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专利权与垄断的具体区别是什么呢
核心的区别就是专利权的作用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用,垄断则是利用优势市场地位对他人经营行为的排斥和限制
『贰』 专利和垄断的区别是在哪啊
1、专来利主要是针对技术源,是通过审查授权以后法律赋予的合法独占技术的权利,但有期限发明20年、实用和外观10年,且并非绝对独占,如可以强制许可,如国家出现紧急情况等。
2、非专利的垄断行为的涵盖对象很广,且不得违反垄断法的规定,如下述垄断即是违法行为: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叁』 专利权是不是垄断的一种现象
强制许可的提出条件是很苛刻的,至于对垄断行为的认定,可以参考《反垄断法》的内容,认定权也不在知识产权局。
『肆』 [原创]如何理解专利权的垄断性与公开性
专利权的“垄断性”表现在保护模式和专利权的效力范围上。 专利权人借助国家权力实现个人对技术方法在特定时间和地域的掌管和控制:它是行政机关审查批准的独占实施许可权和独占销售许可权。因此专利权一开始就被理解为“特权”或“垄断权” 。专利权在保护模式方面与物权不同在于有行政机关介入。从表面上看,专利权人借助行政机关的审查批准的效力范围,超出物的所有权确立的严格个人自治的范围,向公权力效力范围扩张,专利权人某种意义上行使了类似行政机关具有的“行政许可权”的权利形式。 专利法特殊保护模式就是对技术方法公开“对价”的衡平机制。这种对价必须授权行政机关监督执行,因此才出现了行政机关介入审查的规范形式。按照传统财产法构建技术,技术方法是不能被确认为“财产权”的。技术方法是内存在人脑中的。个人对其掌管、占有的自然状态就是保密状态下使用:一旦表达,就变成“技术信息” 。信息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一旦公开,就失去了个人对其掌管的能力。因此技术信息不符合财产法保护的前提条件:公示而对抗第三人的自然排他性。因此知识活动在漫长的世纪不能给予私权。但技术方法因为能够内化、物化为产品而不被破解,因此作为自然权利受到保护。权利人对其掌管、获利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自己采取保密措施使其在保密状态下使用。这就是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商业秘密的权利客体本质与专利客观本质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新颖性、创造性、价值性等客观属性和审查标准不同。商业秘密法许可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比如签署保密协议等,加强其自己控制和保密的“私权力” 。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客观上刺激保密,只有保密才能使权利人获利和保持竞争优势。但对技术方法保密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技能提高。一个智力劳动者,如果愿意公开自己的创造性技术信息,国家将补偿给权利人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独占使用权使其继续保持因该技术而拥有的生产优势地位。又因为技术方法公开后,会成为公知技术,其传播的空间是该技术信息的逻辑范围,因此,国家依据传统财产权具有对人权与对世权的效力范围,保证申请人获得的权利具有物权所有权的效力范围。 专利权人借助国家强力实现了对技术信息的占有事实和实现了掌管能力,个人权利也从自治领域、限制领域扩张到了公共领域。个人权利发展成了个人权力。物权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演绎发展为专利权独占权、实施权、许可权的“公化私权”的权利形态。比照传统民法保护模式,在专利法中,传统民法中使具体权利得以产生、变更、消失的“法律事实”在专利制度中演绎为专利机关直接审查许可的“制度事实”或创制事实,使专利权得以依法产生、变更和消失。在专利制度中,行政机关对私人技术发明结果的审查、确认、许可的行政职责与行政法中国家对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行使的管理责任是不同的:形象的说,专利行政审查机关只是根据国家对价的“合同条件”确认每一笔“对价”的交易过程而已,法律没有赋予其行使超过国家授权的其他行政特权。 从法律上来说,其正当性不容质疑。专利产品因为是技术方法的“物化” ,是专利权人行使对技术方法独占权、实施权、许可权的必然后果,这样,垄断性专卖权就是专利权人在市场中的法定权利。其合法性使专利权人对专利产品市场份额的垄断具有正当性;任何技术发明人的技术方法都是其智力创造的结果,因此,具有自然权利的正当性前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专利权人在专利机关获得的权利证明书只是一种“预期垄断市场准入权” ,或资格权。并不能够直接用来消费。如果其不能变现为直接消费的物质财产和现实利益,就不具有市场刺激的作用。从财产法合理性理念来说,专利产品市场份额这张空白支票的“兑现”是经过专利权人或合法受让人的市场投资、开发劳动完成的;更因为市场开发的“兑现过程”是一种“搏弈”的结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专利机关开出的“空白支票”很可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专利权的垄断市场份额就成了专利法构建的专利权人财产价值“变现”的巨大空间,并刺激竞争者追逐、扩张该空间,实现预期市场份额的价值目标。因此专利权垄断性符合作为经济运行支撑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 专利权垄断性的合法性使其在行政机关确权范围内行使专利权,即便能够形成垄断性的市场优势,也不能因此被认定为限制竞争而受到调整:专利制度设计的竞争目标是刺激全球技术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就是鼓励新技术申请专利和开发新的技术产品。也正因此,专利权才成为市场竞争法调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例外”。 专利的公开性是指专利技术的公开。技术公开是指专利申请人必须以说明书等专利申请文件的形式充分公开其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的内容。专利主管机关也应向社会公开通报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一方面使社会了解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监督专利权的授予;同时也为公众提供发明创造信息和利用发明创造的机会。应该说,技术公开是发明人向社会换取专利权的条件,也是专利权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专利不公开公众怎么知道有此独占技术,怎么能去“寻租”专利的许可,获取利益。也就是说,专利如果信息不对外公布的话,那么就没有垄断权的概念,更不用谈及专利权的利润所在了。因此,专利的公开性是专利的内在特质和规律所导致的,是专利的基本特征。
『伍』 专利与垄断
专利其实就是给予申请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域里的技术垄断以换来申请人将这个技术公之于众,以推进技术的发展。
『陆』 专利权保护属于资源垄断吗
是一种合法的垄断。也是一种合理的垄断,但并非实际上的垄断,因为还是可以有其他人或其他企业掌握相同的技术的可能性的。
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国家授予申请人的权利,专利权人有权独占该技术的处置权
『柒』 "知识产权制度不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的垄断",这句话对不对
正确。
这里说的垄断应该指的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垄断行为;而不是普通版意义上权的垄断市场。
普通意义上的垄断市场,指的是是正常的,限制他人生产、销售、使用、许诺销售专利产品。
而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垄断协议;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四)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而《专利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有明确规定:
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捌』 以下哪一项不是专利权的特征
问题描述不清楚,无法正确回答问题。以下是专利权的主要特征,可供参考。
专利权是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法律规定,根据法定程序赋予专利权人的一种专有权利。它是无形财产权的一种,与有形财产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具有独占性。所谓独占性亦称垄断性或专有性。专利权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发明人或申请人的申请,认为其发明成果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条件,而授予申请人或其合法受让人的一种专有权。它专属权利人所有,专利权人对其权利的客体(即发明创造)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具有时间性。所谓专利权的时间性,即指专利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也就是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各国的专利法对于专利权的有效保护期均有各自的规定,而且计算保护期限的起始时间也各不相同。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3)具有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对专利权的空间限制。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授予和保护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或地区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发生法律效力,其专利权是不被确认与保护的。如果专利权人希望在其他国家享有专利权,那么,必须依照其他国家的法律另行提出专利申请。除非加入国际条约及双边协定另有规定之外,任何国家都不承认其他国家或者国际性知识产权机构所授予的专利权。
以上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
『玖』 专利权是一种具有公开性的垄断权 对吗
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独占权。其实质在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非内经专利权人本人同容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不得利用该专利发明创造,否则即构成对专利权的侵权。但是。为了防止专利权人滥用其权利,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二条对于专利权人的权利作了适当的限制性规定,中非专利权人的先用权就是对专利权人权利的一种法定限制,就是说专利法中实行“使用在先的原则”以保护非专利权人的法权益。
『拾』 专利就是垄断吗
纳入专利法和版权法保护的是一种智力产权,只要公开,他人就非常容易的模仿、山寨出来,如果没有这种排他性的独占权,没有法律上的保护,经济社会文化就难以进步。权利人在有效期内形成了对这种作品或产品、技术、劳务的垄断,没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也没有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相反恰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法律允许的行为。而垄断法调整的垄断行为: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这些行为破坏了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专利法和版权法保护的权利人对自己智力成果的专有独占(垄断)权利,不同于垄断法调整的垄断行为,二者不能等同。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