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投毒杀人什么时候才是实行完毕
投放危险物质罪中,将危险物质放置于被害人可能接触物内即属犯罪行为实施完毕。
投放危险物质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会 公众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安全。本罪行为人务必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抑或投放了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B. 投毒杀人的应该定杀人罪还是投毒罪
投毒杀人是需要根据其投毒的方向进行判断的,如果其在公共场所进行投毒将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对他人投毒进行谋杀,将以故意杀人罪进行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C. 投毒罪 故意杀人罪
1,甲明知道乙要去喝杯子里的水,而提前在水里投毒,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2,如果在乙家的井里投毒,因为该行为威胁到不特定人的人身安全,那么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毒罪早已经改成放危险物质罪,现行刑法已经没有此罪名)
D. 投毒谋杀,法院如何判决
投毒谋杀,涉嫌故意杀人罪,关键看造成的后果。
如果致人死亡,应当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E. 甲被指控投毒谋杀乙,具有作案动机,作案时间,但是没有直接物证和人证
我国实行无罪推定论,在无法证明一个人是有罪的情形下,应视为无罪。主要取决于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
F. 投毒属于高智商犯罪吗
投毒罪-认定
(一)投毒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本条增加了投毒这种行为方式。对投毒行为直接适用本条之规定。故只要行为人实施的投毒行为危害了公 投毒罪
共安全,即便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投毒罪的既遂。如果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则应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罚。 (二)投毒罪与以投毒为手段的行为的区别 不论在何种场合投毒,投毒行为的具体指向如何,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会引起不特定多人或者不特定多禽畜中毒伤亡,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就应以投毒罪论处。如果投毒行为只是指向特定的个人、特定个人家庭饲养的禽畜、承包的鱼塘等,并有意识地将损害结果限制在这个局部范围内,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应定投毒罪。应根据实际情况,构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三)投毒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如果行为人违反毒害性物品管理规定,也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但这种罪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的重大事故,且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投毒罪则不受这个范围的限制,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四)投毒罪与环境污染行为的界限 环境污染,是指工厂、企业、事业和科研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任意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在规定的期限内能治理而不治理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危害后果,有时虽与投毒罪相似,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与投毒罪是不同的。
编辑本段投毒罪-处罚
受害者 根据本条规定,犯投毒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G. 利用不满14周岁的人投毒杀人的行为如何定罪量刑
[问题]
被告人刘某因与丈夫金某不和,离家出走。一天,其女(时龄12周岁)前来刘某住处,刘某指使其女用家中的鼠药毒杀金某。其女回家后,即将鼠药拌入金某的饭碗中,金某食用后中毒死亡。因其女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对被告人刘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刘某授意本无犯意的未成年人投毒杀人,是典型的教唆杀人行为,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从重处罚”的规定,对被告人刘某应按教唆犯的有关规定来处理;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刘某授意未成年人以投毒的方法杀人,属于故意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同时,由于被授意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对被告人刘某应单独以传授犯罪方法罪论处。
[释疑]
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教唆犯是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构成教唆犯,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要件:在客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行为,并且这一教唆行为同被教唆人实行的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从这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教唆犯是共同犯罪人的一种,与被教唆人是一种共同犯罪的关系。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两个以上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故意犯罪。因此,构成教唆犯也必然要求教唆人和被教唆人都达到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达到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指使、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如本案刘某的女儿)或精神病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是不符合共同犯罪的特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指使者而言,实质上是在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精神病人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就被指使者而言,由于其不具有独立的意志,或者缺乏辨别能力,实际上是教唆者的犯罪工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指使、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者精神病人实施犯罪,在刑法理论上称之为“间接正犯”或“间接的实行犯”。“间接正犯”不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因被指使、利用者不负刑事责任,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应视为指使、利用者自己实施,故指使、利用者应对被指使、利用人所实施的犯罪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对指使、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精神病人犯罪的人,应按照被指使、利用者实行的行为定罪处罚。本案被告人刘某唆使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投毒杀人,由于被唆使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唆使人与被唆使人不能形成共犯关系,被告人刘某非教唆犯,而是“间接正犯”,故对刘某不能直接援引有关教唆犯的条款来处理,而应按其女实行的故意杀人行为定罪处刑。
本案被告人刘某的行为也不符合传授犯罪方法罪的特征。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把实施某种犯罪的具体经验和技能故意传授给他人的行为。就传授的内容而言,即“实施某种犯罪的具体经验和技能”,一般是被传授人先前所不知悉的,需要行为人特别的传授和被传授人的学习才掌握的,如传授怎样扒窃、制造毒品等的具体技能。鼠药可以毒死人,应当是一种常识,被告人刘某指使其女用鼠药毒杀金某,只是指明可利用的犯罪手段,同指使他人用刀或用枪杀死被害人没有什么区别,并非传授具体的犯罪方法。另外,传授犯罪方法仅是将某种或某些犯罪方法传授于人,并不包括唆使他人去实施某种犯罪的行为。而教唆行为的本质特点,是将教唆者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意或者虽有犯意但不坚定的人,使他人决意实施教唆者所唆使的犯罪。本案被告人刘某授意其女投毒杀害自己的丈夫,并非传授具体的方法,而是要将自己杀夫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自己的女儿,促使其女决意实施自己所指使的犯罪行为。因此,对被告人刘某的行为不应定传授犯罪方法罪,只能定故意杀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