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的学习年限有差别吗
一、招生方式不同抄
在职博士教育是专门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的教育方式,招生院校采取的是自主招生的方式,没有统一的考试。
二、上课方式不同
很多在职博士招生院校都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考生不用全天在校学习,学习时间灵活成为这种教育方式的一大特色。而全日制博士则需要全天在校学习。
三、最终获得证书不同
全日制博士学位学历都有,而在职博士只有学位没有学历。
四、不涉及转户口问题
很多在职博士并不想转户口,而在职博士教育正迎合了考生的初衷,考生在读博过程中,户口没有任何变化。
五、报考要求不同
在职博士报考需要申请人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全日制博士报考条件申请人必须为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Ⅱ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各要读多少年
学士读四年,硕士读三年,博士读三年,博士后是工作经历,不存在读几年的问题。
学位是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即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学识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颁发。一般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种。学位和学历的区别:学位是学历的标志,不和学校学习的经历或学历挂钩;而学历则必须是学校学习的经历。所以有学历不一定有学位,没有学历不一定没有学位。
学位 (Degrees, Academic Degrees): 授予个人的一种学力称号或学术性荣誉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经达到的学力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誉学位)。
由具备授予资格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或国家授权的其它学术机构、审定机构授予。学位称号终身享有。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学位,表明他具有何种学力水平或专业知识学习资历,象征着一定的身份。
四级学位
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力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本专业的最高学力水准的学位称号。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学位体系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博士学位会特别与姓氏结合被尊称为某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医生一样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论文必须包含该领域创新又有深度的内容,并通过同行学者审查方能取得博士学位。
副博士学位(俄制),俄语Кандидат наук,前苏联、分裂的俄罗斯、乌克兰、朝鲜等流行俄式学制的欧亚国家的1种颁授给研究生的学位,级别比硕士学位高,相当于博士学位,低于俄式学制的全博士学位(相当于博士后)。在取得副博士学位后,研究生才能够修读全博士。
硕士学位
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掌握并专精于某一学术领域或职场专业。在主攻的学术领域中,合格的研究生必须要能同时了解学术理论与现实状况,运用理论来分析、审辩式思维和专业运用知识。并且比学士更能解决复杂问题,拥有更加独立和缜密的思考能力。
学士学位
学士学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学位名称。它表示学位取得者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副学士学位
一种源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学位等级,四级学位系统中等级最低的一种,低于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修读者一般须在社区学院或专科学院修读两年,通常无需通过论文考核。与之最接近的中国内地教育资历为大专文凭(但通常大专文凭取得者须在大学全职学习三年)。在我国台湾和香港有这种学位,但中国大陆并没有也不认可。
Ⅲ 博士的学制一般都是几年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的考生类别也不一样。
比如,全日制博士生,北大内最低学制一般是4年,人容大一般最低学制是3年。
在职博士生时间就长一些,但一般不超过6年。有些特殊专业,学制会更长一些,一般不超过5年。
博士招生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
各招生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考试成绩由招生单位书面通知考生。招生单位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新生。
Ⅳ 博士后面还有什么学历都读几年
博士为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后面已经没有了学历。
博士研究生即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博士生,是研究生学历的最高一级。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考上了博士,读博士等,正是指博士研究生。正在读的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严格来讲只能称为博士研究生。
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在正式场合,只有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能冠之以"Dr."称呼;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不受此限制。
(4)博士受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我国的学历教育类别按阶段可以划分为:
1、小学、初中,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高中。
2、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属于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3、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属于专业教育。接受的教育是以其教授专业知识为主,入学需统招,毕业办理派遣证(报到证)。
4、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博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学历
Ⅳ 中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制是多少年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般为3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一般学制回2-3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答制3年或4年,学习年限3-5年,主要进行课题研究和学习。直博或者硕博连读学制5年,学习年限5-7年,没有硕士学位。硕博连读可以节约1年时间,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且延长学习年限只能提出一次。
博士是我国的最高学位。博士后是博士毕业以后,暂时无法找到正式的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专业工作以前的临时性工作岗位,也有一定的训练的性质。博士后工作必须是拿到了博士学位的人才可以从事。在我国,博士后也是有证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每期一般是2年,可以适当延长。博士因为研究方向很专很深入,所以很多情况下,找到正式的专业工作需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
Ⅵ 博士一般要读几年
理工科博士一般要读3-6年。
目前,我国针对博士生的管理,采用的是松散的导师版带学生权的管理模式,基本是学生一年时间上课,两年时间跟随导师做论文。由于课题项目不多,大部分的博士生都是在上课一年之后,就纷纷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当中,到各个公司去实习,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更有甚者,刚考上博士就已经在外边的公司就职,只是期末参加考试就万事大吉。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导致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不足。在理工科,博士生一般要经过3-6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学业。
(6)博士受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在美国系统里,博士生不仅要通过最基本的博士资格考试,修完固定的课时,平均B以上的分数,还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在世界学术杂志发表一定的论文。最后在博士委员会成功的答辩自己的学术论文才可能得到博士学位。
Ⅶ 国内的博士生一般要读几年
国内的博士一般学制三年,如果硕博连读总共五年。
如果完不成任务,有可能延期毕业半年或一年。
如果是医学类专业,可能比其它专业长一两年。
博士生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为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三)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证书;
2.最后学历证明;
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样本
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样本
3.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4.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5.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6.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Ⅷ 博士报名年龄不能超过多少岁
报考博士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五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8)博士受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博士生问题
1、博士质量下降
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对此,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来形容,长此以往,将很难保证博士生的质量。
2、管理方式松散
目前,我国针对博士生的管理,采用的是松散的导师带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是学生一年时间上课,两年时间跟随导师做论文。由于课题项目不多,大部分的博士生都是在上课一年之后,就纷纷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当中,到各个公司去实习,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3、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博士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奖学金、培训拨款、研究拨款、出国访问、教育基金等部分,但数量上严重不足。
4、考核不准确
博士培养评价机制不符合教育规律,如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强制发表论文制度,除学位论文外,必须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将论文数量作为惟一的考核指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家都在凑够要求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