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于在劳动仲裁举证期间内未提交的证据,在一审时提出,其效力如何确定
可以。劳动仲裁是没有提交的证据在诉讼时可以作为新的证据提交。诉讼不受劳动仲裁的影响。
B. 仲裁被受理后,我没有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是不是我手中的证据就没用了,该怎么补救谢谢了。
你可以在开复庭的时候提出来试试制,首先看对方是否愿意质证,如果对方愿意就没问题,一般情况下对方会以过了举证期限为理由拒绝,这时候就看仲裁员了,如果他觉得你的证据对证明案件事实至关重要,而且是唯一可以证明事实真相的证据就会强迫对方质证,否则你的证据就没用了。
C. 在举证期内未交证据,开庭后可以补交吗
您好!
证据一般都需要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前提交,当事人因为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交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一是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二是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这两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采纳逾期举证的证据。(民诉解释102条)
在二审期间,如果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为新证据,法院应该予以采纳。关于何种证据为新证据的问题,可以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二审程序中新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D. 您好,请问证据一定要在举证期限内递交么
你好,现在的举证期限一般规定到法院开庭的前一天。好多地方的法官都倾向于即使当庭提交的证据,只要是真实合法,也会被采用。所以,最好在举证期限内提交,如果没有提交,当庭照样提交。
E. 仲裁阶段没有提交的证据法院起诉阶段能否提交有无不利后果
仲裁和法院诉讼是两个不同的程序。仲裁程序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诉讼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你在诉讼阶段还是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交仲裁时没有提交的证据的或补充新的证。如果证据是有利的不会产生不利后果。
关于证据问题适用《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证据规定。
F. 急等。不服仲裁起诉到法院,证据什么时候交,立案时可以先不交,举证期再交,行吗
你好。证据什么时候交?应该是立案的时候交。这样利于法院的。对案情的分析作出判断。你不交证据。法院审判也没有依据。你想想吧。
G. 被告在举证期限内将证据提交给法院,开庭时未参加,对其证据如何处理
对于被告提交的证据,法院不会予以采信,因为没有经过庭审举证、质证和认证,是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
《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八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零三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当事人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认可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视为质证过的证据。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第一百零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进行质证,并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说明和辩论。
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与待证事实相关联、来源和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一百零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规定,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H. 劳动仲裁举证期间未提交证据请求被驳回了.但是开庭时给递交了证据不算证据吗现在必须去法院在告吗
举证期间未能提交,之后再提交也可能不被受理。
仲裁没有上诉,所以没有受理,就只能去法院起诉时再用这个证据。
I. 打官司的时候什么时候上交证据
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交主要证据的复印件,原件可以等到开庭淮时再交,当然,如果案件复杂,法院组织证据交换时,当然在该时也应当提交证据原件。
J. 劳动仲裁开庭时,对对方没有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可以不质证吗
您需要承担对您不利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