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汉书年限

汉书年限

发布时间:2021-11-16 02:49:37

❶ 《伤寒杂病论》和《汉书》成书时间先后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班固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汉书>>早于<<伤寒杂病论>>

❷ 左传 史记 汉书 他们的记得时间都是什么时候的

史记:西汉
汉书:东汉
左传: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❸ 文选 汉书 史记 的作者和朝代分别是什么 再按照这三本书的时间顺序排序.

史记:司马迁,西汉(有争议),书成于约公元前104~前90年
汉书:班固,东汉(公元32--公元92),书成于公元80年
文轩:萧统,昭明太子,南朝梁(501--531),书约成于530年,无明确记载

❹ 是知道二十四史各部史书的起止时间

二十四史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❺ 各个年龄段在古时候的说法

❻ 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汉武帝建立54年,第一个年号是什

一般说来,除汉文、汉景所用的“上元”、“中元”等记元年号外,汉武的“建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但“建元”是否实际使用过,是有争议的。具体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年号始自元鼎三年,其前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系后来追定的,在蔡东藩的《前汉演义》中作如是说。
二是年号始自元狩元年,据称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中有相关文字。
三是年号就是从建元开始的。
我查看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按《史记.孝武本纪》所载,“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这里丢掉了元朔,不知是什么原因。
这里的“其后三年”,由前文查知,应该是“获麟”后六年,也就是元狩六年。
从后文“其明年……其夏六月中,分阴巫锦为民祠魏(月隹) 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也可证明,乃是元鼎前一年,为元狩六年。
《汉书》中的“武帝纪”中没有相关记载 ,但在“郊祀志”中的记载和《史记》一模一样。
但是元狩六年的说法,和前边三种说法都不相符。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而且在浙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砖铭》一书中,收有“元狩二年”、“元狩”、“元鼎元”铭文砖。
以此看来,至少在元狩二年就应该开始使用了年号。
但《史记》、《汉书》成书时间一在西汉,一在东汉,太史公直接就是武帝时人,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会弄错么?
另:关于元鼎三年(网上还有元鼎四年的,不知所自)的说法,我在查找时偶然发现,《史记》中“其后三年”是在“文成死明年”之后一段。“文成”是指齐人少翁,按《资治通鉴》,诛杀少翁一事发生在元狩四年。以此推算,可以得出“其后三年”是元鼎二年。不知有无可能是前人由此推算,又误计一年造成的。
附一说:
年号:
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年号为“后元”(前163年—前156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关于后元年号,在《汉书》中,有写“后元元年 ”、“后元二年”,也有写“后元年”、“后二年”。对此学者解释不同。有说年号只有一个“后”字;有说年号为“征和后元”;也有说“后元”就是年号,史书省略,写作了“后元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当时只称做元年,而年号还没有起好,二年汉武帝驾崩,后人用“后元二年”(意思是元年之后的第二年)来区别,在传抄过程中“后元年”多写了一个“元”字,而导致误传。目前一般都用“后元”年号来表示这个时期。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❼ 中国古代文学史起止划分时间

搜到的,贴给你
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与神话

一、《尚书·尧典》、《吕氏春秋》、《毛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古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辞》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贲辞》:贲如,蟠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三、神话的性质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基本特征有:
是想像的、幻想的。
是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被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反映了初民解释自然、社会,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只能产生于远古时代。

四、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而传说含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五、神话的劳动起源说与宗教起源说:
不论神话如何神异,总是表现着劳动生活,或者与劳动生活有关。
原始宗教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当初民从崇拜变成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就产生了。

六、我国神话的基本特点:
围绕人的生存这一主题。
人物充满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以及英雄气概。
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像力丰富。
集体创作。

七、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提示了方向:
人的生存这一主题成为后世文学的主流。
情感、形象、想像力方面的特征影响着后世文学发展。
神话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辞,不在305之列。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出自汉代,见于《汉书》。
献诗说出自先秦,见于《国语》。
删诗说出自汉代,见于《史记》,不可信。

三、《诗经》的分类,系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
风:地方音乐。
雅:京畿附近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四、《诗经》在先秦的作用。
祭祀、宴享时奏唱。
作为外交辞令。
教育。
五、《诗经》的流传:
秦火之后被毁,但因为是乐歌,在学者的记诵之中得以保全。
汉代有四家:鲁、齐、韩、毛。
毛苌晚出,且是古文经,未得立。东汉开,由于郑玄作注而大昌,其他三家亡,毛诗独传。
六、社会政治诗。
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如相鼠、伐檀、君子于役等。
官员表达不满的诗,如北山(对劳逸不均的愤懑)、正月(六月降雪、忧虑百姓、担心国运,说明了政治昏暗)等。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园有桃(不被理解的苦恼)、黍离(叹西周沦亡)等。
称颂统治者的诗,如甘棠(对召公的怀念)。
七、情爱诗。
有大胆直爽和温文典雅两种风格。
《将仲子》等诗说明: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
《氓》、《谷风》等诗说明:当时的婚姻制度男女不平等。
八、史诗及其他。
五篇史诗依次序是:
《生民》:周始祖后稷出生、种植五谷等。
《公刘》:远祖公刘率族人迁居,开荒定居。
《绵》: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兴国。
《皇矣》:太王迁居、王季传位、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武王灭商。
史诗的特点:不叙述全部历史,而是有选择的描绘具体事件。写心理感受、欢快的场面。
农事诗。
《七月》内容梗概:全诗八章,按月歌唱,写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劳作。
《芣苢》艺术特点:词语简练浅白、反复吟唱、情韵悠长。
九、《诗经》的文学成就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于:
情感真实。
表达感情坦率。
叙事饱含感情。
形式与语言方面的特点:
重章复沓。
四言为主,参差变化。
节奏鲜明,音韵天成,灵活多变。
语言方面有:词汇丰富,多记山川草木之名。联绵词和叠字。
十、赋、比、兴。
朱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李仲蒙:
赋:叙物以言情,情尽物。
比:索物以托情,情附物。
兴:触物以起情,物动情。

先秦散文
春秋时期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经济原因:铁器、初税亩等革新。农业发达带动工商业发达。
政治原因:周室衰微,诸侯并起,豪强兼并。
文化原因:贵族的垄断打破,文化下移。
因此:
一些读书人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思想,游说君主或聚徒讲学。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另一些读书人撰作史著,希望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造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
二、《尚书》是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今文尚书为伏生所传,后来亡佚;古文尚书于出孔壁。《逸周书》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是伪书。《春秋》为鲁国编年史。
三、《左传》
一般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尚存争议。
《左传》的文学特色。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人物形象生动,有立体感。
场面描写生动,细节传神。
善于描写外交辞令,富理文美。
四、《国语》
国别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但不可信。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五、《战国策》
作者不可考。为刘向编定。
文学特色: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善用寓言。
六、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向:
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性不断加强。
七、《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雄辩。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善于抓住典型事例、多用比喻、寓言等。
八、《庄子》
1、《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重言就是借重他人之言,但《庄子》中这类他人之言,大多是虚构的。庄子所谓寓言,与今义异,大抵是指有情节、有比喻寄托、言此意彼的故事。即使从今天的意思而论,有学者作过统计,《庄子》全书共有寓言181则,平均数百字中即有一则寓言。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征:把思想融入到寓言故事里。闻一多说“读《庄子》,本分不出哪里是思想的美,哪里是文学的美”。这些都说明《庄子》寓言的特色即是《庄子》的特色。
2、《庄子》寓言的特色:
想像奇幻谲诡。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细腻逼真的描写。
谐趣与机刺横生。
九、《荀子》和《韩非子》
1、《荀子》的特点: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
2、《韩非子》
风格:犀利、冷峻、透彻、严密。
寓言:通俗浅白,故事加说理。
屈原和楚辞
楚辞的产生。
1、“楚辞”这一名称,从西汉时出现。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宋等人作品,命名为《楚辞》。
2、辞与赋的区别:
从体式上说,楚辞用兮字。句式长短不齐。
赋很少用虚字,句式整齐。
从性质上说,楚辞是主观的。抒情意味。
赋是客观的。缺乏抒情。
楚辞的产生。
与楚声、楚歌的直接联系。
与楚国民间“巫歌”的关系密切。
描写楚地风物,使用楚方言。
北方文化的影响。
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
要之,楚辞的产生,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也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楚辞的文体特点。
楚辞有两种体式。一种类似于《诗经》而有所改造。四言,少用虚字。如《天问》、《橘颂》。这不是典型体式。
另一种则是“骚体”。骚体的特点:
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
多用方言、虚字(兮、些)。
二、《离骚》的主题。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2、九死不悔的品格和疾恶如仇的精神。
三、《离骚》的艺术特点。
激情和想象。
主人公形象。峻美纯洁、独立不屈。
比兴手法的拓展。使之具有象征意义。
结构语言方面:篇章宏大,句式自由,散韵相间,主客问答,语言丰富。
四、《九歌》与《九章》及《天问》《招魂》
1、《九歌》是祭祀曲,多涉神鬼事。
《九章》非一时一地所作。
2、《九歌》把神灵人格化,多写神灵相思、人鬼空恋,形成凄清幽渺、清新奇异的风格。
3、《九章》直抒胸臆、平实朴素。
4、《天问》提出170多个问题,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有较大史料价值。
5、《招魂》的特点:
结构精密。
长于铺排。
五、宋玉等。
1、“九辩”即“九遍”,是乐曲名。
2、《九辩》是宋玉自悲生平之作。
3、《九辩》与《离骚》之比较。

❽ 汉朝统治时间及历史资料

汉朝
汉朝按年代和建都分西汉和东汉。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东汉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汉朝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 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 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 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 东汉初,裁撤郡国军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 家军力遭到削弱。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镇压农民起义过 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乘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分裂。
军事领导体制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 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 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 即,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 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 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 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 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 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中叶 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 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朗官 和近侍(如太中大夫、X者>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沼,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 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充任;将军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 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 甚大。
在地方,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 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 卫和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 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绎、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 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 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兵役制度 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汉初,承秦 制.实行征兵制。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 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武帝时,土地兼并 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 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 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谪兵、奴 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 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 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 年在本郡 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 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 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 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凡有一定军功、资历、 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 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 当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 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军训制度 西汉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书“武五子 怜》),不仅注重平时因地制宜、因兵种而异的训练,还坚持定期校 阅、考核,次行都试(大检阅)制度。即每年秋季,在京师,举行隆重 祭祀仪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练阵法。在郡国,太守、都尉及县令、 县尉组织材官、骑士、楼船,进行射箭、乘马、行船等项军事技能比 赛和考核,评定优劣,罚的还以狩猎形式进行军事演习。在边境,由太守率领万骑巡察防务情况,并实行边塞秋射制度,对候长、士史 进行射箭考核,合格者有赏,不足吉受罚。训练内容以张弩发矢为 主,也综角抵(角力、摔跃)、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运动)等武 术、技巧项目。东汉废都试制度。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 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代的武器种类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种多样。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射兵器有弩、弓;防护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钩镶。此外还有锤、挝、杖、钺、斧等劈砍、锤砸兵器。在各种兵器之中,铁兵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汉初晁错所列的弓弯、短兵、长戟、剑盾、矛铤等多是质量精良的铁制兵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长安武器库所出兵器,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兵器,刀、剑、戟、矛、斧、骸、盔甲一应俱全,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
汉代军中的武器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远远优于匈奴的兵器。正如晃错所言,汉军的精兵良器用于战斗,“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汉军的精良武器是由多系统、多部门制造的。考工令是西汉中央兵器制造的主要部门之一。“考工,少府之属官也,主作器械”。“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 ; 考工之外,西汉的尚方令也制造兵器,史载尚方今:“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汉书·韩延寿传》载:“延寿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放(仿)效尚方事”。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绛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循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马贞《素隐》曰:“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放云工官尚方。”
汉代地方上制造兵器的部门是工官。“《地理志》:河南、南阳、济南、太山、颍川、河内、蜀、广汉等郡,皆有工官。徐天麟按:工官虽在外郡,而所作器械,实输京师。故武帝边兵不足,乃发武库工官兵以赡之也。”《汉唐事笺》卷六亦载:“汉自郡国至京师,皆有武备,在郡皆有库兵,或置工官,库兵以算赋为之,而工官与铁官,同置产铁之郡。”可见,汉代产铁之郡皆设制造兵器的机构。
西汉的武库不仅负责兵器的贮藏,也具有武器生产的功能。执金吾届官有武库令,“主兵器”。这里的主兵器,也应包括武器的制造。 虽然西汉武器的制造机构有的在京师,有的在地方,但所造兵器皆藏之武库。从这一点看,西汉的武器生产权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对于武器生产的规格、质量、数量都应有统一的计划。
武库是西汉武器装备的主要贮藏部门,为了使武器装备能够及时地配给军士使用,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多层次的武库网络。中央级的武库有京师长安的武库,地方郡级武库见于记载者有洛阳、河南、上郡、颍川、广汉、山阳、北海、玄莬武库,张掖、酒泉、渔阳、上党等地也建有武库。县级武库见于记载者有阳陵、居延、商县和武牢等武库。汉武帝以后全国武库大增,边防军及大将军幕府多没有武库。
汉代武库规模巨大,位于长安长乐、末央二宫之间的长安武库,四周有高大的围墙,考古证实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32米,墙厚1.5米,总占地23万平方米。武库内共发现七处库房遗址,各库所存放的武器种类不一,有的存放铠甲,有的专贮弓箭、簇矢。该武库自汉初兴建,终西汉一代始终沿用。地方上的武库也有相当的规模。遇有战事,这些武库网络便可以及时地为数以万计甚至十几、几十万的军队提供装备。
西汉王朝十分重视对武器装备的管理。武库令(长)和武库亟等经营武库之官吏,一般由皇帝亲信为之。武库有严格的籍簿登记制度。从居延汉简可以看出,当时库藏武器装备的品种、数量及出入情况都有详尽的登记,其登记簿册名为“器物簿”。为了保证武库的安全,武库有“库卒”昼夜巡逻值班,名为“直符”。西汉中期燕刺王刘旦曾对群臣诡称:“寡人赖先帝休德,
获奉北藩,亲受明沼,职吏事,领库兵,任重职大。”汉武帝太子为江充陷害被迫起兵时,曾“桥(矫)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皆说明动用武库兵器必须有皇帝制沼才可行,武库兵器的发放十分严格。武库控制在皇帝手中,既反映西汉对武器装备的严格管理和使用,也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

武器管理 两汉武器以钢铁兵器为主。中央由少府所属的考 工主管全国兵器制作。冶铁业比较发达的郡,设工官、铁官,主管兵 器制造并输送京师。长安、洛阳及各郡设武库,由武库今负责兵器 储存和发放。

军队构成 汉朝军队包括京师兵、郡国兵、边防兵三个部分。 三者结合,构成军队的整体。
京师兵即中央军。历来不少学者认为,汉初京师兵主要指南北军,因驻地分别位于长安城内南北而得名。南军的主要任务星负责 保卫宫廷,成员有卫士、郎官之别(南军组成,常见的还有二说:一 是南军即刀尉所领之卫士,—是南军仅指郎中令所领之郎官)。卫 士是郡国轮流服役的正卒,由卫尉统领;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学出 众之士组成,属郎中令统领。北军主要任务是警备长安及京畿地 区,士兵多征调三辅正卒,一年一更换,初由中尉统率。非常时期, 南北军由皇帝指定重臣统领。武帝时,南军增设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愤八校 尉兵,分驻京城内外。南北军由此扩展成为皇帝亲自学握的一文重 要军事力量。东汉时期,形式上沿袭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 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北军 分作两部:一部内执金吾(中尉改称)统领;一部(主力)由五校尉 (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分领,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灵帝时 增置西园八校兵。 企考两汉文掐,汉朝京师兵是其军队的精锐,主要负责宿卫皇 宫韧保卫京师,按任务可分为三个系统:①省殿卫军。汉初由郎中令统领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新入仕途而 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学出众之士和有某种特长之人组成。主要 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待遇优厚。汉 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为加强宿卫与侍从,先后置期门(后改 体虎贲郎)、羽林(初称建章营骑)和羽杯孤儿,充任省殿宿卫和执 兵送从的主力。期门、羽林选自西北六郡能骑善射的良家子弟,羽 林孤儿由作战死亡将士遗孤组成,皆长期服役,地位较高。②宫城 卫士。由卫尉统领,职掌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 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卫士由各郡回轮番赴京师宿卫的正卒充当,每期一年,期满回籍。⑶京师屯兵。任务 是屯戌京师,保卫京师及近畿治安。大体包括三支部队:一是南北 军。汉初京师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将军、卫将军或贾臣统领。如吕 后以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以吕产为相国,领南军;丈帝元年(公 元前179)“拜宋吕为卫将军,居南北军”(《汉书·文帝纪》)。文帝 二年即罢卫将军之军。至此,南北军并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 恢复北军组织.并扩大北军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 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 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裁并八校为五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 声),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二是中尉卒。由中尉(后改称执金吾)统领。主要负责京师,维持治安;曳帝出 巡时,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三是城门屯兵。武帝时始设,置城门 校尉统领,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领兵分守长 安十二城门。东汉相沿,洛阳十二城门亦设城门屯兵警守,兵员略 有减少。东汉末年,外威、宦官拥兵割据。外戚大将军何进旱北军 五营及期门、羽林后,宦官集团逐募京畿丁壮,创设西园八校尉军。 各置校尉一人统领,总领于上军校尉,从而形成外成、宦官分 掌京师兵的局面。
郡国兵即地方兵。汉初,高祖令各郡国选择勇武有力者,因地 势所宜,置材官、骑上、轻车、楼船,各有员额。平时参加军事训练.

❾ 请问班固的《汉书》的出版社 名称以及年限

汉书(来简体字本,前四史)(上、中、自下)(全三册)
作者: (唐)颜师古 / (汉)班固
ISBN: 9787101045444 〔十位: 710104544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定价: 130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5-3-1

❿ 《三国志》 《史记》 《晋书》 《汉书》 按时间顺序排列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

与汉书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