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东盟贸易纠纷

东盟贸易纠纷

发布时间:2022-05-02 11:06:26

① :简述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影响,请教可以详细阐述的大师,十分感谢!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1、自贸区将继续保持包容性、开放性,向高端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过近20年的准备,贸易额不断提升,经济融合日趋加快。此后,自贸区内各国将不断调整彼此内部的经济结构,实现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多重资源的优势整合,并以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扩大合作领域,以此为基础争取实现10+3乃至更大范围的制度性安排。
2、内在固有矛盾及外在因素令自贸区面临严峻挑战
(1)自贸区内国家经济互补性并不突出。中国和东盟新兴国家均以出口作为拉动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制定了大量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并以欧、美、日为主要市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引资及制造业竞争关系,在国际资本的选择下,利润不断摊薄。同时,中国西南省市与缅、老、越、柬、泰在地理、气候特征上相近,农产品类似,而矿产品交易由于交通限制始终不能形成量的突
破,因此,经济互补性目前并不突出。
(2)东盟无法为中国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东盟10国人口约5.6亿,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均消费能力有限,难以为中国长时期面向欧美市场的制造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2008年,中国对东盟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同期中国对欧盟、美、日出口额分别为2928.8亿、2523亿和1161.3亿美元。在中国四大出口对象中,东盟仅承担14.72%额度,在14285亿美元的全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更低,不到8%。
图二:2008年东盟与中国前三大出口对象份额比值
图三:2008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在出口总量中的份额
从东盟内部数据来看,中国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贸易额
分别为534.7亿美元和524.4亿,占了几乎一半的贸易量。由于这两国较为富裕,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对中国产品的消化能力趋于饱和,而其余国家受消费水平限制则力不从心。
(3)中国产品对东盟本国工业产生冲击。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产品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规模优势将对东盟国家的原有市场形成较大冲击,或引发新的贸易纠纷。印尼政府表示,已经在考虑是否将食品饮料、纺织品、鞋类、电器、钢铁、石油化工、无机化学和家具等8个工业部门列入“推迟实施关税优惠行业名单”。同时,印尼还于近期颁布条例,要求市场上所有的印尼商品必须贴上国家质量标准标签,并警告近期将没收市场上所有不符合印尼国家质量标准的进口产品。
(4)东盟内部非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依然存在。东盟的10个成员国大致分为三种情况:经济发达国家如新加坡、文莱,较发达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以及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较不发达国家,特别是后三个国家,人均GDP仅400美元,较新加坡的3万美元比值约为1:75,远高于北美自贸区和欧盟内部的1:30和1:16,内部经济发展失衡直接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性。同时,在东亚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指导下,东盟成员国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面向海外市场,从服装加工到低端电子产品组装,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逐步趋同,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转型困难,同质竞争加剧。根据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有关条款,马、泰、印尼、
新、菲及文莱6个成员国如果认为本国产品在自贸区市场中受到影响,导致相关产业亏损,则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予以保护。
(5)东盟部分国家独自签订自贸协定增加了本身的变数。东盟对各成员国与其他经济体另行制定经贸政策没有明确限制。因此,部分成员国纷纷与东盟以外经济体进行自贸谈判。2002年,新加坡和日本签署自贸协定,对99%的共同商品及对日单边出口的94%商品予以免税。新加坡还积极与美、欧、中国香港和台湾就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频频进行洽谈。2009年12月,欧盟批准欧委会与东盟单个成员国开始进行自贸谈判,首先选定新加坡。
个别成员与区外其他经济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使自贸区外产品通过捷径进入东盟共同市场,有可能对东盟整体利益和团结构成威胁,增加了东盟自贸区本身的变数。
(6)自贸区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目前从贸易额及结构上看,欧盟、日本、美国仍然是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2004-2008年,欧盟-东盟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额增速超过25%,2008年达1750亿欧元。2009年底,欧盟启动了与东盟国家自贸谈判。根据双边自贸构想,东盟市场将降低或取消贸易投资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强与欧盟商业联系,成为欧盟“全球欧洲”贸易战略重点之一。
日本在东南亚经营多年,一直是对东盟影响最大的亚洲国家。2008年,日本批准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10年内日本与
东盟贸易90%的商品将实行零关税。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外部竞争将长期存在。
四、几点思考
1、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共同市场,调整经济合作结构
(1)扩大对东盟投资,进行产业链整合。中国对东盟投资较少,远远低于东盟对华的投资,依赖劳动密集性产品输出作为经济合作主要手段将加剧与东盟的贸易矛盾。只有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才能利用中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制造业规模效应、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将双边部分产品的同质性竞争引导为
(2)调整双边贸易结构,逐步推进人民币结算。中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占对东盟出口额20%以上,但附加值较低。今后,中国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电、精密仪器、车辆、金属及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并强化包括服务、金融在内的整体性输出,在自贸区内逐步采纳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一方面抵冲国际金融体系风险,保证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为东亚区域提供较为稳定的储备币备选,维护本地的金融及经济稳定。
2、充分利用自贸协定,用足用好优惠条款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展示自贸区的广阔前景。目前,多数中国出口企业只将目光盯准欧、美、日等传统国际市场,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当地新兴市场的
潜力和自身优势估计不足。政府应加大媒体宣传和政策引导,提升国内外向型企业对该地区的重视及市场投入。
(2)用足用好优惠条款,获得切实经济收益。根据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定》规定,产品本地加工增值不低于总价值40%才被认为是自贸区内产品,可申请原产地证明书,获得减免关税的最大优惠待遇,否则只能享受WTO最惠国关税待遇。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在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注册备案的进出口企业中,申请原产地证书备案的企业不足三分之一,经济收益受到很大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应当对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法律及咨询支持,提高企业在自贸区内的收益率。
(3)引导企业展开良性竞争,避免投资及贸易风险。根据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往常表现来看,一旦发现“价值洼地”,即蜂拥而至,展开降价竞争,赚取短期高利后或惨淡经营,或选择退出。中国-东盟自贸区也极有可能面临这样的无序市场竞争,导致当地传统竞争格局及价格秩序剧烈动荡,最终损害中国企业的长远利益。
此外,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逐年下降,今后这一趋势可能更加明显,势必引起东盟国家担忧和抵触,并利用各种非关税形式限制中国企业。为此,中方应帮助企业尽快学习和适应贸易新规则,在避免低质低价摧毁共同市场的同时,加强企业自我保护,购买一定比例的投资及政治风险保险缓解经济风险。
3、加快其它自贸区的建设进程,扩大海外市场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启动为中国积累了丰富谈判经验,利用这一契机,我们应该加快与其它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一是推进与日、韩、印等国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进程;二是跟踪研究东盟与其他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明确这些协定生效后将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三是积极主导东北亚区域合作和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提振出口,减少后危机时代全球出口市场萎缩带来的消极影响。

②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如何贸易往来如何

总体来讲,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不好,但是由于地缘和人脉的关系,中国-东盟的贸易往来很大,产品产品涉及的领域也是很广。比如中国在泰国和印尼的投资蛮大的,但是两国之间的关系一般般,甚至不如日本和韩国。

③ 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初起,中国与东盟10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新一代自由贸易区,其内容远远超出传统的货物贸易范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诸多领域。因此,谈判所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另外,这是一对十的谈判,要达成一项协议不容易。虽然碰到不少困难,但经过双方努力,和十九轮谈判(截止2005年6月),最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主要有几下几项:
1. “早期收获"计划付诸实施
根据2002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质性的谈判首先从“早期收获"计划开始。为了加速实施《框架协议》,使双方提前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从2004年1月1日起首先削减海关《税则》第1-8章中570种产品(均为农副产品)的关税,这便是“早期收获"计划。出于贸易平衡考虑,另有30多种特定产品也包括在该计划之内。
不过,此项谈判进展并不顺利,东盟10个成员各有各的要求。最终除菲律宾外,中国已与东盟其他9个成员分别达成了“早期收获"计划协议。2004年1月1日起,这些协议(9+1)已如期实行。
谈判期间,菲律宾正面临着大选,中央政府的精力集中在处理国内矛盾上,而且政府的约束力有限,农业部门保守势力强,农产品自由化阻力大。另一方面,由于气候、运输等方面的问题,菲政府在蔬菜自由化上确实面临一些困难。[1]菲最终未与中国谈成“早期收获"协定,但也未关上谈判窗口,并表示要继续参加后面的谈判。中方则表态,菲方可随时恢复“早期收获"计划谈判。
2005年4 月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菲律宾时期,双方终于签署了“早期收获"协定,并将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不过,菲方参与的减税项目尚不足一半(参见表1)。对此,中方表示了理解。[2] 至此,中国和东盟全部成员都加入了“早期收获"计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第一阶段圆满完成。

表1 有关各国参与“早期收获"计划的减税项目数量

国家 减税项目数量

中国
文莱
593
597
柬埔寨 539
印度尼西亚 595
老挝 406
马来西亚 599
缅甸 579
菲律宾 214
新加坡 602
泰国 581
越南 547

资料来源:: China-ASEAN Business Week,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ily, 2005年7月19日

“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给中国和东盟成员都带来了益处。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止2005年6月,中国享受“早期收获"计划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产品货值已达11.53 亿美元,税收优惠总额达到10.16亿元人民币。中国品种繁多的蔬菜、肉类和其他农产品,以优惠税率进入东盟市场,也为东盟国家居民带来了实惠。按照这个进程,“早期收获"计划所列的这600多种农产品到2006年要全部实现零关税。(不过,越南将推迟到2008年,老挝、缅甸2009年,柬埔寨2010年。)本来,农产品关税的削减一直是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难题,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却从农产品开始,其原因是中国真心希望让东盟国家“先摘桃",首先从其优势产品中享受到利益。
2.中泰签署水果、蔬菜协议
2003年6月,中国与泰国在“早期收获"计划框架内签署了取消水果、蔬菜关税协议,并于同年10月1日起付诸实施。这是CAFTA的首项成果,对促进以后的各项谈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该协议实施后,效果显著。在水果贸易上,泰方的热带果品(龙眼、荔枝、芒果、榴莲)颇具优势,而中国的温带水果(梨和苹果)很有竞争力,[3]双方的出口量都大幅增长。中泰签署的该项协议,对东盟其他成员也产生了激励作用。2004年6月,新加坡也加入了该项协议。新声称,它基本不生产和出口水果、蔬菜,加入该项协议目的是为了推动CAFTA的建设。最近越南也提出加入该项协议的要求。
3.签署货物贸易和争端解决机制两项重要协议
“早期收获"计划付诸实施后,双方接着就有关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指需适当加以保护的产品)的降税模式(即高税率和低税率的商品如何分阶段降税)进行谈判,至2004年6 月基本达成一致。虽各方有关敏感产品清单的分歧较大,但经过努力,已在同年9月初就货物贸易的主要内容达成原则协议。
另外,有关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的谈判也已完成,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各类自由贸易区有各不相同的原产地规则。在CAFTA中,绝大多数产品均以至少增值40%作为原产地的认定标准。
此外,双方还达成了《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是规范中国和东盟双方在CAFTA框架下处理贸易纠纷的法律文件,对于维护双边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是不可或缺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该项协议下,东盟各国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明确表示放弃使用反倾销的替代国定价法、特殊保障措施等歧视性做法,显然,这有利于建立公正和透明的区域贸易环境。
2004年11月底, 在老挝举行的10+1峰会上,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之货物贸易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两项重要文件。
4.降税计划全面启动
从2005年7月20日开始,双方开始执行《货物贸易协定》,启动全面降税进程,首批7445种商品关税已降至20%左右。其中,中国对东盟6个老成员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已降为8.1%,比最惠国平均税率水平9.9%低1.8个百分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双方经贸发展开创了全新局面。
5.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为促进双方企业界的合作,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措施。2004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南宁市成功举行,中国和东盟各国不同行业的企业前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累计贸易成交10.3亿美元,并签订投资项目129个,总投资达49.68亿美元。博览会期间接待中国和东盟国家观众30万人次。
2005年10月,又举行了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规模超过了上届。中国和东盟企业界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获得了更多进入对方市场的机遇,能更充分地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好处。显然,博览会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成果,又对后者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的谈判正在积极进行中
(1)服务贸易:CAFTA11个成员经济水平差距巨大,服务贸易的成熟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一些在服务贸易上有优势的国家,如新加坡,要求尽早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而服务贸易欠成熟的国家则有顾虑。通过数次谈判,大家增加了共识,厘清了服务贸易的规则,一致同意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应当比WTO所规定的更深一步。目前,中国与东盟双方已就服务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晚些时候,双方还要就服务贸易、保险服务及用人民币结算等问题进一步谈判,达成共识。
(2)投资:双方商定尽早完成“中国—东盟投资协议"的谈判,目前正在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磋商。其难点在于,FTA中的投资自由化内容通常比WTO更深,后者只涉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自由化"。而更深的自由化将包括全面开放投资领域,外资与内资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等内容。东盟对投资协议颇为热心,希望它能促使中国增加对自己的投资。而中国也希望藉此鼓励其企业向东南亚进军。
需要强调的是,从2002年10月中国和东盟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2005年7月实施全面降税,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这在世界各地三百多个自由贸易区建设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经济合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未来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几个问题
但另一方面,随着“早期收获"计划和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在双方享受到降税带来的优惠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从中国方面来看,以下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且后者的增速高于前者。自1998年至今,中国对东盟贸易已持续7年出现逆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贸易逆差为76.3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64.1亿美元,2004年已超出200亿美元。2005年1-12月,中国前1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中,东盟国家占了3席,分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中国对这三国的贸易逆差总计达248.4亿美元。[4]广东作为中国对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和 2004年每年逆差已连续超过110亿美元。[5]
尽管从目前看,这一逆差对中国影响还不大,但从长远看,仍需引起注意。因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对美贸易,预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会大幅缩小,这将制约中国对台湾省、韩、日、澳大利亚和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逆差进行平衡的能力。
2.农产品出口面临挑战
“早期收获"计划所列的570个税号均为农副产品,降税已从2004年1月1日开始。中国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已呈下降趋势。例如,2003年广东省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为2.2亿美元,比2002年下降了5.1%;而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达5.5亿美元,大幅增长41.4%,逆差达3.3亿美元。2004年广东向东盟出口蔬菜、水果、水海产品等农产品为2.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仅22.7%,自东盟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大米、水果等农产品达9.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6.3%, 逆差进一步扩大到7亿美元。[6]估计到2006年,从东盟6个老成员进口的农产品关税降到零后,情况将更加严重。
3.中泰果蔬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泰水果、蔬菜零关税协议"的实施,已给中国蔬菜水果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中泰果蔬零关税实施一年来,中方此项贸易逆差达3.5亿美元,占同期双边果蔬进出口总额的71%。[7]泰国热带水果出口到中国口岸价格总体下降了18%,泰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热带水果对中国出口大幅增加,已使广西等地的果农收入减少。与此同时,泰方对从中国进口的马铃薯、洋葱、大蒜等协议内产品仍实行配额管理,配额外的进口需缴纳较高关税,[8]这制约了在这些产品上有优势的云南、广西两省区对其的出口。这部分产品成了中国对泰国单边实施的零关税优惠产品,凸显出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
另外,从中国方面来看, 进口手续复杂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水果商必须具有中央政府颁发的许可证, 才能进口泰国水果。申请许可证需费时2-3周, 但其有效期仅6个月。水果商每年要更换两次许可证,共需耗时4-6周。
4.如何处理好敏感产品的降税?
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有一些敏感产品没有纳入降税清单。对中国来说,纸张、天然橡胶、塑料和石化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茶叶、家具等都列入了敏感产品清单。尽管目前敏感产品关税还没有大幅度下降,但像天然橡胶等敏感产品不可能长期用高关税来保护。一旦大幅降税,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以天然橡胶为例,中国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占国产总量的70%。但海南省天然橡胶生产成本较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要贵一倍多。如泰国产天然橡胶成本每吨仅人民币3000—4000元,而海南产的要9000元。[9]这主要是由于海南省产胶企业的负担重(自办小社会及职工退休养老)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海南天然橡胶根本没有竞争力。另外,东盟产天然橡胶质量也比海南的高,在中国市场销路很不错。一旦取消关税,其销量必将猛增。海南10万名胶农的生计将面临生死考验。其他某些产品也存在类似问题。这都是需要慎重对待、妥然解决的问题。
5.东南亚华人有忧虑
关税下降后,中国产品将大量进入东盟市场。这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华人的忧虑。笔者最近访问雅加达时,一位有影响的印尼华商反映,他开办的几个纺织品厂由于受到廉价的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冲击,已难以维持生计,即将破产。他颇为感叹地说:“我们印尼华人天天盼着中国强大,现在中国是强大了,可我们却要破产了"。看来,如何减少自贸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好东南亚华人的工作,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6.中国企业不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
据有关专家最近对中国数百位知名企业家作所的一项抽样调查,有高达99%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看过《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10]东盟早在1992年就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而在中国,不少企业至今不知道“自由贸易区"为何物,亦不知道同自己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对已经涌到眼前的商机无动于衷或不知该怎么办。
另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4年中国在“早期收获"计划下对东盟的出口中,只有17.9%的贸易额申领了“优惠原产地证书"(Form E),享受到了优惠关税。换言之,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中,有80%的货物还是在按老的税率交纳关税。中国企业没有及时享受到本来可以争取到的5-15%的利润空间。而东盟国家向中国出口的货物有60%享受了优惠关税,减免税款高达6亿元人民币,仅泰国一个国家就减免了4亿元。[11]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也有其先天不足的缺陷, 如双方的主要国际市场都在本区域以外,因此,区域内部贸易额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相互投资规模也不大,与NAFTA、EU等有世界影响的的自由贸易区差距很大,这限制了CAFTA对本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另外,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CAFTA基本上是一个“南南型"合作模式,大部分成员经济能力有限,区域内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能适应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自由贸易区效益的发挥。因此,双方都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三、前景展望
尽管CAFTA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前景看好。两年来,随着CAFTA的建设发展,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 2002年至200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5年1-7月,双边贸易额已达到7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提高到9.2%。实际上,从2005年1月起, 东盟已超过香港, 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最近,中国贸易官员乐观地预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加强,到2010年CAFTA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12]
同样,东盟国家官员也非常看好CAFTA的前景。越南贸易部副部长潘世锐指出,一个拥有17亿人口、正在形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所有成员的重大机遇。该贸易区的建立将逐步排除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使本地区的商品、服务和投资更加自由地灵活流动。以长远的目光来看,这一贸易区将促进本地区资金流动及积累,最终提高本地区经济的效益及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13]
当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双方都有会遇到一些局部的困难或问题,但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到自贸区建设的大局。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双方领导人都已下决心要推进CAFTA进程。总的看,敏感产品并不多,不会对双方贸易自由化构成实质性威胁。因此,只要双方持积极、务实的态度,本着互利、互惠、互让的精神,按目前进度,到2010年甚至更早实现CATFA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最终将出现“双赢"的结局。

--------------------------------------------------------------------------------

[1] 据菲官员对笔者的介绍,菲蔬菜主要产地碧瑶地区台风、火山、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菜农种植风险较大。
[2] 中方还同意继续单方面保持对菲出口大米配额,以保护菲国内大米市场。
[3] 泰国从中国进口的梨和苹果,因价格低,已部分取代了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美国进口的同类产品。
[4] 数字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5] “去年广东对东盟贸易逆差增幅大,超百亿美元",深圳新闻网,2005年2月17日。

[6] “广东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可谓喜中有忧",《粤港信息时报》2004年1月30日;“广东省已成为中国对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 国际在线消息(gb.chinabroadcast.cn),2005年1月28日。

[7] “中泰果蔬零关税一周年回顾:效益与问题并存", http: //www.yn.gov.cn, 2004年11月14日。

[8]中国的大蒜与洋葱价格只有泰国产的五分之一,所以泰国对中国的大蒜与洋葱实行严格的配额,超过配额,大蒜将增收57%的关税,洋葱为142%。
[9]“海南橡胶业承受高成本之痛",在线国际商报讯,2004年1月18日。

[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期待与隐忧, http://styone.nbzh.com, 2005年7月8日。

[11]国际司尹宗华副司长谈我国自由贸易区进展情况"video.mofcom.gov.cn,2005年8月16日。

[12]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助理、新闻发言人王锦珍之言,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跻身世界三大经济支柱",http://www.xinhaunet, 2005年 9 月7日。

[13] “越南高度评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新华社河内2005年6月25日电。

④ 从自贸区建成至今年6月份每个月我国与东盟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以及贸易差额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统计分析指标1、贸易额和贸易量贸易额就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贸易量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可以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2)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综合,又称国际贸易值。它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
(3)贸易量: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贸易量。
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
2、贸易差额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1)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3)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例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
3、国际贸易条件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又称进口比价或交换比价。它表示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商品。很显然,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越为有利。贸易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常是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是: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报告期的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改善。
报告期的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恶化。
4、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的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类商品在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这里涉及到一个商品分类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
(1)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为10大类,其中0一4类商品称为初级品,把5一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第9类为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初级产品、制成品在进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就表示了贸易的商品结构。
(2)是按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种生产要素密集型商品。
5、贸易的地理方向(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国前十位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日本、欧盟、台湾省、东盟、韩国、美国、香港地区、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巴西。2003年我国前十位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香港地区、欧盟、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确定的2003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根据进出口总额确定)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⑤ WTO与FTA的关系

WTO是世界多边贸易组织,而FTA则是指自由贸易区。当今世界经济呈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入WTO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举措,而倡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我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重大举措。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通过协定在区域内逐步取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贸易创造效益。由于区域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措施后,成品之间贸易交往增加,从而创造出新的贸易;一是贸易转移效益。由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导致成员国将以往与区域外非成员国的贸易转向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是最初级的组织,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在WTO成员国中,将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截止2002年底,WTO成员共通报259个区域贸易安排,目前仍然有效运行的有176个。主要大的组织有6个: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和安第斯共同体。总体上,世界贸易的45%――60%是在各类区域组织内部进行的。

FTA与WTO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WTO是多边贸易组织,标志着全球性贸易制度的安排,是世界贸易的基石,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WTO也有其局限性,WTO谈判是146个成员一起谈,由于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很难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一揽子协议;由于WTO机构庞大,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会采取上些措施,比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反倾销手段等,限制他国产品进入自己的市场;WTO贸易纠纷诉讼时间长,效率低等。而区域合作针对产品结构互补的需求,体现决策过程的有效性和选择对象的灵活性,避开了WTO谈判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容易取得双赢的效果。

WTO给予区域贸易安排一种例外,即允许签订协定的成员彼此给予的优惠待遇,不必按照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给予区域外的WTO成员。于是FTA只对区域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仍实施贸易排他性,从而给世界造成了新的地区性贸易壁垒。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曾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墨西哥作为其成员,通过享受区域内自由贸易的特权而挤占了我国在美国、加拿大的传统市场。WTO在理论上将协议成员国视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因而协议成员国在区域内实现自由贸易与WTO倡导的贸易自由化目标是一致的。

近年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由于贸易范围小、互补性强、可行性大,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开始谈判的有美国与智利、美国与新加坡、韩国与智利、日本与新加坡、日本与墨西哥、澳大利亚与新加坡等。

我国也在努力寻求某种程度的区域贸易安排。2002年11月,我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就早期收获项目和不同东盟成员的关税减让时间达成一致。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还有2003年10月1日,中国与泰国的蔬菜、水果实现零关税等。

⑥ 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政府应该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及调查

我国对策
1.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制造业中心转移到中国是客观趋势,中国将来会有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但同时这个转移过程也是期限的,因为在劳动力方面比中国更有优势的国家目前正在奋起追赶,只是现阶段其他条件还比较落后,应抓住这个时期积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争取上一个新台阶。 2.以务实外交为指导思想,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争取西方国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磋商解决;向WTO提起诉讼;打贸易战。而真正的贸易战很难发生,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缺乏效力,所以国家之间贸易纠纷和摩擦主要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通过交流和谈判,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3.积极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等区域经济组织的一体化进程,调整我国贸易方向,避免贸易进出口过分集中于某个国家的现象,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加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合作,有助于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4.在贸易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企业主体、行业协会应积极学习国际贸易知识,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加强国内贸易立法如制定《反倾销法》等。同时抓住时机中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商品的技术水平,增强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作为WTO成员,中国应积极参与正在进行的WTO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利用有效的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

⑦ 求助!!

文科生,从字面上看就是个文质彬彬的文弱书生。虽然很多同学因热爱文科而选择文科,但对这样的字面解释多少有些难以释怀。有的文科同学为自己将来没有理工科同学的“一技之长”而暗生苦恼,还有的同学纯粹是因为自己理科成绩不好才“只好”选择文科。
其实不然,虽然目前在“治国、平天下”的各级政府领导中,理工科出身的比例较大,但国家早已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文治”的观点,多培养文科出身的官
员的计划已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在几千名市长中,“文”字型市长的比例逐年上升,虽缓却稳。

虽然频频在人才榜上引人注目的高级白领行业常常闪烁着IT业、医疗业等理工类专业的大名,但新闻出版业、律师业也在闪现毫不逊色的光芒。而高级管理人员这一“金领”阶层,向文理科专业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在一个社会结构中,理科是骨骼,支持起各行各业,文科则是血肉和大脑,深入各行各业与理科共同运行,并且在宏观上调控、指挥着全身。

OK!我们来看看,新时代,有哪些文科专业可以让我们大显身手!

中文及新闻类专业

中文专业素有“万金油”之称,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阔,以秘书职业为例——哪个行业、哪个单位少得了秘书?而语文作为学校教育基础课程,做一位语文教师也是中文毕业生的一大志愿。广而看之,中文专业有很多同学按照自己的特长投身于出版业、广告业、策划业等。中文是公认的最基本、适用性最强的专业,在各地的人才需求榜上,高居不下。

也就是由于中文专业具有宽阔的就业前景,招聘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也比较看重学校背景和个人特长。一般来说,文科类和综合性大学的中文毕业生会比理工院校的文科生“走俏”些。为什么?教学实力强,名师出高徒!合适的专业与合适的学校搭配好了,威力倍增。第二点是个人特长,每年的中文专业毕业生都很多,竞争也激烈。相对其他专业,中文学生除在学习成绩之外,可拥有的东西很多——能写的同学拿出已发表的作品,善辩的同学捧出演讲获奖证书,其他的如书画特长、歌舞特长,都是单位所欢迎的。正因为不是理工科的技术型人才,才需要更强大的“软件”。

中文专业历年招生都比较平稳,报考时可参考目标学校的近几年录取分数。下定决心通过中文专业找个好工作的同学,最好看清自己身上是否有多才多艺的潜质,努力奋斗,挑个名气旺的好大学!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近几年来的红火专业,招生分数一般都高于中文专业。新闻出版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编辑、记者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相当高。在进入新闻出版界、广告策划界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比中文专业的同学更具优势,毕竟是根正苗红的科班出身嘛!在竞聘秘书职位时,也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对于中文的安静平和,新闻专业对学生的性格、眼界要求更高。做记者的,必须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才能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沟通。而与人沟通更是编辑能力的重要组成,组稿、约稿都要沟通好才能得到合适的好稿子。

新闻出版业光辉的背后是编辑记者呕心沥血的付出。为了站在时代的前沿,做好社会的旗帜,没有人敢过多地享受闲适,“充电”是永远的工作;为了赶出版时间、赶市场,无论是做报纸、杂志还是编汇图书,加班都是常事;为了抢新闻,抢好选题,出差也是常事。而随着对社会黑暗面曝光力度的增长,记者已被列入“危险职业”当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记者不变的职业准则。

编辑记者的高收入高地位是有前提的:能写、会说,敏锐、博学,还有坚忍的性格和强健的身体。如果你具备以上条件,那么,向前冲吧!

外语类专业

外语类专业向来是有语言天赋的文科生的一大选择。

伴随着国际间的合作与融合,语言作为外交工具,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不但外事部门,外资、合资企业需要外语人才,许多行业都与国际合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更使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对外开放力度;朝阳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一切从娃娃抓起”的思想使外语教育热潮生生不息;各类商机频现,也将许多渴望有作为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引入了学外语潮中……

在外语语种上,我们推荐英语、日语、法语和小语种专业。这些语种都是与它们的母语国家的发达程度或与中国的合作紧密程度息息相关的。

英语是大语种,全国各地的需求量都比较大。而日语在北方较有市场。法语前几年不见得红火,但随着中法两国的交好,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小语种专业主要指东南亚语种,如越南语、老挝语、泰语、缅甸语等,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永久性落户广西南宁,表明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关系已稳定并将迅速发展。这些语种专业在南方市场比较大,但开设的学校较少,在全国都形成了“热销”局面。

在学校选择上,英语只要选择院校名气不错的就好;日语和法语最好选择外语类院校,针对性强,容易就业;小语种学校开设得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但鉴于目前的火爆形势,可以忽略学校的名气。

法学类专业

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是它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律专业人才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小国寡民”的时候自然不看重法律,因为基本没有什么复杂的纠纷或案件。但在国盛民强的今天,人们法律意识空前增强,遇上什么事都喜欢向法律“要个说法”。企业学法,一为守法,因为现在一切“有法必依”,法令重于泰山,马虎不得;二为维权,事多了,纠纷也跟着多起来,《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已不再是新鲜事,有的企业甚至在招聘秘书时注明“法律专业优先”——一人两用。人们已开始挺起腰杆用法,出了什么事情常常想到“打官司”,一些报纸报道的“民告官”事件就是法律的深入运用。

法院、检察院门上的国徽更加威严,律师行业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大学里法律类专业通称“法学”,录取分数也是较高。在学校选择上,以综合性大学和政法类大学为佳。

逻辑思维好、善于思考、沉着大方的同学适合选择法律专业。

管理类专业

管理类许多专业自然是文理兼招的,但更倾向于文科生。管理类专业大致分为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新贵”专业。

过去大学生是“包分配”的,社会只存在简单的人事管理。但随着改革的风起云涌,分配制度烟消云散,“双向选择”成为主流,人力资源管理开始提上议程。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何识别、选拔、使用、培养人才及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制订相适应的薪酬和最能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规章制度;给这些人才找到最合适的岗位,帮助他们最快速最平稳地成长。

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人才,在应聘时面试我们的主考官中,必定有人力资源管理的负责人。主考官们根据职位的不同巧妙地设置考题,有的于细微处见品质,有的于言谈间看能力,有的于答卷中知潜力……这是一个产生“伯乐”的行业。

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在近几年内,吸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以各类大中型企业为主,包括外企、国企和民企。这些地方,因为知人善用,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步入金领阶层。

学这行,少不了亲和力和一颗宽容豁达的心!

⑧ 国际贸易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国际贸易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国际贸易壁垒

1、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和制约着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称之为贸易障碍或贸易壁垒。这种壁垒一般可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 所谓关税壁垒,是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关税所形成的一种贸易障碍。按征收关税的目的来划分,关税有两种:一是财政关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保护关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而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征收高额关税。保护关税愈高,保护的作用就愈大,甚至实际上等于禁止进口。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又可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两类。直接限制是指进口国采取某些措施,直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如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最低限价等。间接限制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法规等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法规,检查和包装、标签规定以及其他各种强制性的技术法规。

什么是贸易技术壁垒?
贸易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从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技术性指标体系方面入手,施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关税壁垒逐步被非关税壁垒所取代,而其中的绿色壁垒更是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关卡。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可以预测,绿色壁垒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由此而引起的贸易纠纷将成为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焦点。和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具有更强的技术性、隐蔽性、灵活性和争议性。正由于这些特点,绿色壁垒一旦形成,往往使出口方无可奈何,对出口方影响严重。

⑨ 中韩签订自贸协定将带来什么好处

中美日德法英等大国强国订立自由贸易协议都是有着相当强的政治经济目的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争夺国际市场。

以中国为例。中国与瑞士订立自由贸易协议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加强对欧盟的出口。只要双方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中资企业就可以在瑞士直接设立独资的或合资的中间贸易商,生产出来成品以后,直接零关税卖给自己设立在瑞士的中间贸易商,再由该中间贸易商零关税转售到整个欧盟(因为欧盟内部是零关税的),只是多了道中间结算手续而已,中国企业制造的成品仍然可以以该中间贸易商采购的商品为名直接运往欧盟各国进行销售,合法避免欧盟针对中国的关税。

在此之前,中国还与智利、秘鲁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针对的就是以巴西以首的南美市场。

现在就只差北美、非洲和中东了,相信要不了多久,这3个地区就会有一个或两个国家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届时,只要中资企业的老板不是个傻瓜,基本上都可以零关税将成品卖到全世界了。

当然了,这个作用也是相互的,因为中国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韩国、欧盟、美国企业,尤其是怕中国学习其高新技术的欧美企业和怕中日之间今后暴发冲突的日资企业不再在中国设厂,而直接到东盟设厂,再将成品直接零关税销售到中国来。

阅读全文

与东盟贸易纠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