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铜陵市铜官山铜矿()
铜官山铜矿位于铜陵市西南2.5公里处。市内有汽车、火车和长江航运码头,可直通全国各地,交通十分方便。
铜官山铜矿由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白象山、罗家村和笔山等八个矿床组成。其中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笔山矿床规模较大,探明铜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80%。自1950年起,铜官山铜矿对松树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笔山矿相继进行坑下开采,露采老庙基山矿,白象山、罗村两个矿尚未开采利用。
铜官山铜矿是一座老矿山,早已享有盛名,经过多年开采冶炼,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扩大,矿业规模相当宏大;目前年处理矿石135万吨,年产粗铜6万吨,相当全国粗铜产量的1/8,年产电解铜3万吨,年产硫酸20万吨。是有名的“铜都”,也是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铜官山铜矿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铜官山倒转短轴背斜北西翼。背斜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上志留统茅山组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高骊山组、黄龙组、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殷坑组、龙山组、南陵湖组岩系。背斜北西翼有燕山期复式岩体,出露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呈椭圆形,主岩体为闪长岩类。矿床的形成与背斜构造的控矿屏蔽作用及有利的岩石地层,特别是与黄龙、船山、栖霞组的碳酸盐岩类以及石英闪长岩浆的侵入作用有关,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式夕卡岩型铜(铁)矿床。
铜官山铜(铁)矿的发现年代久远,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据史载,南朝(公元420—581年),就有“铜官山”之称,有炼铜场。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铜官山称“利国山”设铜官,监督开采铜矿。诗人李白曾形容当时冶铜盛况,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宋置“利国监”,元置“梅根督”,清设“铜官督”。可见“铜官山”之称,与当时产铜、采铜、督冶铜关系密切,与“汉有善铜出丹阳”的汉镜铭文也很吻合。
由于铜官山铜矿发现极早,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矿区古采坑、废矿堆、古炼渣遍布,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采矿业的高度重视,为有识之士所瞩目并相继进入该区调查、勘测。其中较早的有:清同治八年(1869),德国人李希霍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国人约翰凯派来的英国矿师麦奎;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技正(工程师)张景明、章鸿钊及德国人梭尔格;1917年2月,农商部矿业顾问丁格兰(瑞典人);1923年国民政府商业部叶良辅、李捷;1930年实业部地质地调查所孟宪民;1931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1932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孟宪民、张更;1933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谢家荣等,都对该区地质、矿产情况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其中,工作较详并有资料或著述者为:张景明等对该区铁矿的认识,瑞典人丁格兰提出要注意该区铜矿的认识,叶良辅、李捷对该区石英闪长岩及其接触变质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孟宪民对该区二叠系的研究,孙健初等测制的1∶2.5万地质图,孟宪民、张更测制的1∶2.5万地形地质图,以及谢家荣对该区铁矿质量和成因所作的论述等,对以后矿区地质调查和矿床勘查都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当时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腐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未进一步深入进行。
1938年,日寇侵华,铜陵沦陷,好端端一个矿业基地陷入日寇强盗之手,对铁矿资源肆意掠夺开采,采出矿石源源不断运回日本,经八幡钢铁所冶铁,发现含铜较高不合要求。与此同时,也派出一些人员进入矿区,先后有神山昌毅、楠木实隆、田烟武一郎、神山永寿、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及夏井一郎等,开展了地质、物探、钻探工作;在老庙基山施工的第4号钻孔深部发现了含铜铁矿和含铜硫铁矿,在第10号钻孔内见到了很富的铜矿体,据当时日寇内部资料介绍,日本人惊喜地叫道“铜官山复活了”。而后又转入对铜矿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至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日本华中矿业公司在老庙基山先后施工钻孔26个,工作量数千米,开掘平巷65米,运走矿石达数千万吨。日寇投降后,矿山遗留尚未运走的富铜矿石(铜品位在1.7%以上)还有1400多吨,一般品位的铜矿石达465吨,精铜矿为370吨。
1946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调查部皮特·普维斯和弗兰克·福渥德曾来该区进行铜矿调查,编写了《中国安徽省铜官山铜矿报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铜官山铜矿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该区地质勘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年9—11月华东军委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分别派张兆瑾、刘宗琦及赵宗溥到铜官山等地进行铜矿调查,测制了1∶1000矿床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和1∶5万区域地质图,估算铜矿储量7—9万吨。
1950年6月25日,以张兆瑾为主,率领六名工人到铜官山,组建了铜陵铜官山铜矿测探队。同年,派殷维翰为该队队长,配备3台钻机,根据前人资料和日本人在老庙基山铁矿下见到的铜矿线索,在老庙基山进行钻探。8月间,施工钻孔见到了富铜矿体,至此拉开了铜官山地区铜矿勘查的序幕。至1952年共施工钻孔16个,试算老庙基山铜金属储量6万吨。
1952年5月9日,地质部组建三二一队,先后由郭文魁、滕野翔任队长,开始了该区铜矿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当时的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郭宗山、沈永和、段承敬、李锡之、常印佛、朱安庆、陈庆宣、杨庆如、董南庭、刘广志、冯钟燕、朱康年、张善祯、方云波、马志恒等。同年7—9月,在铜官山矿区笔架山矿段进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质图;10月,在铜官山、宝山一带进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质图,同时开展电、磁法探矿和钻探工程。先后完成1∶2500矿床地质填图14.37平方公里、1∶1万矿区地质填图1808平方公里、1∶10万区域地质填图3705平方公里;并完成磁法、电法物探简测8.19平方公里、详测13.76平方公里、探槽15187.24立方米、浅井88.6米,1∶50坑道素描图3016米,施工钻孔96个,工作量为1.94万米。探明铜金属储量26万吨、伴生硫矿石储量1943万吨、共生铁矿石储量202万吨;并对白象山、宝山、老山和笔架山等矿床用稀疏钻孔控制。为适应矿山建设急需,于1953年底由郭文魁、郭宗山等完成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中间报告性质)。1954年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在郭宗山指导下,于同年7月由朱康年等编制了补充报告。
1954年10月,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决议,要把两份报告合并成一份完整报告,并处理一些遗留问题,于是由常印佛等于1955年5月编制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这份报告和上述中间报告是安徽省内第一份可供开采设计依据的详勘成果,经矿山开采证实,报告中所圈定的矿体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等,均与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受到矿山开采部门好评,为我国铜矿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至此,铜官山铜矿勘探告一段落,三二一队转向江北地区和铜陵狮子山、凤凰山矿区,继续进行以铜为主的矿产综合普查。
铜官山铜矿勘查的主要经验是:①古地名、古采坑、古冶迹及古史料的记载,对提醒后人注意在该区找铜起了重要作用;②大量的地表铁帽显示了深部可能有较大规模工业矿体存在,需要进行深入勘查;③勘探初期总结的矿体在平面上呈“一层一圈”,剖面上沿接触带及有利层位作“桠枝状”分布,尤其是以五通石英砂岩为底板的有利层位和矿体可离开接触带而进入围岩的认识,对指导该矿床的正确勘探,很快做出评价起了决定作用;④地球物理探矿作为一种新的探矿手段在该区做了不少方法试验和效果应用工作,是国内较早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方法试验工作的基地之一,对指导该区寻找隐伏矿体起了重要作用;⑤为后来引入“层控”成矿概念,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层控夕卡岩矿床的产地,对扩大区内找矿思路也具指导意义。
自1957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铜矿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满足矿山生产需要,同年4月,冶金八一二队又开始在铜官山铜矿区进行普查找矿工作。到1958年共投入钻探工作量0.91万米、探槽2万立方米、井探2064米、1∶1万地质测绘10平方公里、1∶1000地质填图1.5平方公里,1959年2月由陈伯林等编写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矿地质报告》,包括老山、宝山、白象山、笔山等4个矿床。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获得铜金属储量5万吨,铁矿石储量433万吨,使该区铜累计储量达31万吨。对保证矿山扩大开采,延续矿山开采年限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1959年5月,杨华荣、姜同之等在该区普查时,发现笔山西侧罗家村地表有龙潭组和孤峰组,其构造方向也呈北东55°,推测其与岩体接触带有铜矿体存在;据此,1960年投入物探工作,圈定了0.03平方公里磁异常,经钻探验证,虽在与岩体接触带上未见工业矿体,但有3个钻孔在上二叠统大隆组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见到了铜工业矿体。
老山铜矿床,1957年前地质部三二一队曾施工4个钻孔;1958年,冶金八一二队将老山矿床按第三勘探类型进行勘探,计算了铜储量。提交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经省储委审查,认为老山矿床应属第四类型,使原储量级别大大降低,勘探程度远不能满足矿山开采设计要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指示所属地质勘探队(原八一二队)对该矿床补做工作,于1963年4月5日—1963年10月10日补了5个钻孔、7个浅井、2条探槽,并利用矿山坑道资料,由陈文雍、汤新民等编写了《铜官山矿区老山区地质勘探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16万吨,铁矿石储量312万吨。
罗家村区,1960年冶金八一二队在验证磁异常时,有3个钻孔在大隆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见到了铜矿体;为查清矿体延深和延展情况,1965年—1967年4月再次上钻,进行深部找矿,在青龙灰岩与龙潭组砂、页岩层间破碎带以下发现含铜夕卡岩。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杨华荣、姜同之、周瑾瑾等人编写并提交了《安徽省铜官山矿区罗家村区地质评价报告》。完成钻探工作量0.34万米,探槽3条、浅井31个,获得铜金属储量0.51万吨。这一新层位矿床的发现,对铜陵地区寻找同类矿床有很大意义。
1980—1984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笔山矿床东部开展深部找矿,使用钻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由江新民、杨奇等编写了《笔山东部深部矿体详查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0.48万吨。1985年7月,由有色金属公司审查。
1978年—1990年6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松树山—老庙基山矿床深部开展寻找深部矿体,投入钻探工作量0.94万米。1990年6月由王建新、林景龙、杨奇、杨凤林等编写了《松树山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9万吨、铁矿石储量84万吨。
1980年10月—1986年7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罗家村矿床深部进行找矿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0.70万米。1986年由周宗朴、汪智林、王建青等编写了《罗家村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0.50万吨、铁矿石储量13万吨。1986年12月由有色金属公司审查批准。
70年代初,铜官山矿区铜矿保有储量不足10万吨,矿山生产只能维持4—5年,矿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业厅召开有生产、勘探、科研等单位参加的找矿会议,决定加强矿区找矿,成立铜官山矿区找矿小组。八一二队集中5台钻机施工,见矿率很高,从而打开了老矿区找铜矿的新局面;1978年结束野外钻探施工,投入钻探工作量3.28万米,63个孔。1980年由高富信、阎树森、柴淑文、尹升吉等编写了《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床深部找矿评价地质报告》(包括松树山、老庙基山、宝山、白象山4个矿床),计算了储量。1983年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查了该报告,提出修改意见。1984年6月由高富信、阎树森、张网度、肖海涛修改了上述评价地质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2.42万吨。
1957—1986年,八一二地质队在铜官山这样一个老矿区的深部,不断发现新的隐伏矿体,为延长铜官山铜矿的开采做出了贡献。
Ⅱ 刚果金铜矿如果管理好,以现在规模可以开采几年以上
三年以上一定要好好管理可能会更长。
Ⅲ 每吨铜矿含量多少才适合于开采
硫化铜矿石的工业品位要求含铜在0.4%以上,富矿的工业品位含铜在1%以上。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
(3)铜矿可供开采年限扩展阅读
铜矿床种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海相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产于下古生代石英角斑岩和细碧岩中。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中国甘肃白银厂、青海红沟等矿床。
2、超基性岩中的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下古生代纯橄岩、辉橄岩、橄辉岩岩体的中、下部。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镍黄铁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小于1%。如中国甘肃金川、新疆喀拉通克等矿。
3、变质岩层状铜矿床:产于中元古代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中沿层产出。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云南东川汤丹、山西中条山胡家峪等矿。
4、夕卡岩型铜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外。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安徽铜官山、江西城门山等矿。
5、斑岩铜矿床:产于中生代、新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斑岩、闪长斑岩等及其围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小于 1%。矿床常为大、中型。如江西铜厂、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驱龙等矿。
6、砂岩型铜矿床:产于中生代陆相砂岩与砂页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其次为斑铜矿、黄铜矿等。铜品位多大于1%。如云南郝家河、四川大铜厂等矿。
Ⅳ 铜矿 可以采煤吗
国家之所以取缔小矿厂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里面除了含1%的铜,可能还含2%的铁,或是其他矿物质。
而一般小并不具备这种能够完全开采的设备,通常只开采一种,其他的就浪费了。
或是只开采含量最高的一种,而将其他全抛弃。
“采易弃难,采富弃贫”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于铜品位低于5%的矿石要用选矿方法富集成铜精矿
一级品铜矿含量不小于30%
二级品铜矿含量不小于25%
三级品铜矿含量不小于20%
四级品铜矿含量不小于13%
品味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国内外许多铜矿床开采品位为0.5%~0.4%,个别大型露采矿山的边界品位降到0.2%,由于资源稀缺或是技术提高,预计本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世界铜矿开采品位可能降到0.25%,边界品位下降到0.1%时,则一些含铜高的岩石也就可能成为工业矿石了。
Ⅳ 10平方公里铜矿可以开采多久
10平方公里不可能全是铜,要看矿脉的集中程度,最集中开采的最快,越分散开采的越慢。
Ⅵ 铜矿开采量
有色金属是指铁、铬、锰三种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包括铜、铅、锌、铝、镁、金、银、铂等。有色金属作为基础原材料,主要应用于电力、建筑、汽车、家电、电子和国防等多个领域。过去十年,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显著增长,据统计,
2006
年至
2015
年期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从
1,891万吨增长至
4,712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0%。有色金属矿石采选行业为选矿设备及备件提供持续的市场需求。2006-2015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单位:万吨)
注:十种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铅、锌、镍、锡、锑、镁、钛、汞。2006
年至
2012
年期间,受中国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精铜矿产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13
年开始精铜矿产量增速有所放缓,
2013
年至
2015
年期间铜精矿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精铜矿年产量维持在
150
万吨左右。2006-2015年中国精铜矿产量统计
(单位:万吨)
从国内市场看,据统计,
2014
年中国铜矿储量合计
2,836
万吨,占世界铜矿总储量的
4%左右,其中江西是铜矿储量最多的省份,铜矿储量为
577
万吨,占全国铜矿储量的
20%,内蒙古、云南、西藏、新疆等地铜矿储量也相对丰富。但是,与其他生产国相比中国的矿石品味低,中国铜矿石品位低的现状成为制约中国铜业发展和铜矿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决定了技术含量高的选矿设备和选矿流程在矿山采选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国各省份铜矿储量统计
(单位:万吨)
从国际市场看,
2015
年全球铜矿总储量达
7
亿吨,全球精铜矿产量也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
2006
至
2015
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
3%,巨大的海外市场为我国选矿设备制造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与持续的市场需求。全球铜矿储量集中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和秘鲁等国,仅智利、澳大利亚和秘鲁的铜矿储量合计占全球铜矿总储量的
53%。2006-2015年全球精铜矿产量统计
(单位:万吨)
有色金属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但历史发展数据表明,铜矿开采行业拥有稳定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基数,并且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周期及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未来铜矿开采行业的发展趋势仍然较为乐观。
Ⅶ 国家是否允许开采铜矿
铜矿属于重金属保护矿种,不允许个人开采
Ⅷ 世界铁矿石产量还能够用多久
未来20年世界矿物原料的保证程度看,大多数矿产不存在问题。从主要金属矿产的静态保证年限看,铁矿石储量可保证生产128年,铜矿储量可保证生产32 年,镍矿储量可保证生产49年,钨矿储量可保证生产47年,钾盐储量可保证生产276年。保证年限偏紧的有锌(24年)、锡(21年)、铅(21年)、金(19年)、银(15年)和锰(14年)。
在储量、储量基础和资源量三级分类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储量。但应看到,储量是个动态概念,市场价格的提高会使本来开采无利可图的矿石变得有利可图,这部分储量基础会自动升级为储量,价格的提高还会使勘探投人不断增加,从而发现新的矿山,增加储量基础乃至储量。此外,依靠科技进步可以发现新的成矿带,提高低品位、难处理矿石的处理能力,从而增加矿石储量。
长期以来,世界主要矿产无论是储量、储量基础还是资源量都呈上升趋势。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铜储量为3.4亿吨,按当时年开采量840.5万吨计算可供开采40年。同期世界黄金的储量为39808吨,按当时年开采量1582.9吨计算可供开采25年。如今20多年过去了,铜储量反而增加到4.7 亿吨,开采年限还有30多年。金储量还有4.2万吨,开采年限有19年。
与1984年至1994年期间相比,世界多数矿产勘探储量的保证程度未出现大的变化,只有铁矿石的勘探储量保证程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由于世界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已知矿产需大量投资等原因,许多国家难以摆脱能源和矿物原料短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者矿物原料消费量约占世界矿物原料消费量的2/3)的矿产资源保证程度都有所下降,他们大部分矿产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国内的开采量,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以美国为例,目前钢消费量是产量的2倍,铅为3.7倍,锌为1.3倍,锡、铝土矿和镍全部依靠进口。
随着矿产勘查、开采和冶炼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主要工业国的矿产保证程度将进一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可能会持续增大。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许多重要矿产,在矿石质量和开发条件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并无竞争力,但原苏联在油气、金、铂族元素、钾盐和金刚石等矿产方面增产潜力巨大。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原苏联和东欧各国许多矿产储量保证程度正在不断下降,但目前他们的矿产产量下降速度低于矿产需求的下降速度。
发展中国家许多矿产的地质潜力优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开发程度低。这是近几年矿产勘查和开发向这些国家转移的重要原因。
很多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绝大多数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这些矿产的开采速度,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发现新矿床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许多地区的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研究程度还不够。目前,勘探储量与开采量相比的静态保证年限,今后10年至20年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近几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矿产品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与上年相比,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美国4.3%、日本4.4%、英国4.4%、德国1.4%、法国 2.5%、欧元区2.2%。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中国9%,印度6.7%、俄罗斯7.3%、中南美4.6%、中东欧5.5%、非洲 4.5%。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2004年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实现了同步增长,世界经济呈现出共同繁荣的发展势头,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世界经济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上受政治因素和投机资金炒作的影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矿产品价格普遍攀升,矿产品价格创多年来最高记录是2004年世界矿业的一个明显特征。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致使需求量猛增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2004年价格提高的矿产品包括:钢铁、铜、镍、铝、镁、锡、铅、铂和金等。
据英国商品研究机构统计,2004年全球粗钢产量10.36亿吨,首次突破10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占亚洲一半,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4年初,控制全球80%铁矿石贸易量的淡水河谷公司、里奥廷托公司和BHP比利顿公司宣布,把他们2004年至2005年生产的主要铁矿石产品价格提高 18.62%。这3家公司还相继把产量提高了9%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铁矿需求量猛增是上述3家公司提高产量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总额达5.45亿吨,高于2003年的5.15亿吨,其中80%的增长是中国购买力增加所致。
2003年世界精炼铜产量为1524.49万吨,2004年为1574.35万吨,而同期的消费量分别为1536.55万吨和1635.54万吨。铜供应短缺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地铜库存量大幅减少。世界有色金属价格经过2002年的小幅回升后,2003年和2004年价格出现大幅走高。 2004年国际铜价格在振荡中攀升,年平均价格约为3200美元/吨,较2003年同期上涨40%,较2002年同期上涨110%。
此外,铂和金等贵金属价格的上涨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铂价在今年5月17日曾达1336美元/盎司,达到1980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5月13日金价最高达到730美元/盎司,创下25年来历史新高(此数据为编者所加)。受需求强劲增长、美元疲软、国际局势动荡、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和矿工罢工等因素的影响,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
来源:世界建材
世界铁矿石储量可保证生产128年
Ⅸ 关于铜矿的开采
炼铜是采用化学方法把矿石中的铜还原出来的方法获得铜。(其他都作为废渣处理了)
对于品位低的矿石,开采选矿费用高,提炼成本高
根据各国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技术的高低,各国对最低标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具体数据看楼上的,一起学习学习)
Ⅹ 常见金属元素开采年限
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从2000年算起,最常用矿物资源的大致情况如下:
20年以内“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4类:铂族金属(0年,因我国没有独立的铂族金属矿,该资源完全依赖进口);金矿,(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锑矿(8年);饰面石材(8年);萤石矿(9年);铬铁矿(14年);原油(15年);铅矿(16年);锰矿(16年,这是按国外数据,我国数据为79年);银矿(17年,若不考虑“伴生矿”,那么静态指标为12年);滑石(18年,为年开采390万吨;若174万吨年产,则为42年);锌矿(19年);石墨(19年);锡矿(20年)。
20-5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8类:硼矿(21年);石膏矿(21年,这是按照国际上的数据,按国内数据为224年);铜矿(29年);镍矿(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气(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钼矿(48年)。
50-1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0类:钨矿(51年);高岭土(53年);玻璃硅质原料(57年);锶矿(66年);硫矿(67年);金刚石(67年,这其实没有意义,中国金刚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钛铁砂(70年);铁矿(81年);钴矿(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4类:硅灰石(127年);铝土矿(141年);菱镁矿(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3类:磷矿(216年);膨润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5类:耐火粘土(321年);钾盐(345年);稀土矿(380年);芒硝(2205年);钠盐矿(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多种矿物资源的耗竭,已经只有数十年和百余年光景,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百年乃至千年之远。目前的常用矿物,只有2种的使用年限超过了“千秋”,还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万代”。为了改革以来的20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丧失了千秋万代。
在“地球村”的时代,中国或许还可以获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矿产资源?
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幻。世界的矿物资源情况,也绝不可乐。就世界范围的矿藏的“静态指标”情况,我的计算如下:
50年内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金刚石(6年);铅(10年);银(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锌(22年);石墨(22年);锑(24年);硫(24年);铜(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钼(42年);锡(44年);镍(46年)。50-1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天然气(64年);钨(64年);磷(79年);钛(95年);锰(97年)。100-2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铀(110年);石棉(126年);铁(150年)钴(166年);铝(192年)。200-3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铂族金属(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国还可开采19年);膨润土(216年);煤炭(226年);钒(233年);锂(242年);铬(257年)。还可以开采300年以上有:钾盐(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岭土(519年);稀土金属(1265年);天然碱(2189年)。
这样一来,我们便真的可以“大吃一惊”了。从20世纪末算起,上述全球39种重要的矿产资源静态储量的耗竭,竟也是这样“近在眼前”!从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内走向耗竭的就有16种。
1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16+5=21种。
2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21+5=2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