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越详细越好了
1绥靖政策不是德国的,是英法的
简单的说就是姑息纵容政策,以牺牲别国的利益达到求得自保.
具体说就是:
绥靖政策 (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迎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Treaty of non-Aggression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 日又占领立陶宛滨海城市默麦尔。4月3日下达旨在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签订 《德国意大利军事同盟条约》。1939年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继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在4~8月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斯大林于8 月21日接受A.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❷ 领土的类型
人文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常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领土形式归结为五种类型,即集团型、狭长型、派生型、穿孔型和零散型。每个国家的领土至少属于一个类型,而很大一部分国家的领土是属于多个类型。 先占 先占(Occupation)即是占领无主地,例如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及远东等,都是典型的先占例子。
近代,先占已经是不可能发生的领土获得方式,因为除了南极洲外(部分国家对其宣称拥有主权),世界上所有领土都已被不同国家所拥有。 时效 时效(Prescription)即是某个国家占领了别个国家的领土,按国际法若过了50年时间,领土拥有权便自动转让给占领国。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非法占领,若原持有者不提出异议,则视同同意该领土转移。
在国际法,任何国家若确信其国土被敌意占有,便有责任提出正式抗议(不必兴讼,但该抗议需备案)。若然超过了时限下不作抗议或兴讼,国际法便不能宣称该占有为非法,占有国便自然成为合法拥有者。但是,时效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领土获取方式,因此其在现实中实行的可能性不大。
注:琉球主权尚存争议,因此不适用于以时效而获取领土主权。 添附 添附(Accretion)即由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所增加的领土,例如填海造陆或人工岛。世界上有不少例子,如城市填海等。 割让 割让(Cession)在战争中,战败国在被迫或求和时割让领土给战胜国,战胜国所获得的领土便是由割让取得。例子有很多,如德意志帝国于一战战败后割让了很多领土予邻国。 转让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国家会将领土持有权转让给其它国家,称之为转让。 征服 征服(Conquest)即国家以武力占领他国领土之部份或全部,例如殖民时代的欧洲列强。 购买 购买(Purchase)即国家向原持有者购买领土,典型的例子有美国向西扩张时向英、法、西、墨、俄国购得的领土。 独立 独立(Independent)即一个地区从原国独立后获得的领土,如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加盟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中华民国独立建国。 在特殊情况下,领土可能不在单一政体下管理,详见下表。 租借 主词条:租借地
租借(Lease),即在不同情况下(如战败),将领土在一个有效期内租借予别国,借地国拥有大部份主权,但租国仍保留部份主权,称为租借。例子如清朝租借新界予大英帝国。 共管 共管(Condominium),即一片领土受两个或以上的国家管理,形成没有国家拥有对该领土的绝对主权。例子有20世纪初的英埃共管苏丹(英国及埃及共同管治)。 托管 托管(Mandate),即国家为免受入侵、战败国将殖民地交给战胜国或其他原因,暂时将领土交予别国,称为托管。接受托管领土的国家职责在于保护该领土或协助其独立,而且不会拥有对该领土的绝对主权,该国家要在一些情况下(如托管期限结束),放弃该领土。 国际托管 即领土受国际管理,没有主权国家拥有该领土,称为国际托管。南极洲便是一例子。
❸ 《九国公约》,《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有什不同怎样区别请告诉我各个条约时间,
《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动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五国条约》
1.全部停止正在执行或拟议中的海军主力舰造舰计划;
2.拆毁一部分现役军舰;
3.对有关各国现有海军力量加以考察并做出相应规定;
4.以主力舰吨位作为计算有关国家海军力量的标准,配备辅助舰的吨位应与各该国主力舰的吨位成一定比例。
❹ 德国和日本这些二战战败国家和其他正常国家有什么区别 非正常国家的期限是多少年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又因为是法西斯国家,按照国际法,他们战后不能拥有军队。只能有少量自卫性质的武装。日本的和平宪法也规定日本不拥有军队。所以他们的军队叫自卫队。但是日本近年来一直想将自卫队升格为军队。
1954年6月9日,日本政府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通称“防卫二法”),将保安队改为拥有陆海空3军的自卫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于1950年7月8日指令吉田内阁建立7万5千人的国家警察预备队,并将海上保安厅增员8千人。据1951年9月的《日美安全条约》,1952年吉田内阁设置保安厅,改警察预备队为保安队,兵员扩充至11万人,新设海上警备队。
1954年6月9日为适应美国远东战略变化要求,把保安队改组为陆上自卫队,警备队改组为海上自卫队,并新建航空自卫队。规定其任务为维持国内治安,防御外来的直接或间接侵略等。
目前,日本自卫队由海、陆、空三军组成,现存总兵力已经突破《和平宪法》规定的两倍多,大约为28.6万人。而且,日本自卫队军费相当庞大,超过俄罗斯,目前与中国、英国、法国相当,居于世界前五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自卫队对於海外军事任务的参与更加积极。除了曾参与2002年阿富汗战争后的维和任务外,并自2004年1月19日开始驻扎於伊拉克的萨玛沃,协助美伊战争后的重建与安全维护。此一类似向海外派兵的行动,遭到国内外部分组织、人群的疑虑、批评和抗议;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朝向「正常国家」发展,增加国际形势影响力的重要步骤;日本国内亦有要求因应周边局势(北韩核武威胁、中国军事扩张),适当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的呼声,以及将自卫队「升格」成「自卫军」。
❺ 哪有二战偷袭珍珠港的资料
什么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回过头来追溯一下当时的形势。
军国主义野心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并未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有些方面因分脏不均,反而引发了新的矛盾。例如,日本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虽然夺占了德国在太平洋及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但因嫌得益太少而一直耿耿于怀。德国虽是战败国,但它的战争基础并未受到大的破坏,它利用英美惧怕和仇视十月革命的心理,争得大量经济援助和政治扶持,一直在积蓄力量,力图东山再起,以便夺回战争中失去的权益,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未造成真正的世界和平。新的战争策源地正在逐步形成。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次深刻的经济总危机。美、英、法的实力大为削弱。德、意、日虽也遭到沉重打击,但由于它们采取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复苏与发展较快。在危机时期,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33%,但由于它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靠大量掠夺中国等的资源与财富摆脱危机,经济恢复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美国。
日本统治阶级的野心是征服中国,进而征服世界。这个目标清楚地反映在"田中奏折"之中。1927年7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向天皇上了一道奏折,称:"征服支那(对中国的贬称),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以支那之富源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之用。"这个奏折成为日本进一步鼓动军国主义,执行穷兵黩武政策的根据。
日本军部骄恣横暴,一意孤行,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策源地和最后堡垒之一。日本军部眼睛早就盯上了中国的东北,把那里称作"日本的生命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部跃跃欲试,加紧进行全面侵华的准备。1936年,日本政策正式将"大东亚共荣圈"列为国策,在国内进一步煽动起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树立扩大侵略的信心。
这年2月26日,日本陆军青年军官中的急进右翼分子,以安藤上尉、野中上尉、河野上尉、栗原中尉等为骨干,以"用大和民族主义来改革帝国,此即'第二次维新';我等之责任乃清除君侧之佞臣,粉碎重臣集团,此系天皇陛下臣民之义务"为口号,率领驻守东京的第1师的部分部队约1400余人,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斋藤实内大臣、铃木贯太郎侍从长、高桥是清大藏大臣、牧野伸显前内大臣、渡边锭太郎陆军教育总监等要人的住宅和陆军省、警视厅、《朝日新闻》社,打死了斋藤、高桥和渡边等要人,打伤了铃木等人。史称"二·二六事件"。这个事件得到了陆军上层的支持。陆相川岛说:"审出于对天皇陛下和国家的忠心";荒木上将视作乱军人为"义军",称他们是"维新部队";真崎上将亲手给乱军500日元(约合现在100万日元)以资助其活动;天皇的侍卫长本庄上将也很同情乱军。这次事件持续了4天才被平息。日本陆生活费军左右内阁的举动时有耳闻,这次事件之后,军队干预政治的行动更为明目张胆了。
"二·二六事件"后上台的广田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8月,广田内阁制定了《国策大纲》,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发展军备,加紧对外扩张,"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洋发展。"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进一步加快战争准备的步伐。终于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7年下半年,美、英、法等国还没有从上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恢复,就又一次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新爆发的经济危机之中。日、德等国因执行军事经济政策,虽未陷入危机,但也面临着这场危机的威胁。它们认定只有发动侵略战争,才能避开经济危机的威胁。对日、德的扩军备战和侵略行径,美、英、法荷等国也无可奈何。因为,一则它们正忙于应付自己的经济危机,无暇他顾,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自身的根本利益,它们有意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便与法西斯国家取得妥协。
但是,事与愿违,美、英、法的绥靖政策不仅未起到遏制战争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德、意、日的野心。例如,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的武汉、广州后,陷入了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经济困难的困境。为了打破困境,日本大力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所谓的"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条件。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美、英、法为集中对付德国,在东方继续对日推行绥靖政策,极力避免与日正面冲突,企图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妥协。美、英、荷、法此举正中日本下怀,日一方面虚与委蛇,一方面加紧南进的准备,矛头直指美、英、法利益所在--东南亚,以便夺取美、英、荷、法势力,独占那里的宝贵资源。日本与美、英等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日本的侵略野心膨胀,成为对美、英在亚洲利益的巨大威胁。
侵华战争陷入泥沼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增兵,根据预先制定的"制敌克机,采取攻势,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迅速分路攻取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和山东。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发动了"八·一三上海事变",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迅速沿京沪线向南京进攻,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本法西斯占领南京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人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1938年10月27日,日军又攻下武汉。在此之前,即10月21日,日军溯珠江而上,攻占了广州。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此后,日军虽继续向中国腹地进攻,但因兵力不足,经济困难,攻势明显减缓。战争进入了战争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径,激起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激情。国民党军中的爱国官兵,在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出现了一些像29军芦沟桥奋起抗战、冯玉祥、张治中指挥淞沪驻军浴血御寇以及台儿庄血战歼敌二万余人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但是,国民党最高当局推行的都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这一路线和方针,导致中国大片领土的沦丧,广大人民遭受日军的蹂躏。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部妄称:"3个月灭亡中国"。中国人民的奋起抵抗,彻底打破了日军的美梦。但是,日本统治阶级并不甘心,他们一方面继续调兵遣将,发动猛烈的战略攻势,一方面发表声明:"帝国政府今后不以蒋介石政府为谈判对手",想压国民党政府屈服投降。这一招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武汉失陷后,日本侵略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诱降为主的策略,企图缓解其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矛盾,以便集中力量重点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战争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事和其他抗日武装。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驱逐日寇出中国!"8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天,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是在同一天,不待改编就绪,八路军就在陕西三原誓师出征。在国民党军队纷纷撤退的时候,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沿同蒲路北上,开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动天地、泣换神的英勇奋战!
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地区,伏击了日军第5师第21旅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1时。我军战士英勇顽强,在敌先进的火炮、飞机面前,敢打敢拼,终于将被围之敌歼灭。此役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这是全国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以后八路军又先后进行了雁门关、阳明堡、广阳等100余次胜利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
11月,毛主席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指示八路军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粉碎日军的围攻,创建抗日根据地。要"发动民众","扩大自己","多打小胜仗,兴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此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展开了。
在八路军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击下,日本侵略者惶惶不安。他们一次又一次发动"扫荡"、"清剿"、"蚕食"、"强化治安"作战,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都未能丝毫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振奋士气,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时局好转,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实施了"百团大战"。此役从8月20日持续到1941年1月下旬,我军参战部队达100多个团,共与日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0645人、俘281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18407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缴获火炮53门、各种枪支5800余支,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誉,为抗战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使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都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才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希望之所在。
1940年与11941年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最困难的岁月。对我八路军和根据地来说,第一,日军将作战重点转向对根据地"扫荡"、"围剿"、"封锁",根据地受到破坏;第二,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到惨重损失;第三,不少根据地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给军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党我军仍坚持英勇顽强的战斗,不仅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大小规模的"扫荡"、"封锁",歼灭了相当数量的日伪军,而且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对日本侵略军来说,战争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因为,第一,在4年的抗战中,已有大量的日伪军被我歼灭,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继,士气低落;第二,日本国内的反战运动在发展;第三,英、美对日转取严厉态度。日本当时有80%的资源靠从美国进口,如果美国对日宣战,切断废钢铁和原油等重要物资供应,后果不堪设想。日本侵华战争深陷泥沼,前景越来越暗淡。据有的史书记载,在此困难的情况下,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秘密决定,除非在1940年内取得全面胜利,否则就将陆续撤军,只留下华北驻军以防止共产主义。可见,当时日本已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正当日本统治阶级一筹莫展之时,德国法西斯的闪击战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德军铁蹄席卷了大半个欧洲。这对侵略野心不死的日本来说,如同黑暗中看到了一点光亮。日本认为英国屈服为期不远,美国也无暇顾及太平洋,趁此良机实施南进战略,既可解决中国问题,亦可独霸东南亚。孤注一掷的战争赌博心理,促使日本决策者下决心对美开战。
马拉松谈判
日本对美、英的强烈不满不仅表现在对全球利益的瓜分上,而且还表现在军控谈判上。美国、英国一直想法抑制日本的军备特别是海军军备,以防备它过份强大所带来的威胁,而日本则企图冲破美、英的控制,建立起可与它们相抗衡的海军。双方各挟私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马拉松式的谈判。
日本与美军控制谈判最早始于1905年。为了协调它们之间在远东的矛盾,两国经谈判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日美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宗主权,日本承认美国对菲律宾的占有权。然而这个协定并未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刺激了他们在军备方面和远东利益的争夺方面的竞争。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根据美国的提议,美、英、日、法、意、中等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上签订了三个条约:"四国条约"由美、英、法、日签定。条约规定,缔约各国相互尊重他们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与岛屿领地的权利,共同维护缔约各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土的权利。实际上是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各与约国的利益分配。"五国条约",由美、英、日、法、意五国与约。条约规定了各国海军舰只吨位的比例:美国为5,英国为5,日本为3,法国为1。75,意大利为1。75。舰吨位的限额,美国、英国主力舰总吨位不应超过52。5万吨,日本不应超过32。5万吨,法、意不应超过17。5万吨。条约还规定,美、英航空母舰的舰吨位为13。5万吨,日本为8。1万吨,法、意为6万吨。条约还规定,禁止在太平洋建立新的海军基地,但直接与美国、加拿大、阿拉斯加、巴拿马运河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群岛毗连的沿岸除外。"九国条约",由美、英、法、日等九国签署。主要内容是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规定日本从中国撤出部分军队,并把胶州及其铁路归还中国,与约国在华享有机会均等权。
这三个协定明显对美、英帝国主义有利,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利。它不仅侵占了日本帝国主义既得的利益,而且限制了日本扩军的努力。既然如此,为什么日本要在条约上签字呢?原因在于,在华盛顿会议之前,日本针对美国大力扩充海军军备,努力建设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的所谓"八·八舰队"。日本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仅1921年拨给海军的费用,就占日本国家总预算的1/3,负担太重,超出了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当时代表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是海相加藤友三郎,他认为"八·八舰队计划"很难实现了,应乘会议的机会,终止这一计划。
但是,条约刚签完,即受到了日本海军相当一部分强硬分子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个条约是看美、英脸色行事,卑躬屈膝,丢了日本人的脸。这以后不久,为了表示裁军的"诚意",发生了日本将新造的排水量达3。9万吨的"土佐"号巨舰自己沉入海里的行动。此事更激起了强硬派和相当一部分日本国民的不满,认为这是政府软弱无能的表现。从1921年起,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日本先后参加了多次裁军会议,每次都力争日本海军舰吨位的限额现提高一些,但未取得美、英等国的同意。
根据华盛顿条约的规定,其有效期到1936年底。为了讨论条约期满后的军控问题,日本派山本五十六少将参加了1934年在伦敦召开的军控会议。日本参加这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想通过这次会议废除"华盛顿五国条约"。为此,日本采取了以退求进的策略,提出废除各国全部航空母舰的建议,如果有代表建议废除全部主力舰,日本将予支持,以便取得你不让我干,我也不让你干,你如不同意我的建议还要干,那你就无由再阻挡我干的效果。这一策略的微妙之处在于:第一,日本想废约,但废约之言须出自别人之口;第二,谈判代表要"认认真真"地谈,这不是为了签订一个什么条约,而是做出姿态给日本国民看,给世界看,使他们看到日本的和平"诚意"。
美国对日本抱有相当警惕的态度,因此,对日本的各种提议始终持冷淡态度。会议持续了3个多月,1935年1月中旬,日本政府在未达到任何目的的情况下,批示代表停止谈判。伦敦军控谈判就这样破裂了。各大海军国进入了无限制的扩充海军的军备竞赛时期。
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不废而亡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即开始大力扩充海军。日海军一直把舰吨位达美国海军的70%作为目标,到1941年底,已达到美海军的75%。1940年底,日军开始进行南进的作战准备,征集人员和船只,准备对美开战。美、英两国也在大力扩充海军,同时开始商讨联合作战计划。1941年初,英、美拟定了参谋协定,重点在于对付德国在欧洲的攻势。该协定还设想,如果日军在远东采取南进行动,美、英军以防守为主,并使用美太平洋舰队从翼侧打击日海军。此外,1941年9月末,美又制定了《胜利计划》,准备通过总动员,在两年内组建起约500万人的海外远征军。
旷日持久的裁军谈判,非但没有控制住双方的军备规模,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刺激了日本的军备步伐和扩张野心。
"潘朵拉之盒"的盖子已经打开,日本军国主义的魔鬼就要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了。
两大阵营的形成
30年代正是西欧的德国、东北亚的日本这两个法西斯"毒瘤"形成、发展并逐步向外扩张的重要时期。英美帝国主义出于仇视共产主义的心理,奉行"绥靖"政策,极力要将祸水他引,企图借德、日之手,扼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苏维埃苏联。德、日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和力量考虑,虚与委蛇,与英、美进行多方面的讨价还价。谈判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协定、条约一个接一个的签定。其中,既有法西斯国家之间签定的,也有它们与英、美之间或与苏联签定的;有双边的,也有多边的。今天你与我谈判,明天他与你谈判,后天我与他谈判,一时间你来我往,除了共同对付苏联之外,国际反法西斯与法西斯之间的阵线还不十分分明。
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定《反共产国际公约》。该公约规定:两国将密切合作反对共产国际;号召国内安宁受到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加入这一公约;采取严厉措施镇压国内外直接或间接效忠于共产国际者。与该公约签定的同时,德、日还签定了一个秘密协议书,规定一旦苏联与公约一方之间发生战争或者有发生战争的危险,另一方不应采取任何足以缓和苏联困境的措施。双方还商定,在这一公约生效期间,不应与苏联签定任何违反本公约精神的政治条约。谈条约有效期暂定为5年。从1937年11月起,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及伪满洲国等,先后加入了该公约。因此,可以说这个公约实际上是打着反共的旗号,聚集法西斯力量的公约。公约为德、日、意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遮人耳目的保护。
1938年7月9日,日本关东军为了扩张领土,试探苏军的实力,挑起了"张彭峰事件",遭到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伤亡1140人,不得不与苏停战,进行谈判。翌年6月25日至8月26日,日军又挑起"诺门坎事件",再次遭到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伤亡5万余人。
正当日军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狼狈不堪之时,传来了德国与苏联于8月23日签定了一份和约的消息,日本朝野大为震惊,乱了阵脚。日本天皇裕仁对关东军的失利大发其火,对德、苏和约忧心忡忡;日本首相平沼骐一郎也被斯大林此举弄得张慌失措。希特勒与苏签约的本意在于先稳住东线,待解决了西线问题之后,回过头来再收拾苏联。日本内阁未摸清希特勒的底细,就要不要与德、意再续签"防共协定"问题召开了70多次内阁会议,未提出任何结论,平沼不得不宣布:"欧洲的天地里出现了复杂离奇的新形势,无法逆料,内阁为此提出辞职。"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150万大军闪击了波兰。英、法过去和美国一起,一直对德采取姑息、让步政策,波兰灭亡,关系到他们的利益,不得不对德宣战。翌年春,德国挟胜利之势,又相继闪击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法国也宣布向希特勒投降,英国危在旦夕,正在为存亡而战。
这年7月底,近卫文磨公爵再次受命组阁。这次他起用了松冈洋右担任外相,东条英机中将担任陆军相。松冈长得矮小黑瘦,戴一副金丝眼镜,一抹八字小胡,显得神气十足,又刚愎自费。近卫内阁成立伊始,即通过了一项新国策:建立"大东亚新秩序";要与德、意签定三国条约;暂与美、苏和解,趁欧战之乱,向印度支那推进。这个国策实际上反映了日本军部的意愿。
1941年3月12日,松冈洋右出使德国,以参加在柏林举行的《三国同盟条约》的批准仪式。他在柏林拜会了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他们一起讨论了打败英国的问题和日本进军印度支那的问题。希特勒及里宾特洛甫外长等德国高级官员力促日本向印度支那出兵,并保证美国不敢出兵,因为"美国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希特勒还许诺,日本一旦参战,德国一定予以援助。松冈还摸到了德国不久将要对苏开战的底牌。归国途中,松冈到了莫斯科,与斯大林签订了一份中立条约。这是松冈在离开日本时就打好的腹案,目的在于麻痹苏联,迷惑世界。
日、德、意三国早在1940年9月27日,就签定了一项为期10年的《柏林公约》。这一公约发展了《反共产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规定三个帝国共同瓜分世界,德、意两国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中起领导作用,日本在建立亚洲新秩序中执掌牛耳。条约还规定三国相互给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的义务。其后,匈、罗、保、捷、南等十多个国家加入该条约。松冈的德国之行,进一步确认了德、日的轴心关系和相互的义务。法西斯轴心集团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纷纷起来,与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英勇斗争。不少国家的政府纷纷行动,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聚合。美、英两国在反共、反法西斯方面早就站在了一个立场上。德国闪击波兰后,英国率先对德宣战。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下了假面具,大规模进攻苏联。在此情况下,美、英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改变了对苏的态度。在苏遭到进攻的当天,英国首相邱吉尔就指出:德国侵苏"只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先声"。所以"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他表示英国将全力支援苏联。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声明:支持苏联同法西斯德国作战。为了协调双方的关系,美英首脑于1941年8月9日在纽芬兰沿海的一艘军舰上会晤,8月14日归表了《大西洋宪章》。该宪章的宗旨是消灭纳粹暴政,解除侵略者武装。会议还讨论了援助苏联的问题。苏联于1941年9月24日晨"伦敦会议"上声明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9月29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签定了关于向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的第一个协定,宣告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初步形成。
阵线已经分明,魔鬼的利剑早已出鞘。国际军事政治格局的大背景,决定了日本军国主义必然要在太平洋上采取军事行动。
❻ 谁有爱德华.豪斯所编写的《菲利浦.杜:管理者》这本书
世界的财富往往被不创造财富的人把持和拥有,而其中的主力是:金融巨头(他们在永远存在的资金需求中获取实际财富涨落产生的差价)、报界巨臂(最终的经 济利益来自于公众的信心,只有媒体大腕才能控制它)、法律泰斗(非物质流的财富非常依赖法律的保证)、具有金融头脑的企业家(以自身的财富渴求对国家改革 的干预)以及参与了核心俱乐部的政论家(把以上全部内容作整合,获取团体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动战争、控制石油、搅乱股市、调整币值及兑换比等往往成了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其最终表现则常常是对国家核心资源的合法化占有(如抵押、收购)。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经过几个小时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内森的众多交易员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6月21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珀西终于到达了伦敦。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英格兰银行的现金向社会招募,认购2000 英镑以上的有资格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董事(Governor)。一共有1267 人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股东,14 人成为银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
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RoyalCharter),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用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
到2005 年底,英国政府的欠债从1694 年的120 万英镑增加到了5259 亿英镑,占英国GDP 的42.8%。(来源:英国国家统计署)
1744 年2 月23 日,梅耶.A.鲍尔出生在法兰克福的犹太聚居区。年仅13岁的梅耶·罗斯柴尔德来到汉诺威的欧本海默家族银行当银行学徒。
Rothschild,Rot 是德文的红色,Schild 是德文的标记的意思。
1769年9月21日,梅耶在自己的招牌上镶上王室盾徽,旁边用金字写上:“M.A.罗斯切尔德,威廉王子殿下指定代理人”。
当内森发怒时,英格兰银行都在颤抖。“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他们(银行家)而不是zf 的领导人掌握着局势,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
拿破仑,1815,詹姆斯·罗斯柴尔德达到了6亿法郎。在法国只有一个人的财富比他多,那就是法国国王,他的财富是8亿法郎。
奥地利有一个斐迪南皇帝和一个所罗门国王。老大阿姆斯洛,阿姆斯洛与俾斯麦同父子。
老罗斯切尔德1812年去世之前,列下了森严的遗嘱:
(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决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除非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
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在英格兰银行成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21 年的时间里(1694-1815),英国有56 年处于战争之中,剩下的一半时间在准备下一场战争。神圣的君权被神圣的金权所取代。
我有两个主要的敌人:我面前的南方军队,还有在我后面的金融机构。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才是最大的威胁。——林肯,美国第16届总统
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几乎是全神贯注地防范封建专制势力的威胁,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民主制度本身对金钱权力这一新生的、致命的病毒,却没有可靠的免疫力。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总统的伤亡率比美军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
今天,美国私有银行果然发行了国家货币流通量的97%,美国人民也果然欠着银行44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般的债务。
华盛顿总统于1792 年2 月25 日签署了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的授权,有效期20 年。到1811 年,英格兰银行和内森.罗斯切尔德成为美国中央银行——美国第一银行(The First Bank of United States)的主要股东。
在1955 年与洛克菲勒的大通银行合并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 年3 月3日关门大吉了。
1816 年诞生的美国第二银行(The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20 年的营业授权,罗斯切尔德牢牢地把握了第二银行的权力。
安德鲁.杰克逊在1828 年当选总统后,在11000 人的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中,他解雇了2000 多与银行相关的人员。
1832 年是总统竞选连任,杰克逊以压倒优势获胜。否决了第二银行延期的提案,将所有政府储蓄从第二银行账户上立即取走,转存进各州银行。1835 年1 月8 日,杰克逊总统还清了最后一笔国债。并且产生了3500 万美元的盈余。
1845 年6 月8 日,杰克逊总统去世。他的墓志铭上只有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
俄国的舰队在1863年9月24日开进了纽约港。
内战结束支付俄国舰队总计720万美元的费用,因为总统没有宪法授权去支付外国政府战争费用,当时的总统约翰逊与俄国达成了以购买俄国的阿拉斯加的土地来 支付战争费用的协议。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西华德的蠢事”(Seward’sFolly),西华德是当时的国务卿,人们强烈批评他不应该花720万美元去 买当时看起来不值一文的荒地。
林肯发行的4亿5千万美元的新币,为美国政府节省了40亿美元的利息。
林肯绿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一直流通到1994 年。难怪有的历史学家讥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备”,也不是银行。
1978 年6 月15 日,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美国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锁问题的报告,美国130 家最主要公司里拥有470 个董事位置,平均每个主要公司里有3.6 个董事位置属于银行家们。
花旗银行控制了97 个董事席位;JP 摩根公司控制了99 个;汉华银行控制了96 个;大通曼哈顿控制了89 个;汉诺威制造控制了89 个。
摩根样身兼63 个公司的董事职。
当美联储写支票时,账户上是没有任何钱作支撑的。当美联储写支票时,它是在创造货币。”——波士顿美联储银行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
这些国际银行家和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控制了这个国家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 ——约翰·海兰纽约市市长,1927年
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作“剪羊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涉及30 多个国家,卷入15 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 多万人。
基辛格博士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更趋于完美;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2006年7月28日在美国各地公映的电影《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AMERICA:FREEDOMTOFASCISM)中,94 万人下载了该片,导演艾朗拉(AaronRusso)美国94 万人下载了该片。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被征 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avidLloydGeorge)曾宣称《凡尔赛和约》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英国外相说:“这不会带来和平,这只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
剪羊毛是银行家圈子里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思是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拥有他人的财产。
1924年,丘吉尔就任英国财政大臣。
凯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曾担任英国财政部的代表。
列宁曾说过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凯恩斯,1919
国际银行家们非常清楚,黄金决不是普通的贵金属,从本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
凯恩斯他一夜成名的小册子《和平的经济后果》,40 岁发表《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格林斯潘。
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
1936年,他的著作《货币、利息和就业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出版。
1932 年8 月20 日罗斯福在俄亥俄州的竞选演讲中声情并茂地说道:“我们发现2/3 的美国工业集中在几百家公司手中,实际上这些公司被不超过5个人控制着。我们发现30 来家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商决定着美国资本的流动。
当罗斯福向美国议员中学识最渊博的盲人参议员托马斯.戈尔询问对他废除金本位的看法时,戈尔冷冷地回答:“这是明显地偷窃,不是吗?总统先生?”
1933 年1 月30 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首相,,在承担着巨额战争赔款的巨大经济压力下,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起来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在1939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德国的失业率在1933 年时高达30%,到1938 年却出现了劳工紧缺。
拿破仑说:“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600 万死于纳粹之手的犹太人。
1944 年7 月,来自世界各地的44 个国家的代表来到美国新罕布什内尔州的著名度假胜地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蓝图。
核心的组织机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和美国外交协会彼尔德伯格俱乐部。
爱德华.豪斯(EdwardHouse),1912 年发表的匿名小说《菲利浦.杜:管理者》(PhilipDru:Administrator)。
1917 年威尔逊委托豪斯组织了名叫“调查”(TheInquiry)的班子来负责未来和平协议的制定问题。
6 月17 日,豪斯作为召集人在纽约发起成立了“国际事务协会”(),1921 年7 月21 日,豪斯将“国际事务协会”改组为“外交协会”(CouncilonForeignAffairs),“调查”的成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和参与建立美联储的270 名政界和银行界精英加入了该协会。
罗斯福的女婿在他的回忆录写道:罗斯福大多数想法都是外交协会和主张世界单一货币的组织事先为他精心炮制好的。
外交协会对美国政治具有着绝对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了3 人例外,几乎所有总统候选人都是该协会会员。
从1921 年以来,绝大多数的财政部长都由该协会包办了,艾森豪威尔以降的国家安全顾问基本就是由该协会内定,除此之外,外交协会还产生了14个国务卿,11个国防部长,和9个中央情报局局长。
每当华盛顿的官场上出缺(重要位置),白宫首先播打的就是纽约外交协会的电话。
外交协会的成员已有3600名之众,成员必须是美国公民,包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银行家,大公司的领导层,高级政府官员,媒体精英,知名的大学教授,顶尖智库的智囊,军队的高级将领等。
1987年的外交协会报告中指出,有多达262名记者和传媒专家是其会员。外交协会的成员把持了CBS、ABC、NBC、PBS 等电视网络。
国际清算银行掌控着各国每日利率、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家,包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德国中央银行的董事们。拥有400 亿美元的现金,各国政府债券,和相当于世界外汇储备总量10%的黄金。
成立于1930 年,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纷纷把自己的黄金储备存放在国际清算银行,各种国际支付和战争赔偿也都经由国际清算银行来进行结算。
国际清算银行是由一个被称之为“核心俱乐部”的六七个中央银行家组成,其中有美联储、瑞士国家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意大利银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
国际货币基金要求接受紧急援助的国家签署多达111 项秘密条款,其中包括出售受援国的核心资产:自来水、电力、天然气、铁路、电信、石油、银行等;受援国必须采取具有极端破坏性的经济措施;在瑞士银行里为受援国的政治家开设银行账户,秘密支付数十亿美元作为回报。
彼尔德伯格会议上做出的决定稍后会成为8 国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既定方针。
三边委员会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一样都是美国外交协会的外围机构。三边(美、欧、日)。
1963 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
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人的激烈反对,。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Order)[7.3],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 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银币(SilverDollar)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Certificate)”。
1973 年10 月16 日中东地区的伊朗、沙特和4 个阿拉伯国家祭出“石油武器”,同时宣布油价上涨70%。科威特的阿拉伯国家部长会议上,伊拉克代表强烈要求锁定美国为主要打击目标,他建议其他国家一起没收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商业财产并实施国有化,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从美国的银行系统中撤出所有资金。
10月20 日,沙特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宣布完全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从1970 年的1.39 美元一桶原油冲到1974 年的8.32 美元。
货币战争,其最终的战略目的就是:让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为完成一个由伦敦-华尔街轴心控制之下的“世界政府”、“世界货币”和“世界税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1973 年5 月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年会上,84 位国际银行家、跨国公司巨头和被选中的政客,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让国际油价上涨400%!
由于世界石油交易普遍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价格暴涨4 倍,将导致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激增。
拉美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已经中了过度贷款的狠招,一旦石油价格猛涨,美国顺势大幅提高利率。
挑动埃及和叙利亚进攻以色列,美国再公开支持以色列来激怒阿拉伯人,最后导致阿拉伯国家一怒之下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石油价格必将一飞冲天,而全世界的怒气全部都发到了阿拉伯国家身上。
从1949 年到1970 年世界石油价格一直稳定在1.9 美元一桶。从1970 年到1973年,油价逐步上升到3 美元一桶。1973 年10 月16 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欧佩克将油价调高70%到5.11 美元一桶。1974 年1 月1 日,油价又上涨了一倍,到11.65美元。从1973 年彼尔德伯格会议之前的油价到1974 年1 月,石油价格果然上涨了近400%。
随后而来的高油价时代,造成了西方各国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人民储蓄被大幅洗劫。
1974 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赤字达到了350 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四副良药”,即国家核心资产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基本生活要素市场化和自由贸易国际化。
1963年8月,加一项秘密研究课题,参与该计划的15名专家都是美国著名大学的顶尖学者。
神秘的研究小组要研究的课题是,如果世界进入了“永久和平”阶段,美国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以及美国的对应策略。
约翰·多伊《来自铁山的报告》(ReportFromIronMountain)戴尔出版公司(DialPress)于1967年正式出版。报告认为,只 有在战争时期,或者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人民最有可能服从政府而没有怨言。战争系统不仅是一个国家作为独立政治系统存在的必要因素,对于政治稳定也是必不 可少的。
这个秘密研究小组要追寻的答案。需要为美国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新方案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在经济上,必须是“浪费”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 的10%;(2)必须是一种和战争危险类似的、大规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胁;(3)必须提供人民强迫性服务于政府的合乎逻辑的理由。
大家想到了“环境污染”,具备可信度,足以达到核战争之后世界末日的恐怖程度,在经济上非常“浪费”的;人民忍受高税收和降低生活质量,接受政府干预私人生活,非常符合逻辑。
1987年,国际银行家们计划将发展中国家的1 万3000 亿美元的债务进行再贷款,将债务转到世界环保银行账上,债务国将濒临生态危机的土地作抵押,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土地”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总面积高达50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
被抵押的资源还不仅限于土地,水源和其它地面和地下的自然资源也在被抵押之列。
世界环保银行最终以全球环境基金(GlobalEnvironmentFacility)的名义于1991 年成立,由世界银行负责管理,而美国财政部是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
1985 年9 月,美英日德法5 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Hotel)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日元对美元就由250 日元比1 美元,升值到149 日元兑换1 美元。
到1988 年,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 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更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投资银行作为主要突击力量深入日本时,公文包里塞满了“股指认沽期权”(StockIndexPutOption)。日本的保险公司,美国人,用大量现金去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的走向。
1990 年1 月12 日,美国交易所突然出现“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从1990 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 年下跌。在《金融战败》,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 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注册在加勒比海的荷兰属地安地列斯群岛的避税天堂克拉考(Carucao),从而可以隐匿该基金的主要投资者和资金调度踪迹,这里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贩毒洗钱中心。
索罗斯甚至不在董事会成员之中,以他在纽约设立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Management”)的名义担当这个顾问职务。
罗斯切尔德家族不仅曾经是英国伦敦金融城的霸主,以色列的创建者,国际情报网络的祖师爷,华尔街5 家最大银行的后台,世界黄金价格的制定者(LondonGoldFix),现在仍然主掌着伦敦华尔街轴心的运作。
分拆和拍卖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资产至少能赚十倍,甚至百倍的金钱。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可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债务货币就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Money)系统。
另一类货币,就是以金银货币为代表的非债务货币。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
银行家们拥有着地球。剥夺他们的一切,但留下创造储蓄(Deposit)的权力,他们只需要动动笔,就能创造出足够的储蓄来赎回他们丢失的一切。——约瑟亚.斯坦普爵士,英格兰银行行长,英国第二富豪
美国政府没有发币权,而只有发债权,用国债到美联储那里做抵押,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美元的源头在国债上。
国会批准国债发行规模,财政部将国债设计成不同种类的债券。,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拍卖,没有卖出去美联储照单全收。
国债由美国政府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资产”。当美联储获得了这一“资产”之后,印制的“美联储支票”。美联储得到借钱给政府的“利息”。
当联邦政府收到并背书美联储开出的“美联储支票”后,这张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联储银行并摇身一变,成了“政府储蓄” (GovernmentDeposits)。联邦政府开始花钱,收到这些支票的公司和个人纷纷将它们存到自己的商业银行账户上,这些钱又变成了“商业银行 储蓄”(CommercialBankDeposits)。
美联储允许商业银行只保留其10%的储蓄做“储备金”(一般而言,美国银行只保留相当于总储蓄额的1%到2%的现金和8%到9%的票据在自己的“金库”里,作为“储备金”),这90%的钱就将被银行用来发放信贷。
当“第20 几个波次”结束时,一美元的国债,在美联储和商业银行的密切协同下,已经创造出了10 美元的货币流通增量。
从1913年到2001年,美国在87年里一共积累了6万亿美元的国债,而从2001年到2006年,短短的5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竟增加了近3万亿美元的国债,美国联邦国债总量已高达8 万8000 亿美元,并以每天25.5亿的速度增加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已在政府开支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医疗健康和国防,每年高达近4000 亿美元,占其财政总收入的17%。
从1982 年到1992 年,美国货币增发年均增加8%。从1992 年到2002 年, 12%。从2002年开始, 5%。
“纽约人能发行美元纸币,但只有上帝才能发行石油和黄金。” 马克.吐温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美国的总债务已高达44 万亿美元,包括联邦国债,州与地方政府债务,国际债务,私人债务的总和。每一个美国人身上高达近15 万美元。
每年需要支付高达2.2 万亿美元的利息,几乎相当于美国联邦政府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各地区的教育开支主要靠当地的地产税收入,全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维护用的是汽油税,对外用兵的战争费用恰好等于美国公司缴纳的公司税。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NotionalValue)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70 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
❼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最主要的条约是哪两个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华盛顿会议:1、四国条约全称《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由美、英、日、法四国于1921年12月13日签署。条约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如相互间发生涉及上述权利的争端而未能通过外交途径获得满意解决时,应举行缔约国会议以便考虑解决;如上述权利受到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全面进行协商,以便“联合地或单独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应付局势。
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这两个合约都是战胜国瓜分利益为主的条约。
❽ 历史题!!
凡尔赛合约(协约国)
1、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裁军委员会名存实亡,德国的战争赔偿数额不断减少直至彻底取消,这笔财政负担和受害国的战后重建费用实际上从德国转嫁到了受害国身上。
2、与协约国相比,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潜力受战争影响更小。虽然德国在战争中也受到损失,但1919年时德国经济较其邻国的优势比1913年更明显了。
3、一些对凡尔赛条约持否定意见的批评者们认为波兰的建立使德国免受其最大的潜在敌人俄国影响。1920的华沙战役阻挡了布尔什维主义向战后虚弱的欧洲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思潮的泛滥。
4、战后德国境内仍有以波兰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情况加剧了德国历史上持续不断的种族冲突。
5、战后德国保持了对巴尔干诸国的比其东南方的邻国更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❾ 德国在巴黎和会上和慕尼黑会议上地位有什么不同
巴黎和会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PPC)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捷克斯洛伐克(以下简称捷)位于欧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1937年6月,纳粹德国就拟订出侵捷计划。1938年3月,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后,即把侵略矛头转向捷,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西部日耳曼人集中居住的苏台德地区。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27 14:58 雅尔塔会议 Yalta Conferenc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和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和领土行政完整。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结论在1945年7至8月的波茨坦会议就有所争议。许多人批评此次会议使苏联以及各国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 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因为在会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英国首相邱吉尔都没有依照当时被占领的国家之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的国家交由联合国代管。此外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会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国权利甚大。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故其结论亦有"雅尔塔密约"之称。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会议期间签订三项条约:
《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第7条规定,美、英、日、法、意航空母舰总吨位比例依次为13.5∶13.5∶8.1∶6.6∶6.6,条约的有效期到1936年为止。这是美国的又一胜利。日本原来要求的比例是10:10:7,在美国的压力下只得屈从。英国被迫承认美国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平等地位。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作为对日本的让步,规定了美、英、日要维持太平洋西部区域海军基地现状。 即英、美不得在这个区域建设新的海军基地。
中国问题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参加会议的3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192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经中日谈判,1922年 2月 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同日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顾维钧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划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之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见巴黎和会(1919))。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