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实验室试验和外场试验年限

实验室试验和外场试验年限

发布时间:2021-08-15 00:49:14

『壹』 中船重工第713研究所是什么行政级别

中船重工第713研究所不是行政单位,无法定行政级别。

中船重工七一三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4月,坐落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专业从事机电成套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的重点研究所,是国家重点保军单位。

50多年来,七一三人不舍追求,攻关克难,出色完成了军工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为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

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委、省部级、院(市)级等各类科技奖励4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进入新世纪,七一三所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强力推进新一轮创业,全面实现了三个跨越,即“产品构成由配套设备向系统总体的跨越;能力建设由单一能力向数字化综合能力的跨越;体制建设由传统研究所向多种经营、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

(1)实验室试验和外场试验年限扩展阅读:

所区按功能分为管理总部、高科技产业园、综合性试验场等3个区域,总占地千余亩。科研设计手段全面实现三维建模及仿真,产品数据实现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并逐步向数字化协同设计发展。

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基础性实验室20多个,具备多学科及大中型外场试验测试能力,试验验证设施条件向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装备生产实现批量装配、集成调试,逐步构建起以高端数字制造平台和精密加工技术团队为核心的大型精密制造能力。

七一三所持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现如今,一个以中船重工海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郑州海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海为商务有限公司、郑州海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子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团正在崛起。

参考资料:网络-中船重工七一三研究所

『贰』 外场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MFTDA 是什么

移动外场数据采集系统简称:MFTDA(MobileFieldTestDataAdapter)提供便携、简约、快捷、高效的外场试验管理解决方案,系统支持单机版简安装模式,以数据包的方式传递和同步内外场的试验信息和试验数据。MFTDA具备外场试验信息管理和数据管理的简要功能,可以应用于任何形式的外场试验;MFTDA和TDM配合使用,完美解决了内外场试验业务和试验数据统一管理的难题。
MFTDA采用与TDM相同的数据结构和管理框架,通过同步TDM系统当中的项目树、型号、专业、人员、数据模板等管理元素,实现内外场试验信息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信息一致。

『叁』 【100分】求一份外场试验涉密管理制度

XXXX(单位)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保密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XXXX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工作,防止泄密事件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属各单位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
第三条 重大涉密活动是指涉及武器装备重点项目的重大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一)涉及机密级以上的现场试验;
(二)涉及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内容的科学技术交流活动;
(三)涉及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内容的会议。
第四条 涉外活动是指涉及与国(境)外机构、人员开展合作和进行业务交流的有关活动。
第五条 对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保密干部应坚持“五跟踪”管理,包括型号设计跟踪、生产试验跟踪、涉密会议跟踪、产品运输跟踪和外事活动跟踪。
第六条 举行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需要提供资料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审批。
第七条 在重大涉密活动或涉外活动中,发生失泄密事件的承办部门和当事人必须立即报告,以便尽快采取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八条 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承办部门的职责:
(一)指定一名部门负责人专门负责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工作;
(二)制定专项保密工作方案;
(三)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参加人员的保密教育和管理工作;
(四)主动要求保密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九条 保密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协助承办部门制定专项保密工作方案;
(二)协助承办部门做好参加人员的保密教育工作;
(三)对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 重大涉密活动的保密管理
第十条 承办部门应按所涉及涉密内容和国家秘密事项密级确定的有关规定,确定重大涉密活动的密级,严格控制参加人员的范围。
第十一条 举办重大涉密活动的承办部门,负责填写《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大涉密活动保密审批表》(附件1),经保密管理部门审核后,报保密主管领导审批。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重大涉密活动,承办部门须确定一名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保密管理工作。承办部门还应会同保密管理部门制定专项保密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除产品运输以外的重大涉密活动,原则上应选择学校或单位内部有利于保密的场所举行。
因特殊情况需要选择学校或单位外部场所举行重大涉密活动的,需报保密主管领导批准。
第十四条 举行重大涉密活动时,承办部门应对活动的参加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保密教育,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规定保密纪律、责任和义务。
第十五条 对于重大涉密活动使用的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应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做好保密标志和编号,严格履行收发和传递手续。
第十六条 负责跟踪管理的保密干部应在重大涉密活动开始前对场所进行安全保密措施检查,并加装必要的保密技术设备。
提供给重大涉密活动使用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复印机、录音机、音响等设备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必要时,应加装专门的保密技术设备。
第十七条 活动举行期间使用复印机的,要专人管理,复印涉密文件、资料,必须经承办部门主管领导批准。且复印件视同原件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对于活动过程中需要录音、录像的,应有专人负责,其生成的录音带、录像带密级按活动的密级进行确定,并按照秘密载体管理规定进行保存和管理。
第十九条 活动暂停期间,应指定专人集中保管活动使用的涉密文件、资料等秘密载体,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密措施;活动中途休息期间,应派人在现场值班看守。
第二十条 活动中止和结束时,承办部门应会同保密管理部门当场清点文件、资料等秘密载体,清理活动场所及住址,严防相关物品的遗漏。
第四章 参加重大涉密活动人员的保密责任
第二十一条 参加重大涉密活动的人员,不得使用非保密本记录涉密内容,不记录明确规定不允许记录、摘录、摘抄的内容,不得将涉密内容向无关人员泄露或擅自扩大传递范围。
第二十二条 进入举行重大涉密活动的场所前,携带手机的人员应关掉手机,卸下电池,或在进入前交服务人员保管。活动组织者应在活动开始前提示参加人员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对不履行保密义务者,应劝其退出举办场所。
第二十三条 对于重大涉密活动印发的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参加人员应按要求进行妥善保管,防止丢失、被窃和非法复制,并且不得擅自复印印发的文件、资料和拷贝涉密电子文档。
第二十四条 重大涉密活动结束后,参加人员应主动把明确要收回的涉密载体退还承办部门。
活动结束后,参加人员需继续使用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的,由承办部门将个人需要携带的密件清单交文档管理部门,通过机要途径传递。在学校以外涉密活动的相应涉密材料传送应不少于2人。
第二十五条 参加外单位召集的重大涉密活动领取的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回学校后应立即交机要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
第五章 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六条 涉密会议应按照学校重大涉密活动的保密管理进行管理,需填写《哈尔滨工业大学涉密会议保密审批表》(附件2)。
第二十七条 凡型号会议要确定会议代号作为会议的名称,不得使用型号的名称作为会议名称。
第二十八条 严禁在涉外宾馆、饭店、招待所等非安全保密场所召开涉密会议。
因情况特殊,经保密主管领导审批后可以在学校或单位外部召开的涉密会议,会议承办部门应在会前做好保密安全的准备工作,选择具有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进行。
第二十九条 会议期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会场。严格审查会场服务人员和参与涉密会议的人员,不得将涉密内容向无关人员泄露,更不得擅自扩大知悉范围。
第三十条 各种涉密会议,会场内必须加装会议保密机。
第三十一条 严格音响系统使用前的检查与管理。禁止在会场内使用无线话筒、可拍照手机、对讲机等可以进行无线发射传输的设备。
第六章 涉密试验现场保密管理
第三十二条 试验承办单位必须把安全保密工作纳入现场工作的议事日程。对参试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要认真组织参试人员学习有关保密规章制度和保密纪律。大型外场涉密试验,应与保密处联系,填写《xxxxx重大科研项目外场试验保密审批表》(附件3),接受保密管理具体防范技术上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三条 外场试验现场,要指定专人分管保密工作。每个系统、每个参试单位,都要设专(兼)职保密员,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在试验现场的文件资料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大型或密级较高的试验现场,必须实行出入证制度。出入证的发放、保管要有完备的登记手续和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条 使用的涉密载体应通过机要邮寄。试验记录、设备器材应妥善保管,特殊情况需旅途随身携带时执行《XXXXX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
第三十六条 严格现场涉密载体发放、保管、邮寄手续,现场试验或调试领导小组应为涉密载体发放、保管提供可靠场所和保密通信渠道。
第三十七条 试验现场印发的试验工作涉密资料,要严格控制印刷地点和印刷份数,分发时应办理登记手续,用后及时收回销毁。
第三十八条 加强现场参试人员的住宿管理,平时在住处应有人留守值班,留守值班人员要时刻提高警惕,确保住处存放的国家秘密载体安全。
第三十九条 加强现场通讯管理,参试人员联系工作、汇报情况时,禁止用普通电话、电报、传真等传递涉密信息。大型或密级较高的试验现场禁止参试人员携带手机。
第四十条 试验现场必须加强录像、摄像的管理,必须由学校职能部门人员拍摄。拍摄过的录像带(包括原始素材)、照片(包括底片)由主办部门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复制和向外提供。禁止在试验现场使用可拍照手机进行拍照。
第四十一条 未经领导机关或现场领导小组批准,任何个人或参试单位无权组织现场参观活动。经批准的参观必须按指定路线进行。介绍情况要适度,未经批准禁止在参观中录像、拍照。对参观的基本情况做出文字记载,随试验工作总结存档备案。
第四十二条 涉密试验主办单位可根据试验内容、试验场所周围环境、参加试验人员情况,制定或提出具体的保密防范措施与工作要求。
第七章 涉密产品运输保密管理
第四十三条 承办产品运输的单位(部门)由承办人填写《XXXXX涉密产品押运保密审批表》(附件4)并由承办部门领导签署意见。经保密处签署意见报保密委员会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活动内容。机密级以上产品运输由保密保卫干部进行保密跟踪管理并填写管理记录。
第四十四条 确定安全保密负责人,对执行任务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行前安全保密教育。
第四十五条 秘密级以上涉密产品运输,承办部门必须提前办理免检申请,由保密处负责办理免检信。携带涉密产品外出,须经保密保卫管理部门铅封,并应做到涉密产品不离人。
第四十六条 运输涉密产品的专车、严禁无关人员搭乘,运行时间、路线等情况,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已确定的行车路线未经保密、保卫管理部门领导批准不得随意改变路线,不得随意停车、中途停车搭乘,产品车上必须留人负责涉密产品的安全,防止失泄密。
第八章 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
第四十七条 负责承办涉外活动的部门,应事先填写《XXXX涉外活动保密审批表》(附件5)和《XXXX国外来宾安全保密审批表》(附件6)。
第四十八条 凡属工作需要参加同国(境)外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洽淡业务的人员,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推荐政治思想过硬和组织纪律、保密观念强的同志参加,事前要进行业务、保密和外事纪律的教育,工作结束后,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第四十九条 凡参加涉外活动,事先应制定工作预案,包括技术交流、洽淡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应达到什么程度,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能对外。活动中不得擅自向外方泄露属国家秘密或不宜公开的内部事项。
第五十条 在涉外活动时,凡对外提供科技资料,必须遵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按规定进行审查审批。严禁泄露国家和科研生产的秘密,其中包括未公开发表的重点科技发明和阶段性成果,以及正在试验中的新项目。
第五十一条 在涉外活动中,不允许携带保密本及其他一切与活动和洽淡业务无关的文件、资料,严防被盗窃或丢失,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第五十二条 涉外活动经批准后,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外宾出入手续,由我方人员持证陪同方可进入办公场所或实验室。
第五十三条 在涉外工作中,未经批准不得办理境外人员和其他人托办的事宜。
第五十四条 在涉外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要注意保护学校与其他合作方的秘密。应将有关保密事项纳入合作或协作合同。严禁将学校与第二方合作事宜、接触渠道以及在合作协议下进行的其他合作事项,泄露给第三方知悉。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由xxx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保密处)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希望上述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4所 泰尔实验室 哪个好

以下是各所的介绍,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如果以我的感觉还是后者比较好,单位里人少,如果你是牛人容易出头,或者好往上混相对来说,并且后者是定协议和测试的,前者是研发局部产品的,后者肯定有很多单位去巴结!不然测试什么地是不是不让过关呢》?这是我的感觉,你还是仔细问一下两者的主要经营方式吧!祝你好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信技术研究所,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参与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专业覆盖面最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骨干研究所之一,是国家授权的电子工程甲级设计单位、电子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单位和工程咨询甲级资格单位。

五十四所座落于华北交通枢纽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所区本部、西产业园区以及三个外场试验站共占地1100余亩。全所目前4000多名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达26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科技人员中有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700余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所里建有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学院和省内规模最大的博士后工作站,自主培养高端科技人才。

五十四所技术实力雄厚,专业覆盖面广。所内下设8个事业部,4个国家级和部级研发中心,具备高水平的科研生产手段和很强的系统设计、新技术开发能力,拥有完善的质量检测和信息资料保障条件。主要从事通信、卫星导航定位、航天航空测控、通信与信息对抗、航天电子信息系统与综合应用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建所以来,已取得包括我国第一个原子弹遥控引爆系统、第一套无线电外弹道测量系统、第一台千门级数字程控交换机、第一个15米数字式卫星通信地球站、第一套北斗导航卫星数据分发系统在内的重大科研成果2700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190余项,获得国家授予专利240余项,有1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

凭借多专业综合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五十四所不断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的力度,先后在石家庄、北京等地组建了河北远东、中华通信、中电信息、远东哈里斯等多家高科技企业,产品覆盖国防安全、能源、交通、信息、金融、应急抢险等国民经济各领域,行销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兴电子信息伟业,振国防科技雄风”为己任,五十四所坚持用一流的产品和质量服务于社会,靠不断创新和讲求诚信实现与用户共同发展,将在新的征途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实验室定位以信息产业为主要领域,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兼顾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政府组织、运营企业、产品制造业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多方位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策略。实验室建立了以ISO/IEC 17025 为标准的质量体系,并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以及国外认证组织(如:DATech)的认证。其检测能力覆盖了各类通信终端、接入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IP网络设备、多媒体通信设备以及线缆、电源、电磁兼容、电气安全、产品可靠性、有害物质检测。实验室已成为中国面向国内外的综合性、规模化电信设备检验和试验的基地。中国泰尔实验室是中国实施APEC-TEL-MRA的指定实验室,也是中国APEC电信设备互认可工作组秘书处所在地。 中国泰尔实验室具有广泛的技术能力,可以承担: ·通信网络及设备标准,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制定 ·中国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检测 ·中国强制性认证“CCC”检测 ·进入国外市场的电信产品的“CE”、“FCC”、 “CCF”、“CTIA”、“GCF”、“PTCRB”认证和RoHS指令、WEEE指令、Eup指令、REACH指令检测 ·电信产品的技术选型和技术鉴定 ·通信仪器设备计量校准 ·通信产品软件评估验证 ·“手机”、“电话机”三包质量争议仲裁鉴定 ·为电信产品提供如何满足相关标准的解决方案 ·不同电信设备间的互联互通研究与试验 资源情况 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具有雄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实验室截止到2006年12 月已拥有研究、试验仪器设备资产约5亿元。 实验室现有人员302名,其中教授级高工8人;高级工程师69人;工程师91人;助理工程师50人;其他各类员工84人。 科研能力 20多年来,中国泰尔实验室一直站在电信技术发展的前沿,致力于新技术发展、网络演进、技术标准和测量方法的研究,并逐步向信息产业的其他方面拓展。长期的工作实践,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研、检验、计量人员和学科带头人。拥有电话电声、数据通信、ISDN、视听多媒体、移动通信、信号交换、接入技术、同步网、智能网、传输技术、卫星通信、线缆、电源、软件可靠性、网络信息安全、电气安全、有害物质检测和电磁兼容等方面的著名专家。 ◆拥有从事通信工程科学研究的优良环境。 ◆拥有负责和参与“七五”等各阶段五年计划,以及“八六三”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高技术素质的科研队伍。 ◆拥有从事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有着丰富经验的高技术人才。 ◆中国泰尔实验室参与ITU、IEC/CISPR、IEEE、3GPP、3GPP2、GCF、PTCRB、CTIA、FCC、CCF等国际组织的会议和研究活动,是中国通信标准协会(CCSA)、全国无线电干扰委员会、中国电声学标准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委员会、以及相关通信标准研究组等组织的成员。 大事记 1981.9.21 经前CCITT实验室比对的电话传输基准《NOSFER》通过国家鉴定。前国家标准总局和邮电部批准成立“中国电话参考当量检测中心”,代表国家行使全国电话参考当量的检测工作和电话传输基准的传递,仲裁电话传输质量。 1982 实验室专家开始每年参加国际电联的研究组活动,并担任工作组副主席,课题报告人等职,积极参与国际电信标准的研究活动。 1985 我国开发的中间参考系统(IRS)与前CCITT实验室比对成功。在实验室正式用于响度评定值和电话系统性能的主观评定。 1985 响度评定值的客观测量方法和测试系统研究成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实验室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自动测试系统投入运行。 1991.5 实验室第一版《质量管理手册》发布运行。 1992.9.1 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本实验室为“国家电话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994.3.20 前邮电部授权本实验室为“邮电部图文通信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995 前邮电部组织中国电话机电路优化设计,实验室主任任设计组组长,为我国电话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 1995.3.30 前邮电部授权本实验室为“邮电部移动通信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995.5.8 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国家电话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国家级科技成果检测鉴定机构。 1995.6 按原邮电部要求编制了通信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要求,并从事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审核。 1996 建立计算机自动测试局域网,基本实现产品检验,数据处理,报告输出计算机化。 1997 前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本实验室为“电信终端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授权承担对7类电信终端的进出口商品检验; 1998.7.3 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CL)和前国家技术监督局向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泰尔实验室)颁发实验室认可证书; 2000.1 实验室成立以来完成各类电信标准的研究38项,其中获部科研进步奖二等以上奖项8项,三等奖12项。 2000.1.20 前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信息产业部批准将“中国电话参考当量检测中心”更名为“中国泰尔实验室”。中国泰尔实验室通过CNACL扩项认可,其检验能力已包括各类电信终端和网络设备,涉及有线,无线,话音,数据在内的49项通信设备。 2000.3 实验室确立新的质量方针:“科学、公正、客观、准确”;建立“为您着想、为您负责、使您满意”的服务宗旨。 2000.3.1 由中国泰尔实验室发起的“电信终端标准特设工作组”在京正式成立,中国泰尔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该工作组主席。 2000.3.6 前中科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为中国泰尔实验室题名。 2000.4 针对英国一家实验室关于“手机的耳机电磁辐射比直接使用手机大3倍的结论。”所进行的测试研究否定了英国实验室的结论,即证明使用耳机对头部受到的辐射至少比不用耳机低100倍,该测试报告得到了信息产业部及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在4月17日的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报道。 2000.7.1 中国泰尔实验室党支部被授予电信研究院先进党 支部、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党支部称号,支部书记在中南海受到了中央领导接见。 2001.5.14 信息产业部成立APEC电信设备相互认可工作组,决定将工作组秘书处设在中国泰尔实验室。 2001.5.14 信息产业部决定将中国泰尔实验室列为承担APEC MRA的重点实验室,并投巨资完善实验室建设。 2001.6.28 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视察中国泰尔实验室。 2001.9 中国泰尔实验室与挪威NEMKO签定实验室互认可备忘录。 2001.9.2 中国泰尔实验室成立二十周年,全国100多个电信运营、制造企业、高校和领导部门表示祝贺。 2001.12 中国泰尔实验室通过CCIBLAC的审查认可,认可对CCC检验的40项检验能力。 2002.1.11 信息产业部通过复审认可,授权中国泰尔实验室承担包括电信终端和网络设备在内的46类设备的进网检验。 2002.2 实验室新建的标准3m法EMC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2.4 中国泰尔实验室计算机自动办公系统正式运行。

『伍』 求一份关于外场质量信息返回场内后的管理制度

XXXX(单位)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保密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XXXX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工作,防止泄密事件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属各单位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
第三条 重大涉密活动是指涉及武器装备重点项目的重大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一)涉及机密级以上的现场试验;
(二)涉及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内容的科学技术交流活动;
(三)涉及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内容的会议。
第四条 涉外活动是指涉及与国(境)外机构、人员开展合作和进行业务交流的有关活动。
第五条 对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保密干部应坚持“五跟踪”管理,包括型号设计跟踪、生产试验跟踪、涉密会议跟踪、产品运输跟踪和外事活动跟踪。
第六条 举行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需要提供资料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审批。
第七条 在重大涉密活动或涉外活动中,发生失泄密事件的承办部门和当事人必须立即报告,以便尽快采取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八条 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承办部门的职责:
(一)指定一名部门负责人专门负责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工作;
(二)制定专项保密工作方案;
(三)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参加人员的保密教育和管理工作;
(四)主动要求保密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九条 保密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协助承办部门制定专项保密工作方案;
(二)协助承办部门做好参加人员的保密教育工作;
(三)对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 重大涉密活动的保密管理
第十条 承办部门应按所涉及涉密内容和国家秘密事项密级确定的有关规定,确定重大涉密活动的密级,严格控制参加人员的范围。
第十一条 举办重大涉密活动的承办部门,负责填写《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大涉密活动保密审批表》(附件1),经保密管理部门审核后,报保密主管领导审批。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重大涉密活动,承办部门须确定一名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保密管理工作。承办部门还应会同保密管理部门制定专项保密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除产品运输以外的重大涉密活动,原则上应选择学校或单位内部有利于保密的场所举行。
因特殊情况需要选择学校或单位外部场所举行重大涉密活动的,需报保密主管领导批准。
第十四条 举行重大涉密活动时,承办部门应对活动的参加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保密教育,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规定保密纪律、责任和义务。
第十五条 对于重大涉密活动使用的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应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做好保密标志和编号,严格履行收发和传递手续。
第十六条 负责跟踪管理的保密干部应在重大涉密活动开始前对场所进行安全保密措施检查,并加装必要的保密技术设备。
提供给重大涉密活动使用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复印机、录音机、音响等设备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必要时,应加装专门的保密技术设备。
第十七条 活动举行期间使用复印机的,要专人管理,复印涉密文件、资料,必须经承办部门主管领导批准。且复印件视同原件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对于活动过程中需要录音、录像的,应有专人负责,其生成的录音带、录像带密级按活动的密级进行确定,并按照秘密载体管理规定进行保存和管理。
第十九条 活动暂停期间,应指定专人集中保管活动使用的涉密文件、资料等秘密载体,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密措施;活动中途休息期间,应派人在现场值班看守。
第二十条 活动中止和结束时,承办部门应会同保密管理部门当场清点文件、资料等秘密载体,清理活动场所及住址,严防相关物品的遗漏。
第四章 参加重大涉密活动人员的保密责任
第二十一条 参加重大涉密活动的人员,不得使用非保密本记录涉密内容,不记录明确规定不允许记录、摘录、摘抄的内容,不得将涉密内容向无关人员泄露或擅自扩大传递范围。
第二十二条 进入举行重大涉密活动的场所前,携带手机的人员应关掉手机,卸下电池,或在进入前交服务人员保管。活动组织者应在活动开始前提示参加人员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对不履行保密义务者,应劝其退出举办场所。
第二十三条 对于重大涉密活动印发的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参加人员应按要求进行妥善保管,防止丢失、被窃和非法复制,并且不得擅自复印印发的文件、资料和拷贝涉密电子文档。
第二十四条 重大涉密活动结束后,参加人员应主动把明确要收回的涉密载体退还承办部门。
活动结束后,参加人员需继续使用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的,由承办部门将个人需要携带的密件清单交文档管理部门,通过机要途径传递。在学校以外涉密活动的相应涉密材料传送应不少于2人。
第二十五条 参加外单位召集的重大涉密活动领取的涉密文件、资料等涉密载体,回学校后应立即交机要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
第五章 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
第二十六条 涉密会议应按照学校重大涉密活动的保密管理进行管理,需填写《哈尔滨工业大学涉密会议保密审批表》(附件2)。
第二十七条 凡型号会议要确定会议代号作为会议的名称,不得使用型号的名称作为会议名称。
第二十八条 严禁在涉外宾馆、饭店、招待所等非安全保密场所召开涉密会议。
因情况特殊,经保密主管领导审批后可以在学校或单位外部召开的涉密会议,会议承办部门应在会前做好保密安全的准备工作,选择具有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进行。
第二十九条 会议期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会场。严格审查会场服务人员和参与涉密会议的人员,不得将涉密内容向无关人员泄露,更不得擅自扩大知悉范围。
第三十条 各种涉密会议,会场内必须加装会议保密机。
第三十一条 严格音响系统使用前的检查与管理。禁止在会场内使用无线话筒、可拍照手机、对讲机等可以进行无线发射传输的设备。
第六章 涉密试验现场保密管理
第三十二条 试验承办单位必须把安全保密工作纳入现场工作的议事日程。对参试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要认真组织参试人员学习有关保密规章制度和保密纪律。大型外场涉密试验,应与保密处联系,填写《xxxxx重大科研项目外场试验保密审批表》(附件3),接受保密管理具体防范技术上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三条 外场试验现场,要指定专人分管保密工作。每个系统、每个参试单位,都要设专(兼)职保密员,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在试验现场的文件资料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大型或密级较高的试验现场,必须实行出入证制度。出入证的发放、保管要有完备的登记手续和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条 使用的涉密载体应通过机要邮寄。试验记录、设备器材应妥善保管,特殊情况需旅途随身携带时执行《XXXXX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
第三十六条 严格现场涉密载体发放、保管、邮寄手续,现场试验或调试领导小组应为涉密载体发放、保管提供可靠场所和保密通信渠道。
第三十七条 试验现场印发的试验工作涉密资料,要严格控制印刷地点和印刷份数,分发时应办理登记手续,用后及时收回销毁。
第三十八条 加强现场参试人员的住宿管理,平时在住处应有人留守值班,留守值班人员要时刻提高警惕,确保住处存放的国家秘密载体安全。
第三十九条 加强现场通讯管理,参试人员联系工作、汇报情况时,禁止用普通电话、电报、传真等传递涉密信息。大型或密级较高的试验现场禁止参试人员携带手机。
第四十条 试验现场必须加强录像、摄像的管理,必须由学校职能部门人员拍摄。拍摄过的录像带(包括原始素材)、照片(包括底片)由主办部门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复制和向外提供。禁止在试验现场使用可拍照手机进行拍照。
第四十一条 未经领导机关或现场领导小组批准,任何个人或参试单位无权组织现场参观活动。经批准的参观必须按指定路线进行。介绍情况要适度,未经批准禁止在参观中录像、拍照。对参观的基本情况做出文字记载,随试验工作总结存档备案。
第四十二条 涉密试验主办单位可根据试验内容、试验场所周围环境、参加试验人员情况,制定或提出具体的保密防范措施与工作要求。
第七章 涉密产品运输保密管理
第四十三条 承办产品运输的单位(部门)由承办人填写《XXXXX涉密产品押运保密审批表》(附件4)并由承办部门领导签署意见。经保密处签署意见报保密委员会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活动内容。机密级以上产品运输由保密保卫干部进行保密跟踪管理并填写管理记录。
第四十四条 确定安全保密负责人,对执行任务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行前安全保密教育。
第四十五条 秘密级以上涉密产品运输,承办部门必须提前办理免检申请,由保密处负责办理免检信。携带涉密产品外出,须经保密保卫管理部门铅封,并应做到涉密产品不离人。
第四十六条 运输涉密产品的专车、严禁无关人员搭乘,运行时间、路线等情况,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已确定的行车路线未经保密、保卫管理部门领导批准不得随意改变路线,不得随意停车、中途停车搭乘,产品车上必须留人负责涉密产品的安全,防止失泄密。
第八章 涉外活动的保密管理
第四十七条 负责承办涉外活动的部门,应事先填写《XXXX涉外活动保密审批表》(附件5)和《XXXX国外来宾安全保密审批表》(附件6)。
第四十八条 凡属工作需要参加同国(境)外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洽淡业务的人员,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推荐政治思想过硬和组织纪律、保密观念强的同志参加,事前要进行业务、保密和外事纪律的教育,工作结束后,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第四十九条 凡参加涉外活动,事先应制定工作预案,包括技术交流、洽淡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应达到什么程度,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能对外。活动中不得擅自向外方泄露属国家秘密或不宜公开的内部事项。
第五十条 在涉外活动时,凡对外提供科技资料,必须遵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按规定进行审查审批。严禁泄露国家和科研生产的秘密,其中包括未公开发表的重点科技发明和阶段性成果,以及正在试验中的新项目。
第五十一条 在涉外活动中,不允许携带保密本及其他一切与活动和洽淡业务无关的文件、资料,严防被盗窃或丢失,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第五十二条 涉外活动经批准后,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外宾出入手续,由我方人员持证陪同方可进入办公场所或实验室。
第五十三条 在涉外工作中,未经批准不得办理境外人员和其他人托办的事宜。
第五十四条 在涉外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要注意保护学校与其他合作方的秘密。应将有关保密事项纳入合作或协作合同。严禁将学校与第二方合作事宜、接触渠道以及在合作协议下进行的其他合作事项,泄露给第三方知悉。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由xxx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保密处)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希望上述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陆』 如何解决现在问题

人工降水,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概述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 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 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编辑本段原理及方法
冷云催化
在温度低于 0°C的冷云降水过程中,冰晶浓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降水粒子浓度的实测资料和理论估算,只有当冰晶浓度达到1个/升或更高的量级时,才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对因冰晶浓度不足、降水效率很低的自然云,若在其过冷却部位播撒成冰催化剂,就可以增加冰晶浓度.每克干冰或碘化银,可产生1012个以上的冰晶,若用几百克,就可以使几十立方公里云体的冰晶浓度达 10个/升.这些人工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迅速增长,促进冷云降水过程,使降水量增加.一些比较严格试验的统计分析表明,冷云催化可以增加降水量10~20%.如果人工冰晶的浓度很大,则形成的雪晶的平均尺度较小,它们从云中下落到地面的时间较长,在气流的作用下,会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方而改变降水的分布. 人工降雨
冷云催化的温度条件:人工降水的效果同云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就冷云催化而言,云中的温度条件十分重要.就整个云体而言,云顶温度一般最低,常将它作为估计云中自然冰晶浓度的参数.当云顶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云中常会形成大量冰晶,这时用人工方法增加冰晶,效果就不显著.反过来,云顶温度如果太高,碘化银等催化剂的成冰能力就太低,也不利于人工催化.所以对冷云催化法增加降水来说,云顶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一些地形云和积云的人工降水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当云顶温度处于-10~-25°C时,人工降水的效果比较明显.这一最适宜的温度区间,称为播云温度窗.鉴于降水过程的复杂性,采用不同催化技术时,必须研究各类云中最有利的温度条件或其他条件.
暖云催化
在温度高于 0°C的暖云里,降水主要在云滴碰并过程中得到发展.云滴越大,碰并增长就越快.计 人工降雨
算表明,当云滴半径超过0.04毫米时,就可以迅速碰并而长成雨滴.在那种大云滴的浓度不足的自然云中,播撒大量半径大于0.04毫米的水滴,就能够促进降水过程.计算表明,每克水可以形成约几百万个大云滴,要催化10立方公里的云体,则需要几吨水.若往云中播撒一定大小的吸湿性物质颗粒或者溶液滴,它们能在云中吸湿而迅速长成大云滴,这样所需的催化剂量,就用不到水的十分之一. 除了播云以外,法国和苏联有人试验在地面加热,造成人工上升气流的方法,试图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激发或增加降水.美国有人设想利用沥青或碳黑吸收太阳辐射,提高局地空气的温度,促进云的发展以增加降水.中国有人研究过爆炸对降水的影响.这些人工降水方法的研究,都还处在探索的阶段.
动力催化
通过冷云催化使云中产生大量冰晶,所释放的潜热将改变积云的宏观动力过程而增加降水.它是60年代在人工降水试验方面的一项进展.积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主要决定于云内外温差造成的浮力.在发展旺盛的积云内,存在着大量过冷水滴.在这种云中播撒大量的成冰催化剂时,能使过冷水滴冻结而释放潜热,水汽在冰粒表面凝华时也释放潜热.估计这两种潜热足以使云中局部温度升高0.5°C左右,这将加大浮力而促使某些积云的上升气流速度增大,云体扩展,生命期延长,结果使进入云体的水分总量增大而增加降水量.虽然动力催化同一般冷云催化所用的催化剂一样,但着眼点不同,动力催化所用的催化剂量必须大大增加,才可能收效.积云动力催化在50年代曾作过初步的尝试,但周密设计的积云动力催化试验,直到1963年才开始.J.辛普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所做的随机试验表明,催化后积云的云顶平均增高1.6公里,平均雨量增加1.7倍.他指出,催化后云顶增高量同大气层结(见大气静力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作过类似试验,但效果不一.有人对整个地区积云群体进行过动力催化的随机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有增雨的效果.
编辑本段模拟数值
用数学物理方程组描述和计算成云降 干涸的土地
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不同条件下各种催化技术的人工影响过程,以研究催化的原理、技术和效果.由于云和降水的自然变率很大,外场试验的研究周期很长,花费很大,一个严格设计的试验(某种催化程序、技术等),一般需进行几年才能对其效果作出估价.如果要比较不同催化技术的效果,选择最佳的试验设计,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用数值模拟方法为实际试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就显得十分重要.60年代辛普森用积云数值模拟,计算了自然云的发展高度,并假定动力催化使云中水滴在比自然过程更高的温度下冻结,释放潜热,从而计算出催化后的积云发展高度.试验的实测结果同模式计算相当一致.这就为动力催化的原理和试验云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各国针对各种人工降水试验,进行了很多数值模拟.它们虽然对实际过程都作了较大的简化,具有不同方面的局限性,但同外场试验相结合,能缩短估价人工降水效果的试验周期,从而成为人工降水试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效果检验
一般在自然云已经降水或者接近于降水的条件下,人工降水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由于降水的自然变率很大,人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较小,如何估价人工降水的效果就显得 人工降雨
十分困难.人工催化增加的降水量,是催化后的实际降水量和不经催化的自然可能降水量之差.实际降水量可以测定,但能否正确估价自然可能降水量,就成了效果检验的关键.在对降水的物理规律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统计学的方法对自然可能降水量作出估价.初期的统计检验方法,多数采用回归统计法,在人工催化目标区附近选择一个不受催化影响的地区作为对比,用历史资料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降水量的回归方程.把人工降水试验期间对比区的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出目标区的自然可能降水量,再与目标区实测降水量对比,就可估价人工降水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同一次试验,选用不同的对比区或者不同年限的历史资料作对比,得出的结果,可能出入很大,所以这种方法的可信度不高.一般认为随机试验可以避免主观的偏差得到统计学上的可信估价.随机试验是把适合于人工降水的试验机会(试验单元)按照随机规则(例如抽签)分成两组:一组催化并观测,另一组不催化只观测,作对比.当试验单元足够多时,随机决定的两组试验单元的自然条件应该只有极小的系统性差别,而两组试验实测降水量的系统性差异,就可以归之为人工催化的结果.判断催化效果,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当判断催化有效而实际无效时,常以显著度水平来表示这种可能性.显著度水平越小,判断催化有效的可信度越高.在人工降水试验中,一般要求显著度水平小于5%,即可信度大于95%. 人工降水的效果受云和其他条件所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有显著的正效果,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无效甚至出现负效果.不分条件笼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效果往往不显著.把试验单元按照某种指标分成几类分别统计,有时就能得出比较显著的结果.例如在冷云催化试验中按云顶温度分类,统计得出,在一定温度区间里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人工降雨
从人工降水研究来说,仅对降水增量作出估价是不够的,必须对整个物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确切的了解.如催化剂在云中指定部位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冰晶或大滴的浓度是否明显增加等.观测和统计这些宏观和微观特征量的变化,可从物理过程上分析人工催化的效果.这种观测检验,称为人工降水效果的物理检验.如在冷云试验中观测到催化后冰晶浓度增大,过冷水滴减少,说明人工催化对云的微物理过程已起到作用.一般认为,人工降水的科学试验,必须根据统计学的要求,严格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长时间的试验,同时对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进行细致的野外探测和数值模拟,才能使试验具有比较坚实的物理基础和统计的可信度. 由于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人工降水试验作为开发水资源的一种潜在手段,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上先后有大约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苏联等国的试验,规模较大.1958年以后,中国北方各省,曾用飞机向大范围层状云中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等成冰催化剂,试图增加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中国南方各省,也曾用飞机或高射炮向积状云内播撒盐粉或碘化银等催化剂,以期增加夏旱时期的降水量.但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中的很多基本问题,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效果检验还有很多困难.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向天祈雨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幻想着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刀耕火种的初民,跪在赤热的阳光下祈求雨水;巫师们为了求雨使尽了花招,有时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时放开喉咙咿呀歌唱;他们还常常向冥冥中的神灵祭献牛羊牲灵,有时甚至祭献活人.巫师们用苇管向空中吹喷水珠,希望这种象征性的雨滴可以带来丰沛的雨水.美洲的印第安人在篱笆上挂上干瘪的蛇尸求雨,东方人跳龙舞,西方人做祈祷;但无情的干旱却一次次地使他们的希望和田地里的禾苗一起枯萎. 后来,求雨的花样不断翻新.有人鸣枪,有人爆破,还有人燃点化学物质,相信这类化合物的烟雾可能引来雨水.这些求雨者中也有个别幸运儿,偶然的巧合使他们的法术名噪一时.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个求雨者,机会赶得巧,颇有几次“灵验”,但弄巧成拙,几乎因此罹祸身亡.当时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降雨达51厘米,大水吞没土地,人畜死伤无数,损失达数百万美元.愚昧的村民怨天尤人,指控这个求雨者施行法术招来大祸. 由于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中的很多基本问题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处于探索和试验研究阶段.世界上先后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我国等国的试验规模较大 .我国一些经常发生干旱的省、区都积极开展了人工降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 ,目前技术趋于成熟,已成为抗旱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发明故事
直到1948年,人们才真正发现了科学的人工降雨方法.这一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科学家文森特谢福经过长期的探索,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地找到了人工降雨的关键,解决了千百年没有解决的课题,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了下雨的来龙去脉.水汽从海洋和湖泊的水面上升腾成为空气的一部分,然后形成云朵,雨水或雪片就从云中降下来.但是,水汽究竟怎样凝聚成雨滴,长期以来始终不甚了然.后来,约翰爱特金证明,水汽是积聚在灰尘等细小微粒周围形成水滴或冰晶的.这些微尘十分细小,肉眼根本无法觉察,但如果没有这些微尘,尽管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却不可能形成一滴雨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用电气公司聘请爱尔文兰格缪尔博士研究飞机机翼在穿过云层时结冰的课题.年青的谢福正是兰格缪尔博士的助手.他们接受任务后,就动身到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去,那里的山峰终年积雪,雪暴频繁,寒风凛冽. 谢福和兰格缪尔整日在山间的严寒空气中工作.他们逐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气温常常在零摄氏度以下,但在他们周围和脚下缭绕的云朵之中,却并没有形成一粒冰晶.这个奇异的现象,深深留在谢福的脑海里.大战结束后,谢福制造了一台小机器,它能产生寒冷的湿空气.和新罕布什尔州山区云层中的空气十分相象. 谢福推测冷空气中不能形成冰晶可能是因为缺少如爱特金提到过的结晶中心.谢福往他的小机器里呼一大口气,然后开始冷却,再往冷空气中投放一点点粉末,比如面粉、糖粉等等.谢福耐心地做了几个月实验,往机器里扔进去各种他能够想得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粉末,但是竟然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形成雪花或雨珠凝结的中心. 1948年7月里的一个上午,炎日当空.谢福继续耐心地往冷空气里一次次地扔进各种粉末,仍然没有结果.这时,谢福的一个朋友邀清他去吃饭.谢福筋疲力尽,很乐意借此休息一下.临走,他把致冷器盖好,口朝上,使较重的冷空气沉到底部.不致逃逸出来. 谢福匆匆吃完午饭,心里还惦记着机器中的冷空气.他回到致冷机旁,一看温度计,已经上升到冰点以上了,不禁有些懊恼.几个月来,他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竟没有注意到盛夏已经不知不觉快要到了.谢福心想,大热天做冷冻实验,以后可得多留神些.今天的实验怎么办呢?他把盖子盖紧,耐心地等着致冷机重新使空气降温.谢福注视着缓缓下降的水银柱,心里着急,他转身找到一点干冰,想用来加快空气降温的过程. 谢福打开致冷机的盖子,把冒着白汽的干冰扔进去.这时,他又往致冷器里长长吐了一口气.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银色的光芒在闪烁,在射进致冷机的一束金色阳光里,他看见了无数晶莹的银色晶体在滚动.谢福立刻明白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冰晶.经过无数次失败,他竟然在偶然的一挥手之间成功了.谢福连忙叫来助手,他往致冷器里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同时又扔进一大把干冰.这时立刻出现了一片银光灿烂的小冰晶,缓缓地落下去,仿佛一层美丽的白色绒毛——人造雪的实验成功了. 谢福想,既然能在实验室中制造雪花,为什么不在田野上的云朵中去试试呢?他决定在飞机上装一架喷撒干冰的装置,飞上天试试看. 11月里寒冷的一天,谢福和兰格缪尔看见天边出现了一片云.谢福立刻登上飞机.他知道很可能要飞许久才能找到适于播撒干冰的云层.这是一种体积硕大的灰色云朵,里面饱含着水汽.谢福选好时机,开动了机器,干冰象一条拖曳的飘带落在云朵中.喷撒了一半,干冰使周围气温降低,竟使飞机的发动机也熄了火.谢福急中生智,把剩下的干冰立刻从机舱窗口统统扔到下面的云层中. 在地面上等待的兰格缪尔博士仰望着从云端飘然而下的洁白的雪花,万分激动,谢福从飞机上走下来时,浑身冻得发青,兰格缪尔欢呼着跑过去迎接他,欣喜地喊道:“你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谢福的实验确实在人类影响天气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从此,牧场、田野和山区的上空,时常飞翔着科学家的飞机,他们在云层中倾撒干冰,让晶亮的雨滴滋润干渴的植物的根须. 谢福发现了用冷冻的方法可以形成人造雨之后,就不再去苦心寻求可以形成水滴中心的物质了.但是,通用电气公司的另一位青年科学家伯纳德冯尼古特却不满足谢福的结论.正象当初年青的谢福有志于探索未知事物一样.他相信爱特金关于雨滴中心有微细颗粒的结论是有根据的.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找到一种体积和形状都适于形成水珠或冰晶中心的化学物质.冯尼古特最终选定了碘化银.他采用燃烧后得到的极细的粉末,希望撒播在云层中后形成雪花. 冯尼古特采用地面发射装置把碘比银发射到云层中,耐心地等待着.不料却毫无动静.冯尼古特百思不得其解,前去请教一位化学家.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原来冯尼古特使用的碘化银不够纯净.他很快换了新的碘化银,射入云层之后,果然纷纷扬扬飘下了洁白的雪花. 碘化银催雨剂一经使用,很快获得了比干冰更为广泛的应用;因为碘化银很容易从地面上用简单的装置发射到云层中,不象使用干冰那样麻烦.使用干冰有时还有些危险.有几次巨大的干冰块直坠屋顶,凿成大洞,引起一片恐慌. 在成功的事实面前,最保守的人也承认,现代的人工降雨是控制天气的一大进展.今天,耕云播雨已经不是神话.谢福和冯尼古特的发明,给苦于干旱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他们勤于观察、勤于思索、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也将被人们长久地传颂.
编辑本段发展现状
由于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中的很多基本问题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处于探索和试验研究阶段.世界上先后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中国等国的试验规模较大 .中国一些经常发生干旱的省、区都开展了这项试验,其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这对于增加降水,缓解干旱的威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工降雨

『柒』 为什么有运20还要造C919

中国航空工业虽然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薄弱之处,尤其是大型民用客机还是空白,所有大型飞机完全停留在进口上,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型飞机制造进行国产化,这就是C919大型客机的设计初衷。

现在对中国来说,研发各种辅助机型,关键不在于各种设备,而是搭载这些先进设备的平台,这是目前中国真正面临障碍的地方。

当前,中国军方主要利用运-9运输机作为发展特种飞机的专用平台,换句话说,就是以运-9为基础发展预警机和电子侦察机、反潜机。

但是,运-9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未来的需要,迫切需要新一代更大、性能更强的平台,C919大型客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22人和71人;45岁以下研究员占研究员总人数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拥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张人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徐祥德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拥有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3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与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也设在该院,另有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共建的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还设有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以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联合共建的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强风暴实验室、云雾物理实验室、大气化学实验室 信息系统建设 1.网络系统
建立了以CISCO6509为核心、CISCO3750为接入层的宽带局域网络系统,提供了气科院到中国气象局大院骨干网和Internet的网络连接。主干网上联带宽达到万兆,用户桌面带宽达到千兆。
2.存储系统
建立了以IBM DS8100和IBM XIV为主体的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在线存储能力达到160TB。该系统保存的数据主要是历次科学试验外场观测数据、灾害性天气研究个例数据、大气成分观测数据、雷电数据、雷达数据、中尺度再分析数据、长序列NCEP预报和再分析数据、经整理后的业务观测数据、实时业务数据等。2012年将新增存储能力200TB。
3.计算系统
建立了以IBM P575服务器集群和IBM DS4800存储为主体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及以刀片服务器集群为技术架构建立的重点实验室临近和短时预报业务系统,总体计算能力达到3.98 Tflops。主要运行的系统和模式有大气化学数值预报系统、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Grapes-meso、人工影响天气准业务模式、气科院气候系统模式等。
4.网络应用系统
网络应用系统是气科院科研、业务和行政办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NOTES办公系统、Email邮件系统、内网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气科院外网网站等。
5.信息共享系统
为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实验室的灾害性天气研究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前两个973项目、青藏高原外场试验、jica项目、科技部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数据库;大气环境基础信息库和大气环境综合信息库;灾害天气个例数据库;气科院实时数据接收管理和共享系统等。
技术支持建设 1.技术开发
为了更好地支持重大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针对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特点,研究院开发了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预报为一体的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综合显示平台(Meso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MWAFS)。实现了实时数据收集处理、综合分析、中尺度产品快速生成、快速浏览、细分析、数据监视、产品保存、打印等多项功能。其主要技术特点:
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了B/S和C/S两种技术架构的客户端应用,通过浏览器快速获取高时空分辨的中尺度信息,也可以进行本地细分析;
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显示工具,可方便地进行分析产品与观测数据和预报结果的叠加综合分析,为中尺度系统观测与预报互动提供了工具;
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采用高效的存储管理策略、动态数据调度和优化的绘制算法实现了海量遥感信息的快速可视化。
2.技术服务
人工资料服务:平均每年的数据服务约100人次,数据量约1TB。
日常技术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用户端各类软硬件问题,平均每年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与服务约800多人次。
其他服务:院属各单位托管设备的管理与服务。 项目承担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主持和承担了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改专项、发改委重大专项、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十一、二五”期间,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大气部分)、“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农林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还组织实施了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及千年气候变化研究”和创新群体项目“东亚季风研究”。在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来源起止年份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12~2016 翟盘茂 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科技部 2011~2015张小曳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科技部 2006~2011张小曳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04~2009张人禾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科技部 1999~2005徐祥德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科技部 1998~2003倪允琪 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止年份负责人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 国家科技部 2012~2015 郭学良 GPS高空探测系统研制 国家计委 1998~2000 郭亚田 雾探测器研制 国家计委 1997~1999 曾书儿 新型催化剂研制 国家计委 1996~1999 游来光 0.8m风洞改造 国家科委专项 1993~1997 张佩龙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成果获奖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近20年来,研究院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 获奖项目(部分)序号等级成果名称主持单位授奖单位主要完成人员获奖时间1 一等奖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 国务院 丁一汇 、王馥棠 等 2004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倪允琪(气科院)、宇如聪、张文建、胡志晋(气科院)、许健民、周秀骥(气科院)、程明虎、徐幼平、刘黎平(气科院)、卢乃锰 2006 3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薛纪善(气科院),陈德辉(气科院),沈学顺(气科院),杨学胜(气科院),万齐林,端义宏,金之雁(气科院),胡江凯,胡江林(气科院),刘志权 2007 4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部 郑国光,郭学良(气科院),姚展予(气科院),肖 辉,王广河(气科院),洪延超,楼小凤,刘奇俊,房 文(气科院),马舒庆 2008 5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 国务院 于贵瑞,周广胜(气科院),黄 耀,陈泮勤,孙晓敏,赵新全,韩士杰,周国逸,何洪林,温学发 2010 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 气象出版社 国务院 (4)张义军 2011 《应用气象学报》(双月刊),1986创刊,主办单位为气科院、气象中心、卫星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反映国内外气象科技领域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以及这些新理论与新技术在气象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内容涵盖大气科学各领域,被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创刊于1986年(注册登记为英文版),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1986-1998年刊载纯英文科技论文,1998年改为目前的中英文对照版,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该刊综旨为报道气科院科研项目进展、科研成果、技术推广应用(6个所研究方向),及国内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动态。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1973年创刊,双月刊,16开本,32页,内部刊物;追踪报道国内外大气科学领域相关信息。内容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成果、业务体制发展情况、业务技术标准、科技政策与管理、气象教育与培训、国际会议与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国内相关科研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

阅读全文

与实验室试验和外场试验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