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七期限漆器

七期限漆器

发布时间:2021-08-10 21:22:36

⑴ 漆器最早在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关于漆器最早出现的历史无准确考证,从目前已经发行的证据来看,最少出现在4000年之前。
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距今已有七千年的遗址中发掘到大量木器。据报道,“第三文化层有一件木碗,造型美观,腹部瓜棱形,有圈足,内外有朱红涂料,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和漆相同”。
1960年前后,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彩绘陶器,观察到上面的彩绘原料十分像漆。拿它和汉代漆片及纯属陶器的仰韶彩陶、吴江红衣陶进行试验对比,结果与汉代漆片相同而仰韶、吴江陶器不同。可以由于试验方法比较简易,报道的结语中只说彩绘原料和漆“性能完全相同”,而没有断言它究竟是不是漆。进一步的化验和判断,尚未见到正式报告。
197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葬中发现两件近似觚形的薄胎朱漆器。墓葬遗物经碳-14测定,距今约为3400~3600年,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鼐同志对该文化层作过分析,认为部分遗物与黄河流域的青铜器时代较早遗址的出土文化的特征,因而视为中原地区晚期龙山文化的变种。远处北方的这样早的墓葬竟埋藏着漆器,很可能来自中原或南方。如果这种推测不错,那么中原或南方制造及使用漆器就应有更早的历史。
参考http://news.artxun.com/qiqi-887-4431616.shtml

⑵ 漆器最早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就有漆碗出土。这只髹漆木碗口径10.6×9.2cm,高5.7cm,底径7.6×7.2cm,敛口、圈足,器壁外均髹涂有朱红漆,色泽十分鲜艳。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木筒及“蝶形器”,也髹有漆。河姆渡文化中的这些漆器,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批漆器。

⑶ 中国出土了的漆器有哪些是春秋时期的

春秋时期,漆器走向了制作工艺的成熟期。漆器图案基本完整,既有构图严谨的几何图案,又有写实风格的鸟兽、房屋、人物等新的装饰纹样,彩绘技巧高超,内容丰富。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重视漆树和桐树的栽培,《诗经》等古典文献中均有记载。漆树的种植进一步扩大,国家需要设官置守漆园。

最早的关于割漆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曾任“漆园吏”的庄周所撰的《庄子•人世间》。书中记载孔子南游到楚国,楚狂接舆游其门道: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段话确切地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割漆已经是一项十分普遍而经常性的生产活动,成为当时人们习见的劳动内容,“割”说明其所用的采集工具是刀具。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社会大变革促进了人们思想活跃和手工艺解放。这时期以青铜的重量显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衰微,而漆器所具有的体态轻巧、美观实用和色泽绚丽等优点,使陶器和青铜器相形见绌,所以髹漆工艺在这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漆工艺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华丽浪漫的漆器艺术风格成为这个时期的标志。

春秋时期漆工艺可以说是我国髹漆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时期的漆工艺与商、西周时期漆工艺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制作漆器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商、西周时期漆器的发现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而春秋时期已扩大到黄河流域下游和长江流域。

同时,春秋漆器制作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漆工艺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诸如不同的地理环境、各诸侯国政治制度、民族传统、漆器的制作方式和使用方法等,从而造就了这时期漆器的器物类型、装饰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春秋时期漆器器型有簋、豆、扁壶、方壶、盒、盘、盆、匣、俎、瑟、镇墓兽和漆绘棺椁等。这时期制作工艺水平较高,其胎质大多数为木胎,出现了竹编胎,仍有少部分铜胎髹漆漆器。木胎主要有斫制、挖制和雕刻3种。

而且,春秋时期漆木与金工结合的工艺制作十分精美,如山东省沂水刘家店春秋墓发现的嵌金漆勺就是这类漆器的珍品。

这时期漆器装饰艺术逐渐增多,有黑地朱彩或朱地黑绘,有二方连续纹样,也有单独适合纹样。传统的几何曲纹依然是这时期的主要图案之一。其他还有云雷纹、蟠龙纹、窃曲纹、变形鸟纹等。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漆器中出现了写实题材的图案,如山东省临淄朗家庄春秋墓中有此类纹样。这类写实题材往往伴随着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图案讲究均衡对称。

这时期总装饰纹样风格虽然已经摆脱商、西周青铜的那种神秘、恐怖的饕餮纹样,但可以看出从商、西周青铜器云纹、窃曲纹和云雷纹等纹饰演变的痕迹,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漆器由于轻便、精巧,被广泛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王亲国卿、宫廷贵族竞相使用漆器替代青铜器,在上层社会蔚然成风,使其成为丰富当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漆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春秋时期的漆器除了木胎,还有竹胎、石胎和铜胎。漆器的种类有饮食器如杯、盘、豆、勺、俎、壶等。家居用器如奁、盒、几、案、床、衣箱、屏风等。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乐器如琴、瑟、鼓、笙等。生产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丧葬器如葬棺、椁以及镇墓兽等。交通工具如车、船等。此外,还出现了纯艺术形态的观赏性漆器工艺品。

春秋时期漆器的地点有几十处,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在河南省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发现了一批漆器,有漆豆、漆盖、漆斗、髹漆棺等,其中漆豆为黑地朱漆彩绘,而木棺通体髹黑漆,盖面用朱漆绘窃曲纹。

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末期河南侯古堆一号墓中有十余件漆器作品。这些漆器制作精美,线条流畅,色泽艳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突出的是漆木瑟,长192厘米,宽37.5厘米,高10厘米。面板和底板皆用一整块桐木板做成,板厚1.1厘米。瑟面板稍隆起,底板平整。两端近首尾边处稍薄,中间夹着厚1.5厘米的横木,形成瑟的内腔中空。瑟面两端为承弦。

承弦上边刻有过弦的位置线,首端19根,尾端合成3股,两侧承弦各为6根,中间的承弦为7根。琴弦外边的面板上钻有圆形过弦眼,都与承弦上的刻线相对照,弦数相同,均为19根。

瑟的尾端面板上雕刻有两个椭圆形的大眼睛,周围雕刻10条盘绕着的蛇,非常生动。蛇身的空间中凿有5个穿过面板的方眼,这是为插入绕弦柱而设置的,长宽各2厘米。绕弦柱的顶部为兽头形,其下露出面板部分为圆柱形,插入方眼内的为方形,总高12厘米。

此瑟面板四周均髹黑漆,中间素面。尾端面板下的横木为平缓的斜坡状,并阴刻云纹,髹有黑漆,下半部中间刻有宽8厘米的凹槽,19根弦皆从此通过。

瑟的底板前后两端凿有弧形窟窿,瑟的两侧设有立墙板,立墙板刻有槽口,周边钉有竹钉,扣合严密。立墙板的尾端浮雕三蛇盘绕。立墙的高度和瑟的高度相等,四周髹黑漆,中间素面。

从整体看,木瑟是做成后再进行穿弦的,穿弦的顺序是:先把弦从底板的窟窿内通过首面板的19个弦眼,又经过首端和尾端的承弦,再穿过尾端的弦眼内进入瑟腔,然后从尾端底板的窟窿内一根一根抽出,再经过尾端横木的小凹槽,牢固地将19根弦绕接在5根绕弦柱上。

另外还有漆木鼓,内径36.2厘米,上下两面均张皮革,张皮革使用的竹钉有8枚,钉长2厘米,竹钉都是3个为一组,呈三角钉法。鼓壁中部髹黑漆,其间有朱绘变形螭虺纹,空间以银白色回纹填补。有两块鼓壁板的中部凿有小方眼,眼内还存有方榫,榫长2.8厘米,外大内小,用途不明。

同时发现的漆木有柄鼓,鼓壁外弧直径19厘米,上下两面均张皮革,鼓面髹漆彩绘,中间朱绘一圆形,其间涂黄色,朱绘3条夔龙,龙身填黄色回纹。

再于其外绘4股交叉的绳纹,两红两黄。绳纹外朱绘方格、云纹、回纹等,其间以黄色星点纹饰填补。边沿以朱、黄绳纹环绕一周。鼓壁上下用双线勾勒朱色山字纹,中间鼓起的一周绘12组连尾兽纹,内填黄色涡纹。线条流畅,色泽艳丽。

该鼓的鼓壁凿有方形眼,上下对应,木柄素面的一端插入方眼内,通过鼓腔又插入上端的方眼内,组合严密,非常牢固。下端有一圆形柄格紧贴鼓壁,使鼓柄不易脱落。鼓柄八棱形,残长18厘米,表面先髹黑漆后再用朱色勾成三角形界格,其间朱绘云纹。

此外还有精致的木雕盘龙,为一块独木雕刻而成,底座为圆形,直径46.4厘米。盘龙两耳直立,双目圆瞪,双肢曲蜷于两侧,前边双肢曲蜷于头下,爪作偶蹄形。雕刻生动,有狰狞之感。通体先髹黑漆,然后用朱、黄二色勾勒成蛇纹。

墓中发现的漆木豆通高19.4厘米,系一块整木刻成,通体涂黑漆并有朱色彩绘。而漆木俎俎面呈长方形,中间稍凹,长25.7厘米,通高15厘米。俎面和两侧均涂黑漆,朱绘斜三角纹和云纹。

陕西凤翔是秦国都城雍城所在地。从秦德公元年到秦献公二年,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40座秦墓,共分六期,这里所发现的春秋时期漆器具有承接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漆工艺的特征,而明显有别于山东齐鲁地区漆器和楚系漆器的艺术风格。

山西长治分水岭也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漆器,其中在两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墓中,均有长方形漆木箱等漆器,另外还有木椁漆绘残片等。

山西长子县春秋时期几座墓中均发现有漆棺,有些漆棺上还有红漆绘的雷纹和几何纹图案,另外还发现了漆扁壶、漆盒、漆舟、漆箱等漆器。

山西省侯马村的墓中发现了大量漆皮和包金的圆形装饰品。

山东省曲阜鲁国故城西部望父台的一座春秋墓中发现两件漆奁,木胎,通体髹黑漆,器物已朽。漆奁里均装有4或6个小方形盒,食盒均为髹黑漆铜胎,有的尚存禽骨。

山东省临淄朗家庄一座东周殉人墓中发现一批重要的漆器,有彩绘雕花条形器、朱地黑彩的羊形器、绘彩红黄绿三彩的镇墓兽、黑地红彩漆豆、绘雷纹骨饰圆木棒、扁木牌、长方木器和漆豆等。其纹饰除传统的雷纹、几何纹外,还出现了现实生活写实性较强的图案。但因腐朽过甚,其器类与数量无法准确统计。

这批漆器的图案基本完整,图案风格也很特殊,其构图规矩严谨,对称要求较高,图案化严格,推测为春秋时期齐国所产。

山东省沂水刘家店的春秋墓发现了漆木棺,嵌金漆勺,制作十分精美,实属罕见。

山东莒南大店的春秋墓发现了漆木棺、漆剑鞘、车伞盖弓、木棒漆盘残片等。

春秋时期,由于楚国气候温和,湿度较大,适宜漆树、油桐和其他树木的生长,这就为楚国发展髹漆工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春秋时期早期楚国墓葬有湖北省当阳赵家塝墓发现的漆木俎。春秋中晚期墓葬有金家山两座墓发现的木俎,当阳赵家塝另一座墓也发现有漆俎,当阳曹家岗的两座墓有漆俎、漆瑟、漆槌形器,湖北当阳赵巷一座墓有漆豆、漆瓒等。

春秋时秦、三晋、齐、燕等国墓葬中均发掘出漆器,只是保存条件较差,多数留漆器残片。

此外,在山东省海阳嘴子前、安徽省舒城九里墩等十几处均有春秋漆器的发现。有的漆器上已经使用金属附件,并发现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漆器,代表了当时漆器的发展水平。

⑷ ,殷商时期漆器的品种是怎样的

夏代之后,漆器的品种逐渐增多,殷商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水平在稳步发展,用途也在慢慢扩大,而且漆器的造型、纹饰深受青铜文化的影响。

商代漆器品种以日常用具为主,器型有盘、觚、钵等日常用品,乐器有鼓,兵器有盾、甲、马车,丧葬用的有棺椁等,并出现了长方形和圆形的漆盒。

⑸ 漆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目前所见对漆器的最早记载,是《韩非子·十过》中秦穆公与由余问对。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则是1977年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河姆渡朱漆大碗”。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张荣介绍说,制作漆器的“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漆,而是从产自我国湖南、四川等省的漆树上割取出来的呈灰乳色的“生漆”,经过加工提炼,调配成各种颜色的漆,然后涂抹在各种器物的表面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品。漆器具有胎薄体轻、坚固耐用、防腐防酸的特性,兼有装饰华美、色彩绚丽的审美功能。制作漆器一般分为治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温室烘干等步骤。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把漆器工艺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清代诗人袁枚就曾用“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来形容雕漆色彩之美。

专家介绍,漆器自古就与高贵、权力、财富联系在一起,由余就指出漆器是奢侈的象征。加上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历来深受人们青睐。但漆器复杂的制作过程和苛刻的保存条件限制了漆器的广泛流通,使得人们对漆器的了解和关注有限。

⑹ 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瓷器的高速发展抑制了漆器的发展;而且漆器制作的工艺复杂,属于当时的名贵商品,成本过高,也抑制了漆器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文献中,有关漆器的记载很多,内容描述了漆器的种类和髹饰品种。曹操的《上杂物疏》中记载有“纯银参带漆书案”、“银镂漆画”、“漆画重几”、“油漆画严器”等漆器。三国时期漆器开始向多样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此时漆器的镶嵌和彩绘技术更加成熟了,并成为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三国时期漆器以东吴最有代表性。东吴漆器除木质胎骨外,还有皮胎和篾胎。装饰工艺有描漆、锥刻、犀皮漆等,个别器物还采用了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画面用色有朱红、红、黑红、金、褐和浅灰、深灰、黑等,油彩彩绘的技术娴熟。漆绘内容丰富多彩,已不是单纯纹样,更注重现实生活。

从孙吴时期漆器来看,三国时期漆器基本上沿袭汉代以来漆器工艺传统形式,在日臻成熟中又有所演变,推出了新的作品。当时器物的镶嵌依然流行柿蒂形图案或嵌水晶珠等装饰、彩绘漆器上的图案,还可见到凤鸟纹、变体云纹、缠枝纹、双菱纹等,然而彩绘的内容以及风格上又出现富有意趣的作品。

安徽省马鞍山朱然墓发现的漆器,最能代表三国时期漆器的发展水平。这批漆器在制作和装饰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漆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朱然小时候和孙权是好朋友,长大以后,他成为了东吴的一个著名将领。朱然墓中的漆器有的是朱然生前用过的,有的是别人送给他的礼物,都是三国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三国时期漆器制造业和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朱然墓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件漆器,是彩绘宫闱宴乐图漆案。它长82厘米,宽56.6厘米,案面中间装饰着大幅的人物画,当中有皇帝、后妃、宫女、侍郎、官吏和贵妇等,共有55人,生动地描绘了汉魏时期贵族生活的庞大场面。在贵族们宴饮的时候,一群艺人正在表演“百戏”,这件漆器上面画着伎人们把车轮拿在手里进行掷弄。

朱然墓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平沿直口,浅腹平底,沿与底部各有一道鎏金铜扣,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画面分3列,上列为宴宾图;下列为出游图;中列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其左侧为梳妆图,有一女子跽坐在镜架前梳理长发,旁置一漆奁,盖已揭开。这一梳妆图的构图、梳妆用的镜架、漆奁的器形,恰与“女史箴图”分段画面中“人咸知修其容莫之饰其性”十分相似。

墓中有一对犀皮铜扣胎漆黄口羽觞,每件长9.6厘米,高2.4厘米。从正面看,它是黑颜色的,从背面看,有不同的颜色,这种云涡纹状的图案,似行云流水之状,非常漂亮。它是用髹漆工艺来制作的,表明了在东吴时期,这种髹漆工艺已相当成熟了,它现在比我国文献记载要提早了600年。还有3件长舌形的漆匕,黑红漆地上用红、金二色绘出装饰图案,经考证是古人分餐的用具。

非常值得称道的再如“季札挂剑图”漆盘,盘径24.8厘米,背面髹黑红漆,并书有“蜀郡造作牢”5字铭,其腹部的边缘还绘有莲蓬、鳜鱼、童子戏鱼等图案,尤其是白鹭吸鱼和童子戏鱼激起的道道水波,显得十分有情趣。

墓中还有一件被称作“槅”的漆器,长25.4厘米,宽16.3厘米,高4.8厘米。这是一种在方形木胎上用竹条隔成左右对称的盘子,盘内有7个格子,可以盛放不同的食物或者物品。漆槅中7个格子的上面分别画着7种灵物,它们是天鹿、凤鸟、神鱼、麒麟、飞廉、双鱼、白虎,所以为其命名为“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这种装饰方法在漆器中并不多见,堪称一种十分典型的“瑞应图”。其中天鹿的身子是鹿形,却长着翅膀。天鹿又称“天禄”,与辟邪是一对神兽。

朱然墓中还发现黑漆凭几,弦长69.5厘米,宽12.9厘米,高26厘米,木胎,扁平圆弧形几面,下有3个蹄形足,通体髹黑漆,色泽光亮。漆凭几也是三国时期漆器中的一种新品,大概始于三国后流行于晋至南北朝。但是在六朝墓中常见的凭几是陶质,漆制者仅见于此。

江西省南昌市东吴墓也发现漆器15件。其器形有槅、耳杯、盘、钵、碗、奁盒等,均为木胎,有的木胎外再贴麻布。器外表多为黑色,内为暗红或朱色,少数器表有彩绘和镶嵌装饰。

到了东晋时期,民间制作漆器不仅要得到官府的批准,而且还有严格的制作工艺规范

⑺ 漆器出现在何时

漆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坚牢耐用,外表光泽美观,体质轻巧,不但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在工业的各部门均有用到。

在实践中,我国古人运用化学手段,创造了髹漆彩绘、夹纻造像、“金银平脱”、“剔红”、“戗金”等油漆技术,享誉中外。

⑻ 历史上漆器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木胎漆器比青铜器轻巧方便,部分生活用品开始由漆器取代,使漆器得到空前的发展。汉代漆器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马王堆漆器是西汉前期髹饰工艺的最高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到唐宋时期,雕漆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清代,漆艺逐步形成多样的地方特色。例如在北京地区形成雕漆、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等。雕漆的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

⑼ 漆器是什么 什么是漆器

漆器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相关介绍:

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是以漆辉和麻布造型作为漆胎,胎骨轻巧而坚牢。

(9)七期限漆器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今日中国大陆和台湾,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的漆器工艺,包括福州的脱胎漆器,厦门的髹金漆丝漆器,广东晕金漆器,稷山螺钿漆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成都银片罩花漆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漆器

阅读全文

与七期限漆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