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发展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显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多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积累,京东方已完整掌握了TFT-LCD的核心技术,2007年专利申请已经达到296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了256项。目前,京东方拥有一条月产能为10万片玻璃基板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一条月产能为3万片玻璃基板的第4.5代TFT-LCD生产线(建设中),和一条月产能为9万片玻璃基板的第6代TFT-LCD生产线,已成为中国大陆显示领域综合实力最佳的高科技企业之一。
目前,京东方集团是祖国大陆唯一一家自主掌握六代以上液晶屏核心技术的企业。京东方TFT-LCD六代线项目将填补大陆在液晶显示领域没有六代线的历史,投产后将结束大陆液晶显示器件长期依赖外购的现状。该项目将成为实现安徽省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该项目于2008年9月12日签订协议,项目选址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总投资达175亿元,有望于2010年4季度投产,达产后每月能生产玻璃基板投片90K片,主要用于37英寸及以下电视机、电脑等的显示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20亿元。该项目产业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预计每年可吸引上下游产业新增投资约300亿-400亿元,每年为合肥新增800亿-1000亿元产值,并可吸纳就业5万人左右。
目前,京东方拥有一条月产能为10万片玻璃基板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和一条月产能为3万片玻璃基板的第4.5代TFT-LCD生产线(建设中),已成为中国内地显示领域综合实力较高的高科技企业之一。 截至2008年6月30日,公司注册资本为28.7亿元,净资产50.3亿元,总资产134亿元,员工人数约10,000人。在北京、四川成都、河北固安、浙江绍兴、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拥有6个制造基地,营销和服务体系覆盖欧、美、亚等全球主要地区。 未来,京东方将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继续发扬“胸怀理想、创业创新、强企富民”的企业精神,秉承“诚信、规范、透明、负责”的管理理念,打造“团队、速度、品质”核心竞争力文化基因,向显示领域世界领先企业目标迈进。
合肥京东方光电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拥有TFT-LCD第六代生产线的大型显示器件生产企业,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京东方集团提倡:团队、速度、品质。努力工作将是京东方成功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在从今开始的职业生涯中,同合肥京东方光电一起拼搏、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公司地址:合肥市铜陵北路2177号
B.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城市有哪些
未来中国最有潜力城市如下 :
1.上海 潜力指数10
有江,有海,长江,钱塘江和浦江三角排开,面朝大海,南北适中,绝对的中国最优城市,加上政策扶植和中国发展趋势等预测。
2.北京 潜力指数10
中国的首都和法国的巴黎似乎定位更相似一些,建筑追求经典,总部经济明显,
文化,历史,环渤海经济发展等,未来都无可厚非的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绝对名都。缺少大江使得北京少了上镜的大气,但城市本身却相当恢弘大气。
3..香港 潜力指数 9.8
香港目前优势明显,得益于先天的环境优势,和世界最公认的优良港口,考虑到腹地有限,香港暂时排到这里,这里只是潜力,短期内还没有城市能超越香港。
成为未来大三角(北京,上海,香港)无可厚非。
4.天津 潜力指数 9.5
北方经济中心,海洋经济潜力巨大,优良的港口和区位,以及北京的优势互补,成为中国第一城似乎都有可能。天津和北京的位置和区位,像美国的纽约和华盛顿。
5.广州 潜力指数9.4
华南经济中心(香港外),有江有海,但是江似乎伸张性有限,随着国家华南政策的导向以及广州目前各基础设置的定位,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6.南京 潜力指数9.0
军区和文化以及历史,教育等等,南京都拥有中国很多城市无法复制的城市,长江第一大港,沿海深向内陆第一个接点,南京潜力指数将非常值得去验证。
7.青岛 潜力指数8.9
名牌之都,一个只听名字就让人神往的城市,现在还不具备特大都市的气魄,但是其良好的区位和港口,以及企业的长远爆发力,有望改写中国经济版图城市。
8.宁波(杭州) 潜力指数8.8
杭州和宁波潜力基本相同,杭州有先天的文化和配套优势,宁波有号称中华第一优良的港口,海洋经济是当今经济和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所以宁波和杭州有望合作崛起。
9.武汉(郑州)潜力指数 8.7
武汉和郑州无可厚非成为中国中部的双子星,武汉得长江之利,但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低高度,让武汉成为了半条长江的城市。武汉拥有着水域的大,却是陆地的小,拥有本身经济的大,却周边经济的小和郑州比两者潜力可以基本一样。郑州的优势是位置乃是中国正中心,拥有人为无法改写的交通优势,历史优势,南北东西,在这里才真正成为交点。短暂40于年的现代建成史,速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比拟。
10.沈阳(大连)潜力指数8.5
中国东北的标塔,老工业基地和新港口都市互相合作,相信能给东北带来未来的亮点。
C. 发展中的城市有哪些
中国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个城市(绝对权威)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个城市
1.上海 2.北京 3.广州 4. 深圳 5. 苏州
6.杭州 7.天津 8.成都 9. 武汉 10.东莞
1.上海
这座21世纪中国最受宠爱的城市,其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令人吃惊。上海被喻为中国再次经济起飞的龙头,或者是箭尖,人们寄希望于它能引领起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航船。
上海有中国城市里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区位和运输优势,也聚集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一批白领阶层。上海是经理人的绝佳诞生地,一个标准的上海产的经理人,应该是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国公司美国总部呆过,在麦肯锡等咨询公司做过,然后回国任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或者首代。
尽管上海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吸纳能力与北京相比稍逊一筹,但其整体商业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争夺优秀人才方面魅力独具。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区和亚太区总部的新的选择地,上海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浦江东岸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样令人惊骇。
总人口:1341.8万人
高校数量:57所
科研人才数:3.5万人
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项
高新企业数:1916家
技术交易: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合同金额142.78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374件
全市GDP:6160亿元
GDP增速:11.8%
著名高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3亿
2.北京
北京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统居住地,在这个城市里,有中国最密集的大学群和科研院所。仅仅一所北大、一所清华已经证明了这个城市不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传统。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着一座城市所能拥有的宽广胸怀和容纳度,尽管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落后于上海和广州,但这并不妨碍307.6万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选择在这里生活、创业。
所有繁华的大城市都有不适合居住的一些特征,比如拥挤、嘈杂、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这些方面令人心怀不满。但是,重视政府关系和商业环境的跨国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仍坚持把中国区总部设立于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仍显现出令其它城市胆寒的特质。
总人口:1456.4万
高校情况:73所
科研人才数:27.4万人
技术交易: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亿元
GDP增速:10.5%
著名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57.5亿元
3.广州
广州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毗邻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吸引港资和三来一补中,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迅速流动起大量资本。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活跃的私营经济又使得广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受惠的地区。但是,商业贸易的发达和低层次制造业的繁荣未能支撑广州进一步的发展,在对高级人才的竞夺能力方面,广州明显不如上海和北京,甚至不如深圳。
总人口:994.30万
高校数量:44所
科研人才数:1.79万人
高新企业数:270家
技术交易:广州地区共认定技术合同4324项,合同金额31.644亿元。
全市GDP:3466.63亿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0亿元
4.深圳
作者:221.137.244.* 2007-5-30 20:40 回复此发言 2中国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个城市
深圳曾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现代化城市,它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模式进行建设的。一张小小的边防证,让所有进出该城市的人都对其“特区”身份印象深刻。这座移民城市,曾经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灵活的政策,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为新兴企业的创业首选地。
作者: 221.137.244.* 2007-5-30 20:37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个城市(绝对权威)
作者: 221.137.244.* 2007-5-30 19:05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个城市
但是今天,深圳面临着找不到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定位困惑,城市整体商业环境的先发优势已被赶超,而金融之城的地位又受到了上海的威胁,深圳的人才竞争力已被大大削弱。
总人口:557.41万
高校数量:42家(含高校驻深分校)
科研人才数:全年共引进户籍人才3万余人,海外留学生1200多人
高新企业数:673家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2361件
全市GDP:2860.51亿元
GDP增速:17.3%
著名高校有:深圳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18亿元
5.苏州
闲适、优美的园林城市苏州,因中国与新加坡共建的苏州工业园而成为中国新的高科技制造业聚集地,苏州工业园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开发区建设的范例。这里有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产业工人,并成为苏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明星。
总人口:590.97万人
高校数量:17所
科研成果情况:全市组织实施科技项目437项,14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高新企业数:555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60亿元
全市GDP:2802亿元
GDP增速:18.0%
著名高校有:苏州大学等
6.杭州
杭州首先是中国最佳人居城市的范例。江南才俊的经济创造能力在这个城市得以集中表现,自南宋以来,浙江就是国家最稳定的财税之源,这里富饶而优美。浙江私营经济的发达,又使得杭州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地区经济活动的重镇,虽近邻上海,仍无掩其光彩。
总人口:642.78万
高校数量:35所
科研成果情况: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
高新企业数:506家
技术交易: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286项,成交额42.75亿元
专利:申请专利3400件
全市GDP:2090亿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浙江大学等
7.天津
天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比北京低廉得多的劳动力,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较早形成了集聚优势。一个摩托罗拉成就了天津此前10多年的辉煌,而现在,是三星电子。但是天津的光芒多少还是被北京所遮蔽,毫无疑问,一个地区最多只能有一个“区域中心”,尴尬的天津,因与北京比邻而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甚至输于深圳、苏州、东莞等二线城市。
总人口:1011.30万人
高校数量:37所
科研人才数:48.1万
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03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59项
高新企业数:4000家
技术交易:签订技术合同7278项,合同成交额42亿元
全市GDP:2386.94亿元
GDP增速:14.5%
著名高校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8.成都
成都盛开在四川盆地上。从李冰造都江堰起,这里就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名城。川中多才俊,成都傲然于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之外。它成为跨国公司在考虑西部据点时的首选之城。但是,现代化的断裂感也在成都表现得更为明显,与长江流域的龙头上海相比,成都与之仿佛还相错一个年代。
总人口:1044.3万人
高校数量:60所
科研成果情况:年内新上科技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146项,省级95项
高新企业数:165家
专利:申请专利4169件
全市GDP:1870.8亿元
GDP增速:13.0%
著名高校有:四川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117亿元
9.武汉
武汉的区位优势相比郑州、长沙这几个中部城市来说,更为明显。而且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起步较早,并且高校集中,经济活动也相对发达。但是,武汉整体商业环境与中国一线城市的差距,使得这座人才充裕的城市却未能在人才吸纳能力、竞夺能力和人才创造能力方面表现优异。
总人口:781.19万
高校数量:48所
科研成果情况:260项
高新企业数:1751家
技术交易:全年技术市场成交技术合同2963项,合同成交额30.31亿元
全市GDP:1680亿元
GDP增速:12.1%
著名高校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2.43亿元
10.东莞
东莞令人奇怪的地方是,这座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关系的城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制造能力,并未因中国出现多经济中心而衰落。与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不同,东莞的城市综合薪酬竞争力位居前列,在所调研城市中排第5.难能可贵。
但是,要想成为中国的“潜力之都”,东莞还必须考虑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培育本地名牌企业之途。
总人口:158.96万人
高校情况:5所
科研人才数:12.49万人
高新企业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30亿元
技术交易: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58项,技术合同金额700万元,技术交易额680万元
专利:2858件
全市GDP:947.53亿元
GDP增速:19.5%
科技投资情况: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3.73亿元
D. 我是在杭州申请的专利,但我是绍兴户口的,那我申请成功后可以到绍兴专利局去拿补贴吗
专利申请的费用资助是指由你先支付申请费,然后由当地政府资助( 返回)给你,但支付与返回都应该在你的户口所在地,因为地方的优惠政策是给当地的居民的。现在你把钱交给了外地,又如何让当地来返回给你,因为当地地方没有收到过你的付款。
你可以到绍兴专利局去咨询一下。
E. 绍兴中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绍兴中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致力于为企业管理及发展知内识产权的专业性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容绍兴越城区专利代理的业务范围包括所有与专利相关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专利申请、专利无效、专利诉讼、专利战略布局、专利咨询等方面的业务内容。商标代理的业务范围包括所有与商标相关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商标申请、商标注册,商标争议与异议。商标维权等业务内容。
法定代表人:李冰
成立时间:2016-08-22
注册资本:62.5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60200007961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绍兴市财智大厦1610室-2
F. 我有一项专利,想用专利做质押贷款~谁知道国内哪个城市可以办理~具体流程~回答满意给满分
一般专利、商标质押贷款当地的所有银行一般都代理的。
辽宁的你可以找当地市版的银行问问啊。不过要权先做一个专利评估的,也就是你这个专利大致值多少钱。
专利涉及专利年费、如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专利还牵扯专利权是否有效问题。,
具体办理程序要去和银行谈,银行可以贷款,在国家专利局做一个专利质押登记,就可以了。。。。
程序不是很麻烦,关键你能和银行谈妥就行。你们签订合同。。。
G. 寻找马鞍山市未来发展研究的论文网址或论文资料
(转)在马鞍山上了大学,创了业,买了房应该算马鞍山人了,也是因为一直对马鞍山有好感。昨夜失眠,不自量力认真的思考和设计了马鞍山的未来。
首先要纠正马鞍山绝大多数市民的对于马鞍山在国内地位错误思想倾向――充当南京后花园,或者直接划为南京管辖。这是一种很不求上进的思想。记得我有次坐火车去浙江湖州,临座有一对杭州人。全国人民,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人都公认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园。而杭州人却非常讨厌这顶帽子,所以他们看到自信心膨胀到傲慢无礼的上海人在杭州问路时,他们都给上海人指反方向。南京跟我们马鞍山有亲和力这是好事,是资源,但我们不能把这个当作资本来炫耀。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傍大款,而不是当大款呢??
我们马鞍山应该学学国内几个自力更生的成功城市。首推温州、义乌、还有咱们好兄弟城市芜湖。为什么学习他们,而不学深圳、上海、北京。深圳完全是地理位置好靠近香港在加上我党和国家大把大把砸钱,而且给他们,我们这些内陆城市做梦都不敢想的政策。上海也是一样,扼住长江这条巨龙的咽喉,党和国家什么美事都给他们承办。北京更不用说了――皇城根。北京、上海、深圳的兴起我们内陆几十个省都是要做牺牲的,他们给外国人的各种特惠政策造成各种成本和财税的损失,我们不都替他们分担了吗。国家把美事给他们办,春风当然不会过玉门关到我们这了。
温州、义乌、芜湖这些城市国家并不特别照顾他们,而他们憋了一股劲自己走出一条成功的路。现在全国知名,甚至在国际上也有名声。温州人才大气粗去北京上海炒房不过瘾还要集体跨洋过海到台湾、香港东南亚炒房。义乌也很牛,不靠江,不靠海,不靠党中央,现在义乌满大街都是外国人,他们常年住在这,把大批大批的义乌的小商品进口到自己国家。在看看芜湖的了不起,芜湖在办奇瑞是瞒着国家顶着压力干的,那时候国家是对各地办汽车业卡的很紧,因为汽车业风险太大,投资太大,几亿几十亿投下去如果赔了,别说水漂,连水花都看不见,试看国内的什么上汽,一汽,南汽,广汽哪不是国家大笔砸钱还得傍国外汽车业大佬才敢生产上市。奇瑞生产出来后上市更受气,因为没有上市许可证,必须挂靠上汽在创业很困难的条件下每年还得交大笔大笔的管理费给上汽,所以早期的奇瑞车都打着上汽奇瑞的牌子。我们马鞍山人对芜湖没什么神秘感,甚至有人对安徽唯一的倾国倾城魅力城市这事对芜湖有意见,理智的想想芜湖确实值得尊敬。
上面这三个城市,有共同点就是特色鲜明:温州人专注于做皮鞋,知名的奥康、意尔康、红蜻蜓、蜘蛛王等等再加上不知名的,林林总总满大街都是与皮鞋相关的企业;义乌的小商品更是畅销国内甚至全球他们专著做小商品;芜湖还在路上,暂时不提。再举几个国内著名城市,重庆专注于做摩托车,天津专注从事手机相关产业。在看看全球知名国家小国或地区都很专注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瑞士专注于做表,台湾专注于笔记本电脑的相关产业。
所以我们马鞍山要在全国让人知道,一定得有特色,我们要小而强。想多管齐下综合发展固然对城市经济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加强有好处,但要想全国知名一定得有特色的,非常上规模的产业。我们马鞍山想综合能力样样强不现实,至少短期不行。马鞍山历史短、地域小、国内知名度小吸引不了人才,注定我们不能走大而全的路。不讲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争外资争人才,还有二线城市无锡、苏州、东莞、厦门、青岛、大连、南京、宁波、杭州等等我们难以望其项背,再讲的残酷现实点我们连合肥、芜湖我们都比不过。
那么我们马鞍山走什么路线呢?采石矶太小,内涵太少,靠它发展旅游不行。钢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夕阳行业,发展已经到极限。甚至连国内钢铁业老大首钢都考虑转型了。也就马钢也就是只能保证马鞍山人生活小康(我是说全体市民),至于大富大贵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我们马鞍山现在洗浴产业,在一定的范围有影响。我就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发展“水文化。”我就建全国知名的洗浴城。我们左右的南京和芜湖每年有大批的或是投资者或是旅游者。当然,芜湖南京也有自己的洗浴休闲企业,这是事实。我们只要做强做大做专,我们专注发展这个产业,让芜湖和南京的显得很简陋,我们是完全可以吸引游客过来的。这首先要我们把连接芜宁的轻轨或者是地铁建起来,最大程度的缩短,游客耗在路上的时间。试想外地游客爬完中山陵,逛过夫子庙,玩累了方特欢乐谷,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就来我们洗浴放松养足精神。游客愿意来我们这洗浴这一定要基于我的洗浴服务产品,非常的独特,精制,别的地方都没法跟我们比。很多地方都生产皮鞋,为什么做皮鞋生意的必去温州,很多地方都能做手表,为什么成功人士非得买瑞士表,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已经知名的在人们心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都把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马鞍山也应该这样。 (转)
关于马鞍山未来发展的几点设想(转)
马鞍山,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城市!从金泉街到解放路再到步行街!经过五十载的发展而成就今天的模样,身为马鞍山人自然希望马鞍山的明天更美好!
在这里我抛砖引玉,期待各位网友把自己关于马鞍山未来发展的设想在这里表达出来!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警示性意见!形成一个合集,期望能引起市决策层的注意!
以下为我个人之设想(所谓抛砖):
马鞍山是一个年青的重工业城市,产业较为单一!也正是这单一的产业奠定了今日的马鞍山,社会稳定,居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相比较高!当时钟跨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这单一的产业也就成了马鞍山发展的瓶颈!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裁员(形式较多。如:九十年代以前马鞍山的男生少有没工作的,现在呢?马钢不招了!),受单一产业的影响,没有其它的产业可以接纳富余的劳动力,这部分人也是要是生存的,那么问题来了,这部分人中就有一些可能会为了生存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个社会一个地区要想发展自然首先要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过去的十年中处处可以看见市里在这方面的努力,直至新世纪也没有太大的起色,究其原因:没有一个持续、渐进、有力度的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在已引进的项目中很少是能够成就一个产业链的产业。苏州的发展较为典型就是首先引进一个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的项目(如:宏基),马鞍山有什么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链的?
那就是让我们马鞍山人引以自豪的马钢(全国唯一的康采恩钢铁企业)!这也是我们马鞍山进一步发展、腾飞的一个最有力的发动机!其实马钢也早就在做这一步,薄板、H钢固然很好,但我认为还很不够,力度不深。我们可以引导马鞍山的民间资本并引进外地以及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进行钢铁产业链的深加工,(马鞍山有很成功的例子:私营企业市玉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其企业主马先生的领导下最初就是为台湾加工狗用电镀项圈起步的,九十年代中期为其打工的农民工就有月入一千五百元的了,可见其业务之火,利润之高!最近获悉马鞍山市玉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编织渔网用稀土锌铝镁合金镀层钢丝”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2003年科技部产业化环境建设贷款项目。在这里晚辈恭喜马先生了!预祝玉龙公司他日大展鸿图!期望马鞍山能有更多象玉龙一样的公司,马鞍山缺的就是这样的公司。)在近几年来最热门的产业那就要算汽车了,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那就是汽车用钢板。国内尚无厂家可生产此类产品,最近有宝钢在洽谈此类项目,另外台湾最大的汽车钢板供货商春源钢铁和中钢公司,将合作在福建福州投资大型汽车钢板厂,成为祖国大陆东南地区重要的汽车钢板供应基地。即使是这两家都生产了也不可能满足国内现有的的需求,何况汽车业在国内还才刚刚起步呢!这个项目的落户可以使马鞍山的综合竞争力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这也是单一产业的延续,如果说要在根本上改变可能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就城市的发展我主张:向南京靠拢,做南京的配套,进而做长三角的配套,错位发展,别老想着做鸡头,没有牛后那牛不得憋死?(长三角:由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15个城市组成,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已被世界公认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都市圈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4个。目前,“长三角”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1/4。)虽然我们不在长三角内,但值的庆幸的是我们身处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内,且是离南京最近的一个城市!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住这点。
限于篇幅和时间这次只能写这一个方向了,我相信广大网友们会有很多很好的设想,我只敢说我是在抛砖,期望能引来你们的玉。
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我也是找的
H. 绍兴经济发展现况和宁波的经济发展异同
绍兴: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达1440.4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78.83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6.9∶59.7∶33.4调整为2005年的6.6∶61.0∶32.4。
从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长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长13.6%,全年增长13.3%,从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动0.4个百分点。整体经济持续在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呈逐季扩大趋势。全市人均GDP达3.31万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约4043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升5.0%,食品类上升2.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3亿元,同比增长19.8%,上划中央四税74.4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一半,为49.4%。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增长16.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达到22.9%和21.0%,营业税增长7.1%。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7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8.4,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7.1。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这表明我市企业运行质量整体向好,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宁波: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06年 单 位
年末总人口 560.4 万人
宁波市生产总值 2864.5 亿元
第一产业 139.5 亿元
第二产业 1575.9 亿元
第三产业 1149.1 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61.2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257.4 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3.1 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 706.8 万标箱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82.5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1543.0 亿元
进出口总额 422.1 亿美元
出口 287.7 亿美元
合同外资金额 44.3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4.3 亿美元
全社会用电量 313.6 亿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249.1 亿千瓦时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847 元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宁波市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2864.5
13.4
第一产业
139.5
4.4
第二产业
1575.9
12.4
工业
1421.4
13.9
建筑业
154.5
0.7
第三产业
1149.1
15.9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133.2
15.1
批发零售业
248.5
14.5
住宿和餐饮业
42.6
10.6
金融保险业
182.4
30.8
房地产业
146.4
14.4
其他服务业
396.0
12.4
宁波的一天
生产总值(GDP) 78479万元
工业增加值 38944万元
农业增加值 3821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2274万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5375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052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179万元
外贸自营出口额 7882万美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 84.85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 19364标箱
全社会用电量 8590万千瓦时
其中:工业用电量 6824万千瓦时
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 1486人次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余人。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9亿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和用工补助2.8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已连续四年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2%,涨幅下降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100.3亿元,增长4.4%;林业6.0亿元,增长15.5%;畜牧业33.1亿元,增长6.6%;渔业79.9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2.9亿元,增长6.9%。各业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4.9%。粮食产量增长2.7%,其中谷物产量增长3.2%。
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全市共投入资金3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9亿元;经考核验收,全市有61个村达到省、市级示范村标准,近400个村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四年累计创建示范村136个,完成整治村1100余个。“联镇带村”、“村企结对”成效显著,2883家企业与1823个行政村结对,到位资金1.1亿元,结对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8.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98家,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45家。农村乡镇现代流通网实现全覆盖,全市91个乡镇已创建连锁超市175个、农村放心店2858个,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万名农民饮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任务,全市除纳入高山移民、城镇建设或园区建设规划的村外,其余都建成了四级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4.3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49.5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906.5亿元 ,增长23.4%;私营企业1734.5 亿元,增长19.3%;外商投资企业1096.1亿元,增长28.9%;港澳台投资企业1114.6亿元,增长22.9%。轻工业总产值2069.1亿元,增长15.4%;重工业3905.2亿元,增长28.1%,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71变化为1∶1.8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实现新产品产值737.7 亿元,产值率达12.3%。分行业看,产值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产值4181.2亿元,增长26.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润 304.3亿元,实现利税503.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4.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08.84分,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全市36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增幅在10%以上。
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实现产值1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30.6%,实现利税167.2亿元,增长36.8%,占利税总额的3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类型完成产值
单位: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231.7万平方米,增长1.4%;竣工面积3377.6万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6万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1450.1亿元,增长11.3%。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6.3亿元,增长27.1%;全社会设备工器具投资为395.3亿元,增长8.9%。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上升11.1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235.3万平方米,增长33.2%;土地开发面积260.1万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积682.2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住宅523.3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面积60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8.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9.1%和2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43.0
12.6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450.1
11.3
#房地产开发投资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础设施投资
484.4
16.5
非国有投资
968.6
15.6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326.8
31.7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6.4亿元。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条,疏浚河道14条,生态治理河道4条,内河保洁率达90%。中心城区供水量达到3.8亿吨,日平均供水量105万吨,比上年增长4.7%。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新辟线路12条,优化线路58条,延时线路12条。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0%。市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8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围已覆盖到各镇(乡)、村。全年新增园林绿地约48公顷,其中市区约32公顷。市区建成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会展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781.5亿元,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增长16.4%,农村增长15.6%,保持了同步增长。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7个,实现成交额1115.7亿元,增长21.9%。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门店为899个,实现销售额88.7亿元,门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8.4%和18.7%。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六、外贸、外资、外经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8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422.1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增长29.4%;进口134.4亿美元,增长19.4%。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个百分点;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8.8%和16.5%。
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完成情况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新批合同外资4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5.2%。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项目201个,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增长59.9%;实到外资4.1亿美元,增长2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16%、147%和15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 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8家,增加11家;项目总投资5901.6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74.6万美元,分别增长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1亿吨和706.8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2%、35.7%,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域集装箱航线达到16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达到728班,实现了集装箱航线“全球通”。外贸货物吞吐量1.5亿吨,增长15%。国际远洋干线吞吐量占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个百分点。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走势
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全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900公里。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旅客周转量106亿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万人,增长17.4%,铁路发送量745.1万人,增长28.7%;全社会货运2亿多吨,增长17.3%,货物周转量941.6亿吨,增长26.4%,其中水运货运量为7349.3万吨,增长30.8%,货物周转量869.7亿吨,增长27.8%;公路货运量1.2亿吨,增长11.9%;公路货物周转量71.9亿吨公里,增长11.5%。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5.3万吨,增长23.6%。
信息建设日益完善。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为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5.0万户,增长1.7%;移动电话用户581.2万户,增长24.4%。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6亿元,增长20.1%。
八、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7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73.5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92.5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910亿元,增长26.6%。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27.5亿元,增长25.9%。贷款增长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67.5%、42.1%和31.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30.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1亿元,同比多增101.6亿元,增长33.2%,其中住房贷款增加46亿元,同比多增20.8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8%,比年初下降0.87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市场创历史新高。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亿元,增长199.3%;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52.6亿元,增长258.9%;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230.1亿元,增长153.9%;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43万户(其中B股1.6万户),与年初相比增加2万多户,增长5%。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3亿元,增长22.2%,寿险保费收入26.6亿元,增长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20.2亿元,增长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10413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1115件,增长85.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达10.7%;获国家专利授权6056件,增长51.9%。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市已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72件,中国驰名商标35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44所,在校学生120.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1万人,增长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4%,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各类人才4.7万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60人,硕士1600人,高级职称300余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3人,硕士76人,高级职称205人。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光缆943公里,新增有线用户4.2万户;全年数字电视实际转换用户近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4万户;光缆通村2668个,通村率达98%。拥有综合档案馆13家,开放各类档案23.7万卷,比上年增长2%。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2处、省级34处、市县级240处,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7座。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各类卫生机构开放病床2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5万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5张、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85%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取得金牌278.5枚、总分4262.78分的好成绩,双双稳居全省第二。继续实施“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全年在农村新建体育健身路径点600个,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地400个,新建和更新城区体育健身路径35个。体育彩票销售额达7.3亿元,积累公益基金3000多万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4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市区人口21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1.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665元,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36.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8元,增长11.4%,恩格尔系数为40.6%;人均住房面积达51.9平方米。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缩小为2.22:1。
市区居民各项消费性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比重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9万人,比上年净增18.6万人,月人均养老金1139元,增长20%,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7.1万人,净增2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0.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25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6.7万人,净增3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61万人,参保率达94.5%。失地农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盖率达到89%,提高5.4个百分点,参保人数达50.2万人,净增3. 8万人。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6万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6万张,收养人员1.3万人,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款194.6万元。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2.5亿元,增长75%;救助支出1亿余元,增长28.4%。
十二、资源、环境、安全生产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1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9%。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的产值比上年增长27.4%,占全部规摸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生态市建设成果显著。污染整治取得实效,取缔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业,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19家畜禽养殖场,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纸作坊;查处违反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缔非法经营排污企业143家。环境监管能力增强,建设市县两级环境在线监测监控中心9个,233家重点污染单位安装了在线监测终端,建成姚江、奉化江、余姚江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覆盖全市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环境质量改善,全市建成烟控区27个,面积40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级ISO14001示范区验收。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8.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3分贝,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安全形势稳定,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命案侦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数下降3.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7%;全市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9.9%,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1.1/10万,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基层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创建平安乡镇(街道)140个,“平安社区”355个,平安村2315个,达标率分别为95.2%、94.2%、84%,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4.66%,提高0.4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