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专利的主体与客体包括哪些,专利制度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
一、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是指在专利权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一)公民。公民对其非职务发明专利享有权利,是专利权的所有人。
(二)法人及非法人单位。法人及非法人单位对发明人完成的职务发明享有专利权。职务发明是指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有两大类,一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为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包括:1、在本职工作中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一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二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三)共同发明人。共同发明是指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共同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四)合法受让人。合法受让人是指依有偿转让或无偿继承、赠与等方式承受专利的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单位。
(五)外国人。外国人包括不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外国企业和外国其他组织。根据我国专利法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实行国民待遇。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依据我国专利法规定办理。
二、专利权的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依巴黎公约和我国专利法之规定,我国专利权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
1、发明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它是利用自然规律在技术应用上做出的创造和革新,而不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新的认识。
发明按其表现形式可归结为三类:产品发明、方法发明、改进发明。
2、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以产品的形状、图案和色彩等为要素,以美感目的为核心,并且能适于工业应用,即可以通过工业手段大量复制。
⑵ 知识产权与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
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财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内的财产权利”容。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是各种智力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等。可以说知识产权是一个制度,而创新是一种活动;但是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相互依存。
首先,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实际上是受法律保护的智力财产,是人类智力成果的权利化,如果没有智力创造和技术创新,就没有知识产权。其次,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核心。成果的创新推进了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此时产权的归属就上升到一个重要的核心位置,在实现创新之后首要的部分就是保护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接着,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两者依存关系的一种重要保障。因为有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创造者的创新成果最大限度的得到合法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够不断的健康发展,从而继续促进社会上的创新创造成果的不断出现。
⑶ 创新与知识产权是否等同说明观点以及原因
不能等同。以专利法为例。
创新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已有状态的新的状态。但是能被内授予专利容权的专利需要具备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新颖性强调未公开的状态,不为不特定公众所知晓;创造性指的是对于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并非显而易见,不能直接从现有技术中得出构成该发明全部的必要技术特征,不仅仅是一种新东西,更是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授予权利;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用,这一点也是创新所没有做出要求的,是专利制度特有的。
可见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的授予仅有创新是不够的,还要具备更多条件。
⑷ 简述专利申请权与专利权的区别和联系
专利权是已获政府授权,他人未经许可实施即属违法。专利申请权一般理解是内置于申请阶段未获得容授权的专利申请,是一个半成品,无排他权利。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专利申请权一旦获得政府授权即为专利权。另外,专利申请权行业内也可以认为是“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资格”,即此发明创造为你本人或者本单位完成,该主体具有申请专利的资格。
⑸ 专利申请、公开、授权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专利申请、公开、授权之间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的。
首先必须进行专利申请,而专利申请是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专利申请文件,通常委托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比较好。
进行专利申请后,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审查,一段时间后就会向社会公开,这就叫做专利的公开。一般从专利申请到专利公开的时间为18个月。
最后,专利公开后,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质审查,符合授权条件的,该专利就能够被授权。授权后的专利就具有法律效力了。
(5)开放式创新和专利权的关系扩展阅读:
1、专利的分类
专利按持有人所有权分为有效专利和失效专利。
通常所说的有效专利,是指,专利申请被授权后,仍处于有效状态的专利。要使专利处于有效状态,首先,该专利权还处在法定保护期限内,另外,专利权人需要按规定缴纳了年费。
专利申请被授权后,因为已经超过法定保护期限或因为专利权人未及时缴纳专利年费而丧失了专利权或被任意个人或者单位请求宣布专利无效后经专利复审委员会认定并宣布无效而丧失专利权之后,称为失效专利。失效专利对所涉及的技术的使用不再有约束力。
2、专利的种类
专利的种类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规定,在我国专利法中规定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在香港专利法中规定有:标准专利(相当于大陆的发明专利)、短期专利(相当于大陆的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分类: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专利
⑹ 专利权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
当然会的,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专利权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另一版方面给其他可能利权用专利产品进一步创新的人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而且,专利权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利产品的广泛传播,必然对创新有一定影响。
⑺ 如何认识知识产权和创新创业的关系
如何认识知识产权和创新创业的关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知识产权教育与创业创新情况,人文学院知识产权教育与创业创新团队对创业中心老板陈总进行了拜访。6月26日上午9点,团队与陈总以及其人事部负责人就研究主题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双方以各自的基本情况简短的介绍为谈话的开场白,展开了相关讨论。陈总说到,他们企业主要从事互联网品牌营销及策划,比较有名的品牌有武当山商标,涉及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有著作权和商标权,专利权暂时没有涉及。他们还聘请学校内的老师作为他们的法律顾问,充分说明他们企业还是有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但是,由于公司处于成型阶段和法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完备,所以,公司也没有进行专业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没有系统地学习,只是零碎的补充,他们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在实践之中形成的。
最后,陈总也表示:今后希望能通过学工部能与十堰知识产权基地进行合作,并提出希望学校方面能够提供平台,能够开展一些专家讲座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普及,同时也希望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10点,访问顺利完成,团队对陈总接受访问表示了感谢。最后,团队在创业基地中心门口与陈总以及人事部负责人集体合影留念,此次访问之行必将给团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⑻ 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该观念指出,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强有力的控制,企业必须自己研发技术并生产、销售产品,企业还必须提供售后服务、财务支持。换言之,要想有所作为,企业必须事无巨细、样样精通,从设备、材料、产品设计与制造,直到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施乐公司在早期为了使其复印机更好用,甚至自己生产专用的复印纸张。
封闭式创新的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的结合,其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钱德勒的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企业中央实验室在实现业务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大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如杜邦公司的杜邦实验室、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的沃森实验室、HP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等)垄断了行业的大部分创新活动,如1946年美国大企业所获专利占到美国专利总数的64%。
封闭式创新模式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能,结果意味着:①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②大量的技术因过度开发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③企业内部不断有怀揣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出走、另立门户;④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闭门造车”;⑤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封闭式创新极其容易导致“硅谷悖论”:最善于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也是最不善于从中赢利的企业。典型例子就是施乐的PARC,其建立初衷是为了避免破坏性创新对企业的伤害,其研究人员的大多数创新为整个社会尤其是计算机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为施乐的复印机业务带来好处,施乐“副产品”的市场应用甚至超过了主营产品。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漏斗”来形容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产品的过程(见图1)。
现有市场
技术机遇
市场机遇
研究
开发
企业边界
研究项目
封闭式创新的“漏斗”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该观念指出,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例如,CD-R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为Philips及Sony公司,但是他们并不需要亲自生产光碟,因为光碟生产厂商每生产一张光碟,就要支付其生产成本的32%—42%作为专利使用费,Philips及Sony公司仅靠专利费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Philips消费电子产品的净利润是2.49亿欧元,而技术转让费带来的净收入就高达0.97亿欧元,已成为Philips最大的利润来源。又如,微软已经在有计划地实施“技术输出战略”,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技术维持费用日益增加,“技术库存已经不是财富而是包袱”。
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与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用一个“筛子”来形容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产品的过程(见图2),即企业不仅自己进行创新,也充分利用外界的创新;不仅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新的价值,也充分实现自己创新“副产品”的价值,这主要通过图2中的渗出机制和途径(包括由企业雇员创立新的企业、外部专利权转让或者员工离职等)实现。与图1相比,图2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内部出发的,这很可能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偏差;而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外部出发的,这使得“有效供给”更为可能。
外部项目 市场机遇 技术机遇 企业当前市场 技术转让、出售、合资、合作等 研究 开发 解决方案内部研发项目 新的市场 企业边界 创新项目 技术许可 技术并购 风险投资
图2 开放式创新的“筛子”
⑼ 高新技术企业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是指什么
【释义】复
指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开制放式创新创业是指是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要求企业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以实现创新要素在不同企业、个体之间的共享,构建创新要素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网络体系。
例如:众创空间,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形式】
1 产学研合作: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共建实体研究所、中试基地、科工贸实体、科技园、人才交流与培训、信息交流、设备仪器共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
2 技术联盟:股权参与、共同出资组建子公司、项目联合开发、互相提供技术咨询。
3 技术并购 :购买关键设备、专利技术、商标使用权、成果、设计图纸等。将某项技术创新活动或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如技术方案的产生、技术的研发或商业化应用等),委托给外部专业企业来完成。
4 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接受者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的有效途径。
5 战略合作
6 战略投资
7 孵化器
【证明材料】
1 产学研协议
2 备案后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协议
3 委托外部研发协议
4 委托外部研发项目鉴定
5 企业投资、合作等协议
6 备案后的专利等技术转让协议
⑽ 专利发明人与专利权人的关系
1、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可以是同一个人(自然人),其发明人必回须是自然人,申请人则可以是答自然人,也可以是工矿企业、大专院校、事业单位。发明人是直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
2、申请人可以不是发明人,也可以是发明人。专利权人,申请授权了,申请人就是专利权人。专利授权一定是授权给申请人。
3、如某人申请专利(非职务发明),申请人、发明人填写的都是该自然人,则发明人和专利证书上体现的专利权人(在发明专利申请书、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书上体现的,是申请人)是同一个人。
4、专利证书上,不会体现“申请人”字样,只有“专利权人”,专利证书上的专利权人,就是(发明专利申请书、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书)专利申请人。
5、专利申请人是指提出专利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当专利审查通过之后,专利申请人就成为专利权人,具有主张专利法所赋予专利的权利,简单说,申请人就是专利还在审查中的称呼,审查通过后身份就变成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才能拿着专利去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