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探、化探标志
采用激发极化法与铜、铅、锌、银、锑等成矿元素土壤次生晕和岩石原生晕化探测量所发现的异常有较好的套合、重叠关系,是较好的找矿标志。玉水铜多金属矿床的围岩中铜、铅、锌元素原生晕异常环绕铜铅锌矿体分布。
2. 物探方法应用研究和有效性评价
此次以凤-太矿集区为实验基地,投入充电法、激发极化法、TEM、CSAMT和等物探方法,通过在已知典型矿床和预测区的试验对比研究,评价分析这些方法的找矿有效性。
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岩石电性特征从以往测定的凤-太矿集区岩(矿)石电性参数一览表(表4-15)中可看出,本区岩石电阻率主要分为两大类,且差异明显。一为高阻的灰岩; 二为中低阻千枚岩,两者差异最低可达3倍甚至一个数量级以上。矿体为低电阻体,含炭千枚岩及含炭灰岩可使电阻率明显降低,由于近矿围岩炭化较强,因此含炭围岩有可能成为寻找矿(化)低阻体的间接标志。
表4-15 凤-太矿集区岩(矿)石电性参数一览表
岩(矿)石极化率同电阻率一样,亦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低极化率的千枚岩及灰岩,其极化率值在1%~5%之间变化,平均值在1.1%~2.7%之间; 另一类为高极化率的炭化岩石和矿体,其极化率在3.9%~52.9%之间变化,平均值在12.7%~26.1%之间。
由于该区矿体主要产于低阻高极化的炭质层与高阻低极化率的灰岩接触部位,因此在该区开展电法工作,可达到间接或直接找矿的目的。
(2)地层电性特征
地层电性是岩石电性的综合反映,根据岩石电性特征,结合构造、地层岩性变化情况,可知:①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可达数倍及一个数量级次,这是开展电法工作、利用电性划分层位并勾画构造形态的前提; ②矿体与上、下盘围岩之间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当矿体具有一定厚度且埋深不甚大时可形成明显能区分的低阻异常;③近矿围岩明显炭化,扩大了矿化低阻体的范围,强化了低阻异常,使得电法有可能更容易发现含矿异常。
2.已知矿床物探方法应用效果
“十一五”期间,为了研究分析有关物探方法的找矿效果,首先选择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硐山、东塘子等已知铅锌矿床开展了充电法、激发极化法、TEM、CSAMT及EH4等大深度的物探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果。
(1)充电法
选择八方山-二里河矿床东部区域开展了充电法工作,在105线与209线间长2600m的地段获得异常,经7个钻孔验证,见矿率100%,使八方山铅锌矿床向东延伸1200m,新增铅、锌资源/储量30余万吨(图4-4)。
以A1和A2号充电点为例进行说明。A1布设在二里河矿段(床)8坑铅锌矿体上,获得的电位异常在平面上呈半长轴状,等值线延伸到145线以东,等值线顺轴部区间比较均匀,只有在充电点200m范围内幅度变化较大,等轴状异常南北两翼北陡南缓,在充电点投影处圈定的小椭圆等值曲线指示了充电点位置。电位值在该区极值为3000mV,最小值为10~70mV。异常曲线圆滑,走向方向强度变化规律性好,从121~145线,线与线之间电位值变化为160~30mV,变化率为15.5%~5.7%,说明矿体向东延伸至145线以东。
A2充电点布置在ZK129-1钻孔中285 m深处。电位异常在平面上呈等轴状,西边闭合,向东延到测区以外。两侧梯度变化不大,北侧相对略大于南侧,异常中心曲线缓而宽。该区电位极值为630mV,从充电点向东,异常在各线的极值变化不大,到145线196号点的电位值仍为630mV,说明矿体向东有明显的埋深变浅,或矿体有变厚变富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八方山矿体向东延伸到145线以东,地表投影在测线190~205号点间,顶部埋深从121线的350m向东逐渐变浅或矿体有变厚变富趋势。
其他两个充电点的异常特征表现为,从145线向东到205线,充电电位平面等值线曲线大致相同,表明矿体产状变化不大,但异常强度成倍减小,反映了矿体埋深增大或矿体变贫变薄、背斜变窄。
经工程验证,ZK29-1孔在213m见到了3层矿(化)体,累计斜厚80多米。ZK137-1孔在206m见到30多米厚矿体。ZK145-2孔在222m见到20多米厚的铅锌矿体。ZK153-1孔在500m见到30多米厚的铅锌矿体。ZK161-1孔在646m见到20m厚锌矿体。钻探工程控制的铅锌矿体特征与充电异常分析的结果一致,说明充电法是该区追索铅锌矿体的有效物探方法。
图4-4 凤县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地质充电异常综合图
(2)激发极化法
凤-太矿集区开展激发极化法测量工作较多,根据以往的工作总结,区内激发极化法获得的异常具有如下特征:
1)在出露的矿带、矿体上产生(10~n×10)%的极化率异常,氧化比较深的矿体上异常很弱或无; 电阻率在矿体上显示低阻异常,一般为几十Ω·m,最大不超250Ω·m。
2)当矿带(体)埋深小于50m时激电极化率异常为6%±,电阻率仍有低阻异常的反映。
3)当矿带(体)埋深大于100m时激电极化率及电阻率在矿带(体)上皆无异常或异常不明显。
由此说明,当矿体埋藏较浅或埋深小于100m时激发极化法是有效的寻找铅锌矿的物探方法,当矿体较大时,探测深度还可再大一些; 但当矿体埋深较大时,激发极化法则不适合寻找铅锌矿体。
(3)瞬变电磁法(TEM)
在凤县铅硐山、二里河等已知矿床上开展了TEM寻找铅锌矿的方法试验(温少光等,2000)。通过二里河、铅硐山的TEM试验,探测到500~700m以下的矿体,并准确地圈定了矿体的水平投影界线(图4-5)。
图4-5 二里河铅锌矿床地质物探异常综合图
铅硐山60线TEM方法有效性试验剖面长1km(图4-5),剖面北部Ⅰ号矿体产于背斜核部及北翼,埋深520~750m,厚10余米; 南部Ⅱ号矿体产于背斜南翼,向南陡倾,顶部埋深480m,矿体由多层组成,总厚度为30余米。
图4-6是铅硐山60线TEM成果图。由图可见TEM异常与Ⅰ、Ⅱ号矿体的水平投影位置非常吻合,准确地圈定了矿体的水平边界线。Ⅰ号矿体正上方多延时曲线以深部单斜异常体的特征为主,早期并未表现出异常,晚期多延时曲线彼此紧密分布,数据衰减慢,反映了深部有导电性好、品位较高的矿体。Ⅱ号矿体正上方,多延时曲线晚期为南大北小的双峰,表现出异常体向南陡倾的特征,异常峰谷点正下方恰好对应Ⅱ号矿体头部。
(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在东塘子、二里河、铅硐山等典型矿床进行了CSAMT方法试验,并在有望地段布置了多条勘探剖面以寻找隐伏铅锌矿体。通过已知剖面试验,证明CSAMT法在进行地电分层的基础上,勾划高阻隆起,确定构造形态,特别是背斜构造形态是有效的,同时也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发现低阻异常,特别对低阻异常体的空间定位有较大的优势(图4-7,图4-8)。
由图4-8可知:①1024Hz频点以上总体表征为10Ω·m以下的低阻,反映地表浮土及风化层,1024Hz频点以下反映地下不同岩性的电性特征; ②112~116点之间32Hz以下出现强烈的低阻凹陷,降低幅度数十倍,对比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分析,该异常对应于已被控制的已知矿体;③106.5点下方也对应一个低阻跃变,可能为断层引起,不排除隐伏矿体的存在。
图4-6 铅硐山铅锌矿床60线TEM解译成果图
图4-9是博氏蒂克反演和一维反演的结果。由图4-9可看出:①对应112~116之间的低阻底部有高阻隆起,其顶翼有明显的低阻异常或低阻封闭异常,可定为有望异常,判断其顶部标高在1300m左右,这与已知矿体标高相近; ②若用1000Ω·m等值线作为高阻体轮廊的表征线,则在其顶部出现低阻凹陷,对应地表异常体出露部位。
由此表明,CSAMT方法电性分层明显,高阻体的构造轮廊清晰,低阻异常清楚,异常体空间定位较准确。在高阻背斜的两翼及顶部均出现低阻异常或封闭的低阻异常带,其空间定位与矿体出现位置和形态非常一致。若用1000Ω·m等值线作为高阻体轮廊的表征线,可圈定出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大致分层界线并勾画出背斜构造形态,判断地下存在隐伏背斜。
因此,运用博氏和一维连续剖面模拟反演得出的成果更加合理,高阻体和异常的划分更为直观。
(5)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法(EH4)
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该方法通常采用天然电磁场源,能观测到离地表几米至1500m内的地质断面的电性变化信息。通过在一个宽频带上观测电场和磁场信息,并由此计算出视电阻率和相位,利用EH4可确定出地下的地电特征和地质构造。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东塘子、二里河矿区进行了隐伏铅锌矿床EH4找矿方法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二里河试验了4条剖面,在东塘子试验了3条剖面(以二里河161线、东塘子68线为例; 图4-10)。
两个典型矿床的EH4电磁测深工作表明,实测的高阻隆起旁侧的低阻空间与含矿空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但效果不明显,在二里河和东塘子铅锌矿床的试验结果与地质现象相反,已知的背斜构造识别成向斜构造。
图4-7 东塘子铅锌矿床60线(左)、二里河铅锌矿床161线(右)CSAMT综合解释断面图
图4-8 铅硐山铅锌矿床60线CSAMT电阻率异常断面图
图4-10为东塘子测区68线EH4电磁测深反演剖面,从物理电性特征上看,受地表岩石风化严重影响,剖面浅部电阻率普遍较低; 电阻率等值线形态比较陡立,说明剖面地层产状较陡; 自地表138号点附近斜向下,电阻率等值线凹陷、扭曲,结合地质资料,推测为F21断层的反映,断层产状较陡; 同样,自地表142号点附近斜向下,电阻率等值线较直立,明显横向不连续,推测为F41断层的反映。
从找矿角度分析,主要寻找剖面中深部相对高阻隆起的核部部位。从图4-10中可以看出,在144~160号点段、1100m标高以下,有一高阻隆起,推测为Ⅰ号背斜的核部,核部电阻率明显偏高,推测主要为生物灰岩地层的反映; 背斜顶部附近的两翼区间电阻率明显较低,推测为有利的含矿空间,而在背斜顶部,电阻率略高,但变化较平缓,推测为可能的含矿空间,统一作为L68-A号重点区域。此外,在Ⅰ号背斜右翼上部(166号点1280m标高附近)也出现较大范围的低阻空间,推测可能受F41断层及岩石较破碎等因素的影响。
图4-9 铅硐山铅锌矿床60线CSAMT异常博氏蒂克反演图
结合工程钻孔资料,图4-10中蓝紫色M型曲线为钻孔验证所推测的矿体形态,与EH4成果所推测部位比较一致,平面上吻合度良好,但深度上存在一定误差。
3.预测区物探方法试验研究
根据对已知矿床的各种物探方法的试验结果,选择东塘子西延、白杨沟、石山坪、西岔沟、银洞沟和打柴沟等成矿远景区进行了物探方法预测找矿试验研究。
(1)预测区TEM方法试验
在凤县石山坪、秦家梁、白杨沟、伙房沟和五里店等预测区进行了TEM试验,在石山坪、秦家梁、白杨沟、伙房沟和五里店等处的野外试验中发现石山坪、西岔沟、甘沟、秦家梁等有望异常多处。
由图4-11可知,在剖面111~113点和115~119点出现明显异常,对比异常形态,其中115~119点剖面异常特征与已知二里河铅锌矿床异常相似,异常中心拟断面图后期视电阻率小于25Ω·m,反映深部良导体的存在。结合已知矿体的异常特征,计算出G4线良导体埋深为500m左右。推测可能为隐伏矿体引起。
在该线进行钻孔验证(ZK12502)未见铅锌矿体。该孔的电测井(井壁激电)表明,该孔电阻率和充电率大致分为3段:340~500m为炭质千枚岩,方解石绢云母千枚岩为相对高阻(2000Ω·m)、低充电率(15%,炭质岩层段为20%);500~600m含炭钙质千枚岩,为中等电阻率(800Ω·m)、中等充电率(20%); 600~690m炭质千枚岩为低电阻(50~100Ω·m)、高充电率(25%~30%)。600~690m井段低电阻、高充电率的特征,说明导电物质以炭质为主,并且低电阻值接近矿体的电阻值,如果炭质含量再增加则有可能引起地表的TEM异常,因此该类炭质千枚岩也是可引起TEM异常的地质源。
图4-10 二里河铅锌矿床161线(左)、东塘子铅锌矿床68线(右)
由此可见,高含量炭质层是该区TEM找矿的干扰因素。同时通过实际对比发现,TEM推测深度也有一定误差。
(2)预测区CSAMT方法试验
以石山坪S3线为例(图4-12),CSAMT方法试验获得如下异常:
1)在110~120号之间,于频率64Hz以下出现高阻隆起,对比地质图和TEM资料,此处地表出露为古道岭组灰岩和星红铺组下岩段铁白云质千枚岩接触带,114号点为其地表分界线。在此段有TEM异常,其TEM异常中心在112~116号点之间。从图4-12可看出,在高阻隆起的顶部和两翼均有电阻率陷落异常,降落幅度在1/10倍左右,顶部异常不明显,南侧异常较强烈。
2)经反演推断,高阻隆起出现在1400m标高附近,顶部有较弱的电阻率降低现象。南翼高阻接触带有强烈的低阻异常,异常体空间定位其头部约在1400m附近,异常为向南陡倾的板状体。地表出露的古道岭组灰岩向北倾斜,逆向推覆于隐伏背斜之上。
经钻探验证,在CSAMT推测的构造位置(孔深400m附近),所见岩性为绿泥石千枚岩与铁白云质千枚岩的接触带,CSAMT异常可能是由两种岩石的电性差异引起,而非矿化异常。
(3)预测区EH4方法试验
图4-11 凤县西岔沟G4线(勘探线125线)地质-TEM综合剖面图
在前述基础上,对铅硐山成矿带凤县石山坪地区、白杨沟-洞沟成矿带的凤县白杨沟地区、银洞沟地区、打柴沟和太白县东沟等地区进行了EH4大深度探测方法试验研究(图4- 3至图4-17)。
现以东沟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东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图4-17),从物理电性特征上看,整个剖面可以分成两大电性层:浅部中低阻层夹局部的高阻体,推测主要是千枚岩夹条带状薄层灰岩(星红铺组,D3x)的反映; 而中下部的高阻体,推测主要为生物结晶灰岩(古道岭组,D2g)的反映。高阻体顶界电阻率等值线波浪起伏,两侧电阻率等值线形态比较陡立,突变关系明显,说明褶皱发育且较紧闭,两翼地层产状较陡。
从找矿角度分析,主要应寻找剖面中深部相对高阻隆起的核部部位。如图4-17所示,在剖面139~163号点1325m标高以下存在一个相对高阻隆起的核部,且该高阻隆起在剖面深部也有明显反映,推测为Ⅰ号背斜的核部,背斜横向跨度较大,但中心在142~150号点间,推测核部地层主要为生物结晶灰岩(古道岭组,D2g),1325m标高为灰岩的顶界面。顶界面的上部附近存在相对低阻空间,结合该测区控矿因素分析,推测该部位可能为含矿空间,特命名为20-A号重点区域。此外,在Ⅰ号背斜北东翼出现明显电性横向不连续界面,推测可能为断裂构造的反映。
图4-12 凤县石山坪测区S3线CSAMT综合解释断面图
图4-13 凤县石山坪测区72线E H4电磁测深二维反演剖面示意图
与已获得的地质资料对比发现,应用EH4方法所推测的Ⅰ号背斜平面位置基本与工程所揭示的一致,但对相应高阻隆起所推测的D2g地层与实际相差较大,实际则为电阻率较高的钙质千枚岩和薄层状微晶灰岩,并夹有大量闪长岩。
通过上述对石山坪、打柴沟、银洞沟、白杨沟和东沟等测区的剖面物理电性特征分析,以及考虑到各测线间的连续性特点,得到如下结果:
1)根据电阻率等值线畸变形态特征,划分出了主要断层。
2)圈出了高阻隆起,推测为区内主要的深部隐伏背斜核部灰岩地层的反映,其核部部位附近(核部灰岩的顶部或两翼)存在有利含矿空间。
图4-14 凤县白杨沟测区1线EH4电磁测深二维反演剖面示意图
3)除高阻隆起外,不少测线中还圈出一些相对高阻异常体,推测主要为千枚岩地层中的钙质千枚岩及薄层灰岩等的反映。
4.凤-太矿集区Pb、Zn、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物探方法有效性评价
对凤-太矿集区已知矿床的各种物探方法的对比性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物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激发极化法和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充电法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2)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 对于凤-太矿集区其他地质体引起的干扰异常较难区分,如炭质岩层引起的异常、含金属矿物的岩脉引起的异常、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引起的异常等,这些非矿致异常需要根据异常的衰减特征并结合地质资料加以区分。
3)CSAMT法探测深度大、实施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是其优势,可有效地圈定地下电阻率的分布特征,但也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导致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
4)EH4法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由于工作频率的限制,深部采样间隔较大,使得该方法也有先天的明显缺点,在已知矿区的试验结果与地质现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该区开展的物探方法各有明显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地质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有效物探方法组合。
图4-15 凤县银洞沟测区8线EH4电磁测深二维反演剖面示意图
图4-16 凤县打柴沟测区0线EH4电磁测深二维反演剖面示意图
1)在预普查阶段:可选用大功率激发极化法(浅埋深时)、CSAMT或EH4(埋深较大时),主要目的是圈定古道岭组灰岩的走向分布及隐伏背斜构造。
2)在详查阶段:应选用大功率激发极化法(浅埋深时)和充电法(有矿体露头时),目的是追索找矿,连接圈定矿体或矿(化)带。
在物探方法有效性评价基础上,结合以往在秦岭中高山地区的找矿勘查经验,提出了区域矿床的综合有效勘查方法组合模型,即根据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和成矿模型,基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构造环境、岩石建造等基本成矿地质条件,以经典成矿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物探及化探资料,预测矿田级找矿远景区及其区域主要找矿矿种; 基于后期构造-岩浆改造因素,以中晚期构造虚脱空间和侵入体接触带为主要的矿床就位空间,预测矿床级的找矿勘查靶区、靶位→应用地质地球化学剖面+地质填图+探槽揭露发现地表矿体和控矿断裂构造、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对于发现和预测的浅埋藏矿体,投入激发极化法和常规充电法追索矿体或控矿构造在走向上的延伸,分析预测矿体或控矿构造的产状变化趋势; 对于预测的深埋藏矿体,直接投入TEM、CSAMT物探方法,根据异常确定勘查靶位的水平位置→投入钻探或坑探发现矿体→对坑道或钻孔或槽探发现的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延伸→系统投入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与勘查矿床,获取资源量。
图4-17 太白县东沟铅锌(铜)矿点20线EH4电磁测深反演剖面图
另外,在隐伏矿找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地质与物探方法的密切结合,在工作中既要相互配合,又要相互独立。相互独立的意义在于根据各自方法的特点,尽可能地使勘查结果接近客观真实,以避免先入为主的互相影响,即避免出现按物探异常臆断构造认识或按地质认识拟合物探异常;相互配合的意义在于对各自独立获得的成果做出统一合理的地质认识,对物探异常做出综合地质解译。
3. 物探的优缺点
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
优点是:便于控制,分辨力较高,也比较方便。缺点是比较贵,又是还不够准确。
4. 物探是干什么的
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以岩石、矿石(或地层)与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密度、磁化性质、导电性、放射性差异为基础。地质学专业术语,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
发展方向:引进现代电子计算器技术,进一步压制干扰,提高分辨能力,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发展反演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各类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解释、推断效果并不断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和图像处理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要向轻便化、高精度、多功能、数字化、系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地质学理论的发展,使深部地质问题的研究愈显重要。应用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重力、磁法、地热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显示出其潜力和优越性。
(4)物探有效期扩展阅读
地球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接的勘探方法。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 ,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
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5. 物探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为了全面研究陷落柱上方物理场的分布规律,根据S1陷落柱的物性和地形条件,选用下列物探方法进行试验:
(1)高精度磁测技术(M):采用高精度G-856磁力仪观测总磁场(∆T)变化,有利于在无磁性沉积地层中研究陷落柱对磁场的扰动,在条件较好的地段可同时观测磁场垂直梯度∆T/∆H和水平梯度场∆T/∆X。鉴于G-856野外施工方便、快速,是大面积普查寻找陷落柱异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2)高密度电阻率法(ES-G):在磁法发现的可疑点上,采用具有多方法、多参数的高密度电阻率排列的目的,是证实磁异常点反映陷落柱的可信度;在磁异常范围内进一步圈定陷落柱的形态、分布范围及给出半定量的数据。
(3)联合三极测深剖面法(EVS):除可给出确定陷落柱存在与否的定性资料外,通过该方法,可较准确地获取关于陷落柱的埋深、分界线及下延深度等定量资料。
(4)双侧单极偶极测深(ES):该方法施工方便快速,有利于在地形复杂和地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探测深度较小,不利于单独使用。
(5)中间梯度剖面法(L):该方法施工快速方便,有利于大面积普查。但当陷落柱埋深较大时,不宜使用。
(6)垂向电测深(VES):在地形较平坦的地段研究陷落柱深部结构和形态。由于探测深度可人为控制,所以,电测深法比其他方法更加优越,而且可较准确地获取各种定量解释数据资料。
(7)高精度重力测量(GS):该方法受地形影响严重,在地形平坦地段,利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是快速圈定陷落柱分布范围的有效方法之一。
(8)地震勘探剖面:利用地震勘探可在时间剖面上发现正常地层层序被陷落柱破坏,有效波组局部中断且不可追踪的现象。在地形平坦的条件下,应用地震勘探探测分布范围较大的陷落柱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对于直径较小的陷落柱,不适于采用该方法。由于该方法野外施工复杂,费用较高,在普查陷落柱的分布时,不宜采用该方法,而只是在其他物探方法证实存在的基础上,采用此法详细研究陷落柱的形态结构等准确的定量数据。
6. 物探具体是干什么的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应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和理论。简称物探。它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广泛的运用。
7. 什么是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岩石、矿石(或地层)与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密度、磁化性质、导电性、放射性等异为基础。地质学专业术语,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
地球物理勘探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是这样形容地球物理学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应用和理论地球物理两大类,属于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708)。
8. 钻探、物探、地勘有什么区别呀,各是干什么的呀
一、区别有:
1、各自的方式不同:
钻探利用深部钻探的机械工程技术撷取标本。
物探利用物质的物理特性来分析地下物质的特征。
地勘通过观察、研究岩石成分结构,来判断地质现象和特点
2、用途相同:
钻探开采地底或者海底自然资源,撷取实体样本,
物探应用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重力、磁法、地热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显示出其潜力和优越性。
地勘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
3、使用环境不同。
钻探以开采地底或者海底自然资源,或者采取地层的剖面实况。
地勘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物探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
二、三者的认识:
1、钻探:利用深部钻探的机械工程技术,以开采地底或者海底自然资源,或者采取地层的剖面实况。
2、物探: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
3、地勘: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的勘察。
(8)物探有效期扩展阅读:
按钻探目的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固体矿产钻探、水文地质钻探、工程地质钻探、砂矿床钻探、地热钻探、石油天然气钻探、科学(超深孔)钻探和地表取样钻探等。
钻探方法基本上是螺钻法、冲洗法、冲击法、旋转法、取岩心法、不取岩心法、旋转冲击法、手钻、旋叶钻、水冲钻及黏土切土管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环境及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及评估等等详细规划,再加上判断于限制,而决定采用何种钻探方法。
而物探兼有勘探与试验两种功能,和钻探相比,具有设备轻便、成本低、效率高、工作空间广等优点。
9. 物探核心期刊有哪些
常见的: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 、 中国地震等地震类 、石油物探、一些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石油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大等等较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最容易发表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次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0. 请问物探方面有哪些期刊
下载了2楼的附件,里面基本都包括了应该还有一个叫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可能不是中文核心,但也是科技核心了有些文章还是很值得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