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期限错配风险

期限错配风险

发布时间:2020-12-09 21:42:32

❶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有哪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对公和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90%以上,是其负债的主要来源。由于存款利率受人民银行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存款。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或根据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较低,且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资产类型趋于多元化.债券投资大幅增长,但信贷资产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导致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债券资产以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但是目前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主力投资机构均以资产配置为目的,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同样难以大量变现。同时.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难以通过现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释放。
三、资产负债管理环境欠宽松,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如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和经营管理。但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和重大金融事件,并不是从宏观上实行监控,而是实行审批制,即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必须报经中央银行和银监会批准才可实施,否则视同违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很难占有先机,对资产负债I管理的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补充渠道,随着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资本充足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部分,在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之后,再来看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为注册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股本),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补充机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量从1999年末的35398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5694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7%。这两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为消化巨额不良资产,又必须把每年经营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作为风险拨备进行计提,使得通过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化为注册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也无法付诸实施。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降低。

❷ 银行同业买入返售业务的风险有哪些

买入返售,先买入某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进行回售从而融出资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规定价格返售给卖出方的票据、债券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也包括本行因证券借入业务而支付的保证金。其本质上相当于有抵押的拆出资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额度,风险权重也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相同。计入该科目时一般以担保物的不同分别列示。买入返售的额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场的约束。
同业业务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即期限错配问题!期限错配指的是用短期的负债来匹配长期的资产,因为负债期限越短利率越低,那么将短期的负债不停的滚动着借下去就能降低整体的负债成本,就能取得利润的最大化,但是那是在非常理想的利率平稳的市场环境之下。利用期限错配套利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例如一笔6个月的票据买入返售的利率是6%,而同期6个月的同业负债的利率是5.6%,如果匹配的话只能赚40BP的利差,而同期7天的同业负债利率可能在3.0%,14天的在3.5%,一个月的在4%,如果是理想条件下,7天资金一直维持3%的水平,那么用7天资金一直错配下去就能获得300BP的利差,这就是错配的诱惑。
错配的风险在哪里?因为必须保证这笔资金到期后需要借到下一笔续上,如果续不上可能就要违约前一笔,而上一笔借给你钱的机构恰恰也是从别的结构借来的,这意味着一连串的违约,这对市场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会造成整体的信用缺失,有钱的机构也不向外融出了。此外如果资金利率高企,并且长时间维持高利率,可能出现亏损。

❸ 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方式 对吗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
动负债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对公和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90%以上,是其负债的主要来源。由于存款利率受人民银行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存款。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或根据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较低,且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资产类型趋于多元化.债券投资大幅增长,但信贷资产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导致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债券资产以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但是目前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主力投资机构均以资产配置为目的,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同样难以大量变现。同时.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难以通过现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释放。
三、资产负债管理环境欠宽松,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如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和经营管理。但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和重大金融事件,并不是从宏观上实行监控,而是实行审批制,即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必须报经中央银行和银监会批准才可实施,否则视同违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很难占有先机,对资产负债I管理的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补充渠道,随着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资本充足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部分,在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之后,再来看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为注册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股本),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补充机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量从1999年末的35398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5694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7%。这两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为消化巨额不良资产,又必须把每年经营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作为风险拨备进行计提,使得通过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化为注册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也无法付诸实施。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降低。

❹ 投资货币基金需要弄懂哪些知识

1.收益性选择存在误区

在收益性方面,投资者似乎很关注近期收益指标和近期规模变动。

在近期收益指标上,许多人只看其高低,并误以为目前较高的近期收益就好,其实这一观点较偏颇。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计算比较复杂,基本上是以持有组合的本身收益和买卖价差两大部分组成的。近期收益较高的货币基金,往往在其收益中包含了较多的买卖价差,相应会减少未来收益。因此,在同等条件下,购买近期收益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再看基金规模。目前各货币基金的规模差距已经拉开,而部分基金公司也会宣传自己的货币基金规模增长多么迅速,实际上,增长越快不一定收益越好。规模的变动对基金组合影响很大,货币市场基金大规模申购之后会持有“过量”的现金,需要重新投资,自然会影响到未来收益的提升速度。投资者应该关注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变动率,适当回避规模“暴增”的部分品种。

4.货币基金资产剩余期限并非越长越好

一些投资者简单地认为货币基金资产的剩余期限和收益成正比,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相关性。

一般来说,剩余期限越短的资产,收益会越低,但也不一定是说剩余期限越长,收益就越高,实际上还是要看哪些期限的资金比较紧缺。比如市场近期最缺3个月的钱,那3个月的资产收益就最高,1个月的和6个月期限的收益可能都不如它。基金管理人要根据市场情况来配置久期,让基金能在满足大家流动性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收益,所以不会单纯地拉长组合剩余期限。

❺ 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胀

这个问题不是一般大啊,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美元政策的双重结果。1,我国经济在2000WTO之后就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出口换回的都是美元,但是我国是货币不流通国家也就是资本项目不开放,所以出口企业必须在银行去换成人民币后才能正常生产经营,这种结果就是国家货币机构央行被动印钞票,目前外汇储备已经到3万亿美元,也就是20多万亿人民币。也就说这几年光是对冲进来的美元,央行就多印了20多万亿的人民币。而我国GDP截止2011年不过37,8万亿。2.另一方面70年代布雷顿体系崩溃之后,美元没有了束缚,美国可以通过印美元买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特别是07,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更是达到疯狂的地步,而过量的美元必然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国际期货纷纷暴涨,而我国又是个进口大国,虽然经济是出口带动,但是我国资源难以满足出口和自己发展的需要,因为被动性涨价。进而传导到国内经济的各个角落。

至于如何去抑制通胀,说实在话,主动权基本不是国内
1.美元多印,目前只能由美国决定,而美国经济目前又爆出不好的信息,显然不适合缩紧货币,所以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也只是短暂现象。除非美国经济转折性好转,美元才有可能紧缩。
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虽然中央已经确立了目标,但是很可惜,太复杂了,政府根本没办法,而且涉及政治因素,就算有好的目标和好的方法,这个也需要时间,而且时间绝对不短,不是3~5年能够解决的事情。

目前国家采取的政策
1.树立转变国家经济结构的目标(国内一直都是这样做,但是每次目标都是选得很对,但是从来就是没有执行好的,比如教育体制改革、医疗改革、成品油机制改革。。。。从来都是说得到做不到)
2.推广新兴产业,刺激创新(我国从来不缺乏创新,就是太多阻碍创新的机制,各行各业,都是政治主头,国本位、官本位思想浓重,从来没有从个体、从人上去思考问题)
3.紧缩货币政策,主要是缩减印钱、减少贷款、回收流动性。(但是从各国各次的经验来看,每次通胀之后的紧缩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滞涨”,经济缓慢,通胀依然高企:日本、韩国、俄罗斯都经历过)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期限错配风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调动容易吗 浏览:407
马鞍山雨山区部长 浏览:302
资原公共服务平台 浏览:57
马鞍山鹃岛 浏览:83
马鞍山到滁州的汽车时刻表 浏览:86
马鞍山发光字 浏览:456
马鞍山最大企业 浏览:360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十八 浏览:946
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浏览:2
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信息 浏览:617
宿州工商局网 浏览:755
工商局上门检查 浏览:298
蚌埠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977
烟台市牟平区工商局 浏览:486
马鞍山电能表 浏览:737
马鞍山到静海的火车 浏览:395
广州增城工商局 浏览:235
工商局名称注册查询系统 浏览:618
马鞍山新疆 浏览:939
淮南到马鞍山动车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