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服丧期限最长

服丧期限最长

发布时间:2022-07-27 02:58:24

1. 民间五服怎么算

小编小的时候经常在村里听到有人攀亲戚时说:“咱俩可是亲得很,没出五服”

当时也是对五服很不解,后来才了解到,“五服”原来是指五种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所以现在的五服大致是这样算的:

一服:父亲、儿女

二服:爷爷、姑姑、姐妹、兄弟、侄女、孙子、孙女、伯伯、叔叔

三服:曾祖父、叔伯父、堂兄弟、堂伯叔、堂姐妹、堂姑、堂侄女、堂侄子

四服:高祖父、堂爷爷、堂孙子、叔伯曾孙子、玄孙、玄孙女、堂孙女

五服:族兄弟、族姐妹

2. 一般情况下服丧期为多久才能走亲戚家

1、白事多长时间后走亲戚
丧期中丧家不可与他家来往。风俗上。是要 49 天之後。才可以去别人家 , 最好都满 49 天之後才去家庭拜访之类。娘家有人死去时在五天之内不能吃娘家的食物。家中有人死去时 , 近亲属在五天的守丧期中 , 不能吃糖、盐、辣椒、花等甜的或咸的东西。丧家的丧期是五天 , 同氏族者三日 , 村落全体族人也有一天停止工作 , 在家休息 , 为死者守丧。对年 ( 一年之内 ) 之前 , 遇到节日要提早一天未往生者过节 , 因为往生者尚未写入祖先牌位 , 所以不可以和祖先一起过节。
2、白事期间的礼节
不进出庙宇 ; 传统礼俗认为服丧守孝期间身不清净 , 於此期间祭祀表对神明不净。治丧期间尽量不拜访亲友 , 以表对他人之尊重。远离娱乐场所 , 布施修福 , 以表对先人礼敬追思。百日之内建议勿参加亲友之婚丧喜庆活动。
3、白事是什么
白事 , 是指帮家里人给去世亲人办理葬礼。白事是办理丧葬的一种地方称呼。白事是地方用语 , 指的的丧葬 , 名词是指意生殡葬 , 中国民间白事礼仪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 , 分为送终 , 报丧 , 入殓 , 守铺 , 搁棺 , 居丧 , 吊唁 , 接三 , 出殡 , 落葬 , 居丧。在中国近现代改革丧葬礼仪的过程中 , 又出现了另一种 " 科学主义 " 的论调 , 总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丧、殡、葬、祭耗费钱财、人力、土地资源 , 所以要尽量压缩以至于无。科学主义还宣称 :" 丧 "、" 殡 "、" 葬 "" 祭 " 过程中的一些悼念活动皆是迷信 , 是一种无价值的纯粹浪费 , 要尽快消灭 , 如此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样做 , 将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以笔者之浅见 , 人是一种会死的生物 ,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 , 死亡是人之最恐惧的对象、最痛苦的结局。殡葬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承担起减轻人类这种恐惧与痛苦的任务 , 达到生者与逝者、人与 " 神 " 的和谐。
白事的风水禁忌
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 , 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 , 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 , 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 , 不孤单 ; 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 , 灵魂可得安宁。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 , 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 , 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 , 俗称 " 接气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 , 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 , 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 , 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 , 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 , 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 , 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 , 民间有十不葬歌谣 : 一不葬粗顽块石 , 二不葬急水滩头 , 三不葬沟源绝境 , 四不葬孤独山头 , 五不葬神前庙后 , 六不葬左右休囚 , 七不葬山冈撩乱 , 八不葬风水悲愁 , 九不葬坐下低小 , 十不葬龙虎尖头。
白事礼的介绍
丧葬礼俗 , 古称 " 凶礼 ", 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旧时 , 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 , 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 , 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 , 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 , 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 , 厚葬重殓 , 事死如事生 , 讲求排场 , 民间俗称 " 办白事 "。人们对丧葬礼所需竭尽全力 , 甚至倾家荡产。同时 , 丧葬礼俗仪规繁缛 , 贫富差异十分明显 , 成为富商大贾和官宦人家赌豪竞奢的一种形式。其传承轨迹 , 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 在传承过程中 , 由繁缛到简单、再由简单复归繁缛的发展过程 , 并根据自身需要 , 推衍了旧有的礼俗仪规。

3. 三年之丧的历史由来

三年之丧的流变

在我国,为逝去的亲人“服丧”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服丧的规格以亲疏为差等、以时间为界限,大体有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以及缌麻三月之分,统称“五服”。这里以“斩衰”的规格最高,时间最长,也最为古代礼制的“孝弟之道”重视,正所谓:“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1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他还说:“夫三年之丧,乃天下之通丧也。”2汉律中也确实有“不为亲行三年服,不得选举”的文字。3此后与此相关的官制与民风数千年绵延不绝,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而俗成的礼制,溯其源,究其流,却有许多需要梳理的事情。
首先,关于五服之说起始于何时的问题。《礼记·三年问》中说:三年之丧“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这话说得有些来头,相传尧帝死时,百姓如丧考妣,三年之间全国停止一切乐音。4后来孟子在阐述尧、舜、禹禅让的事情时,也提到他们相继都服了三年之丧。5但是,说服丧之事“自古有之、不知起始”也有些绝对化,因为还有记载写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时。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6可见它总有一个发展过程。何况曾几何时儒学并不是一个时代的金科玉律,而是诸子纷争的一家之言。
那么对于服丧的事情,其他诸家是如何看待的呢?这里与上述说法最为相悖的就数墨家了,《墨子·节葬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有人问:“厚葬久丧不是圣王之道吗?”墨子说:不是的,尧、舜、禹都是在旅途中死去的,他们着衣不过三件,占地不足三尺,下不至泉水,上不透臭气,甚至任凭牛马追逐、市人践踏。“故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又问:既然不是圣王之道,为什么人们“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呢?墨子称这是“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他列举了各地一些流行不止的丧葬奇俗,诸如 沐国人将长子肢解吃掉,认为宜于生养弟弟,祖父死后将祖母抛弃,认为不能与鬼的妻子同住;炎人国人将死去的亲人剔掉皮肉,仅葬其骨;仪渠国人的亲人死后聚柴而焚烧,以尽孝道。墨子说:“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7由此可见在服丧的问题上儒、墨两家针锋相对,而“百王之道”究竟如何又悠谬难稽,因此说它与生俱来、天经地义显然是不恰当的。
作为儒学的一家之言,早年尚有同是“显学”的墨学与之论争;汉代初年,仍然有人以禹王受洪水之患、朝死暮葬的故事来说明帝王应时而变的道理;8即使到了儒家概言天下的时候,反其道而行的人还是有的,在汉成帝年间,刘向曾经上疏反对厚葬久丧,他列举了大量先贤薄葬的例子,包括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等,说明“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道理,又以秦始皇等人的厚葬为例,指出“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垄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9这种论点对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0的儒家信条来说,无异于断其根脉,是大不敬的。无论如何,“通丧”之事是要打问号的,说它源于儒家的世代传承大约更确切些;至于五服的说法究竟肇始于何年何月,倒确实是无法说得真切了。
其次,关于五服之中各种服丧的时间尤其是斩衰中的“三年”之制是根据什么确定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丧制中的“三年”并非实数,正所谓“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它是将齐衰的丧期加长一倍;11当然究竟应该二十几个月还是有争议的。12现在我们侧重探讨一下这些时间概念的文化背景,对此最一般的解释为:三年的丧期表示隆重,一年和九个月表示折中,三个月和五个月表示节省。13此说貌似平淡,但数字本身的性质比较直白,大约最合古义。当然这只是诸多说法中的一个,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解释,我们不妨一一道来。
其一见于《尚书·无逸》中的一段故事,那是在周成王成年即位的时候,周公告诫成王要向殷商几位优秀的帝王学习,其中高宗即位后听信冢家,三年之中从不轻易说话,一旦说话就能迎得人们的欢悦,所以能够在位五十九年。14周代以降的儒生不断地赞颂他“三年不言,言乃欢。”15但他的“三年”丧期从何而来呢?司马迁说,高宗即位后立志复兴殷国,但找不到辅佐者,所以三年不说话,静观国风。一天他梦见一个名字叫“说”的圣人,于是按照梦中的形象四处寻找,找到这个人后,“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16
其二见于孔子与宰我的一段对话,宰我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一年足够了;孔子背地里大骂宰我“不仁”,并说:儿子生下来,要到三岁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天下通行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作法。难道宰我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抚爱吗?17孔子的说法古朴单纯,极具人情味,作为一项“大礼之源”,虽然缺乏崇高的意义和神秘色彩,却十分贴近人性的本质。
其三见于周武王的一段故事,文王去世之初,武王继位,天下未定,武王为了使文王的美德昭明天下,让夷狄各自带着他们的财物前来进献;道路遥远的地方不能按时到达,于是便治理三年之丧,把文王的尸体大殓于两楹之间,用来等待远方之人。18这段故事听起来让人产生一种不良印象,似乎拉长时间只是为了等候他人“以其贿来贡”。其实不仅这段记载令人可疑,就连武王是否老老实实地为文王服丧三年都是问题,像司马迁记载:“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19刘安的另一段记载中也写道:“武王伐纣,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不(衍文)为三年之丧始(衍文)。”注意,这两处衍文事关重大,“为”与“不为”意思正好相反,有没有“始”字关系到是谁最先服三年丧的。后来的儒生最希望这句话中没有“不”字,以免武王承担破坏古礼的罪责;他们又说没有“始”字,否则又与以往的记载矛盾了。20可见这里面确实存在疑点,不然为什么周公不让成王向武王学习,而让他向殷国的高宗学习呢?
其四,也有解释说,拉长丧期是为了使同族的繁衍不快,正所谓“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21此说的含义有些蹊跷,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其意是在控制人口数量还是在提高人口素质呢?说不清楚。有趣的是《墨子》中的记载竟然与此说截然相反,其中写道:“据说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可以增加人口数量,是这样吗?”墨子答道:不是的。因为按照儒家的规定,服三年丧的人要使自己目陷颜黑,耳目不聪,立必扶,行必杖,这些人“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哪还有力量交媾繁衍?所以说这样做只能使人口的数量下降,而人数的衰减又会导致国力的衰落。22你看,墨子的观点与淮南子的记载不谋而合,但儒家的本意究竟如何却无从考证了。
最后,我们再探讨一下五服之说官制化和民俗化的前过程。结合上面的研究可以推断,古时丧服本无定制,三年丧也只是儒家的创制。例如,墨家不但反对儒家厚葬久丧的繁礼,而且认为儒者将亲人按照亲疏关系划分等级也是不对的,像《仪礼》中规定妻、长子与父母的丧期相同,伯父、叔父等的丧期却较短,23这不是最大的悖逆之事吗?儒者在人死之后陈尸不敛,登堂窥井,挑鼠洞,探涤器,“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24道家的观念更为豁达,他们认为儒家的三年之丧和墨家的三月之丧都是“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前者丧期太长,使人无力为之,只好伪饰情感;后者丧期太短,让人强制绝情,不近情理。有思念之心的人即使不服丧也会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无伤怀之意的人即使服丧也会戏笑其中,思心其外。25显然,道家主张的是重情感、轻礼仪的“无丧制之丧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念的冲突不仅发生在诸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儒家内部。像宰我不肯服三年丧与孔子之间的争吵,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26当然也有表现好的,像子贡为孔子服完三年丧后,又“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27令人遗憾的是孔子本人却有不光彩的记录,在他为母亲披麻带孝的时候,一听说季氏举行宴会,就急忙跑去赴宴,结果被阳货赶了出来。28可见礼制与人性的冲突有多么深刻。不过为了实现入世独尊的欲望,儒家们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神化礼制的功能,将儒学宗教化、术数化。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将丧礼与命运相联系的作法,像鲁昭公的母亲齐归死了,昭公安葬归来,脸上毫无悲色。叔向说:“国有大丧,却不停止阅兵;有三年之丧,却无一日之戚,看来鲁国的地位要下降了。”后来果然应验了叔向的推断。还有一次,周景王在一年之中遇上两次三年丧期,但依然大摆宴席。叔向又说:“天子恐怕要不得善终了。因为我听说‘一个人喜欢什么,必然死在这上面。’而天子为丧事而欢宴,所以他将来自然要死在忧伤之上了。”29从叔向的论说中,你是否体验到一种诅咒味道?这正是“礼教杀人”的先声。到了汉代,儒家逐渐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的,三年丧制的实行也不断地强化。直至安帝时,三年丧已成为选举的一种资格,这种官化的直接结果自然就是民俗民风的蔚然而成了。30

注 释

1《礼记》第三十八,三年问。
2《论语》第一,学而;第十七,阳货,又见《礼记》第三十八,三年问:“夫三年之丧,乃天下之达丧也。”
3《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应劭注:“汉律以不为亲行三年服不得选举。”
4《尚书》尧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5《孟子》卷十八,万章上;卷十,滕文公上:“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6《周易》系辞传下。
7《墨子》卷六,节葬下。
8《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
9《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
10《论语》第七,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11《礼记》第三十八,三年问:“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12(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五,三年之丧:“今从郑氏之说,三年之丧必二十七月,……。”
13《礼记》第三十八,三年问:“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
14《尚书》无逸:“其在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15《礼记》第四,檀弓下:“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有诸?’仲尼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宰三年。’”第十三,坊记:“《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第四十九,丧服四制:“《书》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又见《论语》第十四,宪问:“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16《史记》卷三,殷本纪。
17《论语》第十七,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积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8《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武王继文王之业,……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盈之间,以俟远方。”
19《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
20《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见集解王念孙注:《道藏》本“不为三年之丧始”下注云:“三年之丧于武王。”案:“故不为三年之丧始”,当作“故为三年之丧始”。高注当作“三年之丧始于武王”。《藏》本始字误入正文,正文“为三年之丧”又衍不字,则正文、注文皆不可读矣。且上文以舞、处为韵,若丧下有始字,则失其韵矣。此言武王为三年之丧,而禹则朝死暮葬,与武王不同,非谓武王不为三年之丧也。下文云“修干戚而笑镢插,知三年而非一日”,“干戚”字承上文舜舞干戚而言,“镢插”二字承禹令民聚土而言,“一日”二字承禹朝死暮葬而言,“三年”二字则承武王为三年之丧而言。若云“不为三年之丧”,则与下文反矣。《要略》云:“武王誓师牧野,……”彼言武王治三年之丧,正与此同。若云“不为三年之丧”,则又与《要略》相反矣。《道应篇》述武王之事,亦云“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以上三篇皆谓武王为三年之丧,故高注云:“三年之丧始于武王”也。《藏》本作“三年之丧于武王”者,始字误入正文耳。刘绩不知是正,又改注文为“三年之丧于武王废”,朱本又改为“言始废于武王也”,皆由正文误作“不为三年之丧”,故又改正文以从之耳。
21《淮南子》卷十二,道应训。
22《墨子》卷六,节葬下。
23《仪礼》第十一,丧服。
24《墨子》卷九,非儒下。
25《淮南子》卷八,本经训;卷十一,齐俗训。
26《论语》第十七,阳货。
27《孟子》卷十,滕文公上。
28《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29《左传》第二十二,昭公十一年;第二十三,昭公十五年。
30汉代以后,“三年之丧”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势力,普及开来。这一过程纷繁复杂,几经起伏。详见胡适《三年丧服的逐渐推行》。当然,此文发表后有争议,又见胡适《说儒》、傅孟真《东周封与殷遗民》以及杨希枚《<孟子•滕文公>篇三年丧故事的分析》。在这里,仅引《文苑英华》卷三零六中刘湾的一首诗“虹县严孝子墓”,由此透视汉以后三年丧制的力量。诗云:“堂孝教因心,天然得所资。礼闻三年丧,尔独终身期。下由骨肉思,上报父母慈。礼闻哭有卒,尔独哀无时。前有松柏林,荆蓁结朦胧。墓门白日闲,泣血黄泉中。草服被枯骨,垢容戴飞蓬。举声哭苍天,万木皆悲风。”

4. 五服是什么

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多妻,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宁国府的贾珍;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5. 五服有哪些含义

‍‍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具体原则是:服制越近,即血缘关系越亲,卑犯尊的处罚越重,尊犯卑的处罚越轻。如果服制越远,则表明血缘关系越疏远,这种情况下,卑犯尊的处罚越轻,尊犯卑处罚越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父子相互之间的犯罪,如父亲打骂儿子,儿子没有控告的权利,即父亲免罪,如果儿子打骂父亲,则要处死,所以五服制罪的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在《晋律》中第一次将五服制罪即“服制”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从此确立了后世的法定亲属等级制度。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唐朝法律继承了晋律的以服制制罪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明确具体地列入律条。

五服制罪体现了礼教要求的“亲亲尊尊”原则,越亲近的就越应该爱敬,如果侵害则要严惩。同时,财物上越亲的越应照顾,所以儿子偷着拿父母的钱财并不算偷,最多被训斥。在依照五服制罪时,和现代人人平等的法律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古代社会中,一种行为有罪无罪,或者罪刑轻重,常常取决于当事人之间是否有五服内的亲属关系,以及关系远近。同样是斗殴,打了一般人,罪较轻,打了自己的长辈尊亲,如大功以上亲属,罪行尤为严重要入十恶之一的“不睦”罪,要受死刑。古代社会的法律等级制在五服制罪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

6. 古代服丧制度会不会造成子女无法娶妻生子

旧时制度,服丧守孝时间,依据血缘亲疏而长短不一。最长的是丁忧(父母之丧),为三年。旧时,服丧期间不能喝酒吃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娶妻纳妾,不能行房事,不能访友做客。对亲友送来的红白请柬,可不置理。做官的丁忧要辞官,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
在民国以前,流行早婚,常有十二、三岁小男孩拜堂成亲的。主张女比男略长,甚至有年长十余岁的,称为长(掌)家婆。小男娶大女的现象较普遍,流传“十八姑娘三岁郎,晚晚洗脚抱上床,不是爹妈双全在,你是儿来我是娘”的民谣。女子早婚也常见,尤为童养媳为甚,有10来岁即成婚的。
所以你说的这个时间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不会影响生育

7. 什么是五服,五服是指几代人

“五服”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五服指五代人。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拓展资料: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

  1. 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宗亲方面,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旁系,无不有服;外亲方面,却只对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有服,且等级要低得多。

  2. 亲疏有别:五服偏重父系,其轻重也主要用以体现父系宗亲之间的亲疏远近。血缘愈近的服制愈重,反之则愈轻。如同父兄弟重于同祖的从父兄弟,从父兄弟重于同曾祖的从祖兄弟,从祖兄弟重于同高祖的族兄弟。出了五服,便只有同姓之亲,已无需为之服丧。

  3. 男女有别:五服所体现出的男女不平等十分明显。如父母俱为生身之亲,为父是斩衰三年,为母是齐衰三年,若父尚在世,则只能为母服齐衰杖期。又如夫妻之间,妻为夫服最重之丧斩衰三年,夫为妻则只服齐衰杖期。

8. 服丧期限有什么讲究服六年有什么特殊含义

我们这的讲究是过年不能贴春联
不能做年糕
但只服三年

阅读全文

与服丧期限最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浏览:970
转让翻转犁 浏览:705
门头广告牌使用费合同 浏览: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