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公安侵权假冒讲话

公安侵权假冒讲话

发布时间:2022-05-18 09:32:08

㈠ 深圳公安局网警支队:如何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工作

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特点 当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商标侵权犯罪(包括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突出,品种繁杂,涉及面较广。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假冒产品不断增多,假冒的品种也从原来的单一性发展为多样性,从生活资料发展到生产科技资料,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型领域发展。如假冒名烟名酒,假冒高档化妆品等等。二是犯罪分子结伙作案多,身份特殊,难于侦破。绝大多数经济犯罪行为人都有合法的经济活动身份,为其实施经济犯罪活动作掩护。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行为人一般反侦查能力强,行动诡秘,不留痕迹,事先巧妙伪装、事后善于应变,给侦查机关破获案件带来极大的难度。三是犯罪分子向高学历发展,手段专业。以前往往以小批量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假冒产品犯罪为主,现不少犯罪分子具有高学历文化,且一部分犯罪分子是高科技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其自身熟悉的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犯罪,犯罪的智能化倾向较高。四是作案手法隐蔽,成点状分布,犯罪分子预谋性强。随着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犯罪行为人精心设计、千方百计隐瞒事实真相,周密部署,往往将制售造假窝点向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转移,使其犯罪行为不易暴露。五是数额较大,影响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此类案件涉案金额数额越来越大,不仅给商标注册企业带来利益损失,而且销售假酒行为还侵犯购买消费者权益,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之所以如此猖狂,关键是群众对加强维护自身或他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不够强烈。因此,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唤起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广泛关注,使公众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提高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促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二是及时发布预警,加大对辖区排查力度,强化对此类经济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经侦民警要不断通过阅读浏览最新经济情报及时发布预警,强化对辖区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等问题的排查,主动发挥服务、参谋作用。要以侦破大要案件为主线,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及时发现犯罪线索,深入开展侦查经营;对证据确凿的侵权案件,应当迅速深入收集和固定证据,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铲除犯罪窝点,使制假者无处藏身、假冒品无处落脚。 三是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经侦民警的业务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侵权犯罪由传统的简单制假造假向复杂的科技智能型转变,犯罪人员也向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端知识分子发展,为有效打击这类高科技新型知识产权案件,及时维护相关企业合法权益,就要适时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民警对知识产权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办案民警办案水平和能力。通过系统培训和在工作中的应用,着力提高执法业务基础和办案技巧,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需要。 四是通过内外借力,创新打击工作机制。经侦工作要做到"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注重深挖源头,力争从根本上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发生。一方面要主动与当地知识产权、工商、质监、税务、银行等部门联系,收集经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动态信息,构建联合打击长效机制,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基层派出所经侦联络员建设和秘密力量建设工作,提高发现、控制、防范和打击此类经济犯罪的能力,力争及时准确提供打击和预防的信息资源,"早发现、早控制,早打击"。 五是树立服务意识,强化企业配合。深入企业内部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把服务企业、保护品牌作为工作目标,建立以公安为龙头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信息共享网络。

㈡ 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有哪些

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包括侵犯人格权和身份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又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具体如下:

1、生命健康权。《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2、姓名权。《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3、肖像权。《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所谓“以营利为目的”,是指使用他人的肖像来达到自己一定的经济目的。如未经本人同意,将其照片陈列在照相馆的橱窗内,或用来作广告、商标等等。

4、名誉权。《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5、荣誉权。公民的荣誉权是指公民在学习、生产。工作、作战等方面成绩显著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民法通则》第102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必须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如果侵犯公民的名誉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按刑法有关侮辱罪、诽谤罪、诬陷罪的规定处罚。

6、婚姻自主权。《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2)公安侵权假冒讲话扩展阅读:

我国《刑法》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方面,具体规定了以下几种犯罪:

1、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包括: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

2、侵犯他人身体健康的犯罪,包括: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3、侵犯妇女身心健康的犯罪,包括:强奸罪,奸淫幼女罪,强迫妇 女卖淫罪;

4、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包括:非法拘禁罪,非法 管制罪,拐卖人口罪;

5、侵犯他人人格名誉的犯罪,包括: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伪证罪,隐匿罪证罪;

6、侵犯涉及到有关人身权利的犯罪,包括:刑讯逼供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聚众”打砸抢”罪,因刑讯逼供,聚众打砸抢致人重伤,死亡的,以伤害,杀人罪(包括过失)论处。

㈢ 伪造领导人讲话犯罪吗

伪造国家领导人会以诽谤的罪名来进行判刑,国家领导人是不准用来进行侮辱的,犯此罪人一般会根据案件的大小来进行处罚,重者还可能会被判刑,这样才能让犯罪的人员得到更好的惩罚。
法律分析
本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本罪与侮辱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诽谤罪一般就是用不合法的言语来侮辱他人或者是用不实的语言来伤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很大的伤害,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执法人员在处理的时候就会按照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处罚,这样才能让受害者得到该有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㈣ 商标侵权案公安局怎么立案

商标侵权案公安局立案标准是: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六十九条规定: [假冒注册商标案(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第七十条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二)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三)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第七十一条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一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㈤ 涉警舆情 事例分析

也谈涉警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及处置方法

吴爱新

编者按:

3月16日,在宜春市首届和谐警媒论坛上,樟树市委常委、樟树市公安局局长吴爱新作了题为《也谈涉警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及处置方法》的发言,对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舆情危机这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有益的探讨。发言就涉警舆情危机的特点、处置原则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应对处置涉警舆情危机进行了精练的阐述,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引起了与会同行和媒体朋友们的共鸣,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今刊发此文,请有关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在实践中妥善应对处置涉警舆情危机,构建和谐警媒关系。

所谓涉警舆情危机,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可能严重影响警察队伍形象和行政执法环境的事件,如突发事件公众关注危机、公众谣传危机、媒体负面报道危机、网络舆论危机等等。基层公安机关身处执法一线,随时都可能涉及舆情危机,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如何迅速有效应对处置涉警舆情危机成为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尽管不少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成果不容置疑,但可以说对警媒关系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中。笔者就涉警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与处置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应把握四个特点

涉警舆情危机是公安形象的拐点。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我国,“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的例子屡见不鲜,对此,党委、政府十分关注重视。上海“闸北事件”造成民警6死4伤,公安机关未被公众同情,反被公众责问,造成被动,充分说明了公安宣传、舆论引导、媒体联系这三件事,正在演变为现实的政治与公共关系,公安机关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否则,将处于被动局面。就樟树市来说,2009年发生的“3·10”、“7·28”两起事件,“3·10”事件我们做到事件处理和舆情引导两手抓,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效果良好;“7·28”事件我们忽视了互联网舆情引导,使案件炒成了事件,对樟树公安工作教训深刻。

涉警舆情危机是媒体炒作的热点。新闻媒体是把“双刃剑”,具有公众性强、鼓动性强、影响大等特征,媒体一旦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一家媒体刊登,多家媒体转载,必然会将小事炒大,将案件炒成事件,将热点炒成焦点,将焦点炒出爆炸点。2007年至2009年底,网络、报刊等媒体转载报道的贵州“瓮安”、上海“闸北”、云南“躲猫猫”、杭州“70码”事件等一些较为轰动的重大涉警舆情就达30多起,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涉警舆情危机处理是公安机关的弱点。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主要是很多同志还没有经验,尤其是不少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和很多基层民警认识不到位,在涉警负面舆情处置的观念、态度、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怕”。见到记者能躲则躲,能溜则溜。二是“慌”。面对记者心里没有底,不知如何是好,乱说话,说错话,说无原则的话,缺乏应对常识。三是“捂”。对于一些本已熟知或已了解的事实要么捂着不说,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模棱两可。四是“拖”。对于记者的提问和所提的要求,推诿拖拉,不愿负责,不敢负责。五是“虚”。面对媒体记者的质疑心里有虚,不敢讲实话,不敢讲真话,企图蒙混过关。在这方面,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面对记者假话半句不说,真话不可全说”很有道理。

涉警舆情危机的引起有它的重点。当前,抢新闻成了各类媒介的头等大事,媒体记者抢到了新闻就是抢到了金钱,而媒介则抢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阵地。这些年来,容易引起涉警舆情危机主要有“两大因素”和“三个方面”。“两大因素”:一是暴力犯罪;二是恐怖性事件。“三个方面”:一是执法过错。主要表现为执法失当和瑕疵,侵犯弱势群体个人利益等;二是违法违纪。主要表现为民警因渎职、侵权、失职,引发当事人或涉案人非正常死亡,诉求索赔等;三是执法不公。主要表现为案件当事人双方地位悬殊,涉嫌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怀疑警方偏袒等。

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应坚持四个原则

英国公共关系专家杰斯特提出处理危机中的媒体关系要遵循“3T”原则,即以我为主发布消息(Tell you own tale);讲清事情的全貌(Tell it all);第一时间对外表态(Tell it fast)。尽管他是针对企业界处理危机而言,但很有借鉴经验。结合公安实际,我认为在处理舆情危机中的原则,可以总结为“四个度”。

态度。一是在思想上要变害怕为不怕。要不逃避、不沉默、不恐惧,按照“反应灵敏、程序简便、流程快捷、反馈及时”的总体要求,准确发布,及时监控、报告、处置。二是在策略上要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闻媒体,对媒体主动介入涉警案(事)件应当做到“疏而不堵”;另一方面,要将舆论引导纳入处置预案中,与处置工作同步研判、同步安排、同步推进。三是在方法上要变删堵为引导。舆情的处置重在引导,在澄清事实真相的同时,要引导网民理性地思维,做到不偏激、不执拗,不跟风,而不是删帖和堵塞言论。

速度。舆情危机发生的过程一般有“四期”:潜伏期、爆发期、后遗期、解决期,专家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实践证明,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是速度。“7·28”事件发生后,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媒体作出回应,从而致使在互联网上形成炒作。

尺度。一是要坚持领导。必须坚持党委、政府领导,严格明确发布信息的内容和范围,将社会舆论议题设置在公安机关确定的范围和主题之内。这个方面,我们在处理“3·10”事件中,就由宣传部门牵头,牢牢掌控宣传主动权。二是要把握节奏。既要站在媒体的角度,充分考虑媒体对信息的需求,并给予适度的满足,尽量实现信息供求的平衡,又要避免发布尺度和节奏不当,造成群众的不理解或过高期待。三是要注意保密。在对媒体的尊重、接纳、满足的同时,在内容及形式方面要掌握适当的范围和限度,特别要对破案思路、侦察方向、技术手段等信息进行保密,防止公安机关在破案,媒体在暴露,使“帮忙”变为“添乱”。

梯度。一是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要本着认真查明事实真相和积极承担责任的态度与媒体进行合作,立即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开展工作,经过周密的决策之后,由指定专门发言人主动发布消息,通过媒体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公安机关正在做什么。同时,要通过主流媒体对警方进行正面报道,通过专家学者从警方的角度进行解释和分析,让社会能够了解警方的观点,使公众对警察产生理解和认同。二是负面报道危机的应对。对于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的涉警负面报道,警方宣传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及时沟通,尽快进行调查处理,同时要主动与新闻媒体进行协调,表明警方态度和处理的决心;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报道,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消除负面影响,树立正面形象;对于经调查不属实的报道,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澄清事实真相,以正视听,防止负面炒作。三是网络媒体的传播和危机应对。若互联网上出现涉及公安机关的重大、敏感问题的讨论,公安机关应组建网评员进行反击,发布正确消息,澄清事实,形成一股正面回应的合力。同时,事实调查清楚之后,应迅速与相关网站联系沟通,以公安机关的名义撰文回复,及时解答网民的疑问,引导网上话语方向,使网上炒作迅速降温。 “7.28”事件后期的成功处置经验告诉我们,处理此类危机事件当务之急必须做到:一是成立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二是确定专门发言人;三是组建网评员队伍。

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应采取四项措施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涉警舆情危机,我们看到的是公安局长、公安民警坍塌的血淋淋的事实,这表明危机时刻考验着公安局长和公安民警。危机很重要的一个类型即突发性事件,因为其快速和猝不及防,往往成为公安局长和公安民警的生死劫。所以,对突发事件的小觑,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小到一次交通违章,大到一起恶性案件,突发性事件迭现,正成为越来越多公安机关领导关注的新领域。在涉警舆情扩散时波涛汹涌,尤其舆论的制造被媒体所掌握时,事件的主角——公安局长、公安民警,有时会变得茫然无措,甚至被媒体绑架和绞杀。如何在媒体围剿时从容解脱?如何引导舆论?如何利用媒体,逢凶化吉?我认为关键要有“四用”:

一要乐用媒体。要牢固树立“媒体就是工作伙伴”的理念,建立与媒体长期相处的机制,不能“现用现交”,不可“厚此薄彼”;要为媒体提供采访便利,包括积极联系采访对象、尽量满足他们的采访要求等。

二要广用媒体。通过形式多样的“警营开放日”活动,搭建警媒沟通平台,构建和谐警媒关系。通过媒体广泛正面宣传,不断增进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三要巧用媒体。当前,公安机关在社会舆论中从“强势”转变为“弱势”。因此,我们要在坚持“理性、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基础上,构建和谐警媒关系,赢得媒体理解和支持。

四要善用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做到以我为主、抢占先机、先声夺人,掌握话语主动权,挤压炒作空间,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㈥ 盗版属于什么罪

盗版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罪。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假冒注册商标罪】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五条【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六条【假冒专利罪】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6)公安侵权假冒讲话扩展阅读:

盗版面临的处罚:

盗版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甚至刑事处罚。

《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

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秩序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国对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定过去仅分散见于《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全国人大颁布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中,并没有将其认定为独立的犯罪类别。

㈦ 转载公安部上面的文章算侵权吗

不算。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转载,是指报纸、期刊登载其他报纸期刊已发表的作品的行为。
报纸、期刊转载其他报纸已经发表的作品,是《著作权法》赋予的。《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1、《著作权法》允许其他报纸、期刊转载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必须遵守以下三个要求:
(1)著作权人未作不得转载声明的作品,才可以转载;
(2)只适用于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3)必须按规定支付著作权报酬。
2、对于报纸、期刊转载作品的要求,《著作权法》的规定是:
(1)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
(2)对作品内容的修改,应经作者许可。
报纸、期刊转载他人作品,是否应注明作品的作者、作品的最初出处,《著作权法》未作明确规定,但是转载人应当按《著作权法》的其他规定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最初载登的报纸、期刊的出处,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的出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引用与转载在著作权限制领域中,也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广义上的转载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合理使用的转载,即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或是在作者未作出反对声明的情况下,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㈧ 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总结

根据全国、省、市、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会议部署和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为进一步增强全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现制定xxx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一批侵犯知识产权大案要案,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高压态势;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执法与舆论宣传的紧密结合,增强企业诚信守法意识,提高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氛围,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加强执法协作,提升执法效能,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作用,健全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全面提高我镇保护知识产权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水平,进一步增强xxx镇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社会满意度。
二、工作重点
我镇开展专项行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区政府相关要求,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打防结合、务求实效。以保护著作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为重点内容,以印刷出版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整治领域,以图书、音像、软件、手机、药品、种子等为重点查处产品,遏制规模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大力净化我镇市场环境。
三、工作分工
(一)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
镇文化站、派出所、工商所、民营经济办公室、广播站等部门负责加强对印刷复制各类出版物、印刷品、光盘及包装装潢、商标标识标签企业的监管,严厉查处非法印刷复制和非法加印、出售标识标签等印刷品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吊销印刷经营许可证。取缔无证照经营地下印刷复制窝点。
镇工商所、民营经济办公室负责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审查生产企业资质,坚决取缔无证生产企业,依法查处以假充真、冒用地理标志名称和专用标志的行为,依法查处伪造或冒用厂名、厂址、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行为。
(二)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镇工商所负责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行为;严厉查处侵犯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加强市场监管,明确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及经营管理者责任,加强监督和检查。
镇文化站、广播站会同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深入开展版权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对图书、软件、音像制品的市场巡查,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镇工商所、质监分局、民营经济办公室负责加大对专利领域反复、群体、恶意侵权及假冒专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负责加强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和规范,要求企业加强配送商品管理,防止侵权商品、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负责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严肃查处价格欺诈、压级压价、价格串通等违法行为。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镇质监分局、工商所、派出所、检疫等部门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查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伪造或冒用厂名、厂址、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流通使用的监管,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着力查办一批关系群众身体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
(四) 强化涉农领域侵权违法集中整治行动
镇农办、林业站、工商所、质监分局等部门要强化种子、苗木等生产源头治理,突出重点品种,加强品种真实性鉴定,重点打击无证和“套牌”生产、销售授权品种的行为。要进一步强化对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农资的管理,集中查办一批严重坑农、害农恶性案件。
(五)加大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镇派出所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及相关商业贿赂犯罪活动要及时上报并立案侦查,重点查办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
有关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符合刑事立案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对现场查获、行为人可能逃匿或销毁证据的,要立即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调查。有关部门要主动支持配合检察机关履行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和立案监督职责;支持配合法庭做好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审理工作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
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国家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和成效,及时通报专项行动的进展和成果。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侵权问题,曝光典型案例,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全面宣传我镇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创新、自学守法的典型,营造保护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
为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镇政府决定成立全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全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镇专项行动,督促检查各村和镇直各有关部门专项行动落实情况,督办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重大案件。
(二)通力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专项行动的各项任务,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本次专项行动与各部门日常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相衔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要有效整合各执法部门的执法资源,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杜绝各自为政、推诿扯皮,逐步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执法协作机制。
(三)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长效机制
专项行动期间,一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制度,确保专项行动信息畅通。二是建立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对专项行动中查处的群体性或有严重社会影响的侵权案件以及其它重大涉外案件,要及时向镇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法律法规把握不准等疑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上级对口机关请示。三是要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提高执法水平与提高执法效率相结合、严格责任与强化协作相结合,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举报投诉机制作用,畅通举报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有关部门要利用“12330”知识产权举报电话、“12390”侵权盗版举报电话、“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12365”产品质量投诉举报电话和“12312”商务举报投诉电话及其他相关举报电话,提供快速、便捷的举报、投诉、申诉和咨询渠道,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线索。
五、时间安排
全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1月20日前)。制订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对专项进行作出全面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2月)。各相关部门按照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定期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区专项办。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3月)。各相关部门及时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总结工作并将专项行动总结报告由区专项办汇总。

㈨ 侵害知识产权类犯罪应由公安哪个部门负责侦查

各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地方,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假冒专利、侵犯商业秘密,由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侵犯著作权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由治安管理部门管辖

㈩ 如何贯彻加强2017年打击侵权假冒宣传工作

一、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宣传打击侵权假冒执法监管行动

(一)大力宣传重点领域治理情况。突出宣传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治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整治以及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报道各有关部门、各地区打击侵权假冒的措施办法、进展成效和先进经验。结合相关领域整治发现一批重视创新、守法诚信的企业典型,积极宣传推广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动态报道日常执法司法活动。跟进宣传质量执法监管、寄递环节安全管理、无害化销毁等行动,充分展示维护民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环境保护的举措和成效。深入报道各地知识产权执法维权行动,营造重视商标权、专利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改革和知识产权法院在强化司法保护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突出展示执法协调联动成效。深入挖掘宣传全面推进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长三角、京津冀、泛珠三角地区开展区域间、部门间执法协作的经验做法。大力宣传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社会共治等工作进展,深入报道执法监管部门与企业、社会组织互动合作、共同治理侵权假冒的进展和成效。

(四)积极宣介国际交流合作成果。广泛宣传“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开展情况和进出口、重点专业市场、跨境电子商务等环节侵权假冒治理的成效,深入报道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合作打击侵权假冒的成就,充分展示“清风”行动在促进我国外贸优进优出方面的作用,维护“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二、着眼社会关切,积极做好政策案例解读和舆情应对

(一)做好法规政策解读。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打击侵权假冒政策精神和法规制度,进一步讲清打击侵权假冒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深化供结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解读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和实施情况,积极阐释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增进全社会对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法律意识和政策理解。

(二)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围绕重要时点、节点,集中曝光一批侵权假冒典型案例和违法企业,通过以案释法、现场说法等鲜活方式,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集中宣传一批产生广泛影响、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打击侵权假冒集群战役,形成强大舆论震慑效应和高压态势。深入剖析互联网领域侵权售假行为的新手段、新动向,普及识假辨假知识,提高消费者的维权能力。

(三)加强舆情分析应对。密切跟踪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会商研判热点问题,提前拟定宣传要点和应对口径。采取专家访谈、媒体解读、信息发布等多种形式,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关切。对于监测到的侵权假冒重要舆情和突发热点问题,及时上报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提升宣传质量效益

(一)用好传统媒体。充分发挥各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宣传主阵地作用,开设专题专栏,动态报道打假动态,准确解读政策措施、深入报道工作成绩。结合打击侵权假冒重点工作部署、重要活动开展和重要文件出台,撰写发布新闻通稿,组织开展专家访谈和媒体解读。及时向媒体提供报道线索,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国内外主流媒体记者联合采访,在实地参观、一线报道中展示我国政府打击侵权假冒的决心和成效。

(二)拓展新兴媒体。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效果。充分发挥“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网”网站群作用,及时更新充实地方站内容,动态反映工作进展,提升网站整体影响力,增强信息的时效性。

(三)开展新闻发布。综合利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新闻发布渠道,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媒体通气会,向国内外通报本地区本部门打击侵权假冒阶段性成果。对于打击侵权假冒重大战役、重要活动,要做好宣传的统筹谋划,事前向媒体发布预告信息,事后公布进展成效。

(四)制发宣传材料。结合工作实践,制作发放一批反映本地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就的宣传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筹划制作反映十八大以来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就的电子和音像宣传品,讲好中国打假故事,传播好中国打假声音,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阅读全文

与公安侵权假冒讲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