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临时工以什么年限为标准
1、非全日复制用工,是指以小制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那么形式;2、如果你现在的单位不是这种用工方式,那么: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并可以要求不签劳动合同期间双倍工资补偿
㈡ 劳动法有规定临时工最长使用期限吗
临时工没有期限的限定,用工时常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确定。《劳动内合同法》的修订案针对容的是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派到用工单位是指的这样一种。
《劳动法》第二条中"劳动者" 其范围是很广泛的,既也包括了正式职工,也包括了临时工。因此,正式工也好,临时工也罢,只要一旦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这种关系哪怕只存在一天时间,凡正式工享有的权益,临时工也均应享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可不要认为自己和正式工有多少差别,而在享受《劳动法》所赋予的权益上不能依法去争取。
㈢ 临时工协议合同期限一个月,只要协议合同没有到期,每天就应该支付我最低工资标准,是吗临时工协议合同
现在不存在临时工协议合同,应当是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
一般情况下应回当签订劳答动合同,如果工作超过一个月不签订劳动合同就应当支付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没有到期,如果你每天都工作,就应该按照合同规定支持工资,不上班即便是合同没有到期也可以不支付工资。
㈣ 做临时工的年限退休时能算工龄吗
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在后来成为合同工。对按照有关规定招用的临时工,转为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其最后一次在本企业从事临时工的工作时间与被招收为劳动合同制工人后的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前的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后的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计算缴费年限。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不能计算视同缴费年限或缴费年限。
(4)临时工的期限扩展阅读:
关于临时工作人员
关于临时工作人员转正和录用后的工龄计算问题
①临时工被录用或转正后的工龄计算
临时工(包括亦工亦农)被录用或转正后,在本单位最后一次做临时工的时间可以与录用或转正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②民办(代课)教师被招用录用后的工龄计算
民办(代课)教师被招收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或经组织批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毕业(或结业)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并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其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前最后一次经组织批准任民办教师的工作时间可以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在两个以上单位连续担任民办教师的时间,凡经组织批准调动的,应当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合并计算法,也叫合并计算连续工龄。是指职工的工作经历中,一般非本人主观原因间断了一段时间,把这段间断的时间扣除,间断前后两段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如精简退职的工人和职员,退职前和重新参加工作后的连续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
㈤ 临时工工作年限可否计算为连续工龄
问:我们是浙江省某市供销社系统20世纪70年代招用的临时工,后转为企业劳动合同制工,自1999年开始,先后达到了退休年龄。对于我们转为合同制工之前临时工阶段的工作年限是否应当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是否应当视同缴费年限,我们与当地社保部门认识有冲突。社保部门不予认定连续工龄,我们认为应当予以认定。请问在这个问题上到底应该如何认定?
对于临时工转为合同制工z之前的工作年限如何看待,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2002年原劳动保障部向贵州省劳动保障厅发布了一份复函,即劳社厅涵(2002)323号文。该文明确规定对按照有关规定招用的临时工,转为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其最后一次在本企业从事临时工的工作时间与被招收为劳动合同制工人后的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前的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后的临时工期间的连续工龄,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计算缴费年限,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不能计算视同缴费年限或缴费年限。
由此可以看山,对干临时工的工作时间是否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关键在于临时工的工作年限是否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之前。总的原则是: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之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并视同缴费年限;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之后的工作年限,计算为连续工龄,
但是不视同缴费年限,而是应当由用人单位给予补缴社会保险费。
因此,关于你们在供销社临时工的工作年限依据劳社厅涵(2002)323号文的规定,应当与转为合同制工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且视同缴费年限,当地社保部门的看法在法律上是与临时工的政策相冲突的。
㈥ 临时工合同与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区别
一.
临时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概念,
有“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区别.
“正式工”是铁饭专碗或属金饭碗,
“正式工”不签劳动合同,
一干干到退休,
“临时工”是泥饭碗.有一定的期限,
称为合同工.
现在已经淡化了“临时工”的概念,
不论“临时工”还是“正式工”,
都应当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
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规定: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三.
综上,
临时工合同与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区别是:
1.
临时工合同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可以约定试用期,
2.
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没有固定期限,
任务完成合同即终止.
不得约定试用期,
㈦ 临时工合同最长能签多长时间
不存在临时工合同。目前法律范围定义三种用工合同,一固定期限,二不固定期内限,三以完成容一定任务的合同。半年合同到期后续签是很正常的要求,当然你们双方约定半年一签的也可以,连续到第三份合同你可以提出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
㈧ 临时工和无固定期限合同工的区别是什么
仅供 参考:
临时工现在通常是劳务工,无固定期限合同工就是合同工,只是没有约定合同期限。
办理社保中"职工性质"为劳务工和合同工的差别是合同工是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单位要交社保,今后遇到问题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务工是不须要交社保的,今后遇到问题适用民法,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合同工:工人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直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所有的福利待遇均在你单位享受,所有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都由你单位来承担
劳务工: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上岗协议,与用人单位不产生直接的劳动关系;福利待遇由你单位与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派遣单位共同承担用人单位的义务,
合同工
工人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直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所有的福利待遇均在你单位享受,所有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都由你单位来承担 。
劳务工(临时工)
劳务工是指不与用人单位发生任何关系,仅和劳务公司签订合同,工资由劳务公司支付。
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上岗协议,与用人单位不产生直接的劳动关系;福利待遇由你单位与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共同承担用人单位的义务,比如社会保险费哪个单位交,工资哪个单位给,福利如何享受,都由你们两家单位约定的。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话,应当由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
正式员工
根据2008年1月1日即将颁布的劳动法,所谓正式员工是指:在签完2个短期合同(2~6)年后企业必须与其签订不定期合同不得以任何不恰当理由辞退(包括企业效益等)。
非正式工和合同工
所谓非正式工和合同工是指人事档案入人才外服公司或“皮包公司”,劳动者与人才公司(或皮包公司)签订合同,而用人单位与人才外服公司签订合同,辞退员工时需按照合同规定给与补偿,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与正式工区别对待。
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劳务工是福音,法律规定同工同酬.所以,劳务工要提高自身的待遇,要注意掌握平时的证据。
㈨ 临时工与正式工有什么区别
、签订的主体不同:
合同工是员工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并派遣到各项目上,合同一般存在3年左右的期限。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国企单位直接招聘人员,正式工作后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管理及调遣由工作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与派遣公司不产生直接联系。
正式工是员工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合同期限较长。需要注意的是,本科毕业生需进过一年见习期方可成为正式工,但见习期间待遇与正式工无差别。
2、工资、福利待遇等:
工资:大致采用此方式计算: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各类补贴-五险一金。采用“定岗定薪”方式,基本工资及奖金根据所属岗位制定。
合同工较合同工不会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他无明显差别。表现良好的的合同工,在完成项目部评定及公司评定后,可转换为正式员工。
3、工作权限不同:
合同工在日常执法行动中,只能是协助执法,而正式工具有执法权,可以指挥合同工协助执法。
4、招聘方式不同:
合同工是通过人事部门,或者用人事部门自行发布招聘信息,通过面试流程后,与用人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是劳动关系;正式工则是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和部队军官转业安置等方式获取编制而上岗工作。
5、在政府部门,合同工没有国家编制,正式工有国家编制,福利待遇也不同;
在民营企业中,两者没有特别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