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遥感 landsat卫星时间问题
都是成像的当地时间
2. 返回式遥感卫星从什么时间开始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正检星从1973年4月开始,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噪声、分离冲击、热真空和整星振动试验,获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孙家栋组织研制人员,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制定了若干改进措施。
3. 遥感方面的问题,非常感谢! 为什么搭载可见光的传感器的卫星通常在早晨至上午时间段(比如十点左右)
遥感卫星都有自己的时间分辨率,即重返周期,一般都不会是同步轨道卫星,多是近地轨道或者极轨,所以对于同一地点可能一天24小时会多次过境,不会每次都是10点成像的;且不同地区的过境时间不同,没有你所说的成像时间通常在10点左右这一说法。
对于遥感影像的成像质量的话,成像时间是其中一个因素,中午10点左右过境的影像,说明该地处于卫星的星下点,能够减少阴影;如果不考虑气象因素的话,此时阳光充足,地物的灰度对比明显,易于分辨。
4. 遥感时间分辨率与卫星的绕地球一圈的运行周期有什么区别
它俩不是一个概念,举个例子来说吧,Landsat8卫星每天绕地球15圈,但是它的重访周期为16天。如果硬说定义的话,绕地球圈数很好理解,时间分辨率一般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5. 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空中爆炸是什么时候
1974年8月,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出厂测试合格,经叶剑英等中央首长批准,于9月12日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经过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的检查测试,加注推进剂,定于11月5日点火发射。
11月5日将近13时,戈壁滩上寒风阵阵,发射程序进入到了“一分钟准备”,现场发射指挥员随后下达了“牵动”口令。这时,卫星控制台操作员突然发现星上大部分仪器断电。指挥员接到这一意外情况的报告时,离下达点火口令只有13秒的时间。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员果断下达了“停止发射”的命令。发射阵地17个系统的指挥员听到命令后,指挥各自的操作手按原定预案,有条不紊的退出了发射程序。由于原来预想工作做得好,各级指挥得当,没有发生不协调、程序错乱、漏电串电或误操作等问题。
6.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卫星及应用
1、 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2000~20000千米的中高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的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以及军民两用卫星。
2、 我国研制了哪些卫星系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等六大卫星系列。
3、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试验;三是为载人航天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4、卫星怎样返回地面?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要完成调整姿态、舱段分离、返回舱旋转、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机、打开降落伞并返回地面等一系列动作。
5、中国共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6、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7、 东方红二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8、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9、 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10、风云气象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12、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我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13、中国已发射了哪些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
7. GPS技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3月完成其整体部署实现其全天候、高精度和全球的覆盖能力现在GPS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使得测定地球表面三维坐标的方法丛静态发展到动态丛数据后处理发展到实时的定位与导航极大地扩展了它地应用广度和深度。载波相位差分法GPS技术可以极大提高相对定位精度。在小范围内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此外由于GPS测量技术对测点间地通视和几何图形等方面地要求比常规测量方法灵活、方便已完全可以用来施测各种等级地控制网。GPS全站仪的反展在地形和土地测量以及各种工程、变形、;地表沉陷监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精度、效率、成本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1)GPS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PS卫星星座: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GPS星座。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倾角为55度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相距60度即轨道的升交点赤经各相差60度。每个轨道平面内各颗卫星之间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度。
在两万公里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同一颗GPS卫星。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颗数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结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GPS工作卫星的编号和试验卫星基本相同。
地面监控系统:
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GPS信号接收机:
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是一种可供无数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对于陆地、海洋和空间的广大用户只要用户拥有能够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信号的接收设备即GPS信号接收机。可以在任何时候用GPS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测量。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用户要求的GPS信号接收机也各有差异。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家工厂生产GPS接收机产品也有几百种。这些产品可以按照原理、用途、功能等来分类。
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动物体的运行轨迹。GPS信号接收机所位于的运动物体叫做载体(如航行中的船舰空中的飞机行走的车辆等)。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大部分。对于测地型接收机来说两个单元一般分成两个独立的部件观测时将天线单元安置在测站上接收单元置于测站附近的适当地方用电缆线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机。也有的将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制作成一个整体观测时将其安置在测站点上。
GPS接收机一般用蓄电池做电源。同时采用机内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池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池的过程中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丢失数据。
近几年国内引进了许多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各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相对定位时其双频接收机精度可达5MM+1PPM.D单频接收机在一定距离内精度可达10MM+2PPM.D。用于差分定位其精度可达亚米级至厘米级。
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
(2)GPS的定位原理
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3)GPS系统的特点
GPS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定位精度高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100-500KM可达10-71000KM可达10-9。在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的解其平面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与ME-5000电磁波测距仪测定得边长比较其边长较差最大为0.5mm校差中误差为0.3mm。
观测时间短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目前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只需几秒钟。
测站间无须通视GPS测量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只需测站上空开阔即可因此可节省大量的造标费用。由于无需点间通视点位位置可根据需要可稀可密使选点工作甚为灵活也可省去经典大地网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可提供三维坐标经典大地测量将平面与高程采用不同方法分别施测。GPS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目前GPS水准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操作简便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已达“傻瓜化”的程度;接收机的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测量工作者的工作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使野外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全天候作业目前GPS观测可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不受阴天黑夜、起雾刮风、下雨下雪等气候的影响功能多、应用广。
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GPS系统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时。测速的精度可达0.1M/S测时的精度可达几十毫微秒。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GPS系统的应用前景当初设计GPS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导航收集情报等军事目的。但是后来的应用开发表明GPS系统不仅能够达到上述目的而且用GPS卫星发来的导航定位信号能够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静态相对定位米级至亚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亚米级至厘米级精度的速度测量和毫微秒级精度的时间测量。因此GPS系统展现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4)GPS的用途
GPS最初就是为军方提供精确定位而建立的至今它仍然由美国军方控制。军用GPS产品主要用来确定并跟踪在野外行进中的士兵和装备的坐标给海中的军舰导航为军用飞机提供位置和导航信息等。
目前GPS系统的应用已将十分广泛我们可以应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空和陆地的导航导弹的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的传递和速度的测量等。对于测绘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用于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以及海洋测绘;用于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用于工程测量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的相机位置实现仅有少量地面控制或无地面控制的航测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
许多商业和政府机构也使用GPS设备来跟踪他们的车辆位置这一般需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一些GPS接收器集成了收音机、无线电话和移动数据终端来适应车队管理的需要。
由于多元化空间资源环境的出现 使得GPSGLONASSINMARSAT等系统都具备了导航定位功能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资源环境。这一多元化的空间资源环境促使国际民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策略即一方面对现有系统充分利用一方面积极筹建民间GNSS系统待到2010年前后GNSS纯民间系统建成全球将形成GPS/GLONASS/GNSS三足鼎立之势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单一系统的依赖形成国际共有、国际共享的安全资源环境。世界才可进入将卫星导航作为单一导航手段的最高应用境界。国际民间的这一策略反过来有影响和迫使美国对其GPS使用政策作出更开放的调整。总之由于多元化空间资源环境的确立给GPS的发展应用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8. 遥感卫星影像的重访周期是多久WORLDVIEW3卫星的重访周期是多少
上次我问咱们国家权威的卫星数据公司北京揽宇方圆,关于卫星的重访周期解释如下:重复周期指的是卫星拍摄某地后,经过x天将再次回到此地上空拍摄此地;
重访周期指的是卫星首次拍摄某地后x天后依然能够利用传感器上的侧摆角拍摄到此地的影像。
重复周期是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圈所用的时间。
重访时间是卫星经过同一个星下点的时间间隔。
假如某个时刻卫星在地面上A点的正上方经过(此时A点称为星下点),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卫星在一个轨道周期之后会再次经过A点正上方。其间的时间间隔就等于卫星的重复周期,也等于重访时间。
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卫星经过同一个星下点的时间(即重访时间)不再等于其重复周期,而且往往重访时间小于重复周期。
9. 中国最近几年发射的卫星, 我要时间,卫星的名字20分钟内回答加分
总次 系列次 起飞时间 地点 运载火箭 编号 载荷 注 发射质量 初始轨道 飞行情况
近地点(km) 远地点(km) 倾角(deg)
1 1 1970-04-24 21:35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长征一号 东方红一号 173 439 2384 68.5
2 2 1971-03-03 20:03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长征一号 实践一号 221 266 1826 69.9
3 1 1973-09-18 20:12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701-03 技术试验卫星 1138 --- --- --- 二子级游机故障
4 2 1974-07-12 21:55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701-04 技术试验卫星 1108 --- --- --- 二子级主机故障
5 3 1974-11-05 17:4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 遥一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1790 --- --- --- 由于俯仰速率陀螺信号导线暗伤、内部断裂,姿态控制系统收不到俯仰速率陀螺信号,火箭失去稳定,导致失败。
6 3 1975-07-26 21:3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701-05 技术试验卫星 1107 187 474 69.027
7 4 1975-11-26 11:3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 遥二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颗 1790 177 479 63.0
8 4 1975-12-16 17:21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701-06 技术试验卫星 1108 184 387 68.991
9 5 1976-08-30 19:45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701-07 技术试验卫星 1108 191 2145 69.166
10 6 1976-11-10 17:05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701-08 技术试验卫星 1208 --- --- --- 二子级游机故障
11 5 1976-12-07 12:38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 遥三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2颗 1812 159 489 59.4
12 6 1978-01-26 13:0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 遥四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3颗 1810 167 509 57
13 7 1979-07-28 05:28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XCZ-1-01 实践二号 250 --- --- --- 二子级游机故障
实践二号甲 480
实践二号乙 30
14 8 1981-09-20 05:28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风暴一号 XCZ-1-02 实践二号 250 231.4 1610.4 59.44
实践二号甲 480
实践二号乙 30
15 7 1982-09-09 15:19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一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4颗 1783 177 410 63
16 8 1983-08-19 14:0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二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5颗 1842 175 410 63.3
17 9 1984-01-29 20:25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一 东方红二号 910 400 ? 31.1 三子级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富氧燃烧,第二次起动后约5秒推力突然下降,卫星未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8 10 1984-04-08 19:20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二 东方红二号 910 400 36111 31.1
19 11 1984-09-12 13:44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三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6颗 1809 178 414 68
20 12 1985-10-21 13:04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四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7颗 1809 175 409 63
21 13 1986-02-01 20:36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三 东方红二号 917 400 36127 31.1
22 14 1986-10-06 13:4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五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8颗 1800 176 402 63
23 15 1987-08-05 14:39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六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9颗 1819 175 400 69.96
24 16 1987-09-09 15:15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七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0颗 2076 208 323 63
25 17 1988-03-07 20:41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四 东方红二号甲 1024 200 36116 31.1
26 18 1988-08-05 16:3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八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1颗 2129 208 313 63.02
27 19 1988-09-07 05:30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甲 遥一 风云一号A 757 833 918 99.1
28 20 1988-12-22 20:40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五 东方红二号甲 1024 200 36151 31.1
29 21 1990-02-04 20:27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六 东方红二号甲 1024 200 36171 31.1
30 22 1990-04-07 21:30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七 亚洲一号 1247 200 36140 31.1
31 23 1990-07-16 09:4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遥一 澳星模拟星 7338 200 1000 28.5
Badr-A 70
32 24 1990-09-03 09:53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甲 遥二 风云一号B 881 900.6 905.7 98.9
大气一号A
大气一号B
33 25 1990-10-05 14:15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九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2颗 2080 211 311 56.98
34 26 1991-12-28 20:02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九 东方红二号甲 1024 200 ? 31.1 三子级发动机的控制气路泄漏,第二次工作段提前关机,卫星未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35 27 1992-08-09 16:0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丁 遥一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3颗 2592 176 351 63.02
36 28 1992-08-14 07:12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遥三 Star-63F + 澳星B1 7597 200 1050 28.0
37 29 1992-10-06 14:2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十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4颗 2080 210 329 63
弗利亚 259
38 30 1992-12-21 19:2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遥三 Star-63F + 澳星B2 7615 200 1050 28.0 起飞后45秒卫星发生爆炸,可能与风切变有关。卫星残骸入轨。
39 31 1993-10-08 16:0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丙 遥十一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5颗 2099 209 300 56.95
40 32 1994-02-08 16:34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夸父一号 1342 200 36194 28.5
实践四号 396
41 33 1994-07-03 16:0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丁 遥二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6颗 2755 176 359 63.98
42 34 1994-07-21 18:31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八 亚太一号 1385 200 42386 27
43 35 1994-08-28 07:1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遥五 Star-63F + 澳星B3 7669 185 1105 27.86
44 36 1994-11-30 01:2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东方红三号 2232 200 36197 28.5
45 37 1995-01-26 06:4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遥六 Star-63F + 亚太二号 --- --- --- 风切变引起卫星共振或整流罩结构破坏,卫星推进剂爆炸,进而引发火箭爆炸。
46 38 1995-11-28 19:3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 EPKM 遥七 亚洲二号 3500 185 309 28
47 39 1995-12-28 08:0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E + EPKM 遥八 艾科斯达1号 3288 185.34 306.71 28
48 40 1996-02-15 03:01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一 国际通信卫星708 4180 --- --- --- 惯性平台失效,火箭飞行22秒后触地爆炸。
49 41 1996-07-03 18:47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十A 亚太1A 1400 222 41838 27
50 42 1996-08-18 18:27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十四 中星七号 三子级二次工作段提前48秒关机,卫星未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51 43 1996-10-20 15:20 酒泉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长征二号丁 遥三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7颗 2970 176 354 63.0
52 44 1997-05-12 00:17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东方红三号 2200 207 36194 28.4
53 45 1997-06-10 20:01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十一 风云二号A 02星 1369 200 36000
54 46 1997-08-20 01:5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二 马部海 3775 200 47924 24.5
55 47 1997-09-01 22:00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一 铱星模拟星 667 626.2 638.0 86.38
铱星模拟星 667
56 48 1997-10-17 03:13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三 亚太二号R 3700 201 47922 24.4
57 49 1997-12-08 15:16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二 铱42 667 622.0 628.8 86.29
铱44 667
58 50 1998-03-26 01:01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三 铱51 667 626.7 628.2 86.40
铱61 667
59 51 1998-05-02 17:16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四 铱69 667 632.5 634.7 86.35
铱71 667
60 52 1998-05-30 18:0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五 中卫一号 2917 201 85732 24.5
61 53 1998-07-18 17:2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四 鑫诺一号 2832 600 35786 19
62 54 1998-08-20 17:20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五 铱76 667 612.4 635.5 86.40
铱78 667
63 55 1998-12-19 19:30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六 铱88 667 629.90 646.92 86.35
铱89 667
64 56 1999-05-10 09:33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二 风云一号C 958
实践五号 298
65 57 1999-06-12 01:15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FP 遥七 铱92 667 630 86.4
铱93 667
66 58 1999-10-14 11:16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四号乙 遥一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01星 1540
SACI 60
67 59 1999-11-20 06:30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一 神舟一号
68 60 2000-01-26 00:45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中星22号 2300 210 41974
69 61 2000-06-25 19:50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 遥十二 风云二号B 03星 1372 204 36041 27.3
70 62 2000-09-01 11:25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三 中国资源二号01星
71 63 2000-10-31 00:02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第1颗 200 41991
72 64 2000-12-21 00:2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第2颗 212 41986 25
73 65 2001-01-10 01:00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二 神舟二号
74 66 2002-03-25 22:15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三 神舟三号
75 67 2002-05-15 09:50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五 风云一号D 950
海洋一号A 368
76 1 2002-09-15 太原 开拓者一号 PS-1 --- --- --- 第二级故障?
77 68 2002-10-27 11:17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六 中国资源二号02星
78 69 2002-12-30 00:40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四 神舟四号
79 70 2003-05-25 00:34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第3颗
80 2 2003-09-16 太原 开拓者一号 PS-2 --- --- --- 第四级故障?
81 71 2003-10-15 09:00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五 神舟五号
82 72 2003-10-21 11:16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四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02星 1540
创新一号 88
83 73 2003-11-03 15:20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遥四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8颗 3800 191 330 63
84 74 2003-11-15 00:01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中星20号 2300 212 41981
85 75 2003-12-30 03:06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SM 遥一 探测一号 335 555 78051 28.5
86 76 2004-04-18 23:59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 遥十四 试验卫星一号 204
纳星一号 25
87 77 2004-07-25 15:05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SM 遥二 探测二号 343 681 38278 90
88 78 2004-08-29 15:50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再加长) 遥十二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19颗 3900 168 553 63
89 79 2004-09-09 07:14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七 实践六号01组A
实践六号01组B
90 80 2004-09-27 16:00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遥五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20颗 3800 205 297 63
91 81 2004-10-19 09:2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风云二号C 04星 1380 288 36048
92 82 2004-11-06 11:10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八 中国资源二号03星
93 83 2004-11-18 18:45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加长) 遥十五 试验卫星二号 300余
94 84 2005-04-12 20:0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六 亚太六号 4680 209 49991 26
? ? 2005-06-09 太原 开拓者一号 PS-3 --- --- --- ?
95 85 2005-07-06 06:40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遥六 实践七号
96 86 2005-08-02 15:30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再加长) 遥十三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21颗 3900 169 547 63
97 87 2005-08-29 16:45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遥七 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第22颗 3800 205 331 63
98 88 2005-10-12 09:00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六 神舟六号 200.65 344.725 42.4
99 89 2006-04-27 06:48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丙 遥一 遥感卫星一号 2700
100 90 2006-09-09 15:00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再加长) 遥十六 实践八号 3400 180 460 63
101 91 2006-09-13 00:0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十 中星22号A 2300 207 42000 25
102 92 2006-10-24 07:34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十六 实践六号02组A
实践六号02组B
103 93 2006-10-29 00:20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七 鑫诺二号 5100 207 35932 28
104 94 2006-12-08 08:53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十一 风云二号D 05星 1390 202 36525
105 95 2007-02-03 00:28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十二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第4颗
106 96 2007-04-11 11:27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再加长) 遥十八 海洋一号B 442 798 98.5
107 97 2007-04-14 04:11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十三 北斗导航卫星 M1 200 21650 55
108 98 2007-05-14 00:01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加长) 遥九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5100 209 41951 25
109 99 2007-05-25 15:12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遥八 遥感卫星二号
浙大皮星一号 2.5
110 100 2007-06-01 00:08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十五 鑫诺三号 2200 205 42123 25
111 101 2007-07-05 20:08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十 中星6B 4600 206 50030 24.3
112 102 2007-09-19 11:26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十七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02B星 738 750 98.5
113 103 2007-10-24 18:05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十四 嫦娥一号 2350 205 50930
114 104 2007-11-12 06:48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丙 遥三 遥感卫星三号
115 105 2008-04-25 23:35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丙 遥一 天链一号01星
116 106 2008-05-27 11:02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丙 遥二 风云三号A 01星 2200 815.6 821.7 98.78
117 107 2008-06-09 20:15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 遥十一 中星九号 4500 214 49887 24.2
118 108 2008-09-06 11:25 太原“旧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丙(再加长)SMA 遥一 环境减灾A 647 98
环境减灾B 642
119 109 2008-09-25 21:10 酒泉新发射场区飞船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F 遥七 神舟七号 200 347 42.4
伴飞小卫星 40
120 110 2008-10-25 09:15 太原“新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实践六号03组A
实践六号03组B
121 111 2008-10-30 00:53 西昌二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乙(加长) 遥十二 委内瑞拉一号 5100 208 41929 24.78
122 112 2008-11-05 08:15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创新一号02星 200
试验卫星三号
123 113 2008-12-01 12:42 酒泉新发射场区卫星测试发射工位 长征二号丁(加长) 遥感卫星四号
124 114 2008-12-15 11:22 太原“新发射工位” 长征四号乙 遥感卫星五号
125 115 2008-12-23 08:54 西昌三号发射工位 长征三号甲 遥二十 风云二号E 06星 1390
贴过来排版就乱了,自己去看吧
http://www.9ifly.cn/thread-407-1-1.html
10. 我国历次人造卫星发射的时间是什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2013/323394.html
1.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背景资料: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事记
2006年09月15日13:4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60年9月10日,成功地用国产燃料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苏制P-2型弹道式地地导弹,全面检验了各种工程技术设施和配套设备,锻炼,考核了中国第一支导弹试验队伍独立进行试验的组织指挥、技术操作和勤务保障能力,揭开了中国发射近程地地导弹史的第一页。
1960年11月5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主持实验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高兴地宣布:“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了!”
1966年10月27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核弹精确命中千里之外的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西方报刊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
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3天后,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向南太平洋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这次试验,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把一组三颗“实践二号”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轨道,完成了中国第一次“一箭三星”发射。这样中国便成了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在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种被人称为“一箭多星”的发射新技术的国家。
1987年8月,成功地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这是中国首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九天,开始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
2006年9月9日,成功地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颗专门用于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71065/71129/71147/4822216.html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2013/32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