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洞箫的介绍
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简称作箫,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多用九节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把两支箫分别刻上龙凤来配对的称“龙凤箫”。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B. 箫一般有多长
包口箫还是洞箫,包口箫30CM,玉屏洞箫55-65,中国洞箫一般70CM左右,台湾福建一带的南箫75-80CM
C. 洞箫有多长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洞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洞箫通常用九节紫竹制。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6个,前5孔,后1孔,,近尾端有出音孔2-4个。底端为开管。一般内径为16mm,从吹口端至下端调音孔的长度为520mm左右,全长为800mm左右。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玉屏箫等。
紫竹洞箫
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
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
黑漆九节箫
因管身外涂黑漆而得名。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玉屏箫
产于黔东玉屏县,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对玉屏箫的高度赞誉。
相传,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
在1896和191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远、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其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音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工艺精细,声音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饰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诗、画、色谐和,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玉屏箫的音色圆润、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龙风箫”更为独特。这是两支雌雄为配的对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龙凤图案。雄箫略粗,上刻腾龙,发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细,上刻彩凤,音色柔和、含蓄。两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谐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优良的独奏乐器,更适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合奏,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剧和粤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乐器之一,多用于表现幽静、娴雅等场面。
洞箫 - 演奏技巧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相比,不如笛灵敏,但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洞箫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D. 洞箫要多长时间能入门啊
我个人是两个星期就能吹奏完整的曲目比如葬花吟 枉凝眉 关键看你能不能掌握好吹奏版的气流 另外就权是 如果你有其他乐器的基础就比较容易掌握 洞箫入门的难点 就是看你能不能顺利的吹响它的空音 也就是一个孔都不按 吹响筒音 每一次都能顺利吹响之后就比较好办了 就可以依次找到发音孔位 接下来的难点 就是一孔吹两音 两音指的是 平缓气流下的平音 和较激烈气流下的超音 平音和超音之间的关系是相差一个八度
E. 洞箫知识
洞箫可以制6孔或者8孔,8孔其实只是在6孔的基础上多加两个半音孔,但8孔就需要用上右手尾指了,其指法于6孔接近,原理一致。
洞箫一般有F调和G调。特制的可以有E调或D调。洞箫一般用紫竹做成。其音孔多少对音色没有影响。
洞箫按种类可以分三种:一种是洞箫(北箫),就是视频那种了。一种是南音洞箫,南音洞箫一般用竹子头部接近根部的部分做,竹节密且短。最后就是琴箫,琴箫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和古琴合奏的洞箫,它直径比前两者都小,声音比较小,和古琴音量相当。所以称琴箫。
《秋江夜泊》这曲子我没吹过,什么调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可以肯定这要不就是F要不就是G调洞箫。
学洞箫比较难,洞箫对气息的要求很高。建议你先学学笛子,再接触洞箫,这样容易上手。
以上是本人建议,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上我博客留言。
F. 我国洞箫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洞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G. 古代时候的洞箫是多少个孔的
陈冰机《福建南音及其指谱》:“南音的洞箫,定长尺八,十目九节的竹制品,古今亦称尺八。比北洞箫粗而短,一目两空为标准。”南音洞箫开V字形吹口。
由上述可知,尺八并不仅仅是存在于唐、宋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可以说从汉、魏晋至南唐,均有尺八的遗韵。这一文化形态是中西融合型文化、融汇羌笛、长笛、尺八、洞箫于一体。尺八经过唐代文化交流而东渡日本,唐代末年唐人南迁福建,又将尺八以及唐人语言、文化传至福建,从而形成近代尺八的两大发祥地——日本尺八与福建南音尺八。
洞箫自唐、宋来被冠之以诸多的名称:单箫、长箫、竹(下加龠)管等。例如:明朱载堉《律吕精义》:“近代太常误以横吹为笛,而呼笛为长箫。故《朱熹语录》曰:今呼箫者乃古之笛,惟排箫乃古之箫。”
《绍兴府志》:“紫竹可为竹(下加龠)管,九节者佳。”
清王渔洋《香祖笔记》:“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
清何萝瑶《赓和录》:“箫即古之所谓长笛。相传始于汉丘仲。唐人有谓之尺八者,今箫或其遗制也。”
今人陈万鼐《清史乐志之研究》载曰:箫在唐代一名“尺(下加八)”。
竹(下加龠)为三代之乐,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故朱载堉《律吕精义》曰:“竹(下加龠)五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原,度量衡之所由出者也。”历史上许多学者视洞箫为竹(下加龠)之后继。明代以来,洞箫之器名,唯见朱载堉《律吕精义》有解:“惟管端开豁口,妆如箫口,形似洞门,俗名洞箫”。
其实,不识洞箫者大有人在。例如:韩国成宗时期的重要著作《乐学规范》(1943,相当于我国明弘治年间):“《释名》云:洞箫,箫之无底者。王子渊《洞箫赋》,洞者,通也。言其无底,上下相通,故名洞箫。《高丽史乐志》,洞箫孔八。”文中把排箫与洞箫两相混淆了。又如:清纳兰容若《渌水亭杂识》:“古之箫,即律管也,三十六律管,长短作一排,形如凤翅。故楚辞曰:吹参差分谁思也。然管多而一人吹之,何以高下曲折绎如?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王褒有《洞箫赋》,不言其状,未知洞箫即竹(下加龠)否?”
汉王褒《洞箫赋》所言之箫究竟系排箫,还是单竹箫?已成历史公案,须剖析之。
王褒《洞箫赋》:“带以象牙,尡其会合。锼镂离丽,绛唇错杂,吹参差而入道德,……”朱载堉《律吕精义》解之:“上有二束象牙为之,随器大小,状类腰带,铜钉间饰。《文选》所谓带以象牙而罗鳞捷猎也。”“参差”即排箫之形。由此可知汉代洞箫即排箫。王褒又言:“幸得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洞箫是喜爱吹它的汉元帝所起的名字。但是这一名称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单竹箫的专有名词了。汉代洞箫有通洞无底之义。但是明代洞箫已改变为“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来加以解释了。
我认为洞箫就是单竹箫。至于汉代时曾将通洞无底的排箫命名为洞箫,那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的称呼,已成为历史烟云。宋代以后,约定俗成,洞箫毫无疑问就是特指单竹箫。朱载堉解古箫字篆体与龠字会意,他把排箫与龠相提并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宋王应麟《荆川稗编》:“箫,八音蜀竹,截紫竹为之。长一尺九寸五分,前五孔后一孔,通六孔,各径二分,口开半窍,直而吹之。”半窍,即半圆之意,“口开半窍”即开着半圆形的吹口。由此可知,迁延至今的单竹箫,其形制早在宋代便已基本定型了,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使用的笛有膜孔,洞箫无膜孔。但是在宋代,情形正好相反,古篴无膜孔,洞箫反而有膜孔。例如:宋陈暘《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韩国李成千、权德远、白一亨、黄显晶《国乐教育业书与容易学习的国乐概论》:“篴有一个U字型吹孔,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和在旁际的十字孔。现在没有十字孔。有时洞箫代替它。它有十二律四清声,用于雅乐。篴原有四孔,后汉时有五孔,宋代六孔,宋代时六孔篴传到高丽来了。”“洞箫有U字型吹孔。正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民俗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四个指孔和一个膜孔。洞箫原有八孔和一个膜孔,后来正乐用因跟篴差不多,膜孔没有了,膜孔没有了。民俗乐用改良一点,仍然有膜孔。”韩国的篴、洞箫表面看似为一物,实则其音律大相径庭,洞箫与中国箫的音位差不多,篴则为十二律,其音陛构成与指法很特别,有专门的用途。可惜的是尺八与古篴在中国机近于消失,将来要研究它们可能要到日本、韩国去寻其踪迹了。民乐的振兴一要靠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二要靠当政者的倡导。例如:“汉武帝时产生长笛,汉元帝时风行洞箫,唐太宗提倡尺八,唐玄宗、唐壮宗爱吹横笛,皆为一时之盛。综上所述,尺八作汉、唐文化的载体,相对而言,洞箫从其流行时间和区域来看,则应列之为宋、明文化之遗存。宋代洞箫渐成气候,与较之略短的中管(即尺八)共存于世。洞箫吹口的改革,由尺八的斜削面而成为U字形,在宋代文献中有据可查。宋王应麟《荆川稗编》云:箫“口开半窍”。证明开半圆形山口的洞箫在宋代已广为流行。明朱载堉《律吕精义》:“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把U字形洞箫山口与古代竹(下加龠)和律管的管口相提并论,使之进一步规范化。一如唐代尺八之东渡扶桑,宋代洞箫亦输出朝鲜,形成韩国所特有的外形似尺八、吹口U字形、有膜孔的朝鲜洞箫。尺八和洞箫对日、韩两国的音乐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尺八的斜削面吹口,对于喜爱音频变化、吹奏自由的日本人来说是正中下怀。洞箫的U字形吹口,更适合律制严格的中国人的胃口。另一方面,洞箫的前身——竹(下加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尺八是日本人的法器。故中国选择了洞箫,日本选择了尺八。在中国尺八反而日渐衰微了。
H. 洞箫是越久越有价值吗
这要看你的洞箫是什么材料做的。如果是竹材, 时间越长,竹子纤维化越深,会让洞箫版音色变得更加的苍权凉。单这并非决定性因素。所以,一只好的洞箫,年限越久,会越有特点。但一只差的洞箫,不管怎么放也没法变美。
上海金陵路上的乐器店很多,大概有两三家卖洞箫的,主要是杭州应明章的作品。大概100~250的价格。南京东路地铁站出来往南走1公里左右既到。
I. 洞箫的长短有什么说法吗
请问什么叫不美观?喜欢的东西不会觉得它不美,不喜欢请你放过她,不要这样说。
J. 洞箫怎么保养
天气干燥的时候可以用小棍子缠布条,弄湿塞在里面保湿的!如果实在怕裂,买瓶清漆刷上几层更加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