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市公司要具备什么条件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内批准在证券交易所容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把其证券及股份于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公众人士可根据各个交易所的规则下,自由买卖相关证券及股份,买入股份的公众人士即成为该公司之股东,享有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四)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总结:
第一,必须是我国境内合法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第二,需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第三,其发行的股票需要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❷ 企业上市需要注册商标吗(市政工程企业)
既然是上市公司,应该有知识产权意识,现在有很多企业辛苦经营的品牌,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注册,到最后反为他人做嫁衣
❸ 互联网公司上市必须拥有第9类注册商标吗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证监会:互联网公司上市必须要拥有第9类注册商标》的文章在商标圈广为流传,随后,《最新商标规定!没有第9类注册商标,互联网企业无法上市!》、《证监会的“第9类商标”,正成为奔跑在IPO路上互联网企业的命门》相继而出。这些文章的大致意思是:“中国证监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发行人应合法拥有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没有第9类注册商标的互联网企业将无法上市!”看到这则消息时,笔者不禁愕然,证监会为何会就商标注册类别问题做出如此细致的规定?带着疑问,笔者到处查找证监会的相关文件或者规定,但始终未能找到。经过进一步核实并分析,笔者认为其实上述观点完全并非证监会之意,而是一种误传。为避免大家的进一步误导,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证监会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06年5月18日起实施,并于2015年年底进行了修改。笔者详细研读了修改前后的《办法》,发现修改前的《办法》第15条有相关规定:“发行人的资产完整。生产型企业应当具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配套设施,合法拥有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商标、专利、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具有独立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系统。”但现行该条款在2015年底修改时予以删除,目前修改后的《办法》中仅有第30条与知识产权及商标有一定关联,该条款具体规定如下:“发行人不得有下列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情形:发行人在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技术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大家都能看出来,该条款并未表示有“发行人应合法拥有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观点,更无法推断出“互联网公司上市必须要拥有第9类注册商标”的说法。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上市前,公司所取得或使用的商标应该是稳定的,即不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何种情况下会构成“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相信大家都熟知乔丹体育因商标案件上市被搁置的案例,早在2011年底,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的IPO审核就已经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但却因2012年初迈克尔?乔丹向商评委申请撤销其注册商标以及后续一系列案件而导致其至今未能上市,其实当时乔丹体育使用的“乔丹”商标早已在第25类“鞋、服装”等商品上核准注册,只因其注册商标被申请撤销就被搁置,笔者认为这可以理解为“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因此,上述规定强调的是商标权稳定,没有不利变化的风险。如果拟上市企业在其核心领域使用的商标尚未取得注册,可以算不稳定的一种情况,同时,即便商标已注册成功,但如果像乔丹体育的商标一样存在被无效掉的风险,依然将会构成“不稳定”从而影响上市。其次,再拿实际案例来说按照上述观点,没有第9类注册商标的互联网企业将无法上市。而笔者也带着这一疑问去查询了部分已上市互联网企业在第9类的商标注册情况:? 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东方财富、股票代码300059)于2010年上市,目前在软件下载平台上也能搜索到“东方财富”的APP,但其在第9类尚未拥有“东方财富”的注册商标权;?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天神娱乐、股票代码002354)于2014年上市,主营网页网游和移动网游,其到2016年底才在第9类成功注册一件图形商标;?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人民网、股票代码603000)于2012年上市,其在第9类的所有商标都是无效状态,而且该公司从未在该类别申请注册过单独的“人民网”商标;? 湖南天润数字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天润数娱、股票代码00)于2007年上市,主营网络游戏和软件信息技术,至今并未发现该公司在第9类有任何商标申请记录;? 凯撒(中国)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凯撒文化、股票代码002425)于2010年上市,主营IP运营、手游、互联网文化产业投资等,其在第9类于2017年3月份才申请了4件商标,尚未能核准注册;?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新华网、股票代码603888)于2016年10月上市,其在第9类的“新华网”商标于2016年8月份申请,至今仍未能取得注册。……上述公司大都属于沪深股市的信息技术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自然应属于互联网公司,但这些公司没在第9类拥有注册商标,似乎并未影响其上市和正常经营。当然,笔者在查询过程中也发现,有不少互联网上市企业都在第9类注册了商标,比如三七互娱(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三七互娱、股票代码002555)于2014年上市,其在第9类就注册了与其字号及股票简称相同的“三七互娱”商标。由此可见,在第9类注册商标并非互联网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是否有商标申请注册只与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有关系。再次,就第9类的实际商品项目来看现行《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9类的商品群组与项目众多,与互联网行业最为相关的莫过于0901群组,即“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在这个群组中,又以“可下载的手机应用软件”最受关注。毕竟,这个商品项目指向很明确,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手机应用,也可叫做手机APP,而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大都会依托于手机APP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难免导致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商品项目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极为重要,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商品,笔者甚至认为,这才是导致出现上述误读和误传的根本原因。那事实是这样吗?“可下载的手机应用软件”这个商品项目是互联网企业所开发手机APP的核心商品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我们企业开发手机APP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大多数拥有自主手机APP的企业来说,开发手机APP的目的,应该是让消费者更方便地享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是什么,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只有明确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才能确定优先和重点考虑的商品服务类别。
❹ 上市公司商标让他人使用需公告吗
商标授权给他人使用,需要在商标局进行备案。确保商标使用的合法性。
❺ 拟上市的企业需要对商标做哪些维护
拟上的市企业对于商标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使用、商标许可、商标转让、商标侵权等,要想鲤鱼跃龙门,顺利通过IPO上市,应对商标问题的复杂性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畅游资本市场,是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一刻。然而IPO之路不都是一帆风顺、一路畅通的。2012年2月,飞人乔丹起诉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商标涉嫌侵犯其姓名权,直接导致乔丹体育上市受阻;2015年5月,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商标纠纷被他人举报,不得不在上市前一天的关键时刻 宣布暂缓发行股票;新东方、小肥羊等企业,都曾因商标纠纷险些错失上市机会。显然,商标纠纷已成为很多企业上市不可小觑的拦路虎,那么企业做到哪些才能避免受商标的影响呢?
一、商标梳理,及时注册、转让与经营有关的商标
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发行人应合法拥有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商标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为保证上市顺利,赢得市场份额,拟上市企业通常会重新进行品牌定位,扩张新领域,这就需要拟上市前,对现有商标体系进行梳理,查缺补漏,将商标注册范围覆盖现有和即将扩张的产品或服务领域,保证独立拥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商标所有权。此外,拟上市企业的大众关注度高,除了注册基础商标外,还需要考虑注册作为事前救济的防御、联合商标。
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设立的主商标,由于先天显著性较弱或者在发展期间商标被弱化、淡化,导致新领域注册主商标进程受阻。此时,可以考虑在主商标架构体系上延伸发展子品牌,借主商标之势宣传子品牌。但现实中,很多企业老板在衡量新创品牌宣传成本与主商标新领域使用侵权成本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充满感情依恋的主商标,大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决心。殊不知,这会为企业上市埋下后患,这里还是建议企业们能拿出壮士断腕的豪情,客观、理性地选择
二、建立商标内审及外部监控机制,及时采取救济措施
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发行人不得违反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不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拟上市企业必须自备一套完备成熟的商标使用内部审核制度,设置专人专岗,规范各部门注册商标使用行为,未注册商标本身存在权利不确定性,因此建议在注册完成前不得对外使用。
此外,拟上市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商标监控机制。监控是否存在与企业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监控竞争对手的商标申请情况,监控是否存在商标侵权的情形,一旦发现,及时采取商标异议、宣告无效、工商举报或者侵权诉讼的救济措施。
三、商标资源再分配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联方不得有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一般来说,拟上市企业名下商标不在少数,有些商标跟企业主营业务关系紧密,有些商标则跟关联公司主营业务相关,后者商标通常由拟上市企业免费许可关联公司使用。如果继续保持商标权利人不变,待企业上市后,继续免费许可或者转让给关联公司将变得非常困难。因此,上市前,需要对商标资源进行再分配,与上市企业相关的商标继续留在其名下,关联公司可通过转让获取与其相关的商标。
由此可见,企业在平时对商标的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重视,到了关键时刻很可能会掉链子,而影响大局,对于拟上市的企业,要时刻关注商标动态,对商标进行监测是最好的方法。
❻ 国企上市公司需要注册商标吗
你好,上市公司必须有自己的商标品牌,必须要注册商标,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❼ 第9类商标是IT企业必须要注册的吗
第9类的实际商品项目来看,现行《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9类的商品群组与项目众多,与互联网行业最为相关的莫过于0901群组,即“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在这个群组中,又以“可下载的手机应用软件”最受关注。毕竟,这个商品项目指向很明确,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手机应用,也可叫做手机APP,而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大都会依托于手机APP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难免导致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商品项目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极为重要,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商品,但是“可下载的手机应用软件”这个商品项目是互联网企业所开发手机APP的核心商品吗?对于大多数拥有自主手机APP的企业来说,开发手机APP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更方便地享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只有明确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才能确定优先和重点考虑的商品服务类别。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早已渗透到了大家工作和生活之中,卓一知识产权相信,大多数人的手机都会安装诸如“购物”类的淘宝、天猫、京东等;诸如“社交”类的微信、微博等等。这样的分类目的在于帮助下载者通过不同的领域找到相应的手机APP。而这也说明,我们下载和使用这些手机APP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其提供的服务,这些不同的服务领域才是手机APP拥有者,即上述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类别。
❽ 软件企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设置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软件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充分了解法律适用。
❾ 互联网企业要注册哪些商标
首先,互联网公司应根据最核心的业务范围进行商标注册。一般来说,涉及到互联网公司核心业务的类别有第9类、第35类、第38类、第41类以及第42类。第9类,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等,其中“0901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中的很多小项都涉及到计算机、软件、下载等内容,是互联网公司的“重点关注对象”。第16类,印刷物、纸媒产品。“1606印刷出版物”、“1607照片,图片,图画”等会影响到公司的产品实物化。第35类,包括广告、商业经营、商业管理等,关系到互联网公司的广告宣传、商业事务等方面,因此在这个类别进行商标注册对互联网公司也很重要。第38类,电信。“3802通讯服务”类别中,包括“计算机辅助信息和图像传送”、“计算机终端通讯”等多个小项都与互联网公司脱不开关系,值得注意。第41类,关于提供培训、文体活动等。“2104出版服务”中的“提供在线电子出版物(非下载)”、“4105文娱、体育活动的服务”中的“提供在线音乐(非下载)”“提供在线录像(非下载)”等等都有效保护了互联网公司的在线服务,也是值得注册的商标类型。第42类,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本类别的“4220计算机编程及相关服务”是与互联网行业密不可分的类别,如果公司涉及到编程、软件、搜索引擎等等相关的业务,一定要注册这个类别的商标。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在注册商标时还应考虑到网站的性质。如今各行各业纷纷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涉及到互联网的公司并不都是以互联网为主营业务的,如果网站是做餐饮行业的,在进行商标注册时,还要把餐饮相关的类别进行保护。
❿ 软件企业要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产权,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保护软件知识产权应当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
1.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一个软件企业,往往会面临软件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软件人才的管理、软件技术的保密以及软件成果的有效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企业的某些领导的行政干预,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才是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情况看,因软件的权利归属不清、人才外流、管理不善面导致软件知识产权泄密和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软件的研发及经营活动中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外的实践证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仅应当形成激励机制,还应当建立明确的约束机制,并将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通过制度管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企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资料,掌握主动权,以确保企业在技术发展处于不败的地位。
2.设置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考察外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机构时,不难发现许多企业特别设置了知识产权部门,参与到软件立项、开发、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每一环节,并为对外事务提供法律保障;企业不由一名主要负责人专门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事务,以杜绝在管理中出现的缺陷或者将缺陷降到最低的限度。相反,我国有的企业往往是遇到法律纠纷人员参与问题的解决。由于专业知识上的差距以及时间上的限制,问题涉及范围大、问题的积累较多,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进而给企业带来麻烦。
二、软件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充分了解法律适用
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是传统产业从未遇到过的,并向现行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目前国际社会已形成以《著作权法》保护为主,《著作权法》(包括《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实施交叉和重叠保护(如:源程序及设计文档作为软件的表现形式用著作权法保护,同时作为技术秘密又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为辅的趋势。由于软件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使得对软件法律保护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保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切忌对仅依靠某项法律或法规解决软件的所有知识产权问题抱有幻想。根据多年来我对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在保护企业软件成果知识产权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简单、实用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1.首先应当明确软件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归企业还是制作、设计、开发人员所有;
2.软件技术秘密的认定、保密措施问题。企业对自己的软件产品或成果中的技术秘密,就当主动采取保密措施,否则无法认定为技术秘密,一旦发生企业“技术秘密”被泄露的情况,很难依法追究泄密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3.专利的保护问题。企业的软件科技或者产品构成专利法律要件的,应当尽早办理申请专利权登记事宜,千万不要因企业自身的延误,造成企业软件成果?quot;新颖性“的丧失,而失去申请专利的时机;
4.软件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的商标权和商业信息的保护问题。企业的软件产品已经冠以商品专用标识或者服务标识,要尽快完成商标或者服务标识的登记注册,保护软件产品的商标专用权;
5.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软件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就进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要防范被人抢先登记,给自己权益保护带来麻烦。在申请软件著作登记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灵活运用三种交存鉴别材料的手段;二是将企业?quot;自有信息(仅自己掌握的信息)“加入到鉴别材料中;三是在软件鉴别材料中加入版权标识,即:Copyright,首次发表日期,权利人,如”(c),1994.9,王三“,以起到公示的作用;四是切莫等到软件达到某种技术水平后再进行登记,软件著作权登记只要求软件的独创性,并不以软件的技术水平作为著作权是否有效的条件。
三、软件企业应当学会按照经济合同规范调整各种关系
软件企业需要按照经济合同规范各种经济活动,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各种经济约束机制属当务之急。从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来看,软件企业应重点建立以下各项合同规范:
1.劳动关系合同。软件企业与企业职工、外聘人员之间应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以及应就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的保密事宜进行约定,建立劳动利益关系合同以及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协议。一些目前不宜马上实行劳动合同的单位,也通过建立或者健全本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的方式进行过渡,以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明确企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软件技术成果归属关系,以预防企业技术人员流动时造成的技术流失和技术泄密等软件企业非常“苦恼”的问题。
2.软件开发合同。软件企业与外单位合作开发、委托外单位开发软件时,应建立软件权利归属关系等事宜的协议,可按照有关规定签订软件开发合同,约定软件开发各方面尚未开发的软件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软件技术成果开发完成后的权利归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等。如果软件开发方在合作中发现了合同的缺陷,应及早对合同进行补充。
3.软件许可使用(或者转让)合同。软件企业在经营本企业的软件产品时,应当建立“许可证”(或是转让合同)制度,用软件许可合同(授权书)或者转让合同的方式,来明确规定软件使用权的许可(转让)方式、条件、范围、时间等事宜,避免因合同条款的约定不清楚、不明确而导致当事人之间发?quot;扯皮“等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因合同条款无法界定而引发的软件侵权纠纷。
四、软件企业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积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软件企业都知道,正版的软件既可以保证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又能避免计算机病毒的侵扰。将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复制(拷贝)并向他人提供是一种商业性的使用行为。即便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并没有获得经济收益,但在客观上影响了正版软件的销售量,软件权利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必要的经济利益,也构成了侵犯软件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知识产权纠纷诉讼问题上,有的软件企业往往采取“两个极端”的态度。一是在软件侵权纠纷事发前,不听劝告,不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任意使用他人的软件;二是一旦他人提起侵权诉讼后,又不知所措,要么将对方指控内容全部承受下来,对方提出的赔偿要求一概承担下来,可谓“不战而退”。这两种态度明显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态度当是,一旦发生纠纷诉讼,应当正视现实,认真对待。一方面弄清对方是否有权提起诉讼,切勿打了多月的官司,才发现对方根本无权诉讼他人侵犯软件版权;另一方面,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构成侵权,自己是否就当成为被告,应当依法承担何种责任。
总之,在保护软件知识产权方面,软件企业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法律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同时,软件企业应当自觉依法办事,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合法使用他人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