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韩国怎样度过金融危机!
是的,并且现在已经严重影响了,韩币的汇率大幅度的贬值就是主要表现
至于措施的话,目前看没什么太有效的,毕竟太依赖出口了
㈡ 韩国摆脱“亚种金融危机”时的战略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韩国经济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韩国金融市场基本恢复稳定,外债结构趋向合理,出口和吸收外资增加,失业率下降,经济呈现强劲复苏的势头。1999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07%,今年一季度增长11.6%。韩国经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金融危机的困境中走出来,表层的原因是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件苛刻的巨额援助,通过本币贬值,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加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回升,较快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更深层的原因是,利用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形成国人的共识和凝聚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尤
深化经济市场化改革
危机发生前,韩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韩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竞争日益加剧,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积累的问题日益严重,终于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以克服金融危机为契机,韩国对其经济体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改革"官治金融",健全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1997年12月30日韩国国会通过了《韩国银行法》等13个金融改革法案。根据这些法律,1998年4月国会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1999年4月政务院成立了综合金融监督院,由这两个机构统一负责银行业、股票市场、证券市场、保险业的改革、整顿和监督,改变了以往政府直接干预金融业的作法。整顿中,对资产结构和经营状况恶劣,恢复无望的银行实行破产。到2000年4月,累计清算、兼并、破产的金融机构达440家,占1997年末金融机构总数的20.9%。对经营状况尚可的银行,要求分阶段增加自有资本,达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经过整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由1998年3月末的112兆韩元,减少到1999年末的667兆韩元。
在整顿金融机构的同时,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禁止财阀企业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互相担保,要求已有的债务担保到2000年3月全部取消。禁止金融机构相互提供债务担保,改进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使管理体制和方法向国际标准靠拢。
2、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加强政府的监督。根据与IMF达成的协议,在对外贸易方面,废止了所有与WTO规定不符的措施,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取消了对进口的限制,减少征收关税的商品目录,并将关税平均税率由危机前的5%左右降低到2%左右;提高审批程序的透明度等等。在资本方面,放宽了外国人在韩国投资的限制,韩国企业中外国人持股的最大比例,由危机前的50%扩大到55%,单个外国人持股的最大比例放宽到50%;放开对短期金融市场和期限在5年以内的国外贷款的控制;财务健全的企业可以自由地借入海外的短期资金;允许外资企业对韩国企业的善意兼并;开放外国银行在韩国的外汇贷款业务;企业外汇贷款的债权可以自由买卖;开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实现衍生金融交易自由化;外国人在韩国可以自由买卖房屋、土地,等等。
在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同时,韩国加强了对涉外经济活动的监管,对投机行为和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加以限制。还成立了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外汇和外资状况预警系统,对利用外资和外债的状况实行监督。这些措施使韩国对外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和为对外经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对民营企业的整顿,采取了企业自主、银行主导、政企协商、分类整顿的办法。将当时最大的5家财阀企业作为第一类,要求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政府和银行对这类企业的整顿进行指导。第二类是第6至第64名的大企业。这类企业的整顿由债权银行根据其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指导。其余企业属于第三类,主要是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进行整顿。
对国有大企业集团进行了股份化改造,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提高原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根据韩国政府公布的两批民营化企业目录,17家企业在1999年底前实现民营(股份)化,包括浦项制铁,韩国重工等。49家企业在2002年以前分阶段实现民营(股份)化,主要包括韩国电力、韩国通信,韩国烟草人参等。这样,韩国国有企业的2/3将通过出售股权实现民营(股份)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允许国内私人资本购买国有企业股权,而且允许国外资本购买。
对垄断性行业,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引入竞争机制的措施。例如,电信业由原来的"韩国电信"独家经营,变为允许5家企业经营,互相竞争。这5家企业中包括属于民营(股份制)企业的SK电信。
同时,政府要求所有企业必须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内部管理,全面实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复式会计制度,严禁企业之间的循环担保和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提高经营透明度。在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中增加公司外人员担任的董事,扩大小股东的权力,以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督。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4大企业集团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由19推年末的%2%,降低到1"9年末的u4%;制造业的4O7个上市企业的利润由1998年末的1.3兆韩元,增加到1999年末的162兆韩元。
4、改革用工制度,使企业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各界认识到以往的终身雇佣制度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1998年初修改了相关的法律,允许企业在经营困难时解雇工人,为提高劳动市场的弹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韩国采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韩国法律规定,所有企业都要按月为职工交纳失业保险金。同时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安排失业人员。近几年,这方面的公共支出预算逐年增加,1997年为4.3兆韩元,1998年增加到6.1兆韩元,1999年进一步增加到8、3兆韩元。工人失业后,一年以内,可以免费接受再就业培训和就业介绍。在各级政府成立了负责职工再就业的机构,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总的来看,经过金融危机后的一系列改革,韩国经济体制进一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调整大企业的经营结构,突出主业,退出其它产业。金融危机以前,韩国许多大企业集团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仅使各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不突出,还增加了经营风险,成为金融危机对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下,5大企业集团在成品油、化工、半导体、铁路机车、飞机、发电设备、船舶用发动机等7个重要产业之间进行了置换。半导体工业,置换前主要有三星、现代、LG三家大集团。置换后,LG的半导体企业被现代兼并。汽车工业原来有现代、起亚、双龙、大宇、三星五家企业,政府要求汽车生产集中到现代和大宇。各类企业都大幅度合并、出售、清算了与主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下属企业。这种调整,虽然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困难很大,有些措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但总体上取得了进展,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调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缓解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韩国政府通过中小企业厅下属的中小企业振兴公团,在资金上给中小企业支援。还设立专门的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韩国政府还通过多种措施解决与企业发展中的人才不足的问题。此外,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对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废除各类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这些措施改善了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小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新开业的企业与破产企业之比,1997年为3.4:1,1998年下降到2·6。1,1999年增加到12·3:1。19"年韩国出口比上年增加了12o亿美元,其中80亿美元是由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韩国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高新科技发展,鼓励科技创新
金融危机以后,韩国政府和企业对必须加快提高科技水平的认识更加深刻,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增加科技和开发的投入。投入的增加,使韩国在半导体、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领域拥有了自主开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2、开拓高科技产品市场。积极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1999年韩国信息通信产品出口额达399亿美元,实现顺差142亿美元,占外贸顺差总额的58%左右。加快信息化建设,扩大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金融危机以后,韩国政府提出要在2002年以前进入世界10大知识信息强国。据有关资料,到1999年底,韩国已经铺设的光缆约8万公里,上网者达1080万名。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迅速发展,市场规模达2500亿韩元,网上证券交易占全部证券交易总额的37%。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为企业及时了解市场情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韩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促进了信息设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3、发展风险投资,促进高科技发展。1999年6月底,韩国政府建立了72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营着100个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2·5兆韩元。1999年底,风险投资企业达到1800余家。到今年3月,以风险企业的创立为主,韩国国内6大城市新增加了4200多家企业。不少在金融危机时被解雇的人员,现在纷纷倒立自己的风险投资企业。韩国还在股票市场上开设了创业板KOSDAQ,通过创业板为高科技企业筹集的资金,1998年为1.7兆韩元,1999年增加到3.1兆韩元。
可以说,科技发展为韩国摆脱金融危机,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据韩国银行提供的资料,1999年韩国GDP增长的10.7%中,高科技产业的增长占48个百分点,占新增GDP的45.6%。
㈢ 韩国97年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政府欠债
不是政府欠债。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3)韩国金融领域的消费纠纷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
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
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㈣ 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协议不成,可以诉讼解决。
㈤ 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
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㈥ 韩国金融领域的消费纠纷由该国哪个机构负责
这不是
㈦ 曾经被我国抵制的韩国乐天集团,其现状如何破产了吗
韩国乐天集团由于失去中国市场,导致其利润暴跌,乐天玛特母公司乐天购物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利润873亿韩元,同比接近腰斩,净利更暴跌95%。
㈧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和日本有哪些大型企业破产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㈨ 韩国受次贷危机影响大吗
金融海啸直接冲击,亚洲第一个遭殃的是韩国。首尔股市昨日126点,创历来最大点数跌幅,韩圜汇价也跌至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新低。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专题报告分析,韩国经济危机四伏,可能步冰岛后尘,踏上濒临破产之路。
《金融时报》17日报道,李明博特使、韩国国家竞争力强化委员长司空一在法国出席世界政策会议时,向该报记者坦言,韩国股市正面临“无底的恐惧”,首尔政府需要予以正视。他认为,政府应公开一切的事实和数据,包括外汇储备和短期国债的情况。
尽管韩国外汇储备仍然高达2400亿美元,但受累于短期流动性不足,标准普尔昨日仍把韩国七家银行纳入“信用观察”(Credit Watch)名单,进一步加深市场疑虑。为此,首尔政府已经向东亚一些邻国求援,提出总值8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方案。同时,总统李明博已焦急地向中国和日本招手,要求联同东盟一起举行区域性峰会,商讨应付当前危机。
《金融时报》早前的专题报告指出,金融海啸的冲击已经抵达亚洲的岸上,断层线(fault-lines)亦已出现--曾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会“拯救”的韩国,汇价已经重回到十年前的低位,令人担忧当年的悲剧会否重演。该国财长姜万洙在国会上坦言,目前除了出口的部分外,包括投资、消费、就业和经常帐的趋势,都跟当年金融危机时相似。
虽然韩国人现在仍未奔跑到银行去把现金提出,仍然相信国家和银行体系可以避免“冰岛式”的爆炸(Icelandic-style implosion),甚至自以为可以从今次危机中取利,但总统李明博已经开始警告,指民众无视于韩圜的崩溃危机。他说:“有些个人和企业以为可以藉着持有美元赚大钱,但在今次国家危机中,一切个人的贪欲都要放下!”
除此之外,韩国在其他方面也与今次海啸中严重受损的两个西方大国--美国和英国--有着恐怖的相似性。像美国,韩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也出现过度借贷。像美国和英国,韩国的借款人也太依赖于贷款批发市场,一旦个这市场出现停滞,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走投无路。
然而,韩国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应付自97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累积起来的高度杠杆化经济,开始出现的去杠杆化过程。这使得聘请了韩国88%雇员的中小企部门,在海啸面前丧失抵抗之力,意味着高失业率、内需减少和大量银行坏帐将会出现。尽管韩国持有的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必要时仍可发挥作用,但问题是国内的信贷流动性已在迅速收缩。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师Duncan Wooldridge说:“我最担心的危机是(韩国)本地信贷泡沫会爆破,但许多人对此仍不知不觉。”
李明博谴责部分国民无视韩圜的崩溃危机,只顾换美元赚钱。
㈩ 金融纠纷包括哪些
金融纠纷是指金融机构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金融机构之间所发生的因货币融通而引起的纠纷。
一是金融纠纷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信贷市场、资金市场、证券市场、贵金属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等;
二是金融纠纷中简单纠纷与复杂纠纷并存。例如,传统的银行借贷纠纷、信用卡纠纷等具有案情简单、事实清晰的特点;而在金融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纠纷中,涉及到的技术、事实和法律问题非常复杂;
三是金融纠纷中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商业秘密,有许多金融纠纷不便于公开化,金融机构的经营方法、成本、利润等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更不能轻易暴露,否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出现了虚拟性、全球性特征,这给金融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金融纠纷不断产生,而且纠纷的证据收集与确认、侵权行为认定、赔偿额度等都面临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