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麻子菜刀商标是什么品牌
“王麻子”商标现在属于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自古就有"南有张小泉,中有曹正兴,北有王麻子"的相传,是国内刀具行业三名状元
王麻子历史:
王麻子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 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的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头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四远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 传说明朝末年有一山东田姓铁匠世家,迁居北京,后田氏独女嫁给了王姓山西商人,王掌柜虽其貌不扬,满脸麻子,但他为人厚道、精明能干,又颇善经营,小两口决定开一个经营刀剪等的杂货铺。 这就是最早的"刀顺号"。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而且恢复的更好一些"。
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对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进一步强调指出:"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
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王麻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注册"王麻子"商标。
1964年北京市政府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能力,在昌平沙河镇重新建厂,1965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迁至沙河,步入了规模化生产的轨道。
199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与其它企业投资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王麻子"刀剪产品。
2006年,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对下属生产厂的调整,蓄势待发,加快发展。
现在的王麻子剪刀改换了门庭,新的工厂名叫北京万顺号剪刀有限责任公司,由王麻子剪刀厂的职工自筹50万元组建,最初的股东有7人。和王麻子剪刀厂一样,新公司隶属于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但它以股份制模式独立运行,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从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取得王麻子商标使用权进行生产。
『贰』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如何辨别,市场到底如何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叁』 佳士得专家科普,怎么看中国古代瓷器年款,
标明陶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种款识,在古代陶瓷款识中占有较大比例。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认为,纪年款可分为3种:
一、年款,即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款识.又称朝代款。如北宋“端拱二年”、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清代“大清康熙年制”等。
二、干支款,指用60年周而复始的天干配地支来标明器物具体年代的款识。这种款识多附在帝王年号之后。如“大明宣德癸丑年造”、“万历丁丑年造”等;也有直接用干支纪年的,如弘冶时的“壬子年造”、康熙时的“又辛丑年制”等。
三、特殊年款,指只写某朝而不写具体年号的款识,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历代纪年款中,以元,明,清时期釉下青花书写款所占比重最大,另有刻划款 ,模印款及釉上彩书写款等。纪年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线圆圈、双装方框、单线圆圈、单线方框等,也有无边栏的。款字多书于器物外底中心、也有书于内底心、口沿下以及肩、腹、耳、柄、颈、足内沿等处的。字体以楷书最为多见,另有篆书、行草等。款字排列方式多为自上而下竖写或自右向左横排。纪年款以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使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器,尤其是景德镇民窑器上也经常使用。民窑款字体多显得粗率、不及官窑款字体规整。纪年款标明了器物制作的大致年代或具体年代,所以是古陶瓷年代鉴定中最重要的依据。
秦、汉纪年款
秦、汉陶瓷器尚无单独落纪年款的习惯.但有些铭文中的纪年内容,同样起到纪年款的作用。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件。山东邹县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上印有篆书秦诏文,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之,皆明壹之。”所印诏文,四字一组竖写,缀连成篇,外有边框。从其书法风格上看,属于秦代小篆,字体方正,笔道圆润,章法和谐,布局合理。这段文字既是研究秦代统一全国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佐证,也是研习秦篆书法可靠的典范。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汉新莽时的灰陶狗,腹一侧阴刻篆书“天凤六年何亚”铭,天凤为新莽年号、六年相当于公元19年。1988年湖南湘阴青竹寺汉代窑址堆积层的下层出土了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纪年款的陶器残片,款字是刻划上的。另外,考古发掘工作中,常发现一种东汉时的镇墓陶瓶,上有朱书镇墓文,内容是为死者解除灾祸的文告,文字开头多记年、月、日。见有“永寿二年五月”(156年)、“熹平元年”(172年)、“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193年)等。
三国纪年款
迄今所见三国时期陶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出现在越窑瓷器上。]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铭文。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吴墓出土一件青瓷谷仓其正面堆塑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干意(亿)万岁未见英(殃)”。此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年代绍兴还出土过一件“吴陶灶”,现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灯,在灯的承盘底部刻划“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这几件有确切记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国时期瓷器上纪年款的风貌,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两晋南北朝纪年款
此时陶瓷器上纪年款的风格与三国时相似,无大改变。1976午3月.江苏吴县枫桥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青瓷谷仓,在龟趺碑上分别刻有“元康二年润(闰)月十九日超(造)会稽”、“元康出始宁,用此 ,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元康(291—299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该年并不置闰,元康三年则闰二月。这件谷仓与“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铭文砖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铭纪年有误。西晋时带有纪年款的瓷器,还有浙江余姚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会稽上虞。”浙江平阳敖江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会稽”。东晋、十六国时期陶器上的纪年款,见有60年代敦煌东晋墓出土陶罐腹部墨书的“升平十三年润(闰)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张弘妻汜心容盛五谷瓶”。升平十三年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见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纪年款铭,“大宋癸丑”为公元473年,“永初年”为公元420—422年。
唐、五代纪年款
此期纪年款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书写款。从日前l发现的资料看,唐代纪年款主要为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的款铭,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书记”、“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等。其次为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款铭,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会昌年间〔841—847年)、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的款铭。如“会昌七年”、“会昌七年赵家”、“开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见有“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从窑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见于越窑和长沙窑瓷器。刻划款者多为越窑,釉下彩写款者多为长沙窑。款识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少见,落款位置不固定。这一时期年款的内容较复杂,如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的一件‘鼓价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书“大中拾年拾日叁造鼓价”。浙江嵊县出土的—件盘口壶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罂,价直壹干文”。浙江余姚上林湖东岙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盘口壶上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后代无志,故记此罂。”这组文字表明,此盘口壶既是租地卷,又是墓志铭。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的三行文字为:“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此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更换。湖南石渚五代长沙窑遗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开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开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中有一种罐形墓志,内容主要为纪年、人名、事迹等,纪年有“长庆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启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龙德二年”(922年)等。
宋代纪年款
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大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 (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兴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单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浙江余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窑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识已无大的区别。有的虽然在一器之上同时书有纪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开刻划或书写,如英国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国永安”,右侧书“赵家枕永记”,左侧书“熙宁四年”。内容较复杂的纪年款如现藏召肃省博物馆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纹瓷枕,枕面左侧刻:“绍兴五年, 为乱事纷纷。白阳山人作。”另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见实物。至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刻有“隆兴纪元春二月张冲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纹枕,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伪作。
辽代纪年款
辽代陶瓷器的纪年款,主要见于契丹族独有的器物鸡腿瓶上,均为赤峰缸瓦窑的产品。其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这里的“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l102年。另外,北京龙泉务窑辽代遗址曾出土辽三彩贴花残器,器内底刻划“寿昌五”字样。残缺的一个字似应为“年”,寿昌五年即公元1099年。
金代纪年款
金代陶瓷纪年款以墨书款较为多见,另有釉下彩书写款和刻划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于腹部和内底的。如“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为金代萧窑瓷瓶纪年款,横刻于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镇窑户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壹对,供养本镇南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六; 日口家造”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枕的底部有墨书“金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军使宅置到”款。1984年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出土的盏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陕西黄陵县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款。
1978年秋河北曲阳北镇村出土的定窑夔龙纹盘印模内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干支款;同时出土的定窑菊花纹碗印模的内壁刻有“甲辰蕤宾十四日”款。“蕤宾”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书“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买了一十个”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霍县窑盘的外壁露胎处有墨书“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诗文枕,枕面题七言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为“泰和三年调玉烛”。1988年12月山东成武宝峰乡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无釉处墨书“泰和三年十二口买二只”款。1978年秋河北曲阳北镇村出土定窑四季花纹碗模的内壁环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画”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书写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款。1959年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残片。另见金代磁州窑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窑三彩花卉盆外底墨书“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金代瓷器上还有—种只书年号,不书具体年代的款识,见于红绿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见于耀州窑青瓷残片上的有“贞元”。
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资器上。既有彩书、墨书款,又有刻划款。常落款于外底、颈、肩、腹部等处,位置不固定。如广东遂溪窑出土碗模外壁刻有“大德六年”款。元紫金釉贴花牡丹纹三足炉外底刻有“大德七年制”款。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上落有“大德八年”款。元定窑刻划花鱼纹盘外底刻“至元八年制公用”款,前五字直书,后二字横书。元代白釉瓶上落有“大元国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记耳”款。陕西铜川立地坡古窑址出土的残瓷片上刻有“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款。山西琉璃龙莲花香炉上刻有“至大元年午汾阳琉璃寺诏伍塘城造”款。湖南衡东麻园窑址出土擂棒残器上刻有“延佑四年”款。元代磁州窑白瓷枕的外底有墨书“至治二年前五月十五造磁齐居(君)仁”款。元龙泉窑青瓷大花瓶上刻有“泰定四年丁卯岁仲伙吉日谨题”款。1979年江西丰城县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上有青花料楷书“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时征集的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塔式盖罐颈部有一周青花楷书款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收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有青花料楷书“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款。元磁州窑白釉褐花罐外壁釉下有褐彩书写的“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款。另外,元代瓷器上还有一种不书年号的干支纪年款,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窑双耳兽足炉上落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款。
明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款始自永乐朝,后成定制。但永乐官窑年号款只见四字款,官窑瓷器上落六字双行或三行楷书年号款并围以双重圆圆这一最常见的体式,则始自宣德朝;常见的六字双行围以双重方框的体式,始自成化朝。还有—种常见的环书于高足杯、碗足内沿的六字或四字年号款的体式,也始自成化朝。明代官窑瓷器纪年款以朝代款(又称年号款、年款)为主,民窑瓷器纪年款则以干支款较为多见。明代纪年款多以青花料书写,兼用暗刻、模印、釉上彩和白泥料书写。落款位置以器物外底最为多见。也有在器内底、近口沿、颈、肩、腹、流、柄等处的。官窑年款字体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朝有篆书体外,其他朝未见。款字排列方式,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最为多见,六字三行、一排横书、一行直书、六字环形、四字钱文排列等极少见。官窑年款多由宫廷出样、御窑厂有专人负责照样书写,字体严谨规整。民窑纪年款则大抵随意书写,字体多草率不规。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始自洪武二年()369年)。止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此期间官窑瓷器上的纪年款以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较多见,其他朝则少见。有人根据明代各朝官窑瓷器上年款的特点,将明代官窑瓷器年款总结为五句口诀,即“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清代纪年款
清代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的纪年类款,从款识内容看,主要分为朝代款(又称年款)和干支款两大类。年款多用于官窑器上,干支款多见于民窑器上。官窑年款以楷书或篆书的“大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最为多见,如“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款字多落于器物外底,个别的落于近口沿、足内沿等处。六字楷书年款多作双行排列,个别为三行排列或一排横列,款外围以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无边栏的。六字篆书年款绝大多数作三行排列,少数作一排横列,极个别的为双行排列,款外多无边栏,个别的围以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四字楷书或篆书年款多作双行排列,外围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无边栏的,个别的四字篆书年款作上下右左钱文排列。清代纪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珐琅彩款、矾红彩款、金彩款以及刻、印款3大类,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纪年款中占主导地位,珐琅彩款则集中出现于康、雍、乾三朝,随着珐琅彩瓷器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矾红彩款。刻划和模印款则用于颜色釉瓷器上,如白釉、厂官釉、仿钧釉、炉钧釉等。从字体上看,整个清代纪年款不外乎楷、篆、隶几种,其中楷书居于主导地位,自始至终都在使用.篆书款出现于康熙晚期,当时只用于供祝寿用的金釉蓝团寿字和五彩三多纹器上。雍正时篆书款增多,许多仿制名窑的品种上均喜用篆书款。乾隆时楷书、篆书款平分秋色。嘉庆及其以后各朝,篆书款数量渐减,基本以楷书为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肆』 蜜桃的蒙阴蜜桃
蜜桃,作为山果之珍,蒙阴古来盛产。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蒙阴的先民便开始栽植蜜桃。到了夏代的蒙山国、周代的颛臾国,都曾在蒙山北麓专设御桃园,责由专人伺理。所产蜜桃,史称“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固而闻名于世,成为朝奉之贡品、祭祀之佳品、待客之上品、祝寿之珍品。
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姬倭即位之秋,为酬谢母舅齐惠公扶助之恩,于硕果累累的蒙山蜜桃园构筑联盟台,以期与齐惠公品桃会盟。鲁宣公先至,而齐惠公因故未至。鲁宣公便在盟台附近另设一台,一边瞭望等待,一边展简诵读。此台,后称鲁宣公读书台,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惠公终未至,鲁宣公后于平州与齐惠公会盟。此后,盟台渐次倾颓,因位御桃园内,后称桃墟,一直沿用至今,历为镇驻地。如今,山东沂蒙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座落于桃墟镇金鑫村。
相传战国中晚期,孙膑从师鬼谷子学艺蒙山,曾在御桃园内读书。蒙山白云岩的草仙白猿为救母病而偷御桃,被孙膑抓获。孙膑得悉偷桃原因,遂生怜悯之心,许白猿携桃而归。白猿之母食桃后病愈,以天书一部酬谢孙膑。孙膑得此天书,下山扶齐,战无不胜,继孙武之后,成为第二代兵圣。
民间又传西汉末王莽篡位后,刘秀起兵失败,逃往南洋搬兵,路过岱崮时,刚爬一桃花盛开的山梁,便被莽兵追上。眼看被莽兵抓获,忽遇一美貌女子,将刘秀拽入花丛之中。进入花丛,原是一美厅,桌椅俱全,佳肴飘香,刘秀得以饱餐一顿。刘秀见该女子婀娜多姿,因生倾慕之心。女子道:“我乃桃花仙子,特来救殿下一命,与殿下并无合欢之缘。”话音刚落,人、厅皆无,仍是桃花一片。刘秀拜谢而去。此梁,古来遍布桃林,叫桃花岗,又叫桃树梁,位于岱崮山下,今仍沿用,并为一行政村名。
清末时,传说蒙山有位叫郭恒的采药人,仲秋时攀崖采药,于峭壁间得一对碗大的美桃,其色如染,其香袭人。郭恒挑着草药,带上桃子,去济南府卖药。路途遥远,口渴难耐,郭恒忍不住吃了一桃,顿觉神清气爽,力量倍增。到的济南,来到药肆,王掌柜闻到一股异香,问郭恒是啥药。郭恒实话实说,并将美桃递给王掌柜。王掌柜叹道:“这对桃叫仙寿桃,一阴一阳,二桃皆食,能轻身延年,可值百两银子,而吃掉一个,就不值钱了,剩下的这个也就值十两银子”。王掌柜卖下这个桃,让娘吃了,娘病立痊,后寿至百岁。而郭恒因食仙桃,后来也寿高百年。其后世世居蒙山北麓南安村。因此,桃中珍品,又称仙桃、寿桃。桃小蒙蒙阴蜜桃基地称为“中华寿桃”
桃花是美丽的花卉,花朵丰腴,色彩绚丽,灿烂芬芳,适宜观赏,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古代文人贤士对桃花多有赞颂。如兰陵人萧颖士(唐朝散文家)的《题蒙山》“东蒙镇海沂,未暇桃源美”;李成(五代诗人)的《天门山》(天门山在蒙山西北方向)“山分两壁若天门,争似桃源可避秦”等诗句。桃小蒙“健康至上,美味共享”。还有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等,都是咏桃花之佳句。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桃花是希望、热烈的象征。
蒙阴,自西汉初设县,历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兴衰更替,治乱轮回,然沿袭先民,植桃养桃,一直传承至今。
蒙阴蜜桃,新中国成立后,蒙阴蜜桃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中1995-2007年是蒙阴桃大面积快速发展的时期,栽培面积由1995年的11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50万亩,其中1995-2002年6年发展了24万亩桃树,已处于盛果期;2003-2007年新发展的15万亩桃树,有5万亩进入盛果期,其余10万亩桃树也将在2-3年后达到最高产量。预计2010年该县桃总产量将突破1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蜜桃之都”。 是山东烟台市莱山区曲村发现的实生变异,1995年经烟台市果树专家鉴定并命名。实近圆形,果个大,果实阳面鲜红色,果肉白色,肉质细密,味甘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4%~16%,较耐贮运。
据曲村村里果业技术员的曲元波介绍,1978年,曲村附近山上长着两三棵野生桃树,当时村里的果业队长曲元阳从树上折了一根枝条,带回家中,嫁接到院子里的一棵桃树上。1983年,乘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曲村的集市中出现了一种特别好卖的桃子,它果皮光亮,体态硕大,重要的是味道特别甜美。而这些桃子的母系就是曲元阳院子里的那棵嫁接桃子树。到了1998年的时候,村子里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有莱山蜜”的场景。 中医学上用桃仁、桃花入药。桃仁性平、味苦,具有破血祛瘀、润燥的功 能,可以治疗瘀血停滞,经闭腹痛,症积,便秘等症。
『伍』 明清瓷器怎样鉴定大概值多少钱
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王掌柜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据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纹饰: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纹饰: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识: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至于价格得根据瓷器本身的特性来定,影响因素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陆』 王麻子菜刀
“王麻子”商标现在属于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自古就有"南有张小泉,中有曹正兴,北有王麻子"的相传,是国内刀具行业三名状元
王麻子历史:
王麻子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 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的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头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四远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 传说明朝末年有一山东田姓铁匠世家,迁居北京,后田氏独女嫁给了王姓山西商人,王掌柜虽其貌不扬,满脸麻子,但他为人厚道、精明能干,又颇善经营,小两口决定开一个经营刀剪等的杂货铺。 这就是最早的"刀顺号"。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而且恢复的更好一些"。
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对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进一步强调指出:"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
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王麻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注册"王麻子"商标。
1964年北京市政府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能力,在昌平沙河镇重新建厂,1965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迁至沙河,步入了规模化生产的轨道。
199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与其它企业投资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王麻子"刀剪产品。
2006年,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基本完成对下属生产厂的调整,蓄势待发,加快发展。
现在的王麻子剪刀改换了门庭,新的工厂名叫北京万顺号剪刀有限责任公司,由王麻子剪刀厂的职工自筹50万元组建,最初的股东有7人。和王麻子剪刀厂一样,新公司隶属于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但它以股份制模式独立运行,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从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取得王麻子商标使用权进行生产。
『柒』 现今弘治黄釉瓷器成交价是多少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可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黄釉以唐代出产最为著名,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低温黄釉以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汉代就开始烧造,多施于陶胎上,呈色黄褐或深黄。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纯粹意义上的黄釉瓷器始于明初,虽呈色深浅不一,但基本上趋于明黄色。由于“黄”与“皇”谐音,故成为皇家至尊之色,惟皇帝才能使用。瓷器上纯正的黄色,始自明代宣德年间,明代中期成化、弘治的黄釉达到较高水平。
弘治娇黄釉瓷器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范青色,与正德的亮黄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放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五、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
景德镇王掌柜记录了弘治黄釉瓷器部分成交记录:
明弘治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盘成交价:RMB3,960,000
明弘治黄釉宫碗成交价:RMB3,402,500
明弘治娇黄釉盘成交价:RMB2,150,000
明弘治黄釉敞口盘成交价:HKD5,687,500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捌』 平遥古城旅游攻略
平遥古城和王家大院攻略
这是我个人去平遥古城以后总结出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有缘人有帮助。
我是2012年4月2日和男友从西安去的平遥古城,也就是清明节。本来准备的也仓促,所以买票的时候已经就剩凌晨2点40的无座票了,而且在节假日出去旅游和回家的人特别多,从西安到平遥火车站得9个多小时。太累了。建议如果要出去逛的话还是不要选在大型节假日了,如果单逛平遥的话其实1整天就可逛完,但为了不那么累还是在平遥城住一晚上,也可欣赏晚上古城的风光。从平遥火车站离平遥古城很近,出了火车站可以问当地的人怎么走,不要坐车让人载啊。很快就走到古城了。古城的通门票原价是150元,学生证半价为75元,三天之内都有效。
节假日住宿的话人很多 ,所以不管在哪都会哄抬物价的,原来只需100元的一般房子,到那两天180或者200元。想去的人提前一些日子可在网上预订一些便宜点的,或者去了以后找房子也行,别想着没房子住之类的,好点的酒店、客栈什么的可能都满了,但去了后别急这赶快定个房子,以便花了大价钱还住的不舒服。大可以进去古城里边不是主干道的步行街去找,里边住的地方很多的,哦,对了。平遥古城进去后外面的街道什么的不要钱,通票只是针对城里边的一些票号,庙宇、城墙的,所以城里面的巷子里面也有好多不起眼的客栈的,或者也可以在古城外找房子的,不过价格就看自己了。一般住的地方不会给你牙刷什么的,这些你可以问房东要,不要就不给的。
平遥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小吃,像什么碗秃子、还有那种1元小饼等,不过外省的可能去了吃不惯,这一世习惯的问题。还有什么平遥牛肉,我去了没买,因为现在超市里买什么的都有,所以不用去那用大价钱买些假的回来,这也就看旅游的人了。
去平遥城了建议买张平遥古城的地图2元钱,上面有里面的景点的位置,有助于方便,城里边一般没厕所,只有进景点以后会有免费的厕所,外面步行街上不起眼的地方有那种收费的厕所。地图上有2、3个景点我们去的时候还没建好,像什么武庙什么的就正在建。
平遥那边属于山西,所以那边空气不太好,因为煤的缘故,感觉黑乎乎的。
在城里面逛可以租自行车,但有的景点没有放自行车的地方,而且乱放的话会被当地的执法人员拖走,这样就麻烦了,但如果你只是想要骑着自行车走过大街小巷的话这是完全可以的。租车20元一天,交押金。
王家大院也不错,有时间的话可以去那转转,从平遥火车站买去介休的票20多分钟就到介休了,才花8元左右,记得不太清了,反正只需几块钱。你要是在外面坐那种黑车就贵多了,一人大概40元左右拉到王家大院。从平遥到介休火车站后,出火车站走一点路有个车站,就有专门去王家大院的汽车,一人5元钱。王家大院的门票是66元,学生证33元,王家大院那没有纯粹的地图,只有那种附图的书(10元)。人多的话可以请个导游,不请导游的话王家大院还真不好逛啊,又大还容易迷失,而且光是看建筑的话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不想请导游可以跟着别人混着听听。里面的雕刻啊什么的都很有深意的。那个到王家大院的汽车下午6点是末班车。乔家大院演电视很有名,但完全不如王家大院大和气派,还是建议王家大院。
祝有缘人玩的愉快!
『玖』 唐代瓷器有哪些种类知道吗
唐代被公认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陪都洛阳。唐代瓷器的发展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铜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二是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三是由于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官府专门设置了“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加强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手工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当朝官府服务。
陆上与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唐代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受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了一下唐代瓷器的种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业在唐代大体可分两个发展阶段:一为初唐,二为中晚唐。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广泛吸取了它们的长处,以及玉、石、陶艺的风格和金银器制作的工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邢窑白瓷
唐代内丘邢窑的规模很大,南北约30公里。生产数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工艺水平相当成熟。所出产的精器一般供上层皇室官吏使用。如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洁白光润的邢窑器就刻有“盈”字,属官窑性质。
三、寿州黄瓷
1960年,人们在安徽淮南市发现窑址,那足一处长达两公里长的大窑场,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釉色浓淡不一、釉面细润并开有细小纹片;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有时有剥落现象;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瓶、盘、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点与唐代其他窑相似。
四、黑瓷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
五、唐花釉瓷
关于花瓷的产地,被认同的是河南省境内的郏县窑、鲁山窑、内乡窑和禹县窑。20世纪60年代人们住郏县窑最先发现花釉瓷残器,70年代在鲁山窑发现了花釉腰鼓碎器,从而证实了鲁山窑是唐代花釉腰鼓的窑场。
六、彩绘瓷
唐代中期以后,长沙窑兴起了彩绘装饰。过去有人认为长沙窑属于釉下彩绘,而现在经化验表明:长沙窑的彩绘装饰技术多种多样,有釉上彩或釉中彩,人物、花鸟一类精细作品则类似釉下彩的工艺。主要是以褐色、绿色和蓝色进行彩绘,色彩以褐、绿为主。装饰图案丰富,有用联珠纹组成的图案,还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构思简洁、意境协调,表现出明丽浑朴的装饰格调。
七、绞胎瓷
唐代的绞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器绞胎,把制好的花色泥料折片、粘合、修坯成型,施釉烧成后通体呈现出灰色与白色或赭色与白色线条交织组成的如羽毛似木纹般美丽而有规律的花纹;一种是器表的绞胎装饰,俗称绞胎贴花,即把花泥揉成条状,切薄片,断面拍平,镶贴于器表的装饰部位,施釉烧成后可呈现花朵绽开的画面。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