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固定资产年数总和的计提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属于加速折旧法,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使用寿命内加快得到补偿。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n年,分母即为1+2+3+……+n=n(n+1)÷2,
相关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1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购入设备,当月投入使用,当月不计提折旧,2010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按照年数总和法的计算公式:年折旧率=5/15(15=5*6/2)
年折旧额=360*5/15=120万元
新会计准则规定09年起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所以不计入其账面价值。
Ⅱ 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 月折旧率
例
有一台设备,原值78000元,预计残值2000元,预计可用4年,试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每年折旧额。
年数总和=1+2+3+4=10
第一年=(78000-2000)×(4/10)=30400
第二年=(78000-2000)×(3/10)=22800
第三年=(78000-2000)×(2/10)=15200
第四年=(78000-2000)×(1/10)=7600
Ⅲ 固定资产用年数总和法计算的会计题目,如下:
你好,
解析:
(1) 计算工程完工交付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105300+10000+1700+40000+3000=160000元
(2) 编制2010年与工程物资和固定资产构建有关的会计分录
购入工程物资:
借:工程物资 117000
贷:银行存款 117000
工程领用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 105300
贷:工程物资 105300
工程领用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 11700
贷:原材料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1700
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各项支出费用的分配:
借:在建工程 43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40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 3000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结转分录:
借:固定资产 160000
贷:在建工程 160000
(3) 计算2011年该项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固定资产的净残值=160000×10%=16000元
则:
第一折旧年应计提的折旧额=(160000-16000)×5/15=48000元
第二折旧年应计得的折旧额=(160000-16000)×4/15=38400元
因而:
2011年度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48000×4/12+38400×8/12=41600元
如果还有疑问,可通过”hi“继续向我提问!!!
Ⅳ 年数总和法如何计提折旧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用一递减分数来表示,将逐期年数相加作为递减分数的
分母,将逐期年数倒转顺序分别作为各年递减分数的分子。
【举例】比如5年,折旧率分别为5/(1+2+3+4+5),4/(1+2+3+4+5),3/(1+2+3+4+5),2/(1+2+3+4+5),1/(1+2+3+4+5)。
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直线法)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注:“预计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的预计收益,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注:直接折算到每“生产一个产品”产生的价值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直线折旧率的两倍)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最后两年考虑残值平均(年限平均法)
其中:账面余额=固定资产原价;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注:这个方法比较复杂,到期两年前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年限合计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注:这个方法折旧率是变动的,计算也比较复杂,但是更符合实际情况。
最后,在计提完折旧后,就是编制会计分录了。
Ⅳ 固定资产采用年数总和法应如何计算
年折旧率=2/(1+2)=2/3
第一年折旧=1450*2/3
第二年折旧=1450*1/3
Ⅵ 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额×100%
【补充例题•计算题】
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预计净残值为200元。假如采用年数总和法,每年折旧额的计算如下:
【正确答案】
第一年折旧额=(20 000-200)×5/15=6 600(元);
第二年折旧额=(20 000-200)×4/15=5 280(元);
第三年折旧额=(20 000-200)×3/15=3 960(元);
第四年折旧额=(20 000-200)×2/15=2 640(元);
第五年折旧额=(20 000-200)×1/15=1 320(元)。
【特别提示】
①企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②折旧的对应科目
a.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计入所生产产品成本;
b.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c.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d.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
e.用于工程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
f.用于研发无形资产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研发支出;
g.经营出租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等。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在建工程
研发支出
其他业务成本等
贷:累计折旧
Ⅶ 年数总和法计算
计算公式
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n年,分母即为1+2+3+……+n=n(n+1)÷2,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 月折旧率。
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7)固定资产年限总和法计算扩展阅读:
原理
根据固定资产的折旧原则,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结束时,该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全部转到产品成本中。那么转移的价值应为100%,简化为1。简单地说当某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全部折旧结束时,其折旧率总和应为1,用数学式子表示为:折旧率总和=1。
现在我们把这个式子展开如下:
折旧率总和=1
=(1+2+3+……+10)÷(1+2+3+……+10)
=(1+2+3+……+10)÷55
=1÷55+2÷55+3÷55+……+10÷55
假如某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是10年,那么它的第一年折旧率我们就可以规定为10÷55,第二年规定为9÷55,第三年规定为……,第10年规定为1÷55,10年使用期结束就正好是折旧100%。
以上是使用期为10年的固定资产年数总和折旧法的折旧率式子的来源过程,如果是20年的话,我们只要用式子:
折旧率总和=1
=(1+2+3+……+20)÷(1+2+3+……+20)
=(1+2+3+……+20)÷210
=1÷210+2÷210+3÷210+……+20÷210
同样可以求得20年中各年的折旧率。
扩展文件;《会计资料大全》
Ⅷ 固定资产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折旧年限积数法或级数递减法。它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专额乘以一个属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 n年,分母即为1+2+3+……+n=n(n+1)÷2,其折旧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 /[
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Ⅸ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3年半 怎么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为基数,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每代表使用年限的逐年数字合计。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尚可使用年限/(除以)预使用年限的逐年数字合计 或
年折旧率 =(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除以)预计使用年限X(预计使用年限+1)/2
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X年折旧率
例:某公司一台生产用设备,账面原值为25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按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第一年就计提的折旧额=(250000—4000)X5/15 =82000元
第二年就计提的折旧额=(250000—4000)X4/15 =65600元
第三年就计提的折旧额=(250000—4000)X3/15 =49200元
第四年就计提的折旧额=(250000—4000)X2/15 =32800元
第五年就计提的折旧额=(250000—4000)X1/15 =16400元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