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93年建的桥可以使用多少年 混泥土桥,桥墩是一根的!
看桥本身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水平,还有就是实际使用的负载情况.
本来乡下自己建的混凝土桥,强度就那么大,设计时就考虑能跑拖拉机,农用车.结果现在乡下一色的改装重卡,运沙子,运水泥,一车得有7,80吨重.压垮几座桥小意思.
㈡ 1座9米长5米宽的桥载重10T桥墩要怎样设计
这个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知道的,要明确地层结构,桥梁上部荷载,桥梁设计净高,设计洪水位高度线,使用年限等等。需要专门的设计单位做设计,不过这种小桥,这种跨服比较简单,应该属于涵洞范畴了,可惜没有桥墩,两侧桥台就可以。
㈢ 拉索桥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年限
一:
1、拉索桥的缆索是高强钢绞线缆索,铁做的不合适,除非跨度很小的不过车的桥。
2、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100年不用更换。
3、钢绞线稳定后变形值极小,是否断裂与时间无关。如果楼主担心,那混凝土结构岂不会断裂?混凝土结构一般用的钢筋性能还没钢绞线的好。
4、强度基本不会改变,设计时不考虑,钢材怕的是高温,室外正常气温根本不算什么。
二:
5、有定期检修。
6、在制作成本上传统拱桥跟拉索桥没有太大的比较意义,各自适用的跨度不一样,小跨度传统拱桥占优,大跨度不适合传统拱桥。传统拱桥的抗震性能没有拉索桥好。结构是否安全关键在于设计的具体结构,楼主这样比较好像没有太大意义吧。
7、现在桥梁设计一般是100年。
8、拉索桥的抗震性能拉索桥好。洪水的考虑关键在于桥墩,哪个桥墩强,哪个就强。
㈣ 桥梁设计使用年限是多少
建设部2000年出台的关于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我国桥梁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至120年,重要的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至100年相近。
㈤ 载入桥梁史册的中国大桥,一个桥墩都不用,设计师什么文化水平
桥对于人们而言,是联络感情、与人方便的工具,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建造一座桥,对我们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从设计图纸到施工建造可谓是工程浩大,人力、物力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座座大桥悄然而起,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发展之迅速、设计之伟大。
在中国众多座大桥中,有这样一座设计精巧、堪称奇迹的大桥——淘金大桥。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全桥没有一个桥墩,是一座“凹“下去的大桥,那么就是这样一座桥,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总之,淘金大桥从建成到投入使用的这几十年里,造福了许多人,带给人们的无数记忆。一座新的梁式桥在此建成,代替了那个堪称奇迹的淘金大桥。这座新桥于3年前竣工并投入使用,被后人们命名为陶金大桥,该桥全长88米,是对淘金大桥的延续,更是对吴琦瑛先生的敬重。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桥的存在给予了人们极大的方便,是人们通向远方的重要纽带。淘金大桥的存在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承载了淘金村几代人的回忆,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拄着拐杖,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无一不是这座桥的见证者。
对于后人们来说,这座桥的记忆或许只停留在那个设计精巧的外观上,没有桥墩的支撑却依然能够稳固的受力。而被人们称为“建筑天才”的吴琦瑛先生,即使仅有初中文化,但是他仍然凭着自己对桥梁建筑事业的热爱,努力钻研,不断积累实践,设计并建造了数座大桥,每座大桥都堪称经典。
虽然淘金大桥已经渐渐远离我们,但是它始终存于人们心中。于吴琦瑛先生而言淘金大桥是一个“代表作”,于淘金大桥而言吴琦瑛先生是他的设计者,二者早已成为了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㈥ 我国最新建设的港珠澳跨国大桥的设计年限工程的耐久性有哪些具体要求工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设计参数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包含22.9千米的桥梁工程和6.7千米的海底隧道,隧道由东、西两个人工岛连接[62] ;桥墩224座,桥塔7座;桥梁宽度33.1米,沉管隧道长度5664米、宽度28.5米、净高5.1米;桥面最大纵坡3%,桥面横坡2.5%内、隧道路面横坡1.5%内;桥面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桥面总铺装面积70万平方米;[53] [63] 通航桥隧满足近期10万吨、远期30万吨油轮通行;[64] 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㈦ 桥梁设计!
如果你有更好的去路的话可以试一试,如果没有还是坚持下去吧,学的吃力总比成为无业游民好吧,多花点时间学总有出路的,这些都是死的东西,慢慢琢磨。
㈧ 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达到120年了吗
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是120年。
更何况,这还是在淤泥深厚、海洋腐蚀环境严峻的外海施工。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保的要求更加严格。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是建设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根据规划,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苏权科说,经过综合考量,港珠澳大桥的最合理方案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这一航段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侧建起人工岛。
“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当时对我们来说都是 超级难题 。南伶仃洋是外海,环境敏感点众多,如果采用国外技术,要三年才能建成人工岛,一是工期太长,二是会对海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海底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合作,代价都非常高昂。何况有的技术还面临着国际封锁,花钱也买不来。”苏权科说。
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专题研究3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逾百项、发表论文逾500篇、创建工法逾40项。
自2010年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涉及大桥建设各项难点,以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技攻关支撑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也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我们首创了外海深插超大直径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仅用了221天就完成两岛筑岛,缩短工期超过2年,还实现了绿色施工。”苏权科介绍,采用传统的抛石填海、围堤筑岛技术,工期长达3年,会对周边环境及航道产生极大影响。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 相当。”
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这些管节在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课题研究负责人徐国平介绍,在水下近50米建设深埋沉管隧道,在国际上也被视为“技术禁区”。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传统沉管隧道都是 浅埋 ,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出现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徐国平说,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沉管隧道建成后,会不会渗水是成败的关键。因为33个管节之间有大接头,每个管节又有7个小接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剪力键的结构、止水材料的性能以及地震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隧道漏水。”徐国平说,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他们与多个单位合作攻关,就连制作止水带的材料也用了两年多时间自主研发。“国外类似沉管接头的正常漏水率是5%—10%,半刚性结构改善了沉管结构的防水性能,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首次做到了无一处漏水。”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这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苏权科说,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包括上千吨重的桥墩、桥身和100多米高的桥塔,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
“港珠澳大桥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 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 的理念。”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表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4000多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采用了这种全新的大桥建设模式。“海上组装可以降低海上恶劣气象条件对施工的干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岸上预制则让大型成套设备、先进生产工艺有了用武之地。”
苏权科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国家的整体科研和装备实力到了这一步,做这样的整体设计是不可想象的。”
港珠澳大桥要做精品工程,设计寿命达到120年,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海工环境下,钢桥面疲劳开裂和混凝土海蚀早期破坏是行业通病,要建成一流工程,必须借助科研的力量来攻克这两大行业痼疾。”作为港珠澳大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之一——“混凝土结构120年关键技术”的负责人,王胜年带领团队进行攻关,从理论、技术、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着手,作出了适合港珠澳大桥的耐久性设计。
港珠澳大桥也是绿色工程。施工之初,最让人揪心的白海豚仅有1400头;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增加到1800头。“这也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子课题,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合作,组建团队,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对海域内1000多头白海豚进行了标识,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余烈说,出海时能看见白海豚,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工人们既期盼偶遇白海豚,又会刻意避开,让它们少受干扰。
㈨ 如何测量桥梁的最大承载力,还地基的最大承载力如何计算它的使用寿命
桥梁最大承载力:那看你的设计要求了.建设区域的土质也会限制到桥的最大承载力.
地基最大承载力:由地勘单位测定.一般设计前都会让地勘勘测建设区域的土承载力.土的承载力就确定了上部建筑的最大重量.土的承载力>=地基最大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大小由上部构筑物确定.
也就是说,如果你设置20吨的桥,其中一个桥墩分到的力是10吨
则该桥墩的
基础承载力=(10吨+基础重)/ 基础底面积 {结果必须小于土承载力)
使用寿命:规范里有的,看你选用的材料.如选用钢筋混凝土,设计年限里规定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某个数值.反过来,你选的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就确定了你桥的使用年限.
希望我的解释你能理解,谢谢.如果不明白的话可以追问
㈩ 桥梁的寿命一般为多长
一座桥梁的寿命一般为80年。建造在海水中的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达120年,是国内首次,国际上也很罕见,这对混凝土耐久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桥梁安危评级
一类桥:完好、良好;二类桥:较好(九江大桥当时被为2类桥);三类桥:较差,尚能维持正常使用功能;四类桥:差,部分重要构件有较严重缺损或部分次要构件有严重缺损,桥梁承载能力降低但尚未直接危及桥梁安全;五类桥:危险状态,部分重要构件出现严重缺损,桥梁承载能力明显降低并直接危及桥梁安全。
(10)桥墩设计年限扩展阅读
桥梁类别
1、结构分类
桥梁按照受力特点划分,有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五种基本类型。梁桥一般建在跨度很大,水域较浅处,由桥柱和桥板组成,物体重量从桥板传向桥柱。拱桥一般建在跨度较小的水域之上,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
悬桥是如今最实用的一种桥,桥可以建在跨度大、水深的地方,由桥柱、铁索与桥面组成,早期的悬桥就已经可以经住风吹雨打,不会断掉,吊桥基本上可以在暴风来临时岿然不动。
2、长度分类
按多孔跨径总长分:特大桥(L>1000m);大桥(100m≤L≤1000m);中桥(30m<L<100m);小桥(8m≤L≤30m)。
按单孔跨径分:特大桥(Lk>150m);大桥(40m<Lk≤150m);中桥(20m≤Lk≤40m);小桥(5m≤Lk<20m)。
3、其他分类
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舟桥、机耕桥、过水桥。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承重构件受力情况可分:为梁桥、板桥、拱桥、钢结构桥、吊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悬索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