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水养殖浮筏算不算固定资产
海水养殖浮筏算固定资产,也算在内。
❷ 生蚝怎么养殖
一、插竹养殖
1、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养殖方式,就是将竹子插入海底进行养殖,首先要把竹子进行处理,然后每6根竹子为一堆,整体为漏斗形状扣在海泥上。
2、竹子长度需要控制在1.5米左右,直径需要在10cm以上,接触海泥的地方,需要用绳子围绕起来进行加固,一般适合在软泥较多、海水流动缓慢的海底养殖。
二、延绳养殖
1、这个是比较方便的一种养殖方式,材料为绳子与漂浮物,一般适合在比较开阔的海域养殖,而且延绳养殖对风浪的抵抗程度比较高,也适合用于外海养殖。
2、绳子两头需要固定在海底深处,中间可以用来养殖生蚝,中间适宜宽度为40-50米,两边可根据所选地址的海深,一般每隔2米放入一根绳子并配上漂浮物,绳子适宜长度为3-5米左右,平时需要经常检查绳子是否交织在一起。
三、立柱养殖
1、使用水泥柱进行养殖,具有成本低、附着效果好的优势,而且笨重不容易被海水冲动,挑选的水泥柱表面要尽量粗糙一些,高度为2米左右,直径为30cm粗,这种规格的柱子,会使生蚝的吸附性强。
2、水泥柱在放入海底前,需要先将它放置淤泥地一段时间,这个方法被称为养柱,能够为刚出生的生蚝提供很好的营养成分,养柱的时候需要定时检查,有出现倾倒的要及时扶正,水泥柱养殖适用于流速比较快的海底。
四、漂浮木筏养殖
1、漂浮木筏养殖的材料是用木头与竹子扎在一起,然后搭配浮筒漂浮在海面,适宜的木筏规格为5×8米左右,规格太大会影响生蚝整体的品质与产量,规格太小所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
2、一般可用绳子将其固定在海底深处,避免随海浪漂走,两端之间还可以用绳子关联,以防海底绳子断了无法找到,两个木筏之间的间距为20m左右,一般可选择在风平浪静的浅海进行养殖。
❸ 应该怎样养扇贝
扇贝,是我国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之一,世界上出产的扇贝共有60多个品种,我国约占一半。常见的扇贝养殖种类有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
( Chlamys farreri )品种来源:黄海
特征特性: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瓣鳃亚纲,异拄目,扇贝科,扇贝属;生活在3m~ 30m岩礁及砂砾质海底;滤食,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耐温范围一1.5℃~25℃;适盐范围16‰~43‰;产卵期在5月至6月;用途广,肉细嫩,味鲜,经济价值高。属我国海区自然生种类。适宜于我国广大海域特别是北方沿海养殖。
栉孔扇贝营附着生活,足丝料发达。成贝壳高可达8厘米以上。因右壳前耳有明显的足丝孔和数枚细栉齿而得名。壳面生长纹细密,具粗细不等放射肋;左壳约10条,右壳约20条,肋上有不整齐的小棘。
( Ar-gopecten irradians )品种来源:1982年从美国引进。
海湾扇贝不宜在我国养殖,主要原因是海湾扇贝个体滤水量24小时会达到1.2方至1.5方,随着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的增大,导致大面积海域水质出现氨氮过高,溶解氧过低,使海湾扇贝产量一年不及一年,其他养殖生物大量减少,导致海底淤泥增厚,这样一来我国的海洋环境会受到严重破坏,个人意见迅速产出渔政及环保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抑制海湾扇贝在我国海域上养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色海洋。
特征特性: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扇贝属。贝壳扇形,两壳几乎相等,后耳大于前耳,前耳下方生有足丝孔。壳面有放射肋18条,壳面呈黑褐色或褐色。生长适温范围5-30℃,最适生长温度18-28℃。
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
生态习性
栉孔扇贝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水流较急、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水深10-30m的岩礁或有贝壳沙砾的硬质海底,以足丝附着侧卧于附着基上,右壳在下。动物可开闭双壳排水,以反作用力作短距离的游泳。闭壳运动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能脱落足丝到水中游动。正常生活时,通常张开两壳,滤食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以及其他小型微生物。若环境不适合,可自动切断足丝,急剧地伸缩比壳肌,借贝壳张闭排水的力量和海流的力量作短距离的移动。栉孔扇贝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水温0℃以下也能够成活。15-20℃是最适生长温度,水温超过25℃生长受到抑制,4℃以下贝壳几乎不能生长。高盐种类,最适盐度范围为23-34。栉孔扇贝耗氧率高,抗干露的能力较差。产地、产季产于我国北部沿海,山东长岛、威海、蓬莱、石岛、文登和辽宁大连、长山岛等地是主产地。
繁殖特性
栉孔扇贝为雌雄异体,存在雌雄同体的现象。在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区分明显。繁殖季节过后,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观上完全相同,呈无色半透明状。栉孔扇贝每年有两个繁殖期,第一次在5-7月,水温14-20℃,第二次约在9-10月,水温22-20℃。繁殖季节主要与水温有关,在不同的海区有较大的差异,山东南部沿海,5月上中旬进入繁殖盛期;而在长岛北部岛屿海区,6-7月份才进入繁殖盛期。除水温以外,生殖腺植树的变化也是确定繁殖季节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殖腺指数平均达到15%时进入繁殖期。在繁殖季节有多次排放的习性,第一次排放后,经过一周左右又可排放,壳如此反复多次。产卵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壳高6-7cm的两龄倍,怀卵量800万-1000万粒,一次产卵量200万粒左右,壳高8-9cm的3龄贝,怀卵量为1500万粒,一次产卵量400万粒左右。成熟卵子直径70微米左右,精子全长50微米左右。苗种培育幼虫培育适宜密度为8-12个/mL,培育水温为18-20℃,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虫期,即可进行投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塔胞藻和扁藻等。以等鞭金藻为例,D形幼虫初期日投喂量为1万-1.5万个/mL;壳顶期日投喂量为1.5万-5万个/mL;分3-6次投喂。多种饵料种类混合投喂的效果比单一种类要好。每天换水两次。光照一般控制在500lx一下。每5-7天倒池一次。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海水中,每立方米水提价入2-3g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附着基一般是棕绳编成的小帘(绳径8mm左右),或聚乙烯网片,附着继需用0.5%的氢氧化钠处理,清洗油污等,在经过反复锤打、浸泡,清除碎屑、杂质及可溶性有害物质等。附着基投放过早,不但影响育苗池的正常管理,而且容易被残饵、杂质污染,水质变差,幼虫难以附着;附着基投放过晚,则错过大批幼虫最佳附着机会而下沉死亡。最佳投放时间应在池内幼虫有50%以上出现眼点时,一般配合倒池。养殖要点筏式养殖:在海区设置筏架,然后在筏架上 吊挂养殖笼,1CM左右雅贝一层防治200个左右,放养量为400笼1/15公顷;穿耳吊养:利用壳高3CM以上稚贝,在其前耳钻一小孔,然后吊挂在养殖绳上进行养殖;底播养殖:把贝苗直接播放到海底或滩涂潮间带养殖,可与对虾混养。养成时间栉孔扇贝为多年生,1-2龄贝生长速度较快,在人工筏式养殖的条件下,当年常温培育的苗种,入冬前壳高可达2cm以上,第二年壳底高可达7cm左右。
海湾扇贝 ( Ar-gopecten irradians )
生活习性
海湾扇贝多数分布在海面下3-10米处,性格比较泼辣,耐温范围-1-31℃,5℃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下生长缓慢,18-28℃生长较快;其耐盐范围16‰-43‰,适盐范围21‰-35‰。在环境不适时,能自切足丝用两壳开闭击水进行快速移动。海湾扇贝一次击水可跃进1-2米左右。海湾扇贝从受精卵起计算,在流大水肥的海区经过8个月,平均壳高能达5-6厘米以上,最大个体达7厘米左右;在内湾流缓海区平均壳高只达5厘米左右。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低密度放养较高密度放养生长快,分苗早较分苗晚生长快。
生殖习性
海湾扇贝为雌雄同体。其生长发育较快,春季培育的苗种,养殖到秋季(壳高达5厘米左右)性腺就成熟,并可以此为亲贝采卵培育苗种。生物学最小型为2.2厘米。性腺局限于腹部,精巢位于腹部外周缘,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巢位于精巢内侧,成熟时褐红色,通常性腺部位表面具一层黑膜,在性腺逐渐成熟过程中,黑膜逐渐消失,精巢与卵巢便历历分明。当性腺开始发育后,在控温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饵料,能促进性腺提前成熟,排放精卵,这就是提前苗与多茬育苗的生物学根据。在我国北方海域,海湾扇贝一年有春秋两个繁殖盛期,春季为5月下旬至6月,秋季为9至10月。秋季生殖期后,腹部透明,无精卵存在。
虾夷扇贝
虾夷扇贝在我国北方繁殖季节为3—4月份,产卵水温为3—10℃。自然种群雌:雄为6:4左右。虾夷扇贝受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后不断发育,初期D型幼虫壳长110—120μm;经过浮游幼虫阶段,当幼虫平均壳长达到220—240μm时出现眼点,随即附着变态,稚贝壳长达3—4cm,足丝腺退化。栽培要点1、育苗亲贝的选择与蓄养:壳长8—13cm的3—4令贝均可做亲贝,一般按每立方米水体购置5个左右亲贝就可以了(其中雄贝占3—5%)。亲贝运输要在低温季节进行,在气温5℃以下。将亲贝装入麻袋中,麻袋用海水湿透,扎紧,海上运输15小时,成活率可达100%。暂养密度30—40个/立方米,暂养水温5—7℃。以小硅藻为主要饵料,畏投少量金藻和扁藻,日投饵量30万-40万个/ml,每6小时投饵一次,日换水4次,每次1/3。亲贝暂养期间,一般不倒池,不充气。
产卵、孵化:成熟的虾夷扇贝性腺十分饱满.雌贝性腺呈桔红色或桃红色,雄性呈乳白色.当性腺指数达13%以上,正常换水发现有少量亲贝排放时,采用同温下倒池的方法产卵,不进行其他刺激。亲贝第一次平均产卵量低于300000/只,可留下亲贝再继续暂养3—5天,则又可大量排放。孵化水温8—11℃,孵化期间每隔1小时人工搅动一次;经90—70小时,当60—70%幼虫达到D形幼虫时,用200目拖网及时选优。幼体培育:密度:D形幼虫培育密度前期控制在8—10个/ml,后期6-7个/ml。
饵料:金藻3011,8701均是虾夷扇贝优质的开口饵料,采用金藻与硅藻混合投喂,日投饵量10000-60000/个ml.投放附着基后饵料可改为以扁藻为主,并适当增加投饵量。
水温:幼虫培育阶段最适宜水温为15℃左右,D形幼虫选出后每天以0.5℃的速度将水温升至15℃,达到稚贝后可降温培育,以利向海上过渡。
换水: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后期每次向海上过渡,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后期每次1/2,并适当充气,每天吸底一次。
2、养殖底播增殖(放流增殖):选择砂泥底质渔场,清除敌害生物;播苗密度为8枚/平方米,亩播苗5500枚;播苗时间为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翌年3-4月;增殖时间为17个月壳高可达8cm以上。浮筏养殖:尽管放流增殖是一种技术简单、不需什么物资设备、成本低的一种生产方式,但由于海底敌害生物较多,侵害严重,存活率低,采捕也比较困难,尤其有些海区又没有具备放流增殖的底质条件,因此对于具备适于虾夷扇贝生长发育水温条件而又没有适于放流增殖底质条件的海区,进行浮筏式垂下养殖是虾夷扇贝生产的另一种方式。所谓浮筏式垂下养殖,就是将贝苗按一定密度装在适宜的容器中,按一定距离和适宜水层吊挂于设置在海上的浮筏(绠)上进行养成。
3、收获收获时间:分苗时如果贝种个体较大(体高3厘米以上),经过1年半的养殖,体可达10厘米左右的商品规格标准,收获时间主要根据出丁率和出肉率最高的季节进行。出丁率高的时间为5-7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高,而出肉率最高,也就是最肥满的时间为3-5月份,如果加工贝丁,以5-7月份收获为宜,而销鲜则最适收获时间为3-5月份。收获方法:浮筏养殖的虾夷扇贝,胃酸收方法比较简单,即当虾夷扇贝长到商品规格标准时,在其适宜季节,将网笼从筏上解下,运回销售或加工,如果有一部分尚未达到商品规格,则重新装笼继续养殖。经济价值大。
❹ 我家有浮筏我想养殖海参,请高手二指教。一
可以养
❺ 长海县现在台筏海区使用权可以分户吗
自 80 年代以来,虾夷扇贝浮筏养殖在辽宁省长海
台筏间距基本在 5m 左右。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养殖户
县发展迅速,
目前养殖面积已达10万余亩,
并成为当地
在现有台筏间增设浮筏,有些为了加大筏身长度,把
名特优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
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占
各排次之间的通流水道及航道几乎全部堵,
海上浮筏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虾夷扇贝养殖技术得到了快速
呈现长短不一、极不规整的现象,短者 70m 左右,长
推广,
但在操作过程中,
由于某些技术环节的疏忽,
养殖
者甚至达到 200m 左右,1 台浮筏相当于过去 2 台浮筏
期间亡率不断提高,
商品贝的规格、
品质、
肥满度等有
的贝类吊挂数量,不仅影响了海水的正常流动,堵塞
所下降,
从而影响了该产业的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调
航道,而且埋下了安全隐患。
查研究及实地考察,
分析了当前虾夷扇贝养殖存在的诸
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长海县的虾夷扇贝养殖自
多问题,
认为要使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
1984年开始就出现大面积亡现象,
经专家多年调查研
必须重视推广虾夷扇贝健康养殖模式。
究,分析出包括养殖容量过大,养殖海域初级生产力
一 、虾 夷 扇 贝 养 殖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已达到极限等多种原因,因此,应清醒认识到海域的
1.养殖浮筏布局过密。
从海上浮筏布局状况来看,
承载力是有限度的。现在,使用养殖网笼基本都在 15
环挂放养殖,有效地利用了不同水
湾扇贝挂放养殖的水层,及时增减
失,提高了成活率,及时地提供了
层的饵料生物,改善了水环境,也
浮力。在水温降到 10℃左右时,海
规格基本一致的苗种进入养成笼养
称为“错位养殖”
,达到了合理利
湾扇贝的生长基本停止,要及时收
殖。
用养殖区域内饵料生物的目的。
获。
3.控制苗种进入养成笼时间,
五、精心管理,及时收获
六、总结
使成贝基本无亡个体,也减少了
在保证上述技术措施的前提
1.养殖海湾扇贝,低投入、高
养成笼的附着物,是切实可行的。
下,精心管理、及时收获也是海湾
产出,养殖时间短而见效快,且养
4.适当增加海湾扇贝单层放养
扇贝养殖取得高产的措施。海湾扇
殖技术易掌握,可以与海带轮养, 个数,控制每层放养量为 40 个 ~45
贝养成期间是多风的季节,受台风
放养时间正好能够衔接起来,
在1年 个,是增加亩产量的关键。
影响多,台风过后要及时检查受到
内可以收获 2 个品种,海区生产力
5.错开海湾扇贝挂放养殖的水
损害的情况,发现断盘、缠架情况
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层,合理利用养殖水体中的饵料生
要及时整理和修补,以减少损失。
2.改变暂养方法省工、省力, 物,是大面积养殖达到高产的有效
另外,整个养殖期间应经常检查海 也减少了对苗种的机械损伤和人为损 措 施 。
❻ 我们家有个海塘(水产养殖)是92年改建的。现在国家要征收。请问赔款大概是多少一亩。2000元是否合理
你的问题涉及《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海域所有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海域。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可以向县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使用海域,经依法批准后颁发给相应的海域使用权证书。海域使用申请人自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权。 补偿的情况各地不一样,主要看海域的生产经营情况,提供给你其他省份的补偿条例,供你参考。第三章 补偿的办法和标准
第十一条 养殖浮筏的补偿办法和标准。
一采取以亩为补偿计量单位,按照补偿面积和补偿标准计算补偿。
二补偿由物资补偿和转产补助两部分组成。
物资补偿标准:
包括养殖器材、养殖船只在内的生产必需物资补偿,以及被征用后自行拆除的费用。补偿标准为每亩4000元。
转产补助标准:
采取以亩为转产补助计算单位,补助标准为每亩7000元。按照补偿面积,采取累进递减的办法计算补助。养殖面积50亩(含50亩)以下的按标准100%给予、50—100亩(含100亩)的按标准80%给予、100—200亩(含200亩)的按标准50%给予、200亩以上的按标准30%给予。
三下列情况的养殖浮筏,不予补偿。
⑴在国家海域使用权证书确定的范围外从事养殖的。
⑵在港区、航道、锚地内从事养殖的。
⑶在已清理的海域内从事养殖的。
⑷弄虚作假以及其他非法使用海域从事养殖的。
第十二条 养殖网箱的补偿办法和标准。
一使用海域被征用后,要求继续从事网箱养殖的业户,可向海洋与渔业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自行将网箱迁移至指定海域,给予一次性网箱迁移补助,标准为每个网箱500元。
二使用海域被征用后,放弃从事网箱养殖的养殖业户,自行拆除网箱,按照所在海域养殖浮筏的补偿办法和标准给予补偿。
三对弄虚作假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养殖网箱,实施无偿清理。
第十三条 海底增殖和滩涂养殖的补偿办法和标准。
从事海底增殖和滩涂养殖的,由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实地评估,确定回捕量,按照一个生产周期的预期产量计算经济补偿。
第十四条 养殖围堰、池塘的补偿办法和标准。
养殖围堰、池塘的补偿由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实地评估后,给予相应经济补偿。
第十五条 定置网具以及从事定置网作业的捕捞船只的补偿办法和标准。
取得合法证件、有合法作业船只、以合法方式从事定置网具生产作业的,按照不同的作业类型和网具数量给予补偿,不再计算船只补偿。实际投入生产的网具数量超过证件核定网具数量的,按照证件核定网具数量计算补偿。
一从事坛网作业的,按每盘网25500元给予补偿。
二从事圈网作业的,按每盘网6000元给予补偿。
三从事架网(小档网、小段网)作业的,按每盘网3000元给予补偿。
四无合法许可证件或者无船只和网具的不予补偿。
❼ 水产养殖的安全性
水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也是一个一级学科!
养殖类的,按作业水域,又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一般海养都在浮筏上进行,需要出海喂食和维护,淡水养殖水域如果是湖、水库的话,也有类似的作业方式;长期在海上的,一般都是学捕捞学或海洋渔业专业出身的!
❽ 生蚝养殖的生长数据
生蚝是指牡蛎,牡蛎,也称蛛,海蛎子,海洋软体动物,肉供食用,是餐馆中一道价钱很贵的海鲜
牡蛎又称海蛎子、蛎蟥等,是一类海产固着生活型的双壳贝类,一般固着生活于适宜海区的岩石上。其种类很多,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适宜在南方海域养殖的主要种类为褶牡蛎;适合于北方海域养殖的种类主要有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
牡蛎因种类的不同对水域环境各因子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褶牡蛎适盐范围为2.2%-2.6%,高于3.0%或低于1.0%都不利于生长。太平洋牡蛎的生长适宜水温为6-32℃,水温高于28℃或低于6℃生长缓慢或停止,在水温15-25℃时生长最快;适宜盐度范围为0.6%-3.0%,最适为0.6%-2.6%。
牡蛎养殖方式较多,有投石养殖、插竹养殖、筏架养殖、浮筏养殖、底播增殖等。由于养殖方式的不同,设计亩产量也有很大差异。以筏架式养殖褶牡蛎为例,在潮涧带及低潮区下缘设置筏架,在筏架上吊养牡蛎,每台筏架长50-60米,每隔30厘米吊挂一串牡蛎苗种,每串30枚左右;筏架台间距3—4米,2-2.5台为一亩,一般养殖7-8个月即可收获,收获季节为1—4月份,个体大小为壳长7—8厘米,一般亩产可达6-10吨(带壳鲜重)。
❾ 海胆可以养几天
海胆的全人工养殖,养殖条件可控性强,能够进行人工投饵管理,养殖设施费较低,加之海胆的生长快,成活率高,达到商品期较短,商品海胆的收获期及其市场投放量也可人为控制,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商品价值与经济效益。目前,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海胆养殖已进入规模化生产,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国自引入虾夷马粪海胆之后,也开始了一定规模的海上筏式养殖及陆上工厂化养殖生产试验。由于该海胆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出肉率高、不易发病、成本低等优点,加之其棘短,便于笼养或室内养殖,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养殖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国海胆增养殖业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原有的一些经济种类,如:光棘球海胆、紫海胆、马粪海胆等人工养殖的研究却无太大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的海胆人工养殖方式仍以海上筏式养殖与陆上工厂化养殖为主。
一、海上筏式养殖
1.海区选择
养殖海区选择在水流清澈,盐度较高,无工业污染,淡水径流较小,浮泥较少,水深10米以上,冬季无冰冻水层的海区。同时应选择海藻自然生长旺盛,易于设置浮筏的海域。
2.养殖器材及饵料
海胆的筏式养殖具有养殖器材可以与其他种类的养殖器材兼用,养殖成本较低,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因此在我国更易于被生产单位接受,易于推广。目前在日本和我国都比较普遍采用此种养殖方式。筏式养殖可用的养殖器材种类较多,在日本也有用长方形塑料箱养殖的,有用大型网箱或网笼养殖的。用规格为2米×1.3米×1.3米的大型网箱,每箱可养1厘米的幼海胆2万个左右。随着幼海胆的长大,要逐步降低海胆的养殖密度,直至接近商品规格,这时每个网箱可减少至2000个左右。投喂饵料以海带等海藻类为主。用塑料箱(规格56厘米×36厘米×18厘米,两个扣在一起使用)和塑料筒(规格30厘米×70厘米)养殖的,投喂饵料也是以海藻类为主。网笼有两种可供选择:鲍养殖笼,直径为60厘米,共有12层;扇贝养殖笼,直径为33厘米,共有12层~15层。日本另有一种网笼(80厘米×90厘米×30厘米),网笼被切成6个区,每笼可装5毫米的稚海胆5000个。当壳径长到10毫米以上时需减少到每笼2000个。5毫米~10毫米个体的养殖网笼的网目为3毫米,当个体达到10毫米时,网目需加大到6毫米。
自我国引进虾夷马粪海胆后,王子臣等学者以及部分养殖生产单位对该海胆的养殖方法以及养殖器材、养殖密度、饵料等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经不同器材的海上养殖对比试验后认为,目前贝类养殖用的鲍养殖笼、扇贝养殖笼、塑料筒以及塑料箱等都可用于海胆的海上养殖。其中,塑料养殖筒通水性较差,在有的海区容易发生淤泥沉积,导致海胆死亡,养殖效果稍差;扇贝养殖笼通水性好,可利用现有器材,成本低,但可供海胆附着的面积较少,投饵操作不方便,若投饵口缝合不严还容易发生海胆逃逸;塑料筐的附着面积大,易于投饵及管理,使用期长,成本适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海胆养殖器材;鲍养殖笼的通水性好,养殖容量大,易于操作管理,只是成本较高,有条件的单位也可采用。
海上养殖海胆以投喂海带等海藻类为主要饵料。另据报道,日本北海道有的单位用沙 丁鱼段替代海藻类饲育虾夷球海胆,其养殖效果显著优于海带,海胆的生长速度要比喂海带 时快1.5倍~2倍。在法国,养殖海胆用长海带及掌状海带作饵料。据报道,每养成1吨海胆 约需海带3吨~7吨,饵料效率是相当高的,但养殖器材及养殖方法不详。不同规格的海胆对 饵料的需求不同,如虾夷马粪海胆,0.3厘米~0.5厘米的稚胆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囊藻和石 莼,0.5厘米~1厘米幼胆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和海带等,1厘米以上的海胆,主要摄食大型海 藻如海带、裙带菜等,对常见大型海藻类的摄食选择性依次为:海带、裙带菜、囊藻、马尾 藻、石莼、刺松藻。此外,在饥饿状态下虾夷马粪海胆也摄食贻贝、苔藓虫、柄海鞘等饵料 ,因此可用此特点开展虾夷马粪海胆与鲍混养,达到清淤和清除附着在鲍体表的苔藓虫等敌 害生物的目的。投喂饵料要根据苗种大小、生长速度以及水温升降灵活掌握,一般2天投喂 一次,生长期5天~7天投饵一次,高温或寒冷季节10天~15天投饵一次,每次投饵要适量, 以免堵塞网衣,影响箱内水体交换
❿ 怎样养殖海虹
福建居民早在唐朝就采集贻贝作为佳肴,古书中载有“东海夫人,生东南海中,似珠母,一头尖,中御小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等词句。随着贻贝养殖的成功,贻贝的综合利用也日益广泛,现在贻贝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鲜干、熟干制品、罐头、贻贝油等;并可加工为药用食品,防治粥状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或提取维生素D3,治疗佝偻病等。 贻贝全身都是宝,壳是贝雕工艺品原材料,亦可烧灰,供建筑所需。贝壳还含有钙、铁、钾等微量元素,将它碾成细粉可做肥料和饲料添加剂;亦可作油漆增稠剂、沥青粘合剂等。 贻贝种类繁多,其中经济价值高的有: 1、翡翠贻贝(Perna uiridis),贝壳大,壳表呈翠绿色,前半部常呈绿褐色,光滑并具光泽;生长纹细密,绕壳顶环生。贝壳内面具珍珠光泽,足丝淡黄色,较细软,个体大,可达20厘米。翡翠贻贝属亚热带广盐性种类。适宜水温10―35℃,最适水温20―30℃,最适盐度14.5―29.0‰。福建省平潭以南的沿海海区均有较广泛的分布。近年来,泉州、漳州两市沿海翡翠贻贝海区半人工采苗和人工桩架式、筏式养殖发展很快,1993年全省养殖面积3万多亩,产量达2万多吨。 2.紫贻贝(Mytilus elis),壳薄,呈楔形,前端较尖细而后端较宽广,生长纹细且明显。壳面黑褐色,壳内面为紫灰色,肌痕清晰。紫贻贝广布于世界寒温带,我国大连、烟台、青岛等地沿海皆有分布。1973年福建省从北方引种成功,现已成为浅海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年又解决了育苗关,平均亩产苗2.9吨,最高达12.6吨。1993年全省紫贻贝养殖面积近万亩,产量达2万多吨。 贻贝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福建省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只要解决好种苗、保鲜和加工等问题,发展贻贝养殖业的前景就十分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