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如何债券基金分析
债基业绩归因方法简介及实证分析
报告摘要:
债券与股票投资组合的业绩归因方法有本质不同,债券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息票利息、利息收入的再投资收益以及持有到期时或者被提前赎回/卖出时所得到的资本利得这三个方面,债券价格除受标的公司基本面影响外,还受到利率水平以及行业风险水平波动的影响,相比股票更为复杂,因此不能用传统的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典型的债券基金业绩归因模型有W-T模型、加权久期归因模型以及Campisi模型。实务中Campisi模型的认可度最高,其将债券投资的收益分解成持有收益和价格收益(资本利得),其中持有收益又可以分解为息票收益和价格收敛收益;价格收益又可以分解为利率曲线管理收益信用利差管理收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将利率曲线管理收益分解为久期管理收益和期限结构配置收益,将信用利差管理收益分解为券种配置收益和个券选择收益。
根据债基业绩归因分解模型,可以构建持有收益、利率曲线管理能力、信用利差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指标。运用过去1年数据对纯债基金的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综合管理能力指标与基金收益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得分较高的基金平均收益率要高于整体平均收益,因此该模型对基金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持有收益能力较强的基金有:融通债券A/B、新华纯债添利A、银河领先债券、富国产业债等;利率曲线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有:交银纯债A、博时安心收益定期开放债A、交银双轮动A/B、鹏华产业债等;信用利差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有:嘉实增强收益定期债、建信纯债A、易方达信用债券A、万家岁得利定期开放债等;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有:华夏纯债A、广发理财年年红债券、交银双轮A/B、交银纯债A、融通岁岁添利定期开放债A等。
随着我国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产品创新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相继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债券基金,如信用债基金、可转债基金、中高收益债基金、短期融资券基金等不同投资标的的债券基金,以及ETF、LOF、定期开放式、分级基金等不同模式的债券基金。
随着债券基金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债券基金的业绩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和分析,成为了当前基金公司和债券基金投资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对债券基金的投资业绩进行绩效归因,可以科学地度量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息票收益管理、利率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等),帮助基金经理解答他们的投资决策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哪些决策过程带来了正的超额收益,哪些则是负的,怎样改进才能够提高他们的投资业绩;另一方面,通过绩效归因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解答某只债券基金为什么取得了比市场指数更好或者更差的业绩,超额收益和损失的具体来源是什么,从而帮助其更好地作出投资决策。
⑵ 为什么信用利差可以衡量风险偏好
自2008年开启中期票据发行以来,我国信用债券市场经历了6年的高速成长期,信用债托管余额从当时的8000多亿元迅速上升至目前的10万亿元,占全部债券托管余额的比例也从6.4% 大幅提升至32.6%。信用债券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定向融资工具、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资产支持票据等品种不断推出。同时,我国信用债发行人的信用资质也伴随市场的扩容有所下沉,中低评级债券占比不断放大,宏观经济下行周期所带来的信用事件爆发概率有所上升。如何实现信用债的精准定价、发现“信用利差”的内在变动规律也成为市场越来越关注的命题。
研究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不仅有利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和信用产品的一级发行定价,也可以帮助二级投资者判断企业债券相对于国债、金融债等利率品种的相对投资价值,进而为其把握投资时机、选择投资品种提供研究支撑和决策依据。
虽然我国信用债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投资者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经济和货币周期,我们希望借此文总结出一些适合我国市场特色的信用利差运行特点及运行规律,发掘并提炼我国信用利差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给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把握信用利差变化、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信用利差理论概述
信用利差是指信用债收益率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可以理解为对投资者承担的违约风险的补偿。国外通常的计算方法是用信用债收益率减去相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信用利差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Fisher(1959)对信用风险升水决定因素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之后Beaver对信用风险进行了定量研究,于1966 年首次验证了公司财务数据中包含着丰富的违约信息。此后,Black&Scholes提出了期权定价的经典公式,Merton又将这个期权定价公式引入了债券信用风险定价中,被称为“结构模型”。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0 年以后发展的“分解模型”逐渐成为美国债券市场信用利差研究领域的前沿,代表人物有Edwin J. Elton(2001)、Driessen(2003)、Amato(2003)、Phihpov(2004)等。该模型认为影响企业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来自违约风险因素、税收因素、流动性风险因素,以及其他系统性因素等。但是由于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国外的研究也尚未找到一个通用的模型来解释信用利差变化。
尽管国外信用利差理论模型仍无法非常精确地分解信用利差并解释其成因,但并不妨碍我们把信用利差简单分为风险溢价、预期损失、流动性溢价和税收利差等几个部分,以便分别研究可能影响这些部分的主要因素(见图1)。
特别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影响信用利差的因素,必须先理解预期违约损失、实际违约损失和风险溢价的区别和联系。预期违约损失主要是由历史平均违约率决定的,与评级相对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列。但违约并不是每年都按照历史平均违约率发生,而是具有“密集性”“爆发性”的特点,即每年的实际违约率在很多年份低于平均违约率,在违约密集爆发的时段却会显著超过平均违约率。因此信用债投资者为了避免绝对的信用损失,除了参考评级外,还必须考虑整个宏观趋势和信用周期。
信用利差中的预期违约损失部分更多地反映的是评级的差别和变化,即对历史平均违约率的覆盖,而对宏观信用周期及大规模违约的预期所要求的溢价则主要反映在风险溢价中。此外,投资者对信用风险要求额外的风险补偿,还与信用风险的系统性传染性特征,以及信用债投资回报的偏态性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导致信用风险难以分散化,因此投资者会倾向于要求超出预期损失的补偿。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投资者在进行信用债投资时,并不是按照“历史平均预期损失”进行定价,而是按其预期的损失率进行定价,导致风险溢价的波动幅度可能远大于实际违约率的波幅。总结来看,预期损失类似股票内涵价值,而信用利差类似股票真实交易价格,两者的差异主要就是风险溢价(见图2)。
中国信用利差历史走势回顾
探究信用利差的运行规律,最直接也最必要的方法就是“以史为鉴”,观察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供需关系因素影响下,信用利差是如何表现的。由于我国信用债市场创立时间还相对比较短,信用利差的历史表现可能严重受制于市场发展初期的各种特点,历史数据对未来的指导意义比较有限。但我们认为将影响历史利差的因素梳理清楚,并判断这些因素未来可能的变化,仍然可以对预期未来长期的信用利差走势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本部分的回顾中,我们按照基准利率的走势将历史样本大致分成了9个区段,每个区段中基准利率的变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出现方向扭转后就划分到下一个区段。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信用利差变化与基准利率走势的关系,而且也更容易在类似的宏观环境中发现信用利差变化驱动因素的异同。
(一)2008年下半年
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债券牛市行情中,信用利差先收窄再走扩。高等级信用债的收益率在利率债下行的带动下明显下降,信用利差在年末和年中相差不大。低等级信用债表现不一,受负面事件打击严重的江铜债等,年末收益率相比年中是提高的,其他个券虽然年末收益率低于年中,但信用利差相比年中是明显走扩的,评级间利差显著拉大,体现出典型的受违约风险影响的特征。
(二)2009年全年
2009年年底与年初相比,银行间AAA级和AA级信用利差都是小幅走扩,呈现出被基准利率逐步推升的特征。利率债收益率上行速度快时信用利差被被动压缩了一段时间,但利率债相对企稳后信用债收益率又继续上行,信用利差主动扩大。除了基准利率上行的原因外,供给显著增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2009年是信用债市场大扩容的第一年,中票在2008年问世后,2009年放量发行,全年非金融类信用债发行量接近9900亿元,净增量达到7000亿元,是2008年的2.7倍。供给释放进一步加大了推升信用利差的压力。
(三)2010年前8个月
市场处于通货膨胀抬头和经济二次探底担忧的夹缝中,利率债缺乏一个明显的牛市方向。而在利率债收益率震荡缓慢下行的情况下,良好的息差收益则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信用债受到青睐。加上由于2009年的信用债大扩容和收益率大幅上升,2010年信用债供给回落,整体供需关系改善带动信用债收益率降幅大于利率债品种,信用利差和评级间利差都出现明显收窄。
(四)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
这一阶段几乎汇集了所有对信用利差不利的因素,一方面基准利率大幅上行,另一方面信用债供给在2010年的低位基础上反弹。此外资金利率中枢抬升和波动性增加导致息差保护空间收窄,后期又叠加了严重的违约风险担忧情绪。收益率期初期末比较,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行,信用利差走势也基本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高低评级信用利差均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评级间利差也显著扩大。
(五)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
信用债在违约风险担忧缓解以及资金面重归宽松的带动下收益率大幅下行,而信用利差的走势体现出很典型的基准利率下行过程中,信用利差和评级间利差同时收窄的特征。除了基准利率下行和资金利率下行的配合外,2012年金融脱媒化尤其是银行理财等产品规模的扩张,是推动票息较高的信用债需求显著改善,信用利差从高位收窄的重要原因。
(六)2012年下半年
2012年下半年的信用利差小幅走扩主要集中在三季度。当时也是利率债上行幅度相对较大,三季度货币资金利率中枢相比二季度趋紧,而且信用债整体供给压力较大,导致在由牛转熊时期,信用利差主动走扩。进入四季度以后,市场情绪较为平稳,利率债收益率出现震荡仅小幅上行,资金面也相比三季度出现缓解,息差价值恢复,信用利差变动不大。
(七)2013年前5个月
信用利差延续着牛市中收窄的特征,同时资金利率中枢的平稳也功不可没。此外,2013年3月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要求银行理财控制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使得理财对标准信用债券的替代性配置需求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用利差收窄起到了推动作用。
(八)2013年后6个月
此次熊市中的信用利差走扩,有机构止损导致信用债需求萎缩、资金利率中枢上移且波动性加大、非标投资旺盛挤压债券投资资金等综合因素,而经济下行周期所带来的违约风险担忧也使得投资者对信用债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如果以国债为基准利率计算,高低评级信用债的信用利差均已超过2008年四季度的高点并接近2011年三季度违约风险担忧最为严重的时点。交易所低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也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涌现出一批收益率超过10%的高收益债券。
(九)2014年上半年
信用利差走势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牛市收窄的特征。推动此阶段信用利差收窄的重要因素是债券配置资金经过2013年非标的“吸金大法”后重回脱媒化轨道。银行存款被加速分流,银行理财、券商和基金专户等各类理财力量异军突起。由于这部分机构的资金成本很高,非标配置资源又有限,只能转向配置信用债,尤其是票息较高的低等级信用债以争取盈利空间。因此此轮债券牛市在风险偏好提升和投资者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经历了从利率债到高等级再到低等级的完美轮动。当然与往年类似周期不同的是,实质违约开始爆发,导致低评级信用利差的压缩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的波动也蔚为壮观。
影响我国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
(一)违约风险及投资者对违约风险的预期
与违约风险相关的因素既影响预期违约损失,也影响风险溢价。其中前者主要是通过评级差异体现,后者主要是由投资者对违约风险预期的变化所决定。其一,不同评级的债券具有不同的信用利差,低评级利差在同一时点上总是高于高评级,而且利差波动幅度也更大。其二,评级调整会导致信用利差变化,而且评级下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常要大于评级上调带来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国内,可投资券种和交易所债回购资格均与主体评级挂钩,负面评级行动对于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其三,由于违约具有集中性爆发性的特征,再加上信用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分散,当违约风险集中到来时,会大幅推升风险溢价、评级间利差显著扩大。在国内,由于实质违约极其稀少,违约风险显著影响信用利差的时期并不多。不过一旦发生,对信用利差的冲击幅度要远远超过其他负面因素,典型的如2008年下半年、2011年三季度、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一季度等几个阶段。其中2011年三季度由于叠加了基准利率大幅上行、供给压力提升和资金利率中枢抬升等多项负面因素,再加上违约风险担忧情绪与机构资金撤出引发流动性危机互相负反馈,信用利差调整的幅度很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二)流动性补偿
在信用利差理论中,流动性风险溢价是指信用债券的流动性相对弱于国债而产生的溢价。对于单只债券来说,其发行规模、持有人结构、换手率、债券的年龄(新券还是老券)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溢价大小。就不同债券品种而言,由于信用债流动性明显弱于利率债,投资者需要对此弱势要求一定的溢价补偿。与预期违约损失并不能覆盖特定时期的违约风险类似,投资者要求的流动性溢价也无法覆盖特定时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交易员在市场流动性紧张时会倾向于要求相对更高的流动性溢价。比较典型的时期有2011年三季度的交易所城投债板块,其收益率最初的大幅攀升来自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但随后机构纷纷集中抛售,大量的卖盘导致二级市场的深度捉襟见肘,并最终演变为流动性压力集中爆发所产生的崩盘效应,带动交易所城投债收益率以及信用利差大幅攀升至历史最高的水平。
(三)杠杆操作便利性和息差空间
在我国,对信用债进行杠杆操作相对比较容易也很常见,当信用债收益率与资金利率之间的息差空间较大、资金面比较稳定、质押回购较为便利时,投资者加大杠杆配置信用债的力度就会加强,反之如果去杠杆,需求也会以很快的速度降低。杠杆投资模式是把双刃剑,实际上放大了市场需求以及信用债收益率和利差的波动。当机构加杠杆时,信用债收益率会加速下行,推动信用利差收窄,而当机构去杠杆时,信用债收益率则容易飙升,使得信用利差大幅走扩。例如,在资金利率的中枢回落以及波动性下降的2009年上半年、2012年上半年以及2014年上半年,息差空间均处于高位水平,信用利差从高位出现一路收窄。而在信用利差大幅攀升至历史高位水平的2011年三季度和2013年下半年,我们均能观察到资金成本的高企以及资金利率波动性的明显加大(见图3)。
(四)投资者结构变化
国内信用债需求主体主要是银行、保险和广义基金三类,其中银行和保险风险偏好偏低,广义基金风险偏好较高,对票息的要求也更为刚性。2012年以来的金融脱媒化背景使得银行理财、基金、专户等投资者在信用债持有者结构中占比大幅提升(见图4),推动了投资者群体整体的风险偏好上升,信用利差尤其是评级间利差的趋势性降低。2014年以来信用利差一直低于历史均值水平,而且呈现持续压缩状态,这与金融脱媒化背景下各类理财资金成为信用债投资群体的绝对主力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理财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能够覆盖该成本的债券越来越少,而风险暴露非常有限,理财类投资者只能通过被动的信用下沉获得相对较高的利差,从而推动评级间利差不断压缩。
(五)信用债供给压力
信用债供给量主要是由企业融资意愿以及债券与其他融资工具的比较决定的。其中融资意愿来自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再融资需求两个方面。与其他融资工具的比较主要是看企业有哪些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以及债券与其他渠道相比是否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内,由于信用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债券审批政策和发行品种创新也是影响供给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潜在供给量才是影响供需关系和信用利差的本质因素,实际发行量已经是经过需求检验过后的结果。销售困难导致的实际发行量降低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恶化的供需关系,而不是意味着供给压力的减轻。历史经验看,供给对信用利差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在新产品创新且大幅扩容时出现,其他阶段则体现为较长时间内相对缓和的影响。历史上比较典型的供给提升导致信用利差扩大的主要阶段是2009年下半年和2012年下半年,而且这两个阶段都有新产品放量导致供给量大幅跳升,其他年份来看,供给的负面影响相对缓和,而且发生作用会较为缓慢。另外信用债供给量的波动也有一定的顺周期性,容易加强债市的熊市或牛市走向。
中国信用利差与基准利率走势的历史关系
从我国2008年以来的信用债历史情况来看,信用利差与基准利率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特点:
(一)一般情况下,信用利差和基准利率的走势是同向的
也就是说,基准利率下行的牛市过程中,信用利差一般会收缩,而基准利率上行的熊市中,信用利差一般会扩大。
(二)当基准利率快速转向时,信用利差可能会有滞后反应
其表现为信用利差短时间内与基准利率的走势相反,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转为与基准利率走势同向,也就是信用利差与基准利率走势会出现短期背离。
(三)在不存在信用风险冲击的情况下,无论熊市还是牛市,低评级债券的表现通常比高评级要好
也就是说,熊市中低评级债券收益率上行幅度通常比高等级小,而牛市中低评级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通常比高等级大。这体现出高票息较强的防御性。熊市的例子有2009年、2012年下半年,牛市的例子有2010年前8月、2012年上半年、2013年前5月。我们认为形成这种规律与市场缺乏违约和金融脱媒化过程中投资者结构的变化有关。
(四)一旦出现违约担忧情绪或实质信用风险,无论基准利率走势如何,低评级信用利差和评级间利差都会扩大
如果违约预期的增强叠加利率债调整和资金面紧张,其对收益率产生的负面冲击会更大。历史上受到违约因素冲击的阶段主要是2008年四季度、2011年(尤其三季度)、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尤其是超日债违约的3月)。其中2008年和2014年基准利率处于牛市环境,2011年处于熊市环境。违约导致的利差扩大历史上持续时间不长,但杀伤力大。如果不能安全度过这些高危时期(避免大量违约并扛住流动性冲击),就无从实现低等级相对高的票息回报。
未来中国信用利差可能出现的长期变化
正如前文提及,尽管我们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信用利差波动的成因和规律,但如果从更长的历史周期看,现有规律的成因很多可能是与中国信用债市场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关的。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影响信用利差的主导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如下因素在未来更长的历史周期内,可能推动信用利差出现与以往不同的变化:
(一)“刚性兑付”逐步打破,违约相关因素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将明显增强
在2013年以前,中国低等级信用债的信用利差与国际市场相比整体看是相对偏低的。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今年超日债违约前没有出现实质违约事件,市场对信用风险缺乏足够的溢价保护意识。这种刚性兑付的局面伴随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是难以长期维持的,而且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虽然大规模和集中的违约仍然要看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但局部和个体违约的发生可能会成为常态,因此预期损失对于信用利差的影响必然越来越重要,会推高评级间利差的中枢,也会加剧低资质个券的收益率波动。
(二)内部评级法实施,有利于银行降低对高等级债券的利差要求
目前只有6家银行获批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风险权重,大部分银行对各类债权资产采用比较机械的权重分类法,即基本上所有的信用债都适用100%的风险权重,不同评级没有区分。这就导致银行购买资质最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也要占用很多的资本金,因此必须要求较高的利差回报来覆盖资本消耗。未来伴随更多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投资高评级债券在节约资本金方面会更有优势,银行对于高低等级信用利差的差异化要求也会更加明显。
(三)低评级信用债杠杆操作难度增加,可能导致评级间利差拉大
前文提到,杠杆操作是中国信用债市场一个比较常见的操作策略。未来长期看,由于监管机构对债券市场杠杆操作的限定越来越严格,银行从控制资本消耗和违约风险的角度出发,会越来越不愿接受中低评级信用债作为抵押物融出资金。这都会导致利用低评级债券质押提高杠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高低评级之间利差可能产生推升作用,不过会杠杆操作带来的收益率和利差波动幅度可能会相应减缓。
(四)投资者群体更加多样化,CDS等对冲违约风险的衍生工具进一步发展,将使得信用风险定价更加敏感和精确
整体而言中国的信用债投资主体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一方面是与中国债券市场风险零容忍的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在违约破产处置方面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客观环境有关。未来随着有稳定资金实力和深入信用研究能力的机构越来越多,配合违约处置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完善,风险定价也将更加真实和灵敏。另外伴随实质违约的陆续出现,长期看信用违约互换等风险衍生工具可能会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由于信用违约互换类衍生产品将信用利差单独分离出来并对其赋予流动性,对违约风险信息可以更加纯粹和及时地在市场上加以反映,未来伴随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信用利差的定价也将会变得更加精确细致,波动性和流动性也会逐步增强,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也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交易性机会。
⑶ structural approach是什么意思
structural approach
[英][ˈstrʌktʃərəl əˈproʊtʃ][美][ˈstrʌktʃərəl əˈprəʊtʃ]
结构方法;
Applying structural approach to modeling default risk, the pricing of defaultrisk zero-coupon bond and a credit spread term structure under incompleteinformation is developed.
摘要运用违约风险评估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推导了风险零息票债券的定价公式,并得到了此时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
2.
Unfortunately, structural limitations and cost constraints precluded the use ofthis approach and a more conventional roof construction was adopted.
不幸的是,结构的局限性和成本的限制妨碍了这个方法的应用,于是采取了另一个更传统的屋面构造方式。
⑷ 请问影响当前的到期收益率(YTM)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债券票面利率和债券的价值的确是相对,一般理论上是债券票面利率越高,债券价值越高,即成正比,而债券价值与到期收益率成反比。这样理解吧,一般计算债券理论价值时,债券票面利率是分子部分,到期收益率是分母部分。
影响当前的到期收益率高低的因素有很多,粗略来说吧,如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债券自身的流动性、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信用评级和信用利差、税收政策、固定收益类投资者的需求。
⑸ 收益率曲线的横坐标是到期年限,我们的课本(《投资科学》)上说在这里我们不使用久期做横坐标
零息债券的久期是等于其该债券的剩余存续期时间。
不使用久期的原因是当忽略债券的信用利差、税收问题等影响债券价格因素后,由于资金时间成本或收益关系,对于债券剩余存续期时间相同,其到期收益率是近似的(如果不近似,说明存在套利空间),也就是说两个债券的剩余存续期时间相同,到期收益率相同,而票面利率不同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久期是不同的。对于相同久期的零息债券和附息债券来说,由于附息债券可以通过高票面利率,使其原来比较长的债券剩余存续期时间的债券有效缩短其久期,故此相同久期的零息债券和附息债券两者的到期收益率并不近似的,也就是说,若采用久期作为期限结构理论的横坐标,会使得其所显示的到期收益率存在较大的波动性,相比用债券剩余存续时间作为横坐标其稳定性要差。
⑹ 求助,谁能告诉我基金基础知识大钢明天要考试了。谢谢大家啦!
一、总体目标
为确保基金从业人员掌握与了解基金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从业必须的执业能力,特设《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科目。
二、能力等级
能力等级是对考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低要求,分为三个级别:
(一)掌握:考生须在考试和实际工作中理解并熟练运用的内容。
(二)理解:考生须对该考点的概念、理念、原则、意义、应用范围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了解:作为泛读内容,考生对其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三、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
考生应当根据本科目考试内容与能力等级的要求,掌握下列从业必须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备在执业过程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执业技能。
对应教材章名 节名 编号 学习目标(掌握/理解/了解)
6.投资管理基础 1.财务报表 6.1.a 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信息
6.1.b 理解资产、负债和权益
6.1.c 理解利润和净现金流
6.1.d 了解营运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
2.财务报表分析 6.2.a 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6.2.b 了解流动性比率、财务杠杆比率、营运效率比率
6.2.c 理解衡量盈利能力的三个比率:销售利润率(ROS),资产收益率(ROA),权益报酬率(ROE)
6.2.d 掌握杜邦分析法
3.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6.3.a 掌握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概念、时间和贴现率对价值的影响以及PV和FV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6.3.b 掌握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概念
6.3.c 掌握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
6.3.d 掌握单利和复利的概念
4.常用描述性统计概念 6.4.a 掌握平均值、中位数、分位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6.4.b 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6.4.c 了解正态分布的特征
6.4.d 理解相关性的概念
7.权益投资 1.资本结构 7.1.a 理解不同资本类别之间投票权和所有权的区别
2.权益证券 7.2.a 理解权益证券的类型和特点
7.2.b 理解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区别
7.2.c 了解存托凭证 (Deposit Receipts)
7.2.d 理解可转债的定义、特征和基本要素
7.2.e 理解权证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7.2.f 理解不同种类权益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
7.2.g 了解影响公司在外发行股本的行为
3.股票分析方法 7.3.a 理解股票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区别
4.股票估值方法 7.4.a 理解内在估值法与相对估值法的区别
8.固定收益投资 1.债券与债券市场 8.1.a 理解债券市场各参与方的责任以及发行人类型
8.1.b 掌握债券的种类和特点
8.1.c 理解债券违约时的受偿顺序以及债券的嵌入条款
8.1.d 理解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零息债券
8.1.e 理解投资债券的风险
8.1.f 理解中国债券市场体系的发展
2.债券价值分析 8.2.a 理解DCF估值法的概念和应用
8.2.b 掌握债券价格和到期收益率的关系
8.2.c 理解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和当期收益率的区别,以及两者与债券价格的关系。
8.2.d 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和信用利差
8.2.e 掌握债券久期(麦考利久期和修正久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货币市场工具 8.3.a 掌握货币市场工具的特点
8.3.b 理解常用货币市场工具类型
9.衍生工具 1.衍生工具概述 9.1.a 理解衍生品合约的概念和特点
9.1.b 了解衍生品合约中的买入和卖出
2.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 9.2.a 理解期货和远期的定义与区别
9.2.b 理解期货和远期的市场作用
3.期权合约 9.3.a 了解期权合约和影响期权定价的因子
4.互换合约 9.4.a 理解互换合约的概念
9.4.b 了解影响互换合约定价的因子
9.4.c 理解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的区别
10.另类投资 1.另类投资概述 10.1.a 理解另类投资的投资对象、优点和局限
2.私募股权投资 10.2.a 理解私募股权投资的概念、J曲线、战略形式、组织架构、退出机制和风险收益特征
3.不动产投资 10.3.a 理解不动产投资的概念、类型、投资工具和风险收益特征。
4.大宗商品投资 10.4.a 理解各类大宗商品投资的类型、投资方式和风险收益特征
11.投资者需求与资产配置 1.投资者类型和特征 11.1.a 掌握投资者的主要类型、区分方法和特征
2.投资者需求和投资政策 11.2.a 理解不同类型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的需求和差异以及投资政策说明书包含的主要内容
12.投资组合管理 1.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风险分散化 12.1.a 掌握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和来源
12.1.b 理解风险和收益的对应关系
12.1.c 掌握分散风险的原理和方法
2.资产配置 12.2.a 理解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及其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12.2.b 理解均值方差法及其应用
12.2.c 理解最小方差法及有效性前沿、资本市场线
12.2.d 理解CAPM模型的主要思想、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
12.2.e 理解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
3.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 12.3.a 了解市场有效性的三个层次
12.3.b 掌握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概念、方法和区别
12.3.c 了解市场上主要的指数(股票和债券)的编制方法
12.3.d 了解市场有效性和主动、被动产品选择的关系
12.3.e 了解完全复制、抽样复制和最优化方法复制三种跟踪指数方法的具体应用环境
12.3.f 理解股票型指数基金的管理和风险收益特征
12.3.g 了解债券指数基金无法完全被动的原因
12.3.h 了解量化投资和多因子模型
4.投资组合构建 12.4.a 理解股票投资组合和债券投资组合的构建要点
5.投资管理部门 12.5.a 理解基金公司投资管理部门设置和基金公司投资流程
13.投资交易管理 1.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13.1.a 了解指令驱动市场、报价驱动市场和经纪人市场三种市场
13.1.b 理解做市商和经纪人的区别
13.1.c 理解买空、卖空和加杠杆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2.交易执行 13.2.a 理解基金公司投资交易流程
13.2.b 了解算法交易的概念和常见策略
3.交易成本与执行缺口 13.3.a 理解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
13.3.b 了解执行缺口的组成
13.3.c 了解投资组合资产转持与T-Charter
14.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投资风险的类型 14.1.a 掌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4.1.b 理解投资风险的种类
2.投资风险的测量 14.2.a 理解事前与事后风险
14.2.b 理解贝塔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4.2.c 理解下行风险和最大回撤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4.2.d 理解风险价值VaR的概念,了解常用计算方法
14.2.e 了解风险敞口与风险敏感度的概念
3.不同类型基金的风险管理 14.3.a 理解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的风险管理
14.3.b 理解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管理
14.3.c 了解指数、ETF、保本基金、QDII基金、分级基金的风险管理
15.基金业绩评价 1.基金业绩评价概述 15.1.a 理解投资业绩评价的基础概念
2.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 15.2.a 掌握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15.2.b 理解业绩比较基准概念与选取方法,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的概念
15.2.c 理解风险调整后收益的主要指标
3.业绩归因 15.3.a 理解Brinson归因方法的三个归因项
4.基金业绩评价方法 15.4.a 了解基金评价服务机构、基金分类、业绩计算和风格类型
15.4.b 理解全球投资业绩标准 (GIPS)的目的、作用和要求
17.基金的投资交易与结算 1.基金参与证券交易所二级市场的交易与清算 17.1.a 理解证券投资基金场内证券交易市场
17.1.b 理解证券投资基金场内证券结算机构
17.1.c 理解证券投资基金场内交易涉及的主要费用项目及收费标准
17.1.d 理解场内证券交易特别规定及事项
17.1.e 掌握场内证券交易清算与交收的原则
17.1.f 了解场内证券交易交收与资金清算的内容与模式
2.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与结算 17.2.a 了解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17.2.b 理解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制度
17.2.c 理解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品种和类型
17.2.d 掌握银行间债券结算类型和方式
17.2.e 理解银行间债券结算业务类型
3.海外证券市场投资的交易与结算 17.3.a 了解境外市场交易与结算规则
17.3.b 理解QDII开展境外投资业务的交易与结算情况
18.基金估值、费用与会计核算 1.基金资产估值 18.1.a 掌握基金资产估值的概念
18.1.b 掌握基金资产估值的法律依据
18.1.c 了解基金资产估值的重要性和需要考虑的因素
18.1.d 理解基金资产估值的责任人
18.1.e 理解基金资产估值的估值程序及基本原则
18.1.f 理解具体投资品种的估值方法及基金暂停估值的情形
18.1.g 了解QDII基金资产估值的特殊规定
2.基金费用 18.2.a 了解基金费用的种类,
18.2.b 掌握基金管理费、托管费及销售服务费的计提标准及计提方式
18.2.c 了解不列入基金费用的项目种类
3.基金会计核算 18.3.a 理解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4.基金财务会计报告分析 18.4.a 理解基金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
19.基金的利润分配与税收 1.基金利润及利润分配 19.1.a 掌握基金利润来源及相关财务指标的主要内容
19.1.b 掌握利润分配对基金份额净值的影响
19.1.c 理解基金分红的不同方式和货币市场基金利润分配的特殊规定
2.基金税收 19.2.a 了解基金投资活动中涉及的税收项目
19.2.b 理解投资者投资基金涉及的税收项目
26.基金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1.海外市场发展 26.1.a 了解投资基金国际化投资概况
26.1.b 了解海外市场的监管情况
2.中国基金国际化发展 26.2.a 掌握QFII、RQFII、QDII的概念、规则和发展概况
26.2.b 理解基金互认和沪港通的重要意义
⑺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什么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到期期限但是具有不同违约风险、流动性和税收条件的专金融工具收属益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率结构理论分为两个,一个是期限结构理论,另外一个就是风险结构理论
期限结构讨论相同风险不同期限的利率
风险结构讨论不同风险相同期限的利率
⑻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什么,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利率期限结构(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回Yield)与到期期限(Maturity)之间的关系。利率答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为投资者从事债券投资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债券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中央银行沟通对不同期限的各类市场利率以及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影响,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沟通对短期利率有显著的影响,对中长期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在金融危机期间对各类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 更大;口头沟通对各类市场利率的影响效应比书面沟通要大;沟通对利率水平和波动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带有紧缩意图的沟通比带有宽松意图的沟通作用大。为了能 够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中央银行还需进一步加强沟通,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⑼ 创业板b是什么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指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给,股票代码为300开头。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要比主板市场高得多。当然,回报可能也会大得多。对二板市场的监管更为严格。其核心就是”信息披露”。
⑽ 基准利率大幅上行伴随着信用利差明显走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加息后,市场的风险偏好降低了。企业借款利率上升,高于加息。
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不仅有利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和一级发行信用产品的定价,而且有助于二级投资者判断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金融债券等利率品种的相对投资价值,从而提供为他们把握投资机会,选择投资品种提供研究支持和决策依据。
信用利差中的预期违约损失反映了评级的差异和变化,即历史平均违约率的覆盖范围,而宏观信贷周期和大规模违约预期所需的溢价主要反映在风险溢价中。
信用债券市场相对较短,信用利差的历史表现可能受到市场发展初期各种特征的严重制约,历史数据对未来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对影响历史传播的因素进行梳理,判断这些因素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10)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扩展阅读:
基准利率最适合利率:
从一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合理、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
第一,国债的信誉最高。国债是中央政府以其征税权为担保而发行的债务,只要不发生政治危机,国债几乎是没有风险的。所以,国债在所有金融产品中信誉最高、风险最低,被誉为“金边债券”。无论在投资实践中,还是在理论分析中,要选择无风险利率,非国债利率莫属。
第二,国债市场是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进入流通市场的国债成为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与各类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以,选择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满足基准利率的基础性要求,能有效地传递市场信号和调控信号。
第三,国债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行方式的市场化,国债期限品种结构的多样化,使国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突破;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成,国债二级市场交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债流动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