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商标专利 > 美国专利权客体

美国专利权客体

发布时间:2022-04-21 05:58:37

『壹』 专利中的创造性如何区分

从哲学上讲,创造性是指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质变。
创造性的变化包括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对所属领域的人员来说发生了非显而易见的变化。审查指南认为,如果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是其所属领域的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观察、认识到的,则该发明创造的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化就没有创造性。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对所属领域的人员来说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观察、认识到的,只要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质变,即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变化导致其属性超出了现有技术的“度”的范围,该发明创造就必定具有创造性。反之,如果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变化导致其属性没有超出现有技术的“度”的范围,则该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即使是非显而易见的,或者是不能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观察、认识到的,其也没有创造性。
例如,一项发明是在已知的采用加热的化学反应中选用一种公知的电加热法,由于在工业上已知的加热方法极其有限,所属领域的人员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就可以观察、认识到各种加热法的效果,只要该选择发明在有限的几次试验中,发现电加热法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即使其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质变,即该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变化导致其属性超出了现有技术的 “度”的范围,因此,该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依然应当被认为具备创造性。
在一份制备硫代氯甲酸的现有技术对比文件中,催化剂羧酸酰胺和/或尿素相对于每1mol的原料硫醇,其用量为>0至100mol%;一项制备硫代氯甲酸方法的否定之否定发明,采用了催化剂用量(0.02~0.2mol%),提高产率11.6~35.7%,大大超出了限定范围之外的产率。尽管该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可能是其所属领域的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限的试验观察、认识到的,但由于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对现有技术的否定之否定,导致其属性超出了现有技术的“度”的范围,即发明创造的规定性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质变,因此,该发明创造具有创造性。
一名工匠在准备黑色橡胶配料时,把应该加入3%的碳黑提升为30%。而加入30%碳黑生产出来的橡胶具有原先不曾预料到的高强度和耐磨性能,尽管加入碳黑是公知的现有技术,但由于该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规定性特征的量变导致其属性超出了原有的“度”的范围,否定之否定导致该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质变,即该发明创造具有创造性。
在哲学看来,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量变超出“度”的范围,该发明创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就具有创造性。
但是,如果发明仅是某些公知产品或者方法连结在一起,各自仍以常规的方式工作,而且总的技术效果是各组合部分效果之总和,各组合的技术特征无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或称之为“拼凑”,这种拼凑的发明即使是非显而易见的,也依然不具有质变,即不具备创造性。
例如,一项发明是在台秤上设有电子表。发明是将公知的电子表安装在公知的台秤上,将电子表同台秤组合后,两者仍各自以其常规的方式工作,在功能上没有相互支持,只是一种简单的叠加。尽管该发明具有非显而易见性,但由于该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不具有质变,即该发明不具备创造性。
一个与现有台球桌形状构造相同但尺寸小一倍的小型台球桌,如果作为对比文件的现有技术中的台球桌没有对形状构造的尺寸的“度”做出限定,则形状构造相同但尺寸小一倍的小型台球桌相对于参照物的台球桌不仅不存在质变,即没有创造性,甚至也不存在量变,即没有新颖性。但是,如果现有技术中的是针对正规比赛用的标准比赛台球桌,并在独立发明创造定义中给出了标准台球桌的形状构造的尺寸范围,则尺寸小一倍的小型台球桌与标准比赛台球桌相比,应当认定其存在量变,即有新颖性,但没有质变,即没有创造性。
假如小型台球桌的尺寸范围的变化超出了正常台球桌的 “度”的范围,即该小型台球桌已经小到了不属于运动器材,已经不具有台球桌应当具有的实用性的程度,而仅仅是一个微型的台球桌模型,则应当认定该微型的台球桌模型与小型台球桌相比,不仅有量变,即有新颖性,也有质变,即有创造性。只要是产品的种类不同,即使其结构、形状、图案、色彩相同,也应当认为是不同的发明创造,而不同的发明创造必定具有质的不同。

『贰』 美国专利类型有哪几种

发明专利抄(utility patent):美国专利法中规定,凡是发明或发现新颖且具有实用的方法、机器、产品、物质组合物,或者对已知物质的新用途,或者是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都属于美国专利法所要保护的客体。

外观专利(design patent):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对产品本身或附加到产品上的视觉装饰性的新的和独创的改进。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客体通常涉及产品的整体或局部的形状或构型、附加到产品上的表面装饰、形状或构型与表面装饰的组合。

植物专利(plant patent):植物专利保护利用无性繁殖方式培育出的任何独特且新颖的植物品种,包括变形芽、变体、杂交等新品种。申请人可对种子、植物本身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物进行专利保护,要求保护的植物品种必须具有显著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叁』 我听说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在立法之处参照美国的相关法规,把discovery也算在知识产权客体里了

就我所知,中国专利(著作权不清楚)相关法律在立法之初,主要借鉴了欧洲(主要是德国)的相关法律,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条文上和《欧洲专利条约》等几乎对应,但是实践层面相差比较大:如科学发现(discovery)因为涉及排除式(disclaimer)条款,以前有过广义解释来实践的倾向,这样国外申请人意见很大,所以现在实践层面与欧洲差不多了。
中国专利法规参照美国的很少,美国的比较特立独行。、

『肆』 怎样查询美国专利

美国专利可以登录以下网站进行查询。

1、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 http://www.uspto.gov/patft/index.html

美国专利商标局

2、欧洲专利局 http://ep.espacenet.com/

欧洲专利局

4、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3、中国企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http://www.5ipatent.com/cn/5i-2/

中国专利信息网

(4)美国专利权客体扩展阅读

向外国申请专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是否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或需要保密。凡不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或不需要保密的发明创造,可以向外国申请专利;反之,则不能向外国申请专利。

2、该发明创造能否成为该申请国专利法保护的客体,是否符合该国对专利性的要求。一般来说,申请人要对申请国的专利法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自己的专利申请能被批准有一定把握后,再向该国提出专利申请。

3、该发明创造在其欲提出申请的国家中是否有市场潜力,是否有竞争对手,既是否有获得独占实施权的必要。一般地说,应在有此必要并预期能获得利益时才考虑提出专利申请。

『伍』 专利权的特点有哪些

专利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具有独占性。也称垄断性或专有性、排他性,专利专属权利人所有,专利权人对其权利的客体(即发明创造)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具有时间性。所谓专利权的时间性,即指专利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也就是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期限届满后,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就不再享有专有权。原来受法律保护得发明创造就成了社会的公共财富,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无偿使用。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3)具有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对专利权的空间限制。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授予和保护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或地区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发生法律效力,其专利权是不被确认与保护的,只有以一定地域内的法律才得以产生并在该地域内受到法律保护。

(5)美国专利权客体扩展阅读:

专利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排他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1.排他性,也称独占性或专有性。专利权人对其拥有的专利权享有独占或排他的权利,未经其许可或者出现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使用,否则即构成侵权。这是专利权(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法律特点之一。

2.时间性,指法律对专利权所有人的保护不是无期限的,而有限制,超过这一时间限制则不再予以保护,专利权随即成为人类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3.地域性,指任何一项专利权,只有依一定地域内的法律才得以产生并在该地域内受到法律保护。这也是区别于有形财产的另一个重要法律特征。根据该特征,依一国法律取得的专利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受到法律保护,而在其它国家则不受该国家的法律保护,除非两国之间有双边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协定,或共同参加了有关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陆』 民间艺人的作品需要申请专利吗

首先厘清一点
专利权和著作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你的问题,好像认为二者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所以二者就没有什么区别。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4年3月12日通过, 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
这里有一个关于专利法的讲座,是李哲彬律师的,给你看一下就明白了

一、专利权及其主体
专利权,是指申请人就其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被授予的在一定期限内对该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利。
专利权主体是专利权人,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或我国公民个人的"专利权人";另一种是中国境内的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或这些企业中个人的"专利权人",以及作为境外外国企业或个人的"专利权人"。

二、专利权的客体
(一)发明
发明是专利法的主要保护对象。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一项发明要取得专利权,必须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条件, 即: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该发明应属于可以授予专利权的范围;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该发明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实用新型
1、 实用新型俗称"小发明",它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组合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实用新型产品必须具有实用性,能够在工业上应用,其一旦付诸实施,能取得某种技术的、经济的或者社会的效果;
(2)实用新型必须是针对具有一定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的产品,且仅限于具有立体造型、构造并能移动的固体产品。因此,无确定形状的产品如气态产品、液态产品以及粉末状、糊状、颗粒状的固态产品等应当排除在外。

2、 实用新型与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
(1)实用新型的创造性一般要低于发明。专利法规定,发明应具有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新型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2)实用新型只限于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发明,方法不属于实用新型的范围;
(3)专利法虽然规定了实用新型应当具备的条件,但又规定对实用新型专利只进行形式审查而不进行实质审查,只要经形式审查合格即可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至于其是否符合专利条件,一般是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解决;
(4)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期限要短于发明。

(三)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它们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的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承载外观设计的产品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外观设计必须是与独立的具体的产品合为一体的新设计;
(3)外观设计必须能够适于工业上应用;
(4)外观设计必须富有美感;
(5)外观设计可是立体的,也可是平面的。

(四)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
专利法不适用的对象包括:
(1)科学发现、科学原理;
(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动物和植物品种,包括天然生长和人工培养的动、植物品种;
(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另外,我国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三、获得专利权的实质要件
(一)发明、实用新型获得专利权的实质要件
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获得专利权的实质要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 新颖性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但申请专利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6个月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
(1)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2)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3)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2、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衡量发明创造性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即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质上有突出的区别,具有明显不同的技术特征;显著的进步是指发明与最接进的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长足的进步。
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标准与发明不同,除了其创造性要求低于发明外,专利法规定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进行实质审查,所以对实用新型创造性的评定,只有在对实用新型专利权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时才可能涉及到。

3、实用性
(1)实用性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就是说,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要获得专利权,必须能够在工业实践中反复再现地应用,且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申请专利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是一种产品的,该产品必须能够在产业上制造;申请专利的发明是一种方法的,该方法就必须能够在产业上使用。申请专利的发明或者实用新?quot;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得到新的、更高的效益。
(2)以下几种情况不具有实用性:
A、申请专利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具有再现性。再现性,是指申请专利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专利申请文件所公开的技术内容,重复实施专利申请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B、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违背自然规律;
C、利用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完成的技术方案;
D、申请专利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缺乏技术手段;
E、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不能产生积极效果,即实施这样的技术方案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能源或者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人体健康等,不具有实用性。

(二)外观设计获得专利权的实质要件
外观设计获得专利权的实质要件为:新颖性和美观性。新颖性指申请专利的外观设计与其申请日以前已经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与其申请日前已在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美观性指外观设计被使用在产品上时能使人产生一种美感。

四、专利申请权
(一)专利申请权
专利申请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享有的就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权利。
1、专利申请权的确定
一项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归谁所有,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由法律直接规定
专利法第6条规定: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属于该单位,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属于完成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A、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B、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而作出的发明创造;C、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一年内所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原单位交付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本单位物质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非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利用自己时间、资金、设备等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2)依合同约定的情形
专利法第6条第3款规定,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专利法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当事人双方可以就专利申请权的归属在合同中约定。如果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专利申请权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

2、专利申请权的转让
根据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权可以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的结果为专利申请人丧失专利申请权,而受让人获得相应的专利申请权。专利申请权的转让既可发生在专利申请人提出专利申请以前,也可发生在提出专利申请后、授予专利权以前。
转让专利申请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受让人就此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除了提交法律规定的专利申请文件外,还应当提交双方签名或盖章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另外,专利申请权转让应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转让专利申请权应注意:若专利申请人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专利申请权的转让必须经全体权利人同意;如转让人为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受让人为外国人,专利申请权的转让还应当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二)专利申请的基本原则
1、单一性原则
单一性原则又称“一申请一发明”原则,是指一份专利申请文件只能就一项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专利申请的单一性原则不允许在一份专利申请中就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但是却允许就“属于一个总的构思”或者“有联系的”、“有关的”或者“相互依赖的”技术方案提出专利申请。就外观设计而言,允许在一份申请中就 "用于同一类别并且成套出售或者使用的产品的"两件以上的外观设计提出专利申请。所谓同一类别的产品,是指产品属于分类表中同一个类;成套出售或使用,是指各产品的设计或构思相同,并且习惯上是同时出售,同时使用。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5条对专利申请的 "单一性"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即“依照专利法第31条第1款的规定,可以作为一件专利申请提出的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应当在技术上相互关联,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同或相应的特定技术特征。其中特定技术特征是指每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为整体考虑,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的技术特征。”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5条第2款规定,下列各项可以在一件发明专利申请中作为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的多项发明:
(1)不能包括在一项权利要求内的两项以上产品或方法的同类独立权利要求;
(2)产品和专用于制造该产品的方法的独立权利要求;
(3)产品和该产品用途的独立权利要求;
(4)产品、专用于制造该产品的方法和该产品的用途的独立权利要求;
(5)产品和专用于制造该产品的方法和为实施该方法而专门设计的设备的独立权利要求;
(6)方法和为实施该方法而专门设计的设备的独立权利要求。

2、书面原则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条规定:“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手续,应当以书面形式办理。”此处的书面形式即书面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专利申请人及其代理人在办理各种手续时都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3、先申请原则
先申请原则,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提出专利申请的人。

(三)专利申请人
1、专利申请人的概念
专利申请人,是指对某项发明创造依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享有专利申请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外国人要在我国申请专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
(2)在中国没有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应当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按我国专利法规定办理申请手续。

2、专利申请人的权利
专利申请人依法提出的专利申请被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受理后,即享有下列权利:
(1)有权依据其申请要求优先权;
(2)就其后由他人以同样的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的专利申请而言,该申请人取得了在先申请人的地位;
(3)申请专利的发明将得到临时保护。专利法第13条规定: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该申请若没有被授予专利权,这种临时保护也就不复存在;
(4)在专利申请被批准为专利、被驳回、被撤回或者被视为撤回以前,专利申请人可以转让其专利申请权;
(5)在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中,专利申请人还享有撤回权、修改权、修改请求权、实质审查请求权以及放弃权等项权利。

(四)专利申请文件
1、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应当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文件:
(1)请求书
它包括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姓名,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国籍等。请求书应当使用由专利行政部门规定的表格,并且只能用中文填写。
(2)说明书
说明书的内容包括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和所属的技术领域,与发明或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发明或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或者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实施例,与已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或进步和附图等。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借助说明书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具体说明。因此,说明书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填写,应当对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
(3)说明书摘要
摘要是对说明书公开内容的简明文摘,它仅是一种技术情报,不具有法律效力。其内容不属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原始公开的内容,不能作为以后修改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的根据,也不能用来解释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4)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记载发明或实用新型所必须的技术特征,清楚并简要地表述请求专利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可以分为“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前者是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为达到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的必要技术特征;后者是用以要求保护的附加技术特征,对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限定。权利要求书是用以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书面文件。所以它是判断他人是否侵犯专利权的根据,直接具有法律效力。

2、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
申请人就外观设计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应当提交请求书以及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等文件,并且写明使用该外观设计的产品及其所属的类别,必要时还应当写明对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
就立体外观设计产品而言,应当提交正投影六面视图和立体图或者照片;就平面观设计产品而言,应当提交该产品的两面视图。

(五)专利申请日
1、专利申请日的概念
专利申请日,也称关键日,它是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或者由其指定的专利申请受理代办处收到完整专利申请文件的日期。
确定专利申请日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如果专利申请文件是通过邮局邮寄的,则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2)专利申请人享有优先权的,以优先权日为申请日。

2、优先权制度
专利申请人就其发明创造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又就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的,法律规定其在后申请以第一次申请的日期作为其申请日。专利申请人依法享有的这种权力就是优先权。优先权最早是由巴黎公约所确立的,称为外国优先权,其后又将其适用于国内,产生了国内优先权制度,故优先权可分为外国优先权和本国优先权。
(1)本国优先权
专利法第29条第2款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这种在国内的申请优先权即本国优先权。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3第2款规定,在先申请和要求优先权的在后申请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A、在先申请只能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且不属于分案申请;
B、在先申请没有要求过外国优先权或者本国优先权;
C、对于在先申请,专利局尚未发出授予专利的通知;
D、要求优先权的后一申请是在先申请的申请日起12个月内提出的。
申请人要求本国优先权的,应当在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同时提出要求优先权的声明。未按时提出声明的,视为未要求优先权。
(2)外国优先权
外国优先权,是指申请人就其发明创造第一次在某国提出专利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就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向另一国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优先权。专利法第29条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 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在一国享有优先权的发明与另一国首次申请的最终结果无关,只要该首次申请在有关国家中获得了确定的申请日,就可作为要求外国优先权的基础。
专利法第30条规定,申请人要求外国优先权的,应当在向中国专利行政部门提交专利申请的时候提出书面声明。此外,专利法还要求申请人在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的3个月内提交第一次专利申请文件的副本。 该副本应由受理该申请的外国专利局制作并予以证明。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4条的规定,如果要求外国优先权的申请人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必要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其提供下列文件:
1、国籍证明;
2、申请人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其营业场所或者总部所在地的证明文件;
3、外国人、外国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所属国承认中国公民和单位可以按照该国国民的同等条件,在该国享有专利权、优先权和其他与专利有关的权利的证明。
申请人要求优先权后,可以撤回优先权要求。申请要求多项优先权的,可以撤回全部优先权要求,也可以撤回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优先权要求。

(六)专利申请的审查与批准
1、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
(1)初步审查
初步审查是指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后,对其是否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形式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实质性缺陷进行审查。
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文件是否齐备,是否使用了规定的格式,文件撰写是否符合规定的形式等。实质性缺陷的审查,主要是审查专利申请的内容是否明显不符合专利法的有关规定。这一部分虽然涉及专利申请的实质内容,但并不对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2)早期公开
早期公开,又称公布专利申请。专利法第34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
(3)实质审查
实质审查是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即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依法进行的审查。
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的主要内容有:
A、申请专利的发明是否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
B、申请专利的发明是否符合发明的定义;
C、申请文件是否符合单一性原则;
D、要求优先权的,优先权是否成立;
E、申请专利的发明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F、申请人是否具备合格的资格,是否为最先申请人;
G、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H、如果申请人对申请文件的进行了修改,是否超过了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
申请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通知申请人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对其申请进行修改。申请人在接到通知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该申请被视为撤回。
发明专利申请经申请人陈述意见或者进行修改后,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仍然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则将作出驳回该发明专利申请的决定。
发明专利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发给发明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发明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应当注意,实质审查程序通常是由专利申请人提出实质审查请求启动的。自申请日起三年内,专利申请人可随时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出请求的,其申请被视作撤回。国家专利行政部门认为必要的,也可自行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2、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批
A. 专利法规定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只进行初步审查,并不经过实质审查阶段。
(1)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初步审查包括:申请的发明是否明显违背单一性原则;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主题是否为对产品的形状、构造及其结合所提出的并适于应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的内容是否明显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社会公共利益;申请专利的实用新型是否明显属于专利法第25条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申请人是外国人的,是否明显没有资格提出专利申请以及是否没有委托国家指定的涉外代理机构代办申请的。
专利行政部门应当将审查意见通知申请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补正;申请人期满未答复的,其申请被视为撤回。申请人陈述意见或者补正后,仍然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当予以驳回。
(2)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初步审查包括:是否明显属于专利法第5条规定不能授予专利权的对象,即是否明显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社会公共利益;申请的外观设计是否明显违背单一性原则;是否为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申请文件是否齐备,这些文件是否符合专利法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的要求;申请人是外国人的,是否明显没有资格提出专利申请以及是否没委托国家指定的涉外代理机构代办申请等。
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B. 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人对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驳回其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驳回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 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后,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专利申请人对专利复委员会作出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专利权的内容
(一)专利权人的权利
1、独占实施权
独占实施权包括两方面:
(1)专利权人自己实施其专利的权利,即专利权人对其专利产品依法享有的进行制造、使用、销售、允许销售的专有权利,或者专利权人对其专利方法依法享有的专有使用权以及对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专有使用权和销售权;
(2)专利权人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的特权。除专利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其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允许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 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允许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其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2、 转让权
是指专利权人将其获得的专利所有权转让给他人的权利。转让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3、 许可实施权
许可实施权是指专利权人通过实施许可合同的方式,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并收取专利使用费的权利。
4、 标记权
标记权即专利权人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
5、 请求保护权
请求保护权是专利权人认为其专利权受到侵犯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请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以保护其专利权的权利。保护专利权是专利制度的核心,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其专利,侵犯专利权并引起纠纷的,专利权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
6、 放弃权
专利权人可以在专利权保护期限届满前的任何时候,以书面形式声明或以不缴纳年费的方式自动放弃其专利权。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其专利权的”,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专利权人提出放弃专利权声明后,一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其专利权即可终止。
放弃专利权时需要注意:A、在专利权由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共有时,必须经全体专利权人同意才能放弃;B、专利权人在已经与他人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的情况下,放弃专利权时应当事先得到被许可人的同意,并且还要根据合同的约定,赔偿被许可人由此造成的损失,否则专利权人不得随意放弃专利权。
7、 质押权
根据担保法,专利权人还享有将其专利权中的财产权进行出质的权利。

(二)专利权人的义务
依据专利法和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专利权人应履行

『柒』 知识产权客体的知识产权客体的本质[1]

权利的客体是指权利所依附的对象。知识产权客体为智力成果,这些智力成果分别体现为发明创造、作品、商业秘密、数据库。若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本质是信息。以我国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知识产权客体为例。
我国专利权的客体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及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一件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核心是其技术方案,即发明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正是发明人在专利申请中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一种信息,不论其是复杂的产品构造设计,还是简单的物质配方。外观设计也是这样。这些信息,可能是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多年孜孜以求的,或认为是在理论上根本行不通的但在实践中的确可行的,即所谓克服技术偏见的信息,社会公众依据这些公开的信息,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便可实施这些专利。
因此,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在本质上均为一种信息。
商标权的客体为商标。商标是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商标在商品、服务与其制造者和提供者之间建立了特定联系,向社会公众直接传递商品或服务来源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何人为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或提供者及其商业信誉如何,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声誉如何等等。
著作权的客体为作品。作品的类型有多种,但不论何种类型的作品,作者创作的主要是向读者提供某种信息。这些信息或许是令人振奋的、颓废的、发人深思的等等。作品必须能传播文艺或科学思想,它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一种实用工具和手段。人们从作品中获取其欲得到的信息,作品只是信息的外壳,其实质仍为信息。
制止不正当竞争权的客体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不正当竞争有多种行为,但最为典型的是混淆、诋毁及误导三种行为。
依据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所谓混淆行为,是指不择手段地对竞争对手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造成混淆性质的一切行为;诋毁行为,是在经营商业中,损害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的信誉的虚伪说法;误导行为,是指在经营商业中使用会使公众对商品的性质、制造方法、特点、适用性或数量易于产生误解的表示或说法。
此三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本质为,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针对本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竞争对手或其商品或服务向外界传播不恰当、不合适或不真实的信息,从而侵犯了竞争对手的正当竞争的权利。
商业秘密权是制止不正当竞争权中的一种,其客体为商业秘密。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国家工商局在《关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对何谓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了列举,即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商业秘密的本质就是符合特定条件的秘密信息。
数据库权尚不是个法律上已经确立的概念。本文使用的数据库权,是指数据库的开发者或投资者对该数据库享有的著作权,也可是依数据库保护的特别法所享有的特别权利,如《欧共体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第3章赋予数据库的开发者的禁止他人提取权或再次使用权。数据库权的客体是数据库。数据库是按一定目的收集起来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在英文当中为“Database”,其中的”Data”来源于拉丁文“Lat Datum”,意为“资料”、“信息”。因此,数据库的更确切的名称应为“资料库”或“信息库”。从数据库一词的词源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库的本质仍为信息。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客体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是指以任何方式固定或者编码的一系列相关图像,这些图像:
(1)反映了用以构成集成电路产品的那些材料层之间的三维配置模式;
(2)每一图像分别体现了集成电路产品制造过程中各阶段的表面模式的整体或部分,由此可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实际上是图形化了的集成电路各元件的配置方式。这些元件的配置方式,实质是有关元件配置的一种信息。人们根据此种信息,便可复制或实施这些布图设计。
知识产权客体的本质为信息,这从知识产权立法的宗旨上也可见一斑。以美国知识产权为例,美国知识产权法的主要宗旨是在各种信息的生产方面吸引私人投资。法律所采取的措施是赋予信息的生产者以财产权,以占有其所生产信息的价值。具体而言,版权法通过在一定期限内赋予作者、艺术家、作曲家及出版者独占权,来吸引人们对原创性的、表达性的信息(original and expressive information)进行投资;专利法通过财产权来刺激新颖的、有用的和非显而易见的技术信息(new,useful and nonobvious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生产方面的私有投资;商标法通过禁止企业在相同或近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其竞争对手相同标记的方式,来鼓励企业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标记性信息(symbolic information) 方面进行投资。
由于众多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缔结,使得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很强的的国际共性。美国知识产权法的主要宗旨是保护信息方面的投资,可以讲,中国乃至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也具有同样的宗旨。

『捌』 在美国申请专利了,职务专利发明人有像中国一样规定2%的实用利润吗

下面是法律条文,但是中国目前不好处理类似问题。
法律条文:
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根据专利客体不同分为两档: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应提取不低于2%,外观设计专利应提取不低于0.2%。这里的2%和 0.2%,应当指实施每一项具体的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之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应当得到的报酬标准。具体讲就是:
(1) 一个产品是由一个专利组成,制造销售产品就是实施专利,实施专利也就是制造产品,假如单位实施这个专利后获得了税后利润100元,则应按2%(发明或实用 新型)和0.2%(外观设计)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应支付2元(发明或实用新型)或者0.2元(外观设计)。而不论其中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多 与少。
(2) 一个产品是由已有技术改进而成,其中包含了一项专利技术,也包含有已有技术。单位实施这个新产品后,得到的税后利润是100元,这时则应区分其中专利技术 带来的利润是多少,假如可以计算出专利技术带来的利润是50元,则应当从这50元中提取2%(1元)或0.2%(0.1元),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 计人。
(3) 一个产品由多个专利组成,对完成每项专利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也是一样,应当看每一项具体的专利在实施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假如一个产品中有10项专 利,实施产品后单位得到的税后利润是100元,平均每项专利带来的税后利润是10元,对发明人支付报酬时,则应在每项专利带来的10元利润中分别计算,假 如其中有5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另5项为外观设计专利,则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或应支付的报酬是10元的2%,即每项专利的发明人可得0.2元;对每 项外观设计设计人应支付报酬是10元的0.2%,即每项外观设计的设计人应得0.02元。这样计算下来,单位在得到的总利润中实际上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 人的报酬总和仍不会超过总利润的2%和0.2%。
(4) 一个产品中含有多项专利,而这些专利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均为一个人。比如,一个产品中有三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还有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当这一产品由本单 位实施后,单位应向该发明人(设计人)支付的报酬仍应当以该产品实施后,根据其中每一项专利在该产品税后利润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应向发明人(设计人)支付 的报酬。假如产品的售后利润总计为100元人民币,其中外观设计占10元,每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占20元,则对外观设计专利设计人的报酬为10元的 0.2%,即0.2元,三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取得的税后利润共占60元,则应支付给发明人的报酬为60元的2%,即1.2元,两项加在一起,单位应向 发明人(设计人)支付的报酬为1.4元,占四项专利税后利润的2%,占整个产品税后利润的1.4%。
(5) 不论一项产品中有几项专利,无论每项专利中有多少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单位应当向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支付的报酬是按照每一项专利计算的,而不是按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人数计算的。也就是说,不论发明人设计人多少,都共同去分享2%和0.2%。
实 施细则第76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许可实施该项专利收取的使用费纳税后提取不低于10%作 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本条是从原实施细则第七十三条修改而来的。修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许可他人实施包括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这样修改也符合 合同法的规定。二是将“收取的使用费”改为“许可实施该项专利收取的使用费”。这样,修改目的在于使文字表达更为准确。三是将报酬提取比例从原来的 “5%-10%”改为“不低于10%。这也是为了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获得更多的利润,体现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
实施细则第77条规定“本章关 于奖金和报酬的规定,中国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执行”。这条是从原实施细则第七十五条修改而来,主要修改点是将原实施细则中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其他企业”改 为“中国其他单位”。中国其他单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集体所有制单位、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里的参照执行是指:在无其他法律规定、约定的情况下予以执行,即如果中国其他单位依照其他法律规定或者通过当事人之间约定的方式,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有其他约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执行,如果没有,则也应当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执行办理。
为 了确保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依法获得奖励和报酬的合法权益的实现,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9条规定,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与其单位发生的奖 励和报酬纠纷,当事人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进行调解。不愿通过调解解决或者调解不成的,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七项将,“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案件”正式规定为专利纠纷案件,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旦因奖励、报酬与原单位发生争议,寻求司法途径保护其合法利益有了明确的依据。

『玖』 谁知道知识产权有那些特性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以及经营标识和工商业业绩所享有的法定权利。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关于其特征,学者们有诸多论述,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的唯一特性是客体的无形性;有的学者将知识产权的特征概括为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和客体的非物质性;还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的特征是权利的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和可复制性。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特征是在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相比较中凸显出来的,本文拟从这两种权利的比较入手,将知识产权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体的无形性

客体的无形性是知识产权的最本质特征,是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的根本区别所在,下述知识产权的特征――相对垄断性、法律效力在时空上的有限性和权利保护范围的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皆根源于此。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知识产品,它通常是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处于“专有领域”,它能够使专有权人获得某种合法的市场垄断权,并凭借这种权利获取经济利益和阻止他人与自己展开竞争。当代西方学者将财产分为动产、不动产与知识财产。他们认为智力劳动的创造物之所以称为“知识”财产,在于该项财产与各种信息有关。人们将这些信息与有形载体相结合,并同时在不同地方进行大量复制,知识财产并不包含在上述复制中,而是体现在复制品所反映出的信息之中。有学者甚至提出“把知识产权看作信息权可能会更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主张权利分为三类正日渐必要:物权、债权和信息权”。

缘何认为知识产品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从知识产权的各类客体来具体分析。专利权的客体是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还是“新设计”,向公众传达的都是一种信息,社会公众可依据这些信息来实施专利。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作者意欲通过作品向人们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和情感。日本著作权法将作品定义为“文学、科学、艺术或音乐领域内,思想或情感创造性表达的产物”;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给“作品”下的定义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可见,作品的实质依然是信息。商标作为商标权的客体,是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它向社会公众传递诸如商品的制造者、产地、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消费者往往凭借商标做出适合于自己的选择,生产者则依靠商标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数据库,尤其是电子数据库则更可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美国1999年10月的H.R.354法案将数据库定义为“信息集合体”,即“被收集和组织起来,从分散变为集中在某个供人们访问的处所或来源的信息,上述信息包括事实、数据、版权作品或任何其他能被系统地收集和组织的无形材料”。至于商业秘密就更可以说是一种信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明确将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作为知识产品本质的信息,其根本特征是无形性,“它并不是以诸如土地、空气、野生动物的形式存在……这种财产,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创造”,这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物权客体有体物。日本学者纹谷畅男将知识产权的客体定义为“无形的发明、创造、思想的表达或顾客吸引力这类非有体物以及智力活动成果”。正是由于这种无形性,使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二者在客体上存在显著区别:

其一,有形财产权的客体与载体是相统一的,而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其载体是相分离的,知识产品必须通过一定的、有形的物质载体才能得以体现,且这种物质载体的形式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将一部作品固定在胶片上以电影形式放映,也可将其写入书本中以文字形式出版。“从传统的文字、音乐、照片、广播、电影等著作物的商业交易中,可以发现其交易的对象并非著作物本身……著作物虽然在形式上以书籍、唱盘、胶片等有体物为化身进行交易,实际上是从价值的观点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著作物内涵的交易,在法律上利用了处于从属地位的有体物的交易形态。”那么,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其有形载体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有学者引入了“抽象物”这一概念来描述知识产权的客体:“抽象物是构成有形物的同一性所必需的核心结构,这种核心结构成为观察者们在两个特定的有形物之间进行同一性判断的基础;法律人士们利用这种核心结构来决定完全不可比较的有形物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亦或彼此类似。”

其二,知识产权的客体所赖以依附的有形载体可以被复制和仿造,知识产权人只对若干有形载体中所反映出的同一信息享有专有权;然而对于有形财产权的客体而言,即使出现了完全一样的两个有形物体,该两物之上存在的亦是两个独立的物权。

其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同一知识产品可以被若干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且这种使用不会像有体物那样发生有形损耗,也不会由于实物形态消费而导致其本身的灭失,“信息对某个人的供给并不会减少另一个人可获得的信息供给量,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信息在消费量方面具有非竞争性的特征”。知识产品的存在仅会因期间产生私有财产与公共财产之别。

二、相对垄断性

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与有形财产权人对客观物的自然占有不同,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占有是一种人为的法定垄断权。

(一)知识产权垄断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知识产品上界定产权源于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理论。经济学家依据物品的消费和使用状态即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将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与俱乐部物品(该类物品不属本文探讨的范畴)。私人物品是指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个人排他性的物品,它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能由某一特定主体使用;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或使用上不具有个人排他性的物品,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或排斥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或技术属性意味着要排他的费用是高昂的。知识产品的无形性、易逝性特征和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决定了它属于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

私人物品的产权为私人所有,公共物品的产权为公共所有,原本作为公共物品的一部分知识信息因何成为了私人产权的客体呢?首先,“信息一旦被用某种方法加以界定(指用电子或非电子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使其成为能够被感知的信息的存在),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趣闻被收集起来编辑成书籍,不受限制的信息便作为著作物获得了财产价值;如果是企业的客户名册或者是研究开发的数据信息,作为营业秘密,则不仅具有实际价值,而且具有法律价值”。知识信息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使其成为一种财产被承认并受到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成为知识产权法中可通过契约进行交易的对象。

其次,在知识产品上界定产权更重要的是源于其公共性所带来的严重的外部效应和“搭便车”行为(即不支付任何成本而从他人或社会获得利益的行为)。就精神领域而言,知识产品一旦公开,信息生产者就很难对付不付费的“揩油者”,后者对信息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享受利益但不向其支付费用,结果信息生产者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得到足够的收益,以补偿他们投入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的私人收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知识存量的发展和知识产品绝对数量的增长动力不足。政府采取了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将知识产品界定为私有的形式,使得生产者得以控制信息的外溢效应并得到成本补偿,刺激私人生产知识产品的积极性。由此可看出,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条件是:知识产品所有人将自己的作品、发明创造等公之于众,使公众得到其中的专门知识,而公众则承认作者、发明创造者在一定时期内有独占使用、制造其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知识产品是公开的(公共产品属性),而知识产权是垄断的(私人产权属性)。

(二)与有形财产权相比,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是相对的

第一,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所有权在权利人对其客体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有形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为有形物,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可以为所有人实际占有、控制和支配,且某一主体的使用必然排斥另一主体的使用。而知识产权的客体与载体是相分离的,权利人是对作为无形财产的知识产品享有权利,但这类无形财产却极易逃出权利人的控制同时为不特定的多数人占有――在这里,“占有”表现为对知识产品的知悉和了解。在英美法系中,知识产权被认为是一种诉讼上的权利,即在诉讼中可以赢得占有而实际并未占有的权利,“通常诉讼上的财产(choseinaction)被认为是不可以实际占有的动产,而是要通过诉讼来重新获得……可实际占有的财产(choseinpossession)是指有形物体,而诉讼上的财产则与无形财产相联系,这种无形财产不可能通过实质占有来主张权利”。正是由于这种占有方式的特殊性和知识产品所具有的信息本质,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亦可同时许可多人以多种方式非独占地使用其知识产品。

第二,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所有权在权利的“行使”上存在区别。知识产权的各项权能与有形载体是可以分离的,权利的许可和转让可以不依托于载体。例如,当某人收到他人的信件时,信件作为有形物归收信人所有,然而存在于信件上的著作权(如发表权、复制权等)仍归写信人专有。相应地,知识产权人向他人许可或转让权力时也无需提供具体的有形载体。而由于有形财产权的行使必须实际占有标的物,因而权利人许可他人使用其财产(如出租、出借)时,必须将该有形物一同转交被许可人,否则被许可人得到的只是“空”权,无法行使。

三、法律效力在时空上的有限性

(一)法律效力在时间上的有限性

有形财产权以有形物的存在为前提,有形物一旦发生灭失,所有人的权利也就随之消亡。而知识信息,具有非损耗性的特征,且任何知识信息都不可能在完全隔断历史联系的情况下产生,因而具有“永续性”的特点。然而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的广泛传播与流通,从而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法律硬性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存续期限,知识产权只在这一法定期限内有效,期限届满,权利归于消灭。
知识产权特征新论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从经济学上看,规定法律效力时间上的有限性是针对这样一个“悖论”:“通过给予思想的生产者以垄断权,该生产者就有一种强有力的刺激去发现新的思想,然而垄断者对产品索取高价将阻止该产品的使用。简而言之,这一问题的困惑在于,没有合法的垄断权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生产出来,但是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法律途径就是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对这一垄断权实行必要的限制。规定知识产权的期限就使得知识产权在法定时间内受到保护,而在规定的期限外则解除保护使这些资源为社会共享。这样知识信息就具有了双重性,既是私人产品又是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必须保证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尽可能地一致,而作为公共产品,则必须让社会普遍受益,使知识信息最终成为共享资源。

著作权中除发表权以外的人身权是没有期限的。也有学者提出商标权和商业秘密权是无时间性的,对此笔者存有异议。首先来看商标权,法律之所以规定注册商标的续展制度是缘于商标的特殊性质和功能:“识别性”是商标的基本特征,商标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所标识的商品和服务,在于企业经过长期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如果商标在生产者停止制造该商标所标识的商品之前就已失效,那么生产者将不得不对产品重新命名,他所辛苦建立起来的商誉和对顾客的“吸引力”也必将付之东流,这会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商标是否“续展”,完全取决于商标所有人的意愿和行为,只要权利人停止续展,权利就归于消灭。从这个意义上看,商标权仍然是有期限的。其次,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权是否也不受时间限制呢?其实对商业秘密而言,其时间性取决于秘密的自保能力,一旦权利人将秘密公开或他人依据“反向工程”破解,则商业秘密权也就“寿终正寝”了。

(二)法律效力在空间上的有限性

多数学者把这一特征概括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从知识产权的起源看,原始知识产权是以封建君主授予的特权形式出现的,因而其法律效力只能局限在君主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到了现代,知识产权的这一特征仍然存在,这是由于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因而为各国法律所认可的知识产品的范围和受保护程度也不尽相同,各国在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异。例如,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发达国家提倡所有国家,无论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应实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知识产权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际贸易收入,增进私人投资和技术转让,并且鼓励国民的创造性。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则更相信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公司的专有权利。法律效力空间上的有限性特征在《巴黎公约》第4条所规定的专利独立性原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独立性原则的要求,一个成员国批准或驳回一项专利,并不决定其它成员国是否对同一发明的申请案批准专利;同样,一个成员国撤销了一项专利或宣布它无效,也并不影响其他成员国就同一发明已经批准的专利继续有效,且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体内容和保护范围均是独立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知识产权在本国领域之外发生域外效力已经成为可能。例如美国的《商标法》是可以在美国领土之外适用的,该法授予人们对任何在商业中不当使用注册商标的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这里的“商业”被定义为任何国家可以依法进行管理的商业活动,包括国际商业活动。[16](38)。美国还通过《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和特别301条款,将贸易与知识产权相连,使其行政部门能够通过采取可信的单方面贸易报复的威胁来调整完全发生在美国领土之外的行为。另外,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签订也使得知识产权的立法日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规定了有关保护知识产权国际义务的条约,《专利合作条约》(PCT)中则明确界定了“地区专利”这一概念,即“有权授予在一个以上国家发生效力的专利的国家机关或政府间机关所授予的专利”。

在网络将地球变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现实世界中的各国也在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各个方面不断地发生融会和碰撞,除非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能够完全相互协调,否则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各国希望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利用其所提供的争议解决机制来解决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使知识产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这恐怕是导致知识产权地域性弱化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但应看到,知识产权法律效力的空间有限性特征仍然存在,即便是“地区专利”也只能在《专利合作条约》的缔约国范围内才有效;另外,在是否授予专利权的问题上,仍然要结合各国的国内法来加以判定,各国在程序上仍保持司法独立。同样,被人们认为代表了知识产权保护较高标准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只是一个地区性协定,不能适用于其他地区的国家。

四、权利保护范围的不确定性

对有形财产所有权而言,有形物是处于权利人的实际控制和支配之下,所有人可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对所有物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得排斥非所有人对其所有物进行不法侵占、妨害和毁损,因而可以说,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权利保护范围是确定的。相比之下,对知识产权权利保护范围的界定就要困难得多,以下分别从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来分析这种不确定性。

首先,对发明和实用新型,各国法律都承认权利要求书是界定其权利范围的法律文件。我国专利法第56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欧洲专利公约》第69条规定:“欧洲专利和欧洲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决定于其权利要求的内容,说明书及附图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然而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往往无法准确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所有侵权行为,很难将权利要求书写得滴水不漏,这就使得如何理解和解释权利要求书的含义成为了确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范围的关键。各国目前存在两种做法,即“中心限定”和“周边限定”。“周边限定”的方法由于要求严格按权利要求书的字面含义来解释,因而不利于对发明人权益的充分保护;而采用“中心限定”法固然有利于专利权人,但在对权利要求书作扩大解释时就会由于人为因素使权利保护范围的边界处于模糊状态。

其次,我国对商标实行注册制度,商标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申请人在提起商标注册申请时,必须按商品分类表准确填写该申请注册商标所要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商标局以此为依据来具体核定商标权的保护范围。然而随着高速信息公路的发展,信息新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致使《尼斯协定》中规定的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已不堪使用。另外,按照我国商标法第38条第1项的规定,他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在核定使用的相同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核准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即构成侵权。但如何判断同种或类似商品?与核准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准是什么?很显然,这又给商标权权利保护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版权理论中“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不延及思想(或内容)”的准则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难以为继。新型信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往往融为一体,难以界定。例如美国上诉法院1986年8月就Whelau公司诉Jaslow公司一案所作的判决宣称:在关系到计算机程序作品时,思想与表达的划分应以作品本身所追求的目标来确定。在其它作品中通常被认为是“形式”范畴的作品的“结构、顺序和组织”,在计算机程序作品中则是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同样受版权法保护。电脑信息空间的数据通常不具备传统作品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不同作品均可通过数字技术转换成二进制数码进行存储和传输。人们不禁要问:在这种由传输端(原创者)确定数据内容,而由接收端(使用者)确定作品形式的过程中,作品取得版权所要达到的独创性标准,是由形式决定还是由内容决定呢?另外,在判断作品的版权保护要件时,英美法系国家长期秉承“额头淌汗”的理念,认为只要作品系独立创作,非剽窃抄袭他人即可受版权法保护。然而如何对“淌下的汗”进行量化,“汗”淌到何种程度可以构成受法律保护的成果却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也是个很不确定的因素。

除了以上论述的权利保护范围本身不易确定外,知识产权的客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不断扩展也给权利保护范围的确定带来了困难,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知识产权是一项发展中的权利”。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更替日新月异,各种知识产品喷薄而出,例如电子货币就已经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获得了专利。近年来,商标开始出现在农产品上,农民开始给大米、水果和其它产品标上商标以区别和保护,另外诸如微生物、DNA重组技术、蛋白质结构甚至人类基因也已被或正在被授予专利。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和细化,相应的其侵权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切都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范围呈现出了不确定性。因而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时,应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联,同时考虑到知识产权客体的特殊性,对知识产权的各项权能及时地给予界定、扩展或限制,以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使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既保护智力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又促进科技、文化的广泛传播――得到贯彻实施。

阅读全文

与美国专利权客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