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隋朝灭亡的时间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根据不同的标志而界定,可参后)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走向覆亡
隋廷在此局势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今南京)。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北逃关中。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弑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弑秦王浩自封许帝,建国许。
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18年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中原地区得知炀帝死讯后,618年6月22日,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哀帝,又称皇泰主;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620年,东突厥的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后及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来东突厥,立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杨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称后隋,“有众万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630年,唐朝出兵灭亡东突厥,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后隋才灭亡。
② 隋朝统治的时间是多少年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侗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1]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2]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3]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外交方面,[4]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等受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③ 隋朝时期的起、止时间
隋朝:(581年—618年)
581 杨坚篡夺北周政权,隋朝建立 北朝结束
589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11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
④ 隋朝灭亡的时间
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建立,到炀帝大业十四年(618)灭亡,共三十七年的历 史。
⑤ 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统一时间:开皇九年(589年)正月,
历史记载:、
。。。。。。。贺若弼、韩擒虎先后渡江。当时,建康尚有陈军十余万人,但由于陈叔宝怯懦无能,也不懂军事,唯日夜啼哭,把一切大权交给嫉贤妒能的施文庆,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不能发挥作用,致使隋军很快攻下建康。
。。。。。。。。陈叔宝与其爱妃张丽华、孔贵嫔三人跳入枯井,后被隋军所俘。长江上游的陈军知大势已去,也都解甲投降。至此,陈朝灭亡,全国又告统一了。
望采纳~~~~~~~~~~~~
⑥ 隋朝存在的时间 时间
隋朝(公元581年-619年),始于文帝杨坚,终于炀帝杨广,共2帝.杨广后虽还有恭帝(617.11-618.5)在位,秦王浩(618.3-618.9)在位,皇泰帝(618.5-619.4)在位,但他们都是傀儡皇帝,且在位时间极短,故在此不被列入.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形成大一统的王朝.
⑦ 隋朝到现在的时间有多久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其与唐朝合称隋唐。581年杨坚灭北周静帝,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隋朝距今1434年
⑧ 隋朝统治时间到底是38年还是37年
这要看你是哪一种说法,如下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其与唐朝合称隋唐。581年杨坚灭北周静帝,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让位李渊,隋灭亡。国祚38年。
为了巩固隋朝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1-2]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1]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 [3] 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1-2]
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同时兴建双都:洛阳、长安
⑨ 隋朝的灭亡时间
公元611年,山东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后,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百姓归附,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隋朝在瓦岗军和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⑩ 隋朝士兵的服役年限
隋初府兵制,沿袭北周制度,从强壮的农民中挑选士兵,免除他本身的徭役,平时从事生产,农闲时则从事军事训练。无论平时战时,都由各级军官督率,而且单立军籍。隋初规定,18岁以上为丁,60岁以上为老。服役从成丁开始,至老始免。役龄内的府兵,轮番服现役。未服现役的府兵,由管理军户的军场场主或乡团团主管理,平时定期集中训练,有事则应召从军出征。开皇三年服役的年龄又改为21岁,推迟三年。
杨坚取代北周之初,为维持稳定,一切制度都未作变动,但为了更好地控制军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一,恢复旧姓。将西魏宇文泰为相时赐给军官和兵士的鲜卑姓全部恢复为本姓,杨坚自己也废用普六茹氏,恢复杨姓。这一措施的本质在于清除私兵和部族兵的痕迹,提高汉族地位。其二,利用宗族。杨坚代周前后,杨氏宗族组成宗室兵3000人,由杨希尚率领,扼守潼关,抵御北周将领尉迟迥。杨坚将这支队伍命名为“宗团骠骑”。其三,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在原北齐统治区和与陈接壤地域出现过不少乡兵组织,杨坚曾对其进行整顿和利用。如寄居广陵(今扬州)的来护儿领有乡兵,杨坚授以大都督衔,使之参与灭陈之战,并立有战功。陈灭后,江南大地主起兵作乱,杨坚利用庐江陈棱,准其开府,领乡兵,会同其父陈岘〔xian现〕为隋平叛,后官至骠骑将军。
(2)府兵编入民户的重大改革
开皇十一年(公元590年),全国统一刚刚完成,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隋文帝杨坚发布诏令:“魏末丧乱,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min敏〕之。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对兵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军户编入民户。在此之前的府兵,家属随营居住,频繁的战争使府兵家庭难以安定下来,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生活非常困难。军户编入民户后,改属州县管理,可依均田令受田,家属也得到解放,即使士兵上番,家属也可和一般民户一样从事生产。军户不再存在,但军人军籍依旧,与军府的关系也没有改变。无论在役、在军或在家,凡属军役范围内的事,都归军府管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变兵民分离为兵民合一。从此,魏晋以来形成的世兵制开始为普遍征发(在兵府内)所代替。
隋朝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与它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联系在一起的。隋朝规定,一夫受田百亩,20亩为永业田,归受田者所有;80亩为露田,死后交给国家。妇女和奴婢受露田40亩,丁牛一头受田60亩。一夫一妇(一床)年交租粟三石,绢三丈。丁男每年服兵役一个月,服役时的衣粮装备由个人负责。丁男服役期间,租调全免。由此可见,隋府兵制的基础是它的均田制。
(3)府兵的指挥系统
隋朝的军权集中在中央,军队由皇帝亲自统帅。尚书省内的兵部是皇帝在军事方面的办事机构。兵部设尚书一人,下设兵部侍郎、职方侍郎、驾部侍郎、库部侍郎等,分管军队事务。
全国设12卫府,分统全国军队,其中既包括禁卫军,也包括分布在各地的军府。各卫府的最高长官为大将军,直接听命于皇帝。各卫府大将军以下,设将军二人,长史、司马、录事、功、仓、兵、骑等曹参军各一人。这12卫府是: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侯府、左右领军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卫是皇帝的内卫,负责宫廷禁卫。左右武卫主要负责宫廷外禁卫。左右武侯主要负责皇帝护从,担任前卫、后卫、昼夜巡查等。左右领军府负责12军的籍帐、差科、辞讼等事。左右领左右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供御兵仗。左右监门府负责宫殿门禁、警卫。各府下辖若干军府(骠骑府和车骑府,长官为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军府的军士称侍官。除12卫府外,还有东宫十率。
府兵的这种编组,把12卫府兵力统一在禁卫军系统内,使皇帝能更集中地控制兵权。另外,禁卫军中又有内卫和外卫之分。服内卫的称内军,服外卫的称外军。左右卫所属亲卫、勋卫、翊卫三卫所属各骠骑府、车骑府,都是内军;12卫府所属的其他骠骑府、车骑府为外军。皇帝利用内、外军,互相牵制。
骠骑府受大将军(正三品)直接指挥。骠骑将军(正四品)下辖车骑将军(正五品)、大都督(正六品)、帅都督(从六品)、都督(正七品)。和北周相比,主帅的品级降低了(北周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隋正一品),而人数却从北周的八个柱国大将军增加到12个卫府大将军,军权有所分散,而皇帝却更便于集中军权。
府兵不服役时,归军府所在地保、闾、族、里、党等各级组织管辖。
在加强中央军的同时,隋文帝对地方部队也作了整顿。隋在边境及内地重要的州设总管,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隋文帝时期,设总管的共52个,计为:延、庆、原、夏、灵、云、丰、秦、兰、廓、凉、金、叠、岷、宕、扶、利、会、遂、信、益、泸、洛、西防、晋、隰〔xi习〕、代、朔、并、幽、玄、营、青、徐、扬、寿、蓟、吴、杭、洪、广、循、桂、崖、荆、襄、安、黄、江、潭、永。此后时有变更。
隋初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以便于控制和推行府兵制。隋炀帝杨广改为郡县两级制,在郡设都尉、副都尉,掌一郡兵马。
(4)隋炀帝对府兵制的再次改革
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对12卫府进行改革。左右卫改为左右翊卫,左右领军改为左右屯卫,左右武侯改为左右侯卫,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左右监门卫名称依旧,另外增置左右骁卫和左右御卫,共16卫府(其中左右备身、左右监门不领府兵)。各府原辖的骠骑府、车骑府改为鹰扬府,并在府前冠以该府所在地名。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等。改左右卫三卫(亲卫、勋卫、翊卫)为三侍。为了使农民乐于服役,又给12卫府军士冠以荣誉称号。左右翊卫军士为“骁骑”,左右骁卫军士为“豹骑”,左右武卫军士为“熊渠”,左右屯卫军士名“羽林”,左右御卫军士名“射声”,左右侯卫军士名“佽〔ci次〕飞”,并改府兵的侍官称号,总称为卫士。
东宫十率也有调整。左右卫率改为左右侍率,左右宗卫率改为左右武侍率,左右虞侯开府改为左右虞侯率,左右监门率改为宫门将,左右内率依旧。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置左右雄武府,隶属于左右备身府,招募百姓为“骁果”。这个府不领府兵,但仍属皇帝禁卫,而且在所有皇帝禁卫军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就是利用骁果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杨广的。
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断扩充军队,增置军府,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正常的兵役制度也无法实行,当时的情况据史书记载是扫地为兵,丁男不够役使,又转而役使妇人。所以在隋炀帝统治的最后几年,府兵制实际上遭到了破坏。
(5)隋军战时编制体制
隋军在大的军事行动中,由皇帝指派的行军元帅为最高指挥官,负责一个地区的指挥官为总管。灭陈之战中,曾以杨广、杨素并为行军元帅,并以杨广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的名义统一指挥全盘军事。史书记载隋灭陈大军“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杨广)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的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军队的编组情况。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进攻高丽,杨广率百万大军亲征。当时的编制情况是:全军分左右各12军,凡113万,“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幡每团异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其辎重散兵等亦为四团,使步卒挟之而行;进止立营,皆有次序仪法。”(《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八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步兵和骑兵编制不完全一样。骑兵是10队为一团,步兵是20队为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