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院受理哪些医疗纠纷及如何诉讼医疗事故赔偿争议能否协商解决
一、法院受理哪些医疗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如何受理医疗事故争议案件的司法解释有:《关于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有异议又不申请重新鉴定而以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应否受理问题的复函》(1990年11月7日);《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关于对“当事人以卫生行政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答复》(1995年6月14日)。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法院对于医疗纠纷案件的受理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病员及其亲属如果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如因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虽有异议,但不申请重新鉴定,而以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民事诉讼)。
3、病员及其亲属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医疗事故结论没有意见,仅要求医疗单位就医疗事故赔偿经济损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民事诉讼)。
4、如果当事人对卫生行政机关做出的医疗事故处理决定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行政诉讼)。
5、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已作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最终鉴定,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争议拒绝作出处理决定,当事人以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行政诉讼)。以上司法解释仍然没有明确未经医疗鉴定可否直接提起医疗损害赔偿诉讼。
国务院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或事件的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可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或者对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处理不服的,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均可在接到结论或者处理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十一条三款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为此,司法实践中,有的地方法院规定以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作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因此,鉴定结论常被作为法院审查起诉是否经过行政处理阶段,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依据。有的法院甚至规定只有被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事故纠纷法院才受理。
病员及其家属本来就对卫生行政机关组织的鉴定机构多有不信任,经常发生逾期未作出鉴定结论或者鉴定结果明显不公的现象,促使患方去寻求其他解决途径。从严格意义上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复函不属司法解释,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但是该复函内容正确,根据我国《立法法》第八条(九)项关于诉讼制度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十一条所指的法律应当作狭义解释,即行政法规不得做出限制诉权的规定。
二、医疗事故赔偿争议能否协商解决
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八)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实行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因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属于医疗机构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不必由受害人举证。以上规定已赋予患方在未经医疗事故鉴定即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权利。
㈡ 医疗纠纷的问题
证据是关键,医院检查拍片+CT,医生做的诊断记录,特别是自己的诊疗手册上面有医生的内诊断记录,花费近4000元的容收据(发票)。转院做64排CT,右股股颈无任何问题的诊断记录,及两次的CT片。然后根据实际提交相关资料给医患纠纷解决的部门(或法院),进行判定哪里次诊断更权威,做出相应解决。注意,提交资料时应提交复印件,原件要保存好,当心不法部门销毁证据。
㈢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医方请求做医疗事故鉴定,患者请求做医疗过错鉴定,法院应如何处理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答记者问的精神宗旨:
第一,医疗纠纷案件,实际上是因医疗过失致人损害这一特殊领域的侵权行为引发的民事赔偿纠纷。目前,根据我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医疗纠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事故侵权行为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案件;另一类是非医疗事故侵权行为或者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案件。虽然这两类案件都与医疗行为有关,但是发生的原因不同,前者致害的原因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而后者致害的原因是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过失行为。
第二,医疗赔偿纠纷应当区别情形分别适用《民法通则》和《条例》处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过失致患者人身损害引起的赔偿纠纷,本质上属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纠纷,原则上应当适用我国的《民法通则》处理。为了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纠纷,国务院于2002年4月4日公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法律位阶低于《民法通则》;但由于《条例》是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法规,体现了国家对医疗事故处理及其损害赔偿的特殊立法政策,因此,人民法院处理医疗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应当以《条例》为依据。但是,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纠纷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和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处理。
第三,受害人的损害必须给予救济。如果患者的生命或者身体健康因为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受到了损害,致害人就应当对患者受到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在有的情况下,虽然患者身体因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受到了损害,但是经过鉴定医疗机构的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当然不能作为医疗事故进行处理。但医疗机构仍应当对患者身体受到的损害承担医疗过失致人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不能因为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就不对受害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尊重保护人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不论什么性质的侵权行为,只要损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就应当给予经济赔偿,这既是我国法律给受害人最基本的救济方式,也是宪法中关于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条例》只是从特别规定的意义上解决了医疗事故这一特殊侵权类型纠纷的责任承担问题,对不属于医疗事故的一般医疗侵权纠纷,还是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处理。这里体现的适用法律的“二元化”,不是法律适用依据不统一,而是法律、法规在适用范围上分工配合的体现。
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理由:
第一,《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关于“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予以救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为行政法规的《条例》,不可能与民事基本法的这一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二,《条例》是处理医疗事故的特别规定,其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医疗事故而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对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纠纷,已经超出了作为处理医疗事故特别规定的《条例》的调整范围,因此,对这类纠纷的处理,不能适用《条例》的规定处理,而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如果患者身体因医疗机构非医疗事故的行为受到了损害,医疗机构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那就不仅违反了我国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且还会导致受害人受到损害没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局面,受害人因侵权行为受到损害,没有任何救济渠道,这也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也不可能为社会或者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
综上所述,我认为《条例》调整的仅是医疗事故而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而对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自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理解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能按照《条例》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该条规定并没有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则》有关规定应当承担的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
因此启动医疗事故鉴定或者医疗过错鉴定依据患者的诉求和医院的请求有关。即使构不成医疗事故,存在医疗过错依然可以主张赔偿。
㈣ 医疗纠纷诉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决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尤其是进一步做好防范医疗事故的具体措施。(二)医疗人员有过错的医疗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纠纷。(三)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虽有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但未给患者造成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损害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分为严重差错和一般差错。
㈤ 医疗纠纷!法院无司法鉴定结论就判决了!是否合法急需相关法律法规!
香港最高法院判决书中的经典段落“法官有权依照自己的观察、判断来评议证据,但是这样充满了不公平”!!
㈥ 医疗纠纷一审判决:医院不服:医院有钱多:法官二审能为医院维护怎办
医疗纠纷一审判决医院不服,医院有钱多法官二审能为医院维护怎么判?你要相信法律,法律是公正的,只要是你有理,法院还会判决医院赔偿的。
㈦ 请问法庭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
一、审理前的准备
1、起诉状、答辩状的传送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医疗纠纷案件、立案之日起的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医疗机构,被告医疗机构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或者答辩意见。医疗机构提出答辩状、或者答辩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答辩意见副本发送给患者及其家属。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2、法院的告知、调查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医疗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法官做出的合议庭,其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并且可以在开庭时,由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提出回避的事由。如果患者及其家属接到相关的文书材料的,应当及时了解诉讼程序和诉讼权利、义务,这些基本的诉讼知识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是很重要的,在庭审过程中会遇到相关的权利义务的规定,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相关的规定不明确的,可以向你的代理律师询问情况。避免在法庭上“说错话”,“搞错程序”。
人民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在开庭三日前会书面或者口头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开庭审理的,应当在法院门口的公告栏中公告医疗纠纷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等等。为公开开庭审理医疗纠纷案件准备条件。
在法庭庭审开始前,审判人员就开始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包括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项申请、调取的诉讼证据材料。因此,如果在这个时候患者及其家属仍然没有取得相关证据资料的,就应当及时向法官提出证据保全、证据调取的申请。由法官通过法律途径取得相关的证据和资料。
如果人民法院派出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向知道医疗纠纷情况的被调查人、或者本案的“关键证人”出示证件。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校阅后,由被调查人、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为了保障人民法庭收集证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有时人民法院在必要时还可以委托外地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委托外地法院调查时,会提出明确的调查项目和要求。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会在三十日内完成调查。因此,从法律的设定上就可以看出在诉讼开始前,主审法官就已经明确调查情况,在心中已经有了对于本案的一个大体的印象。其实,有一些医疗纠纷案件如果损害事实比较清楚的,庭审的主要目的就是审核证据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有相关的证据证明的,就可以认定损害的结果,案件的审判就可以做出了,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再次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3、共同诉讼人
按照诉讼法的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也就是说,如果死者的家属、患者的家属有很多的,并且每一个家属都是有“原告资格”的都应当参加到诉讼中来,如果其中有的原告不能够参加到诉讼中来的,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庭审。如果确实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够参加庭审、或者不愿意参加到庭审中来的,按照法律的规定,应当通过授权委托书的形式,将本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委托其他原告行使。如果确实不愿意参加诉讼的,可以声明放弃其权利,判决结果对其也没有法律效力。
二、开庭审理程序
1、公开开庭审理
通常情况下,法院的庭审过程都是公开开庭的。也就是说一般是允许旁听,允许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的。开庭公开审理是诉讼程序的一般状态,如果新闻媒体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案件很感兴趣的,各个媒体会与法庭的主审法官联系,在得到法官的许可后,就可以对案件的庭审过程进行报答和分析,如果本案件在社会上影响重大的,甚至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直播”的庭审过程。从言论纠纷诉讼的实际情况看,地方的法院都有相关的规定,如果想通过新闻媒体介入庭审过程的,患者及其家属应当及时咨询当地法院的相关规定。
如果是患者家属、朋友参加庭审、旁听法庭庭审过程的,要随身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等证件。在法院的安监、登记部门办理安监和登记后,发给旁听证,就可以旁听庭审过程了。在旁听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允许录音、录像、做记录等等。并且旁听者是没有原告资格的,没有发言权,不允许发表言论、或者与他人争辩。仅仅是旁听者!
另外,诉讼法也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是不允许公开开庭审理的。这样的案件除原告、被告、法官外,不允许任何人员参加庭审过程。新闻媒体也是不允许介入的。从言论纠纷诉讼实践看,涉及个人隐私而不公开开庭的情况多一些,其他情况引起的不公开开庭的情况很少见到。
2、身份审核
按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在这一系列诉讼程序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当认真听取法官及其书记员的宣布,其实,这些相关的宣布就是在诉讼中患者及其家属拥有的诉讼权利。在诉讼过程中相关当事人的行为都是通过“诉讼权利”来实现的。没有超越“诉讼权利”的法庭权利,哪怕是患者及其家属所认为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在相应的法律程序中的,仍然会被及时的制止!从我们代理的医疗纠纷案件看,患者及其家属最常遇到的情况是,当患者及其家属看到医疗机构的代理人在说明情况、表明理由、质证证据时,总是急于与对方进行辩论。急于反驳对方的答辩,将诉讼程序变为“法庭辩论”!而严格的诉讼程序可谓是“钉是钉铆是铆”,什么程序说什么问题,其他程序中探讨的问题在此程序中是不会涉及的。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诉讼程序的规定,经常“跑题”,也经常被法官制止。所以,在庭审过程前,应当与代理律师充分交流,适当学习诉讼法律知识,不至于经常被法官经常告知“这些问题都某某程序再说”。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实在是不知道诉讼程序的,就直接由代理律师发言。患者及其家属起到辅助诉讼的作用,积极配合律师的庭审工作。
3、法庭调查、质证
当所有程序的工作完成后,诉讼程序就进入了法庭调查的阶段,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答辩;通常情况下是有患者及其家属、代理律师宣读起诉书,提出案由、诉讼请求、陈述案件事实及其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建议由律师发言,对于事实部分的叙述简明而突出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部分患者家属不清楚诉讼的方式,恨不能把心里的所有冤屈统统倒出来。往往叙述的内容繁杂和无条理,对于“关键问题”没有突出重点,对于非重要的问题有过分细致。患者及其家属说了一大堆,法官是“一头雾水”,当发言应经是不知所云的时候,法官往往是直接打断患者及其家属的发言,直接询问案件事实!您想这样发言的效果还不如什么都不说呢!所以,建议该部分内容由代理律师发言,并且在开庭前准备好发言的文书,做到有的放矢,言简意赅。
在患者及其家属陈述完毕后,被告医疗机构会针对原告方的起诉,进行答辩。通俗将就是反驳原告的起诉、说明自己的事实和理由、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等等。这个时候往往患者及其家属“听不得”对方的“反驳”,就要与对方“辩论”。但是,这个时候就是让双方叙述的过程,患者及其家属不要在此时,急于“反驳”对方的叙述,哪怕对方说的是假话。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从代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实际情况看,证人直接参与庭审程序的,是很少见到的。往往是证人提供“证人证言”,以书面证言的形式提交到法庭。因此,在这个程序中,往往是宣读证人证言。在此之前要准备好能够证明证人身份、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三)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在诉讼前,收集了相关的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的,也可以在诉讼庭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在前面向大家介绍的,证据的准备在诉讼前,在平时的观点了!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在头脑中始终树立“证据的观念”处处留心收集证据的,势必对我们的医疗纠纷诉讼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代理的一个医疗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是公安干警出身,在其父亲去世后,其他亲属与医疗机构大吵大嚷的时候,他始终是“和颜悦色”的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和调解”,当他来到我的律师事务所的时候,给我提交的是与医疗机构协商过程中,主治医师承认自己医疗过错的录音和录像,这样的证据材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他的话语更为直接,“卧薪尝胆”获取证据资料。至今想起来,我们做律师的都很佩服他的“坚忍不拔”!当然,可能与他本身是“搞司法行当”有关系,但是,我想如果我们普通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律师的指导能够取得“关键证据”同样是十分可喜的,这毕竟是我们普通公民学法用法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法制文明的进步。所以,希望文明的患者及其家属有充分的“证据观念”。
从我们代理的医疗诉讼案件看,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处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同样是很高的。我在一个医疗纠纷案件庭审过程中,对方医疗机构出示一段,他们偷录的患者在没有任何辅助人员、没有任何辅助用具的情况下自己走到厕所方便的录像,而本案就是要追究医疗机构钢钉打偏,造成患者不能够自己行走,构成残疾的诉讼。在法庭上对方出示这样的证据显然是对文明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这里提醒我们的患者及其家属也要具备“反侦察”的能力。不要给对方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否则,你的代理律师就是“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也不可能否定“板上钉钉”的事实的!
(四)、对证据的质证
在原告和被告方出示和提交相关证据的时候,对方都有权利对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质证。通俗讲,就是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认不认”,或是对真实性提出异议,比如:伪造、删改的病历资料,虚假证人的证言等等。在这个时候患者及其家属就可以对对方的证据叙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了!或者是提出该证据资料与本案的事实无关的异议,比如:提出另外一个患者与本案患者情况相同等等的言论,由于与本案没有关系,是不能够作为证据使用的,因此,是缺乏关联性的证据,同样可以否定作为证据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会提出要求做“病历鉴定”确定病历是否是后来修改、伪造的情况。但是,从目前我国“文书鉴定”的技术能够和情况看,往往达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预期想法,在技术上是存在很大的难度的,在全国各地的鉴定机构情况看,地方差异很大,鉴定水平有限,不要把全部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文书鉴定”上,否则,将不利于患者及其家属维权的初衷。
在质证的过程中,为审查证据的真实性,法官会向双方提问,也可以在庭审后调查取证、向相关人员、证人核实证据等等。
4、诉讼中的法律权利
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患者及其家属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患者及其家属可以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在诉讼程序期间取得新证据的,可以向法庭提交。不过从我们代理医疗纠纷案件的诉讼经验看,已经进入诉讼程序后,医疗机构应诉也是有代理律师的,对方往往也是很小心的。到了庭审的时候在去取证,往往不会取得什么证据。就是能够取得的证据也往往是“擦边球”,不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所以,取证在诉讼前,在平时!
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证人、鉴定人的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存在异议可以向法庭提出、也可以申请重新鉴定。但是,从诉讼经验看,往往这些人员是不会直接到庭参加庭审的。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都是直接对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直接进行质证,确定其真实性和关联性。
5、鉴定程序
在进行了上诉的程序后,法庭会委托相关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或者人身伤害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在鉴定完成后,将鉴定结论交到法庭,法庭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对该结论再进行质证。就鉴定、勘验的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和关联性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果鉴定结论对患者及其家属十分不利的,就应当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不过,如果患者及其家属不能够找到鉴定机构明显违反法律事实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法官是不会同意再次做相关鉴定的,因此,患者及其家属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再次鉴定上,这样的申请在程序上本身就存在障碍。已经是“下策之选”了!
6、法庭辩论
在上述法庭程序进行完成后,按照我国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应当进行法庭辩论,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由于医疗纠纷的特殊性,在医疗技术的事实认定上是通过鉴定来确认的,所以,在这方面双方或是认同,或是不认同,与对方辩论的情况不大。所以,双方的代理律师往往更注重在法律适用、赔偿数额的计算、责任的分担上。不会出现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尤其是刑事案件庭审过程中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激烈辩论的场面。
同时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在此程序中,辩论的内容为,“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切忌不要“跑题”,将自己的感受、心理状态等等,一股脑的倾倒出来。如果可能的话,还是由律师代为发言好。否则,法官又会以与本案无关制止发言了!
7、最后意见
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这个“最后意见”就是我们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不改变自己的诉讼请求。也就是一句话的问题,与上面说的情况一样。不要“跑题”。不要“长篇累牍”的诉苦。
8、调解及判决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做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也就是说,法官在判决前还是会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从我们代理的医疗纠纷案件看,如果双方可以调解的在诉讼前,就可以调解完成的,更多的是因为调解不成才进入诉讼程序的。因此,诉讼程序走到这个阶段,双方要求调解的情况很少出现。进入判决程序的情况更为普遍。
上面的叙述就是整个一个医疗纠纷诉讼程序的鉴定描述。在这个基本程序的基础上,法官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和掌握程序的进行和添加。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指挥下进行诉讼程序。下面讲一下,在诉讼程序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及其法律结果。
1、不到庭的法律后果
在我们代理的医疗纠纷案件中,常常出现一方当事人不能够出席庭审的情况。按照我国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原告(患者及其家属)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医疗机构)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也就是说,庭审的程序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是有约束的。如果患者及其家属确实有其他的原因,不能够参加庭审的,可以“全权委托”你的代理律师代为发表意见,进行诉讼程序。
2、延期审理的情况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开庭审理:
(一)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从我们代理的医疗纠纷案件看,第二、四中情况出现的很少。更多的是第一、三中情况。如果是“必须到庭的当事人”的,往往在诉讼前,法官会以传票的形式很“严肃”的通知到的,如果通知不到的,还会通过公告送达的方式送达到。因为,法官也很清楚,如果该当事人不能够到庭的,是不能够说明案件事实的。他能够按时参加庭审是必须通过延期的方式等待他的到来!最常见的情况是第三中情形,有新的情况出现在诉讼程序中,有的时候也是一方当事人为了“策略”上的考虑,作为一种达到其诉讼目的的手段,比如:拖延时间、等待患者的病情恢复等等。因此,患者及其家属、代理律师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避免对自己不利的诉讼程序;合理利用诉讼的规定有利于自己的诉讼结果。
3、诉讼中止和终结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在诉讼中出现特殊情况的,法官可以决定诉讼中止和终结。
诉讼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宣布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由于医疗诉讼是患者及其家属一起作为原告进行诉讼的,因此,即使在诉讼过程中,患者死亡的,死者家属仍然可以继续进行诉讼程序;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这样的情况类同于上面的叙述的情况,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不会成为患者家属的诉讼障碍。按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患者家属就是其法定代理人,就可以代理患者进行诉讼程序;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某些民办医院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过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很可能就不是等待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了。往往是对方见到情况不妙,“卷铺盖”跑人了!患者及其家属面临的不是中止的情况,更可能的是法官宣布终结诉讼,就是下面我们叙述的情况了!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为了防止案件“久拖不决”,诉讼法同时规定,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医疗纠纷诉讼程序会继续进行下去。
诉讼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宣布终结诉讼:
(一)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二)被告医疗机构或者组织破产或者被撤销,没有财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患者及其家属将面临无法得到判决结果的问题。就是有判决结论,患者及其家属胜诉,也会遇到“执行难”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诚信极差”的医疗机构做出的事情。也是患者及其家属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好在,上述两种情况出现的几率都不高!由于医疗诉讼是患者及其家属一起作为原告进行诉讼的,因此,即使在诉讼过程中,患者死亡的,死者家属仍然可以继续进行诉讼程序,这在法律上不会成为什么重大的障碍。法院有相关的执行程序,患者及其家属还可以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4、庭审笔录的形成
按照诉讼法的规定,庭审过程中书记员应当将法庭审理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法庭笔录应当当庭宣读,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者在五日内阅读。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法庭笔录由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判决的结果不服,想通过上诉审程序进行二审程序的,二审法院会调取一审法院的庭审笔录,审查一审的诉讼程序,作为二审改判的法律依据。因此,患者及其家属要在签字前,阅读和审查庭审笔录的内容。
5、宣判的形式和时间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判决书是一个诉讼阶段结束的标准,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判决结果满意的,应当等待上诉期的经过,这样才是一份生效的法律判决。患者及其家属可以申请法院执行判决结果。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诉讼结果不服的,应当按照判决书中规定的时间,及时提出上诉。由于上诉是根据对一审的不服提出的,不同于上诉的诉讼要求,因此,建议患者及其家属由代理律师撰写上诉状。针对性的提出上诉请求事实和理由。
6、关于审理期限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法院的诉讼程序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相关的审理期限也不相同。
一、普通法律程序审理期限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医疗诉讼程序中,鉴定的时间是不能够计算到审理期限的。也就是说上面的时限是“纯庭审”的时限,不包括鉴定的时间,因此,这样计算过来,一个诉讼阶段下来,患者及其家属得到一审判决书的时间会在十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上。可以说医疗纠纷诉讼是一个“持久战”,是一次“旷日持久”的不断提交材料、进行程序、说明事实、开庭、开鉴定会的过程。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和代理律师来将都是一个非常劳心、劳力的过程。因此,在这里再次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在诉讼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患者家属同时要做好时间、精力、金钱的准备。
二、简易程序审理期限
针对我国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的事实,我国诉讼法也规定,对于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医疗纠纷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对于简单的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口头起诉。医疗纠纷当事人双方可以同时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可以当即审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简便方式随时传唤当事人、证人。简单的医疗纠纷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适用简易程序的往往都是案件事实非常清楚、对方完全承认的案件。实践上这样的案件更多的就是为了确定赔偿数额一个问题。否则在认定事实这一个方面就要走鉴定程序,时间就会增加很多,就不再是简易程序了。按照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就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人民法院认为异议成立的,或者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也就是说将简易程序转变为普通程序的,还是为六个月的审理期限。
7、判决书的形成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
(四)上诉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判决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前面我们说过,判决书是一个诉讼阶段结束的标准,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判决结果满意的,应当等待上诉期的经过,这样才是一份生效的法律判决。患者及其家属可以申请法院执行判决结果。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诉讼结果不服的,应当按照判决书中规定的时间,及时提出上诉。由于上诉是根据对一审的不服提出的,不同于上诉的诉讼要求,因此,建议患者及其家属由代理律师撰写上诉状。针对性的提出上诉请求事实和理由。由于患者在递交的上诉状中有对一审判决、审理法官、对方当事人不满意的叙述,因此,在上诉状的递交上不愿意直接递交到原一审法官的手中。想直接提交到二审法官的手中,其实这是对诉讼程序的误解。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因为,这关系到法院之间的一个工作程序问题,原审法院是必须对上诉案件写出法律意见提交到二审法院的。也就是说一审法官是必须看到上诉状的。在这个问题上患者及其家属不要“绕道求远”,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如果你的身边有代理律师的,这都会成为问题。哪怕是该律师没有医疗专业背景,对于诉讼程序还是很熟悉的。律师代理案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8、判决书的生效
按照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通常情况下,上诉期为十五天,从患者及其家属接到判决书之日起计算。只有经过了上诉期才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才可以申请法院的执行。
㈧ 医疗纠纷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起码标准,所以医院应该教育医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文明就医。2、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要提高医疗质量、对医疗安全有保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就要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3、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严格依据客观情况如实记载患者的实际情况,补正病历时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标注,保存病历时安全妥当,对待病历严格负责。
㈨ 林桂南律师
姓 名: 林桂南 律师
执业单位: 京桂律师事务所
地 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青秀区东葛路22号万峰大厦7楼
性 别: 男
联系电话:
手 机:
邮 编: 530022
咨询问题: 咨询问题 投我一票
我的评价:0 我的票数:18
律师专长
--------------------------------------------------------------------------------
债权债务,经济/合同,民事侵权,刑事自诉/辩护
个人简介
--------------------------------------------------------------------------------
林桂南,广西京桂律师事务所主任,1984年开始在南宁市律师事务所执业,从事律师工作20年,承办过数十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尤以办理疑难要案出色而著称。
1988年,任广西律师协会副秘书长;
1992年,任广西南方律师事务所主任;
1995年,任广西天一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2001年,任广西京桂律师事务所主任。
相关文章介绍:一审判决赔偿天价218万元的异议,赔偿天价218万元,林桂南,广西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判决以被告某市妇幼保健院不作为造成原告卢某脑性瘫痪后果向原告卢某赔偿218万元,该判决赔偿天价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被告某市妇幼保健院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不服该判决而提起上诉。纵观该案,笔者从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观点(角度)出发,认为:该案的一审判决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有违反法律规定,及违背法律效率原则。
一、案情的经过及一审判决。
2001年12月19日6时55分,孕妇韦某在被告某市妇幼保健院产房自然分娩出原告卢某,当时卢某情况良好;因分娩时羊水混浊,被告为卢某每天肌注两次青霉素,预防感染。每天肌注一次维生素k,预防新生儿出血。21日,卢某开始出现面部孔膜黄染,轻微嗜睡,吸吮力差等症状,并且黄染逐渐加重。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的两次体温检测分别为38度、39度,被告又为卢某静脉输液,口服鲁米邦片。处理后,体温降至37.4度。因卢某吸吮力差,黄疸加重,嗜睡,家属要求转院,逐于2001年12月23日下午转入河池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现更名为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此时,卢某的血清胆红素已高461umol,出现了全身黄疸,反应差,全身发软,不能吃奶等症状。经医师诊断为: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脑病?该院在为卢某治疗中向其家属建议:有条件往上一级医院治疗。由此卢某先后被转到柳州市中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合计498天。在住院期间,因卢某医药费问题,其父母与被告协商未果,引起纠纷,从而提起诉讼。
在原县级市人民法院审理期间,经该院委托,广西金桂司法鉴定中心于2003年9月21日对卢某病残程度作出鉴定:脑性瘫痪,残疾程度为一级。另外,根据该院委托,广西医学会于2003年10月28日作出广西医鉴(2003)68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为,医方(被告)存在违法违规事实:主要是对患者没有作认真的检查,对病情变化估计不足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时间造成卢某的脑瘫。
鉴定书也认为:对此类病人,因病婴体质因素、病情发展快,尽管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也不能完全避免病人病情发展的严重后果。结论为:医方(被告方)的违规事实与病婴的损害结果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第四条,《医疗事故处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认定本病例为一级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上述情况认为本案是因为被告没有按照医疗常规进行诊疗,其不作为造成卢某病理性黄疸加重,最终形成核黄疸,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性瘫痪的严重后果承担民事责任。故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医疗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司法鉴定费、住宿费、交通费、陪护费、后续治疗费等项费用共2180586.84元,其中后续治疗费1620000元。判决下达后社会一片哗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二、一审判决认定被告某妇幼保健院不作为缺乏事实根据。
脑性瘫痪是指婴儿早期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可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和视听障碍等其病因不一,有时为多种因素所造成,约有三分之一的患儿临床上难以确定原因。
可将病因分为:
(1)出生前因素:主要由于先天性感染、缺氧、中毒、接触放射线,孕妇营养不良,妊高症及遗传因素等引起的脑发育不良或脑发育畸形;
(2)出生时因素:主要为早产、过期产、多胎、低出生体重、窒息、产伤缺血氧性脑病;
(3)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各种感染、外伤、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
从上述造成脑性瘫痪病因来看,出生前因素在临床上是不可能预见到的;出生时因素在临床上也往往会被忽视。就是发现了也没有好的治疗方式逆转后果。卢某是否属于前两种因素导致的脑性瘫痪是完全不能排除的。被告对卢某发病的前两种因素进行有效治疗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被告不应该对卢某如果属于前两种因素引起的脑性瘫痪承担不作为责任或治疗不当的责任。如果卢某属于第三种出生后因素感染或外伤等引起的病因,被告在卢某出生后已每天为卢某注射青霉素10万u肌注,每天两次预防感染。并维生素k15mg肌注,每天一次预防新生儿出血。这已有力说明被告已尽了责任为卢某进行的正常医治,并非不作为。因此,一审判决认定被告某妇幼保健院对卢某的病情医治不作为是完全缺乏事实依据的。
三、一审判决被告某妇幼保健院承担本案的全部责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广西医鉴(2003)68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认定:“主要是对患者没有作认真的检查,对病情变化估计不足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时间造成卢某的脑瘫。因此本病例为一级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省级医疗鉴定是本案定性的主要证据,被告(医方)承担次要责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3条明确规定: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医疗单位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它的鉴定,为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而一审判决认定医学会的鉴定认定被告存在过错行为是客观公正的,但是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就认定:“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病婴体质因素、病程发展快、病情严重,对此类病人,尽管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也不能完全避免部份病人病情发展的严重后果。”因在鉴定中鉴定人没有提及卢某体质有何特殊的状况,且被告根本没有对卢某出现的黄疸,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而权威医学证明,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后,不加处理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迅速升高,并突破血脑屏障,约在12-24小时内形成核黄疸,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性瘫痪。而被告发现卢某出现黄疸症状后,耽误治疗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上述时间界限为由部分否认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却采纳了模糊的概念“权威医学证明”,判决被告承担全部责任。笔者认为:一审判决的认定是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的。
(一)卢某在2001年12月22日下午4时、2001年12月23日上午8时,被告发现卢某体温升高到38度、39度即对卢某进行对症治疗,到23日体温下降发现卢某黄疸后即转至河池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对这一过程,是不能认定被告耽误了治疗时间的。
(二)在卢某出现黄疸后被告已将卢某转院,这不能说被告根本没有对卢某出现的黄疸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
(三)脑性瘫痪是一种特殊病因复杂的病例,医学鉴定结论:“该种病例的病因是婴体质因素,病程发展快,病情严重,对此类病人,尽管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也不能完全避免部份病人病情发展的严重后果。”这是集医学权威的结论,应得到尊重和采纳。而一审判决却否定医学权威的结论,实为凭主观表面认识,没有对本病例实质来作客观认定被告承担全部责任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四、一审判决被告某市妇幼保健院支付卢某后续治疗费是违反法律法规的。
一审判决被告向卢某赔偿2180586.84元,其中1620000元系30年后续治疗费,这是违背法律规定的。
第一、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第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十九条的规定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院辨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上述规定患者需要后续治疗的处理,概括起来为:
(一)应当以实际开支的费用凭票支付。
(二)要有医院的详细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
(三)赔偿权利人待费用发生后另行起诉。对于一审判决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本案没有溯及力问题。笔者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虽然该解释是在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但该案于2004年4月13日立案正在审理中,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参照这一规定进行审判。另外,该本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生效的施行的司法解释,其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根据这一规定本案应适用该法律解释规定处理。同时在以前的有关规定,后续治疗费应在以后实际开支费用进行赔偿。所以一审判决被告向卢某支付的巨额后续治疗费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五、一审判决的天价赔偿违背法律效率原则。
在审判活动中,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正是因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上必须综合考虑判决结果的社会效益。判决既要体现立法的目的和法律价值,又要使法律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如果法官在作出判决前没有充分考虑判决结果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滥用自由裁量权甚至对某个公民的救济是以牺牲“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前提的,那么这类判决是违背法律效率原则的。从本案医疗纠纷的天价赔偿来看,某中级法院法官在作出判决前显然没有考虑到医院的赔偿能力和判决结果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什么是法律效率?法学上所称的法律效率是法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的效率,法律资源是一切可以由法律界定和配置,并具有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物,如权利、权力、义务、责任、法律信息等。法律资源的配置要求效率优先地位,是配置法律资源的首要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法律效率观具体表现在法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能使越来越多的人改善生活境况同时没有人因此而生活境况变坏,这也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因此,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或个体救济)的实现可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利或者损害。从道义上说,个体救济的实现首先就应当对社会有利,但从法律效率而言。个体救济有时却在损害公众利益。那么就本案来看,天价赔偿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是否达到法律效率的最大化呢?显然没有,笔者将从如下几方面提出看法:
一是在法律价值的选择问题上必须防止和减少负面的法律效应。法律价值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使法官在做出价值判断时会很困难。因此,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法律条件下,通过对立法目的和社会效益的充分思考,减少主观性与法律基本价值的冲突,提高判决的理性程度。在本案中,被告和卢某都处于广西经济不算发达的地区,据了解,该被告妇幼保健院收入不多。但是法官却没有考虑到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院的赔付能力,显然违背我国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显然不利于医院与患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该案法官的判决是缺乏再三思考的。医院作为社会公益机构,有救死扶伤的义务,天价赔偿加重了医院的负担,沉重的债务甚至会使医疗工作陷入瘫痪,不复存在,天价赔偿的负面法律效应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千万或更多的患者有病不能治疗的局面。这是我们法官应该看到的。
二是法律受益主体,即对谁有益的问题,法官在判决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个体救济与群体利益相一致。在本案中,天价赔偿对卢某是有利的,但是潜在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公共利益)。众所周知,一个有效率的判决不但在内容上应符合正义和公众利益,形式上应具有形式的科学性,在价值上更应符合正义和公众利益。天价赔偿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对某个患者来说是公平的,但是医院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在履行救死扶伤的义务中,由于风险系数的增大必然会导致其或者加重对患者收费,导致更多患者“看病难”,看不起病:或者通过各种手段规避法律的重罚,转移风险。使患者陷入更加不利地位。法官的判决仅仅考虑某个受益个体,却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与失,利与弊是显而易见的,患者看病成本增加和风险承担责任加大绝对是损害群体这个受益主体的,由此可见本案中法官作出天价赔偿的判决时没有全面考虑受益主体熟轻熟重的问题及由此带来的严重恶果。所以本案的判决是缺乏法律效率的判决。
三是法官在审判活动中要以“辩证思维”对社会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克服惯常的“知性思维”,全面衡量判决结果和判决执行中的负面影响,在效率和公平出现冲突时,为了公众利益,公平可以居第二位,甚至暂时作出自我牺牲。因为有时对某一个体的公平却是对大多数人的不公平。由于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出现天价赔偿的个案以后,不可否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故意地制造医疗纠纷索取天价赔偿(这样的案件时有发生),作为公益机构的医院将要无休止地面对这类纠纷,影响了其救死扶伤的义务,最终对谁最不公平?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本案因医疗纠纷引起的天价赔偿是缺乏事实和医学科学依据的,并有违背法律、法规、法律效率原则的。
作者单位:京桂律师事务所 2005年4月18日,试析 司法界高官犯罪的共性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很多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其中,司法界公职人员的犯罪现象也呈日益增长趋势,尽管全世界的反腐败斗争不断地深入,但仍然不能阻止司法界公职人员犯罪现象的增多,且越来越多出现了高官犯罪的案例。我们所说的司法界高官,是指公检司法部门的领导层,尤其是法院领导层的犯罪列为之首。
司法界,这是一个神圣、权威的领域,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纯净和公正,它是人们根本利益的保护神。每一们工作人员更应该走在人民的前面,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应该是和犯罪作斗争,坚决和犯罪划清界线,与自身犯罪根本挂不上号的。但是,在现实当中司法界却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犯罪现象,并且在较多案例中出现了一此高官的身影。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个现象引起重视。在此,笔者就司法界高官犯罪的共性问题试作一些探讨。
首先,公职犯罪是犯罪性质的一个基点。无论是高官还是其他官员犯罪都可以归纳到公职人员犯罪这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中来。司法界高官也是国家公职人员的一部分,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刑法的处罚。而司法界高官作为某个部门的管理层,更加应该受到严厉的惩处。
其次,渎职犯罪。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以权谋私、唯利是图。这也是有些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使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追究。这也是最突出的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类型,近年来,共查办司法人员此类案件16起,占司法人员犯罪案件的12%。在此种犯罪类型中司法高官更容易出轨,因为他们比一般执法人员有更大的权利,说话“一言九鼎”,容易利用职权操作,甚至伸涉到不是自己权力管辖领域。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将铤而走险变得自然而然。
第三,受权大于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官本位”思想严重,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权大于法”的人治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现今体制下,“权大于法”现象依然凸现,其浊流同样无一例外地“侵入”司法领域,成为司法腐败之重因。一是从司法系统来讲,检察、法院仍是行政化管理,内部长官的权棒下,司法官员难免偏离法律准线,滥用司法权,甚至上下形成利益均占、利益互动、贪赃枉法;二是从司法系统外部来看,司法官的人事、待遇安排取决于当地行政长官;迫于地方长官的压力或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官只有围着地方行政长官的权棒转,倚权枉法,有的司法官甚至在权杖的掩盖下居中贪利。而高官作为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往往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对班子内部有绝对的说话权利,可以说是一把手说了算;把握着绝对的决策权,这就造成了监督真空。
第四,受人情关系的影响。人情关系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市场,司法官并不在真空中生活,同样有着七情六欲,因而人情关系也必然会渗透到司法活动中,亲威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无不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成为司法腐败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五,钻监督制度不健全的空子。我国实行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政体模式,实际运行中,人大监督软欠,缺乏经常性、科学性。在基层,“两院”对人大的监督大多是汇报性应付,且存在报“喜”不报“忧”、报“绩”不报“失”,即使如此,人大有可能还点头称是;这样一来,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实际上成为一种支应,起不到通过监督制约、遏制司法腐败的作用。再则,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自身来说,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没有外来机关对其监督制约,但也很有限。实践中职务犯罪案件立案的多判刑少就是例证。因而,在这缺乏监督的权力中发生腐败也就并非偶然。对法院来讲,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由于我国法律弹性条款较多,很难监督到位,在办理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仅是被动式的事后监督,这其中因检察机关要花大力气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的积极性。再说这种事后监督并不是件件跟踪“过滤”、通过“过滤”遏制法官腐败,而是带有“亡羊补牢”性,且这种“亡羊补牢”对法官很难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很难抑制法官的腐败侥幸心理。而司法界的高官基本上都对法律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所掌握的法律科知识比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多,经验更加丰富,这就容易让他们找到法律的空子,逃脱法律惩罚。
第六,官官相护,搞集团式权力网。在高官阶层,一般都是些“哥们”似的人物。其实在高层多交往并不是什么坏事,而且在更多的时候可以促进彼此之间工作的进展,有利于借鉴彼此之间的工作经验,更好地达成共识,使司法界各方面更好地开展工作,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净化司法领域工作空气,更好地起到为人民伸张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打击犯罪安定社会的目的。但是在某些司法机关中,除了正当的交流,就是利用彼此之间的关系搞“额外利益”,达到彼此的利益需要,且通过此途径达到掩饰罪行的目的,使下面部门没法监督和调查,既无法让其行为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但又拿他们没办法。起到更高的部门来查处时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当然出事就是连锁反应了。
第七,不正常、畸形的心理状态驱使犯罪。
(1)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不少司法高官公职人员犯罪,都是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他们具有自决心理机制突出的“驼鸟心态”。一方面,他们有固定经济收入,生活上有保障,并不愿意因贪污贿赂而丢掉公职,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另一方面, 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较高智商,往往自认为身份特殊、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或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2)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实权的某些司法高官爱慕虚荣,一心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人情和关系所包围,成为“糖衣炮弹”袭击的对象。他们思想上逐渐放松了警惕,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寻欢作乐。当染上黄、赌、毒恶习、入不敷出后,便从接受一般礼品到收受巨额钱财,断送前程。
(3)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这种人崇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的哲学,在金钱的诱惑下,只要能捞到好处,得到经济上的利益,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由生命都可能置之脑后。在“有权时捞一把,逮住了自认倒霉”这种赌徒心理驱使下,他们胆大妄为,项风作案,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自毁前程。
司法界的高官犯罪当然还有许多的原因,也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这种现象的,他们犯罪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要堵塞和减少司法界高官的犯罪,除了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司法界各部门的官员们真正地做到清者自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克服权力的诱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牢牢记住自己的权力从何而来,应该怎么用,做一个人民利益的忠实保障者,为司法界诚信于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