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商标专利 > 确认不侵害专利权之诉

确认不侵害专利权之诉

发布时间:2021-07-12 13:35:22

知识产权侵权确认之诉的受理条件

作为侵权之诉的延伸,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在地域管辖方面仍然适用侵内权之诉的相关容规定,即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除此之外,还须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的前提条件,即“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经书面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自权利人收到该书面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或者自书面催告发出之日起二个月内,权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专利权的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原则目前在受理商标、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也普遍参考适用。
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提起的确认不侵权之诉,应以利害关系人收到警告,而权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启动纠纷解决程序为前提”。

②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概念

因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侵权警告函,他与不特定的义务人之间,原本存在的正常法律关系,处于不明确状态。在快速化、复杂化、高度化的现代社会中,法律关系的不明确,将导致经济、社会的重大损害。所以企业在收到侵权警告函时,就应当灵活运用确认诉讼的预防性机能,先请求法院进行不侵权的确认,尽量减少损失。[1]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诉讼类型,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人们认知它需要一个过程。 200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作出的《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郎力福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被认为是我国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最早法律依据。但是,该批复并没明确表示出不侵权之诉制度设计的目的,这也导致后来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产生了分歧。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由规定》,其中的第152个案由确定为确认不侵权纠纷,而且最高法院将此类纠纷定义为“利益受到特定知识产权影响的行为人,以该知识产权权利人为被告提起的,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该知识产权的诉讼。”至此,确认不侵权纠纷才作为三级案由正式被最高人民法院所认可。[2]
在国际上,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应对侵权乱诉的普遍手段,是侵权警告函收受方,进行主动反击的有利武器。发达国家制定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法保护其企业的知识产权,企图以此垄断市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从中牟取利益。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人还经常发出侵权警告函,意图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不正当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大多数时候企业只是想到进行不正当竞争之诉,而不正当竞争需以主观上故意、行为上捏造和散布虚伪事实、结果上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为条件,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侵权警告函都不符合该条件。而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防止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除了与知识产权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还与很多其他的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垄断市场,与反垄断法有关。为了防止其他企业抢占市场,随意发出侵权警告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不正当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企业为了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与环境保护法有关;不善待劳动者,与劳动法有关。有时候需要跨国诉讼,与国际法和国际条约有关。
[1]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42
[2]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M],法律出版社,2005

③ 原告已是专利权人,可以起诉确认之前也是权利人吗

原告已是
专利权人
,不能起诉确认之前也是权利人,法院不会给确认的,因为专利权从自申请日起计算。

专利法
》第四十二条规定:
发明专利权
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④ 如何理解专利权侵权诉讼时效中的“得知或应当得知

内容提要:诉讼时效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查明的事实,即使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也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在审理专利侵权案件,人民法院也必须查明原告诉讼时效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查明的事实,即使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也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在审理专利侵权案件,人民法院也必须查明原告的起诉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我国《专利法》第62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但在具体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何查明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衣过诉讼时效,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准确判断原告自何时起“得知或者应当得知”被告的侵权行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之日是计算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已过诉讼时效的起点,也是人民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案件时必须查明的事实。那么,应当如何理解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被告侵权行为?如何判别这种“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对象是什么?是侵权行为?是侵权行为人?这些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一、如何判别“得知或应当得知”什么是“得知或应当得知”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得知”表明了权利请求人(以下将用“权利请求人”来统指专利权人和利害关系人)已经知道了权利被侵害的事实,也即专利法所称的侵权行为[1],而“应当得知”则表明权利请求人并不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但依照常理推断其理应知道,法律即认为他“应当得知”,尽管权利请求人实际上可能确实不知道,但这种事实上的不知道往往是权利请求人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故被法律所有意地忽略。“得知”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权利请求人是否得知某一侵权行为的存在,严格地讲,只有权利请求人本人最清楚,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也不能替权利请求人做出回答。但是,这并不是说,“得知”就完全是一个虚无缥缈、局外人根本无从把握的概念。“得知”表明了权利请求人的某种内心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通过某些外在行为表现出来,从而为他人所感知,他人正是凭借这种感知来推断权利请求人的“得知”。“应当得知”也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甚至比“得知”的主观性还强(但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得知”往往更容易举证),因为它在“得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同样具有很强主观性的“应当”这样一个概念。具体来讲,“应当得知”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⑴它表明行为人没有得知;⑵行为人本来是可以得知的;⑶造成行为人本来可以得知却未能得知这一后果,是基于行为人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行为人本来是可以得知某一侵权行为的存在的,但却由于其自身的某些原因,致使其未能够得知该侵权行为的存在。“应当得知”既然是一个主观概念,它表明了行为人主观上的某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常常会通过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为他人所触知,而他人正是凭借这种触知去了解、探询和判断行为人的这种主观心理状态。例如,在一个案例中,被告长期利用原告的专利技术生产某种产品并长期大量销售在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区域,那么,原告就不能以不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作为其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事由。因为,根据被告长期利用原告的专利技术生产某种产品并长期大量销售在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区域这一事实,任何一个正常的、合理的人都可以推断出原告是有足够的或者充足的机会知道被告的侵权行为,至少是应当知道该侵权行为。这就足够了。至于原告是否真的知道该侵权行为的存在,反倒显得不太重要了。如果原告确实不知道该侵权行为,恰恰表明原告自身的过失和对切身权利的漠视,就象法谚所明示的那样“事实本身就证明了过错”,法律也就无必要对这样的过于粗心大意的权利人提供保护了。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的法律有无必要既规定“得知”,又规定“应当得知”?考察国外的相关法律,可以发现,《联邦德国实用新型法》第24C条的用语是“得知”,而没有“应当得知”的字样,《加拿大统一商业秘密法草案》第13(1)条的用词是“被发现”,“尽了合理注意应该发现”, “被发现”相似于我国法律的“得知”,而“尽了合理注意应该发现”就相似于我国法律的“应当得知”,这类似于我国法律的用语。笔者赞成现行法律的用语,即规定“得知”和“应当得知”,是完全必要的,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如果被告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原告已经“得知”被告的侵权行为而一直怠于行使权利致使其诉讼时效已过,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抗辩事由,但这给被告提出了较高的举证责任。由于“得知”更多的是主观性浓烈的概念,这种较高的举证责任往往使被告感到难以胜任,于是,让被告承担原告“应当得知”的举证责任,相对就容易些了。被告只要能够证明有足够的事实足以表明原告作为一个合理的、正常的人理应知道其行为即可,至于原告在事实上是否知道,就不必再举证了,这大大减轻了被告的举证责任,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原告关心和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持社会关系的稳定。如上例中,被告只要能证明他确实是未经原告合法授权长期利用原告的专利技术生产某种产品,并长期将这种产品大量销售,而且这种销售也包括原告所在地的区域,那么,根据常识性的推断,任何一个正常的理性人(包括原告)处在原告的位置,就可以得知,至少是应当得知被告的侵权行为。可见,“得知”要求被告就其抗辩事由承担较高的举证责任,而“应当得知”则只要求被告承担相对较低的举证责任,当被告无法证明原告已经“得知”被告的行为时,由被告承担原告“应当得知”的举证责任,无疑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二、“得知”或“应当得知”的对象: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人?抑或二者?我国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明确地规定,“得知”和“应当得知”的只是“侵权行为”。[2]那么,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权利请求人得知侵权行为后,在两年之内却无法得知侵权行为人时,如何处理?原告能起诉吗?如何起诉?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民事诉讼的原告起诉必须要“有明确的被告”。据此,权利请求人显然是无法请求人民法院的保护的。在专利侵权中,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一国或者地区的市场通常是很巨大的,权利请求人往往难以时刻监测着瞬夕万变的市场,故能发现侵权行为,已属不易了,要权利请求人在发现侵权行为的同时,抓住侵权人,就更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跨国贸易已相当普遍的情况下,权利请求人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那么顺利地逮住侵权人,查出侵权人姓甚名谁,是何路财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权利请求人发现侵权行为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侵权产品来推测、证实侵权行为的存在,然后再去查找侵权行为人。当市场上出现与专利产品或者与利用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完全或基本一样的某种产品时,先判断这些产品是否为专利权人或经其合法授权正当生产的产品,如果不是,则可推定侵权行为的存在。按照我国的专利法,权利请求人的诉讼时效此时即开始计算。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时权利请求人还不知道侵权人是谁,根本就无法起诉,但诉讼时效却已无情地开始计算了。这对权利请求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实际上是将此时并不能实现的权利慷慨地赋予权利请求人,说的极端些,这甚至体现了法律对权利请求人的侮辱。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联邦德国实用新型法》第24C条的规定是:侵权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请求人得知侵权行为和侵权人之日起计算。可见,德国法要求权利请求人得知的对象为“侵权行为和侵权人”。和我们的专利法比较,可以发现,在联邦德国,权利请求人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日,是他知道“侵权行为和侵权人”之日,如果他仅知道存在侵权行为,没关系,他可以成从容地寻找侵权行为人。而依据我国的法律,权利请求人就没那么从容了,一旦知道了侵权行为的存在,其诉讼时效就开始计算了,那么,他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查明侵权人,而且必须在两年内找到侵权人并正确地向法院起诉,否则,就别再指望司法机关的保护了。这使得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我们的法律究竟保护的是谁的利益。笔者以为,“得知”或“应当得知”的对象应是侵权行为和侵权人两者。如果仅知道侵权行为而不知侵权人,那么,权利请求人将因为并不知道具体的侵权人而致使其向法院起诉的权利成为纸上空文;如果仅知道侵权行为人而无法查实其侵权行为,又可不可以呢?严格地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既然无法查实侵权行为,又如何查实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即侵权人呢?如果已经查实了侵权行为人,那么,从法律的角度讲,查实的依据就应该是该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并且这种行为也同样被查证属实。因此,权利请求人在无法查实侵权行为就已经知道侵权行为人的说法是不妥的,最多可以说权利请求人知道的是“侵权行为嫌疑人”(准侵权行为人)。事实上,即使是确定“侵权行为嫌疑人”,也是以“侵权行为嫌疑”为依据的。如果“得知”或“应当得知” 的对象仅是侵权行为嫌疑人而还未查实其具体的侵权行为就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其结果与将侵权行为规定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对象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根本不利于对合法权利的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之一是,起诉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如果权利请求人还未查实其所谓的侵权行为,又何来该法所要求的“事实、理由”呢?故,仅仅将侵权行为或侵权行为人规定为“得知”或“应当得知”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计算时效是不妥的,是片面的,并不利于对权利人的保护。准确地说,“得知”或“应当得知”的对象是侵权行为和侵权行为人,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权利请求人“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和侵权行为人,法律所赋予的诉权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诉讼时效的起算才具有意义。[1] 严格说来,权利请求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到底是侵权行为这一事实状态呢还是侵权行为人这一行为主体,抑或二者,是一个不无争议的话题,这也是本文的下一个部分将探讨的问题,故在这一部分,笔者暂依《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将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描述为“侵权行为”。[2]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7条。

⑤ 被人起诉专利权纠纷怎么办

开展针对该专利技术的技术研究,开发出技术更先进,技术效果更好的产品并及时申请专利,通过交叉许可的途径取得该专利的使用权,吸取教训,开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被人起诉专利权纠纷怎么办1、先到专利局或委托代理机构检索对方的专利文件,并请专业的代理机构,对您的产品和专利文件中的权利要求书或外观设计图片进行技术对比,判断侵权的可能性。2、在判断您的产品有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嫌疑后,应对对方的专利进行有关无效检索,收集对方专利申请日以前的有关相同或接近的技术,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该专利权无效,并要求法院中止审理,直到专利复审委托员做出审查决定;如果你收到的有关证据对您明显不利,您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停止继续生产和销售该产品。3、开展针对该专利技术的技术研究,开发出技术更先进,技术效果更好的产品并及时申请专利,通过交叉许可的途径取得该专利的使用权,吸取教训,开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⑥ 如何确认不侵犯商标权之诉

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并未明确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回院民事案件案由规答定的理解与适用》“对于涉及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所提起的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均应当参照执行此规定。”根据审判惯例,商标类纠纷案件的审理历来都是参照专利类纠纷案件的审理规则。因此,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目前可以依据的规则,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目前,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渐多,但在立案受理条件、审理规则等各方面均没有具体规定,使得各地方法院在审理时形成不同的审判规则,造成不同的审理结果。希望社标网商标查询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⑦ 对于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应当由什么管辖

确认发明专来利权的案件应当由源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
第十五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八条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⑧ 什么是专利权侵权诉讼,怎样进行专利权侵权诉讼

一、什么是专利权侵权诉讼专利侵权诉讼是指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人民法院进行的涉及与专利权及相关权益有关的各种诉讼的各种诉讼的总称。专利侵权诉讼有狭义和广义理解的区分,狭义的专利诉讼指专利权被授予后,涉及有关以专利权为标的的诉讼活动;广义的专利诉讼还可以包括在专利申请阶段涉及的申请权归属的诉讼、申请专利的技术因许可实施而引起的诉讼、发明人身份确定的诉讼、专利申请在审批阶段所发生的是否能授予专利权的诉讼以及专利权被授予前所发生的涉及专利申请人以及相关权利人权益的诉讼等。二、怎样进行专利权侵权诉讼专利诉讼的目的往往都是为了争夺市场,通过专利诉讼抑制竞争对手的生产规模,同时不断扩大专利权人的生产,以占领市场。专利诉讼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一些技巧。1、研透专利技术对于技术性很强的专利诉讼,研究分析并吃透专利技术及相关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专利诉讼要求律师不仅懂得法律条文及有关规定,更重要的是要求律师必须理解专利技术。不懂法律打不好官司,不懂技术同样胜任不了专利诉讼,单从法律条文上是不能解决专利诉讼的有关问题的,特别是在认定某一技术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属于公知技术、是否属于显而易见的技术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不钻研专利技术是很难胜任专利诉讼的。2、收集有效证据对于原告专利权人一方的律师,最重要的是要收集侵权的证据,购买到侵权产品固然重要,但有些侵权产品本身就是假冒他人的产品,上面所写的生产厂家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侵权厂家。因此,最好直接到生产厂家购买涉嫌侵权的产品,必要时可以采取公证取证,或者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行使其他职责时,顺便获取侵权证据。原告取证工作最难的是得到对方生产销售的数额,这可以请求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以获得这方面的证据。获得侵权与侵权数额的证据是原告取胜的关键。对于被告一方来说,关键是收集一切可以将原告专利无效掉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专利文献、销售发票、产品广告、公开使用证明等。虽然产品发票可以作为无效他人专利的证据,但有时凭发票还不行,因为发票并没有具体描述产品的形状或技术特征。被告找到足以对原告专利构成威胁的证据,这是致胜的关键之一,或是找到证明自己在先使用的有效证据或使用的是自由公知技术的证据,都有可能在诉讼中占据主动。3、巧用法律程序对于被告而言,最常用的是反诉对方专利无效,从而争取时间寻求其他抗辩方法。而对于原告,在诉讼之前,最好先行对自己的专利启动无效程序,使专利经过一次“实审”的考验,然后再诉他人侵权。或者起诉前首先到国务院专利行政主管部门检索一下自己专利的属性,并出具相应的检索报告。这样可以避免被告利用无效程序带来的许多麻烦。专利诉讼中可以应用的法律程序不少,但前提是必须懂得专利申请与审批及无效等基本程序,这样才有可能在诉讼中运用自如。

⑨ 什么是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

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诉讼属于侵权类纠纷,还是请求人对于其某一行为是否侵犯他人权利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种确认请求?其管辖法院又应如何来确定?在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汉高公司)与贺定高、湖南华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下称华腾公司)之间展开的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用一份裁定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3月24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的(2016)京73民辖终1120号民事裁定认为,确认不侵权诉讼,就其内容实质上是对请求人对于其实施的某一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依法享有的某项权利的侵犯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种确认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应当比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侵权之诉的规定来确定。据此,法院终审裁定驳回汉高公司的上诉,维持原裁定,即将该案移送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处理,并驳回汉高公司对华腾公司的起诉。 汉高公司诉称,2015年12月,华腾公司受贺定高委托向该公司发出警告函,称汉高公司在京东商城、亚马逊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光明染发霜奢韵系列--深檀褐棕”商品包装上突出使用了“奢韵”商标,侵犯了贺定高对第14044379 号“奢韵”商标享有的专用权。 对此,汉高公司随后以京东商城的开办者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住所地为侵权行为地,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 据悉,该案中汉高公司与贺定高、华腾公司所争议的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的涉案侵权行为之一,为京东商城上销售的“光明染发霜奢韵系列--深檀褐棕”商品。在该商品的销售网页上显示为“京东自营”,服务一栏显示为“由京东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经审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裁定该案移送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处理,并裁定驳回汉高公司对华腾公司的起诉。汉高公司不服上述一审裁定,随后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上诉。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汉高公司主张一审法院具有管辖权所依据的事实系京东商城销售“光明染发霜奢韵系列--深檀褐棕”产品的行为。但是按照现有证据来看,该产品显示为“京东自营”,并不能证明该产品由汉高公司直接销售。因此,汉高公司不能以他人实施的行为来主张本案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依据。同时,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未规定人民法院处理管辖权异议为裁定驳回起诉或其他程序事项的前置程序。 综上,法院裁定驳回汉高公司上诉,维持原裁定。 (王国浩) 行家点评: 汤学丽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侵权之诉”是权利人基于已有的合法权利对他人对其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请求法院作出侵权认定从而对侵权行为进行赔偿的裁判;而“确认之诉”则是一方当事人要求法院明确某一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具体状态,法院在审理后做出的判决并没有给付内容,不具执行性。知识产权中的“确认不侵权之诉”一般是在当事人接到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其发布的“侵权警告”但又迟迟不采取正式的起诉程序或者肆意发布其侵权的消息给其生产经营与商誉造成严重损害而主动向法院提起的诉,以求法院对其不侵权行为予以确认。该案中,法院将案件定为确认之诉,显然是并非仅从其审理的是“侵权与否”来简单将其认定为侵权之诉,而是从其本质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案件的管辖的相关规定作出了本裁定。 在知识产权诉讼实务中,确认管辖法院是当事人及代理人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多个法院均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管辖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事人的应诉、质证与判决后的执行。当出现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侵权人不在同一管辖区域,而权利人通常更愿意在当地法院管辖的意向来看,权利人可采取在其当地向侵权人直接购买或侵权人的代理商购买进而依据“侵权行为地”进行管辖,或者也可通过向侵权人发起警告函等催告程序待侵权人发起诉讼而参诉。另外,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关于“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并已分别立案的,后立案的人民法院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七日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的规定,当事人也可通过此种“以退为进”的方式确定管辖法院。 王宏涛 北京罗杰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该案争议焦点主要涉及移送管辖和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问题。 移送管辖的实质是对案件进行移送,而不是对案件管辖权进行移送。它是对管辖发生错误所采用的一种纠正措施。鉴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仅规定当事人可以针对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和驳回起诉3种裁定提起上诉,该情形并不包括法院依职权移送管辖的情形,故汉高公司认为“一审法院依职权将案件移送至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属于适用法律错误”的上诉理由于法无据,二审法院未支持汉高公司的该项上诉理由。 针对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多次通过司法答复、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等司法政策作出相关规定和指引,并先后指出,确认不侵犯诉讼属于侵权类纠纷,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地域管辖;涉及同一事实的确认不侵权之诉和侵权诉讼均属独立的诉讼;确认不侵权纠纷应当具有特有的受理条件;确认不侵权之诉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领域特有的民事诉讼制度,本质上属于侵权之诉。据此,二审法院根据前述司法规则针对本案进行审查是符合相关司法逻辑和司法政策的。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确认不侵权之诉案件属于新类型案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亦曾在相关确认不侵权纠纷案中针对涉案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情形行使了法官释名权并依职权要求原告提交相关证据。具体到该案,鉴于当前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限定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原告必须是自己独立实施了被控行为的民事主体,而是明确、清楚地规定涉诉行为的行为人(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均有权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该案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将享有诉权的主体进行严格限定,并直接排除了利害关系人,这种司法裁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⑩ 确认商标不侵权起诉对象是谁

一、确认商标不侵权起诉对象是谁?
使用注册商标行为人起诉商标权人,确认自己没有侵犯商标权的确认之诉。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与传统的、常见的商标侵权诉讼不同。商标侵权诉讼的原告是注册商标权利人,被告是涉嫌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之人、销售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的销售商;诉讼的目的在于商标专用权人制止侵害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向侵权人索要赔偿。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案件的原、被告与商标侵权诉讼的原被告正好相反,其原告是涉嫌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之人,被告是注册商标专用权人;诉讼的目的在于确认原告使用注册商标的行为不构成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害。
二、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的意义何在?
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类型,其性质属于确认之诉。与确认不侵犯专利权诉讼、确认不侵犯著作权诉讼共同构成了知识产权类诉讼案件的一大特色。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的产生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逐渐成为公司企业的核心战略和重要武器。公司企业通过商标权利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优势地位。然而,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下,一些商标权利人通过恶意抢注商标行为,超出正当使用权利的界限,炒作自身、贬损他人、利用商标权利敲诈、威胁,对竞争企业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尤其是对一些即将要上市的企业而言,在上市的关键时刻成为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被告,会严重拖慢甚至停止上市的步伐。这些企业往往为了大局考虑,会向商标权人妥协,支付原本无需的巨额补偿费。在这样的情势下,确认不侵犯商标权诉讼应势而生。
综上所述,商标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作为商标的正常使用方,可以向法院发起确定商标不侵权之诉,作为原告,准备好诉讼状,将商标权利人列为被告,在庭审的时候用事实和法律依据阐述自己使用商标的合法性。
延伸阅读:
简述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有哪些
著名商标复审的流程
商标侵权诉讼时效是多久

阅读全文

与确认不侵害专利权之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