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谁知道比较详细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0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8万个。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开发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1万元,均增长了5倍左右。
今年以来,全区干部群众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与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1-7月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1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增长31%;完成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8.5%;新增注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34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其主要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6亿美元,注册内资863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85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多家。(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独立研发机构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多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多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17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已超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8000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多年来共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2005年,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1亿美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
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2)加大就业创业扶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 (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种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就业、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础。目前,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4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
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园区是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我们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1)加强了学习借鉴工作。累计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认真借鉴新加坡经验,先后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了全新的“亲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和对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环境。(2)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选拔和使用上,采用公开民主途径,坚持全员招聘、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目前,管委会机关干部平均年龄36岁,研究生、博士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拥有高级职称的占30%以上。(3)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开发区特点,我们特别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先后成立了园区外企党委和私营个体经济联合党委。目前,工委下设14个党委、67个党总支、304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1.2万余名,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4)加强了勤政廉政建设。注重党章学习,强化“八荣八耻”意识,坚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养廉,以勤促廉”,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等各项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设系统程度。
代表的娱乐设施去左案商业街一带看看吧,好像还真的没什么。
⑵ 苏州工业园区试用期多久为合法的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⑶ 苏州市区和园区退休工资哪个高(相同年限)
不仅仅是苏州,就是你们全省,都是一样的,都是统一的政策,统一的计算办法,统一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
⑷ 苏州工业区是什么时候设立和开放的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园区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予以全力推进。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6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万个。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31%;新增注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稳步增长。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超10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注册内资915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01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余家。(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各类研发机构6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三大公共技术服务与支撑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创投引导、创业担保、人才培养以及IC设计、软件动漫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了注册资金17亿元、排名全国前五位的风险创投公司,与台湾怡和、以色列无限创投开展合作,形成各类风险创投机构10家。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苏州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余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了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余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余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余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余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2006年全区新增服务性企业1480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余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4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创业和居住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超过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近万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区域发展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能耗有所下降、利用外资增多—工业用地下降的“两增两降”良好态势。(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余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20亿美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从富民、亲民、便民角度出发,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
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南北呼应”的大开发格局,全区累计新建动迁房近700万平方米,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2006年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在最近的全国千强乡镇排名中,娄葑镇位居第五。(2)加大富民工作力度。在加快推进“就业创业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个创业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的同时,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工程”( 即建设一批创业园、专业市场等富民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富民合作社、民营股份公司等富民实体;发展壮大一批螃蟹、水八仙、苇编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小老板、土老板、经纪人等致富带头人;尽快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利民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与文明程度。目前,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已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7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
今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园区在高水平小康新起点上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转折之年,我们将瞄准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苏州工业园区要建成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的目标,按照“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出和谐社会主题,深化中新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大跨越发展力度,努力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富有园区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层次升级,加快主导产业向高增值知识经济阶段转型,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领域集中,鼓励企业“大脑”在园区、“核心技术”在园区、“高中端工艺”在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推进微电子、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官产学研”互动机制,努力将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力争“十一五”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形成200家以上研发机构、300万平方米科技载体、3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努力实现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的提升。
三是推进城市加速繁荣。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新城区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构建力度,全面推进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构筑东部新城区的核心商圈。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力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力争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20亿美元。
四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更多地关注增长均衡、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妥善处理好“平均数与大多数、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鼓励先富与追求共富”的关系,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繁荣园区文化,注重打响园区品牌,努力走在省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
五是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充分发挥园区“先行先试”的功能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中新合作水平,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体系、现代的企业制度、完善的信息网络、动态的人事管理制度、弹性的分配机制、健全的监督和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体制机制活力永存,更好地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⑸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酝酿筹划阶段
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
1992年9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三个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苏州市政府承担的苏州工业园区“六通到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1994年4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批借鉴培训团(规划建设)赴新加坡培训。借鉴新加坡经验正式开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联合招商团赴欧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娄葑乡和跨塘镇、斜塘镇、唯亭镇、胜浦镇一乡四镇成建制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筹)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园区行政区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础阶段
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1994年9月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联合招商首批14个项目举行签字仪式。韩国三星、美国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驻园区。
1994年11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评审通过。
1995年1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1995年2月21日,中共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1997年底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公司的大股东责任。
加速发展阶段
2001年3月23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动员大会,二、三期的开发正式启动,园区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
2001年6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会议宣布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完成股比调整。
2003年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在连续三年实现赢利的基础上,消除了历年累积亏损。
2003年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4年6月10日 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中新双方一致认为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转型提升阶段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计划。在后续数年中,又先后提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共“九大行动计划”。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为苏州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5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十五年来,园区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等“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东部综合商务城”的定位,园区以服务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苏州工业园区撤销娄葑镇分设娄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销唯亭镇设唯亭街道,撤销胜浦镇设胜浦街道,标志着园区在推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的发展目标,深化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荣计划”、“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启动实施。
⑹ 苏州园区中新合作开发区具体指哪些地方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
⑺ 苏州工业园区是哪一年开始建设的近年来苏州市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了《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起动。
苏州工业园区吸收了国内外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又有自身的显著特点:第一,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兴办的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成片开发由中新合资的开发公司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由中新联合共同负责;第三,国务院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
1999年9月14日,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确定了园区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集中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同时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滚动的方式向前发展,根据市场要求,继续开发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对于未来的发展,双方一致认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重中之重,双方合作框架不变,开发主体合资性质不变,长期发展目标不变,双方合作支持园区发展的承诺不变。
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2002年02月23日,经报请省政府批准,苏州市政府同意撤销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娄葑。区划调整后,娄葑镇行政区域面积90.84平方千米,总人口8.04万,辖10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
【苏州工业园区2003年区划一览】 2003年,辖4个镇;将跨塘镇临湖村划归娄葑镇管辖。(** 区划名录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跨塘镇 辖:居委会(桥北、新镇);村委会(蠡塘、娄江、娄东、娄中、湖滨、剑湖、古娄、上楼)。
唯亭镇 辖:居委会(唯亭、亭南、泾巷、东亭家园);村委会(浦田、夷陵山、施家滨、悬珠、阳澄湖)。
胜浦镇 辖:居委会(胜浦镇街道、金苑新村、吴淞新村、园东新村);村委会(金港、金东、吴巷、胜巷、旺坊、南盛)。
娄葑镇辖:居委会(新苏、葑谊、葑塘、团结、星湾、独墅湖、斜塘);社区居委会(苏安南、苏安北、官渎、东港家怡、东港家乐、金益、莲香);村委会(板阳、洋泾、倪庄、金厍、群力、东旺港、华莲、周葑、宅前、墩头、斜浜、金田、东巷、盛墩、建国、联合、南旺、南夏泾、姚东、西马、田巷、南沙里、临湖)。
【2004年底】 辖4个镇。(** 此处乡镇面积人口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2004年统计数据。**)
娄葑镇 面积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镇 面积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镇 面积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胜浦镇 面积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5]33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和跨塘镇实施合并设立唯亭镇。据此唯亭镇将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区域,人口5.8万,辖1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
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率先发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苏州新闻网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苏州波澜壮阔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建设史,是振奋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史,更是轰轰烈烈继续在高平台上加快发展的发展史。五年来苏州经济发展的一组组掷地有声的数字,令人振奋,令人自豪。细细地解读这些数据,可以真实具体地展示苏州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领悟苏州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
GDP居全国第五位
“十五”时期,是苏州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连续跨越大台阶的五年。继2002年、2004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跨越2000亿元和3000亿元的台阶后,2005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亿元,在总量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66766元,折合人均超过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元级的大关,年均增长15.5%%,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3.9个百分点。GDP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个位次。
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
“十五”时期,苏州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加强“三带”(即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的基础产业带和沿沪浙的配套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两个”计划(即“IT产业倍增计划”和发展规模企业“220计划”),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7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31.1%%;总量继续扩大,工业生产总值跨过万亿元大关,达 121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08亿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27.3%%和32.8%%。苏州的工业总产值列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个位次,苏州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第二位
五年来,苏州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等有利机遇,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性经济来抓,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着力加快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功能的提升,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在较高平台上实现量增质升。“十五”时期,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07家在苏州投资,累计注册外资5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8亿美元,分别为“九五”时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径统计)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2位。
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三位
五年来,苏州积极推进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视推进大通关和口岸建设,促进进出口贸易继续高位增长。“十五”时期,苏州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年均增幅双双达到47%%以上。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个百分点。2005年,苏州进出口总额140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27.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仅次于上海、深圳居全国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个位次。
地方财政收入居全国第六位
五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新增长点的大量涌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加上全市各级充分发挥财政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项财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使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地方财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对国家的贡献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18.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8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增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显示了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
民营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来,苏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全面实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以及各项配套政策,加强了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构筑服务平台,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确定的民营经济注册资本三年翻番的目标。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分别为9.24万户和 23.08万户,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册资本分别为1706亿元和94.6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注册总资本比“九五”期末增长7.6倍;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29.5%%,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由此,也促进苏州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和规模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务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确定了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明确提出要形成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开放度高的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打造苏州起飞的另一翼”。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励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展,新兴服务业日益壮大,传统性服务业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6.3亿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8%%。五年来,苏州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确是令人瞩目的。苏州以占全国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占全国2.2%%的国内生产总值、2.3%%的财政收入、9.9%%的进出口总额和8.5%%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佳绩。虽然数据不能代表苏州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但数据是最有说服力和直截了当的事实。上述一组组活生生的数据不仅诠释了苏州过去五年经济发展的辉煌,而且也预示着苏州又一次经济起飞的未来。
⑻ 苏州的工业园区到底由哪个区政府代管的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
管理范围隶属于国务院..独立于苏州市政府,和江苏省是一个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签订日期1994年2月26日 生效日期1994年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就两国有关机构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事宜,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双方支持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和新加坡开发财团合资在中国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该园区在苏州市城东金鸡湖地区,首期开发面积八平方公里。目标是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第二条 中方支持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中借鉴运用新加坡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其他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新方支持新加坡机构向江苏省苏州市提供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软件。
第三条 双方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借鉴运用新加坡的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有选择地逐步进行;合作中,新加坡机构官员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开发、建设和管理园区的活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
第四条 为此项目建立中新两国政府的联合协调理事会,两国政府各委派一名副总理负责,两国政府有关部门、中方江苏省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及新方裕廊镇管理局的负责人参加,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经验中的重大问题。理事会下设苏州市和裕廊镇管理局双边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双方定期联系,就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经验的工作进行协商,并分别向理事会中的两国副总理报告工作。
第五条 双方应本着新加坡李光耀资政及中国李岚清副总理互致函件所阐述之精神进行合作,落实园区项目。
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合作项目履行完毕。
本协议于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同等作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新加坡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 表
李岚清 李光耀
(签字) (签字)
⑼ 苏州工业园区是哪一年由哪位领导创立的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1]
1992年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1]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⑽ 苏州工业园区是哪一年开始建设的
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