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民国教育年限

民国教育年限

发布时间:2021-08-05 20:23:49

A. 民国时期的1930年小学初中高中,总共多少年

民国时期升学要经过三个阶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从整体来说,这个学制将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等阶段(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6年,中学阶段(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6年,和高等阶段4—6年,使学生年龄与接受能力之间能相互适应。普通中学的三、三分段,使物理课程就有了两次循环,沿用了若干年,效果比较好,所以被长期采用下来了。

B. 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什么时候

结论:还要很久。。以下为本人瞎扯教育体系的完善么,要建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要在教育投资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国情来看,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水平,那是肯定不现实的。虽然说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但是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现在我国的发展方式,要让经济有历史性的大发展,踏上步入发达国家的转折点,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就像“三步走战略”一样,前两步顺利完成,可最后一步能否如期实现?或暂不论如期,能否在当今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实现?况且外界环境并非是长期稳定的,动荡与突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经济暂不再多说。因为是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肯定不能不说义务教育。我国现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则意味着对义务教育年限的变更,我记得好像曾在新闻里看到,说有意将幼儿园(学前教育)划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也许只是传言,导致传言出现的原因确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学前教育的费用问题--人人都去争公办,为什么?因为民办费用实在太贵。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就想到把学前教育划入义务教育范畴的办法,可这是否能够实现?这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巨大的财力,这是其一,其他与这相关,存在的地方管理等现实问题,也都需要解决。

C. 中国民国时期时间段

应该是1912-1948,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所以要重1912年开始算,而49年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所以不能算作中华民国。

D. 中国国民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迄今为止中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整套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国民教育体系,其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导向过分地与现实政治保持高度的一致。

不久前,不少报刊和网站都转载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小学五年级的蔡轻舟同学发现现行语文课本插图及其说明中存在许多明显的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是非常荒谬和缺乏常识的。在这一新闻得到广泛传播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和指出了其它课程教科书中存在的诸多错误。可见,这些谬误并非偶然。

蔡轻舟同学在写给有关部门的纠错信的末尾说了这样一段可能令某些人十分尴尬的话:"这几个例子足以说明,我们课本的主编们对工作可是太不认真了,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错误,他们为什么没有看出来呢?出版社给小学生们提供这样的产品,是否应该赔偿我们的购书费和精神损失费?"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把小学教科书看作是最基本的思想宣传工具,小学生往往被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论是否喜欢或者是否理解,他们实际上已经沦为特定内容的灌输对象。

事实上,迄今为止中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整套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国民教育体系,其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导向过分地与现实政治保持高度的一致。

那么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国民教育体系呢?首先从人的基本需求层面上说,人们应当有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应当有求知和探询、追求科学真理的权利,没有人或者组织能够为全国国民设立统一和长期有效的思想标准。

教育内容应当是可以被选择甚至是可以被拒绝接受的,而绝不应当成为自命真理和强制性灌输的私货。国民教育体系必须向全体国民负责,而不是向某一政党和某一届政府负责,国民教育体系并非服务某一特定时期的权宜性功能系统,它应当是关系到造福民族未来和千秋万代的基础性培育机制。它应当超越政党和具体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思想范畴,应当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适原则体系。

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定位和分工来看,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当是非排他性的义务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因为这种教育的结果将惠泽大众,因此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应当责无旁贷地为此而大量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大学教育曾经是较为奢侈的非公共产品(也有人称之为准公共产品)。虽然高等教育更加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大众生活状况的改进,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资质和经济条件。

然而,从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来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式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教育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从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将在最近的10-20年中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知识主体部分。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候选人)则应当在基础理论训练方面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否则就有可能毁坏研究生教育的声誉,因为最近十来年,研究生教育的平均质量是难以恭维的。

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近年来过度强调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数量扩张,不知道是否由于博士们寻找工作的难度加大,才想出这样的过渡办法,但也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许多单位并没有把博士后当回事,待遇与普通博士没有什么不同,反而使单位起始工作年限白白向后推延了两年,真是得不偿失。

虽然社会各界创办了不少民办大学,有些大学的投资甚至不亚于国立大学,在北京的昌平区还有一座占地面积相当可观的大学城。但是尽管这些民办大学愿意高薪(相对于目前普通国立大学的平均收入水平而言)聘请国立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任教,但实际上所招聘的仍然是兼职教师。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薪水没有达到更高的幅度,而在于这些民办大学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教育机构的国民待遇。

那么这种所谓教育机构的国民待遇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用通俗的一句话说,就是缺乏"体制内资源"的保障,比如说人事部和教育部所控制的既定权利资源,包括学科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核定,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的评定,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教育部的各项科研课题及其鉴定、评比以及通过教育部系统而层层下达和上报的各种国家级和部委或省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基金项目,各项教学和荣誉奖项的评选等等。

如果仅仅是经济上的实惠,而并不足以威慑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学者,关键在于有些大学在职称方面的限制条件就直接规定了评聘教授的资格条件之一是,必须曾经主持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或者发表的论文、著作曾经获得国家级或者省部级几等以上的奖励。而如果半途辞职到民办大学任教,这些条件就无法得到满足。

因此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只有一部分已经在国立大学获得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才会放心大胆地在民办大学全职任教,以便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当然还有一部分退休教师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愿意到这些民办大学任教,不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学术方面可能已经离前沿较远。

国民教育体系没有真正形成的另一关键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起一套与国际学术规范和教育规范接轨的评价机制。在具体单位中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往往左右着评价的尺度和偏好,无论制定怎样的标准,总是有人能够化险为夷,冲破重重阻力,成为不受既定标准限制的特例,也总是有人一次次被不断变化的标准和尺度卡住,成为不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必然牺牲品。

可以想见,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会对一部分人形成"负向激励",迫使他们选择投机和讨好取悦上司的路径。于是更多的人不是把聪明才智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和教研水平上,而是专注于如何走捷径,如何用正常竞争以外的手段打击或压倒自己的竞争对手。

现行中国教育体制的另一重要缺陷在于缺乏教育质量的有效监督和保障。早在20世纪初,在中国的现代教育部门中就已经建立起教育督察和巡视制度,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和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判,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和教育机构,提出限期整改。实在不能达到标准的,就地免除教育资格。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在教育督察和巡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我们甚至落后于将近100年前的水准。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满和抱怨不能得到有效的改进,甚至难以通过正常的、有保障的制度途径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其官员在许多情况下更像是政府的行政衙门和任意支配公有资源的官员,而与合格的教育管理和实施者相差甚远。

此外,对于基本的国民素质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应用技能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比如说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应当设立《国民常识》课程,包括宪法知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取消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课。

今后应当设立一个基本规则,就是不能把尚未经过全体公民投票通过的新的政治理念写入中小学教科书。中小学生不应当作为被动的政治理念接受对象来加以对待,作为需要获得基础启蒙教育的国民,他们有权拒绝在获得正式公民权利之前被动地接受任何既定的政治理念,而应当赋予他们主动的政治选择权利。

没有开放的思维和思想的多元化,没有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国的未来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与时俱进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应推诿的神圣职责。

E.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布壬寅学制;1904—1912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

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区在新的形势下恢复了“六三三”学制。

改革方向: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区域弹性和灵活。

2、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3、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4、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

5、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5)民国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高等教育的学制:

①大学和专门学院。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学,修业年限一般为 4 年,部分专业和少数重点学校为5年;部分大专院校附设短训班、专修班 。

② 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具有相当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者入学,修业年限为4~5年;职工、农民大学修业年限一般为3~4年;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和夜大学或独立函授学院,实行学年制的,修业年限一般为5~6年,实行学分制的不限。

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按学科考试合格者,发给单科成绩证明书。累积分达到专业毕业要求者,发给毕业证书

④研究生制度。由各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招收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修业年限均为2~3年;部分高等院校设有研究生院(部)。

F. 民国时期升学至要经过哪些阶段分别要几年

民国时期升学要经过三个阶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从整体来说,这个学制将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等阶段(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6年,中学阶段(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6年,和高等阶段4—6年,使学生年龄与接受能力之间能相互适应。普通中学的三、三分段,使物理课程就有了两次循环,沿用了若干年,效果比较好,所以被长期采用下来了。

G. 中国义务教育开始于哪一年

中国义务教育开始来于自1945年。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但中央领导一步到位把义务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体现了国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坚定信念。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17.8万所、初中5.2万所,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初中在校生4329.4万人,2018年12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让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7)民国教育年限扩展阅读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H. 民国初年的学制与现今比较

你要的应该是是民国初年的,那应该是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把1922的壬戌学制也放上来了。

民国时代,正式颁布过两次学制,即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在推行壬子癸丑学制的同时,教育部又于1912年九十月间颁布了《大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中学校令》提出中学教育的宗旨为:中学校以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规定学习的科目有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这样,课程的门类比过去合为一门就增多了,而中小学学习的年限却缩短,就使学生同时学习的课时增加。另一方面,中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全部升学,这时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参加工作的能力。这样的学制,对中学毕业后的出路带来了问题,就需要设法解决。

在《大学校令》和《专门学校令》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宗旨为: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以应国家需要。这是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又规定大学设评议会和各科教授会,审议全校各科教学和其它重要的教育问题。这清楚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和高等学校里以教学为主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对清末学制中在大学以上的通儒院改称为大学院,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大学分为壬子癸丑学制图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并以文、理两科为主。凡只设法、商而不设文科者,不得称大学;只设医、农、工科而不设理科者,也不得称大学。各省已办的高等学校程度不齐,教学上有困难者可改为预科,附设于大学。这些改革和规定,确实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物理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大学校令》中又提出,除高等师范学校外,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均可允许私人或团体开办。这项措施,一方面为此后的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为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学校提供了依据,而且日益扩张,造成了丧失教育自主权的后果。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在执行中又出现了几次复辟倒退。有些已经废除的内容又卷土重来。从民国元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八年中,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的三次复古活动,总是含有恢复读经尊孔的内容,而削弱自然科学的教育。他们的反动措施,不断地受到革命人民的批判和抵制。此时,留美学者回国的日渐增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逐渐引入我国。国内各教育团体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推动下,提出了许多改革的要求。对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二届年会上,讨论后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中学学习年限为4年,而《中学校令》中规定的教育宗旨是要求给予“完足的普通教育”,这是难以达到的。而且中学毕业后继续升学者仅占十分之二三,又无法补足其缺失。二是由于学习年限太短,学生在校时缺少谋求职业的训练,毕业后就缺少就业的本领,因此,中学毕业后在升学、就业两方面都感到困难。为此建议教育部改变普通教育的宗旨,由“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改为“以完足的普通教育为主,而以职业教育、预备教育为输。”教育部接受了这个建议,于1917年3月通令全国普通中学增设第二部,招收志愿于中学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可以酌减而增加工业、农业或商业的课目。这一增设第二部的办法,是对壬子癸丑学制关于课程过分划一所作的变通。然而,执行这种变通办法的学校很少。原因是,进入普通中学的学生,不愿选择这种职业性质的学科,而且学校又需要增添教师和设备,就是增设第二部的学校,也仅开商科,因为开设商科,不需要增加多少设备;有些已经进入第二部者,又请求转入普通科。因此,这种变通办法,并不能解决普通中学存在的问题。本来,国外的中等学校并不是采取统一的模式的,一般都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各学习3年,美国的初中是普通中学,高中则采取分科制和选课制;德国的中等学校,分文科学校和实科学校。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学习年限只有4年,所以全国教育联合会认为中学学习年限必须改为6年,则上述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因此于1922年(壬戌案)9月提出了《学校系统改革案》称《壬戌学制》,这个改革案于同年11月经大总统批准后公布。

现今的还真的是很难说,大部分的如下吧:
小学的学制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大学学制四年(医学类为5年)
但是有的贫穷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而且还有弹性学制。
而且所谓的现今的学制范围也很宽泛,各地的具体实施也各不相同。

我也就只能凭着我的知识尽力而为了,胡言乱语之处莫怪。。。呵呵,算是略尽绵薄之力吧

I. 民国的起始时间是什么时候

民国的起始时间是1912年。

清宣统三年辛亥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于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帝制。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使用黄帝纪元;但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

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闰则同公历。依照民国纪年制定的历法又称国历。

拓展资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后,在其有效统治之领土改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华民国时期历史叙述时,也只提公元纪年。但学术著作仍可使用民国纪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中华民国已经于该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结束。

阅读全文

与民国教育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 浏览:359
贝伦斯发明 浏览:242
马鞍山汇通大厦地址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