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战略施展得也得心应手。俄罗斯在东北亚能源供应与需求格局中处于优越地位,因为它是中、日、韩、蒙、俄五国中唯一具有油气出口潜力的能源大国。因此,在权衡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后,俄罗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施行了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政策,这给中俄油气合作前景又带来了挑战。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831万吨,其中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但中东动荡的局势令人堪忧。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进口石油的安全警戒为30%,中东已大大超过安全警戒线;另外,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主要航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中东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线路是东南亚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两个“敏感区”的过度依赖,随时有发生意外、两个海峡被封锁的危险,中国的能源将直接承受巨大的压力。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11%,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达94%,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尚不到6%。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2/3以上,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一百年,但中国的石油资源相对不足。
从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来看:一是境内找不到石油或找到的石油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进口能源渠道遭到制裁,禁运甚至全面封锁。进口依存度的失控才是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根本问题。
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中国应重视石油的陆上进口通道。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中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但运力有限,如果中俄石油管道建成,将把石油贸易额提至若干倍,且分散一些中国石油安全危险。
因此,从该意义上说,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前景广阔。因为,中俄油气战略合作可以促进中国油气进口源地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油气安全系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对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的振兴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工程应吸收俄、日等国家参加,将国内经济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俄罗斯的参与可保证能源的供给。日本参与上述项目的建设,可减少日本与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摩擦,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经贸范围内。
总之,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前景广阔,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双方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存在若干变数。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的前景是美好广阔的,只不过道路是曲折艰难的。
『拾』 中国与主要油气投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石油企业在印度尼西亚、苏丹、厄瓜多尔、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埃及、乌兹别克斯坦、毛里塔尼亚、蒙古、阿曼、利比亚、印度、秘鲁、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叙利亚、卡塔尔、日本、尼日尔、土库曼斯坦、哥斯达黎加、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古巴等很多个国家进行油气项目勘探开发和管道炼厂建设,从1992年开始的26年中 ( 1992 ~2018年),共投资约70亿美元,共获取份额油约6000×104 t。
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及南美是我们国家的3个战略区域。北非以苏丹为中心,以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为辐射范围国家;中东以伊朗和也门为中心,向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扩展;中亚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为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等周边国家为辐射范围;南美以秘鲁、委内瑞拉为出发点,向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辐射,如表3.1所示。
表3.13 大石油公司国外分布
资料来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团网资料整理。
3.3.3.1中国在南北美洲国家的主要油气投资
1992年,中石油对加拿大一油田的石油储量进行了收购,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南北美洲的油气投资。1993年7月,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艾伯塔省北湍宁油田,出资246万加元,拥有16%的股权,可采储量60×104 bbl,生产出中国第一桶国外原油。1993年,中石油顺利在秘鲁塔拉拉第七区块项目中标,两年后又中标该油田第六区块的开采权。该项目在1999年就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成为第一个收回投资的国外油气项目。中石化以1.5亿加元收购加拿大油田股份,中国石油企业首次涉足发达国家石油开发市场。2005年5月,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 SIPC ) 的全资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与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开发艾伯塔省东北部的北极之光油砂项目。中方拥有40%的股份,加方拥有60%的股份。北极之光项目总投资约45亿加元,最终达到10×104 bbl的日产量 (年产量约为500×104 t)。
2006年8月,中石油与委内瑞拉能源矿产部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苏马诺油田的合资经营协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联合开发奥里诺科重油带胡宁4区块合资框架协议》,并在中委高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分别签署了《英特甘博和卡拉高莱斯油田作业合同转合资公司协议》、《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购买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钻机合同》、《中油国际工程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组建油井工程服务合资企业谅解备忘录》和《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合资生产钻机的谅解备忘录》等6个涉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贸易合作的协议。2008年5月,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开发奥里诺科重油带胡宁4区块成立合资公司的框架协议》和《中国炼厂项目合资框架协议》。2008年11月,中石油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炼厂合资公司协议》(表3.2 )。
表3.2 中国在南北美洲的主要油气投资
3.3.3.2中国在非洲的主要油气投资
中国是苏丹最大最早的石油开采合作方。中国已经在苏丹形成了生产、精炼、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石油产业链。苏丹对中国国外石油开发非常重要。1995年9月,中石油获得了苏丹穆格德盆地6区块油田的开发权,两年后又获得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的开发权,随后得到3号区块和7号区块油田的部分股权。1999年7月,苏丹的新油田正式投产,是中石油在国外的最大生产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苏丹勘探开发的第一个独资油田启动。2003年8月,中石油与苏丹能源和矿产部签署了3 项石油合作协议。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投入约27亿美元,2001年已经收回了在苏丹的所有投资。2004年3月,中石油与苏丹合作建设的1600 km直通红海的管道投产。为了方便运输大型设备,中石油在苏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
2003年2月,作为一家本土公司技术支持伙伴,中石化在尼日利亚中标了一块可采储量为2130×104 bbl的边际油田,并且拥有了该油田100%的开发权,预计开发总投资6305万美元,操作费用8748万美元,共计投资总额约1.5亿美元,税后总利润7342万美元,该边际油田的中标填补了中国在尼日利亚地区石油开发的空白。
2003年7月14日,中石油在阿尔及尔签署合同,项目总投资为3.5亿美元,中石油投资占70%,合作期限为23年。双方在阿尔及利亚西南部阿德拉尔省建设和经营炼油厂,油田探明石油储量6×108 bbl,炼油厂将在3年内建成,年炼油能力为60×104 t。
2003年12月22日,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第一次签署一项石油天然气合同。中石油在3年内勘测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如果探明确实有石油资源,中方将获得一定比例的油气。
2006年7月25 日,中石油在苏丹3/7 区的1000×104 t/a 产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2008年6月2日,中石油与尼日尔政府签署阿加德姆区块勘探开发合同,包括长输管道、油田勘探开发和炼厂的建设与运营。2008年10月26 日,中石油与乍得石油部合资建设的恩贾梅纳炼油厂在乍得首都开工建设。
3.3.3.3中国在中亚的主要油气投资
1997年,中石油全资子公司购买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公司60%的股份,同年8月又得到了乌津油田的开采权。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原油产量每年增长100×104 t,得到了对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的勘探许可证,并准备建立一个原油加工厂。中哈合作建设的448.8 km长的油管在2003年3月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 日,阿塔苏至阿拉山口的970km石油管道正式动工,年输油量达到2000×104 t以上,它会促进中国进一步开发中亚地区石油资源。
2004年8月,中石化成功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得到该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全资和部分的6家子公司,得到1个年产超过20×104 t石油的油田和面积达2.6×104 km2 的5个勘探区块。
3.3.3.4 中国在亚太的主要油气投资
1993年3月5日,中石油与泰国签订了产品分成合同,得到了泰国邦亚区块的石油开发权。
2002年1月,中海油收购了Repsol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带来近3.6×108 bbl的可采储量和1×108 bbl左右的额外储量以及当年4000×104 bbl的产量。
2002年12月20 日,中海油收购了印度尼西亚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12.5%的股权,花费2.75亿美元,与东固液化天然气的合作伙伴签订天然气供应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提供260×104 t液化天然气给中国福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共计25年。
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 ( NWS天然气项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天然气资源项目) 的上游产品和储量,共花费3.48亿美元。同时,获得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1/4的股权,该企业于2006年为广东LNG接收站供应液化天然气。中海油获得NWS项目特定生产许可证、租赁所有权和勘探许可证5.3%的权益。同时,公司还能够参与探明储量之外的勘探。如果广东LNG供气量最终增加,公司权益将增加。中海油参股对中国得到安全、稳定的天然气是有益处的。
2004年2月,中海油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穆图里产量分成合同中20.77%的权益,花费9810万美元。这使中海油在穆图里产量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权益提高到64.77%,在整个东固液化天然气 ( LNG) 项目中的权益相应地提高到16.96%。
3.3.3.5中国在中东的主要油气投资
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和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石油部第一次签署协议,开发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的油田。这是沙特阿拉伯近25年来第一次对国外投资者开放油气田。2005年,中石化参与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竞标并成功获得该油田50%的勘探开发权,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石油公司开始与伊朗合作开发大型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