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长应不应该为了挣钱选择舍下孩子、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呢
远离家乡,意味着一年到头不能回几趟家,见孩子、陪孩子的时间极少。家长为了挣钱选择舍下孩子,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把孩子生了下来,却没有尽到养育中“育”的责任,而是把这个重要的责任转交给了家里的老人,然后再交给学校,乃至社会。
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越来越高的时代中,城乡收入特别悬殊,很多家长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选择了离乡别井外出挣钱。
他们想给孩子们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让自己的孩子拥有的要比别人多,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些跟陪伴孩子的成长相比较,他们却分不清孰轻孰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特别是父母对孩子0~12岁的陪伴尤为重要。
这个阶段被称为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关注、肯定、鼓励和正确及时的指引。
就如种植一棵树苗,在成长初期没有及时扶正让其向上生长,而是等它斜着长成大树后才想着要摆正它,那付出的代价也会是当初的若干倍了。
而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需要的不多,给他们提供“吃喝玩乐”这些物质条件就足够,从而忽略了他们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请家长们尊重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在给他们物质的同时,更要考虑给他们有质量的陪伴。内心富足会比物质富足更幸福!
『贰』 有谁能告诉我中学的新德育和旧德育有什么内容非常感谢呢!
新德育探索
双击自动滚屏 来源:班主任之友(2006-12) 发表日期:2007-1-14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但今天的“新教育”显然不是过去“新教育”的自然延续,而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弊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张教师无限相信学生潜力,力求教育应该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实践的角度看,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理想的有效路径之一。
就教育理念而言,关于“新教育”之“新”,我的理解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璞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有人曾这样评价“新教育”之“新”:“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关于“德育”,从概念上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五育一体的教育(近年来,有人把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等等都纳入德育的范畴)。我个人认为,前者对德育的理解太窄,因为在实践中,德育决不仅仅是“道德教育”;而后者对德育的界定又太宽,几乎无所不包。我对德育做这样的界定,所谓“德育”,就是指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等相联系(渗透)的促使人社会化进程的教育。本文所说的“新德育”是针对目前德育的弊端——我将其称为“旧德育”——而提出来的。
一、旧德育的特点
1.旧德育是“单向教育”
所谓“单向教育”是指在旧德育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教育者,而学生自然是绝对的被教育者,因而从教师的角度看,教育过程便是“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的过程。“单向教育”有一个在我看来是“虚拟”的假设,那就是教师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学识上都远远高于学生,甚至是“道德完人”,至少比学生完美高尚(尽管没有人公开这样说),所以有“资格”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不然何以能够成为“灵魂工程师”?至今不少德育工作者仍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苦口婆心而又居高临下地去“教育”学生,这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德育长官”。更加严重的是,在“德育长官”的管教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教育能力,也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不用我操心!”一方面畏惧老师,另一方面,为了服从又不得不迎合老师,以至形成“双重人格”。
2.旧德育是“非人教育”
所谓“非人”,就是不把学生当成人,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视学生的尊严、思想、情感等精神存在,而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物”。学生是机器——装道德的机器、装知识的机器。所谓“非人教育”,就是非人道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不但老师不把学生当人——比如辱骂和体罚学生,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人,因为学生的尊严感、耻辱心已经被剥夺得干干净净。在这种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多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而少有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学习机器,是考试机器,是成绩分数单,是录取通知书——唯独不是“人”!
3.旧德育是“顺民教育”
“顺民教育”也叫“听话教育”,而所谓“听话教育”就是以“听话”为目的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或者说客观的教育后果是培养“顺民”。中国父母对孩子常有这样的口头禅:“要听话”、“做听话的好孩子”。有一句顺口溜也说:“在家里听爹妈的话,到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将来进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形象地反映了一代人成长的过程。如此教育培养的学生,必然迷信老师迷信权威。说穿了,“顺民教育”(“听话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工具,目的是培养一种只会听话的听从者、顺从者、服从者,不能独立、毫无主见的驯服工具。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培养两种人:一种是奴才,就是对的话也听,不对的话也听,好的话也听,坏的话也听,自己毫无主见,没有独立人格;一种是两面派,有人在时听话,没人在时就不听话,说的是一套,想的是另一套,公开搞的是合法的,背地搞的全是假冒伪劣。“顺民教育”是封建专制教育在今天的流毒。中国古代封建教育特别强调“教化”,而“教化”便是规定一系列让人不可逾越、限制人的创造力发展的“规范”,逼使受教育者就范。这是专制制度所决定的,因为专制制度所需要的,是奴才和顺民。
4.旧德育是“封闭教育”
所谓“封闭教育”,就是将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认为教育与生活无关,纯粹是教室里的主题班会式的教育,或校园里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我们许多德育工作者对社会有一种担忧,甚至有一种恐惧感。“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五(天)加二(天)等于零!”……这是许多德育工作者的叹息。于是,一些教育者在修筑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上狠下工夫: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安全”为由,把学校的春游活动也取消了!不少学校都喜欢说“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其实,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教育,不可能有真正开放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开放的视野和创造的素质。
5.旧德育是“他律教育”
“他律”的特点,是一言一行都受外在因素(如老师、家长、班干部、学校纪律等等)的约束,是一种被迫的“循规蹈矩”。当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这种纪律性“强制”是必需的——不光学生,即使是成人也必须受“秩序”(大到国家法律,小到团队纪律)的约束;但对于学生来说,“他律”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的学生永远只能“他律”,如果他们只是在老师、家长面前才是“乖娃娃”,而背着教育者则又是一副面孔,那么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他律教育”的直接 后果是学生的“依赖性”,这与我们教育上许多的“包办代替”是密不可分的。从传统德育对教师的评价我们便可看出学生的依赖性是怎样被强化的:在一些学校,越是寸步不离地守着学生上自习、做课间操、搞清洁卫生的班主任,便越是受到领导的表扬。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下《幼稚园大学》一文批评台湾大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还不到五岁”。我看,相当一部分大陆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6.旧德育是“单独教育”
我们往往把德育当成一门功课,比如“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活动”等等,认为德育是可以“专门”进行的,于是无论内容还是教师都越来越“专门化”。于是,任课老师不管德育,因为有班主任,哪怕是课堂上出现的纪律问题,科任老师也往往是把违纪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学校其他部门也不管德育,因为有政教处,于是凡是认为和德育有关的事,都交给德育处去“落实”。而且这种“单独教育”已经形成“套路”或“经验”:比如什么节目搞什么活动,比如树立什么榜样,等等。尽管多年来都在强调德育要与其他教育相融合,但这种融合往往是生硬而机械的。比如,大约十年前,上级有关部门强调各学科教学都应体现德育,于是,笔者所在学校有位生理卫生教师便申报了一个“生理卫生教学中的德育”的课题,一年后结题时,该教师果然写了一篇课题报告,大谈“消化系统与德育”、“神经系统与德育”、“生殖系统与德育”等等,这份“实验报告”还获得了当年市级科研论文二等奖!
7.旧德育是“灌输教育”
作为一种方法,应该说在德育中,灌输与引导都是需要的,对此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以什么为主?前几年有人鉴于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便提出“还是需要灌输”。然而,一味灌输,德育未必随之真正强化。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认为,学生的心灵是一个空荡荡的容器,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往这容器里面装美好的道德;我们还认为,学生的灵魂“可塑性最强”,而教师的使命就是“塑造灵魂”,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现在绝大多数教育者都已经知道“灌输式”的教育收效甚微,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以“传教士”的身份进行灌输,只不过灌输的方式可能有了一些“改革”,过去教师的说教或报告,变成了现在学生的演讲或作文——但这里,学生所写所说,都是教师的意愿。
8.旧德育是“客体教育”
这里所说的“客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将学生视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对立于教育者的教育对象;也就是说,本来同为主体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却被教育者“物化”了。通俗地说,所谓“客体教育”就是对“物化”了的“客体”的教育。在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飞扬的灵魂、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充满活力的建构活动在这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训练和规范。在“客体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设为“假想敌”,随时对学生有一种防范心理,处处着眼于“不许”学生做什么,而很少告诉学生“你可以做什么”;只强调学生的“义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权利。于是学生成了动物,教师成了驯兽师,而教育自然便成了“驯兽”。
旧德育的种种弊端已经给我们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旧德育客观上已经沦为虚弱、虚假和虚伪的德育!这些我们都有目共睹而又心照不宣。以腐败猖獗、诚信失落为典型标志的不良社会风气正日益腐蚀着我们的国家进而毒化着我们的民族,究其原因当然不能仅仅归咎于教育(德育),但教育难道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他这里说所的“教育”主要是指“德育”。二十年过去了,对德育和德育改革,不能说我们不重视,从八十年代末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到最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发布的加强德育的文件可谓不计其数,但效果究竟如何?恐怕我们很难作出乐观的评价。原因何在?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所谓“德育改革”都没有突破“旧德育”的框架,而只是在一些形式上作表面文章,过于追求形式的花样翻新,德育便容易堕入陶行知当年所抨击的“假教育”。写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曾这样尖锐地抨击某些形式主义的“爱国教育”:“儿童、少年、青年口头上会说他怎样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而牺牲,但是这些话本身并不能作为学生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程度的真正标准;教育的明智在于: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毫无热情地、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话来。因此,我们坚决禁止组织这样的竞赛:看谁关于热爱祖国的演讲或作文讲得最漂亮。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取代了教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遗憾的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至今还在中国以“加强德育”的名义“庄严”地发生着!
批判,不仅仅是为了摧毁,更是为了建设——我上面对旧德育进行了剖析,并对其进行了也许比较偏激的抨击,我的目的不是彻底否定德育本身而是真诚地呼唤德育加强和改革。但我认为,“加强德育”的前提是“改革德育”,或者说,我们应该通过“改革”德育来“加强”德育。而“改革德育”决不仅仅是在一些方式方法上改变,而应该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目的、师生关系等等方面有所探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呼唤着“新德育”!
二、新德育的特点探索
什么是“新德育”?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憧憬和解释。针对前面我罗列的旧德育八大弊端,我对新德育的特点相应地作如下界定。
1.新德育是“互动教育”
这里的“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新德育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共同成长的同伴。新德育所期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精神对话关系。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个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让我们的新德育有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更多的个性;让我们的新德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2.新德育是“人性教育”
在新德育的大旗上,应该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富有个性的人,是有自己独特精神世界的人。因此爱学生,就是爱一个个具体的人。新德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整个德育过程应该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因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有温馨的爱心和晶莹的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所谓“以人为本”,决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或贴在墙上的口号,而应该体现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充满人性的教育,还意味着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我们期待的新德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3.新德育是“公民教育”
新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上世纪初陶行知对新教育的憧憬。陶行知所追求的民主教育的目的,始终是指向未来的民主社会的,他认为,民主教育应该为共和国培养公民:“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关于“公民意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同意这种理解,即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具体地说,公民意识既是一种重视和维护自己和他人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民众意识,又是一种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意识,是二者的统一体。它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其核心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的公民,应该具有平等、自由、法治、宽容、妥协等民主精神,他尊重任何人,同时决不迷信任何权威,更不会臣服于任何权力。
4.新德育是“生活教育”
这里所说的“生活教育”,指的是把德育贯穿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我们必须让孩子主动打开这两本“必读书”。是的,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新德育提倡的德育开放,含义至少有三:德育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德育向自然开放,让学生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飞翔心灵、解放个性,挥洒青春。
5.新德育是“唤醒教育”
新德育赞同这样的观点:“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唤醒”有时候也是一种相信,一种期待。相信并期待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进步,都能够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新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勇于自我教育和善于自我管理来实现。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战胜自己——犯了错误能谴责自己,有了进步能肯定自己甚至奖励自己;自我管理,就是让学生习惯于自己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善导自己——无论是遵守纪律还是助人为乐,都不是因为怕“受处分”或者是为了“得表扬”,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灵警戒。
6.新德育是“渗透教育”
有效的德育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而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也就是说,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充满德育因素。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学校全体员工的行动。关于“渗透德育”,朱小蔓教授有一个比喻非常恰当,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该如此,它也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即“渗透于”)其他教育之中,包括学科教学的课堂。新德育认为,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此外,“渗透德育”还应该善于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教育。
7.新德育是“活动教育”
无数成功的德育证明,没有活动便没有教育。在这里,班级活动尤为重要。我所说的“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者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南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班级活动”至少有四个特征:第一,目的性。就是说活动不是白发的,是教育者有意识组织的。这是就组织者的能动作用而言,强调活动不是盲目的。第二,教育性。这是我们所说的活动最本质的一点。这是就活动过程中的功能而言,正是这一点将我们这里所说的班级活动与青少年一般的活动区别开来。第三,全员性。这是就参加主体而言,面向全体,是“集体”活动。第四,整体性。这是指活动与活动之间应该有着内在的联系。“活动”之于德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它是通过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来获得并非淡化的教育效果。这是德育的辩证之所在,也是教育者的明智之所在。
8.新德育是“自主德育”
新德育把学生也看作教育的主体,而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鲁洁教授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作为教育资料的社会文化以及学生自身的“客我”,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理想的我”(主我)的过程,是“主我”对“客我”的超越。她特别指出,教育过程虽然离不开教师的存在,但教师的作用是加工教育资料,为学生提供一种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建构。应该说,学生建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是教师主动引领和学生自我建构的有机统一。正如肖川先生所说:“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互相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这里,“价值引导”是就教师而论,“自主建构”则是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写成长日记等形式,反思自己,体验成长的历程。我们要变“防范性德育”为“服务性德育”,这里的“服务”,首先意味着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服务。
新德育是我们对过去的批判,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建设;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行动;新德育不是“标新立异”的教育口号,而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回归。新德育所追求的,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真诚、真实。
新德育所造就的学生,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
『叁』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父母陪伴和没父母陪伴的区别
都说"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与之相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就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伤害了。
小时候,每个孩子都十分依恋信赖父母,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爱抚、鼓励。
但也有父母因为家庭经济、长辈压力、工作繁忙等原因,缺失孩子的成长。
这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认知、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那么,童年时期,有父母陪伴和没父母陪伴的孩子,有哪些区别呢?
总的来说,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会偏向,
自信、信任感、勇敢、安全感强、幸福感强、归属感强、亲密的亲子关系、社交良好、享受并分享爱等。
相对应地,没父母陪伴的孩子会偏向,
自卑、孤独、胆小、安全感弱、幸福感弱、归属感弱、隔阂的亲子关系、社交障碍、克求爱(不会爱他人或对别人给予的爱感到麻木)等。
另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及其合作者通过在世界各地进行家庭随访和随机控制实验,也发现更高的父母参与度和更多的陪伴时间能够显著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发育质量。
二
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的确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出于经济压力。
可是,你知道吗?对孩子来说,失去父母的陪伴比贫穷、疾病等不幸更可怕。如果让孩子选择,孩子也宁愿陪在父母身边吃苦,而不愿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有些父母再苦再累,也要将孩子带在身边。
另外,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有些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父母的责任。
见过一些父母经济条件不错,仅仅是不愿意被孩子捆绑自由,就把襁褓中的孩子潇洒地丢给老人抚养。
于是,经常对孩子说,
"对不起,我现在没空"
"我很忙,过会再说"
"你很烦哎"
这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对此,小评果想对还再将陪伴孩子的责任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第三方的爸爸妈妈们说,你们知道吗?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有"有效期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也就是说,如果在孩子0-10岁的时候,父母没有多陪伴,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未来用任何物质、任何手段都没法弥补的。
『肆』 父母没有时间也想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运用哪种法则
养家糊口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很宝贵。时间飞逝,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关键期没有给孩子有效的陪伴,必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后果。
现代的有些父母也对陪伴的含义产生误解,总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时间长,就是真的陪伴。但其实,这样的陪伴是很低效的,甚至给孩子的成长不利。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不妨学会运用"PEERE"法则,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有人说:"血缘是生命的开始,而陪伴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纵观生活,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生活都会比较明亮快乐,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比较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也比较融洽;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孤独的状态中,性格比较孤僻,不爱讲话,有些甚至极端冷漠,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也存在很多的隔阂,缺乏安全感。
高质量陪伴,能够加强与孩子间的关系,使得亲子关系更加亲近,情感更加亲密,也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往往冲动,情绪不稳定,有些父母甚至一生气就打骂孩子。冲动是魔鬼,谁都有犯错的时刻更何况是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父母学会暂停,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教育孩子。
『伍』 高中男生应注意哪些形象问题
我来回答,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必定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一步步向前,向更远的生活深处走去,去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去体验成功的泪水与喜悦。学生时代是集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学习各科知识,同时健康体魄、发展心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物质、精神和知识基础。
学习“事在人为”
首先,我们应当关注一下自己对学习的认识,我们努力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体验到沉浸在成功中的快乐。明确了学习目的,我们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自己,“我能”、“我一定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以这样的心态去应对。当我们在解出了一道难题、攻克了一个难懂的英文单词、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后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后,我们的成绩就已经在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正如高大的楼房需要钢筋为骨、混凝土填实一样,学习方法也是 另一种骨架,学习内容只能在优秀而合理的骨架中才能填得充分而牢固。什么样的楼房需要什么样的骨架,学习方法也是因人而异。什么方法最适合自己?确实需要每个人都认真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体会,为了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一定要寻找适合自己的 最佳的学习方法。
学习阶段:屁股→手→脑袋→心
第一,正直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高考也是公平的竞争。我们要给自己、给家长、给周围的人表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成绩就是诚实的反馈!要杜绝歪门邪道、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一切不道德行为。
用屁股学习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阶段,成绩大幅度提高的 学生的共同点就是“屁股坐得住”。“坐得住”意味着坐到座位上最少要2个小时不挪窝,高考是2 -2.5小时考一科,如果坐不住,就连考试都应对不了。同学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定性,能达到2 小时不动了,就再适当延长时间,慢慢地就会发现, 随着时间的增加能提高精神集中力。能长时间坐得住已经意味着成 功了一半,每个人都要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固定在课桌前边。
只用眼睛看的学习就像用没有线的针缝衣服一样荒谬。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写、算非常重要,随着动手写过的纸张堆积高度的增加,可以看到成绩的攀升。一旦屁股和手的阶段习惯化了,在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时候成绩已经进入了高分行列。
能坐得住,手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下一步就是排除杂念制定目标。在充分理解高考出题原则的基础上,按各科的学习特点从基 础知识到深化学习,自我开发学习方法,动员自己的头脑,实现自我开拓。
前三个阶段都做到了,学习自然就进入了用心感受的阶段。
通过学习能感到欢喜,感觉到学习的喜悦、幸福、充实、满足感, 能感觉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从而迸发出对学习 的无限热忱!
这对培养自己的人格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第二,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倾注了满腔的爱的。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健康家庭,时常想想能为父母为家庭做点什么,并立刻付诸实施。
这是单方面的强调,父母亦该理解子女。
成熟阶段
第三,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按阶段分割成一 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目标,譬如现在的短期目标就是考上理想大学。有了远大理想和短期目标,可以使我们忘却困难而奋发拼搏。
第四,要做一个会思考且时常思考的人。回眸过去,品味现在, 展望将来,通过反复思考寻找新的自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二、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
语文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基本技能的提高,强调多读多想多说多写。高中的语文学习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继续提高、拓展,而高中的语文学习与初中又有了明显的不同。 初中语文课老师讲得多,要记背的东西多;高中是语文课堂讨论多,要理解研究的东西多。初中的课堂讨论,一般有明确的结论,并多以老师的总结和说法作为标准;高中的课堂讨论,有些没有固定结论,老师的说法常常只是一家之言,只要你言之成理可以自圆其说,便能得到认可。 初中的课堂是跟着老师走,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课堂的主要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解、提问;高中的课堂是跟着问题走,透彻清楚地讨论问题是重点所在,老师讲得少,学生的活动多。相应的,初中的作业可以在“教参”上找到答案;而高中的作业有些需要自己创造发挥。
初中语文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就怎么考,重在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高中则是学什么不考什么,学和考没有一对一的关系,重在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面对这样的区别,我们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尽早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下面从课内学习、课外阅读两方面来说明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课内学习
(一)课文的学习
学习课文,应该做到以下“五个必读”。读“单元重点”和“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思考和练习;读“单元提示和知识短文”。
五读“五毒”,方能百毒不侵!
(二)听课
听课,主要应该听问题,思考老师或同学为何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可以有几种回答?哪些回答最合理?不合理的回答其不合理处是什么?同学们的发言谁说的有理?他怎样想到这一步?自己是否也想到这些了?然后听老师对问题分析的思路。
(三)课后应做“四个一”。
“四个一”是: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尽量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以锻炼综合概括能力;要尽量用“一句话”概括自己 的学习心得,整理自己此次学习的收获。这是理清思路的过程,也是 熟练记忆的过程;要背诵文中的“一段话”,以强化积累;要“仿写一段”,即选择最喜欢的段落仿写一段。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与才干、提高语文能力与水平的重要途径,所有语文学得好的人,他的阅读一定比较广泛。因为他的“语言库”和“资料库”经常得到补充和整理,所以他的理解准确,表达生动流畅。但如果阅读量不足“内存”不够,那么他的表达就会失之平庸肤浅,或者平淡无味、言不及义。所以同学们应该抓紧课余和假期,阅读自己喜欢读的和教学大纲规定阅读的文学著作。
(一)上学时读短篇
上学时课业负担重,应该选读散文、杂文、小小说。因为这些文章篇幅短,不需要太长时间就可以读完。比如散文,像梁实秋、朱自清、秦牧、刘墉、龙应台、余秋雨等人的文章,或幽默生动、或文笔优美、或知识丰富、或见解深刻、或蕴涵哲理、或引人思考。只要你去读,就会有收获。
(二)假期读长篇
假期里,应该有计划地读2 - 3 部长篇小说,这里,建议同学们 有计划地读完教育部规定的“高中生必读篇目”中的书籍。比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吴承恩《西游记》、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钟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伯桑短篇小说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等。还有郭沫若《女神》、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集》、曹 禺《雷雨》、老舍《茶馆》、《普希金诗集》、《泰戈尔诗集》、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等。当然还可选读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政治书籍,我们不能等到临近高考时才去看书,那样是不现实的。应该抓住现在时间的宽余和学习的从容,抓紧读书。
(三)关于阅读名著
有些同学喜欢看漫画、看武侠、看推理判案的作品,看这些作品确实很“过瘾”,但不能代替读名著。读名著,尤其是读一些外国名著,比如《简爱》、《悲惨世界》、《红与黑》、《复活》等等,会让人受益无穷。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范围很窄,能够见到和感受的人与事也很少;视野窄、见识少,就不会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不会理解他人,理解人生。如果阅读名著,会发现名著给我们提供了人生需要借鉴的许多东西,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的灵魂与心理;会让人更加懂得人、人生是怎么回事;会有更深刻的感情体验;会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加宽容。而当你用宽容之心去待人,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人,用深刻的见解去讨论,用精美的文字去作文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从名著中得到了许多。
数学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规律是:“三年发展看高一,高一关键在‘一 上’”。打好高一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开好“一上”即高一上学期高中数学学习的“头”,对于顺利完成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打好自己终生发展的基础极为重要。为此,这里首先要给同学们谈谈高中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国家把数学规定为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要学习十二年数学。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继续深造,无论是理工科还 是文史类大学,都还要继续学习数学。2003 年春夏SARS 肆虐,中考取消了许多科目,独独保留了“语、数、外”;高考几十年改革改来改 去,“语、数、外”都是必考内容。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学习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 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陶冶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数学学习对于发展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及其重要。要想使自己更聪明,要想将来成为有用人才,要想为终身事业打好基础、夺取主动,必须学好数学。
高中我们使用的是全国通用的新教材,叫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它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必修课 和选修课。必修课共12 部分内容,分别为(1)集合、简易逻辑;(2) 函数;(3)不等式;(4)平面向量;(5)三角函数;(6)数列;(7直线和圆的方程;(8)圆锥曲线方程(9)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0)排列、组合、二次项定理;(11)概率;(12)研究性课题。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包括1、统计;2、极限与导数;选修Ⅱ 包括:1、概率与统计,2、极限;3、导数与微分;4、积分;5、复数; 6、研究性课题。
高中数学内容抽象程度有较大提高,理论系统性大大增强,在学习时要求思维能力要爬一个陡坡,即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的过渡与提高。比起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内容,高一内容的抽象程度和符号化水平大大增加,难度陡升,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的要求大大提高,必须深刻理解,消化内化,才能掌握它并变成自己
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许多同学不了解初高中数学内容的重大变化与区 别,学习方法没有及时地与时俱进,因而很不适应。 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能不能实现这个“发展,除了身心这个生理条件的发展之外,还必须经过特别“有意识的思维训练”。错过了这个“关键期”,数学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大受影响,大打折扣,事倍功半,甚至难以弥补,不可逆转,导致终生遗憾。如果转变得好,有意识地实 现了这个“飞跃”,数学学习就会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到“柳暗花明上坦途”。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主动学习,智力参与,勤奋研读,掌握规律。愿同学们能尽快地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自由王国”,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与欢愉。
英语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打好英语基础,另一方面要准备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在高中阶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打好基础。
我们许多同学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并不少,但是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同学误以为天天背单词、做试题、对答案,就是学习英语。他们分不清学习英语和学习数学或化学有什么区别,好像只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实际上,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学科完全不一样。学习语言的基本办法是大量实践, 学了就用,不要去推理,不要过多地思辨。任何语言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就是惯用法,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拿汉语举个例子: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为什么说“打”灯笼而不说“提”灯笼? 因为祖祖辈辈都那么说,是习惯用法。英语也是如此。 有些同学认为,现在是“学英语”,等将来学会了再去“用英语”。 现在还不是用英语的时候。其实,从学习英语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边学边用,以用带学。从今以后,每天早上见到熟人就说Good Morning 不要再说“你早”。
今天课堂上学了5个单词,这一整天,就想方设法 用这5个单词,加上以前学过的词汇,模仿书上的或词典里的句型造 自己的句子。每个单词起码用它20遍(不是背20遍)。高中一年级, 应该已经掌握1000多个单词了,所以高中阶段可以读一些简易的英语分级读物。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反复遇到大部分以前学过的单词,这样单词就不会遗忘,而且还能学到这些熟词的许多新用法、新搭配。到书店去,打开一本英语分级读物看2-3页,如果平均每页的生词 只有3-5个,这本书就值得买。生词太多的书,现在不要买。过半年、一年,随着自己词汇量的增加,书的生词量变少了少到每页只有3-5个时,再去买来看。高中阶段,应该学一些语法,因为我们是在非英语环境中学英语,学一些语法,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但是千万不能变成个语 法迷,见到一个句子就去分析语法。高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在这两、三年之内,需要投入足够时间来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必须找到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中阶段,一定要切切实实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花时间去大量做模拟试题。提高英语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从自己现有水平起步,循序渐进。按教学大纲规定,高中一年级的英语词汇量估计不会超过1500个单词。除了初中课本之外,接触过的课外英文资料也不会太多。因此,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建议你可以考虑做以下三件事:背诵课文。如果不能全背,可以选其中一些段落来背诵。能够流利背诵之后,争取把它默写出来,然后和原文对照,改正语法和拼写错误。如果你的英文课本有录音磁带,背诵时,应该模仿磁带的读音。每天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单词,特别是动词,仿照课文的句型,自己造一两个句子。如果你有一本比较好的英汉词典,可以查看一下词典中的例句。每个句子至少要自言自语地大声说十遍。外文书店里应该有一些适合你目前水平看的英语简易读物。不防买几本比较浅易的来阅读。光学课本,没有课外阅读,是不行的。不要看生词太多的文章,每100 个词中不认识的生词不要多于 3-4 个。以上三条,坚持三个月,会有大进步。坚持半年,会有大突破。
物理
一、高中物理的特点
1、高中物理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切实提高理解能力”等。
在高中物理中,过程和结果,更重过程;记忆和理解,更重理解; 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
2、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明显高于初中物理,但只要方法得当,认真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3、高中物理不是听懂的、看懂的,而是做懂的、想懂的。
4、讲什么,不考什么,但考的准和讲的有关系,这一特点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适应的。初中物理以知识的考查为主,高中物理以能力的考查为主,这一明显的反差,不少学生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往往使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二、高一物理怎么学
1、打好基础
(1)学好语文和数学。不论是阅读物理课本或是处理作业习题都 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语文能力。课本要能流畅地读下来,题目要能看懂,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能正确地论证或论述物理事件。 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是论证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在高 一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会遇到方程、 方程组、图象等代数知识,学好这些数学知识才能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顺利。
(2)做到“四个第一”。上好第一节课。完成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实验。完成好第一次考试
只要这个第一次吗,敢问第二次,第三次就不必上好,完成好,做好?何必为了好听只在乎这第一呢?不如改成“每一”,虽说是高标准严要求,但更符合作者之用意,“初”读者之要求吧。虽是此说,但未免有挑刺之嫌,姑且存之。
(3)做好预习。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听课:高中物理课教学密度明显大于初中物理教学,课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课前读书预习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预习,你可能会发现难理解或不懂的问题,有备而听,心中有数,可以得到听课的主动权,能带着问题听课,效果才会好。
4)用好老师。在刚开始学习高一物理时会有诸多不适应,听课或是习题中会有一定困难。在个人努力的前提下,多和老师交流,求得老师及时、具体的指导,是顺利度过适应期尽早步入学习正轨的捷径。大多数在入门阶段感觉困难的同学,与老师交流沟通不及时甚至 不交流沟通是主要原因之一。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力集中、独立思考、认真读书、手脑并用、总结交流。
2、培养能力
到学校来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从学会升级为会学。只有会学习了,才能算是自由了。要学会观察,重视实验。学会提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坚持解题后的研究和思考。先物理(现象和事实),再务理(务必整理、归纳、分析),再悟理(悟出其中规律,对现象和事实进行再认识)。物理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
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研究的对象是浩瀚的宇宙和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规律的,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排的,分为必学(必修)和选学(选修)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全体高中同学在规定的课时内必须学习的,选学的内容是供学有余力的同 学选用的。那么怎样才能学习好高中化学呢?
实验学好化学的根本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编高一化学教科书中共设计了教师的演示实验38 个,学习实验 13 个(其中有5 选作实验),课外家庭小实验6 个。对于中学的每一 个学生实验,要求同学们在进行实验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上实验课前,要认真复习课文里的有关知识,并预习本实验的内容,要求做到阅读实验说明,理解实验目的,明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准备好实验报告。对于实验习题,应提出 实验方案和需用的仪器和药品等。
2、每次实验时,要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桌上的实验用品应摆放整齐有序。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注意安全,并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
3、做完实验后,要认真地填写实验报告。4、实验完毕后,拆开实验装置,把仪器中废弃的物质倒在废液 缸里,把要回收的物质倒在指定的容器里,然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以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经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5、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中的各项内容,将实验报告上交老师批阅。
观察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化学观察方法有三种:
1、全面观察。化学观察必须有全面性,只有抓住所观察的全部 信息,才能通过思维认识本质。要按合理的程序进行观察,一 般的程序是由事物的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观察某 个化学反应时,应先观每种反应物有什么特征,注意反应的仪器与反应条件,然后仔细观察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 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最后 还要观察生成物的特征。%
2、重点观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应抓住重点进行重点观察,为对信息的理解打好基础。特别是对化学实验现象,抓住重点实验现象尤为重要。
3、精细观察。有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可能瞬间发生,迅速消失,也可能现象十分微弱而不明显,不易观察到。因此都需要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精确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三、高中学习方法6 问
1、潜力到底挖得完吗?
答:实验证明:人脑中约有80% 的“处女地”有待开发。据闻, 爱因斯坦这位跨越时空、彪炳千古的辉煌业绩的科学巨星, 也只动用了大脑潜能的30%。可见,人脑承受力及其潜在能量对相对处于无限时空之中而极其短暂的每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源。
2、我觉得在高一时只要把成绩保持住,没必要下很大的功夫去争第 一,到高二、高三,再在原有基础上加把劲,这种认识正确吗?
答:这种认识不正确,在高一不仅要把成绩保持住,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不前的想法不足取,更何况,第一也是相对而言 的,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既使你已经争得了班中第一,也没有理由自我满足,高一正是打基础的好时机,一定不能放 松自已。另外还需要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学习仅仅是 一个方面。
3、数理化方面的学习方法不够好,该如何改进?
答:(1)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2)注重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领会其实质;
(3)必要量的练习,练习不是目的,而是掌握定理、公式的 使用方法;
(4)记住几道典型的习题,举一反三,关键是多思考。
4、很多人说:到了高中女生就会比男生笨,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科学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男女在智力水平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因男女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在智力上各有特点,各有优势,比如,在思维特点上,男 生在抽象思维方面有一点优势,而女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又胜男生一筹。但具体到某一个人智力水平还是有区别的,但不能因此得出女性不如男性的结论,生理上的不同并不能成为
智力水平高低的理由,它只是导致智力特点差异的生理基础。试想,居里夫人的成就,又令多少男性自叹不如、羡慕不已。从现实状况来看,确有一部分高中女生成绩有下降,但这 不是由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更何况这也不是普遍现象。实际上,女生在智力水平上超过男生的事例也举不胜举,另外,任何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展,智力都表现为发展的趋势,到了高中女生就会变笨显然没有科学依据。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高中女生在生理上比男生的变化要大一些,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女生需要更多的努力,需要比初中时更多的自制力。
5、一天中的有效学习时间是多少?
答: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学生除了休息等日常生活时间的支配外,其他时间都可用于学习,一般来说,可以保证10 小 时左右,但有效学习时间应是一个变量,效果的高低也会因 人、因地、因时各有不同。如今,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是效率的竞争,方法的竞争,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品行都会影响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增加时间不是唯一的手段,最佳的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 素质,特别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6、如何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答:(1)认识到保证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意义
注意力是人智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有 效听课、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2)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的方法: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因为,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有吸引力,就自然会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兴趣产生于需要,因此,要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使自己保持有较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对不感兴趣的东西,除了去培养兴趣的努力外,关键是发挥意志力的作用。另外,有一个良好的心情也非常重要,再次,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情感,平时不要小看文体活动,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13264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