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南非土地所有制期限

南非土地所有制期限

发布时间:2022-06-17 13:43:12

A. 土地所有制的历史沿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意义: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 井田制(西周始),土地国有,是周王私人财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战国始),土地开始私有,封建化编户齐民制(西汉始)租调制(北魏始)租庸调制(唐始)两税法(唐):以资产和土地为依据,代替人丁税方田均税法(北宋)一条鞭法(明)摊丁入亩(清)
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土地所有制当人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土地制度存在许多重大问题时,不禁要问:当初为 什么不去甚解西学?为什么以暴力革命“一刀切”地终结了“原本来有市场”的旧中国城市土地制度?为什么要创建并实行社会效率并不高的土地公有制?这一切答案都需要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国情中去寻找答案。 1920年代的旧中国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华民族生存的斗争,是封建官僚势力压榨与贫苦大众反抗的较量。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旧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早已病入膏肓,甚至不能支持社会简单的再生产。传统的“均田思想”只是善良者的愿望,“西学救国”更为国人唾弃,无公正而又少效率(仅有奴役效率)的土地私有制,无论于城、于乡都不能改变旧中国水深火热的社会剥削和欺压现状。
1929年,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作出了截然不同的 规范,引出了天壤之别的后果。民国政府颁布的《民法典》沿袭了土地私有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掠夺之末、资本积累之初、列强侵略之颠,国土私有实际只被少数“强者”所占,民众绝对的无产、少地形成了社会“干柴式”的贫困隐患。此时,中国共产党人却恰到好处地在《井冈山土地法》中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少平均分配”,从而引发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相比之下,国民党的《民法典》却为其统治的失败埋下了种子。此后20年,亿万希望拥有土地的劳苦大众“民不畏死”,自愿参加支持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是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本来城市就很少 ,帝国势力、外国资本、政府官僚和弱不禁风的民族资本,占据了绝大部分城市土地。所谓的“土地市场”只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是少数富人和官僚势力的“圈地俱乐部” 。巧取豪夺是旧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要游戏规则,地产总是向少数强权者集中,多数劳动者越来越依附于剥削、欺压他们的人,其悲惨程度是西方人和后来人所难以想象的。中国社会的黑暗,激励新政府要彻底改变历史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坚持人民共和国代表社会公正的原则,在城市中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土地国有化政策。
一是没收外国资本、官僚资本以及原国民党政府和敌对分子占有的城市土地。当时,外国资本在中国城市的领地大多是殖民侵略的产物,是通过不平等的政治条约而掠夺进帐的,没有任何合理的交易成本可言。特别是大城市中的所谓“租界地”,尽管通过外国资本多年的建设和经营有所增值,但其政治上所享有的“城中之国”式的种种特权,对中国人民是不能容忍的“国耻”,新政府对其取缔、没收,自然是在情理之中。而中国政府在进城之后面临敌对势力的疯狂颠覆,立即没收官僚资本、旧政府和敌对分子所占有的城市土地,给广大市民以改朝换代的社会警示,并以坚定的决心来承受对内与旧势力斗争、对外与世界列强对抗的各类风险,是无可非议的。1950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 ,没收封建地主在市郊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并规定了相应的分配、使用办法。到1951年底,历史性的土地没收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政府拥有了属于全民所有的一部分城市土地,这为以后的城市土地国有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对市区中、小资本占地,先保护、后赎买渐变为国有土地。新政府对城市中一般私 有资本产权采取了比较温和的保护和改造政策,这与革命理论中的社会阶级分析方法不无关系。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城市中的私人资本占地大多不属于封建主义和殖民买办的性质,进城后要团结中、小资本阶层,就应当承认和保护其土地所有权。因此,1949~1955年间,中国在城市中实行了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政策。即使在城市郊区的土地改革中,对民族资本、私人学校、宗教团体的市郊占地实施了有偿的征收。
1956年,中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积累,抗美援朝战争也基本结束,新生政权和社会生活已全面稳定,中国政府着手开始对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市区的私人地产主要采取赎买、公私合营、国家经租等方式,定价收购,按本付息。由于这部分土地私有者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不大,政策在推进中也比较宽松、稳妥,所以这一历史进程虽长达10余年,却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1966年,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定息,停止付租,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正式结束。届时,中国城市中只剩下极其有限的私房占地了。因为,那时中国人的普遍愿望确实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赎买价格不能、也不应当远离当时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水平。这就是“历史成本”与“现实成本”的差异所在。
三是国家长年以定价征地不断扩大国有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实行以 一切生产要素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兴建了许多新的城市、工业基地和公共设施,中国的城市已经从1949年的136个,发展到2002年的660个,原有城市的土地面积也成倍扩大,城市的扩张必然要侵占城市周边的非国有农用地。在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基本建设投资和重大工程上马,都是靠国家计划来组织实施的,其间国家公共资本的注入也难以再延续原先的非国有化地权。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副产品”是大量土地所有权由私向公、由集体向国有单向转移。
变更土地所有权涉及到许多敏感的社会矛盾,国家征地也不言而喻地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鉴于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央政府对征地相当慎重,早在1953年就颁发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此后又多次对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其中对征收土地的原则、程序、审批权和各类补贴费用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标准。在征收土地的同时,国家对城市用地实施了行政划拨,基本上确定国有土地产权后供公共部门和单位无偿、无限期地使用。
对政府垄断征地和无偿划拨这样的行政举措,学术界颇多微词。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如 果在选项论证、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社会监督等环节稍有失误,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浪费。而某些政府官员权力寻租,也滋生出刘青山、张子善等层出不穷、别开生面的“败类”,不少城市工程即使仅从经济学角度也能堪称无可逆转的“败笔”。如何改革国家征地、用地机制,至今依然是中国必须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
经历过33个错综复杂的春秋,中国城市中尚属于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土地已经很少,到1982年,官方认为城市统一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业已成熟,于12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方式宣布:“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终于终结了城市土地产权全部国有化的漫长历史,并从最高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国家多年所推行的土地公有制。 19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土地重新推行私人承包经营制,城市经济主体也出现了国有、集体、外资和私营等多元化趋势,城市用地逐渐出现了市场化的迫切需求,此后分离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实践,也确实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城市土地统归国家所有的基本制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探索土地有偿、有期限、可流通的使用方式,保护土地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使之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B. 南非的国体,政体和中央与地方体制是什么

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陆地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东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
1994年临时宪法是南非历史上第一部体现种族平等的宪法。1996年,在临时宪法基础上起草的新宪法被正式批准,并于1997年开始分阶段实施。宪法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度,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相互依存,各行其权。
南非是非洲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南非的经济相比其他非洲国家是相对稳定的。
南非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发达,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股票交易市场,黄金、钻石生产量均占世界首位。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国际事务中南非已被确定为一个中等强国,并保持显著的地区影响力。
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比勒陀利亚(现已更名为茨瓦内),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
截止至2002年,南非全国分为9个省,根据2000年通过的《地方政府选举法》,全国共划有287个地方政府,包括8个大都市、44个地区委员会和226个地方委员会。

C. 各国的土地使用权都是几年

香港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政府所有制下的土地批租制度,由香港政府一次性出让若干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并一次收取整个出让期限内各个年度地租的贴现值总和。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对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香港此后实行了土地批租制和土地年租制的混合体制。从政府和土地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混合体制与单一的土地批租制相比,在制度安排上更加合理。我国内地实行与香港大体相同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批租制度,香港的土地管理经验可以为我国内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借鉴作用,土地年租制和土地批租制的混合体制应该成为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的备选方案之一。

香港的

土地出让制度

(一)香港土地的政府所有制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三部分,全境土地面积 1097平方公里。1903年,港英政府完成了对全港土地详尽的地籍测量,调查和登记了香港境内土地的产权、位置、面积、用途等,同时对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变革,宣布除新界部分农业用地归当地村民所有外,其他土地统称为“官地”,最终所有权归英国王室所有,由港英政府代为行使。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按照1990年4月中国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属於国家所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出租或批给个人、法人或团体使用或开发,其收入全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支配”,从法律上确定了回归后香港土地的特区政府所有制形式。

(二)香港土地的批租制度

自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香港就开始实行土地批租制度,即土地所有权归英国皇室所有,由港英政府代为掌管并向土地开发商或土地使用者批租土地,开发商或使用者通过承租取得规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并向港英政府一次性交纳规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1997年香港回归后,依照“中英联合声明”、《基本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港英时期的土地批租制度得到延续,香港特区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制度继续实行,其收入全部归特区政府支配。

香港政府通过土地契约将不同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批租给受让人。土地契约是土地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达成的协议,在协议中出让方允诺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出让金后在规定期限内拥有土地使用权,并在期限届满后归还土地。土地契约明确规定了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租约的期限、土地用途(如住宅用途、工商业用途或其他用途)和对土地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建筑物的高度、式样等),土地契约的各项条款非经双方同意不得更改。如果受让人有改变土地用途的要求,在不违反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政府允许改变契约中的有关条款,但必须事先提出申请,获得同意并补交相应的地价后方可更改用途。

(三)香港土地批租的期限

英国统治香港的一百多年时间内,香港土地的租赁期有多次变化。(1)港岛及九龙界线街以南的土地。1841年港府第一次批租土地,当时租期未做明确规定。1844年以后租期确定为75年,并不可续约;1848年,因承租人抱怨租期太短,港英政府把租期从75年延长至999年,而且不补交任何地价。在随后的50年中,除大部分九龙半岛内地块以及海旁地块外,香港港岛及九龙界线街以南批租的土地,租约都是999年租期。1898年,港英政府认识到租期过长导致政府无法与承租人一同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因此在新批土地时取消了999年租期的租约,代之以75年可再续租75年且不另收地价的租约,同时政府要求承租人在75年租期期满后支付按新标准制定的土地租金,此后,75年租期成为标准租期,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部分例外的情况是尖沙咀东部地块批租的土地期限亦为75年,但不可续约)。(2)北九龙及新界土地。1898年,北九龙及新界土地由英国政府向中国租借,由港府接管。港府以99年减最后3天(由 1898年7月1日起计)批租给土地开发商和使用者,在1997年6月27日期满时收回,再由港府在6月30日归还中国。

香港回归前,所有土地契约都将期满,为了保持香港在过渡期内政治和经济的稳定,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规定,港英时期的土地批租制度将继续实行下去。1997年7月1日以前期满的土地契约可以续约;1997年7月1日到期的土地契约可以自动延长至 2047年;租赁期限超过1997年7月1日的土地契约依然有效。目前,港府仍以拍卖、招标或协议的方式批租土地,但新租约的期限最长只能到2047年。

香港土地的

地租和地价

(一)地租、土地出让金和地价

香港土地的政府所有制(属於土地公有制范畴)严格限制了土地所有权的转让,香港政府出让的只能是土地的使用权。香港政府依靠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以提供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换,向土地使用者收取地租。

对於土地所有者来说,地租是出让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所收取的报偿,对於土地使用者来说,地租是取得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所付出的代价。地租按所有者向使用者的收取方式可以分为“批租制”和“年租制”两类。其中,“批租制”是指一次收取整个出让期地租的制度,“年租制”是指按年收取地租的制度。香港实行土地批租制度,其实质是香港政府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并一次收取整个出让期限内各个年度地租的贴现值总和,这一总和即土地在出让期限内使用权的报偿,通常被称作土地出让金。

在香港,土地出让金通常被认为与地价联系在一起。首先需要辨析的是,香港的地价与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制度下的地价概念是不同的。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允许买卖,地价是指土地所有权买卖的价格。土地政府所有制下,土地所有权不允许买卖,允许买卖的是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在香港,地价通常是指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包括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拍卖价格和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而土地出让金作为土地在出让期内使用权的报偿,与地价既有同一性,又有很大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於土地出让金反映并适用於土地租赁关系,而地价则反映并适用於土地使用权的买卖关系,两者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二)土地批租价格与名义年租制

在土地批租制度下,香港的地价分为完全市场价格、下调地价和名义地价(只相当於完全市场价格很小一部分)三种类型。只有非盈利性组织(如政府、学校、医院和寺院等)、负责向香港低收入群体提供廉租房的香港房屋署和政策支持的特殊行业(能源、交通、通讯等)有资格申请按名义地价和下调地价批地;盈利性的工商业用地和商品住宅用地一律按完全市场价格批地。土地的完全市场价格是在一级土地市场上通过公开拍卖土地的方式实现的,通常由出价最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

香港政府在实行土地批租制度的同时,还实行了“名义年租制”,对1985年5月27日以前批出或到期后已获得续期的土地征收名义年租金。名义年租金的征收目的是对香港政府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象征,一般数额极小(在港岛及九龙界线街以南的居住、商业和工业用地,不论面积大小,每幅土地每年交租1000港元),在土地批租初期就固定下来,且每年不调整租值。

(三)香港的实际年租制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对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根据《地租<评估及征收>条例》规定,1985年5月27日期满的土地续约后,土地承租人不用补交地价,但要在续约期内缴纳实际年租金;同时规定1985年5月27日以后新批出的土地,土地承租人除了要一次交清地价外,还要按年缴纳实际年租金。目前,名义年租金和实际年租金处於并存状态,未到期的批租土地还在实行名义年租金,续期和新批租土地则全部实行了实际年租金制度。在征收范围上,除了新界原居民的乡村屋得到豁免外,名义年租金和实际年租金涵盖了香港所有物业,目前香港213万个物业总数中,缴纳实际年租金的物业数为158万个。

实际年租金的计算方法为物业应课租值乘以固定的租率。每年由香港政府所属的差饷物业估价署通过评估房地产(土地和房屋合并评估)租金市值来确定应课租值,然后由政府根据调整后的应课租值乘以3%来确定土地的实际年租金额。在实行了实际年租制后,因为一部分土地租金从首次拍卖地价转变为每年的实际租金,所以理论上来说拍卖的竟标地价与实行实际年租金制以前相比必然会有所下降。目前,随著到期续约和新批租土地累计数量的逐年增多,实际年地租收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五年香港政府的土地年租金收入平均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

香港土地年租制

与批租制的比较

(一)土地批租制的分析

根据地租理论,城镇土地地租主要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部分(个别土地租金中的垄断地租不在此讨论范围内)。绝对地租一般指城镇中位置最差的土地所必须支付的最低标准地租;级差地租一般指城镇土地位置差别和土地固定资本含量差别造成土地租金差别,其中位置的优劣形成级差地租Ⅰ,土地投资多少形成级差地租Ⅱ。城镇中一块土地的地租通常是由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加总得到的。在香港,通常把城市与农村交界处的土地地租视作绝对地租,而一幅土地的绝对地租可以与政府征用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发生的征地费用相对应,是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之前就发生的;一幅土地的级差地租Ⅱ可以与政府对这块土地支出的前期开发费用(七通一平)相对应,也是在土地出让之前发生的。与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Ⅱ不同,级差地租Ⅰ决定於土地的位置,其量值取决於土地的位置优劣所决定的供求状况(根据地租Ⅰ的特点,可称之为位差地租),不同时点的供求状况不同决定了级差地租Ⅰ在出让期内不同年份中的量值不同,需要通过评估来确定。所以,香港地租主要由出让之前的征地费、前期开发费和出让期间的位差地租三部分组成,其中位差地租在使用期间会随著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从而在整个地租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香港的土地批租制是政府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后,并一次收取出让期内各个年度年地租的贴现值总和 (出让金)。通过对地租的构成分析可以看出,香港每年的土地租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征地费和前期开发费是固定的,但位差地租在出让期内不同年份中的量值是不同的,需要通过评估来确定,只有在确定了土地出让期内不同年份的位差地租,才能最终确定土地出让金。在土地出让初始阶段,因为不可能掌握未来不同年份中影响土地位差地租的所有信息,也就无法在初始阶段通过确定未来年份的位差地租并贴现来算出当前的土地出让金,因此,土地出让金只具有理论意义,而不能直接确定为土地的出让价格。在实际操作中,香港政府主要通过在一级土地市场上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拍卖价格形成了地价(土地的出让价格)。比较地价和土地出让金可以发现,地价与土地出让金的唯一不同之处在於用未来年份的“预期位差地租”替代了“真实位差地租”,土地使用权的买卖双方在土地出让初始期,通过对未来出让期内全部年份的土地位差地租进行预评估,再将经过评估的地租贴现换算成各自认可的当前土地价格,然后在一级市场上达成土地出让交易。因为用“预期位差地租”替代了“真实位差地租”,加之土地市场中投机因素的存在,地价与土地出让金必然会发生背离,背离的程度取决於对未来土地供求信息掌握的不完全程度以及土地市场的投机程度,背离的结果必然导致土地市场价格的扭曲,现实中的表象就是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要大於土地租金的波动,香港商品房市场的房价和房租关系为这种地价和地租的背离关系提供了佐证,从附图可以看出,香港房价的波动幅度要远高於房租的波动幅度。

(二)土地年租制的分析

土地年租制与土地批租制相比较,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年收租,土地年租制不是在土地出让初期一次性收取出让期限内的全部土地租金,而是按年度分别收取土地租金;二是每年调租,土地年租制按年收取的租金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一点上区别於名义年租制),而是每年调整土地的租值。

地租是土地使用权的报偿,在这一点上土地年租制与土地批租制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征收方式上两种制度略有不同:在土地批租制度下,地租就是土地出让金(出让期限内各个年度地租的贴现值总和);在土地年租制度下,地租就是土地的年租金。需要说明的是,土地年租制与土地批租制在征收方式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行土地年租制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取消土地批租制。如前所述,地租中所含的征地费和前期土地开发费是在土地出让前就已经发生的,数额也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在土地出让初期征收,没有必要再分摊到不同年份的年租金中征收。需要按年度评估和征收的主要是地租中所含的位差地租。理论上说,不同年份的位差地租应该由市场决定,即由该年份内土地使用权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但因为土地的不动产性质,其使用权不可能每年都在土地市场上交易,所以位差地租在实际征收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中往往采用土地市场价值或租金价值的评估值作为征收位差地租的依据。香港政府实行的实际年租制就是这种情况,每年由香港政府评估房地产租金市值来确定应课租值,然后由应课租值乘以一个固定的租率来确定每年土地的实际租金额。

此外,实际年租金反映的是以年为单位时间的土地租赁关系,而不是以年为单位时间的土地使用权买卖关系,即实际年租金是土地年租,而不是土地年价,理论上只有位差地租可以当作土地年价。在香港,实际年租金虽然通过每年重新评估租金市值来实现与市场位差地租同步变化,但因为评估租金市值时有信息失真的问题。加之租率是由政府决定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实际年租金与位差地租必然会存在“租金差值”,“租金差值”的大小由评估租金市值的准确程度及政府设置实际年租金租率的合理程度决定。在香港的实际年租制度下,实际年租金因不能完全反映该年内土地使用权的供求关系,导致“租金差值”的存在,不同年份的“租金差值”因为不能在土地年租金中体现,就必然要经过贴现进入土地出让金中,成为初始地价的组成部分。

(三)批租制和年租制的混合体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香港目前实行的土地出让制度实质上是批租制和年租制的混合体制。首次拍卖时,地价中包括征地费、土地前期开发费和出让期限内各个年度“租金差值”的贴现值总和,土地出让期内,按年征收的是根据房地产租金市值评估值乘以固定租率确定的实际年租金。土地出让的混合制度可以弥补单一制度的不足,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土地使用者不用一次支付全部地价,减轻了初始阶段的负担,使土地投资安排更为合理;从政府收入的角度看,虽然每年取得的地租收入较少,但因为可以每年重估应课租值,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取得土地增值的收入,使政府的租地收入更为平衡。

香港土地出让制度的

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香港土地批租制度发展过程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出,香港实行的混合体制仍然是土地政府所有制前提下的土地出让制度。在土地租金征收方式中,混合体制实质包含“价”和“租”两个部分,其中“价”的部分仍然是土地出让时一次性收取的出让金,是由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租”的部分则是按年收取的土地租金,是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报偿,是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分配土地收益的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租。实行混合体制后,土地的初始出让价格会下降,因为一部分地租会从初始地价转变为年租金,初始价格下降多少,则由年租金的租率决定。在土地价值的评估方式确定以后,年租金的租率可以作为有效的政策杠杆,调节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混合体制如果设计得当,与土地批租制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为地方政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2)向土地市场传递相对准确的价格信号;(3)调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集约化使用;(4)减少土地价格的波动幅度,降低金融系统风险。

我国内地实行与香港大体相同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批租制度。自从199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净以来,我国开始在城镇实行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为基础,以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为特征的土地批租制度。在具体方案制定过程中,我国也选择了与香港1985年以前相同的土地批租制而不是年租制或混合体制。十多年来,土地批租制度为地方政府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城镇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弊端在实行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批租实现的财政收入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以当前市场价格批租土地虽然一次性收取了土地使用权期限内的全部租金,却无法获得未来土地升值的收益,加之我国缺乏类似香港的土地基金制度(土地批租的一半收入归当期政府,另一半收入进入土地基金归未来政府使用),致使土地批租的收益在短期与长期分配上存在结构性失衡;二是土地批租制度扭曲了土地价格信号,在土地批租制度下,未来土地出让期内土地使用权的供求关系要全部在当前的土地出让价格中体现,因为无论政府还是土地开发商都不可能在当前掌握未来土地使用权供求的全部信息,所以不论土地是否以市场方式出让,土地的初始价格都必然无法准确反映土地的真实价值,加之土地市场中投机因素的存在,可能直接引起炒作,造成泡沫。

通过以上总体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建议是:土地年租制和土地批租制的混合体制应该成为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的备选方案之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D. 南非如何无偿征收土地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7月31日公开表示,将推进修 改 宪 法计划,允许无偿征地,并强调此举对南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他自2月大选中承诺进行土地改革后再次公开表态。

南非白人占有国内大量土地,该国最好的土地也在白人手中。土地问题源于该国300年来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历史。1994年新南非建立前,约90%的耕地被白人占有。非国大执政后,土地改革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为实现种族和解与国家团结,当时的曼德拉政府确立运用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采取和平赎买和自愿买卖等方式进行土改的原则,这一原则被历届政府沿用。但后来南非土改停滞,绝大多数黑人不仅没分到土地,农业生产还受到很大影响。

E. 什么是黑白二元经济

南非的“二元土地制度”:黑白分明

白人土地私有,黑人土地集体所有

1910年南非联邦建立后,形成了一种“二元的土地制度”:在“最终实现南非白人国家所有”的大框架下,一方面,白人社会内部基本上按英国传统建立了私有地权制度,另一方面对黑人却强化了部落集体下的家庭“份地”平均使用制,严格禁止黑白间的土地交易和租佃。在工业化与都市化过程中大量放弃了农牧业而转变成市民的白人,其土地可以流转给其他白人农场主,或流转给国家用于项目开发,但决不能流转给黑人。在黑人内部,当局也承认部落土地所有制,不承认黑人家庭的私有制,并以法律“限制个人对土地的权利”,“限制个人土著土地拥有量”。

有序城市化”

这样一种土地制度中的“二元结构”给南非白人当局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当局得以用部落身份束缚黑人,即便黑人长期在城里打工,也得不到市民的权利,同时又以黑人都在其部落内拥有份地为理由,把所谓保障的责任推卸给黑人部落,否认国家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责任。在所谓“有序城市化”的名义下,经济繁荣时让他们进城卖苦力,一旦遇到萧条就把他们视为城里 “多余的人”,竭力把他们赶回家靠部落份地生活,一次次地把危机转嫁到他们身上。

圈地运动的南非版本

另一方面,白人国家以防止“黑人无地”为由,伪善地维持黑人部落集体所有制,但国家却可以凌驾于“集体”之上,利用不承认黑人土地私有权的方便,任意廉价征地,把黑人从一块又一块的故土赶走。因此,白人国家“兼并”黑人土地的问题比任何“土地私有制”国家都严重。当1936年南非土地关系最终定型时,占总人口78%的黑人只有南非13%的土地,而不到18%的白人(含白人统治的“国家”)却拥有全国土地的87%。

这种二元土地制度带有很浓的国家色彩,突出国家的征收、征用。这就使南非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也使南非一度成为高速公路在全球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国家。有这个制度,黑人在城里既不能买房,也不能买地,国家要赶走他们也很容易。这样的征地制度加上黑人廉价劳动力就成为南非吸引资本和对外输出产品的很重要条件。南非制造业全球闻名。

---------------
恩,我觉得不能说白人富有,黑人没白人富有。这样说太片面了。这个黑白二元经济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

F. 非洲农业为什么不发达

非洲农业为什么不发达?因为非洲的地理环境很恶劣,不适合农业的发展。

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下大家对非洲看法出现的一些偏差。非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干旱至极,非洲除了北方的撒哈拉沙漠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绝对谈不上干旱,大多数非洲人口集中在非洲南部这些地区。

这里分雨季和旱季,因为是热带所以不分四季,对于非洲人来说,雨季是一年,旱季又是一年,跟我们理解的365为一年不同。比如在非洲西海岸国家喀麦隆,环境好到什么程度呢?大部分的农作物对可以一次种植。

终生受益。我们认识中的很多一年生农作物,在这里都会变成多年生植物。非洲农业为什么不发达?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能吃的东西太多了因为环境好,一年四季的气温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并且在沿海一线雨水也比较充沛。

导致了很多农作物和植物都会无休止的生长。雨季类似于我们国家南方的连阴雨,旱季也没有说把土地都干旱晒裂,就类似我们北方的秋天,少雨干冷一点,并没有每次旱季都要把土地晒裂的情况。

G. 什么是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现行全部土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制(即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其中,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矿物、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但地上建筑物既可以为国家所有,也可以为集体、单位和个人所有。因此,同一宗房地产,其土地与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往往是不一致的。
中环商业地产管理机构: http://www.zhsydc.com

参考资料:http://www.zhsydc.com

H. 矿地使用权的取得与矿区土地复垦

此文原载《国土资源》2004年第7期

矿地使用权和矿区土地复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探究其中的联系,则要从矿地使用权的取得、该使用权与地上权、农地权的关系及处理这一链条来考察。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对矿业用地未作明确规定,只在《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原则作出使用土地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的要求。这一方面使矿地使用权取得无法可依,造成矿业管理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由于矿地使用权取得方式的不同,占有使用权和后续复垦义务的不明确,或者管理权限含混给采矿后的矿区土地复垦带来隐患,这无疑是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矿地使用权与相邻权的分析,借鉴国外通行的办法,结合我国矿业权管理实际提出在矿产资源法修改中加入有关矿地使用权的内容,统筹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促进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开展的建议。

1 矿地使用权的取得

矿地,顾名思义是埋有矿产资源的土地。在矿地实施勘探、开采作业必然要使用土地,由于现行矿业权中仅包括地下使用权,并不包括地表的使用权,故欲合法地使用土地,就必须再取得以地表为客体的土地使用权,即为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的地表,其存续期限视矿业权的需要而定。显然,在我国土地使用权与矿业权分属不同权利利益主体的情况下,出现法律冲突在所难免。

1.1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有泛指、专指之说。专指的“土地使用权”,属于物权,包括以行政划拨、有偿出让、转让为主要取得方式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以申请—审批方式取得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排他性使用国有或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及以民法规定的相邻关系为原则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诸如取水、排水、通行的权利等。泛指的“土地使用权”,即为一切依法或依合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也就是经济上的“土地使用”加法律上的“权利”。除包括以上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外,还包括根据土地租赁、借用、承包经营等合同而取得的,按民法理论应当属于债权的土地使用权。包括依据土地租赁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据借用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根据承(转)包经营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1.2 矿地使用权

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及其产地的不可选择性,决定了矿地与一般工业用地有所不同。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要求,矿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有两种形式:申请—审批—授予和招(投)标—授予。申请—审批—授予,是指地勘或矿山企业向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出探矿权、采矿权的申请,主管部门予以审查,对符合要求者予以登记,颁发探矿、采矿许可证。招(投)标—授予,是指在无探矿权、采矿权设定的“空白区”,如果国家急于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或为解决某些勘查、开发的技术难题或有多个申请者时,发出招标书,选定中标人,为其颁发探矿或采矿许可证。问题是矿地使用权的取得还要涉及到土地所有权,在目前土地所有权分属国家和集体的情况下,其使用权的取得要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矿产藏于国有土地上时,矿产和土地所有权同属一个主体,探矿权或采矿权人在国土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及登记手续,领取土地使用权证,取得土地使用权。难点在于矿产藏于集体所有的土地上时的处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可以将该幅土地征为国有,然后由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探矿权或采矿权人,探矿权或采矿权人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这种矿地使用权伴随探矿权或采矿权的设立而生,随着矿地面积的减少而部分消灭,最终与探矿权或采矿权一同终止。矿地使用权与探矿权或采矿权虽然分别取得,各自独立,但主体同为一人,行使起来不会产生纠纷。矿产藏于集体土地上时,这类土地可能是通过“四荒”(荒山、荒坡、荒滩、荒沟)使用权的拍卖取得的,也可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取得的承包地,这些集体所有,使用权分属不同主体的土地,欲取得矿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得到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同意,同时申请因土地相邻而产生的使用邻地的权利。

目前,我国探矿权用地基本是无偿的,只在重型山地工程如钻探、槽探、洞探等活动造成较大地表破坏时才对长期占有使用权人予以补偿。采矿用地按时间划分,1986年以前开办的矿山均是无偿划拨的,或者国家以低廉的价格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然后再划拨给矿山企业;1986年以后,采矿企业用地形式多样化,划拨、出让、承租、入股等。由于采矿企业占用土地权属不清,形式不一,造成土地复垦责任与义务的脱节、投资与收益分配的争议。计划经济时期,采矿企业无偿占有使用土地,产品被调拨或低价供应下游产业,企业无积累,矿山土地遭破坏、生产闭坑后的复垦往往无人过问;大规模矿业开发后,由于管理滞后,加上复垦投资收益的不明确,导致矿区土地复垦欠债更大。

2 矿地使用权与相邻关系的处理

矿产的勘探与开发除涉及上述提到的农村承包地、四荒地外,还可能涉及林区、草原畜牧区、重要建筑构筑物等,这些分别以地表的不同部位为自己的客体,能同时存在。在它们并存期间,仅仅发生相邻关系或一般的物权关系,不产生其他效力冲突。当申请矿地使用权时与相邻客体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为讨论清楚,这里将林区、草原畜牧区、重要建筑构筑物等使用权归为地上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四荒”土地使用权归为农用权。

2.1 矿地使用权与地上权

这部分土地基本是国有的,我国《森林法》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在林地内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固定给集体长期使用。全民所有的草原、集体所有的草原和集体长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从事畜牧业生产。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建设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办理。严格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破坏。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药材、挖野生植物、刮碱土、拉肥土等,必须经草原使用者同意,报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做到随挖随填,保留一部分植物和母株。

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如桥涵、公路用地一样,基本是按照国家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征用农村集体土地。

在上述土地上申请矿产的勘探与采矿,均是地上权先成立,矿地使用权后产生。一旦发生矿地使用权须占用存在地上权的地表时,一般由地上权人与矿地使用权人协商解决。双方协商一致,终止地上权,改设矿地使用权,矿地使用权人赔偿地上权人的损失,法律应予承认。在重要建设区域,未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矿地使用权不得取代地上权。当然,如果国计民生、国家战略利益决定,矿地使用权必须产生,占用存有地上权的地表,那么地上权必须终止,矿地使用权取而代之,效力优先。

2.2 矿地使用权与农用权

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明确了可以直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实行承包经营;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这时农用权与矿地使用权的客体在土地的不同部位,二权有并存的可能。无论二权的客体是否呈上下排列结构,二权或者为物权之间的一般关系,或者为相邻关系,无谁的效力优先问题。如果勘探、开采作业须占用农户承包或拍买人经营的土地,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必须征得现行土地使用权人的同意,在保证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和政府有关部门监督下,采取双方协商一致的经营使用权转让方式由农用权转为矿地使用权,并向农用权人支付损害赔偿金。倘若农用权人不同意终止农用权,或者发包人不同意终止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述结果就不会发生。因此,不存在法定的矿地使用权优先于农用权的规则。但是,如果国计民生、国家战略利益决定,矿区或工作区必须占用农户承包的或拍买人经营的土地,那么,不论农用权人是否同意,发包人是否准许,农用权必须终止,矿地使用权具有优先的效力。当然,矿地使用权人必须如数缴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赔偿金。

3 国外矿地使用权的取得

传统上,在各国的矿业立法中,尽管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矿产管理方面的差异,但其宗旨均倾向于矿地使用权优于其他形式的土地使用权。表现在:通过矿业立法,赋予矿地使用权人在许可证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建筑必要设施和在周边土地通行。若矿地使用权人与原土地使用权人(有法律规定的土著人居住区除外)不能就补偿问题达成协议,矿地使用权人可以向法庭申请裁决,按法庭决定的数额将补偿费交给法庭后,无论原土地使用权人同意与否,即可开展工作;矿地使用权人不补偿由于矿业经营或因知道有矿存在而使土地增值的部分;与其权利对应的是要求矿地申请人满足环境恢复、土地复垦的规定。下面介绍几个矿业大国的矿地使用权管理情况。

南非:1994年4月颁布的《矿法》规定,国有土地中的矿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向私人转让的国有土地,国家保留了宝石所有权,其他为土地所有者所有;传统的私人土地中的矿产归土地所有者所有。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要进行矿产的勘探和开发,除有合法的矿产所有权外,还必须得到南非矿产能源部颁发的勘探和采矿许可证。勘探许可证,有效期为12个月,期满前1个月,可提交书面申请换取新的勘探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获得者原则上享有地表和水的使用权,但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权利金和补偿金,对公有土地需缴纳不超过5%的可协商的权利金;对私人土地需双方协商缴纳一定数额的补偿金,无法达成协议时根据《仲裁法》裁定。

加拿大:矿产资源属联邦和省两级所有,西北及有空地区矿产资源、大陆架资源和铀矿资源属于联邦所有。土地既有联邦所有,也有省所有,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或私人所有。在联邦所有的土地上勘探、开采,矿业权人要与土地所有者谈判,达成协议,如在三个月内无法达成协议,可申请政府协调。公司为了获得土地准入,要同当地居民进行复杂的谈判。政府为了说服土地所有者让出土地,有的还要将权利金收入分一部分给土地所有者。法律规定,公司申请采矿权时,必须同时提供矿区环境评价报告和矿山闭坑复垦环境恢复方案。由政府环境、资源等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专家论证,在矿山环境评价报告与闭坑复垦方案通过后,公司必须严格执行。

澳大利亚:所有的国有土地均可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申请或租得勘查或开采的土地使用权;国家公园、国有森林、木材保留地、水源保留地、土著居民后裔保留地除少部分以外,是不允许授予采矿租约或一般用途的租约的;海滩、海床、国内可通航水域下的土地及保留下来的作为城市区域的土地,经公共事务部长的书面许可才能进行有条件和期限的采矿;在私人土地上采矿要经所有人和占用人的书面同意达成协议。《澳大利亚矿业法》规定,如果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进行大规模的采矿,公共事务部长要在《政府公报》上发布通告,宣布位于通告规定区域的土地,不得再提出勘探许可证申请或授予勘探许可证。为便于地表采矿作业,采矿承租人需对地表申请取得一般目的租约,以达到对土地的排他性占有,安装、放置和操作与采矿作业有关的机械;放置从上述采矿租约所授予的土地中得到的矿物或矿渣;将土地用于与采矿作业直接相关的其他目的。

美国:按照美国矿业法,对可租用矿产,要取得公有土地上的煤、油气、油页岩、硬沥青、磷酸盐、钾盐和钠的采矿权,必须持有内政部颁发的执照和许可证,并与土地管理局签订租约,履行租约条款(包括支付各种款项,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公有土地上必须从事勘查和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等)。在既得土地中,要获得采矿许可证,必须首先获得土地管理局授予的租矿权与公有土地的使用权(指用在架设管线、道路、电路等的许可权)。要获得非竞争性或优先权租约,在拥有勘查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土地中必须发现“有价值的矿床”,即能够证明存在“商业储量”。在收到优先权租约申请书以后,土地管理局授权的官员,在地质调查所矿山督察员的帮助下,将进行技术检查和环境分析。在租约出租之前,内政部长将在受采矿影响的地区召开公众听证会,经过县办的报纸上连续登载3个星期后,租约才能被确定、发布,否则不能出售租约。

对可标定矿产,申请特许采矿权最基本的要求是,发现可以开采并可以销售获利的有价值的矿产。颁发最终的矿产登记的证书之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按规定连续出版公布申请证明和公布声明;交讫捐税和规定费用;交讫购买资金。

采矿租约期满可申请延续,每20年延续申请一次。20年期满时,承租人必须收到续约通知后30天内提出意见,否则表示承租人同意续约上的承租项目。当勘查许可和采矿租约终止时可以解除土地租约。

法国:探矿权的取得包括3种情况,申请授予排他性勘探许可证,由地表权人或征得地表权人的同意向省长申请,若未经地表权人同意可由矿业部长批准并催告地表权人表示意见后进行。

4 明确矿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推动矿区土地复垦的进程

目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率只有10%左右,相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复垦率在80%以上有很大的差距。为加速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进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明确矿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过程中应明确矿地使用权的取得、使用程序,矿地占有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矿地使用权与地上权、农地权的关系及协调机制。

(2)理顺矿区土地复垦投资与收益分配的关系。修改《土地复垦规定》,进一步强化“谁破坏、谁复垦、谁受益”的管理思想,理顺复垦投资与收益分配的关系,加快矿区土地复垦进程。

(3)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我国待复垦矿区近400万公顷(6000万亩),而且还在以每年2万公顷(30万亩)的速度递增。按照平均投入2万元/亩左右,完成全国矿区土地复垦的投入即达1.2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活动,面对的又是各种各样的待复垦土地,必须做好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有序推进。

I. 关于南非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达国家,也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金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良好。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经济四大支柱,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黑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受国际制裁影响,经济出现衰退。新南非政府制定了“重建与发展计划”,强调提高黑人社会、经济地位。1996年推出“增长、就业和再分配计划”,旨在通过推进私有化,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出口,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逐步改变分配不合理的情况。2006年实施“南非加速和共享增长倡议”,加大政府干预经济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措施,促进就业和减贫。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来,经济年均增长3%,2005年至2007年超过5%。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南非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降至3.1%。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南自2008年12月以来6次下调利率,并出台增支减税、刺激投资和消费、加强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措施,以遏止经济下滑势头。在政府经济刺激措施和国际经济环境好转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南非经济逐渐回升向好,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2.8%、0.9%和 3.2%。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6%。此外,南政府还于2010年4月起实施“新工业政策执行计划”,以解决南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失业率高企等结构性问题,2009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13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32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8% 货币名称:兰特 汇率(2010年4月平均值):1美元=7.3兰特 通货膨胀率(2010年3月平均值):5. 1% 官方失业率(2010年5月):25.2%
矿业
南非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2009年的人均GDP为5824美元。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水平、地区分布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南非以丰富的矿物资源驰名世界,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蛭石、锆、钛、氟石居第二位,磷酸盐、锑居第四位,铀、铅居第五位,煤、锌居第八位,铁矿石居第九位,铜居第十四位。钻石、石棉、铜、钒、铀以及煤、铁、钛、云母、铅等的蕴藏量也极为丰富,黄金、钻石、钒、锰、铬、锑、铀、石棉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先进的管理,使南非成为当今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根据南非矿务局统计数据,2007年已探明的矿藏储量:黄金36000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0.1%,下同),铂族金属7万吨(87.7%),锰40亿吨(80%),钒1200万吨(32%),蛭石8000万吨(40%),铬55亿吨(72. 4%),铀34.1万吨(7.2%),煤279.81亿吨(6.1%),铁矿石15亿吨(0.9%),钛2.44亿吨(16.9%),锆1400万吨(19.4%),氟石8000万吨(16.7%),磷酸盐25亿吨(5.0%),锑20万吨(4.7%),铅300万吨(2.0%),锌1500万吨(3.3%),铜1300万吨(1.4%)。
工业
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业和矿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 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钢铁工业是南非制造业的支柱,拥有六大钢铁联合公司、130多家钢铁企业。南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电力工业较发达,发电量占全非洲的60%。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 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 建筑业发展较快,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1994-1999年,南非政府共筹集投入125亿兰特建设低造价住房,以缓解黑人城镇居民住房问题。近年来, 由于南非加快实施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场馆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热,南建筑业发展较快,但设备陈旧、技术工人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为应对金融危机,南政府2009年宣布今后三年将投资7870亿兰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能源工业基础雄厚,技术较先进,产值约占南非国内总产值的15%。电力工业较发达,发电量占全非洲的2/3,其中约92%为火力发电,为世界上电费最低的国家之一。国营企业南非电力公司(ESKOM)是世界上第七大电力生产和第九大电力销售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干冷发电站,供应南非95%和全非60%的用电量。近年来由于电力生产和管理滞后等原因,全国性电力短缺现象严重。在开普敦附近建有非洲大陆唯一的核电站-库贝赫(Koeberg)核电站,发电能力184.4万千瓦。此外,南非萨索尔(SASOL)公司的煤合成燃油及天然气合成燃油技术商业化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生产的液体燃油约占南非燃油供应总量的1/4。 矿业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是南非经济的支柱。2008年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直接就业人口约52万。矿产品是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2008年矿产品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31%。南非是世界上重要的黄金、铂族金属和铬生产国和出口国。钻石产量约占世界的9%。南非德比尔斯(De Beers)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和销售公司,总资产200亿美元,其营业额一度占世界钻石供应市场90%的份额,目前仍控制着世界粗钻石贸易的60%。 2008年矿产品产量如下:黄金204.9吨,铂族金属276吨,铬9863千吨(2007年),锰6807千吨,铁矿石4900万吨,煤1.97亿吨,铜97.2千吨,钻石12901千克拉。
农业
南非的农业也较发达,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可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但适于耕种的高产土地仅占22%。农业、林业、渔业就业人数约占人口的7%,其产品出口收入占非矿业出口收入的15%。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甘蔗、大麦等。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农林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不断减小。农业提供13%的正式就业机会。非黄金出口收入中的30%来自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正常年份粮食除自给外还可出口。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各类罐头食品、烟、酒、咖啡和饮料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葡萄酒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林木覆盖面积占全部土地的6%。畜牧业较发达,主要集中在西部三分之二的国土。牲畜种类主要包括牛、绵羊、山羊、猪等,家禽主要有鸵鸟、肉鸡等。主要产品有禽蛋、牛肉、鲜奶、奶制品羊肉、猪肉、绵羊毛等。所需肉类85%自给,15%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斯威士兰等邻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一些欧洲国家进口。绵羊毛产量可观,是世界第4大绵羊毛出口国。 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单位:千吨,资料来源:南非农业部):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玉米 9737 11749 6947 7339 13164
小麦 1687 1913 2114 1913 2031
甘蔗 20419 19095 21052 20275 19724
葡萄 1762 1550 1757 1813 1791
马铃薯 1785 1787 1719 1946 1853
橙 1325 1126 1245 1349 1410

渔业
水产养殖业产量占全非洲5%和世界的0.03%。南非商业捕捞船队有各种船只500多艘。全国约有2.8万人从事海洋捕捞业。主要捕捞种类为淡菜、鳟鱼、牡蛎和开普无须鳕。每年捕捞量约58万吨,产值近20亿兰特。此外,南非养蜂业年产值约2000万兰特。
黄金
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年黄金出口占南非出口总额的11%。但近年来因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下跌,铂族金属已逐渐取代黄金成为最主要的出口矿产品。南非还是世界主要钻石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的8. 7%。南非德比尔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和销售公司,总资产200亿美元,其营业额一度占世界钻石供应市场90%的份额,目前仍控制着世界毛坯钻石贸易的60%。2001年5月该公司被英美公司兼并。
旅游业
旅游业是当前南非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从业人员达120万人。旅游资源丰富,设施完善。有700多家大饭店,2800多家大小宾馆、旅馆及10000多家饭馆。旅游点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是南非旅游业两大最主要的增长点。2009年到南非旅游的外国游客达990万人次。 旅游业是南非第三大外汇收入和就业部门。

J. 英国统治南非时期和之前和之后。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西北与纳米比亚为邻,东北与莫桑比克、斯威士兰接壤,北与博茨瓦纳、津巴布韦交界,莱索托在其东部境内。面积1222161平方公里。人口3180 万(1984),其中黑人占72.3%,白种人占15.8%,混血种人占 9%。全国8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首都比勒陀利亚。
编辑本段早期历史
南非是南方古猿化石的最早发现地。科伊桑人是南非最古老居民,长期过着渔猎和采集生活,他们绘制的洞穴壁画和岩壁雕刻是人类原始艺术的瑰宝。 南非历史
公元3~7世纪班图人移居德兰士瓦和纳塔尔。14~15世纪,班图人已在高草原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农业居民区,其中一部分继续向东南沿海移居。 殖民者的入侵与人民的斗争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开普半岛。1657年荷兰首批移民侵占科伊人土地。18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布尔人)侵占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科伊人一部分被赶到内陆,一部分在布尔人农场充当“仆役”,桑人在南非境内基本被消灭。 18世纪70年代,布尔人殖民扩张到开普东区班图族科萨人居住的菲什河地带。布尔人强占牧场,夺走牲畜。科萨人奋起自卫,同殖民者进行了持续百年之久的战争,即卡弗尔战争。1779~1803年间为反击布尔人侵占土地,科萨人同布尔人进行了 3次战争。18、19世纪之交,纳塔尔北部的祖鲁人在恰卡领导下,兼并周围许多氏族部落,建立祖鲁王国。在奥兰治河以北地区也产生了索托人、斯威士人和茨瓦纳人建立的诸王国。 1795年和1806年英国两度占领开普殖民地,1814年英国的占领得到维也纳会议的确认。初期英国把开普作为海军基地,1820年开始移民。科萨人为保卫土地,半个多世纪内进行了 6次反侵略战争。1853年,姆巴谢河、大凯河以西的土地全被英军占领。英国在新占领地区最大限度剥夺非洲人土地,迫使失去土地的非洲人去充当欧洲人农场的雇工。英国在南非首创土著保留地制度。白人殖民者占有90%土地,非洲人只保有10%土地。保留地里土壤贫瘠缺水,地少人多,大半非洲人被迫外出替白人工作。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同布尔人的奴隶占有制经济发生冲突,加上其他的政治、文化因素,导致1836年布尔人大迁徙。布尔人强占了奥兰治河以北班图人大片土地,把非洲人赶出自己 南非历史
家园。非洲人对入侵的布尔殖民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见丁刚、莫谢希)。1843年,英国人从布尔人手中接管了纳塔尔。布尔人大批离开纳塔尔,集中到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地,建立了若干个小国,最后合并成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英国为了笼络布尔人共同对付非洲人,分别于1852年和1854年承认这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独立。
编辑本段殖民者加剧争夺
19世纪60和80年代,在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境内分别发现蕴藏量极丰的金刚石矿和金矿。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南非。以矿业为中心的近代工业兴起,城市建立起来,大批非洲人离开保留地流入矿场做工。 英国为了控制整个南非领土,1877年兼并德兰士瓦共和国,1879年征服祖鲁王国。德兰士瓦的布尔人对英国的统治极为不满,于1880年12月向英军开战。英国因兵力分散,在马朱巴山战役中被 南非历史
布尔军击败,被迫承认德兰士瓦内政完全自治。1896年起英国开始陆续向南非集结大军,企图以武力推翻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1899~1902年爆发了英布战争,英国人战胜,并吞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 南非历史 1909年英国议会颁布南非联邦法案。确定了英国人和布尔人联合统治非洲人的合作关系,规定了对白人和黑人的区别待遇。1910年英国将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奥兰治 4个自治州组成南非联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非当局以参加协约国作战为名,于1915年 7月出兵占领纳米比亚。1920年12月17日,国际联盟委任南非统治纳米比亚。1949年 4月,南非议会通过西南非洲事务修正法,非法并吞纳米比亚。1961年 5月南非联邦宣布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
编辑本段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南非当局一贯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南非党的博塔-史末资政府在执政期间(1910~1923) 制订了许多压迫非洲人的种族歧视法律,1913年的《土著土地法》,严格限制非洲人取得保留地以外的土地。1948年国民党上台执政,它煽动白人对黑人的种族仇恨,为巩固种族主义的统治,变本加厉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集团住区法》(1950)、《镇压共产主义条例》(1950)、《通行证法》(1952年修改通过)、《班图人教育法》(1953)等,把种族歧视贯穿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方面。 1912年在布隆方丹成立了第一个非洲人全国性政治组织-南非土著国民大会,后改称非洲人国民大会。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非洲人对种族隔离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抗,组织有计划地破坏种族主义法律的活动。1929年成立的统一阵线组织非洲人权利同盟,规定每年12月16日为非洲人的民族节日-丁刚日(见丁刚)。1930年各地庆祝丁刚日,非洲人烧毁通行证,掀起反对种族歧视立法的运动。1944年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联盟成立,提出《非洲人权利法案》,要求获得南非白人所享有的充分公民权。非洲人国民大会成员由7000人发展到10万人。1955年召开了有3000名代表参加的反对种族隔离的国民大会,通 南非历史
过了《自由宪章》,要求所有民族和种族应一律享有平等。1959年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泛非主义者大会成立,提出结束南非白人统治的要求。1960年泛非主义者组织反对通行证法的抗议运动,警察在沙佩维尔打死打伤 200多人。南非各地掀起抗议浪潮,先后有50万工人举行罢工,许多地区经济活动陷于瘫痪。南非政府下令取缔非洲人国民大会和泛非主义者大会,逮捕近 2万人。 从50年代末起南非当局实施班图斯坦制度,拼凑受其控制的黑人傀儡“国家”。70年代中期以后,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斗争出现了新高潮。1976年 1万名黑人学生在索韦托举行示威游行,B.J.沃斯特政府下令开枪,打死 600多人。这场大屠杀激起非洲人的激烈反抗(见彩图)。开普敦发生巷战,10多万非洲工人举行罢工。1977年为抗议白人政府枪杀学生领导人,19万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南非政府取缔了18个反对种族隔离的群众组织,南非社会动荡和紧张状态日益加剧。南非共和国在全世界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南非当局不得不在表面上放松某些种族隔离措施。1983年颁布“新宪法”,1984年9月,P.W.博塔任总统。1987年 5月,以博塔为首的国民党再次当政。广大黑人反对这次选举,竞选期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1989年,F.W.德克勒克当选总统。 南非当局一贯反对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对外不断武装入侵莫桑比克、安哥拉等邻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同声谴责南非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政策,使其不得不结束对纳米比亚的武装占领。

阅读全文

与南非土地所有制期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