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院对商标反向混淆的考虑因素有几点
法院在认定商标反向混淆时,通常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存在合法的在先商标权利。依据现有《商标法》规定可知,我国的商标保护对象是采取的商标注册取得制,故未注册的在先商标不能成为商标反向混淆的保护对象。
2.在先商标是否具有显著性。在先商标固有显著性越强,被认定为反向混淆的可能性就越大,若在先商标因使用不当而导致显著性降低,甚至变成通用名称,被认定为商标反向混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甚至变成商标的合理使用行为。
3.在先商标是否实际使用。商标注册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其实质是区分商品/服务的来源。若注册商标却不使用,不仅会造成商标资源的浪费,而且极易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故在先商标注册后不实际使用的话,被认定为反向混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4.侵权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商标性使用行为指将商标用于经营活动的行为,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包装、装潢、交易文书、展览等行为,若将商标用于非经营性活动,目前主要指用于新闻评论、商标的滑稽模仿、在字典词典等参考书中使用,此类情形并不会被认定为商标反向混淆侵权。
5.商标近似程度。商标近似程度是成正比的。即商标越近似,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商标差异显著,那么造成反向混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6.商品是否类似。被认定反向混淆的多为相同或者类似产品(服务)。对于类似的判定,性质、功能的类似以及具有可替代性也应成为商品类似的判断标准
7.在后商标商业显著性。在先商标的消费群体相较于在后商标使用人的消费群体较小,在后商标的商业显著性越强,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就越大。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中应着重考察在后商标消费群体混淆的情况,而不应只关注在先商标消费群体的混淆可能性。
8.消费者的注意程度。通常价值大的产品或者服务,消费者的所给予的注意力就会较多,对于价值较小的产品或者服务,消费者的注意程度会较低。而消费者的注意力与混淆可能性又是成正比的,因此价值越大的产品,混淆可能性就会降低,价值越小的产品,混淆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商标的混淆判断。
9.有无实际混淆。实际混淆的情形通常包括消费者的误认投诉、错误咨询、质监部门的错误认定、工商部门的误认处罚等。商标作为一种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只要存在混淆可能就有可能构成商标侵权。实际混淆是美国商标侵权案件的参照证据之一,没有实际混淆则难以认定商标侵权的存在
2. 如何理解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认定问题
准确认定近似商标
近似商标或标识的认定,是商标侵权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具备“商标或标识构成近似”和“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两个条件,侵权才能成立。近似商标与相同商标有所不同,在视觉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其他方面如发音、含义等方面与注册商标近似,并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或混淆。考察两个商标是否属近似商标,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商标外观。即对两个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视觉形象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观察,看是否能引起误认或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使用的“HOVER”图形商标与英国某公司的已注册的图形商标“HOOVER”仅一个字母之差,视觉类似,加上发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应认定为近似商标。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与法国某公司在先注册的“SANOFI”商标字母完全相同,仅最后4个字母排列顺序稍有不同,但两商标在文字整体结构和读音上十分近似,极易使消费者误认,因此构成了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2.商标读音。从人们的听觉出发,判断两商标是否因读音近似而导致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以“夏奈尔(SUNNER)”作为商标,虽与法国“CHANEL”(中文译音“夏内尔”)含义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类似,但因读音近似,尤其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构成近似商标。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标含义。分析两个商标是否含义相同或近似并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如“BLUE SKY”与“蓝天”,中文含义一样,很容易使人误解生产厂商与特定商品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标注“蓝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产品。
3. 商标名称倒过来侵权吗
算,商标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来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二)未经商标注册自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知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七)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道其他损害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七)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4. 反向混淆对于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有什么影响
北京五一国际知识产权解答,反向混淆对在先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危害:
一、对在先权利人的危害
在反向混淆中,原告经常是市场地位不高、知名度较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甚至个人,被告则往往是经济实力较强、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大企业,其主观上通常不存在故意侵权的嫌疑,客观上也没有“搭便车”“傍名牌”的必要,被告在后使用人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即使原、被告实力差距不明显,被告的反向混淆的行为通常也不是出于利用原告商誉的目的。被告主观上通常只是想恶意霸占原告的商标,或者是因不知情等原因导致过失使用。而且往往是,在先权利人的产品销售量因实力雄厚的在后使用人的大力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反而可能会增长不少。同时,在后使用人对讼争商标的使用一般也不会导致消费者以为其产品来源与在先权利人。因此,在后使用人并没有从在先权利人的商誉中获得好处。如此说来,反向混淆中在先权利人似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其实不然,反向混淆中在先权利人的利益的损害非常隐蔽,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减损了在先权利人商标的价值
随着商标的使用,使得商标标识和权利人的特定产品之间的关联度逐步加强,在商标上逐渐积载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商誉、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反向混淆的情况下,在后使用人凭借优势市场地位和巨大的商标投入,将讼争商标与自己的产品紧密关联,对市场进行饱和性的轰炸,导致在先权利人的商誉与商标价值被摧毁,在先权利人及其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和扭曲。对于在先权利人而言,其商标的价值因此而减损甚至灭失,无法体现出其商标的经济功能。
商标的价值除了识别作用以外,还有对企业商誉及其产品质量的表彰功能,以及商标商品化价值,特别是商标的商品化价值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商标可以像一个独立的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转让和许可使用等流通。而因为反向混淆的原因,使得本来打算收购在先权利人商标的人可能认为其商标涉嫌侵权或已经没有价值而终止交易,甚至转而向在后使用人购买,这使得在先权利人的商标的商品化价值受到极大影响,丧失了在商品化市场上的可观收益,对于一个优质商标来说,鉴于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这个收益有可能是非常大的。
而且,由于反向混淆,消费者可能会反过来把真正合法的在先权利人当成侵权者,导致在先权利人的信誉和声誉受损。因此,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是在先权利人的商品而非在后使用人的商品时,会感觉失望。商标作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在商品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向混淆却导致消费者对在先权利人及其产品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了企业的商誉。
(二)使在先权利人丧失了对商标及商誉的控制权
由于讼争商标实际被在后使用人掌控,在先权利人的商誉也随之被掌控,在先权利人意图通过商标吸引和保有消费者的目标将不受自己控制,而取决于在后使用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后使用人的商品或服务导致了不受欢迎的恶名,那真正的在先权利人也会受到牵连,同样遭受歧视。
(三)反向混淆削弱了在先权利人进入新市场的能力
由于在后使用人往往是占有较多的市场资源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的大企业,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很大,依靠其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只要在后使用人的产品先行进入某一新的市场,就会使得讼争商标与其产品的关联性充斥于这一新市场的消费者的头脑中,那么在先权利人要再将自己的商标和产品引入该新市场就难上加难了。可见,反向混淆的存在,导致在先权利人的“前途”很大程度上被掌控在在后使用人手中。从这点看,反向混淆对在先权利人的损害比起对其商标上经济价值的损失来得更加深远和难以预测。
二、对消费者的危害
从反向混淆对商标的识别功能的影响看,只要产生了混淆,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对消费者都是不利的。因为只要发生了混淆,他们就可能购买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产品。
为了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混淆的存在使得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增加了。但是,反向混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与正向混淆还是有所不同。反向混淆中,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对在后使用人商品来源发生混淆,受到损害的是想购买在先权利人产品的那小部分消费者。但是,由于在后使用人往往是产品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其产品与在先权利人的产品有较大的替代性或至少不比在先权利人的产品质量差很多,消费者的误购往往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反而获益。故此,他们很可能以后不再区分两个经营者的产品或者转向购买在后使用人的产品。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的搜索成本较之原先可能反而会降低。
但是,由于反向混淆的存在,在先权利人对其商誉的控制能力减弱,这会打击其努力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积极性,也会挫伤其公平竞争的主动性,导致市场上产品的总体质量下降,竞争秩序混乱,市场活力降低。同时,还会造成在后使用人不公平的垄断,影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看不利于消费者利益。
5. 把别人的商标倒过来,作为自己的商标算是侵权吗
看情况~如果你倒过来和他的商标还是差不多,而且你们的经营结构相似,还是算侵权。如果完全不一样,而且经营结构也不同,就不算侵权。打个比方你会清楚点;麦当劳的红底黄字M,你倒过来W,换个底色和字色,不算侵权,但如果都不换,而且你这里也是卖汉堡的,规模做的比麦当劳大的时候,你就会被告。
6.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
作为一种新型商标侵权形式,反向混淆是指这样一种情形:由于被告商标的存在,消费者误以为在先商标所有人的商品来源于被告或与之相关。与传统商标侵权即正向混淆相比,反向混淆在事实构成、损害后果乃至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迥然有别。法院只有综合考量在先商标所有人、被诉侵权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作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裁判。就此而言,我国应重新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及相关条款,以混淆问题为基准重构商标侵权规范体系。
7. 别人的名字与自己的商标相反的是侵权吗
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未经商标权人的同意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商标法采用的是注册在先的原则,因而我国商标权保护是针对注册商标而言的。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57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8. 反向混淆是否纳入法律及司法中
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的开创的时间不长。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19、连播·联播:“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20、终止·中止:“终止”指结束,停止。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21、捉摸·琢磨:“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虑;例:老张的话我琢磨了很久。
9. 非诚勿扰案件属于驰名商标反向混淆侵权吗
首先,“非诚勿扰‘在我国虽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提供的婚介服务未在我国内流通回,我国大多数公众答未实际使用并接受过上述服务,即使“非诚勿扰”可能为我国公众通过传媒等所知道,也不能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原非诚勿扰LOGO
反向混淆(REVERSE CONFUSION) 传统的混淆通常是指后注册的商标与在先商标混淆的问题,但如果出现大公司故意使用一些小公司的商标,在经过大量广告宣传促销后,小公司的广告反而被大众认定为小公司是大公司的分支,从而小公司会被疑你吃不可不能再自主地使用其商标,就会受到反向混淆的威胁.
该案中,金阿欢第7199523号“非诚勿扰”注册商标已投入商业使用,被诉行为影响了该商标的正常使用,使之难以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江苏电视台的知名度及节目的宣传,相关公众容易对权利人的注册商标使用与江苏电视台产生错误认识及联系,故已造成反向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