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麦得了全蚀病怎么办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 节。 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 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返青期,抽穗期,灌浆期,喷施丙环唑加生根剂加磷酸二氢钾可以减轻小麦全蚀病危害。
2. 小麦全蚀病的侵染循环是怎样的
(1)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从1~2年至3~5年不等,一年轮作可使病害减轻。
(2)传播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关于种子传病及新病区发病的初传染源,一直存在争论。所谓种子传病,一般是指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的传病作用。将病残体混入种子或将收集的种子夹杂物混入土壤能够引起发病。但生产用种子中混杂的病残体数量很少,以病区生产用种作传病试验并未成功。无病区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3)病害自然衰退现象小麦全蚀病是迄今为止明显产生自然衰退的病害。所谓全蚀病自然衰退(TakeallDecline,TAD)即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国内外均发现了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小麦全蚀病危害严重的山东烟台地区、武威地区均出现大面积的病害自然衰退。小麦全蚀病产生自然衰退的先决条件有两个:一是连作,二是危害达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病害达到高峰的标志是白穗率在60%以上,且病田出现明显矮化早死中心。经研究调查发现,小麦连作区全蚀病从田间零星发病到全田块严重危害一般经3~4年,如土壤肥力高则病害发展缓慢,一般需6~7年达到高峰。严重危害时间1~3年不等。此后病害趋于下降稳定。如果在病害高峰出现后中断感病寄主连作或进行土壤消毒,那么TAD就不会出现。关于全蚀病自然衰退的原因,有不同的假说。一般认为与土壤中的颉颃微生物有关。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ens)是重要类群,自然界中假单胞杆菌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或含营养丰富的根系表面,细菌在根系损伤部位生长繁殖,其分泌的抗生素(吩嗉-1-羟酸)可抑制全蚀病菌。出现TAD的土壤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如果将抑菌土经热力或杀菌剂处理后,其抑菌作用消失,间接证明了病害衰退机理与生物因素有关。
3.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禾顶囊壳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并陆续出现苗枯、黑脚、黑膏药、白穗等症状。
病害的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连作重茬发病重;土壤砂质通气好、偏碱性发病重;土壤缺肥病重,施用铵态氮及增施磷肥可减轻发病;春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4. 小麦全蚀病和根腐病有什么区别
小麦根腐病,成株期下部叶片病斑初期为梭形或椭圆形褐色斑,扩大后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病部会产生黑色霉状物,为病菌分生孢子;抽穗扬花后发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导致颖壳或穗轴变褐,高湿下病部产生黑色霉层,严重的可致受害穗部枯死,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后腐烂。
小麦全蚀病,拔节期叶片自下而上黄化,植株矮化,重病株根部变黑。抽穗后根系腐烂,病株早枯,形成白穗。发病初期病部可见褐色菌丝,后期在潮湿条件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侧布满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膏药”),为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高湿时,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层产生不均匀的黑色突起子囊壳,呈小粒点状。
5.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条件是怎样的
(1)耕作措施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但轮作不当则不一定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
(2)营养条件主要营养要素缺乏有利全蚀病发生。但营养元素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土壤缺氮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度降低。也有报道称,施用铵态氮(NH4-N)能减轻小麦发病,加重春大麦发病;施用硝态氮(NO3-N)能增加全蚀病菌的侵染,降低产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明显减轻发病是非常明确的。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钙等其他营养元素对病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3)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4)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异。
6. 小麦全蚀病有哪些
症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苗期受害,根及根茎部变成黑褐色,病株矮小,下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抽穗以后,重病株可提早枯死。可见田间大量白穗。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变成黑褐色,表面及叶鞘内侧可见黑褐色菌丝,后期病株根茎部位可见黑色点状突起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
Geaumanomyces graminis(Sacc.)Arx.et Oliver.,属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属的真菌。营养菌丝粗壮,褐色,锐角分枝,在分枝处至侧枝交界处各生1横隔,两横隔相接形成“八”字形。子囊壳长瓶状。子囊棒状,无色,具短柄。子囊孢子线状,稍弯,有3~7个横隔。
发病特点
麦收后遗留土壤的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施用混有病残株的粪肥也可传染病害。小麦播种以后,病组织中的菌丝体即从种子根、胚芽鞘侵入,形成黑根。以后在根部及病残株内越冬。次年春季温度回升,菌丝体继续在根茎部为害,抽穗灌浆期,根及茎基部受害腐烂,植株养分,水分吸收受阻,病株相继死亡,出现“白穗”,临近收获期根茎基部产生大量营养菌丝,麦收后转入土壤内营腐生生活。子囊孢子的传病不是主要的。
病害发生受栽培环境影响很大。连作地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收方式的多年连作,因增加了土壤菌量,故病情加重,而水旱轮作或隔茬种麦的发病轻;土壤肥力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的地块发病重,而有机质含量高,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但小麦品种间耐病性差别较大。深翻土壤可以改进土壤通气性,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促进病残体分解,提高土壤抗病性,还可减少土壤带菌量。此外,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小麦全蚀病病田如连续种植感病品种3~5年,病害可逐年积累达到顶峰,以后再连作,病害便逐年自然下降,这种现象称自然衰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防治方法
(1)无病区加强检疫,不从病区引种。
(2)零星发病的新病区,进行深翻改土,改种大豆、高粱、棉花、蔬菜、甘薯等作物。
(3)老病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压低病情,控制为害。如采取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种植耐病小麦品种、配合增施有机肥料,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适期晚播;用粉锈宁或羟锈宁拌种(同小麦锈病);病田在小麦分蘖期或拔节期,每亩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千克均匀喷雾。
7. 小麦全蚀病如何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根部病害,病菌只侵染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田间症状表现是黑根和白穗。其首次发病是由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的,从第二年开始全蚀病病菌就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造成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发病程度越来越重。防治该病,重在预防,一要选用无病种子。二要进行种子药剂拌种,拌种的药剂可用适乐时、戊唑醇、三唑酮等。三要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磷钾肥。四要在小麦拔节前用三唑酮喷淋小麦茎基部。
8. 教你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防治方法
种植管理
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病区要严格控制种子外调,新的轻病区及时采取扑灭性措施,消灭发病中心,对地块实行三年以上的禁种。水旱轮作,病菌易失去生活力。粪肥必须高温发酵后施用。要多施基肥,发挥有机肥的防病作用。选用农艺性状好的耐病良种。
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种植耐病品种
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 济宁3号等
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
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严重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ml,拌20-25斤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也可贮藏再播种。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 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9.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怎样的病害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由土壤中真菌的子囊菌侵染引起。同时也是较难防治且蔓延较快的顽固性病害,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必须采用以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的根冠区、胚芽鞘侵入,扩展蔓延较快。小麦植株感病后,根部逐渐变黑,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愈大。在发病条件适宜时可造成全株枯死。
小麦全蚀病是根腐和基腐性病害。根部和基部变灰黑色是它的典型症状。这种灰黑色是由菌丝体缠绕被害组织以及组织腐败后褐化造成的,一般称为黑膏药。
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的子囊菌亚门的禾顶囊壳菌侵染造成。病菌的越夏场所是麦茬、夏玉米根部及混杂在麦糠、场土、种子的病残组织中。土壤中的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越冬来源,带菌的粪肥传病往往是发病面积激增的原因,种子上附带的病菌是远距离传到新区的主要来源。
全蚀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可分寄生和腐生阶段。在寄生阶段只能沿寄生根面生长,因全蚀病菌对土壤微生物的抗生作用非常敏感,同时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全蚀病一般随土壤pH提高而加重。氮肥含量高时有利病菌的腐生生活,而有机肥可减轻病害。
全蚀病达到发病高峰后,出现逐渐自然衰退现象,称为全蚀病的自然衰退(TAD),据研究是由于特定的微生物区系产生了一种专门对全蚀病的特异性抗生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