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商标专利 > 南蛮子为什么不能申请商标

南蛮子为什么不能申请商标

发布时间:2022-05-08 17:11:22

① 什么是南蛮子,能打吗

一般是对淮河以南人群的统称,
不能打,都是自己人!

② 在南方人面前说南方人南蛮子好吗

不好,毕竟即使开玩笑也不能说歧视性的语言!除非你想得罪人!望采纳

③ 汽车销量南北差异真是大!来看看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喜欢哪些品牌

汽车销量南北差异真是大!看看南方人和北方人最爱的品牌都有哪些?

提起南北差异,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就拿饮食习惯来说,南方人过年吃得比较随意,而北方人过年必须要吃水饺,不过南方人也有喜欢吃水饺的,但他们通常都是蘸着酱油来吃,而北方人吃水饺却要蘸蒜泥和醋。另外南方人在过节时比较喜欢吃鸡鸭鹅肉和一些“野味”,而北方人却只喜欢猪肉等普通肉类,而在端午节时,南方人喜欢吃肉粽子,而北方人喜欢吃甜粽子,而像这样的习俗差异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在多说了。而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南北方人在选购汽车方面,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近日汽车统计网站就公布了全国各省市的销量榜单,下面就让我们以广东和山东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省份,来跟大家聊一聊南北方的购车差异。汽车销量南北差异真是大!看看南方人和北方人最爱的品牌都有哪些

第二,购车情感差异。南方人都比较感性,接受能力较强,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日系车大量涌入南方,很快就被南方人所接受,而且日系车的经济性又比较高,因此在南方喜欢日系车的人比较多。而北方人比较忠厚,所以对国产车和德系车比较有情怀,而对日系车的抵触情绪较高,所以在北方喜欢国产车的人比较多。

最后,网友们对于南北方在购车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有什么不同看法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④ 南蛮子怎么这样

北方小宝贝别这么说,打起仗来还得要南蛮子来保护你呢,哈哈哈,难道不知道湘桂军当年打仗如狼虎吗

⑤ 东北人歧视关里人称为关里侉子,却没来没有南方人南蛮子的叫法怎么回事。有人说关里侉子全包括了

这种说法就是以前的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根据每个地方方言不同,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⑥ 为什么南方人管盐叫盐巴

因为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是,盐都是用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晒干后的海水一般成泥巴状,所以一般叫盐巴;至于北方的盐是从盐矿中取出来的,一般成块状或颗粒状,俗称盐粒。

盐巴

⑦ 我把我家楼下的南蛮子揍了

有些南方人说话的嗓门是比较大 不管什么场合都吵吵巴火的 比较烦人 打这一次就行了 估计他们也长教训了 打坏了要负刑事责任的 不过当心他们暗地里给你使坏

⑧ 我女友是南蛮子,口音有障碍怎么办啊

南蛮子是贬义词,你根本就不够爱她,爱她这都不是障碍,爱她不会用含侮辱性的词语形容她,另外告诉你我也是南方人,请你拿出最起码的尊重,相爱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才能进行下去的旷日持久的一场游戏

⑨ 南蛮子是什么意思

南方人就是南蛮子

⑩ 应县每人平均年收入是多少

春风吹拂菜花香
——应县接马峪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
三十年,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而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这三十年,将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三十年来,数亿中国农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美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应县接马峪村三十年的发展变迁,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即是共和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乘春风 包产到户
巧摸索 小试牛刀
接马峪村,地处应县东南部,全村有3100多口人,6000余亩耕地,地肥水美,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而在1978年之前,全村老少一年辛勤劳作,也仅能维持个温饱,朴实善良的村民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沉闷的生活。于无声处听春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一声春雷,震醒了沉寂多年的中华大地,又似一阵春风,吹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大门。
接马峪人醒了,他们中最先醒来的是时任村支书的王家顺,几十年的干部生涯养成了他比别人灵敏的政治嗅觉力:政策要变,农村有盼头了。果然,好消息接连不断,从电台上、从报纸中,各地率先进行土地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不断传来。他立即召集村干部们认真研究,并取得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于1981年在接马峪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全县最早实行土地改革的村庄之一。地分下去了,生产工具和牲畜也分下去了,可他的心却提起来了,结果会怎样呢?他心里也没底呀。一年后,事实证明他这一步走对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改变了过去“干部地头转圈圈、群众地里打堆堆”的出工不出力的吃大锅饭现象,当年全村上缴公粮超出预定任务11万公斤,而多数农民也是“仓中有余粮、顿顿吃白馍”。仓里有了余粮,可手中钱却还不宽裕,怎么办?村子里几个头脑活络的年轻人开始动脑子了,国家奖励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能不能就此做点文章呢?时任村主任的郭日进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1982年春天,一次,郭日进进城开会,遇见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在卖菜,两篓子青菜不一会就被抢购一空,看着那小伙子满脸笑容点着票子,郭日进眼前一亮,主意有了,开完会,他就急忙赶回村里。当夜,集中村干部开会,讨论通过了鼓励村民在保证口粮和任务粮的基础上大力种植蔬菜的决定。第二天早上,干部们就分头下去搞宣传、做工作。万事开头难,当时很多村民觉得,种那么多菜,要是卖不了,又存不住,吃也吃不完,不如种粮保险。郭日进明白,要想群众信服,就得干出个样子。接马峪村土地肥沃,灌溉方便,距离县城十多里路,交通条件也不赖,没有理由干不好。于是,他联合几十名思想开放的村民,当年开始大量种植蔬菜,整整半年时间,他们一心扑在菜地里,夜以继日,观测蔬菜长势,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汗水没有白流,当年他们所种的茄子、豆角、白菜、西经柿等蔬菜就来了个大丰收。他们满载丰收的果实行动了,每人一辆自行车,两个篓子秤一杆,一支几十人的卖菜队伍出发了,他们不仅把菜卖进了县城,而且还卖到了300多里之外的大同矿区。虽说是辛苦点,可收入也高了,年底总算账,一亩菜地的收入比种粮要高三倍还多。当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06元,而接马峪村人均收入突破400元大关,还破天荒地出了郭日进、陈柱保等几个“万元户”。村民们服了,第二年,一股种植蔬菜的热潮在接马峪村掀起来了。
转观念 大种蔬菜
跑运输 异军突起
1983年,接马峪村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是上年的5倍。而此时,全县的蔬菜种植面积也已突破了8万亩。到了秋天,一支上千人的卖菜队伍川流在应县到大同的路上,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现代“马帮”。这两年,也着实让接马峪人兴奋了一把,数着一叠叠钞票,心里头美滋滋的。手中有了钱,喜事就一样接着一样来,1984年,村民郭万云投资7000多元,推倒了世代居住的那几间近百年的破土坯房,盖起了三间宽敞明亮的砖挂面新房,成为村里的一大新闻,来参观新房的人络绎不绝,不到一年时间,村子里就有十几处新屋拔地而起。村子富了,村委会买回来一台24英吋的大彩电,每天晚上摆在大队院内让群众看电视,这对半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村民来说更是一件稀罕事。接马峪人有钱的名声不胫而走,接马峪村小伙子也成了周围十里八村姑娘们追逐的目标。两年时间中,接马峪村小伙子娶回了三十多个外村媳妇,就连村里的老大难,无父无母,年过三十的张二也经人介绍,把邻村一个寡妇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迎进了家门,他高兴地逢人便讲:“取媳妇又当爹,双喜临门。”全村购买了40多台黑白电视机,手表、缝纫机在村里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时光一年一年地飞逝,接马峪人靠着菜篮子也一天比一天富裕。但好景不长,到了1990年,随着大同市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大同近郊菜区成片建设,应县蔬菜的主要销售地大同矿区的市场逐步被郊区的农民占领,望着一片片溃烂在地头的蔬菜,无人问津,农民们发愁了。
关键时刻,应县县委、政府及时制订了多项鼓励农民外销蔬菜的扶助措施,走出去,去开拓更远、更大的市场!这成为应县上万菜农的唯一出路。当时已接任村支书的郭日进带着几个助手已奔波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的路上了,多了一个心眼的他硬是软磨硬泡地让一直关心着蔬菜发展的乡党委书记跟他一齐出马,事实证明他这一招真管用。当时市场经济刚起步,尤其在北方,市场经济还没有深入人心里,很多市场还都是国营的,人家根本不和这些“泥腿子”打交道,订合同人家认的是政府大印。一个多月的南北奔波,有乡党委书记的帮助,他们不仅捧回了一叠蔬菜供应合同,还召来了一批贩菜的“南蛮子”,就这样,接马峪的蔬菜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了家门。而很多当时贩菜“马帮”的成员也有了一个新头衔“蔬菜经纪人”。销售渠道畅通了,村民的热情更加高涨了,1991年,接马峪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比1983年翻了一番,每年一到蔬菜上市季节,外地客商云集,车水马龙,当年的篓子运输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蔬菜经纪人活跃起来了,走东家、窜西家,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外地客户谈价格、论质量,沟通客商与菜农。蔬菜的长途外销,随之而来的许多制约因素逐步凸现出来。
首先是道路问题,接马峪村距县城虽只有十多里地,可以前只有一条不宽的砂石公路,跑个农用车还凑合,而对于那些长途大货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不宽的路面,两辆汽车错车都很困难。落后的道路运输能力已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村两委班子人马一边号召大家集资,一边跑政府,终于一条由村民出工出石料,由交通局出技术出沥青的柏油路于1994年建成通车了,道路由接马峪直通县城,极大了改善了交通运输状况。
信息不畅通也成为一个难题。由于蔬菜市场一日一价,常常发生客商与菜农之间因价格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安装一部电话成为很多村民的迫切需求。经过与邮电部门协商,在当时邮电局的支持下,栽杆拉专线,一下子就给村子里装了107部电话。作为一名蔬菜经纪人,更要掌握市场的蔬菜行情,村民们惊奇地发现,经纪人宫尚成的腰里别着一个半头砖大小的家伙,还能说话,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大哥大,有了它办事效率提高多了,在当时,人们开玩笑地说:“只有县长级别的人才能享受这个待遇。”不到一年,大多数经纪人都有了这样一部大哥大。
每年收菜时节,外地客商来了,经纪人带着客商一块一块地转菜地,既费时又费工,我们何不建个批发市场呢?让菜农把菜送到市场,客商验货装车,这样两头都省事,郭日进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当他把想法跟大伙一说,众人齐声赞同,就这样两个简易的批发市场建成了:一块空地,几间房子,外加几杆大秤。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根本不算市场,可在当时却起了大作用。接马峪人或郭日进本人谁也想不到,几年后,一座大型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就在这样的基础上拔地而起。
当全村人大部分投身到种菜的高潮中时,有一个不安分的村民心中正盘算着另一个想法,他就是陈柱保。这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没多少文化,但头脑灵活,前两年他也是“篓子队”的一员,从那时他就觉得,仅凭一辆自行车,两个篓子,终究难成大气候。要干就要干大的,他想到了汽车,现在国家鼓励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银行也积极支持,并发放无息贷款,可不贷款买辆汽车。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瞪大眼瞧着他:“妈呀,汽车好几万块钱,万一干砸了,卖了你也赔不起。”确实,当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几个敢有这种想法,可倔强的老陈决定的事,没有人能叫他回头。不久,一部崭新的解放牌汽车开进了村里,村民们惊呆了,一时间村里说什么话的都有,1984年,陈柱保成了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陈柱保的汽车在全村人疑惑的目光中跑起来了,他头脑灵活,人又勤快,很快与外地客商套上了交情,很多外地客商点名用他的车拉菜。几趟送菜下来,他也摸出点门道,开始自己单干起来,他南下湖广、北上京津,由于他拉的菜质量好,价钱又比别的菜贩低一些,很受京津等地一些蔬菜市场老板的欢迎,很快就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年后,他粗略地算了一下,连自己都吓了一跳,整整地挣回一部汽车来。这一下,他心里更有底了,于是他又贷款买了一辆汽车,雇了一名司机和两名帮工,准备大干了,这使老陈又一次创造了一个全县第一——第一个常年雇工的农民。成功的范例带动了周围的人,不久村里人又买回4部汽车和5部农用车,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贩菜车队,只是这支队伍可比以前的“篓子队”气派多了。此时,接马峪的蔬菜种植业已初具规模化和产业化,接马峪村也已大变了样,超过半数的村民盖起了新房,彩色电视机和摩托车成为多数村民家中必备之物。1995年,他们所种的架豆、萝卜等平均亩收入超过2500元,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跃过3000元大关。接马峪村红火了,当时接马峪村的带头人郭日进、郭润山也火了,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荣誉面前,他们并没有陶醉,下一步该怎么走?就在他们还没理出个思路之时,一场灾难却悄然而至了。1996年,因上一年的萝卜价钱高涨,带动了全县菜农一哄而上大种萝卜,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一倍,接马峪人也不例外,可到了秋后,萝卜的销售价只有每公斤0.12元,不到上年的1/5,而另一种主要产品架豆的价格也只有每公斤0.3元,不到上年的一半,房漏偏遭连阴雨,这一年,大白菜因遭病虫害的袭击,几乎绝收。望着满地连牛都吃厌了的萝卜,人们傻眼了,昔日的车水马龙不见了,那些外地客商不来了。
再说陈柱保和他的车队,老陈越干越大了,此时的他又干起了客运,贷款买了三部客车,并在村口建起一座车站,车站比县汽车站还气派,此后几年,它一直是接马峪的标志性建筑。也许老陈太超前了,养客车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几年下来,赔的连自己家中几万块的积蓄都搭进去了,还欠了银行30万贷款,这个跟头栽的可不轻。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老陈在思考,接马峪人都在思考着新的出路。
举龙头 建大市场
抓生产 百业齐兴
汲取教训,谋划下一步路该怎样走。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经纪人代表、村民代表经过研究、商量,一致同意建设大市场,可说话容易,建一个大型市场需上千万资金,钱从哪里来?而此时,应县县委、政府也在认真分析应县蔬菜市场形势:多年来,应县蔬菜种植面积急剧扩大,但始终处于一种“有市无场”低级层面上,形不成辐射力,吸引不住大的客户,生产中缺乏市场主导作用,种植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应对市场的风险。1997年初,县委、政府决定兴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选址问题成了关键,地址既要在蔬菜生产区,又要有好的交通条件,还需占用大量土地。有的条件相当好的村子推托不要,而接马峪村则不同,闻风而来的郭日进挨个领导的办公室走,大谈接马峪的优势并保证由村里出资配置附属项目,终于投资1075万元的蔬菜批发市场落户接马峪。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内部建成水泥路面交易广场3.4万平方米,配置大型停车棚180个,可容纳万名菜农、千名菜商、300辆货车同时交易,年吞吐能力达到5亿公斤,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产地市场。对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接马峪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建市场需要占地,很多村民情愿将自己的承包地无偿出让,村里的几十部汽车、农用车夜以继日地拉土方、拉石子,全力支持市场的建设。蔬菜批发大市场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计划,当年市场内实际成交量达4000万公斤,吸引了广州、厦门等地客商500余家。争取大市场的落户,接马峪人最先得到了实惠,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随着市场辐射力的大断扩大,每到菜季,天南海北的客商蜂拥而至,他们或是亲自来谈生意,或是派人常住,周边乡镇送菜的菜农也是大车小车川流不息,这就要求服务业一条龙地跟上去。接马峪村委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蔬菜种植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直接服务于市场运行的餐饮、住宿、百货、娱乐、包装、运输、劳务以及市场中介等服务行业。全村从事服务业的个体户发展到100多家,从业人员600余人,2002年营业收入470万元,其中建成宫泰山大酒店等几所上档次、有特色的餐饮、住宿服务体,在大市场内从事流通中介的本村蔬菜经纪人达到68人,其中不乏陈柱宝、席龙、宫泰山等年收入几十万的全市著名蔬菜经纪人。而在蔬菜产销期,从事装卸、选拣、包装等项工作的大多是外村人和城市下岗人员,接马峪村人已不再看那点小钱了,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2000年,担任十几年村支书的郭日进被县里聘为蔬菜批发市场经理,年富力强的郭润山成了村里的新领头人,他一上任就向全村人作下承诺:在任上,自己个人不搞任何经济实体,也不入股别人的企业。可就是这个自己不办企业的新支书,却在短短几年间带动了接马峪村三十几家私人企业蓬勃发展。
无公害 二次革命
强市场 完善功能
接马峪人做大了,依托大市场,3000多亩的蔬菜基地初具规模,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也日渐红火,下一步该是做强的时候了。上任不久的郭润山不见了,一个月后,在村民惊疑不定的议论声中,从山东取经回来的郭润山出现在村里,而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在全村推进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同时也为了延伸产业链,号召大家筹资建恒温预冷库。就在郭润山在外考察之时,村里另一个人也没闲,他就是郭有义,聪明的人总会想到一起去,此时的郭有义跑银行,求亲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01年,应县第一座由农民自己筹资兴建的百吨恒温预冷库在接马峪村建成投产了,一向不耐储运的豆角、萝卜等“短腿”产品“安全”了,产品一下子打入广州市场,而郭有义凭着冷库发家了。而此时,另外几个“能人”也不甘示弱,陈柱保、郭平德等人的冷库不到两年的时间也建起来了。我们还是说说老陈吧,这个名声响铛铛的汉子前几年养车赔了、欠下一屁股债,可他人却并没有爬下,又重操旧业,干上了蔬菜经纪人,凭着搞运输时结识了许多菜贩子的本钱,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而且又投资近百万建起了全村第三座冷库。人啊,谁都有跌倒的时候,关键是看你能不能爬起来。政策好了“能人”也就多了,宫尚成,这个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村民脑子里正盘算着更为长远的事:建冷库只能让蔬菜的寿命延长一时,要是上一个蔬菜脱水加工项目不是更长远、更可靠吗?主意拿定,接下来就是行动了,2001年,投资200多万元的脱水蔬菜加工厂建成了,宫尚成又让接马峪拿回了一个全县第一——第一家脱水蔬菜加工厂,几年后,宫尚成靠着这座厂子成了接马峪村的“首富”。加工厂的建成,不仅实现了蔬菜的就地转化,而且使原来质量稍次一点而卖不上价钱的许多蔬菜身价倍增。同时,由于脱水蔬菜加工厂和恒温预冷库所带来的巨额利益不仅带动了本村人的投资热情,也吸引了外埠企业的纷纷投资。
2004年,已退居二线的郭日进和江苏“绿禾”集团成功联姻,引进资金1200万元,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大型脱水蔬菜加工厂,其产品走出了国门,打进了日本、韩国等市场。随着大量资金的引入,蔬菜加工贮藏业不断上档升级。2007年,招商引资9000万元的宏田绿园公司正在实施的真空包装、流水预冷、FD冻干等7个精深加工项目,预计2009年将全部投产使用。目前,接马峪村拥有由村民投资建成的冷库11家,脱水加工厂11家和2家通过招商引资来的大型蔬菜加工企业。据测算,蔬菜脱水加工一项,就会使萝卜每公斤就地增收0.15元。蔬菜加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造纸、蔬菜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兴起,现在村里有纸箱厂2个,造纸厂3个。全村蔬菜加工储藏能力现已达到日处理3000吨的水平,创造了2000多人的就业岗位,加工储藏企业的年利润2007年达到了2500万元。
再说无公害基地的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绿色蔬菜和新鲜应时蔬菜已为广大市民所钟爱。接马峪村很早就有了蔬菜种植大棚,可由于成本高、技术含量要求高,一直没有推广开来。看来,要想使蔬菜种植业升级换代,没有科学技术作后盾是不行的。2003年,郭润山争取到农业局的支持,在村里成立了全县唯一的村级农民培训中心,5年间先后举办绿色蔬菜培育、病虫害防治等专题学习班80多期,参训农民6000余人次,并聘请北京农业大学张天柱博士、中国农科院博士李世东等一大批专家来授课指导。2005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5000多亩,并在全县率先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示范种植,形成了全县发展最早、效益最好的蔬菜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规范了蔬菜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果实采摘、分级包装、质量检测、申报认证、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行为。同时,他们也逐步认识到品牌效应,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椒、架豆、土豆、胡萝卜4个主要蔬菜品种相继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以接马峪村蔬菜基地为代表的“应州绿”注册商标在2007年获得了“山西省著名商标”的称号。目前,全村已全部实现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并在已建成120亩温室日光大棚的基础上,于2008年建成65亩可移动大棚,全村蔬菜生产已由大路菜向精细菜,由换季生产向全年上市转变。与省农科院合作的百亩试验田基地也传来喜报,成功地引进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接马峪村蔬菜生产发展史上的“二次革命”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蔬菜种植加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养殖业、经济林种植和运输业也已初具规模。在村子西北口,一片整齐的白色建筑与大市场隔路相望,那是村民张天明投资 200万元建成的生猪养殖场,现已存栏数百头,按其设计规模,3年后存栏将突破千头。而在村东,数百亩的苹果树、杏树、结李树有的已经挂果。村里已拥有大小机动运输车辆500余部,这支运输大军走南闯北,出去拉菜,回时拉面、拉肥等,每年都能创造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2008年,是接马峪人最为骄傲的一年,全村人均收入4500元,蔬菜大市场年交易量超过2亿公斤,行销29个省市区。接马峪人真富了,郭润山笑了,这位当了8年村支书的汉子一直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今天,他已是接马峪村的“穷人”了。在他家,我们问起他当初是怎样想的?他只是淡淡地说:“顾了自己的,就顾不上集体的,况且,我也富了,你看我这新房,30年前想都不敢想。”“他可富了,人家满满一箱子宝贝呢”,炕上的妻子一边说一边指着一个纸箱子让我们看,里面是一大摞荣誉证书,我们随便翻了几本:全省十佳支部书记、农村科技带头人、朔州市五一劳动奖状……是呀,换个角度,又有多少人能向他这样富有呢?让我们再看一看富裕起来的接马峪村吧。

阅读全文

与南蛮子为什么不能申请商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