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定省级主要矿种最低开采规模标准
各省(区、市)应根据国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主要矿种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结合本省版(区、市权)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矿种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最低开采规模标准不应低于国家制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并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作为执行的依据。同时结合总体规划中规模以下小矿退出的规划目标,制定出本省(区、市)规模以下小矿山退出的规划目标。
2.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最小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是多少呢
不同矿种有不同的开采规模要求,不知你想知道的是什么矿山?服务年限要求最少3年以上。
3. 合理规划,有序发展
矿产资源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等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出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依规管理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采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矿产资源规划对大、中、小矿的发展都要给予重视,科学规划。
4.3.1 规划研究及“十一五”目标
1)规划研究。调查研究本行政区内有哪些小型矿床、矿点及大矿山残留矿等,资源状况,勘查情况,哪些已经开采及开采利用情况,哪些尚未开采,哪些可供进一步规划开采;当地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情况等。
2)目标。“十一五”期间,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矿,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禁止开采的小矿,占用耕地的砖瓦粘土矿等;对现有合法小矿进行核查,凡符合资源条件,开采技术经济合理的允许其继续开采,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整合。
按照明确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勘查及开采的矿种,矿区和明确小矿的开采规模、总量、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约束性指标,设立小矿采矿权;建立完善对小矿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做到依法办矿,科学采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和谐发展。
具体量化指标由各省级规划确定。
4.3.2 明确矿山最低开采规模
原则上要求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开采的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一证多矿(井)。
根据不同矿种、矿床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市场预测,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全国各矿种大、中、小矿最低开采规模参考要求,在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中各省(区、市)从本地情况出发,进一步确定了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在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时,要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调查。由于最低开采规模是矿产资源规划和管理的主要刚性指标之一,与小矿生存命运攸关,各地在确定最低开采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增强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新建矿与生产矿山要区别对待,新建矿山要提高准入门槛,坚持开采规模与资源规模统一的原则,避免大矿小开,产生不必要的新小矿,现存的生产矿山可分阶段确定最低开采规模,逐步提高指标,为矿山逐步整改、联合提供开采规模指标并落实到每个矿山。
4.3.3 明确小矿的准入条件
因小矿地质工作程度低,一些小矿随着开采进展,有可能有新的发现,甚至可能变为重要的大中型矿床,对此在准入时应有相应的处置要求:
1)符合国家规定的办矿资质条件,具备银行资信证明,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2)符合法律、法规、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要求。
3)符合全国和省(区、市)地方矿产资源规划,特别是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开采矿种和矿区的要求。
4)符合规模生产的要求,开采规模必须与可供开采的资源、储量相适应。
5)符合项目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或者开采利用方案中对生产建设的要求。
6)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复垦的要求。
7)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
4.3.4 明确矿山环境保护和防治、土地复垦的要求和指标等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各省(区、市)对已有小矿和新办小矿按不同矿种和地区分别提出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的要求和指标,对后者从严要求。
4.3.5 加强协调
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指导下,统筹规划、协调小矿的开发。在国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指导下,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赋存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市、县两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按照分类分级管理原则,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重点是法律、法规规定由市、县级管理的矿产资源。对已开采的小矿在清理整顿的过程中,凡符合办矿条件的、依法取得合法探矿权、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应依法保护其权益;凡符合资源整合条件的小矿应引导其联合重组,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凡不符合条件的矿山,要有步骤地停产整顿或关闭;非法开采的矿山坚决取缔和关闭。对新办矿山要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准入条件要求严格把关,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更要求严格把关,必要时采取公示、听证办法进行论证。对西部少数民族和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某些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紧缺的地区,开办小矿的准入条件应切合当地实际,但要保证依法科学开采,不浪费资源。采矿权人对小型矿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找到的大、中型矿床,或原已占有储备的大、中型矿床,政府应通过规划和采矿权管理保护其合理开采,在短期内还来不及建设大中型矿山的,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储备,同时要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资源所有权,不得随意分割出让、转让、甚至一哄而上乱挖滥采。对目前只发现为小型矿床或矿点的,在允许小矿企业开采的同时,应鼓励其投资勘查,以探明新的资源,扩大矿区储量,增强企业后劲。在资源前景较好的成矿带或矿区,不应分割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形成新的分散开采小矿,不利于规模勘查、开采。
4. 鼓励开采区
3.4.1 定义
鼓励开采区是指在规划期内按照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国家产业政策、相关规划要求,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鼓励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区域。
3.4.2 功能定位
通过划定鼓励开采规划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满足相关规划的要求;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对国家和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3.4.3 划分区域
将以下区域划为鼓励开采区:
——矿产品市场前景好,有较好的流向渠道和所依托的后续加工产业的紧缺矿种分布区域。
——有较好的开采技术经济条件,易形成规模化经营,开发利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区域。
——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且具矿产资源开发潜力的地区。
3.4.4 具体划分
矿产品市场前景好,有较好的流向渠道和所依托的后续加工产业的紧缺矿种分布区域。当前,我国的紧缺矿产是指规划期内开采量不能满足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后备资源储量相对不足的矿产。现阶段我国紧缺矿产主要包括铜、富铁矿、优质锰矿、钾盐、铬铁矿、铂族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在《全国规划》中提出鼓励开采区划定的原则性要求。
3.4.5 管理措施
——区内制定有关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优惠政策。
——区内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优先取得采矿权;对开发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且对该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小的矿业权人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等。
——区内按照采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价款的减免办法,可以减缴、免缴采矿权使用费和探矿权价款。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对矿山用地优惠等。
——对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就业等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在进行规划论证后,可以适当降低矿山最低开采规模等规划开采准许条件。
3.4.6 鼓励开采区小结
优化鼓励开采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紧缺矿产保障程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鼓励在矿产品市场前景好,有后续加工产业的紧缺矿种分布区域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鼓励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且具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在采矿权的设置数量和时序上适当给予倾斜,并在矿山建设用地等方面适当给予支持。
鼓励、限制和禁止勘查开采区功能定位及其属性详见表3.7。
表3.7 鼓励、限制和禁止勘查开采区功能定位及其属性
除上述矿产资源重点、禁止、限制、鼓励勘查和开采区外,在《全国规划》中,划定国家级矿产资源储备区和矿产资源保护区等,并做好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的勘查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落实相关政策,做好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储备区或保护区可以参照禁止或限制勘查和开采区的要求进行管理。
在上述所有分区以外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应按照规划区块划分的原则性要求,合理划定勘查开采的范围。尚未达到规划分区条件的地区,应在规划中提出相应管理措施,保证各类勘查开采活动全部纳入规划管理范围。全国规划中对划分规划区块只提原则性的要求。
5. 建筑石材矿
建筑石材矿主要是指建筑石料和饰面石材2种。我国建筑石材资源丰富,分布广,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目前主要是小型矿开采,加工粗放,荒料率、成材率都很低。国土资源部208号文件中,对建筑石料矿最低生产建设规模未作规定。中国建材协会专家认为,建筑石料矿山用户覆盖面小,为本地化矿山企业,价值低决定了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但乡村建设用石料不可缺少,对于大部分不发达地区乡镇和自然村级矿山,建议将建筑石料矿山的最低开采规模控制在1.5万立方米/年,饰面石材矿石最低开采规模为1.2万立方米/年,折成荒料为0.3万立方米/年。
下面列出31个矿种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分类控制标准参考表(表4.1)。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分类控制标准,既可作为新建矿山市场准入门槛之一,也可作为地区对现有生产矿山进行结构调整、小矿山联合改造的起始规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市)之间以及同一个省(区、市)不同地区的资源赋存状况、对各类矿产品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因此,建议各省(区、市)可根据表3.1,制定各个矿种矿山的最低开采规模分类控制标准,最低开采规模标准不应低于国家制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但在经济落后、交通欠发达、资源禀赋条件较差地区也可适度降低标准,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作为执行的依据,具体建议如下:
1)大、中型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的提法建议改为大中型矿山的起始规模较为恰当,对此我们建议应按照国土资源部208号文件执行,本轮规划建议不做研究。
2)对于小型矿山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在208号文件中只规范了小型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的上线标准,有的矿种未设置最低生产建设规模标准,应在本轮规划中重点研究。我们认真查阅了各省(区、市)报送的对接资料建议如下:①对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如黄金、钨、锡、锑、离子型稀土,为了保护稀缺资源,防止滥采乱挖和对环境的破坏,建议严格按研究报告中的标准执行。②对于冶金、化工、有色等矿种如铁矿、锰矿、铝土矿、硼矿、萤石、石膏矿、重晶石等矿种原则上按研究报告中的标准执行,但如西部青海、新疆、西藏等幅员辽阔、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适度降低标准。③对于煤炭、建筑石料、石灰岩等与老百姓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矿种,考虑到此类矿种分布广泛,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地区差异较大,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降低此类矿种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但煤炭属于高危险行业,原则上按研究报告中的标准执行,对于缺煤地区极薄煤层、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低沼气矿井最低开采规模标准不得低于3万吨/年。对于2、3两项中低于研究报告中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的应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作为执行的依据。
3)在规划及规划实施期间,当国家发布某类矿产产业政策,规范产业准入标准时,各省(市、区)应按新的标准执行。
6. 制定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分类控制标准
31个矿种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分类控制标准见表4.1。
表4.1 31个矿种矿山每年最低开采规模分类控制标准
续表
续表
7. 大型石灰石矿山的服务年限最低是多少
这类矿山一般规模较大,可露天开采。最小规模一般要求达10万吨/年,服务年限要求最少3年以上。
8.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和准入条件
各省(区、市)应严格执行规划中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对于新办矿山必须要达到规划设定的最低开采规模,对于没有达到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的生产和在建矿山要在规定时间进行整合,达到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对限期内生产能力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的小型矿山要坚决予以关闭,彻底扭转矿山“小、散、乱”的局面。
9. 制定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的原则
为了保证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防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优化目前矿山规模结构,改变小矿山太多,布局分散不合理的现状,遏制矿山生态环境的恶化,提高矿山的市场准入门槛,调整新建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是必要的。调整新建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应考虑的原则,总体思路是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充分考虑资源整合、产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平衡,实施有区别的政策。包括:
1)要考虑资源的赋存条件。要根据不同省区、不同矿种的资源赋存状况,科学制定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
2)要考虑开采方式。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制订最低开采规模时应考虑露天、地下开采的差异,露天开采的最低开采规模要高于地下开采的最低开采规模。
3)要考虑有利于矿山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要求,适当提高最低开采规模。
4)充分研究首轮规划期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的执行情况,考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场需求情况、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可行性,制定矿山最低开采规模。
5)要从宏观上考虑保持优势矿产的世界地位,适当提高这些矿种最低开采规模。
6)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的设置要和国家近期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相一致,与正在制定的市场准入门槛相衔接,并与总量调控专题中重要矿种相衔接。
10. 重点开采区
重点开采区是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创新点之一,在《全国规划》中,重点开采区的科学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1 定义
重点开采区是指在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过程的调控管理,在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特点、勘查程度、开发利用现状、矿山环境保护等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划定的进行重点规划和统筹安排的区域。
3.1.2 功能定位
重点开采区的作用:促进重点矿产和大中型矿产地的规模开采、集约利用和有序开发,建成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形成保障矿产资源稳定供给的区域,提高重点矿产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将以下区域划定为重点开采区:
1)大中型矿产地、重点矿区、重要矿产集中分布的区域。
2)国家规划矿区及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等。
3.1.3 划分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的原则。突出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以大中型矿产地、重点矿区、重要矿产集中分布的区域为主。根据能源和非能源重点矿产的特点分别划分。
2)坚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特点、勘查程度、资源潜力、开发利用现状,兼顾经济、环境等因素,科学划分。
3)坚持结合矿政、贴近管理的原则。与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提高可操作性,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资源整合等矿政管理提供依据。
3.1.4 划分标准
1)必须是重要矿种。矿种选择下面详细论证。
2)地质工作程度达到详查、勘查程度。具备资源储量基础,矿区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且储量可靠。
3)已开发或待开发的矿产地(区)。主要以新建和扩建矿山为主。
4)对全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矿产地(区)。
5)矿山剩余服务年限大于(含)10年。考虑危机矿山资源危机程度。
6)区内已设置的矿业权权属明晰。
7)空间范围。金属矿产几十至几百平方千米,低风险的矿产重点开采区的范围可适当大一些,如沉积型铁矿、盐湖矿产钾盐等。
3.1.5 重点开采区重要矿种的选择
主要考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全国规划》确定34个矿种作为划分重点开采区的矿种。
1)能源矿产(共7个):石油、天然气、煤炭(焦煤)、煤层气、铀矿、油页岩、油砂。
2)金属矿产(共18个):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锑、钼、钴、金、稀土、钒、钛、锂。
3)非金属矿产(共8个):钾盐、磷、硫、硼、萤石、重晶石、石墨、菱镁矿。
此外,根据《关于加强海砂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0号)的有关要求,为加强对海砂(砾)开采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将海砂(砾)也作为重点矿种。
3.1.6 分区方案
通过建立《全国规划》布局数据库系统,利用ARCGIS9.1系统将各省(区、市)上报拟纳入《全国规划》的重点开采区对接材料、《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划定的123个重点调查评价区和161个重点勘查区、1010座危机矿山、16000余个大中型矿产地等有关材料入库,通过空间分析、综合考虑重要含油气盆地和大中型矿产地的储量规模、资源潜力、矿业权设置等开发利用情况,按能源和非能源矿产划定重点开采区。
3.1.6.1 能源矿产
全国共划定166个能源矿产重点开采区。其中,石油60个,天然气21个、煤炭49个、煤层气16个、油页岩12个、油砂8个。
油气。油气重点开采区以产量及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等参数确定。将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00万吨(含)以上、年产量100万吨(含)以上、且稳产5~10年以上的油田划定为石油重点开采区。将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00亿立方米(含)以上、产量20亿立方米(含)以上、且稳产10~20年以上的气田划定为天然气重点开采区。共划定60个石油重点开采(表3.1),21个天然气重点开采区(表3.2)。石油重点开采区的面积十几到数百平方千米,最大的960平方千米。重点开采区的空间尺度,由于受油气盆地及开发利用、构造等的影响,在空间尺度上变化大,但大多数集中分布在10~200平方千米的空间范围内,即在具体划定过程中,应按此要求把握重点开采区的空间尺度及范围。
表3.1 全国石油重点开采区(60个)
续表
续表
表3.2 全国天然气重点开采区(21个)
续表
煤炭。为达到煤炭资源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规模开采,调控矿业权的目的,2006年,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设立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主要是煤炭资源量大、资源条件好、对于我国煤炭开发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型煤田和矿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煤炭资源大省。规划矿区将获政府鼓励政策,并实行更严格开采准入。截至2007年底,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完成了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内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各省(区、市)根据各地实际,按照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状况及市场情况划定本省的省级煤炭重点开采区。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管理政策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执行,如2004年9月27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家规划矿区内矿权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6号)等。在《全国规划》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作为煤炭的重点开采区(表3.3,图3.1)。依法定程序,合理设置并统一规划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措施和有计划的开采,实现规模开发和有效保护。禁止不符合规划要求和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和保护。
表3.3 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一览表(45个)
续表
图3.1 全国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示意图
煤层气。将高瓦斯含煤区划定为煤层气的重点开采区,通过先开采煤层气,可有效降低煤层中的瓦斯含量,从而降低瓦斯事故的发生频率。根据煤层气的分布现状,划定山西、安徽、重庆、陕西、黑龙江、云南等省(市)的16个地区为煤层气重点开采区(表3.4)。
油页岩、油砂。根据资源储量、禀赋、资源潜力、开发利用前景,考虑到其对油气资源的替代等因素,划分了12个油页岩重点开采区,8个油砂重点开采区(表3.4)。
表3.4 全国煤层气、油页岩和油砂重点开采区(36个)
3.1.6.2 非能源重要矿产
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的划分本着统筹勘查与开采的原则,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以12个金属矿产和6个非金属矿产为重要矿种,在16个重点成矿区带,以及其他相对独立的大中型矿产地及其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在对全国已开发利用的大中型矿产地(区)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首先分矿种划定了近190个全国重点开采区。然后参照各省(区、市)上报的133个重点开采区,通过综合分析、系统评价、上下联动、协调沟通,最终确定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共179个(表3.5,图3.2)。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划分思路见图3.3。
共统计了174个重点开采的面积,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平均830平方千米。按行政区统计分析,除北京、天津、上海外均分布有重点开采区,数量最多的是内蒙古和云南各15个,江西为12个,新疆为10个,大多数省(区、市)的重点开采区为4~6个(图3.4)。
表3.5 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国家级重点开采区(179个)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3.1.7 重点开采区管理政策
针对重点开采区的划分目的及其功能定位,拟定重点开采区的管理措施如下:
1)重点规划和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其一,根据需要,编制重点开采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国家级重点开采区开发利用规划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省级重点开采区开发利用规划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其二,严格控制区内采矿权的数量。对于尚未开展大规模开采活动的重点开采区,必须依据开采规划区块设置采矿权。已经存在大规模开采活动的,要通过整合优化布局和矿山企业结构。
2)严格管理,促进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从矿山最低开采规模、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矿山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准入条件,规范矿产资源开采活动。
3)实行特殊及优惠政策,如优先安排国家级项目、在用地和矿业权审批上给予支持等,引导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集聚,促进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矿山基地建设。
4)在区域空间上,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要协调一致,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保持一致。根据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与矿区储量相适应原则划分开采规划区块,指导采矿权的合理设置,提高采矿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矿山企业总数,限定进入国家级重点开采区的矿山企业必须是大中型采选加工一体化的联合企业。区内已设置的采矿权,可根据矿业权设置方案等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矿山布局和矿山企业结构,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国家级重点开采区内的矿山企业支持力度;使之在采、选、冶、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本地矿山企业的表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立重点开采区矿权设置标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不予设置采矿权。按规划要求对区内现有采矿权进行评估,限期达标,不能达标的采矿权到期不再延续。
图3.2 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规划示意图
图3.3 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划分思路
图3.4 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在各省(区、市)的分布图
5)煤炭重点开采区内要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设置煤炭探矿权,应对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勘查实施方案进行严格审查。煤炭探矿权人在依法取得煤炭勘查许可证后,应对勘查区块范围内的煤炭和煤层气进行综合勘查。在规划确定的煤层气重点开采区内要按照“先采气,后采煤”的原则进行矿产资源开发。
此外,鉴于重点开采区的矿类(种)不同,应根据各矿种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分区政策,以体现特色,深化分区研究。
3.1.8 重点开采区小结
通过促进重点开采区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将矿产资源比较集中和开发利用条件好的地区划定为重点开采区,重点规划和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集聚,促进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矿山基地建设,形成为保障矿产资源稳定供给和创新资源开发模式的重要区域,提高重点矿产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2006年全国60个石油重点开采区内原油产量占63.48%,21个天然气重点开采区的产量占同期全国的56.03%。预计分别到2010年和2015年,全国油气重点开采区内的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一半以上,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开采区内总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一半。重点开采区内严格控制矿山规模,严格按照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对已经存在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依法进行整合,优化布局和矿山企业结构,引导资源向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业企业集中。对尚未开展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重点开采区,严格控制区内新建矿山的最低开采规模,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的矿山开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