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赠与撤销权的时效,赠与人有任意撤销权吗
现实问题
金某与黄家系邻居,平时关系甚好。金某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就在金某女儿上小学这年,黄家的女儿黄某考上了本市一所重点大学计算机系。考虑到黄家的家境非常贫困,而黄某又是考进计算机系但买不起电脑,金某于是买来一台笔记本电脑送给黄某,但是同时要求,黄某必须每个星期为金某的女儿补课,并且连补一年,黄某爽快答应并主动提出可以签订赠与合同。
然而,黄某只为金某的女儿补课两次便开始长期住在学校,节假日也不回家,直至黄某大四毕业,也未再为金某的女儿补过一次课。黄某毕业后至某500强企业工作,月薪12000元,黄某的父母还因此得意地将该情况告知金某,金某越想越气,遂找到黄某要求返还电脑,但遭到黄某的拒绝。于是,黄某至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对金某的赠与。那么,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呢?
律师解答
金某对黄某的赠与合同为附条件的赠与合同,虽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附义务的赠与合同的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时,赠与人有权撤销对受赠人的赠与,但是《合同法》同时规定,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在知道黄某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四年后,金某才想到撤销赠与,已经超过法律所规定的撤销赠与的期限。所以,金某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对黄某的赠与显然不会被法院支持。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2)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Ⅱ 合同法中撤销权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
一、合同法中撤销权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间。
撤销权的时效历有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两说。除斥期间是法律为形成权设定的行使期间。所谓形成权,是指因单方民事行为即能引起民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权利。
主张撤销权时效是诉讼时效的观点认为,撤销权是请求权,即请求撤销合同的权利,不是形成权,债权人不可以自行撤销合同,故撤销权的时效应为诉讼时效。主张撤销权是除斥期间的观点认为,债务人、第三人有诈害行为的,债权人应当及时行使撤销权,因此撤销权时效,属除斥期间。
《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和五年。债权人知道撤销原因的,自知道之日起,为一年。债权人不知道撤销原因的,自诈害行为发生之日起,为五年。期间届满,当事人撤销权消灭。
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条和第一百零四条第2款规定的‘五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只是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五年’期限是不变期间,而未规定该条规定的‘一年’期限为不变期间。审判实践中,对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一年’期限的性质存有分歧。由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五年’期限是不变期间,而未规定该条规定的‘一年’期限是不变期间,因此,该条中的‘一年’期限应当属于诉讼时效,对此,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持肯定态度。
一、除斥期间届满,形成权消灭。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都可以督促当事人行使权利,然二者却有质的不同,主要为:
第一,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请求权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第二,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无需事事由法律特别规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围的请求权,均可援用诉讼时效。除斥期间需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未做特别规定的,当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间。
第三,诉讼时效有中止、中断、延长的制度,除斥期间则无,是固定不变的,故除斥期间又有不变期间之称。
第四,诉讼时效届满,消灭的是胜诉权,当事人的请求权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被请求权人产生时效届满的抗辩权,可以据此对抗请求权人的请求。除斥期间届满,当事人消灭的是实体权利,该权利丧失,不能再行使。
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释义:
本条是对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间的规定。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在具备法律规定的情形时,撤销权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的法定撤销与任意撤销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撤销赠与须依法律规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备法定事由,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形式订立以至经过公证证明,不论赠与的财产是否已交付,也不论赠与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本是使受赠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有加害行为或者其他忘恩负义行为的,法律应赋予赠与人有撤销赠与的权利。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情形,均为受赠人的违法行为或者违反赠与合同约定的行为。赠与人依法撤销赠与的权利,是法律对赠与人加以保护的重要内容。
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
依该条规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的三项法定情形有如下含义: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其要点,一是受赠人实施的是严重侵害行为,而不是轻微的、一般的侵害行为。二是受赠人侵害的是赠与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包括配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亲友则不在此列。
至于受赠人的侵害行为是否必须出于故意,是否须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则有所不同。如德国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亲近属有重大侵害行为或重大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最近亲属,有故意侵害之行为,依刑法有处罚之明文者;以及对于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者,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由此可见,对撤销赠与的法定事由,德国的撤销条件较为宽松,并未特别指出是故意行为,也没有强调达到犯罪的程度,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条件则较为严格,既明确为故意行为,又需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只要严重侵害了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不限于故意和犯罪行为。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其要点在于:一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二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能力,而不履行对赠与人的扶养义务。如果受赠人没有扶养能力或者丧失了扶养能力的,不产生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其要点在于:一是赠与合同约定了受赠人负有一定的义务。二是赠与人已将赠与的财产交付于受赠人。三是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受赠人应当依约定履行其所负义务。在赠与人向受赠人交付了赠与的财产后,受赠人如不依约履行其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为了尽早确定赠与关系的去留,撤销权人应当依法及时行使撤销权。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这一期间属于除斥期间,即法律对某种权利所预定的行使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撤销权人如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撤销权的,其撤销权即归于消灭。
Ⅲ 赠予合同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将财产赠与他人的,赠与人可以与受赠人签订合同,而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的财物交付之前,是可以行使撤销权的,那么赠予合同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下面由律师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赠予合同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有什么区别
第一,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是指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得由赠与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销赠与合同。
第二,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赠与合同中,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后,赠与人即丧失了任意撤销赠与合同的权利,但在以下条件具备时,赠与人仍可享有撤销赠与合同的法定权利: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亲属的;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该期间为除斥期间。超过这一期间,赠与人不得再行使撤销权。
第三,赠与合同的法定解除。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解除赠与合同,不再履行赠与义务。该合同解除不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赠与人就原已履行的赠与,无权要求受赠人返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赠予合同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有什么区别”问题进行的解答,赠予合同任意撤销权发生在财产权利转移之前,而解除权是发生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后。读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进行法律咨询。
Ⅳ 合同法第186条有时限吗
第一百八十六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本条是对赠与的任意撤销及其限制的规定。
赠与的任意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不再为赠与行为。法律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源于赠与是无偿行为。既便赠与合同已经成立,也还可以允许赠与人因自身的某种事由撤销赠与,这也是赠与合同与其他有偿合同的显著区别。尤其是有的赠与合同的订立,是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欠于考虑,如果绝对不允许赠与人撤销,则对赠与人太过苛刻,也有失公允。
然而,对于任意性不加限制,则等同于赠与合同无任何约束力,既对受赠人不公平,也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对社会道德也是一种冲击。因此对赠与的撤销应有如下限制:
1.赠与的财产已转移其权利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如果赠与的财产一部分已交付并已转移其权利,任意撤销赠与仅限于未交付并未转移其权利的部分,以维护赠与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
2.赠与合同订立后经公证证明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换句话说,可以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限于未经公证的赠与合同。而赠与合同订立后,当事人交由公证部门公证,表明其赠与意愿的表达已十分慎重,因此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
3.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论当事人以何种形式订立,不论是否经过公证,也不间赠与的财产是否已转移其权利,赠与人均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主要是指为了救灾、扶贫、助学等目的或为了资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所为的赠与。此类赠与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由于当事人之间有着道义上的因素,如果允许赠与人任意撤销,则与道义不符。因此,此类的赠与也不得由赠与人任意撤销。
在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的规定:“赠与人在交付赠与财产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或者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对合同法草案作出的修改,主要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将“交付”改为“权利转移”。“交付”仅指实物的实际交付,并归受赠占有。当然,赠与物的所有权一般情况下是在赠与物交付时一并转移的,但也有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情况存在。而权利转移,则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赠与的财产尚未实际交付,但其所有权已移转于受赠人;第二种情况是,赠与的财产已为受赠人占有,但其所有权尚未转移。而“权利转移”较之“交付”的含盖性要宽,且更为确切,因此对草案作了这一修改。二是将“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改为“经过公证”。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也难免有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有欠考虑的情况,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能再说不慎重。为了平衡赠与合同双方的利益,作了上述修改。
Ⅳ 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
赠与人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如下:
1、两个目标是不同的,任意撤销权授予捐赠者在赠与合同生效后和实际履行之前悔改的权利,撤回权基于道德考虑,剥夺了不感恩的受赠人要求交付和继续保留礼物的权利。
2、撤销内容不同,任意撤销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赠与合同的权利,以及行使破坏债权权利效力的权利的行使,撤销权的对象分为两种情况,未履行礼品合同即被取消,物送达后其物权的撤销。
3、运动阶段是不同的,在实际转让捐赠的财产权之前,必须行使任意撤销权,撤销权可以在捐赠财产的实际转让之前和之后行使。
4、运动条件不同,任意撤销权仅受行使时间的限制,出于法律原因没有任何要求,解雇权仅在有法律原因的情况下才能行使。
5、锻炼有不同的后果,行使任意撤销权的结果是使捐助者免于履行义务,这实际上等同于合同的终止,在行使取消权后,不再履行不履行义务,并退回已履行的礼物。
6、适用范围不同,法定撤销的范围适用于所有礼品合同,捐赠人任意撤销权的适用受到“两个公众,一个人共同努力”的限制,也就是说,具有社会福利和减轻灾害救济和扶贫等道德义务性质的公平礼品合同不能行使撤销权。
(5)任意撤销权期限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由于不可抗力无法达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其中一方通过自己的行动明确表示或表明未履行本金。
3、一方当事人拖延了主要债务的履行,没有在被召集后的合理时间内偿还。
4、当事人延迟履行债务或其他违反合同的行为,使得无法实现合同的目的。
5、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形。
Ⅵ 要约是否可以随意撤销
要约可以撤销。但是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同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
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民事要约不可撤销。
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