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机械固沙年限

机械固沙年限

发布时间:2021-09-11 10:12:21

㈠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术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有鉴于沙的流动性,应对风害成为难中之难。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术中,工程固沙采用人工设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化学固沙通过喷洒化学固沙剂,如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植物固沙则是透过种植沙生植物的手段来稳定和阻绝沙体,以达到固沙目的。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三种固沙技术中的最热门的新科技: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植物性纤维黏合剂,这三种技术中前两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第三种还存在争议,效果有待验证。

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为了检验治理成果,研究团队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为了检验安全性,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项科研成果,该成果专家评审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秘书长杨文斌认为,其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一项研究来说,需要有实验室的结果,还要有基础性成果,还需要实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大面积的区域实验,区域实验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推广,即使区域实验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说这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技术。易教授团队所做的4000亩实验在普通人看来面积广阔,但是对于荒漠化研究来说,4000亩的面积太小了,根本不算什么。这项所谓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话,根本不用治理就会变成农田。杨文斌说:“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种植了。在沙漠上安装上灌溉设备并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长,是现在科学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条件,而有的是人为因素,特别在靠近河套地区的一些沙漠地带确实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门别类地对沙丘和沙地进行改造,对于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可以优先修复,这些地区曾经也有绿植生长的基础。所以,沙漠的改造的关键在于应该分类分区,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原生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一种生态系统,它和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治沙不是消灭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变绿洲,否则,地表下垫面均匀一致,反而无法形成气压差,不利于形成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水分的运移。从另一面可能恶化了区域气候,利弊需要权衡。

㈡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是

(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防沙治沙规划

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

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本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本法所称沙化土地,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

第三条防沙治沙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

(四)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

(五)改善生态环境与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六)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鼓励单位、个人承包防治;(七)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国务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和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保护和改善本行政区域的生态质量。

国家在沙化土地所在地区,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

第五条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防沙治沙工作。

国务院林业、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职责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所属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工作。

第六条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防止该土地沙化的义务。

使用已经沙化的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治理该沙化土地的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发挥科研部门、机构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作用,培养防沙治沙专门技术人员,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开展防沙治沙的国际合作。

第八条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保护和改善生态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应当给予重奖。

第九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沙治沙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沙治沙意识,提高公民防沙治沙的能力。

第二章防沙治沙规划

第十条防沙治沙实行统一规划。从事防沙治沙活动,以及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循防沙治沙规划。

防沙治沙规划应当对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逐步减少沙化土地的时限、步骤、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第十一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指定的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防沙治沙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防沙治沙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防沙治沙规划。

第十二条编制防沙治沙规划,应当根据沙化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地类型、植被状况、气候和水资源状况、土地沙化程度等自然条件及其所发挥的生态、经济功能,对沙化土地实行分类保护、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

在规划期内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应当规划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由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沙治沙规划确定。

第十三条防沙治沙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防沙治沙规划中确定的沙化土地用途,应当符合本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

第十四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土地沙化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土地沙化监测技术规程,对沙化土地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沙化监测过程中,发现土地发生沙化或者沙化程度加重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收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止导致土地沙化的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气象干旱和沙尘暴天气进行监测、预报,发现气象干旱或者沙尘暴天气征兆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收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必要时公布灾情预报,并组织林业、农(牧)业等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者减轻风沙危害。

第十六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沙治沙规划,划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种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的标准和具体任务,并逐片组织实施,明确责任,确保完成。

除了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外,不得批准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采伐。在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之前,必须在其附近预先形成接替林网和林带。

对林木更新困难地区已有的防风固沙林网、林带,不得批准采伐。

第十七条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被管护制度,严格保护植被,并根据需要在乡(镇)、村建立植被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

在沙化土地范围内,各类土地承包合同应当包括植被保护责任的内容。

第十八条草原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的管理和建设,由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组织农牧民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调整牲畜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推行牲畜圈养和草场轮牧,消灭草原鼠害、虫害,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草原实行以产草量确定载畜量的制度。由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载畜量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并逐级组织实施,明确责任,确保完成。

第十九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在编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供水计划时,必须考虑整个流域和区域植被保护的用水需求,防止因地下水和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该规划和计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实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牧业和其他产业。

第二十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在沙漠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原开垦耕地;已经开垦并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的,应当有计划地组织退耕还林还草。

第二十一条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的,必须事先就该项目可能对当地及相关地区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提交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应当包括有关防沙治沙的内容。

第二十二条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

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安置移民。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的农牧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迁出,并妥善安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尚未迁出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由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主管部门妥善安排。

未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指定的部门同意,不得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

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

第二十三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沙治沙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

第二十四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公益性治沙活动提供治理地点和无偿技术指导。

从事公益性治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要求进行治理,并可以将所种植的林、草委托他人管护或者交由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管护。

第二十五条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人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人,必须采取治理措施,改善土地质量;确实无能力完成治理任务的,可以委托他人治理或者与他人合作治理。委托或者合作治理的,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推广单位,应当为土地使用权人和承包经营权人的治沙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或者封育措施治沙的土地使用权人和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人民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

第二十六条不具有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应当先与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签订协议,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在治理活动开始之前,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申请,并附具下列文件:

(一)被治理土地权属的合法证明文件和治理协议;

(二)符合防沙治沙规划的治理方案;

(三)治理所需的资金证明。

第二十七条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项所称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范围界限;

(二)分阶段治理目标和治理期限

(三)主要治理措施;

(四)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用水来源和用水量指标;

(五)治理后的土地用途和植被管护措施;

(六)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治理方案进行治理。

国家保护沙化土地治理者的合法权益。在治理者取得合法土地权属的治理范围内,未经治理者同意,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治理或者开发利用活动。

第二十九条治理者完成治理任务后,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受理治理申请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的,受理治理申请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给治理合格证明文件;经验收不合格的,治理者应当继续治理。

第三十条已经沙化的土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实行单位治理责任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下达治理责任书,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造林种草或者采取其他治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在自愿的前提下,对已经沙化的土地进行集中治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投入的资金和劳力,可以折算为治理项目的股份、资本金,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给予补偿。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按照防沙治沙规划通过项目预算安排资金,用于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防沙治沙工程。在安排扶贫、农业、水利、道路、矿产、能源、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设立若干防沙治沙子项目。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防沙治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防沙治沙的面积和难易程度,给予从事防沙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资金补助、财政贴息以及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单位和个人投资进行防沙治沙的,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取得一定收益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有关税收。

第三十四条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享有不超过70年的土地使用权。具体年限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使用已经沙化的集体所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治理者应当与土地所有人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具体承包期限和当事人的其他权利、义务由承包合同双方依法在土地承包合同中约定。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根据土地承包合同向治理者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保护集体所有沙化土地治理者的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五条因保护生态的特殊要求,将治理后的土地批准划为自然保护区或者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批准机关应当给予治理者合理的经济补偿。

第三十六条国家根据防沙治沙的需要,组织设立防沙治沙重点科研项目和示范、推广项目,并对防沙治沙、沙区能源、沙生经济作物、节水灌溉、防止草原退化、沙地旱作农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给予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沙治沙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防沙治沙资金使用情况实施审计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破坏植被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未采取防沙治沙措施,造成土地严重沙化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牧)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治理;造成国有土地严重沙化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进行营利性治沙活动,造成土地沙化加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受理营利性治沙申请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每公顷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按照治理方案进行治理的,或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验收不合格又不按要求继续治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受理营利性治沙申请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相当于治理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治理者同意,擅自在他人的治理范围内从事治理或者开发利用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受理营利性治沙申请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治理者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发现土地发生沙化或者沙化程度加重不及时报告的,或者收到报告后不责成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措施的;

(二)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批准采伐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的;

(三)违反本法第二十条规定,批准在沙漠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原开垦耕地的;

(四)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安置移民的;

(五)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未经批准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截留、挪用防沙治沙资金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防沙治沙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法第五条第二款中所称的有关法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四十七条本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㈢ 这是一道分式方程题,某林场原计划在一定期限造林240公顷,实际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4公顷,结果

原题 应该是这样吧:这是一道分式方程题,某林场原计划在一定期限造林240公顷,实际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4公顷,结果 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成,求原计划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积?
解:设原计划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积为x公顷
240/x-5=240/(x+4)
两边同乘以x(x+4)并整理得
x²-44x-192=0
解得:x=48或者x=-4(不合题意)
经检验x=48是原方程的解
答:原计划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积为48公顷
注意:你如果是八年级的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没学。此题你是不会解的。到了九年级才学

㈣ 某林场原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公顷

B 等量关系是:原计划需时间-实际所需时间=5或原计划所需时间=实际所需时间+5.

㈤ 水泥地面固化剂使用年限是多久

一般水泥地面固化剂的话,它的使用年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长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在一二十年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会出现其他问题。

㈥ 固沙造林

一、标准条款

1 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1.1 林带规划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林带走向、宽度、间距、结构、混交类型。

1.1.1 林带走向

1.1.1.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应设在农田林网外围的沙丘前沿地带及流沙边缘与农田绿洲交界处,林带走向应垂直于沙丘流动方向。

1.1.1.2 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

1.1.1.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

1.1.2 林带宽度

1.1.2.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30~50m。

1.1.2.2 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3~4行树),副带宽可为4~6m(1~2行树),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

1.1.2.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20~100m,最大可达100~200m。

1.1.3 林带间距

1.1.3.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采用单带、双带或多带式,间距应为50~100m。

1.1.3.2 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间距应按乔木主要树种壮龄时期平均高度的15~20倍计算。主林带和副林带交叉处只在一侧留出20m宽便于交通的缺口。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2以下。

1.1.3.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依沙滩分布的宽度,可设近海前沿一道主干防风林带,或者在第一道近海防风主干林带之后,每隔100~300m,再设第二、三道防风林带。

1.1.4 林带结构(图6-1)

1.1.4.1 疏透型。林带间距10~15倍树高,适用于重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海岸防护林。

1.1.4.2 紧密型。林带间距8~10倍树高,适用于风口造林和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以及铁路、公路干线两侧林带。

1.1.4.3 通风型。林带间距15~20倍树高,适用于中、轻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和沿海岸线防风林带。见图6-1。

图6-1 林带结构示意图

1.1.5 林带混交类型

1.1.5.1 乔灌混交林带:乔木、灌木树种按比例组成,构成紧密结构或疏透结构林带,适于干旱与风害严重的地区。

1.1.5.2 乔木混交林带:由两层乔木组成,上层为喜光树种,下层为耐荫的伴生树种。也可用两种喜光树种,分别配置于林带两侧,组成通风结构林带,适于农耕地或沿海沙带。

1.1.5.3 灌木混交林带:林带全由灌木组成,用作生物沙障。

1.1.5.4 综合型混交林带:乔灌混交和喜光、耐荫性、伴生树种混交的综合性林带。适于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风口造林。

1.2 风口造林设计

设置与主害风向相垂直的带状沙障,其宽度1~2m,间距20~30m。在沙障内可营造紧密型乔灌混交林,株距0.5m,行距1.0m,交错排列;株间或行间混交或呈块状混交,乔灌比例1∶1,迎风面栽灌木,背面栽乔木。

1.3 片状造林设计

1.3.1 风蚀较轻的沙地或稳定的低沙丘、半流动沙丘,可直接成片造林,全面固沙。

1.3.2 对流动沙丘,应先设置沙障,减缓风速,固定流沙,然后成片造林。在背风坡丘间低地栽植乔木林带,阻挡流沙前移;在迎风坡脚下种植灌木,拉低沙丘。

1.3.3 片状造林的株行距,应根据树种和立地条件确定。植株一般均呈“品”字形排列。

2固沙造林的树种选择

2.1 树种选择原则

2.1.1 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树种和乡土树种。

2.1.2 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水浸、盐碱和抗风的树种。

2.1.3 灌木应选择防风固沙效果好、抗旱性能强、不怕沙埋、枝条繁茂、萌蘖力强、条材(或薪柴)产量高、质量好的树种。

2.2 北方风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2.1 乔木:杨、柳、白榆、樟子松等。

2.2.2 灌木:沙柳、沙米、沙棘、沙蒿、花棒、踏郎、柠条、紫穗槐、沙拐枣、红柳、枸杞等。

2.3 黄泛区古河道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3.1 乔木:杨、柳、榆、臭椿、刺槐、侧柏、泡桐等。

2.3.2 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杞柳、荆条等。

2.4 东南沿海岸线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4.1 乔木:木麻黄、相思、水杉、柳杉、火炬、松侧柏、杨、苦楝、麻栎、乌桕等。

2.4.2 灌木:杞柳、刺梨、白刺、黄槿、夹竹桃等。

3 固沙造林施工

3.1 造林整地

3.1.1 整地时间

3.1.1.1 营造乔木林,在北方的中度、轻度风蚀区和杂草丛生的草滩地、质地较硬的丘间地和固定沙丘等,应于前一年秋末冬初整地,次年春季造林。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造林不宜整地,避免造成风蚀。重风蚀区可在春季随整地随造林。南方地区可在造林前整地。

3.1.1.2 营造纯灌木林时,可随整地随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和乔木林整地时间相同。

3.1.2 一般整地方法

3.1.2.1 在大片完整和坡度较缓的沙荒地上造林,可用带状整地,带宽1.0~1.5m,带面耙平后,在其上再挖穴栽树,按设计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排列。有条件时可采用机械开沟作带。

3.1.2.2 在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的沙荒地上造林,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坑径1.0~1.5m,坑深0.6~0.8m,坑距3~5m,呈“品”字形排列。

3.1.2.3 营造灌木林可采用穴状整地,按设计的株行距,定点挖穴,穴径不小于0.6m,坑深0.3~0.6m,视苗木根系而定。

3.1.3 特殊的整地方法

3.1.3.1 翻淤压沙整地。黄泛区古河道沙地,沙层较浅(0.5~0.6m),下为淤土。造林前,可先用人工或机械将下层淤土翻起,压在沙上,厚0.3~0.4m,然后在淤土上造林。

3.1.3.2 客土整地:东南沿海岸滩,夏季地温高,应先按株行距挖坑,然后用低温客土种树。

3.2 植苗造林

3.2.1 选好苗木

3.2.1.1 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91的规定。

3.2.1.2 阔叶树种应选择1~2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长30cm,地径2.0cm以上,乔木主根系长度25~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苗木;针叶树种应选择2~3年生容器苗或植生苗,有完整的顶芽。灌木苗应选择1~2年生苗木。

3.2.1.3 应把好起苗质量关。起苗时应不伤根,不损苗,保持较完整的毛细根;针叶树苗起苗后,做到随起随栽。外地运苗,应做到当日起苗,当日运到造林地,最多不得超过2d。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应打浆并做好假植,并设挡光挡风措施,防止暴晒风干或堆放发热。

3.2.2 栽植技术

3.2.2.1 阔叶乔木宜在春秋二季挖坑栽植。

3.2.2.2 根系不大的灌木苗或针叶乔木苗,一般在春季或雨季采用窄缝栽植。

3.2.2.3 用容器苗或植生针叶苗造林,应事先整地,待春季墒情好时造林,或在立秋前的雨后栽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阔叶乔木苗,可截杆造林。

3.2.2.4 风口造林,栽植深度应超过当年最大风蚀深度,直达沙地的湿沙层,并在植穴周围培置沙埂,增加地面糙度,减轻风蚀。

3.2.2.5 营造海岸线防风林时,应采取客土和适时深栽。

3.3 插(压)条造林

3.3.1 选条

选择一年生新条、壮条,随剪随插(压),备用枝条应保湿。一般条长0.4~0.7m,地径粗1~2cm;高杆杆长2.5~4m,径粗3~6cm。

3.3.2 插条

插条应露出地面3~4cm,留有1~2个芽眼,并防止芽眼倒植;高秆造林应埋入地下0.8~1.2m,地面以上为1.5~3m;利用卧干栽植时,覆土厚度宜为10cm。

3.4 飞播造林

3.4.1 播前勘查、规划

3.4.1.1 应对飞播地区进行勘查、调查,掌握沙丘类型、走向、原有植被种类和覆盖度以及降水季节沙地土壤水分条件等。

3.4.1.2 应根据飞播造林可能取得的效率,确定具体的飞播范围,进行测量、规划接近于平行主风向的航播带,埋设入航出航的标桩,绘制飞播作业图(比例尺1/1万)和播区位置图(比例尺1/20万)。

3.4.2 播幅与航高设计

3.4.2.1 应根据播区情况,确定单程或复程的航带长度、播种宽度和飞行高度。大粒种子设计播幅宽为50m,航高为50~70m;沙蒿等小粒种子设计播幅宽度40m,飞行高度50~60m。

3.4.2.2 如播幅较宽,应在上述宽度基础上增加20%~30%的重叠率。

3.4.2.3 飞播作业时,侧风风速不应超过5.4m/s,侧风角度不应超过40℃(小粒种子不应超过20℃)。顺、逆风飞播风速:大粒种子,不应超过6~8m/s,小粒种子不应超过6m/s。

3.4.3 播前的准备工作

3.4.3.1 飞播固沙植物的选择。在流沙地区飞播应选择抗风蚀、耐沙埋、生长迅速、自然繁殖力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沙蒿、踏郎、花棒等。每公顷播量:踏郎12~18kg,花棒15~23kg,沙蒿7.5~15kg。

3.4.3.2 种籽大粒化处理。为解决小粒种子和易飘移种子的位移,应在种子外面裹上黄土,制成比种子重2~3倍的大粒化种子丸,保证飞播种子分布均匀,提高飞播保苗的面积率。

3.4.3.3 种籽防害处理。播前应采用对人畜无害的药液浸种,防治鼠、兔、虫三害。

3.4.3.4 应根据规划设计飞播的范围与幅宽,在地面设置明显的标志。

3.4.3.5 播种期宜选在夏秋雨季,并在有效降雨前7~15d作好天气预报。

3.4.4 飞播后的管理

播区应设专人管护,禁止人畜进入播区放牧,以及割草、挖树根等破坏幼苗和树木的活动。

4 固沙造林的抚育管理

固沙造林后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及时进行幼林补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护。各项管理工作应按GB/T16453.2第一篇有关规定执行。

二、理解与实施

固沙造林指的是在风沙地区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施工和管理。在固沙造林中必须结合水分条件考虑造林密度的问题,不能单一追求大密度。飞播造林是利用飞机进行播种的造林方法,适用于一些人烟稀少,或急需建立大面积植被而又缺乏劳力的地区,具有速度快、功效高、成本低的特点。

因为这一节是防止风蚀的重点,与原标准相比,改动较大:

(1)删除原标准5固沙造林的开头介绍“固沙造林包括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

(2)在原标准防风固沙的基础上,改为防风阻沙固沙。突出其阻沙和固沙的双重功能。

(3)将原标准5.1.1.1.2“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30°~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改为“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即:增加了“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对长方形网格和正方形网格的使用作了区分。将主林带走向与主风向偏角的度数由“不大于30°~45°”改为“不大于45°的偏角”,原因是风向是林带、林网或防护林体系设计的主要配置参数。当正方形林网与风向呈45°左右的交角时,具有防护效能的截面积最大,其原因是风向与林带斜交时,受相邻两条林带的共同作用,增大了风通过林网的截面积。一般林网都是方形的,但不一定都是正方形(多为矩形),当风向与林网斜交时,防护效率不次于风向与单条林带正交时的防护效率,且在相邻两条林带的长度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是不变的。因此可以认为,风向与林网垂直时,林网的防护效应是显著的,风向与林网斜交时,林网的防护效应也是显著的,使标准更精确。

(4)原标准5.1.1.1.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改为“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增加了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的防风林设计。

(5)原标准5.1.1.2.1“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改为“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30~50m”。新标准大大增加了防风林带的宽度,增强阻沙固沙的效果。

(6)原标准5.1.1.2.2“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副带宽可为4~6m,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改为“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3~4行树),副带宽可为4~6m(1~2行树),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对原标准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说明。

(7)原标准5.1.1.2.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10~20m,最大可达100~200m”改为“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20~100m,最大可达100~200m”,增加了沿海岸线防风林带的宽度,意在增强防风阻沙固沙的效果。

(8)在原标准5.1.1.3.2的基础上增加了“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2以下”。

(9)原标准5.1.1.4.1在疏透型林带结构适用类型中增加了海岸防护林。

(10)删除原标准5.1.1.5林带混交类型中“混交类型有乔灌混交、乔木混交、灌木混交、综合型混交四种”,原因是在下文中分别对此作了介绍。

(11)删除原标准5.2.1.1中“有利于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

(12)删除原标准5.1.1.2“乔木树种应具有耐瘠薄、干旱、风蚀、沙割、沙埋,生长快,根系发达,分枝多,冠幅大,繁殖容易,抗病虫害,改良沙地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北方选择的树种须耐严寒,南方选择的树种须耐高温”改为“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水浸、盐碱和抗风的树种”,简化了新标准的语言。

(13)删除原标准5.2.2.1中杨树的几个种类,即:“(青杨、胡杨、小叶杨、新疆杨、河北杨、合作杨、大官杨)”。

(14)原标准5.3.2.1.1“要求选用一、二级苗,不能用等外苗木”改为“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91的规定”。其中GB6000是指《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LY1000—91是指《容器育苗技术》。

(15)删除原标准5.3.3中插(压)造林技术的分类“包括插条、压条、高秆、卧秆等栽植方法”。

三、示例

农田防护林网是一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工程,是农业和水利的生态屏障,也是实现田、林、沟、路、渠综合治理,维护平原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农田林网是建立生态农业区的需要,也是农区粮棉稳、高产提供保障的基础工作。

示例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农田防护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1.自然条件

鄂尔多斯市区域内黄河南岸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陆度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2160mm。年均日照时数3194h,年均气温6.5℃,极端气温最高40.2℃,最低为-32℃。年均风速达2.7m/s以上的大风天数180余天,沙尘暴出现日数27次之多,最多达38天,多集中于11月至翌年4月,主要为西北风。无霜期120~140天,昼夜温差大。沿河地区主要分布着草甸土、盐土、沼泽土以及风沙土。

2.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1)农田防护林的结构选择。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的结构划分成疏透型、通风型和紧密型三种类型。

1)疏透结构类型:高大乔木加灌木,灌木多配置在林缘一侧或两侧。其纵断面上具有较均匀分布的透光孔隙。在没有适当灌木树种的地方,可采用边行乔木平茬的办法代替。疏透结构林带能减低风速缓慢,林带内和林缘附近不会产生风蚀现象,在风沙较严重的地区宜于营造。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3-5H处,风速减弱53%~56%,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25H(H为林带宽度,单位m,下同)。

2)通风结构类型:单一高大乔木树种的纯林林带,林冠层紧密不透风,下部透光,风能顺利地通过下层树干间的大孔隙形成许多通风道。窄林带可采用株间或行间混交,宽林带可采用带状或行间混交方式。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3-5H处,随着远离逐渐增加,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30H,风速平均减低24.7%。通风结构林带的防护范围最大,特别在主风不垂直(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于林带时,非常适合农作物种植。

3)紧密结构类型:选择三种或两种乔灌木进行混交的林带,林带较宽,上中下紧密,不透光也不透风。可采用行间、带状、行带状混交,乔与灌木可采用株间、行间混交或在林带边行配置灌木。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1~3H处,风速减弱59.6%~68.1%。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10H计算,在30H范围内风速平均减低30.16%。对于农田防护林来说,紧密结构不适合作物种植,防风距离最小,一般不采用。

经过以上比较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实际,确定本区采用通风结构林带。

(2)农田防护林林带的配置模式选择。

1)黄河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黄河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采取林随路走、林随渠行的配置模式,尽量少占地。通常沿灌水渠、道路、地埂栽植树木。在机耕路和干、支渠两侧各栽植1~3行树,形成主林带,走向与主风方向垂直,或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在小毛渠和农田地埂边栽植1行树,株距1.5m,形成副林带。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防护林网格面积250~400亩。

2)纯井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

a.林—路—林配置。在机耕路两侧各栽1~2行乔木,主路宽6m,辅路宽4m,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施工方便,占地少,林木生长迅速,护路效果好。

缺点:一是林带胁地严重,林农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护难;三是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这种配置模式保存率很低,一般不采用。

b.林—路配置。林带宽占地2.5~4m,主路宽6m,辅路宽4m;采取开沟造林,树沟深以地平线为基准60~70cm之间,底宽为2~3m,上口宽为2.5~4m。靠农田的一侧修地埂。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一是易抚育管理,特别是灌水方便,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减轻林带胁地;三是树沟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点:有林一侧,轻微影响机械耕作。

c.路—林—路配置。路、林、路宽占地分别为4.5m、2.5~4m、4.5m,均采取开沟造林,树沟深以地平线为基准60~80cm之间,底宽为2~3m,上口宽为2.5~4m。树沟内栽2~3行乔木。林带间距500m。

优点:一是易抚育管理,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减轻林带胁地,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矛盾不突出;三是缓解了林牧矛盾;四是有效地避免农民耕作过程中损坏树木;五是便于机械耕作;六是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拉运方便顺畅。

缺点:规划的路占地较多。

根据造林成效分析,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应采取第二和第三方案。

3.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通常选择高大、深根性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新疆杨、旱柳、樟子松、油松等。

(2)苗木规格:乔木苗规格,苗高3.5m以上(栽植时地上部分截为2.5m),胸径3~5cm,无冻害、病虫害、机械损伤等优质苗木。同一条树沟内要求苗木胸径一样粗。

(3)整地:黄河灌区结合农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时进行,一般在秋季完成,第二年春季随挖坑随造林。井灌区秋季结合修路开挖树沟,并将沟底疏松土整平,边坡整齐。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挖栽植坑,要挂线划行定点,按行点挖植树坑,规格一般为60cm×60cm×60cm,株行距2m×2m。随挖坑随造林。

(4)造林:起苗前将圃地浇灌一次,苗木拉运到项目区后,在水中浸泡3~5天。栽植时,在树苗上用油漆划栽植深度(60cm)线,然后将地上部分高度统一定为2.5m齐头,并用油漆涂好剪口,以防失水,随栽随取。

(5)补植:一条林带如果缺株断行,必将影响林带的预计结构,减低防护效果,必须及时进行补植。缺什么样规格苗,补什么样苗,缺多少,补多少。

4.农田防护林的抚育管理措施

(1)及时落实林权。农田防护林工程竣工后,坚持“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农田防护林拍卖或承包给单位或个人。林木产权归购买者所有,由林业部门颁发林权证,保障防护林承包者的利益。在防护林更新利用时,防护林承包者(或购买者)与防护林旁的土地承包户按7∶3的比例分成林木收入,让农民也得到部分利益,但更新利用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2)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必须适时进行幼林抚育,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抚育管理包括农田防护林栽植以后的浇水、松土锄草、修枝、抹芽、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等。每年l~3次,第1年3次,入冬封冻时浇水,第2~3年每年2次,第3年修枝时只剪掉畸形枝和并生枝。枝下高度为树高的1/3。

(3)强化管护措施。通过开沟造林,基本上解决了林农矛盾。但是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林牧矛盾比较突出,牲畜毁林事件时有发生,为此要强化管护措施。一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派责任心较强的护林员,勤于夜间看护;二是对毁林案件及时查处,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对管护好的项目区实行重奖,充分调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利用沙柳枝条等材料围捆树干或涂白刷药,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达拉特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用石棉网布围捆树干,成本低,防护效果非常好。

㈦ 固沙种草

一、标准条款

4.1 固沙种草规划设计

4.1.1 固沙种草方式的选定

4.1.1.1 在风蚀和流沙移动的地方,应种植防风固沙草带。

4.1.1.2 在林带与沙障已基本控制风蚀和流沙移动的沙地上,应及时进行大面积人工种草,进一步改造并利用沙地。

4.1.1.3 对地广人稀、固沙种草任务较大的地方,可采用飞播种草。

4.1.2 防风固沙草带设计

4.1.2.1 草带走向应与主害风向垂直。

4.1.2.2 地面坡度6°~8°,草带宽可采用6~8m,间距可采用30~40m,地面坡度10°~20°,草带宽可采用8~12m,间距可采用20~30m。

4.2 固沙种草的施工

4.2.1 整地

4.2.1.1 整地方式:宜采用带状整地,整地位置和带宽与4.1.2设计要求一致。

4.2.1.2 在有中度以上风蚀和流沙移动地方,严禁全面耕翻整地。

4.2.1.3 整地深度应与耕作层深度一致,可为15~20cm。

4.2.1.4 整地时间宜在春季或秋季,干旱地区可在雨前进行。

4.2.2 播种和管理

4.2.2.1 人工播种施工和管理技术要求与荒地种草相同,可按GB/T16453.2第二篇的有关规定执行。

4.2.1.2 飞播种草的播种和管理技术,可按3.3.4中有关规定执行。

二、理解和实施

固沙种草中,北方沙荒地沙丘适于种植易成活、防护作用较好的半灌木沙蒿等草种,南方滨湖沙地可种植葛藤等。北方条件较好的沙区牧地或休闲地可以用围栏等方式种植苜蓿、沙打旺、雀麦等豆科、禾本科牧草,技术要求与一般水土保持种草相同。防治风沙的耕作措施中需注意垄向要与主风向垂直,在旱季多风季节保持地面覆盖,减少耕翻次数。

这部分与原标准相比,稍微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即:将原标准6.2.1.3“整地深度15~20cm,与耕作层深度一致”改为“整地深度应与耕作层深度一致,可为15~20cm”,使标准的语言更加简练。

三、示例

利用植物固沙,将流沙坡迎风面风力降到最小,将流沙固定在最小的范围内。植物根系纵向分布到流沙体深处,交错网格细密分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一劳永逸的防护效果。植物植草固沙在北方沙化地区也比较常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长期以来由于掠夺式的放牧方式及管理粗放等众多因素使得土地沙化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奈曼旗总土地面积为82万hm2,其中沙化面积约占50%,昔日优良的天然草地逐渐成为不毛之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尽快恢复草原植被,在奈曼旗开展了沙地种草的探索,全旗大面积种植柠条等灌木和沙打旺等优质牧草,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值得推广。

1.防风固沙草带的设计和施工

播种技术:一是撒播法;二是带状条播,带状补播的带宽一般3~5m,带间距6~15m。采用机引播种机补播。坡地沿等高线作业;平缓地沿垂直于主风害方向作业。补播时间主要考虑牧草的成活和越冬。一般选择在春季补播或雨季来临前的夏季补播。为保证出苗和牧草良好生长发育,实施补播时最好与浅耕翻或重耙、补播、施肥、覆土镇压有机结合进行。

2.整地

补播不会破坏草地原有的植被,效果最为明显。补播地块应选择在植被盖度为40%~60%的地段。补播地段首先要进行地面处理:一是将补播草地上的牲畜不食的杂草和有毒有害的植物清除,减少对补播牧草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处理方法采用化学除莠剂、机械割除、烧荒和人工割除等方法。二是补播地段应进行松土,地表具覆沙的草地补播不需松土。

3.田间管理

人工草地的田间管理也不能忽视。牧草的生长、发育需要一个适宜的条件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牧草的生长、发育受抑制,甚至会死亡。多年生牧草在苗期生长缓慢、易受杂草抑制,首先,应注意及时除草。一是采取预防措施,对播种的牧草种子进行精选,去除混杂在草籽中的杂草种子;二是杂草发生后,采取中耕除草或化学药剂消除杂草。其次是施肥。栽植初年,施肥应不少于两次,并及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第三是培土浇水。培土浇水是抗旱抗寒的有效途径,应根据牧草的长势和气候变化及时培土浇水。

㈧ 防风固沙的机械车外文文献有哪些

防风固沙,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所有专用的防风固沙机械车辆,只有中国领先。国外的文献应该还不会有。

阅读全文

与机械固沙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