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原则是防止专利权人可能对专利权的滥用
专利权复滥用主要表现为:专利制权人或独占实施的被许可人不正当行使专利权,或者利用其专利优势地位,不正当地限制专利交易或者采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为,它与专利制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宗旨相悖。
参考资料: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专利法》第六章第四十八条至第五十五条详细规定了可以利用国家政府机构的行政命令强制许可实施某些专利的情况,主要包括:
(1)防止权利滥用(第四十八条)
“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2)紧急状态或公共利益需要(第四十九条)
“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3)依存专利(第五十条)
“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实施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后一专利权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❷ 专利权滥用的行为可以认定为哪些
专利权来滥用的行为有很多源,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知道我国为了鼓励发明和创造,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发明和创造的专利,未经过专利人的允许其他人不得使用专利,但并不是每个专利都能受到法律保护。那么专利权滥用的行为可以认定为哪些?认定为专利权滥用的行为专利权滥用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专利权人或独占实施的被许可人不正当行使专利权,或者利用其专利优势地位,不正当地限制专利交易或者采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为,它与专利制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宗旨相悖。专利权滥用的行为表现形式主要为:1、专利许可、专利池中的专利权滥用;2、专利网布局中的专利滥用;3、专利渔翁策略;4、放水养鱼策略;5、恶意诉讼策略。
❸ 什么是专利权滥用抗辩
专利侵权被告以原告的专利权已经超过保护期、已经被权利人放弃、已经被中国版专利局撤销或者权已经被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无效进行抗辩的,就是专利权滥用抗辩。原告恶意取得专利权,并滥用专利权进行侵权诉讼就是专利权恶意诉讼。恶意取得专利权,是指将明知不应当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故意采取规避法律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得了专利权,在恶意诉讼的认定中,当事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是最关键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获得不正当利益或制止他人的正当实施行为。望采纳
❹ 专利权行使有哪些限制条款
纽乐康知识产权为你解答:
强制许可又称为非自愿许可,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法律规定,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直接许可具备实施条件的申请者实施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一种行政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得以实施,防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专利法将强制许可分为三类:
1、不实施时的强制许可。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给予强制许可的,只有在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后,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四年,才可以申请。这种强制许可,应当限定其实施主要是为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强制许可涉及的发明创造是半导体技术的,其实施限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经司法程序或者行政程序确定为反竞争行为而给予救济的使用。
2、根据公共利益需要的强制许可。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3、从属专利的强制许可。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实施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后一专利权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在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实施强制许可的情形下,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前一专利权人的申请,也可以给予实施后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❺ 专利权滥用表现形式有哪些
专利权滥用主要表现为:专利权人或独占实施的被许可人不正当行使专利权版,或者利权用其专利优势地位,不正当地限制专利交易或者采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为,它与专利制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宗旨相悖。
滥用专利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
专利许可、专利池中的专利权滥用。
专利网布局中的专利滥用。
“专利渔翁”(PatentTroll)策略。
“放水养鱼”策略。
“恶意诉讼”策略。
❻ 专利权用尽问题
一、地域性的许可不属于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主要保护内容,但在不违反其他法律的情况下,当然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也可以包括更多的协议内容:
《合同法》规定:
第三百四十二条 技术转让合同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第三百四十三条 技术转让合同可以约定让与人和受让人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的范围,但不得限制技术竞争和技术发展。
第三百四十六条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实施专利,不得许可约定以外的第三人实施该专利;并按照约定支付使用费。
二、A合法销售给B,就是权力用尽,你总不能在商店卖出一台洗衣机时,同时还限制顾客只能在XX地才能洗衣服吧,如果这样也可以考虑你采用了不正当竞争手段销售产品。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三、至于A是否有违约于专利权人,属于A与专利权人之间的纠纷,退一步讲,就算A是非法未经许可制造销售该专利产品,但B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虽然B也可以定性为侵权,不承担赔偿的责任。
《专利法》
第七十条 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
仅供参考!
❼ 专利权人滥用专利的行为主要哪些
1.获得专利权后,不使用,也不许可他人使用,对于使用者进行恶意诉讼,致使回技术创答新得不到社会的应用;
2.核心专利授权权后,将个别核心专利与大量无用专利相组合,形成专利数量庞大的专利组合,继而向核心专利的使用人要求收取全部专利组合的不合理的高额许可费用;
3.专利权人因专利授权而形成技术垄断,继而滥用技术支配地位,从而支配市场定价等。在横向上看,操控专利产品价格,不给于符合许可条件的竞争者与许可,控制市场;在纵向上看,影响专利产品上下产业链其他供应商及销售商的构成,不合理定价,利用专利垄断支配上下游市场。具体行为可表现在:捆绑销售非专利产品、联合定价、最低限价等。
❽ 知识产权滥用的中国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解
《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从法条的语义中分析,在反垄断法层面下的知识产权滥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二是该行为排除、限制了竞争行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对于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认定,除了要满足排除、限制竞争的条件,还需事先存在一个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但在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中并未有相关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在制定的《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第四稿)》(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指南》)对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分析认定经营者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知识产权行为时,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1)确定经营者行使知识产权行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2)确定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3)界定相关市场;(4)认定经营者的市场地位;(5)分析经营者行使知识产权行为是否排除、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6)如果经营者行使知识产权行为排除、限制了相关市场的竞争,则进一步考察该行为的有力影响以及该有利影响是否大于排除、限制相关市场竞争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美国成文法中没有“知识产权滥用”这样的表述方式,而是分别规定了专利权滥用、商标权滥用和版权滥用的具体情形,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是有关专利权滥用(patent misuse)规定。在美同,“专利权滥用”往往不限制专利诉讼作为一种抗辩理由使用,尽管构成专利侵权的行为有时可以形成反诉的基础,但专利权滥用本身不是一种可起诉的侵权。如果被诉侵权者基于所谓的滥用行为提起反诉,那么这种反诉也必须满足提起反诉的那个独立侵权行为的全部要件。证明滥用成立的责任在于被控侵权者或者违约的被许可人一方。如果滥用被裁定成立,那么该专利权就会被判决不可实施,直到该滥用被“消除”。滥用的裁定排除了预期的禁令救济和在滥用发生期间的损害赔偿金的获得。因此,一旦滥用被认定,被控侵权者或者违约的被许可人以及任何第三方,就可以在消除滥用行为前的那个期间内免费使用专利技术,①由此创立了美国专利法中特殊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但是随着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的逐渐完善,利用反托拉斯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也成了重要的手段,同时也影响到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界定,即反垄断法意义上的重大知识产权滥用还必须违反反托拉斯法。
wT0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称TRIPs协议)相关条款不仅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滥用,而且给出了相应的救济措施。例如,TRJPs协议第8条第2款规定:“可能需要采取与本协议的规定相一致的适当措施,以防止知识产权所有者滥用知识产权或借以对贸易进行不合理限制或实行对国际间的技术转让产生不利影响的做法。”第40条第2款规定:“本协议中无任何规定阻止成员方在其立法中详细载明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对有关市场中的竞争具有不利影响的知识产权滥用的专利权使用做法或条件。如上述所规定,一成员方可按照本协议的其他规定,根据国内有关法律和规定采取适当措施阻止或控制此种做法。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例如独占性回授条件、阻止否认合法性的条件和强制性的一揽子许可证交易。”此外,TRjPs协议第41条第1款、第48条第1款、第50条第3款、第63条第l款等都是涉及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
到目前为止,各国对于知识产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甚至在很多国家都没有这一概念。实践中.一般都是把行使知识产权导致的违反反垄断法而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认定为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其要件就是行使权利的行为排除或限制了市场竞争。所以,滥用知识产权是违反反垄断法的结果,而不是违反反垄断法的前提。在反垄断法范围内,并不是因为滥用了知识产权而违反反垄断法,而是因为违反了反垄断法,才构成知识产权的滥用。如果不违反反垄断法,那就不存在什么滥用问题,而是知识产权的合法行使了。
❾ 专利侵权要怎么判断有哪些方法
专利侵权要怎么判断?有哪些方法?怎样判断是否侵犯了专利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的提高,只有对专利侵权的认定有充分的认识,对专利侵权行为成立与否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且能有效的阻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那么专利侵权要怎么判断?有哪些方法?专利侵权要怎么判断?有哪些方法?专利侵权要怎么判断?有哪些方法?权利侵权的认定,前提是必须有授权的专利及被诉侵权行为。专利侵权判定的首要任务是界定涉案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方案为准,通过专利侵权认定,法院利用专利法、及其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权利要求解释规则,比如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捐献原则等,以及专利审判司法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准确、恰当地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从而界定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通过专利侵权判定,可以对专利权利要求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清楚划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法律边界,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侵权认定需要先选择权利要求的范围,如果不选择或者所有权利要求都选择一般只审独权。建议选择独权及个别从权,即保证保护范围的最大化,又确保权利的稳定性。侵权认定最重要的判定方法是全面覆盖原则,全面覆盖原则是判断一项技术方案是否侵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的基本原则,在判定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时,应当考虑权利人主张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进行技术特征划分,并以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所对应的全部技术特征逐一进行比较。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包含涉案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相同或者等同的,应当认定其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如果被控侵权技术方案与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相比,缺少权利要求记载的一个或以上的技术特征,或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技术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的,应当认定其没有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❿ 专利滥用和专利劫持的区别
专利权复滥用是指专利权人在行使制权利时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范围,采取了不实施或利用优越地位不正当地限制交易或竞争并由此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专利劫持就是某个专利权人拥有进入某个领域或行业的核心专利/基础专利,进入这个领域或行业必然要用到这个专利,若是要进入必须要得到专利权人的授权,没有得到授权,就会面临专利权人的侵权诉讼;这样,你就被劫持了,要么支付高昂的专利费用,要么退出。
一个使用了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一个不使用损害自己利用,使用也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