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不同的疫苗接种后报告不良反应制度差别很大,这里很难跟你讲清楚,不知道你想问什么东西。
一般是不用报告的,但影响比较广的接种活动的报告就比较严格,发热、咳嗽、肿胀、其他不适等也需要报告。
一般常规进行接种的很少报告,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核也不报的。
㈡ 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报告不良反应的时间是多久一次
药品经营企业向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定期集中报告本单位经营药品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时间为每季度一次。
来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㈢ 如何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程序
不良反应过程描述—3个时间3个项目和2个尽可能
3个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
采取措施干预不良反应的时间;
不良反应终结的时间。
3个项目:
第一次药品不良反应出现时的相关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
药品不良反应动态变化的相关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采取的干预措施结果。
2个尽可能:
不良反应/事件的表现填写时要尽可能明确、具体;
与可疑不良反应/事件有关的辅助检查结果要尽可能明确填写。
总结
一句话: “三个时间三个项目两个尽可能。”
套用格式:
“何时出现何不良反应(两个尽可能),何时停药,采取何措施,何时不良反应治愈或好转。”
要求:
相对完整,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为不良反应的症状、结果,目的是为关联性评价提供充分的信息。
㈣ 何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004年3月4日
㈤ 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时限是多少
一般病例逐级、定期报告,应在发现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上报工作。发现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ADR监测中心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㈥ 简答题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要求是什么
与大多数已经建立报告制度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报告制度有以下特点:
(1) 我国已经颁布了专门的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 ) ,对有关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报告的程序和要求、奖励和处罚等,都以法规的形式作了系统规定。
(2) 我国除国家一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外,还建立了省一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有些不属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如煤矿系统的医院、计划生育系统的技术服务、指导单位等也已成立了本部门、本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这些机构都要贯彻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 ) 的规定,接受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指导,可使全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更加完善、有效。
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