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勘查技术装备
2009年,全国地勘单位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58.52亿元;其中,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专用设备净值21.08亿元,占13.30%;属地化的地勘单位专用设备净值65.09亿元,占41.06%;其他地勘单位专用设备净值72.36亿元,占45.64%。我国地质技术装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常规装备上具有一定基础,自主开发了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系列、地面高精度重磁勘查系列、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提高我国地质勘查水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20年来,由于地质勘查投入逐年减少,多数设备处于老化的状态,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许多重要装备尚处于空白状态,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
为了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精兵加现代化”的目标,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启动了为期3年的《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计划》。该专项计划,总投资15亿元,2003~2005年每年5亿元。部、局两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力量,在全面了解装备现状和今后需求、分析研究地质装备的发展趋势、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规划》、《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2005年技术装备计划》及《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年技术装备建设启动方案》。明确了这次装备建设的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基本实现地质队伍“野战军”常规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完成“十五”乃至“十一五”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重点项目关键设备的配置。
截至2009年底,经过5年多的努力,装备专项14亿元的采购工作基本完成,前后共签订设备合同1586份,价款约11.5亿元,装备数量13213台套,近80%的设备已投入使用。先后购置大量地面探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实验测试、地质信息技术、野外保障等先进的技术装备,使原有老化落后的技术装备得到了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基本形成了大区中心的装备体系。
2. 地勘单位项目经费支出核算
一、科目设置
(一)按照《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地质调查项目支出核算设置以下三级科目:
一级科目:未完地质项目支出、已完地质项目支出、地勘生产、辅助生产、间接费用、管理费用等。
二级科目:工作手段
三级科目:成本科目
同时,为了满足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和年度决算的要求,还可以在成本科目下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二)为了满足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需要,落实《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地质调查项目支出核算需要设置以下三级科目:
一级科目:地质调查项目支出
二级科目:工作手段
三级科目:地质调查费用支出
(三)为了满足上述两种核算管理需要,在按照《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核算项目支出的同时,进行地质调查项目支出辅助核算,以满足项目管理需要。为了不增加财会人员的负担,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项目核算及辅助核算功能,设置相关会计科目,进行相应的辅助核算:
1.科目设置
一级科目:未完地质项目支出、已完地质项目支出、地勘生产、辅助生产、间接费用、管理费用等
二级科目:地质调查费用支出
三级科目: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2.辅助核算
在设置上述科目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会计电算化辅助核算功能,在“项目核算”功能设置地质调查项目及项目名称,利用“部门核算”功能设置“工作手段”,进行项目经费支出的辅助核算。
二、主要科目说明
(一)“未完地质项目支出”、“已完地质项目支出”、“地勘生产”、“辅助生产”、“间接费用”、“管理费用”等一级会计科目,是根据《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规定设置的,一般不能随意更改。
(1)“未完地质项目支出”、“已完地质项目支出”按地质调查项目设置明细账户,按工作项目设置专栏,分别反映各地质调查项目支出情况及其构成。
(2)“地勘生产”按地质调查项目和工作手段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并按“地质调查费用支出”科目设置专栏,进行各地质调查项目和工作手段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3)“辅助生产”、“间接费用”、“管理费用”,按“地质调查费用支出”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设置专栏核算,月末按工作手段、地质调查费用支出科目、项目名称对应分配结转到地勘生产。
(二)“工作手段”,即《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工作项目”,是指野外调查项目(甲类项目)为完成一定的地质调查项目任务,取得预期地质和科研成果,所使用的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按其手段和方法不同划分为如下20项: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遥感、槽探、浅井、坑探、钻探、岩矿测试、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
设置“地质调查综合与科学研究”,核算地质调查综合与科学研究项目(乙类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
(三)地质勘查单位承担地质调查项目,除需按《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成本项目核算外,还需根据《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设置“地质调查费用支出”科目进行核算。为避免地质调查项目支出核算科目级次过多,建议省去“成本项目”科目,仅使用“地质调查费用支出”科目。具体科目及其含义同第一节“事业单位项目经费支出核算”。
(四)“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同第一节“事业单位项目经费支出核算”。
三、主要会计事项
地质勘查单位为组织开展地质调查项目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属于直接费用,应直接计入有关工作手段成本,借记“地勘生产”,贷记有关科目;属于间接费用,应先在“间接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有关工作项目,借记“地勘生产”,贷记“间接费用”科目;由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应先通过“辅助生产”科目核算,月末再分配计入有关工作项目,借记“地勘生产”,贷记“辅助生产”科目;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地质调查项目发生的各项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贷记有关科目,月末再按项目来源分配计入有关地质调查项目,借记“地勘生产”,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期末,结转地质调查项目实际成本时,借记“未完地质项目支出”科目,贷记“地勘生产”科目。地质调查项目完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验收后,借记“已完地质项目支出”,贷记“未完地质项目支出”。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的相关文件,核销已完地调项目经费支出时,借记“地勘工作拨款-地质调查项目拨款”,贷记“已完地质项目支出”。
举例如下:
(一)2005年3月10日发A项目地质组工资25000元,其中基本工资15000元,津贴9000元,其他1000元。
001号会计分录:
借:地勘生产-人员费-基本工资/地质测量-A项目 15000
地勘生产-人员费-津贴补贴/地质测量-A项目9000
地勘生产-人员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地质测量-A项目1000
贷:现金(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5000
(二)2005年3月11日经预算批准,A项目地质组购置计算机一台,售价22000元。已验收并交付使用。
002号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22000
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2000
同时,
借:地勘生产-专用仪器设备费-专用设备购置/地质测量-A项目 22000
贷:累计折旧 22000
(三)2005年3月15日地质调查项目发生燃料费5000元。
003号会计分录:
借:间接费用-能源材料费-专用燃料费 5000
贷:现金等 5000
(四)月末,分配间接费用。
004号会计分录:
借:地勘生产-能源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地质测量-A项目 1000
地勘生产-能源材料费-专用燃料费/钻探-B项目 4000
贷:间接费用-能源材料费-专用燃料费 5000
(五)结转各辅助生产部门对地质调查项目和管理部门提供劳务的实际成本。
005号会计分录:
借:地勘生产-人员费-基本工资/地质测量-A项目
3000
管理费用-基本工资 2000
贷:辅助生产-基本工资 5000
(六)发生管理费用4000元。
006号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基本工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4000
贷:现金等 4000
(七)分配管理费。
007号会计分录:
借:地勘生产-管理费-基本工资/地质测量-A项目1000
借:地勘生产-管理费-基本工资/地质测量-B项目2000贷:管理费用-基本工资3000
(八)年末结转未完地质项目支出。
008号会计分录:
借:未完地质项目支出/地质测量(工作手段)-A项目
贷:地勘生产-人员费(地质调查费用支出科目)-基本工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地质测量(工作手段)-A项目
(九)结转已完地质项目支出
009号会计分录:
借:已完地质项目支出/地质测量(工作手段)-A项目
贷:未完地质项目支出/地质测量(工作手段)-A项目
(十)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的相关文件,核销已完地调项目经费支出。
010号会计分录:
借:地勘工作拨款-地质调查项目拨款
贷:已完地质项目支出/地质测量(工作手段)-A项目
四、项目经费支出核算账簿
(一)按《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地勘生产明细账”和“项目明细账”,按“项目”设置账簿,按“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设置明细账。
(二)地质调查项目费用支出辅助账
项目支出多栏式明细账见表2-2-1。
表2-2-1 地质调查项目支出多栏式明细账
3. 地勘延伸业
过了两天,林强打电话给汪燕。可是她一见是自己的手机号,拒接,再打一次就关机。给家里打电话也不接。看来自己把她的心给伤透了,连个解释的机会都不给,真是决心和自己吹了。
一连几天都如此,林强感觉心里好冷。
于是,心想还是和刘芳谈吧。便给她打电话。她倒是接了。像没事人一样,照常和你嘻嘻哈哈。一说到交朋友的话题,她马上斩钉截铁地说,那不可能!林强便问,难道我们的关系就不能再向前发展一步了!刘芳仍旧坚定地笑着说:“我们只是普通朋友!”闻听此言,林强暗想:真见鬼,前几天晚上在一起聊天时,那情景可不像是一般朋友。这才两天就是普通朋友了。可这话又不好明着说。唉,让人捉摸不透她的想法,女人的心真是深不可测。
林师傅看出儿子的异常变化,便问林强是怎么回事?林强没说刘芳的事,只把汪燕和自己分手的情况如实禀报。林师傅听罢感到很惋惜,说汪燕这么好的姑娘你不珍惜,将来有你后悔的时候。
几个月后,父亲打电话告诉在工区的林强,汪燕又有新的男朋友了。林强听了,心里反而渐渐平静下来。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林强接到汪燕叔叔汪师傅的一个电话。
汪师傅在电话上说,汪燕离开林强时,已经怀了林强的孩子,汪燕的父母都是老实了一辈子的本分人,知道这个情形后,坚决要求汪燕把孩子做掉,他们不能让女儿生下这个让人感到羞愧的孩子。老两口为此事又气又急,既心疼女儿,又怒其不争。常常是半宿半宿地连劝带骂,让汪燕去打掉孩子,这样今后有合适的,才好再找一个,一个未婚女人总比一个未婚妈妈成家要容易一些。
林强听罢,不禁大吃一惊,呆若木鸡,喃喃地说:“什么,汪师傅,您说什么?我的孩子?汪燕怀了我的孩子,您可别开这样的玩笑!”
汪师傅苦笑道:“林强,这事我能和你开玩笑吗?你们俩在一起当时就没想到这些事吧。不过,她最后还是听了她父母的,把孩子打掉了,嗳,这是报应啊。你也不要怨她,在这个社会上,一个没结婚的女人真要带一个孩子,她会寸步难行,生活有多艰辛,即使她成了家,也会为这个孩子闹矛盾的……哎,林强,我没把你当外人,对你就像对我的孩子一样,所以才和你说这个……”
一滴泪水悄悄地滚落在电话机上。林强迟疑了片刻,说道:“大叔……我真不知汪燕她怀孕了……都是我的错!”
“噢,小林,我不是埋怨你……你也是个不错的孩子,可你们咋就不能走到一块呢?当初我把我这侄女介绍给你时,她还有点不大愿意,说你离过婚。我对她说离婚怎么了,关键要看两个人为啥离婚的。你林强长年在野外勘探,女人在家独守空房,时间久了俩人的感情淡了,和别人日久生情,这能不离婚嘛。可你到了这步田地,都不说自己前妻的不是。你说,这样的男人有多仁义、多厚道,有这样的男人在一起生活,还有啥不踏实的。她听了我的话,这才心甘情愿、一个心眼地和你谈……哎,算了,不说了,不管怎么样,你们毕竟过去有过一段情,成不了夫妻今后就当朋友吧!”汪师傅说道。
放下电话,林强陷入了沉思。汪师傅电话里虽然没明说,但是林强听出来,他还是蛮理解自己的,而且汪燕现在有了意中人。
说实话,其实他挺喜欢汪燕的。只是因为心里总有另一个姑娘在缠绕纠结,这才让他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林强想,虽然今后不能和汪燕在一起成家生活,但两人毕竟处过一段时光,她曾经那样体贴自己,对家父也不错。父亲独自生活了十多年,岁数也一天天大了,对她早像儿媳妇一样盼望和期待了。不管怎么说,自己还是应该给汪燕去一封信,表示一下歉意,顺致祝福和问候。男人嘛,本应该如此。
过了两天,林强终于给汪燕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郑重向她道歉,自己对不起她,愧对她的爱。希望她能谅解自己,好好开始新的生活。在信最后,他真挚地祝她生活美满、幸福、平安;并真诚地承诺,今后有需要帮忙的,自己一定会全力相助。林强的信充满了真情,让人感动,说实话,连他自己看了都有点想哭。
信寄出去后,林强感到轻松一些。他知道,失去的将永远失去了,重要的是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千万不能因个人生活上的事影响工作,在工作中出现一点纰漏。
随着国家勘探任务的日益减小,局里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做大做强地勘企业,决定由单纯的煤炭地质勘探向地勘延伸业拓展,凡与地质勘探有密切关系的延伸产业的工程建设施工,包括市政建设如道路、桥梁建设,社会基础工程建设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桩基、地基处理、基坑支护、降水,非开挖铺设管线等工程项目都可以参与施工。目前,在全国煤田地质行业,已有安徽煤田地质局、江苏煤炭地质局、山东煤田地质局、福建煤田地质局、广东煤炭地质局、江西煤田地质局等多家单位先后成立了建设工程公司,向与地质勘探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地勘延伸产业进军。作为华北地区一个大的煤田地质局,自然在这方面也不能落后,必须迎头赶上。
根据局里的要求,二队也成立了地质建设工程公司,副队长王超兼任公司总经理。
公司成立初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无设备、无经费、无办公场地,王超手下只有几个人,与那些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场上能呼风唤雨、名声显赫的大公司大集团相比,王超领导的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显得形单影只,既缺少地质勘探之外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也缺少市场开拓创新型人才。单说资金这一项,虽然公司是经局里批准队里成立的,但却没有事业费投入,使得这些原本是煤田勘探专业方面的骨干在初次踏入这个都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省会城市参与全新工程项目竞争中,既没钱又没权,处境十分尴尬,他们甚至无法和个体、私营经济相比,那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们为了争取到工程项目,往往采取一些“潜规则”的竞争手段。因此,一开始他们很难承揽到项目,即使揽到项目也是人家不愿意做的小工程。
面对种种困难,公司该怎么办?是坚守发展,还是撤离转移?这个问题如影随形般缠绕在王超的心中,令他夜不能眠。那些日子里,王超满脑子全是坚持还是撤离这个问题。
市场如大海,要想学会游泳难免不呛几口海水。尽管市场不同情弱者,但谁一开始就是强者呢?从某种角度来说,放弃就是失败,坚持就是胜利。既然如此,为何不做一个永不放弃的坚守者呢!
经深思熟虑,王超决定,把林强的206井队兼容到自己的地质建设工程公司中来,即有工程的时候让206井队为自己打工干活,没活的时候继续从事煤炭地质勘探施工,这样一来增加了自己公司的施工力量和品牌效益;二来由于是甲乙合作关系,干活施工时给钱,没有活时公司也不用养闲人。此举如可行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就是不知道林强这小子愿不愿意干,还得好好地说服他。
没想到,当王超找到林强,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林强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这让王超心里格外高兴。可是他又犹豫了一下,支吾着说:“林强,你……是不是……再好好想一想,考虑一下。”
“还有啥可考虑的,王队,你到底想说啥吧?”林强抬眼问道。
王超有些不好意思,“是这样的,虽然咱们地质建设公司是成立了,可你也知道,成立初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名气,只能承接到一些小的工程项目,不但规模小,而且价位低,说白了,都是一些大公司不愿意干的薄利项目,按目前情况来看,公司基本上没有多少利润空间。我是怕你手下的工人们把活干完了,公司一时半会又拿不出多少效益奖金,到时让你为难,所以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林强一听,反倒安慰起他。“哪能一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别着急,慢慢来。只要不赔钱不倒贴,有项目就干,就不能放弃。对我们来说,一是要闯声誉,二是权当练兵了。至于发不了奖金,没事,我的弟兄我了解,你就尽管放心吧!”
“到底是林强,好,只要到手的项目,咱就努力干!你和大伙儿说,就说年底我请大家喝酒!有钱了一定不会亏待大家的!”王超欣然道。
其实,林强毫不犹豫地一口便答应下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林强原先就比较佩服王超副队长,觉得他是一个有才能不浮夸又比较年轻的队领导;二是觉得有这样一个走向市场来锻炼的机会,对自己井队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在林强的指挥下,206井队成为二队第一支加盟到地质建设公司的钻井队伍。
206井队加盟地质建设公司半个多月后,公司揽到了一个小地勘延伸业的工程项目,王超要求林强三天内带着井队进场施工。
本来206井队这边才完工一个井,林强本来打算让大伙儿在这口井竣工之后休息两天,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由于时间紧迫,林强连夜召集陈建刚、徐斌等人开会,研究决定第二天一大早收拾施工设备,组织装车,晚上就向工地开进。争取第三天上午赶到施工现场。
老天似乎要给林强一个下马威,在井队装好车向施工目的地行驶的途中,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
为了保证车辆安全,林强只好让两辆汽车都停下,大家来到路边的小旅馆里避避雨。雨刚刚小一点,林强便下令出发。于是,汽车在白茫茫的雨幕中缓慢地驶向了远方……
汽车走走停停,在傍晚时分才赶到了目的地,比计划晚了大半天。由于道路泥泞,拉施工设备的汽车进不了现场,只能将这些机械设备卸在离施工现场200多米远的公路上。
望着浑身上下全都淋湿的弟兄们,林强也有些为难,按说应该让大伙儿赶快避避雨,休息一下,擦擦身上的雨水,喝口姜汤,驱驱寒气。可,时间就是命令,任务不等人啊。还得一鼓作气地向前赶,抓紧干,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设备抬进现场,否则就要误工期。想到此,林强什么话也没说,一咬牙转身冲进了雨里,扛起一个设备部件向前艰难地走去。
建刚、徐斌一看,也跟着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大伙儿也一起跟随着,在雨中干了起来。众人或两人抬或一人扛,遇到大的设备,他们把钻杆铺在地上,推着设备在上面滚。30来人硬是连推带拉,花了半天的时间把施工设备运归位。
当闻讯赶来的王超看到井队职工一个个都成了泥猴子,脸上淌着滚滚热汗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拍着林强的肩膀,哽咽地说:“兄弟,好样的!弟兄们都是好样的!大家辛苦了……不愧是王牌钻机……我这个主管副队长失职了,让大伙儿受苦了!”
林强平静地笑道:“王队,你这就见外了,咱们钻工啥样的困难没见过,这点毛毛雨算啥,没事!”说着便带着钻工开始了清理现场的工作。
由于地质建设公司有206井队这样一群男子汉,这些男子汉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在以后的地质延伸业施工中,硬是以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拱下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公司辉煌事业的大工程。
随着承揽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公司也渐渐有了些声誉。一些大单位和部门有时上门找到公司,要求合作或施工。王超、林强看准时机,经过积极努力、大胆争取,终于承揽到了省会机场扩建工程中航油管道穿越工程。
机场扩建航油管道穿越工程为定向由东向西、两条平行管线穿越机场跑道,设计的两条管道分别为直径406毫米输油钢管+直径108毫米光缆套管和直径406毫米输油钢管,设计长度均为1490米,平行间距为5米,主要穿越地层为淤泥质黏土层。
由于省会机场是华北地区一个不算太小的航空港,每天起降的各种飞机航班有几十架次,穿越工程面临着工期紧、施工场地狭小、交通不便利、地下交叉管线复杂,地面沉降要求高,特别是机场跑道和滑行道在不停航情况下绝对不允许冒浆等一系列的困难。
在开工动员会上,林强表情严峻地对大家说道:“虽然这次我们承揽到省会机场油管穿越工程,说明我们的实力和声誉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不能按期按质完成这项工程,比如在油管穿越施工时出现了冒浆等问题,比如穿越时造成地面沉降倾斜而导致国际航空飞机的颠覆,那可不单单是赔几个钱的经济问题了,我不是危言耸听,它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和政治影响是严重的,这个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在开工前,我们必须要对穿越方案进行反复研究,编制出最合理的施工设计,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工程万无一失,打响中国煤勘施工品牌!”
员工们听着林强的讲话,明白眼前的形势,压力在每个人心中无形地增长着,会场的气氛与往常相比显得有些紧张。
为确保在35天的合同工期内,完成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穿越工程,林强和王超决定,公司和206井队共同组织了精干优秀的施工队伍,利用HY—1300水平定向钻机进行施工。
设备进场前,王超、林强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对机场跑道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进行了详细勘察。为了克服场地狭小、不影响周围交通环境等困难,他们在混凝土路面上,开挖小工作样坑,固定钻机采取不开挖地锚坑,用钻孔机在路面上钻孔锚固。
由于机场白天飞机起落不断,又不能让飞机先停下来,这里面可有国际航班,哪能说停就停呢。林强便决定,管道穿越跑道和滑翔道施工项目,改在夜间12点以后,等飞机停航了再进行。并要求井队白天在机场分析观察,晚上组织人员全力以赴,不间断施工。
开始,大家伙有点不太适应这种白天睡觉夜间施工昼夜颠倒的作法,可几天下来也就习惯了,大张开玩笑说:“再这么干下去,咱们都成了夜猫子了!”
建刚笑道:“夜猫子?大张,你别美化自己了,你顶多也就是一只老骚猫,不过是正在夜间活动罢了。”
“怎么样,有什么情况?”林强带着徐斌等两个技术骨干,从黑夜中走了出来,来到了灯光通明的施工现场。
“没事,一切正常!”建刚答道。
林强看了看非开挖机器运转状况,轻声嘱咐道:“好,还算平稳,可也不能掉以轻心。这样吧,建刚你们继续在这盯住,我们去跑道里边看看,看有没有冒浆、沉降和其他异常情况,发现苗头也好及时解决处理。”林强说着,带着徐斌等人向前面走去……
经过几天的探索实践,206井队终于找到了适合机场穿越工程施工匀速钻进、减小泵压和排量、提高泥浆黏度的办法,穿越日进尺显著提高,由最初每天的十几米,发展到后来的四五十米,最高时竟达到六七十米。一时间,竟引得两三家非开挖公司的施工技术人员来此参观。
在穿越工程导向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合同设计要求,进行了多次测点检验,以确保导向轨迹与设计轨迹相符。
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油管穿越工程渐渐接近终点,按期完工看来不是问题。机场有关部门、工程监理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地质建设公司和206井队全体职工的共同奋斗下,机场石油管道穿越工程终于在合同规定的日期内提前五天完工了。这天上午,机场有关部门领导、工程监理方代表,一起来到了施工现场,几个人握着王超和林强的手,连连表示感谢,对这次穿越工程无任何安全、质量和环境污染事故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好评,称赞这样的定向钻穿越机场跑道工程在冀原省尚属首例。
机场建设工程部杨主任向王超表示,今后只要有这方面的工程,一定还要交给二队做,因为二队做的工程是“三心”工程,即让人放心、舒心还省心!
工程验收后,机场方面马上把施工款全部打到公司的账上,并且特意多支付了5000元,声明这是对施工人员提前五天完成此次优质、安全、环保工程的特别奖励。
王超和林强闻听后,非常高兴。俩人一碰头,决定给大伙每人发200块钱,同时放假三天。由于这次穿越项目工期紧,前些日子大伙儿已连续三个星期没有休息了,现在终于完工了,也该让公司技术人员和206井队职工们休息放松一下了。
放假,有时也是一种管理奖励措施。
4. 地勘钻探设备零件的英文翻译
钻探设备零件的英文翻译 Drilling equipment parts English translation
钻机、Rig
主动钻杆、Active drill pipe
钻塔、Drill tower
塔衣、Tower clothes
泥浆泵、Mud pump
拧管机、Screwing machine
锁接手 Lock take over
5. 关于我国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问题的思考
此文系作者和石森(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原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17卷第4期
摘要 文章简要回顾了1994年以来,各届政府领导对公益性地质队伍技术装备的重视,分析了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队伍的野外设备、实验测试设备、海洋调查设备现状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阐述了2003~2005年国家利用国债专项资金装备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完善地质调查固定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新技术装备最大效益的建议。
关键词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设备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在国家层面上按照中国国际工程公司在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评估会上的评价是“少见的单纯以设备购置为内容的重大项目”,是国家利用国债资金专项支持的;在国土资源部层面上更是空前的,势将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产生重大影响的投资活动。正因为如此,各方面对该项工作均给予了高度关注。笔者就几个不很成熟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有所启发。
1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简要回顾
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地质勘探队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1994年8月,朱镕基同志提出,地质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1999年,按照国办发〔1999〕37号文件精神,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除石油部门外,全国75万地勘队伍,有64万陆续实行属地化管理。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省级地质调查队伍陆续组建了不同形式的省级地调院,原工业部门未属地化地勘队伍在组建企业集团的同时,也组建了地质勘查院,承担大调查任务。至此,公益性地质队伍框架初步形成,为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000年5月,温家宝同志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讲话指出:“精心组建一支承担全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野战军’队伍,已刻不容缓。地质‘野战军’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队伍。”2002年10月,温家宝同志在新中国地质工作五十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为保证国家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的地质‘野战军’队伍,目标不能动摇,步伐必须加快。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理顺关系,深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保障必要的经费和装备。”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工作的研究始于2000年,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吸收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2000年完成了直属队伍“十五”期间地质调查技术装备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2001年组织开展了国内外重要地质调查技术装备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进口地质技术设备的规划、立项、论证、审批、购置、验收等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研究,提交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地质队伍“野战军”装备的报告;2002年又编制了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纲要)。正是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门力量,依据地质队伍“野战军”组建方案、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和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在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2005年技术装备计划、地质队伍“野战军”2003年技术装备建设启动方案、地质调查“十五”后三年工作部署及装备需求和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顺利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
2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的紧迫性
地质技术装备作为地质工作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方法手段的载体,是实现地质工作转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不断地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但绝大部分掌握在研究院所和学校等少数单位手中,使用普及率很低,不少地质调查急需的先进技术装备尚属空白。我国公益性地质队伍虽然是由一些精干、高素质的地质勘查队伍组成的,但其生产设备依然主要由原装备构成,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质调查野外装备
这是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的重点,也是目前最急需改善的部分。主要包括野外用车和野外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地面物探设备、地面化探设备、深部探测设备、钻探设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设备、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化服务设备。野外生产行驶工具仍以北京吉普等低档车型为主,而且数量严重不足,许多工作中不得不单车作业,加上通讯、救援等方面装备的落后,不仅给野外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更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数据采集还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记本记录、手工勾绘图件。
地面物化探设备一是技术性能差,如电法类仪器设备大多数单位仅拥有常规仪器,只有少数单位是进口设备或比较先进的新方法仪器,至今没有真正的国产多功能地面电磁法仪器;二是数量少,如对厚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十分有效的化探技术装备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测汞仪、现场快速分析箱等仅少数单位使用。
钻探设备主要问题是品种少,配套性差,国内只有部分探矿单位使用绳索取芯钻进技术、全液压岩芯钻进技术、定向钻进技术,多数单位仍使用国际上已基本淘汰的立轴式钻机,且陈旧、年久失修,缺少性能先进的地质钻机,特别是缺少适合交通困难地区的钻探设备。
航空、遥感设备,航空物探设备在资源调查中使用较普遍,但技术较落后,且应用较少、分布不均衡。在遥感技术方面,我国地球资源卫星目前品种少、技术指标还比较落后,地质数据源主要依赖进口,而且航空遥感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系统落后,多类航空遥感探测仪器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距较大,大部分航摄仪陈旧老化,新型高精度航摄系统数量少,遥感图像处理与输出设备明显落后。
信息服务设备,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成果输出能力弱,还远未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的处理设备多为个人计算机和极不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计算速度慢、容量小。网络建设刚刚起步,安全性差、服务能力弱,仅局限于提供网络资源共享访问、电子邮件的收发、互联网的浏览等形式。外部的各类网站总体来说信息共享与服务程度低,向社会提供的主要信息多限于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市场信息和部门介绍等文本信息,而基础性、公益性数据交互式查询与服务开展较少。
对于成果社会化服务设备,近20年来,虽然中国地质图书馆在图书情报工作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并建立了较为理想的网络化远程检索系统,但其他的配套服务还未实现远程服务功能。例如文献用户若索取原文,还需要持网络检索信息到馆借阅专业书刊,还远未实现“以通讯替代交通”的高效文献信息服务方式。
2.2 地质调查实验测试装备
总体来讲,测试设备一是普遍陈旧,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配置的,技术水平低,超过使用年限,难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需要。二是测试仪器设备单一,不能形成组合配套,难以承担多元素、多指标、多形态分析。三是现有仪器设备不能适应地球化学发展要求,达不到各项质量精度指标要求。
2.3 海洋地质调查装备
我国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力量分散,涉及许多国家海防问题,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呐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有的国家还通过载人深潜艇、水下电视、装有多种观测装置的深拖系统和海底照相等方法直接探测海底沉积物和地形地貌以及多金属热液硫化物、铁锰结核等矿产赋存状况。海洋地质调查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提交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构造、矿产、环境、工程、灾害和各种地球物理图件以及相应的调查研究报告。
3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的特点
公益性投资的特点是由其自身决定的。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生产成果属于非赢利性质的公共产品,是服务于全社会而不具有排他性,是无偿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天生就有市场失灵的一面,其提供不能通过市场来调节生产;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不断地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而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注定了像其他社会公共产品一样,要求政府对产出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地质队伍投资进行干预,要求政府对公益性地质技术装备的购置进行财政投资。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此次大规模集中提升地质技术装备是加快地勘队伍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就其投资来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3.1 在投资选择上以设备采购为主
客观上是地质工作的难度,尤其是找矿难度不断加大,只有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探知深层地下的奥秘;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必须破除技术瓶颈才能解决,如实验测试设备和海洋探测设备等。但是,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勘队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未及时改造、更新地质生产设备积累形成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方案,本次采购共列出了3大类(野外地质调查设备、实验测试设备和航空海洋设备)3340台套的设备清单。
3.2 投资时间集中在2003~2005年
这主要是由国家发展计划和财政投资的方向决定。国家“十五”计划明确要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及转化、装备制造、资源勘探开发、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进展,为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国土开发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由此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要求。
3.3 在投资方向上以事业单位为主
这是由我国的地质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的。地质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本次集中投资地质技术装备,主要配备给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的27家直属事业单位,形成的固定资产具有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
其一是配置范围是非生产性、公益性地质队伍所从事的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为商业性地质找矿提供基础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二是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公益性地质队伍占有、使用新技术装备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社会效益最大化,没有经济效益或只有很少的经济效益,投资不能回收或难以回收,因此,其资金来源只能是财政收入单一渠道。
其三是资金使用的无偿性,正因为公益性地质队伍设备投资是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投入使用的,因此,只能以国家财政支出来形成、维修、保护这些资产,而且这部分资产的再投资也是国家无偿调拨资金进行的。
其四是使用效益的社会性,固定资产使用后产生的效益不直接以经济成果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通过生产领域外的国家调节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即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设备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为社会经营性资产的营运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服务,虽然自身并不保值、增值,但可以说是间接保值和增值的。
3.4 在投资渠道上是国债投资
国债与财政投融资均是借助于政府信用筹集社会资金的形式。国债是国家为弥补预算支出的不足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财政收入;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的活动。财政投融资区别于公共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是有偿性,尽管国债是政府通过信用方式筹集起来的,但税收在预算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财政收人的无偿性特征。在财政支出上,无论是税收、其他财政收入,还是国债,无偿性支出仍占主流;相对公共财政的无偿性,财政投融资却是政府采取有偿的手段来运作,即可以通过信用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也可运用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融资工具广泛筹集资金,产生收益后偿还资本金以及收取一定的利息。正因为投资于公益性地质队伍技术装备的国债不同于财政投融资,所以是无偿的。
4 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管理
尽管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是无偿的,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要求进行保值增值,但是却要求资产保全,要求使用中的合理、有效与节约,不断提高公益性地质技术装备的运行效率。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精神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审议公益性地质队伍技术装备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4.1 组建常设管理机构,规范运作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
笔者认为,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项目的管理主体参照国际惯例设置: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受益的建设单位共同组建“业主”,仿照盈利项目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成为项目的“管理主体”。其职能定位是:作为政府投资主体,全权代理甲方,负责专业化运作;按照规范程序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建设资金实行财政全过程监督;做好项目的跟踪评价,优化调整投资计划和项目评价工作。
4.2 加速制定建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高效使用
早在1998年,财政部为管好用好国债专项资金就提出了新形势下基本建设管理的新思路。即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逐步建立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益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调控管理体系,并为此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制度,投资项目的概、预、决算审查和财务报表审核制度,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制度。为此,公益性地质队伍装备投资不仅要严格按照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监理制度、财政基本建设资金评审与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本次设备采购的时间跨3个年度,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的现实,必须加快制定适合设备管理、使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保证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4.3 建立健全系统内固定资产状况信息,优化配置各类设备资源
这不仅包括在用设备的存量情况、使用状况,还包括新购设备、在购设备、待购设备的进展情况。这是优化设备使用效率、调整采购方案、配备方案的基础性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项目管理主体,以便作出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树臣,张丽君,谭永杰.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及我国对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李光龙.财政与金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柯炳添,潘景华.国有资产管理“非转经”的理论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2003.
[5]蒋承崧.试论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8):4~6.
[6]李俊,熊军.浅议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特点、资金来源及矿权交易的方式[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6):10~11.
[7]王峰,王小华.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法律地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12-25.
6. 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
乔志钢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甘肃兰州,730046)
主导产业是指对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能为单位提供主要经济利益来源的各种生产事业。甘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家已累计发现的171种矿产中,甘肃占据2/3,是我国矿产资源的“聚宝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勘单位的优势是拥有一批专业性的地质找矿人员和一批适用技术,以及几十年来在各自的勘查登记区取得的地质成果。甘肃地勘单位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处于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这一比较优势,积极寻找国家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急需的矿产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促进甘肃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搞好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
1.矿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矿业提供了全球能量供应的90%,制造业原材料的70%;提供了中国能量的93%,制造业原材料的80%。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是一个社会取得繁荣、一个国家得以富强的先决条件之一,与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矿产资源又是一种性质独特、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储量有限,采后消失不能再生,具有有限性和非再生性。因此,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是我国目前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2.让矿业开发成为甘肃地勘单位的主导产业
甘肃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中,要充分利用《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赋予的探矿权人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这一优势,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产业政策积极投入,组织单位剩余劳动力,从事矿业开发,在远景较好的成矿带进行采矿生产,多方位筹集资金,建立集采矿、选矿和冶炼于一体的矿业生产流程。从过去单一的地质找矿,向矿业开发转轨。这样,既可以分流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在地勘单位整体“转企”之前,创建以开发矿业为主导的产业。以开发促找矿,以找矿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找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并逐步向科学化、规模化发展,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矿业集团。通过矿业开发完成原始积累,发展地勘经济,使地勘单位向企业化过渡,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建设中。
3.通过探矿权有偿转让,发展地勘经济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条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为了体现国家享有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我国每年投入大量国拨地勘费用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对于国家出资勘查的,受委托的地质勘查单位为探矿权人,以明确国家和勘查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加快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进程。地勘单位作为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甘肃地勘单位通过几十年的工作,拥有大量的探矿权。这些探矿权对于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笔潜在的财富。目前,探矿权转让市场尚不完善,应在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成立“矿权交易中心”,为探矿权的供需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公开、合法的交易场所。因为只有把探矿权融入市场,才能发挥它的潜在价值。通过探矿权的有偿转让,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使从事矿业生产的企业有了资源保障,同时使地勘单位在探矿权转让中获利。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对探矿权的需求,又实现了地质成果的价值,使地勘经济得以发展。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于1999年9月与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甘肃省成县小厂坝铅锌矿床探矿权转让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内,为一〇六队补偿铅锌原矿15万吨;于2000年3月同甘肃省白银公司签订了“李家沟铅锌矿矿业权重叠及补偿合同”,在15年的合同期内,为一〇六队补偿铅锌原矿45万吨。两个探矿权转让合同价值人民币1.5亿元。这在我国尚属首例。两个探矿权的成功转让,维护了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使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地勘单位在探矿权的运作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从而使探矿权有偿转让成为西部地勘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矿业权参股,试走股份经营之路
通过大量的地质工作,地勘单位找到了不少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很多矿点尚未进入开发阶段,有的矿点虽然已经进入了开发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开发的速度极为缓慢。为了能使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早日发挥经济效益,地勘单位应积极将探矿权融入市场,通过矿业权参股的形式,与开发商走联合开发之路。这样,既加快了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又规避了投资风险。通过股份经营,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单位和职工参股,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矿产资源的联合开发,为地勘单位整体股份制奠定基础,为未来的企业化经营积累经验。
二、立足于地质勘查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当前的地质勘查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矿产品进出口从顺差转为逆差,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矿业,近20年来开发量成倍增长,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矿产勘查新增加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大多数矿产资源出现危机。一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面临闭坑。即使是近年来取得重大勘查成果的石油、天然气、金、银、铜等矿产资源,与国民经济需求的差距也在加大。
2.做好地质成果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地质成果资料是指通过地质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阶段性或最终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是一种信息产品。有效的地质勘查成果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地质勘查成果的使用价值。地质成果中的各种地质资料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讲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探明的矿产储量则是一种潜在的使用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地勘单位在各自的勘查登记区做了大量的投入,进行了各种手段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许多地质成果。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已上报省储量委员会,有的已移交矿山开采单位,有的仍留在地勘单位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地质成果资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矿产资源能否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以及地质成矿理论的不断提高,甘肃地勘单位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遗产,组织有经验的专业地质人员对已取得的地质成果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找矿经验,提高成矿理论的认识。这些地质成果资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地勘单位的潜在财富,同时为发现和寻找新矿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下一阶段的地质找矿提供依据。
3.地质工作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勘单位对地质工作中的设备配置、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投入与更新。野外项目组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方便地质资料的整理和汇总;配置了生产和生活用车,实现了地质工作中以车代步;改造了室内办公条件,购置台式计算机及成图软件,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这些地质工作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办公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新时期地质工作,仅仅对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不够的。近年来,地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40岁以下的中青年出现断档。地质人员的找矿积极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对地质工作的热情、事业心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思想意识上的衰落,构成地质工作软件设施的欠缺。如何提高思想意识,使地质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有奉献精神、热爱地质事业的适用人才,完善现行的分配制度,制定地质工作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地质技术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应站在地质工作者的立场上了解地质工作现状,设身处地为地质工作着想,而不应该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看问题,避免激励过分与激励不足。做好地质项目的验收工作,加强地质工作的质量监督,激励与监督相结合,为寻找和发现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产地创造条件,为发展地勘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4.争取国家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管理。甘肃地勘单位应在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同时,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一批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地质勘查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通过投标的形式,争取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取得国土资源调查经费,以参与地质调查项目的竞争拓宽地质市场。通过竞争的地质调查项目,扩大地质找矿的领域。
5.扩大商业性地质项目的服务领域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成果的需求不断增大。老矿山资源的枯竭,新矿点地质找矿的投入,这些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勘单位应认真领悟需求等于市场的内涵,积极扩大商业性地质项目的服务领域,在利用商业性地质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商业性地质项目的创收能力,培养一支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队伍,使之不断发展和壮大。
社会发展为地勘单位提供广泛的地质市场。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社会经济活动增多,地下水资源紧缺以及土地沙漠化、耕地盐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年均经济损失高达270多亿元,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即将开工的“兰渝”铁路等基础建设工程,为甘肃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工程地质市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成为地勘单位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地勘单位应抓住这个市场机遇,组织专业地质人员,通过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升单位资质认证,扩大业务领域,提高市场份额。
随着地质找矿阶段性地发展,岩心钻探业务量逐渐增多,大有东山再起之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抢占岩心钻探市场,发挥地勘单位在岩心钻探施工中的优势作用。对岩心钻探市场的发展空间进行准确预测,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动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施工,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注意掌握投资的时机和投资的规模,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使那些曾经为地质找矿作出贡献,响彻在大山深处的岩心钻机进入地质市场经济发展的舞台。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1.适应市场竞争,转变经营理念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加速资金周转。在地勘单位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大多数时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行业也加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任何经营问题,在最后的分析中,既是由人引起,又必须由人来解决。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企业成长的一把钥匙。用人之长,人人是人才;用人之短,人人不可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现代管理制度,引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财务管理中要以成本为中心做好事前预测,完善事中控制和做好事后分析,注重单位在一定期间现金流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努力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支出,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明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文化和经济是一架车上的两个轮子,离开文化谈经济,离开经济谈文化,都是荒唐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符合地勘单位发展的企业文化予以贯彻。
加强单位内部相互间的能力传递与知识共享,开展互动式培训和业务交流。此外,建立与完善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并予以适时的更新。打造学习型组织,注重职工能力提升和知识完善。结合地勘单位不同的发展时期制定综合性考核指标,完善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机制。将业绩导向和过程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绩效管理的规划、发展、评估、激励与支持。
切实做好企业文化从上到下的推广与执行工作,加强单位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地勘单位的战略目标应结合企业化进程做适时的调整,包括人员能力结构的提升,企业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变革,做到与时俱进,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企业文化的制定、执行、创新与变革,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有所成就,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基业长青,决定着企业是否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从优秀走向卓越。
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艰苦的历程,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同时,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的发展受所在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与制约,影响地勘单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以上仅是个人对甘肃地勘单位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
作者简介
乔志钢,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一〇六队。
7. 地勘单位的优势就是占有多种地质找矿生产要素
我国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由于事业单位性质没有变,所以原有的组织体系基本保留,只是1999年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地勘单位属地化了。现在仍然在地质找矿第一线活动的队伍有三大体系:①所有属地化的地矿局、地勘局,他们主要承担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②油气系统的探采结合的油气勘查队伍;③没有属地化原中央工业部门所属的一部分地质勘查队伍,他们也承担固体矿产的普查勘探。这三大体系都是有实战经验的地质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质找矿成果主要是由他们提供的,地质找矿科学成果也主要是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他们的优势在于:
(1)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方面,他们仍拥有两万人的技术骨干。在我国普通的劳动力并不短缺,真正短缺的是钻探、坑探、物探、化探、地质采样、化验测试等方面的工人和技术骨干。在技术人员方面,2010年,属地化地勘单位中共有9.9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5%。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42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中级技术人员4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中有技术人员2.2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6%。其中:高级技术人员0.64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中级技术人员0.9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0%。
(2)在技术装备上,2010年,全国自有专用设备仪器净值158亿元。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拥有的设备仪器净值65亿元,占41%;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21亿元,占14%;其他地勘单位71亿元,占45%。我国地质技术装备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其常规装备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并自主开发了第二代航空物探技术、地面高精度航磁勘查系列、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等,基本可以适应国内地质工作的需要;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也更新了运载设备和物探设备,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3)在地质资料方面,地勘单位有独特的优势。全国有近百个地勘局、近千个地质队,他们都有自己的资料,所积累的地质资料有50余年的历史。这些资料从数量上看,从反映的地质事实来看,都是国家级、省(自治区)级的资料馆所不及的。而且只能谁占有、谁使用,外人无法获取。此外,广大的在职的、已退休的技术人员,他们个人以有形、无形的方式积累的地质信息,更是外部无法控制的。所以,由于地质资料的优势,地勘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地勘单位也有许多特殊优势。在中国,有实际经验的地质勘查技术骨干绝大部分为地勘单位所拥有,而且近年他们的成就受到重视,队伍比较稳定。在中国,地勘行业的企业家尚未形成,但具有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的管理人才还是大有人在,主要分布在现有的地勘单位之中。他们往往具有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某种特长,又具有多年地质勘查活动的管理经验,所以在新形势下能够创造地质找矿业绩。这正是地质找矿新突破所需要的。在中国从事地质找矿,必须紧密依靠这支队伍,别无选择。
8.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进展情况综述
地勘单位贯彻国办发[1999]37号进展顺利,企业化经营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经济稳步发展,职工队伍稳定。现将了解到的企业化经营的一些信息,综合起来作如下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几种做法
国办发[1999]37号文提出的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至今已有几个年头。整个改革进程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但发展不平衡,模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能有三类情况:
(一)以云南地勘局为代表,实行“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坚持事企分开,稳住事业,做大产业”
(1)他们认为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提出:以矿产勘查开发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公益性地质大调查的技术劳务;商业性地质勘查(面对矿业权市场、勘查劳务市场);矿产资源开发。以工程勘察施工和外经贸物业地产(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资产重组和机构调整。
(2)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实行“两分离,一分流”。“两分离”是:①地勘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②主业与辅业的分离。“一分流”是:在“两分离”过程中对人员进行分流。剥离后的经营性资产和主业,转为企业;剥离后的非经营性资产和辅业,留给地勘单位,是事业性质。
(3)根据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两分离、一分流”的需要,将地勘费除事业开支外,分为三类,即分流人员费用、基地管理人员费用和用于产业投资的资金。
(4)根据新的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股权多元的资源型股份公司并准备上市,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对局机关进行改革,既要保事业单位的牌子,又要把事业的职能与企业的职能分开,建立集团公司;对再分离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进行改造;对小企业网点,继续放开搞活。
(5)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发展和壮大产业经济。为此,他们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合作,开展风险勘查,已签订合同金额2750万美元,到位617万美元;走出去,到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
(二)以浙江地勘局为代表,实行“以地勘单位为基础进行改制,以地勘局为单元,进行结构整合和疏通环境,充分利用事业牌子和企业机制,壮大经济实力”
(1)以地勘单位为基础,整体构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保留原事业单位的牌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由国有股和职工持股形成。
(2)以地勘局为单元,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并大力疏通外部关系。省财政已经答应,他们的地勘费基数每年递增8%,他们的养老、医疗保险,大部分已进入社会。
(3)逐步调整规范地勘局与所属企业化经营单位的关系。出于充分利用地勘局作为直属事业单位的牌子,要稳住它,扩大它的影响,在体制上不作改动,着重在机制上改革对所属企业化经营地勘单位的领导。
(4)发挥地勘队伍的优势,搞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用实际的业绩,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地勘单位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充分利用事业牌子和企业机制扩大社会影响。
(三)以安徽地勘局为代表,实行“对上保事业的牌子,对下抓企业化经营,以队为基础事企分开,以局为单元整合结构”
(1)他们认为,对上保事业的牌子,对下抓企业化经营,是符合安徽地勘局实际情况的选择。它既不影响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条件,又不影响大力推进企业化经营的进程,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内部事企分开。其具体内容是把主业和辅业分开,主业是走市场的部分,即工程勘察、基础施工、多种经营等,内部完全模拟公司制运作,不与辅业部分渗合;辅业部分包括地质勘查、后勤服务、基地管理等,属于事业性质,但内部也搞企业化管理。
(3)以局为单元,整合产业结构,已确立地质勘查业、矿产品开发加工业、工勘施工业为主导产业,局将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并多方筹集资金,把产业做大。最终形成“一院三个集团”的格局,即地调院、工勘集团、矿业集团、测绘专业集团。
(4)保证实现上述方案的主要措施是:①组织上大队内部事企划开,互不干扰,除队长外各负其责;②主业和辅业都搞三项制度改革;③对主业和辅业,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④局将全力疏通外部环境,争取各种优惠政策。
二、对企业化经营中带有共性问题的评述
(一)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开
地勘单位在深入实施企业化经营中,在局或地质大队内部,把事业和企业分开,互不干扰,相对独立地按照各自的机制运作,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第一,从总结历史经验看,许多过去风光一时的市场收入搞得好的地质队,在事企不分体制下,纷纷走入困境。原因是市场收入的效益,都被本单位广大职工给吃了,或者替国家分担了经费不足的困难,无法形成积累。因此,一旦出现变化,他们没有任何承受能力,只好又退回事业的保险箱。第二,从现实看,长期事企混合运作,既管不好事业,也经营不好企业,造成“两耽误”。特别是有可能造成成本失真、效益失真。许多队办企业,在审计时出现的虚盈实亏;不少对外收入,通过地勘费暗补,维持表现的繁荣。这都是事企混合管理的结果。可以设想,一个队长,既要他维护出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把企业搞好,又让他完成主办单元交办的安置人员、保持稳定的任务,而这两件事在具体执行上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处理好。所以在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开,是很有必要的。分开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在全局范围内分开,有的在地质大队内分开,有的作为企业,在属下设置专门管理事业的机构,都是可以的,不必强求一致。
(二)以局为单元进行产业整合
各地勘单位所办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结构趋同,所以以局为单元进行产业整合势在必行。整合的办法可考虑:
首先,要明确全局所要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确定的原则是:自己的优势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根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整合和重组的要求。有的要以局为单元,统一发展。如:对大型矿产开发、矿产勘查的产业,就应当以局为单元,统一去搞。因为它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光靠一个地勘单位无法承受。有的要有分有统。如:对工程勘查、基础施工的产业,就应当有分有统,分是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的需要,,发挥多个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中小项目,光靠局统一去揽活是不现实的;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高级别的资质、大型的设备,更好地承揽大项目,更有效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有的则适于联营。如:旅游业、某些服务业等,既可以独立经营,又需要相互依托,招揽生意。
第三,调整的方法,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进行。但是确定重大项目,筹措资金,必须在战略谋划的基础上进行,这里,增量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局的作用具有决定性。当然,在具体步骤上,可以先以队为基础进行调整,发展各自的重点产业,然后局再作整合;但是条件成熟的,也可以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产业重组。
(三)局机关的改革要提到议事日程
近20年的地勘单位改革,都是在地质大队一级进行,局机关作为事业单位,全权领导着地勘单位的改革,而本身基本没有触动。这次,不仅有37号文件要求,局机关和地质大队都要改,而且在事企分开的要求下,局机关也必须改。
总体考虑是:地勘局作为事业单位的牌子不能动,保事业的牌子,首先要保局的牌子,在对外是事业单位的大前提下,在内部对事、企分别用不同机制和人员去管理,机构可以分三块:
(1)局机关要组织一个专门机构,代表出资人去管所属的业已分开的企业。可以组成管理国有股权(产权)的董事会,行使国有股东的权利,按照董事会的职权,确保出资人的权益。
(2)对局级还保有的事业职能,要进一步明确、细化,组成专门机构去管。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地分配事业费(增量投资交给管企业的去配置),并且一定要包死基数(政策性增资,统一调整基数),不搞临时增补,防止“跑局钱进”,形成要钱的机制。
(3)局机关的办公室、政治工作机构、人事机构、财务机构等,可以不分为事业和企业,作为综合部门,管理所属单位各自的业务。
局机关管企业的部分,进一步发展可能有两种模式:一是作为控股公司,专门从事资本经营,不搞实业经营;二是作为集团公司,既搞资本经营,也搞实业经营。
(四)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党中央提出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其关键是要建立与现代公司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众多出资者共同出资,形成了公司的法人资产,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只以其投入的股本为限;二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所有者“远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具有经济能力的人直接管理企业的运营。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现代公司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以通过出资者(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来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局属的骨干企业,有条件的地勘单位都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此,许多地勘局和地勘单位都作了有益的探索,既取得了经验,也遇到了问题。当前的主流方向应当是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改革进程。首先可以在出资者到位、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这两个基本点上进行深入,模拟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小型企业网点放开搞活
这项工作已有相当的进展,但要深入抓下去。放开的原则要坚持:①坚持以地质大队一级地勘单位为主体,不能多头放。②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相结合,不能孤立地抓放小。③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④要坚持与职工分流相结合,不能把资产放开了,把人员留下来。
放的形式要灵活多样:①股份合作制。国家投入可转为债权,逐步返回。②合伙经营。可本着职工自愿,单位同意,按有关法律和规定的程序改制,国有资产全部置换。③产权出售。包括整体出售、部分出售、单项出售。必须严格评估,公平交易。④引资嫁接。包括入股式嫁接、联营式嫁接。⑤企业兼并。包括承担债务式兼并、投资入股式兼并、购买式兼并、行政划拨式兼并等。⑥租赁经营。包括抽资租赁、抵押租赁、还本租赁。⑦承包经营。包括风险抵押式承包、定额上缴式承包。
(六)切实抓好人员的分流
由于职工的素质同产业的要求不够适应,即使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小企业放开,仍有一部分职工得不到安置。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分流职工,同营造新的产业一样重要。其具体做法是:①实施再就业工程。各单位建立“再就业工程专项费用”,专项用于下岗职工培训和再就业支出,增强职工转岗适应能力,增加再就业机会。②鼓励下岗职工从事集体、个体经营或对外劳务输出。根据情况,对个体经营者可适当支助资金或贷款;要求保留职工身份的,必须按规定交足规定的费用。③退养。45岁以上的,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发放退养费,到退休时再办理退休。④退休。因身体状况不佳,退休年龄可放宽5年(比国家规定),但须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局批准。⑤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安置。由本人申请,家属签字,经职代会同意,企业法人代表批准,公证部门公证,可以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做一次性安置。安置费用的标准可灵活掌握。
(七)基地管理逐步实行社会化
在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对小企业网点实行放开搞活的同时,再把主业和副业分离、物业管理和生产经营分离,以减轻新改制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其具体做法是:对原地勘单位的基地进行改造,组建物业管理中心,条件成熟时,可转为社区服务中心,与原系统脱钩。
物业管理中心的职能是:①管理原地勘单位基地的房地产,有的直接经营,有的服务维修;②管理没有进入股权的原来国有资产,以及代表所有者管理小企业网点的国有股权;③经营管理原地勘单位基地的公用服务设施;④管理离退休职工的日常事务;⑤管理下岗职工,有的可以搞待岗培训。
物业管理中心实行“独立核算、有偿服务,以收抵支、定额补贴,超支不补、节约提成”的经济责任制。关键是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有的标准要经过批准,不能自作主张。
物业管理中心的领导体制,有的由地勘局直接管理,有的经地勘局委托,由局属企业管理。不管由谁管理,都要规范管理模式,建立既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又有利于高效益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而且管理方式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中心学习,以便条件成熟时,放到当地社区。
三、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已经取得的成绩应当肯定,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的是原来潜伏着,现在表面化了;有的则是在新形势下发生的。其中主要有:
1.政府的现行政策和某些行为,不利于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推进。如:①事业单位调整工资,不是按全部在册人员给,而是扣除已经转企的人员;②省级财政要求地勘单位按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上报会计报表,强化了事业管理,弱化了企业管理;③某些地方财政和主管领导,认为地勘单位对外收入,应相应减少财政拨款,使地勘单位感到越搞企业化越吃亏。
2.这次调工资,为广大地勘职工增加收入,本来是件大好事,但是也对企业化经营的推进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从事事业性质工作职工工资的提高,必然造成从事企业工作的职工的攀比,进而加大了企业压力,促使成本提高,竞争力减弱,甚至影响向企业分流人员。再比如:由于事业单位定期提高工资,也普遍强化了保事业牌子的意识,因为一次调工资可使一个局增加上千万元的财政拨款,这比市场上收入上亿元还顶用。可见,事业的牌子很值钱,如果能稳住这个牌子,干嘛还要冒企业化的风险呢。
3.地勘单位人员过多,且素质和结构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以为通过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可以把现有人员大部分转到企业去。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新的产业所需要的人,并非是现有富余人员所能胜任的。所以,即使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到位,大多数富余人员也无法得到安置,同时也不能用企业赚的钱去为地勘单位养活人。富余人员难以解决是大多数地勘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
4.许多地勘单位现有的市场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地勘费的补贴而取得的,这也是原来没有引起重视或认识不足的问题。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市场收入同地勘费拨入加在一起,计算地勘单位的总收入,并用市场收入占地勘单位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论证地勘单位的市场化成就。可是如果某些市场收入是靠地勘费补贴才能实现,那么一旦补贴没有了,这部分市场份额就失去了竞争力,收入也就没有了。所以这部分市场收入与地勘费的关系,不是彼此独立相加的关系,而是一方没有、另一方也不存在了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地勘单位潜伏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不可能长期靠补贴在市场上竞争。
5.地勘单位对主导产品或主导劳务的选择面临难题。从地勘单位的自身优势看,一是开矿,探采结合;二是从事地质勘查劳务。但这两根支柱都步履艰难。在开矿方面,不是所有省地勘局都有这个优势,在一个地勘局内,也不是所有地质队都有这个优势。即使存在这种优势的局和队,也普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开矿的环境太差,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当地政府侵占矿业权人的利益。二是开矿所需的资金短缺,同时开矿的层次也太低。靠地质队这一级办矿,只能是小打小闹,且也容易受侵犯。而要上规模、正规开采,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开发有色金属矿,投资大、周期长,没有国家的专项支持,难以成功。在地质勘查方面,生产能力过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进一步加剧:①属地化之后,真正用于地质勘查投入的明显减少。因为现在是根据投入效益作出的自主选择,效益不好,投入自然减少。②社会资金对商业性地勘投入仍然缺乏积极性,一方面,许多老矿山已进入中后期,迫切需要后备资源,但又没有资金开辟新区找矿;有的虽有投资意向,但又难以选到理想的矿区、矿点。另一方面,有的地勘单位占有大量成矿区域和有远景的矿点,但又缺少足够的资金进行投入;如果让他们让出地盘,要价又太高,买方难以认同。目前正处在互不相让的状态。③除矿产勘查而外的地质勘查诸如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说起来前景广阔,做起来很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这些地质工作多是供给方炒起来的,真正的社会有效需求还没有较多地出现。
6.对地勘单位某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有的规定也相互矛盾。如:国办发[1999]37号文规定“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可是《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又规定,地勘单位过去已经取得的探矿权,如果超过保护年限,收归国家所有。这后面的规定,实际上否定了前面的规定。有些地方政府,包括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把地勘单位过去形成的已超过保护期的探矿权,拿出来转让,招商引资,地勘单位难以接受。
四、解决地勘单位困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1.对地勘单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理性认识。它既是结构性的,又是体制性的。所谓结构性的,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庞大的地质队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来配置,不需要那么多了,而且差距很大,甚至连原来的10%都用不了,90%要转为非地勘业。这是一种非常严酷的现实,不是临时的困难。所谓体制性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性固体矿产的勘查,是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用完即核销的事业管理体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品是竞争性商品,勘探费由企业出资,进入矿产品成本,可见商业性矿产勘查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实现结构调整、体制转换,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其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对上述两点,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2.要正确处理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地勘单位仍然保留事业性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项政策,理所当然地是我们要努力坚持的头等大事。对此,有许多地勘局做得很好,应当继续努力。但是这毕竟不需要组织很多人去做,只要明确责任,指定专人去疏通就可以了。同时也不宜扩大宣传,因为在这件事情上让广大职工知道得太多,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层层向上的一种机制。对地勘局的主要职能来说,应当放在组织和领导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经营上。实际上大家也是这样做的,这里需要论证的是在处理向上要和向市场要的关系上可能有四种结果:一是向上要影响了向市场要,即由于向上要,强化了干部和职工的等、靠、要的意识,弱化了闯市场的劲头;二是向市场要影响了向上要,即由于对上边的工作没有做好,造成市场增收,而相应减少财政拨款;三是向上要和向市场要互不影响;四是向上要增强了向市场要的实力,即把向上要的钱利用得好,能够产生长期效应。我们应当努力争取第四种结果,至少要达到第三种结果,一定要防止第一种和第二种结果。
3.地勘单位的人多,靠企业化经营来消化或转移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量富余人员长期滞留在地勘单位,是很多地质队由事业向企业转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对此,必须求助于政府。办法是:比照国内一些大企业的做法(如石油、石化、银行),对原事业编制的职工,年满45岁以上的可以内退或买断。其所需费用,首先从地勘费基数中拿出一部分,再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支持一部分。这个问题解决了,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就会大大前进一步。据估算,45岁以上的职工,约占地勘单位现有在岗职工的1/3,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是富余人员。稳住了这些人,就稳住了整个局面。实践也证明,与其花钱办那些为安置人而不死不活的企业,不如干脆把钱用于这些人员的内退或买断。
4.地勘单位用于经营性的资产和资金严重不足,大多数为人均不足1万元。为了缓解这个问题,除了从地勘费基数中每年挤出10%用于投资而外,还需要政府从两个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一是对地勘单位用国家预算完成的探矿权,不受保护年限的限制,谁找的矿,归谁支配,形成的探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金;二是建立专门用于补贴矿产普查的“地质勘查基金”,把地勘单位的主业培育和发展起来。这等于增加地勘单位经营性资产。因为主业有活干了,地勘单位现有的装备和技术都可以派上用场。
“地质勘查基金”用于补贴普查,不是用“基金”直接立项,代替企业去找矿,而是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经过两级传导,去调动社会资金,增加勘查投入。首先,用“基金”补贴矿产普查。之所以补贴普查,是因为在整个矿产勘查中,普查阶段风险最大,社会资金最不肯进入,通过政府补贴,可以调动社会资金进入普查。其次,一旦普查有所突破,找到了市场需要的有望矿点、矿区,就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资金进入矿产勘查。这样,通过两个层次调动,即政府补贴,调动社会普查资金;普查成果,调动社会勘查资金,就可以用少量的政府补贴,把固体矿产勘查的投入启动起来,促进地勘单位主业的发展。
5.政府的各项政策,必须向有利于推进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转变。很明显,要求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成为“四自”的经济实体,是国办发[1999]37号文的既定方针。因此,各级政府对地勘单位的政策应当服从并服务于这个总目的,而不是相反。当前,至少在如下3个问题上应当进行政策的调整:①在对地勘单位按事业性质调整工资时,不宜划分已转产或未转产,应当一视同仁,统一增加基数;②在财务制度上,在满足统一报表要求的前提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地勘单位加强对外增收的核算,不要把财务预算管理,管得太死;③对企业化经营效益好的地勘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它,表扬它,而不要减少它应当得到的财政拨款。总之,对地勘单位所有的财政优惠和政策,应当有利于它向市场上创收,而不是鞭打快车。要研究建立支持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政策体系。
9. 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中国冶金地质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系统勘查单位共有68个(含三级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1688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145人。其中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5492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61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和辅助工种近1700人。地质勘查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地学专业人数为244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08人;地质勘查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1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9人;地质勘查业中级技术人员119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40人。2006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21431元,比2005年增加了2624元,提高了14%;离退休职工为17529人,年人均离退休费14678元,比2005年减少了157人,年人均离退休费增加了1218元,提高了9%。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直属的8个局院共有9个地质勘查院,加上总局控股的1个矿业公司,共具有甲级勘查资质29个,乙级30个,丙级27个。另外,各局所属的矿业公司、地质队也具有勘查资质。
二、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末总资产211962.28万元,其中生产性设备67586.00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0494.13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3420.08万元。生产性资产占总资产的31.89%,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占生产性资产的30.32%,专用仪器设备的平均成新率65.48%。与2005年末对应指标比较见表1。
从表1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1723.29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增加741.47万元,仅占新增资产(9684.86万元)的7.66%;2006年末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平均成新率较上年降低2.54个百分点。
表1 资产负债对比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度实现总收入93858.28万元,总支出82529.02万元。与2005年度相应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收入支出构成及对比表
从表2看,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增加,特别是中央专项拨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594万元,增长比率为69.85%。同时随着地质勘查行业的回暖,其延伸产业的收入增长较快,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增加额较大(2390.75万元),矿业权转让的收入增幅较大(190.56%)。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共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助、危机矿山等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67个(其中矿产勘查项目55个),完成国家各类勘查经费近1.5亿元。其中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1个,下设8个工作项目,总费用800万元。2006年共实施钻探245330米,坑探13126米,浅井3297米,槽探143368立方米。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局院共取得地方财政地质项目资金1208万元。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事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包括大中型矿山生产勘探、深部找矿等社会地质勘查、地灾评估与治理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评价、治理施工方面成效显著。
(四)勘查工作区域及勘查成果
国内矿产勘查项目主要分布在阿勒泰铁金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天山铁铜多金属矿成矿带、大兴安岭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冀东铁矿成矿带、胶东金矿成矿带、吕梁铜矿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闽中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南岭成矿带、桂西南锰矿成矿带、三江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等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上。国外项目主要分布在蒙古、马来西亚、加蓬、秘鲁等国。勘查的矿种主要为:铁、锰、铜、铅锌、金、煤等。
通过2006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共探获333+334类资源量铁矿7170万吨,锰矿5367万吨,铜70万吨,铅锌76万吨,金57吨,银885吨,煤矿15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1处。一批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果。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新疆托库孜巴依金矿投产试车,中南局、山东局、二局参股矿山获得了较好收益。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实现工程勘察施工收入11424.59万元。本年投入固定资产1753.09万元,本年新签合同金额21071.78万元,新开在建工程986个。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其他产业收入6387.43万元,主要为商贸服务、物业开发收入。
三、中国冶金地质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尤其是总结“十五”后三年以来,推动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必胜信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驾驭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本领,在取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发展经验,这就是:
(1)坚持把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取向;
(2)坚持把推进事企分离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
(3)坚持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4)坚持把加强管理,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5)坚持把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中国冶金地质3万余名职工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智慧的结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将对中国冶金地质未来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冶金地质“十一五”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设想
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突破“资源短缺、技术滞后、事企交织、管理粗放”等发展瓶颈,必须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为实现经济协调持续超常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
(一)深化改革的三项工程
1.推进事企分离
完善事企分离体制,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事企体制平稳转换,保持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更是一项事关中国冶金地质发展全局十分艰巨的改革任务。在总结“十五”地质队层面上推进事企分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总局和局院在事企分离上的基本职责,完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该稳定的稳定好,该发展的发展好”。总局作为集团化发展的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承担国家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任务,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协调控股公司和局院级区域性集团公司的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局院一方面要充分用好事业单位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事企两种体制分开的基础上,按“大企业、小事业”的格局推进分离。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变革单一产权关系,激活存量资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在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条件相对成熟的黑旋风锯业公司要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上市步伐,力争用2~3年的时间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完成二次创业;二是在工勘等充分市场竞争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和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三是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地矿业领域,要抢抓机遇,加快矿权流转,具备条件的矿权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总局、局院投入为主,地质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投入为辅,收益风险共担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引进社会资本,走联合勘查开发的路子;四是基地管理的小厂点,要彻底放开搞活,可实行职工持股经营或在自愿的前提下,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在置换职工身份的同时,出售给职工。
产权制度改革,是政策性极强、牵动面极广的改革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履行程序,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要坚持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则,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运行模式;要以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各层面职工自觉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3.打造市场竞争主体
事企分离目的在于为打造市场竞争主体铺平道路,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要在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的前提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策略,在总局和局院两个层面上分别构建重点企业和区域性集团公司。总局重点培育专业性强、技术领先、人员精干、制度先进为特征的重点企业,使之逐步成为产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力雄厚的产业核心企业。局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市场,重点构建市场地域性鲜明的骨干企业,并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调整归并、资源整合优化,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管理扁平高效、品牌效应优良的区域性集团公司。市场主体是适应市场的产物,打造市场竞争主体,要以产权关联为纽带,以做优、做大、做强为目标,符合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经得起市场的严酷考验,做到循序渐进,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三大改革工程,核心在产权制度改革,前提是事企分离体制建立,目的是打造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要正确处理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总局构建专业化重点企业与局院发展区域性多元化集团公司或区域性专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任务整体协调、有序高效地推进。
(二)加快发展的三大任务
1.突出加强矿产地质勘查
地质勘查作为中国冶金地质第一主业中的重中之重,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资源保障力的神圣使命。高起点,大手笔,充分发挥中国冶金地质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占有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强化中国冶金地质的经济基础,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是“十一五”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一要进一步调整地质工作布局,突出加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的地质勘查工作。针对经济建设紧缺的铁、锰、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锡、金等大宗支柱性矿产,重点在大兴安岭、阿尔泰、东西天山、雅鲁藏布江、中蒙边境、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大、中比例尺的矿产勘查和区带物化探工作,广泛获取有效找矿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评价、成矿预测、选区选点,择优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取得地质找矿新突破。同时根据地质找矿战略西移的实际,适时建立西部地质工作协调机构。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地勘投入产出回报机制和风险投资主体。高风险、大投入是地勘工作的产业属性。加快矿产资源快速评价步伐,获得有价值的矿权,必须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一方面,总局和各局院要适时培育好地矿风险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有限的地勘事业费的作用,按市场方式,投向有望矿区,形成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联合勘查,引入实力雄厚的中外公司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化解地勘投资风险,也可加快勘查步伐,实现矿权增值,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三要突出加强列入国家计划的资源枯竭矿山地质工作,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为切入点,积极承揽矿山生产勘探,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探边摸底及寻找新的原料基地,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四要针对地质找矿难度加大的客观实际,提高地质科技创新水平,总局拟在适当时候,组建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增强地勘业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的核心任务是为总局地质找矿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为市场主体在重点成矿区带,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有偿技术智力支持。五要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脆弱区,开展包括环境地质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水文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等,不断拓展地勘业的经营领域和产业链。六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睦邻友好国家为重点,以铁、锰、铬、铜、金等矿种为主,以融资或合资组建公司的方式,开展周边国家重点成矿区带的调查与评价,选择合适矿区进行勘查开发。
2.规模发展地质技术服务业
发展以工勘、地理信息为主体的地质技术服务业,是中国冶金地质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优势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稳定队伍、发展主业的客观要求。工勘重点是打造中基发展、山东正元建设、中南勘基、中冶地勘、山西冶金岩土等资质较高、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做强做实,形成一批在国内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核心技术研究,全方位引进、吸收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注重加强地下空间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密切关注国家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工程建设及特殊工程领域的有关市场和技术服务,以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不断壮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要由生产组织型逐步转向经营管理咨询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效能,深入研究工艺、工序体现在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方式,以实现做规模、提效益的目的。地理信息业要重点打造山东正元、武汉科岛、河北天元等,以“3S”技术,努力培育各自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矿产资源勘查、通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找准服务领域,将技术服务做精做优;要构建研发和应用两级平台,以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大应用软件和技术开发的力度,通过合作、提炼和创新,使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和服务跃居国内领先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产权为纽带、利益为杠杆,联合打造高端技术研发支持平台,下决心改造和提升现有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坚决扭转高端技术低端操作的被动局面。
3.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超硬材料生产和机械装备制造既是支撑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业之一,也是颇具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一是着力加强黑旋风投资公司平台的功能与建设,推进制造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延伸产业发展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完善黑旋风科技园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展开二期建设,增强制造业的市场扩张能力和产业吸附能力。三是黑旋风锯业公司,要继续向亚洲最大、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迈进,进一步完善市场拓展战略,调整市场布局,规范市场运作,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激光锯片、框架锯、超大型锯片和复合锯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机械公司要以世界先进机械制造业为目标,选择高附加值的产品,建立完善CAD系统、机械加工系统和销售系统,加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五是中印合资晶日公司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继续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按“精干单晶,壮大工具,稳定材料”的发展思路,实现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继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使金刚石合成和金刚石工具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产品结构、企业发展战略。六是黑旋风、晶日两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机制,规范策划行为,加速成为中国冶金地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知名的工业企业。
中国冶金地质初具规模的地质技术服务和超硬材料生产及机械装备制造,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产物。这些产业的形成,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专业技术优势;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牢牢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我们要站在宏观经济整体的高度,以国际化视野,研究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要从各局院、各重点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间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主业突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闲置地物、地产的利用和开发,使之成为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政策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继续实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地方政府在已增加属地化地勘单位执行地方政策投入的基础上,正在抓紧落实《决定》精神,加大措施落实上述规定。按《决定》要求,作为中央管理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应比照上述规定执行,目前,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落实《决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希望能与属地化地勘单位一样执行国务院的上述规定,也希望国土资源部予以关注、反映和支持。
(二)地质勘查能力建设问题
一是地质找矿难度加大,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装备,现有的技术和装备远不能满足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急需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地质勘查效果,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地勘单位地质勘查能力建设,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资金投入,改善装备水平,增强地质勘查能力。
二是由于地勘单位成立时间长,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在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部分基地仍处偏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改善。为此,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2003年12月13日向国资委、财政部报送的《关于执行国办发〔2003〕76号文等有关情况汇报》材料中,提出了对远离城镇、职工生活和工作相当困难、严重影响稳定和发展的14个野外地质队基地实施搬迁改造。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专门提出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快步伐。
三是产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非常雷同的产业,小而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半数以上的单位负债率超过60%,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地勘单位资本金问题
资本金不足是地勘单位的共性问题,地勘单位转企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国家多年没有对地勘单位进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改制很难实现。建议考虑采取政策优惠方式,予以解决地勘单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将地勘单位转让矿业权的收入全额转增资本金;二是对地勘单位经营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将减免税金全额转作资本金;三是国家投入资金形成的矿业权,免交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将免交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全额转增资本金;四是允许地勘单位占用的划拨土地无偿变性并进行商业开发。运用多种方式为地勘查单位积累资本金,创造条件实现改制。
(四)中央和地方地勘单位待遇差距继续加大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针对地勘单位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补贴,同处一地的中央地勘单位一直未能享受,中央和地方同样性质单位职工待遇差距逐年拉大,离退休职工屡有上访。2006年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重视和关怀,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但没有考虑原有差距,反而对地质勘查单位在职职工增资费用只安排70%,其余30%由单位自行解决,这更拉大了与地方地勘单位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分配不公平程度,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五)地勘单位矿业权的权益没有保障的问题
管理矿业权的政府部门经常政企不分。政府审批权限过大,造成一级市场活跃,二级市场不发育。各级政府热衷于用行政权力运作矿权并出资设立项目控制矿业权。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矿业权市场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比例还很大,远没有形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格局。由于多级审批、层层设障,加上勘查登记操作不规范,造成地勘单位勘查成本加大,矿业权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勘查登记和办理矿权延续等环节受隶属关系的影响,矿权管理部门对中央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分别对待,使中央地勘单位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中央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工作受此制约并逐渐被边缘化。建议尽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和相关的配套法规,明确国有地勘单位作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载体;政府部门从矿业权市场中退出,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矿权交易平台;确保勘查单位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获取风险勘查的最大利益。
(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我们虽然抓住了市场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使长期以来积累的先进生产力得到一定释放。但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冶金地质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跳出地勘单位的圈子,仍然是以事业的理念管理企业,以行政的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经济总量规模不大,经营资产存量少,底子薄,负担重,且发展不平衡;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匮乏,产业科技带头人短缺等是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已改制的企业,改制不彻底,治理不规范,企业责权利不清晰,活力不强,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也是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方面。这些将通过持之不懈地推进改革逐步深化。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目前虽然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作为中央管理的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我们将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对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并积极寻找国家急需矿物资源,争取矿产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找矿突破,在推进地勘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勘体制改革以及在拓宽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将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营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并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地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